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庙宇对联

庙宇对联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寻巴里坤庙宇文化

新疆在清代至民国年间修建了很多庙宇,其中有一少部分是官方修建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地商人和军队捐资修建的,但大部分是各地驼商、驼客捐资修建的。无论哪种修建方式,都是当时人们用以求得心灵的安慰或者祈求神灵对自己的保护。现在我们所称的庙宇,其实在当时不叫庙宇而叫会馆,且基本都是以地域为名的会馆。如陕西会馆、甘肃张掖会馆、山东会馆、宁夏会馆等,和现在商会的叫法一样。

新疆各地基本都有庙宇,特别是巴里坤、奇台两地修建的比较多,庙宇内供奉的内容也较为全面,其规模在新疆形成屈指可数的庙宇文化群落。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庙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拆除。现遗留下来的庙宇已经不是很多了。巴里坤、奇台、玛纳斯、水磨沟还保存了一小部分较为完整的清代晚期庙宇群建筑。现在巴里坤的地藏寺和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2000年以后经过近几年的不断修复,基本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在巴里坤广建庙宇的历史有近200年,巴里坤曾在清代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称。据《镇西乡土志》记载,“道光年间,四营有四营之庙,三乡有三乡之庙,庙宇之多巍然诚郡之壮观也。”

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享有新疆“三大商埠”及“名城”之称,在康熙王朝兴盛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军屯、犯屯、回屯和旗屯,后又出现了商屯和民屯的高潮。这时广建寺庙也就随之兴起,发展到嘉庆年间在汉城、满城七里半的范围内建有57座庙宇群,按当时的城内人口计算,形成了50人就有一座庙的奇观,再加上三乡庙宇,巴里坤草原上当时就已有近百座庙宇。巴里坤寺庙内容之广是罕见的。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耶稣教,另有德、贤、圣、仙等寺庙。巴里坤形成了一个宗教大融合的舞台,为当时的宗教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寺庙都被毁了。现在巴里坤仅存有地藏寺、仙姑庙和石人子黑沟龙王庙。地藏寺和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之一,这里也是巴里坤寺庙文化的集中展示。

地藏寺原名民勤会馆,是甘肃民勤商客捐资修建的会馆,为来往于此地的民勤客商和移民服务。过会时间为每年阴历五月十六日,一般过会为3天。过会由民勤商会组织,一般都要邀请当地或者外地的名角大腕来这里唱戏。过会的目的和我们现在搞物资交流会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规模大小不一样而已。为了驼客运来的货物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交换和出售,他们在庙内戏台前的广场上进行贸易活动。一边听戏一边交易,这样的活动不但完成了商客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地域文化活动的开展。

地藏寺地处汉城南门外,整体院落坐南观北、占地十几亩,山门极其雄伟,上下木制结构,上为该庙演戏的戏台,下为进出地藏寺的山门,山门两侧又各置一面石鼓。进山门便是看戏广场,也是贸易交流场所,往里是一座壮观的凉亭,拾级而上,过凉亭左右是东西厢房,厢房门柱上雕刻有楹联:“姑息堂前受姑息姑息姑息,奈何桥上叫奈何奈何奈何”(西厢房),“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东厢房)。

最上为地藏王菩萨大殿,极其雄伟壮观,大殿宽五楹,深六进,飞檐起脊,大殿门柱上雕刻有这样一副楹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善报恶报速报慢报终须有报。”门上有一横匾写着“你来了吗”。后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金身塑像端坐在莲花座上,莲花座上有一个小洞,洞内塑有一动物,其形狮不像狮,虎不像虎,关于这怪物有一个传说:地藏王菩萨的母亲本是积德行善之人,进入佛界因经常吃素,难以度日便径自开斋,造下了十恶不赦的罪孽。触犯了天规戒律。在惩罚她时,她却逃避到地藏王菩萨莲花座内,至此变为这一怪物。由此告诫人们,行事不要擅自越轨,要按道德准则、教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必定会受到天规戒律的处罚。

仙姑庙又称甘州会馆,是甘肃张掖客商于嘉庆年间捐资修建,是座道观。东邻地藏寺,南毗孙膑庙,北望无量庙,这里林荫蔽日、古树参天、吊桥流水、花木似春。

全文阅读

传统社会修庙活动评析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各种神灵信仰构成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精神世界。他们通过不断翻修倾圮的庙宇来延续其神灵信仰,希望藉此求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各地都留下了很多修庙碑刻。通过对山西寿阳县现存修庙碑刻文的考察可知,地方翻修庙宇活动是传统社会的一项浩大工程,对于基层村社自助组织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地方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社会;寿阳县;重修庙宇;修庙碑文

在当今中国,宗教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远,正如荣新江在《唐代社会的宗教与信仰》一书中所言:“在今天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虽然也不同程度与社会相关联,但总的来讲,和世俗社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普通人的宗教观念十分淡泊,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对立面。”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和社会不仅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各种神灵信仰构成了底层百姓的基本精神世界,寄托了他们的种种美好愿望。这点在古人不断的修庙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每个县的地方志中,都留存着大量的本地修庙碑文记录。

寿阳县地处山西中部,隶属晋中市,其建置时间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可谓人文渊薮绵长,历史底蕴深厚。《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一书共收录该县石刻碑文604通,这些碑文属于地方庙宇重修重建方面的,占到一半以上,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材料基础,这是本文选取该县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现在会有数量如此众多的修庙碑文留存于世?换言之,古人为什么会不断重修庙宇?这是一个看似毫无悬念的问题。然而,其中却蕴藏着传统社会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古人修庙动机是什么?其修庙资金何来?古人修庙有哪些特点?对地方具有怎样的影响?在当前民间信仰复苏和各地修庙活动盛行的背景下,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已很丰富,但对于传统社会的修庙活动关注甚少,选取一个地区的修庙碑文进行深入解读,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将不无裨益。

古人修庙的动机

在《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一书收录的604通碑文中,重修庙宇方面的碑文居其大半。为什么会留下数量如此众多的重修庙宇碑文?即古人不断修庙的动机何在?

全文阅读

巧用庙宇文化 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新资源

摘要

挖掘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克服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资源短缺的困难,可使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得到更好的实施。鉴于广大农村庙宇众多,而庙宇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文化较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可巧用农村庙宇文化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新资源。

美术教学;农村;资源开发;庙宇文化

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建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及地方建设资源,研究创新资源利用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为教育及美术课程服务,体现地方的美术教育特色。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包含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厦门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岛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及发展中的城镇则面临着公共资源短缺及经济相对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但岛外也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广大农村地区仍保存着大量的古传统建筑及宗教建筑,而且近年的活动日趋频繁,村村都大兴土木新建了宗祠与庙宇,各村都保留着一定的民俗活动习俗。这些具有民间特色且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的宗庙建筑文化,可否作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之一引入美术课堂,以改变农村中学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与教学试验,认为将地方文化艺术元素——“庙宇文化”引入学校,建设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它不仅利于形成多元化、本土化、丰富多彩和切合实际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面貌,增加农村学校的文化底蕴,还能使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实现其可操作性。

一、庙宇中蕴含的文化艺术资源及将其引入美术课堂的实际意义

1.庙宇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

《美术新课标》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历史上的厦门人有敬神礼佛的风俗,宗教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宗教建筑中蕴含着大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它们所反映的是厦门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渗透着厦门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我们了解厦门人民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景”。 厦门地区的大小庙宇中都有楹联,从表现形式上看,对仗工整,意蕴浓郁。从内容上看,不少楹联与本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多充满亲和、仁义、礼让、俭朴、睦邻、劝善的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宗祠的盛行也说明了厦门人尊祖敬宗,秉承了中华民族重孝道的观念及儒家学说重人伦的传统。不少庙宇中还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物资源,寺院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寺内有年代久远的佛塔、书院、石刻画像及历代鸿彦硕儒游历时留下的许多佳章美文和摩崖石刻等。透过这些地域文化源流,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土美术与历史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间的密切关系。可见,庙宇是透视传统美术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厦门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 资源。

全文阅读

冼夫人文化在建筑艺术传承的调查报告

[摘要]从实地调研中去发现冼夫人文化怎样在建筑艺术中更好的传承是值得研究的领域。探讨各地建造庙宇、文化等建筑和景观的如何同时多将冼夫人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建筑艺术之中。建筑艺术是文化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通过建筑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表现。冼夫人文化是如何融入到建筑艺术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实地进行冼夫人文化艺术墙绘,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关键词]冼夫人;文化;建筑艺术;传承

一、冼夫人文化的现状和传承

(一)冼夫人文化现状

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是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全世界女性的榜样,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功绩卓著,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与她“爱人民,爱和平”的人生观具有永恒的价值,于当代尤显重要。冼夫人也深受人民民众的信任、尊敬、拥护和爱戴,在粤西地区,为了世代纪念和祭祀冼太夫人,人们在人群活动的中心地方都为她立庙。各个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乃至其他国家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均修建有祭奠洗夫人的庙宇。人们对洗夫人敬仰崇拜,已构成了一种广泛的生活风俗。

(二)对于岭南文化而言,洗夫人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内容,整体而言,洗夫人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层面的,其二是精神层面的,可是其大多借助某种事物加以表现,具体而言:

1.文物古迹

洗夫人由于其突出的成就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在她生活的地区流传着诸多诗词歌赋、古董字画、传说故事与祭祀其的庙宇等文化古迹。建筑特点是建筑文化的灵魂,同时是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要素,以需要以建筑为依托,无法独自存在。冼夫人庙作为冼夫人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目前,全世界有2500座冼夫人庙,茂名占1/8,有380多间,遍布城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电白电城山兜娘娘庙(即冼夫人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州冼太庙、高州旧城冼太庙和电白霞洞诚敬夫人庙。从到这些庙宇中实地调研看到有很多冼夫人的信息,让人感受到冼夫人就在身边。

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下传统村落环境的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以关中西部的哑柏镇的村落为目标,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整体性保护发展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环境

引言:本文以周至县哑柏地区为研究主体,在分析传统村落环境与该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意图从不同层面对哑柏镇的传统村落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哑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传统村落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关系,寻找出非物质文化在人民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价值。通过研究哑柏镇村落的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哑柏刺绣工艺在民居建筑、庙宇建筑以及村落公共空间的存在形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村落环境整体性保护利用的有效建议,为当今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让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一.哑柏传统村落形态分析

村落形态主要指村落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的格局、肌理和风格。它不仅体现规划布局的基本思想,也记录和反映一个古村落格局的历史变迁,更印刻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心理、行为、与村落自然环境的互动、融合的痕迹。

哑柏位于传统的关中平原地区,按空间形态划分,属于多种形态的村落,根据不同村落形态将其分为集村,散村。因哑柏属于周至县的一个较大的镇,包括15个行政村落,所以这些村落集了各种形态于一体:面状聚集型带型(哑兴村、仰天村、六屯村、景联村、七曲)、现状聚集型(裕盛村、槐花村)、多核心团聚型(昌东村、昌西村、西阳化)、放射性团聚型(联兴村)。

在这些各异的村落形态中,街巷空间、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和村落绿化景观形成了传统的村落环境,也是在这些传统的村落环境中,容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哑柏刺绣的兴起、发展与逐渐的衰落。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环境是以怎样的形式得以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或者说是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展现在村落环境中的?

二.哑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关系

全文阅读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并曾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重,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172人配祀孔庙。

曲阜孔庙,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占地14万平方米,南北长0.7公里,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

曲阜孔庙以其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雄伟、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至汉初,已历二百余年。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却未受到太大影响。魏文帝“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以居学者。西晋末造,“五胡乱华”,“庙貌荒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后,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和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于庙宇形制无改。

隋唐以后,朝廷提倡儒学,孔庙面貌随之改观。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曲阜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唐初,朝廷在国都长安的国子监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各一座,且令各州县皆立孔庙。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诏修曲阜孔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j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四年,诏令各州皆建孔庙;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宋代对曲阜孔庙增修达七次。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诏增修祠宇。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五年(公元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v四年(公元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嘉v六年(公元1061年),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元v元年(公元1086年),又添建庙学于孔庙东南隅。

全文阅读

论闽、粤、台庙宇布局及屋顶形式

摘 要: 环居台湾海峡两岸的闽南、粤东与台湾,因为具有类似的族群、地理与社会因素,发展出类似的宗教文化与庙宇建筑,且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与屋顶形式。对其布局与屋顶形式进行了介绍,并参照历史发展论述其背景,据此可以了解闽粤台三地民居既富于创造性又具规范性的特性,以及在时代与社会文化下形成的风格独特且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庙宇建筑。

关键词:闽南;粤东;台湾;庙宇;文化解读

Abstract:Southern Fujian, eastern Guangdong and Taiwan, locate o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have developed similar religious culture and temple buildings which also have unique plan layout and rooftop forms since these areas have similar ethnic groups,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 layout and rooftop form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background is also elaborated on by referr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ly the creative yet standard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in Fujian, Guangd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unique temple buildings with obvious regional & cultural features which are formed under the time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emonstrated.

Key words:Southern Fujian;Eastern Guangdong;Taiwan;temple;cultur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66(7)

1 闽粤台三地庙宇建筑的平面布局

庙宇的兴建是闽粤台三地地方上的大事,兴建前要请勘舆专家观看风水、定方位,并按主祀神的神格等级决定庙宇规模的大小。等级高的神明在格局上可以享用正南座向的庙,拥有较多的庙门,配置较多的庙宇及较高敞的空间。[1]建筑平面布局因庙宇规模而有了不同的类型,民居多元的建筑类型为庙宇建筑提供了诸多参考。庙宇建筑平面布局皆以主殿之中轴线往前后延伸,依中轴在线之殿堂配置,分成单殿、单殿带轩、双殿连、两殿、双连式两殿、三殿、多殿等不同形式。(图1)

全文阅读

外国探险家眼中的20世纪初新疆道教庙宇

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在新疆地区留下了大量痕迹。清末民初,很多外国人以不同身份、不同目的进入新疆,并在各自游记中保留下来众多关于新疆道教庙宇的记载。通过这些资料,可以部分还原外国探险家眼中的20世纪初新疆道教庙宇,以及其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新疆道教发展状况。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在新疆地区留下了大量痕迹。清末民初,很多外国人以不同身份、不同目的进入新疆,并在各自游记中保留下来众多关于新疆道教庙宇的记载。其中芬兰探险家马达汉(1906年8月-1907年11月在新疆)的《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日本探险家日野强(1907年1月-9月在新疆)的《伊犁纪行》、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治・厄尼斯特・莫理循(1910年4月-7月在新疆)的《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以他者眼光、实录方式反映了他们所经历的新疆社会,其中均有不少对新疆道教庙宇的记载。马达汉在新疆时间最长,考察地点最多,以他的日记为主,辅以其他两人记载,可以部分还原外国探险家眼中的20世纪初新疆道教庙宇,以及其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新疆道教发展状况。

1906年10月18日,马达汉在瑞典传教士古斯塔夫・拉奎特陪同下参观了叶尔羌(今莎车)汉人区两座庙宇。其中一座边上“有一棵巨大的白杨树,部分树干长到墙里去了”。这棵树被视为神树,据说有500年树龄。今据资料及该庙内景可推断,这座寺庙应是“每年春秋两祭,祀以羊豸”的龙王庙。

在阿克苏期间,马达汉结识了道台(潘震)、谭镇台(汤咏山),并应邀到镇台衙门参观打靶、出席宴会、观看戏曲,并与道台、总兵等人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拍摄于镇台将军府邸,其背景的壁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主神手持朝板,主神之侧绘有一小神。表现的主题似乎与道教信仰或道教神灵有关。

1882年清政府收复惠远后,在旧城以北15里所筑的新城,被马达汉视为“我看到过最整洁、最美丽的中国城市”。他看到了一座“十分漂亮的庙宇”,并拍摄了惠远城万寿宫的牌楼山门照片。万寿宫位于城东尾,坐北朝南,其建筑之宏伟为伊犁九城之最。每逢皇帝、皇太后诞辰及农历新春之日,伊犁将军都会领官员至此,行三叩九拜之礼。

绥定是离将军府三四俄里“最普通的一个中国城市”,有“一座漂亮的将军庙和一座治病消灾的城隍庙”。据相关史料考证,将军庙应为金顺将军所立之金忠介公祠;城隍庙在城西南隅,建于光绪十年,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有盛大庙会。马达汉还注意到,城隍庙壁画表现的是判官、催魂官捉鬼的场面,他认为城隍庙与阎王殿为同一建筑的庙宇。

当地百姓认为赛里木湖有灵,“捕捉这里的水禽,势必会引起风雨异常”,故十分敬畏。1910年5月9目,日野强见到湖心岛上祭祀龙王的庙宇。莫理循则拍摄了这座庙宇。

马达汉在达喀喇沙尔(焉耆)开都河畔看到一座为河神所建的庙宇。山门朝河而开,“为防止野鬼进来”,山门前建有“一堵传统的挡风墙”。该庙应为祭祀龙王的龙神祠(龙王庙),位于东门外,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

全文阅读

真武场 神明聚集的地方

一方净土聚集各方神明

初识真武场,第一印象就是庙多,街道随庙而名,房屋因庙而聚。要问到底有多少,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说当年繁盛时“十步一祠堂、百步一庙堂,日日香不断、月月节相连”,可见其盛。

据志书记载,古镇中央原有一座真武大庙,大庙规模宏大,主殿供奉巨型真武大帝造像,两边屹立周公、桃花以及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大庙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远播,庙的名气大了,场也自然得名。只是可惜,随着岁月的洗礼,和全镇绝大多数的庙宇一样,曾经的真武大庙也早已荡然无存,也只能在老人的口中畅想那方热闹的场面。

目前古镇还能寻找到7座庙宇,万寿宫、天上宫、南华宫、禹王宫、三元宫、灵官祠和望乡台。

万寿宫依綦河而建,檐阶连津渡,古树掩庭院,大门面江而开,两侧石柱上非常精湛地刻着一副楹联“玉诏颁来万古长留忠孝、金册渡出一家都是神仙”,楷法工稳,兼有颜柳之风。庙

中供奉着被江西人广泛祭拜的福主菩萨许逊许真君,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便是来源于此位神明。

南华宫位于真武场东部,走进大门,几根粗大的圆形木柱将一座高大繁复的戏楼擎天支起,呈整体悬空之势,各梁细刻历史典故木雕,大堂雄坐前方,巨型扇门花鸟偎依,斗檐斜撑神鹿相伴。庙中供奉的是广东人最为崇敬的禅宗六祖慧能,也就是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等著名偈语的高僧。

天上宫位于场北部,与万寿、南华成“品”字排列,由山门、戏楼、内院、厢楼、正殿组成。山门上嵌飞檐楼柱,门头侧翼装点彩绘下山老虎一对,门柱两侧也有石刻对联一副“崇封溯宋元以始,钟灵在闽蜀之间”,横批“天开福运”。院内布局规整,高约10余米的正堂保存完好,中央镂空,屹立神像,两侧悬空设有阁楼,阁楼上配有做工精细的巨大扇窗,其间雕有文字的水缸、残柱四处散落。庙中供奉着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之神,在福建人心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妈祖娘娘。

全文阅读

郑成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郑成功一生铁骑戎马,留下了忠君爱国的美名,其驱除荷虏、复台建功之举更是彪炳千秋。在郑成功350周年之际,2月1日至15日,北京市副会长郑大一行6人赴台环岛参访。

在台期间,参访团拜访并拍摄了25间祭祀郑成功的庙宇,实地参观了20余处与郑成功相关的古迹、建筑和纪念馆等,并拜会了岛内重要的郑氏宗亲组织,也深深体会到郑成功对台湾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在台湾同胞心中,郑成功兼具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传奇人物等特质。台湾民众认为郑成功是开拓台湾的第一人,所以尊称他为“开台始祖”、“开山圣王”、“开台尊王”,又因郑成功曾被赐国姓、封王而称其为“国姓爷”、“国姓公”、“延平郡王”、“郑延平”、“延平王”等。在台湾,处处可寻觅到郑成功的遗迹,处处可感受到关于郑成功的信仰。

被传承的信仰

350年前,郑成功发出铮铮誓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他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宝岛。在台湾,郑成功建州府、兴教育,筑城郭、固海防,宝岛由此开始扫去尘埃,熠熠生辉。

郑成功由于开台有功,殁而为神,成为台湾宗教的重要本土性神明。至今,台湾已有i00多座庙宇供奉祭祀郑成功。此次赴台虽只拜访了20余座,但各庙宇特色迥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台南延平郡王祠是台湾第一座官方所建的祭祀郑成功的专祠。祠中奉祀郑成功、明郑诸臣牌位,并悬挂历来先贤名宦所题匾联,且环境清幽,花木宜人,是许多观光客到台南的必游之地。台南郑氏家庙则是1663年郑经为纪念郑成功所建的庙宇,是郑氏开台后的首座家庙。此外,郑成功渡海来台时,有不少郑氏族人跟随来台,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在台湾多地都有郑氏族人所建的家庙或宗祠,祭祀郑成功。诸庙之中,位于嘉义溪口乡柴林村的开元殿,以拥有最高的郑成功神像而闻名。据庙方介绍,郑成功的部将郑姣自福建泉州府,恭请开台尊王神像来台定居,于家宅奉祀,迄今200多年。后经各地热心人士出钱出力,1970年兴建开元殿,翌年举行尊王殿安座大典,以后陆续完成各殿堂等建设,最受瞩目的大神像于1995年落成,高达约54米,气势宏伟。开元殿内部还设有郑成功文物纪念馆,收藏丰富,其中荷兰对明郑的降书更是其镇殿之宝。

值得一书的是,在参观完开元殿后,庙方工作人员还热心地带我们到柴林村村民郑士育家中,观看其先祖郑娇从泉州带来的那尊神像。这尊神像体积堪称“最小”,高度仅有17厘米左右,但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年逾古稀的郑士育告诉我们:“先祖认为郑成功有开台之功,因此带其神像渡海来台,可保平安并护佑后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