首页 > 文章中心 >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苗族舞蹈教学论文

1苗族舞蹈中乐器的身份定位

作为一个大山深处的古老民族,他们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祭祀性舞蹈,因此舞蹈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大都同乐器的特殊性有着直接联系。比如苗族非常著名的笙鼓舞,在他们的民俗中,这是一种具有联系“阴阳界”功能的舞蹈,在祭祀仪式中的鼓杆也被苗族赋予了“通天地,通地府”的特殊功能,因此,对于乐器身份的定位大都与此传统有关,才有了敲击木鼓的声音是阴阳界沟通的符号。而芦笙在苗族舞蹈中是能够娱乐众神和凡人的乐器,由此而产生的芦笙舞也附有同样的功能。此外,由于芦笙与木鼓两种乐器之间意义的相斥,除了祭祀外,笙鼓是不能在舞蹈中同奏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祭祀的象征符,智能在丧祭活动中进行。从这些实例我们看出,对于苗族舞蹈来说,研究其对于音乐的运用,首先要对苗族舞蹈中各种乐器在不同舞蹈中被赋予的身份定位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乐器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舞蹈的情感变化。舞蹈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通过舞蹈者的动作,传递一种感情元素,从而打动观众。在苗族舞蹈的教学中,乐器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舞蹈的律动效果,从而使得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

2舞蹈音乐的特殊教学传承方式

苗族舞蹈与音乐采取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来进行,以各种传统乐器命名的舞蹈立刻就能让我们耳边响起悠扬的音乐。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关于苗族芦笙舞有着这样的文字记载:苗族芦笙舞一般通过长辈、家族或者芦笙师傅的直接口传,而向年轻人传授芦笙舞,首先要从芦笙歌教起,然后是吹奏芦笙的方法技巧,最后才是“跳芦笙”的动作要领。除此之外,根据调查显示,苗族其他舞蹈在传承教学过程中,诸如木鼓舞等,都是让学徒先领悟敲击木鼓的要领以及熟识木鼓谱,之后学会唱鼓谱,才能去保证在最后跳木鼓舞的时候不会出现跳错的现象。这就说明了,苗族舞蹈在教学中都是以对音乐的深度理解为基础的,在舞蹈中音乐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苗族中,木鼓舞、芦笙舞等“大师”人物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祭祀环节是舞蹈实践的重要场合,包括芦笙师以及木鼓手等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精通音乐的苗族舞者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所以,在苗族舞蹈的教学中对于音乐的掌握才显得如此之重要。苗族舞蹈由于存在较多的少数民族特色,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文化的传承问题,从而保证在学习苗族舞蹈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韵味与韵律。一般情况下,通过对于苗族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一种韵味的舞动,从而让舞蹈动作更加具有内涵。苗族舞蹈中的音乐具备一定的民族特点,如果不能够通过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那么在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也会产生诸多的困难。

3教学中基于民俗活动的音乐对舞蹈的约束性

如今我们所能够在苗寨看到的民俗活动,依旧保持着其被文化仪式遗响的特色,保持了非常古老的带有文化的烙印,所以在研究苗族舞蹈过程中单纯将其看做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就显得非常片面了,也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在民俗活动中进行演绎的舞蹈,苗族人对好坏的判断只是看大家的舞步是否整齐一致,有没有跳错,而音乐在这种盛大的民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约束作用,如果在跳舞过程中,鼓手一旦出错,就会导致大家的步伐出错。在一次造访中笔者亲临了芦笙舞的现场,舞者们的步伐变换都是随着芦笙的韵律而动,舞者们在跳舞过程中自然融入芦笙的节奏中,仔细聆听,经过一段约定俗成的“前奏”之后,舞者非常整齐地变换着步伐,体现了音乐在苗族舞蹈中统领的功能。在音乐对苗族舞蹈的这种约束性下,增加文化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能够看到,苗族在舞蹈教学中对于音乐的“组织仪式”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视,这些如木鼓、芦笙,在程式化的仪式中体现了与文化有机统一的传统,这些教学中的深层含义或许只有生长在苗寨的人们能够体会和理解。这些文化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在很多芦笙音乐为主导的舞蹈中看出,其大都在舞蹈开始之前吹奏同样的一段坏块的芦笙曲,这一段就是一种音乐语言,寓意“大家快来跳舞咯”,音乐的组织形式尽显其中。

4苗族舞蹈教学中历史文化的烙印

对于苗族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我们还有一点不能遗漏,就是苗族舞蹈的起源,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性,也就是说,苗族舞蹈起源于祭祀文化。而祭祀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苗族舞蹈中最主要的生态基础,与舞蹈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舞蹈的生态学研究领域中认为,舞蹈是环境的核心物。这里的意思就是解释了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舞蹈形式是不尽相同的。苗族地处植被茂盛的西南大山中,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催生了祭祀在苗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带来了苗族舞蹈中祭祀文化的烙印。因此在苗族舞蹈的教学中需要进行苗族历史文化的传授,同时对祭祀的文化音乐的内涵要有一定的理解,最好能去感受一次大山深处苗寨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种包容了文化传承意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展现出来。

全文阅读

苗族麻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苗族女性舞蹈特点

摘要:麻在苗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苗族人民对它已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文化传统的需要,构成了苗族特有的麻文化。本文就以此为论述点,论述在苗族麻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动律特点。

关键词:麻文化 苗族 文山 女性 表现形式 舞蹈动律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善于纺织刺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由于苗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 分布广阔造成支系繁多,在苗族整体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支系之间,或者是同一支系内部之间的文化,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在服装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舞蹈的不同等等,因此造就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翻开苗族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技术它从古至今、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那就是苗族人民引以为荣的麻纺织技术。它在苗族发展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整个苗族独特的、共同的经济活动现象之一。如今苗族人民对麻的需要已由最初的御寒,发展到现在已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需要,已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文化传统的需要,构成了苗族特有的麻文化,它和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在一起形影不离。

本文就以云南省文山州苗族为案例来分析在麻文化影响下的文山州苗族女性的舞蹈特点,向人们展示文山苗族独特的麻文化、审美风格和舞蹈特点。

一、文山州特有的苗族麻文化历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要的居住民族的自治州。文山的苗族支系大致分为:素苗、白苗、花苗、汉苗、歪苗、红头苗、青苗、红苗八种。据文山州《邱北县志》所记,苗族进入文山是从14世纪以后由湖南、贵州、广西等省迁徙而来。由于他们迁来的时间比较晚,坝区和河谷区已为其他民族所居,只得进入山林,住在高山山巅和半山腰,聚族而居。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反映了苗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

虽然苗族擅长于利用植物进行纺织,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的不同,各地的苗族种植的纺织必需品又有所不同。居住在西部川黔滇次东部和中部的苗族,因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所以这两个地方的苗族主要种棉花织棉布,也种麻,但是数量很少。居住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的苗族则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和石山地带,土层薄,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凉,所以主要种植苎麻、大麻,羊毛和野生火草来纺织麻布。但是,云南省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苗族,由于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寒凉,土地贫瘠,他们只种大麻来纺织麻布。因此麻在文山苗族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麻纺织活动在苗族生存中的重要性,为了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照顾苗族群众的特殊需求,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政府还专门给苗族社员留了麻塘地。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195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保留了这一特殊的政策,规定每户苗族留0.3亩麻地。由于党的这一民族平等政策,使得苗族的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苗族还大量地使用麻进行纺织。由此文山苗族使用麻的历史比其他地区长,因此又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苗族麻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全文阅读

武陵山片区苗族舞蹈的产业化研究

【摘要】 武陵山苗族舞蹈文化沉淀深厚,按照社会文化学指向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娱乐舞四类;根据其演出场景可界分为笙之舞、鼓之舞、摆手舞。理性梳理和挖掘传统苗族舞蹈基因,为促进舞蹈产业化奠定基础。通过整合苗族歌舞体系,打造“千村百艺”工程;汇聚“人文、风情、律动”三大苗族歌舞元素,塑造实体山水情景歌舞剧品牌;整合民族族系舞蹈,拓展外向发展空间等路径,实现苗族舞蹈产业化。

【关键词】 武陵山 苗族舞蹈 产业发展

苗族舞蹈是经历时空辗转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演绎出娱神、娱人及娱己的功能;苗族舞蹈是在历经狩猎―采集经济、斯威顿经济、农业经济三个时代,对土地的眷恋、对节气的敏感、对日月的崇拜、对灾害的惧怕以及对万物的情感关联而凝练出来的形体表达方式;苗族文化地理上的错落分布格局。支系繁杂,服饰纷呈。沟壑之隔,语言机变。方圆百里,风俗纷繁。叠加民族迁徙,族系群落的裂变,山地孤岛文化的时空分离,苗族舞蹈原型往往派生出若干各具特色的变体,同一结构的动律、仪式则容纳着许多不同的文化意象;在长期的无字文化背景下,舞蹈系统便成为符号体系、行为体系、工具体系,聚合为一种操作行为系统,长久蕴藏着超越现代舞蹈艺术范围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现实功能,舞蹈文化成为苗族的基因和象征。如何深度挖掘苗族舞蹈使其实现艺术价值得到融合与超越,实现苗族舞蹈本体主体化、舞蹈诗化、舞蹈内在心灵化、探索内涵意蕴深刻化和舞蹈形式多样化;如何使苗族舞蹈文化资本化运作,以产业化的思路组织和复活苗族舞蹈,延伸产业链来提高其文化附加值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方案。

一、武陵山苗族舞蹈体系探索

1、理性梳理,深度挖掘

(1)按照苗族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娱乐舞四类。巫舞:艺术性和感性表现原始宗教文化特征,是“艺术的巫术;史诗舞: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分析的共同体成员谨记文化关联;爱情舞:主动、自由、自然、真切的恋舞,特定礼俗的嫁舞,彰显民族爱情的人性奔放与婚嫁的约束辩证;娱乐舞:娱乐与酒席即兴,红白事相称出现,展现悲壮与乐观向上的文化情结。

(2)以舞蹈道具和情景表演的纷繁程度条分缕析为笙之舞、鼓之舞、摆手舞,见表1。

2、舞蹈资本,文化定位

全文阅读

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文化管窥

摘要: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在舞蹈方面。不同的地域环境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态,并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苗族舞蹈逐渐形成自身独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审美艺术特色。本文,我们即对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和审美文化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苗族舞蹈;地域特征;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06-1

引言

苗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农耕民族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舞蹈便是苗族人民记录本民族的战斗历史和实际生活,表达苗族人民顽强的性格和美好追求,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审美艺术特色。

一、苗族舞蹈的基本情况了解

苗族的文化是一种“既耕且游”的文化,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苗族人民经常处于迁徙的状态,且大多生活在被群山包围的村寨之中,日常生产劳动也以农耕为主。由于受到实际地域特点和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影响,苗族舞蹈形态十分丰富,具体的舞蹈动作也大多取材于日常的生产和劳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并集中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审美文化。

二、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

全文阅读

浅谈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

摘要: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舞蹈的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景区中,苗族舞蹈文化艺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继承苗族舞蹈文化,使苗族舞蹈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常开不败。

关键词:苗族舞蹈 旅游景区 文化功能 保护 发展

引言:去年暑假,我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美丽的凤凰县旅游,在凤凰县的苗家寨观看了极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击鼓迎客”后,我随即对苗族舞蹈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苗寨了解后,我才知道苗族舞蹈之所以能踏着自己矫健的历史脚步,跨越数千年而走进今天的艺术世界,首先在于它有自己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艺术环境,只要我们揭开它那艺术生态环境的天窗,我们便会发现那个与苗族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以幸福和光明为目标的文化追求意识,才是苗族舞蹈生命和特色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中的苗族舞蹈

通过观看苗族舞蹈的表演,我们不难看出苗族舞蹈总体上的原始风貌是较为突出的,这首先与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态有关。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苗族舞蹈的外在形态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体现在道具、服装等实物的身上,还体现在舞蹈本身的动作形态上,如果说具体的动作形态是地理环境、服装、劳作方式等直接影响形成的,那么舞蹈的原始气息则是更多的从整体风格与气氛中散发出来的。

二、苗族舞蹈文化保护的现状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最具有诱惑力和神秘性。是最古老的原汁原味原生态艺术。如今,苗族舞蹈伴随着时代步伐,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艺术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苗族舞蹈文化已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6月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举办的首届“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选出了全国第五代女鼓王、第二届猴儿鼓王,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而龙英棠作为苗族鼓舞传承人进入湘西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苗族鼓舞”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4年取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身份。但是现在苗族舞蹈逐渐出现逆向发展的危机,比如说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的节日鼓社节,每逢这一天苗族上下都盛装出席,苗族舞蹈始终贯穿整个节庆活动,整个节庆场面热闹非凡。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之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对家乡的民间艺术活动不热爱、不支持、不参与,所以出现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节庆活动的现象。

三、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苗族舞蹈文化

全文阅读

湘西苗族舞蹈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

摘 要: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农耕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将舞蹈、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湘西苗族舞蹈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又具备原始的文化内涵。它运用舞蹈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及其审美观念,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本文试图从巫文化、耕猎文化、歌乐文化、战争、生与死等五个方面来对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湘西苗族;舞蹈;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60-01

湘西苗族舞蹈历史悠久,它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人民为了生存,在荒山野岭之中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在精神以及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苗族人民仍然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在闲暇之余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巫文化与湘西苗族舞蹈

湘西苗族人信巫好巫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他们拥有独特而体系完备的巫教文化。对湘西苗族的民间舞蹈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其与巫在很久以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苗族舞蹈是原始表情手段的表现形式,从诞生之初就与苗族人的劳动、战争、娱乐密不可分,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湘西文化之所以守成受动与当地贫困的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而巫风盛行就是其突出表现。湘西苗族舞蹈的动作、神态甚至装饰都可以看到巫术行为的影子,此可谓“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可以说,湘西舞蹈与巫术的文化根源是一致的。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一切。而人们又普遍希望遇事能够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于是开始求助于神灵,以歌舞作为娱神的手段,祈求神灵能够赐福人间,对自己加以庇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宗教性的歌舞聚会,这也是歌舞表演最原始的状态,对于促进原始艺术的发展及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时社会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苗族舞蹈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渐趋物态化,一直到现在都与其社会习俗和糅合在一起。因此,难以从单个层面上来理解其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有学者认为巫术是湘西苗族舞蹈的起源,这种看法虽然比较武断,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巫术与苗族舞蹈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苗族民间舞蹈仍然比较纯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日趋功利化,苗族民间舞蹈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湘西苗族巫术包括了一切,这是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二、耕猎文化与湘西苗族舞蹈

全文阅读

浅谈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

摘 要 本文对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山地特征、服饰特征、巫教特征)进行探讨,旨在对苗族舞蹈地域环境做进一步了解,为深入地探讨和研

究苗族舞蹈文化做理论准备。

关键词 苗族 环境 舞蹈 地域环境与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形体艺术的舞蹈更是与生活、工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与地的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特点和特征产生影响,不同环境下的民族生产方式有别,甚或习俗差异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环境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功能。一个民族的发展跟他所属的地域环境有着重要联系,大多数苗族人民生活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西南地区,以农耕为主。因此这里的苗族舞蹈则充分地表现出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源于耸立的山地和起伏的丘陵地形,这样的地形体现出明显的阻碍与封闭。其舞蹈体现了陆地山岳混合经济文化之特征,舞蹈其民族性,典型性强。

一、苗族文化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

史称“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苗族的先民,是苗族人尊奉"蚩尤”为自己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部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

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贵州全省的大部地区,“苗”这个族称只是一个统称,各地苗民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根据苗族人民各自居住的地区与服饰的不同,各个苗族的称呼也不同,以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为列,雷山县的西江苗族因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而同样是在雷山县,在大塘乡和榕江两汪、空申及丹寨县排调乡等地却因为女子着短裙而称之为“短裙苗”,在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平永等地因为地势多为高坡,

全文阅读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摘要: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

前言

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

“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全文阅读

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的分析

【摘 要】湘西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比如舞蹈等,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具有生活气息。人们可以通过湘西苗族的舞蹈,了解苗族人们生活的方式,以及苗族历史的演变。下文先概述了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之后对审美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苗族舞蹈;形成;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77-0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这些民族文化中,苗族舞蹈正用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其的审美艺术可以从生活、民族、衣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

湘西苗族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湘西苗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以及为了摆脱受压迫的生活,会带领族人迁移,用最原始的方式生活,生活用品短缺,缺少娱乐生活,但苗族人却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很高的生活热情,慢慢从日常劳作中总结出不同的动作,并把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变成舞蹈,成为民族特有的舞蹈艺术[1]。

湘西苗族的舞蹈与音乐融合后,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地域特点,会用生动的舞蹈展示湘西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展示苗族的历史。同时,还会融合审美因素,即它会以叙述的方式,展示舞蹈的特点。很多历史材料记载,湘西苗族舞蹈是由祭祀活动产生,按照傩歌的节奏表演,或是与傩戏穿行,这些资料的记载能够让人们了解历史,抢救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有深层次的分析。也就是说,从苗族的舞蹈中,除了可以发现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能够从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湘西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

全文阅读

关于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分析

摘要:苗族舞蹈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古代苗族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具有模拟性、娱乐性、竞技性以及宗教性等艺术特点。因此,本文针对于苗族舞蹈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审美艺术,从而促进苗族舞蹈的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苗族舞蹈;形成;审美艺术;分析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苗族舞蹈便是其中之一。纵观苗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它主要是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状态,保留了大量的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美好理想追去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一、苗族舞蹈艺术的形成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在这些艺术文化中,苗族舞蹈正是由于具有魅力和特色,因此使得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苗族舞蹈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形成了,从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苗族人民迫于生活或者是躲避战乱,从而选择人烟比较稀少的偏远山区,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由于生活困苦,他们的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但是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坚韧不拔、质朴善良,向往美好的生活,并执着于此,于是在平时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根据劳作的动作,创造了苗族舞蹈,长期以往,从而形成了独具湘西特色的苗族舞蹈。苗族舞蹈彻底体现了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苗族舞蹈又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向人们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场景,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副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记录着苗族人民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历史过程。除此之外,由于历史、文化、审美、政治以及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苗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叙事性,通过苗族舞蹈向人们描述了苗族人的性格。在历史中,苗族舞蹈产生于祭祀活动,与傩歌、傩戏结合表演或交换表演。对苗族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的音乐、舞蹈以及傩文化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苗族舞蹈不仅真实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物质精神文化,而且还充分的表达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特色。

二、苗族舞蹈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摹拟性

苗族舞蹈主要是根据苗族人民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情况而产生的,因此使得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动作,例如农夫插秧、犁地耕田、收割打鼓、绣花数纱、美女梳妆等等,还有的舞蹈动作是动物的行为习惯而模仿的,例如公鸡啄米、大鹏展翅、猴子摘桃、黄牛摆尾等,这些动作都是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知,模拟性在苗族舞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特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