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艺术论文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论《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

摘 要:最近,聆听了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很有感触。《庄子》中大量运用寓言和故事明理宣情,在文中体现入微。有感于此,遂作此文。

关键词: 《庄子》 寓言故事 描写艺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或说是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称赞此书:“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庄子》这些文章中,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出神入化的描绘出来,从而达到需要表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用哲理故事和诗意抒发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描写。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不是把生活当作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而是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直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从这种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一条从根本上解脱困境的途径。体验是一种渗透着思想的情感活动,体验生活就是透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以自己的内在情感为依据,去接触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庄子》一书正是从内心感受的角度去透视和思考生活,描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个性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文中大量运用哲理故事来说明事理,《外物》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穷得揭不开锅,向人借粮以救急,却遭到拒绝。他的忿然作色,固然是对吝啬无情的监河侯一类人物的愤慨,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悲惨生活境遇的哀伤,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所谓“吾失我常与,我无处所”,正是庄子极端窘迫的生活境地的真实写照。此外,《庄子》书中还大量表现了庄子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描写出了他在人生旅程中的苦闷、求索、孤独与悲凉。这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在诗情画意表达的效果上都很有感染力。

《庄子》一书哲理与诗意交融的描写艺术的表达还表现在对心中向往的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进而摆脱一切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他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逍遥游》中描写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图景,与此对比,受自身条件限制的朝菌、斥之类显得格外渺小,这种描写极具艺术效果。此外,《庄子》书中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描写,不仅使深奥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把人带入物我两忘的诗一样的意境。

全文阅读

傲慢与偏见的对话描写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她呈现的语言特色中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和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赋予了人物对话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1.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而不衰,并对后代作家产生影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语言魅力。在语言中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解开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2.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耐斯(H.P.Grice)通过研究认为,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以及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耐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其具体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Maxim);(2)质量准则(QualityMaxim);(3)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4)方式准则(MannerMaxim)。

数量原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应适量,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有充分依据,说话具有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全文阅读

素描写生教学中的写实与表现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在今天美术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素描写生教学中写实性素描与表现性素描的教学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的组合两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素描写生教学,同时也讨论了素描临摹对于素描写生教学的辅助作用。文章强调素描写生教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开教学体系,必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素描教学;写实;表现;临摹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互补性需求,以及我们长期执行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政策和诸多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和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写实性素描教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松动,表现性素描写生教学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化素描教学模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学院素描教学的进步,它使得我们对西方素描有了更为全面而主动的认识,促成素描教学体系向着更加丰富、合理、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素描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素描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受到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作为素描教学手段的写实素描与表现素描在写生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学功能,以形成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结构。那种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风式的素描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教学中的素描问题需要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脱离开教学体系漫无边际的谈论素描,容易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的质量。

写实性素描教学

广义上讲素描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观性素描和客观性素描。写实素描属于客观素描,是西方三维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艺术起源于希腊雕刻,发展于文艺复兴,成熟于19世纪科学知性的欧洲写实观念,即三度空间合乎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其造型方式不脱离自然对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再现。具体狭义的讲就是光影素描,通过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变化,塑造出立体、真实的画面形象,过去我们也曾把这种素描称之为“全因素素描”。从图像上看,写实素描比较接近一般的真实的视觉形象,要求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客观物象,素描语言隐含在真实的画面形象之中。严格的说,对写实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丰富而复杂的写实素描历史,这里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那么,写实素描在我们的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教学意义呢?首先,写实素描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艺术观。我们的艺术思想、创作力量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亲密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新鲜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不断的冲刷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化图像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写实素描是训练观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描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绘画。写实素描所提供的整体观看的方式方法,能够锤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形象中发现和提取艺术形象的本领。正如罗伯特.贝佛莱.海尔所说:“在你学习素描时,尽量养成把你所见的一切看成简单的几何体的习惯,它能增长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它是学习素描者所能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1]p7。

第三,写实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拟客观对象。尽管写实素描有其明确的“记实”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视觉艺术语言,写实素描必须通过系统的素描语言才能转化真实的视觉形象。因此,通过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造型语言,是对习画者控制能力的极好训练。如果我们在写实素描教学中能够明确上述三点教学功能,在心、眼、手(思维、观察、表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素描的教学,那么写实素描就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绘画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只为写实而存在,它源于写实且能够超越写实。

全文阅读

关于场面描写教学

摘 要: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景的总体描述,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说明场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口技》 场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口技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口来描摹声音,演绎故事,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但曾经名震京城的口技表演已经不复存在,《口技》这篇文章描写了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场面,通过语言艺术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当年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场面,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想象当年口技表演的盛况和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本文旨在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口技表演的场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拓展,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一、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正面的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正面描述场面,完整地再现当时的情形,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情景。

1.《口技》这篇文章精彩再现了当年的精彩表演场面,具体描述了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场景:

(1)一家四口由睡而醒: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全文阅读

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素描和写实油画两种绘画形式的关系,探讨了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应用,论述了素描对写实油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素描;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深层次上解释是用来学习美术技巧、探索绘画的形体规律、培养绘画专业习惯的一种训练过程。素描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对于素描和写实油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探索和运用素描技法,不断丰富写实油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以此来创作出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

1素描和写实油画两种绘画形式的关系

1.1素描与写实油画区别之处

简而言之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形式,同时素描包括的种类也很多,像中国国画中的水墨画、白描以及速写和绘画的草图在广义上都属于素描的范畴。可以说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和骨骼,同时亦是最节制和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形式。写实油画是属于具象艺术的艺术形态,也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实油画是由绘画者观察和描摹外部的物体形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对外界物象进行再现的艺术创作过程。写实油画的艺术作品符合了观察者的视觉经验感受,为观者提供了感官的审美愉悦之感。

1.2素描与写实油画的联系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构图工具,绘画者经常要进行素描的练习,这样有利用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物象形体,在素描学习中逐渐熟练地运用线条来勾勒出物象的形体,初步掌握这一基础绘画形式的要点和精髓。在油画的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致上可以说是着色的一种严格素描训练,拥有较为高超的素描技术可以使得绘画者在物体造型和色彩的结合上更加具有气象。总而言之,在写实油画的创作中素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

书画同源 10期

摘 要:中国画以线造型,是一门线的艺术。中国画一向以笔为骨,以墨为肉。一直到宋代线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一种艺术形式与线描齐驱并驾,它跟线描有着共同的主张,有着共同的追求:书画同源。

关键词:线描 书法 书画同源

线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语言形式。线为一切绘画艺术的基础,是一切表现形式的始祖。在所有的过渡中,或许只有中国的绘画才是艺术中独有的魅力。中国的绘画在古以来就用其独特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描绘――毛笔和宣纸。而线描则是通过一条条粗细变化的线条来凸显线的艺术。

线描艺术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演变,在这历史文化的河流中沉淀下了很多绘画的线描形式语言,造就了中国线描的独特艺术魅力。中国的线描艺术历代承接,就如中国的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一直到宋代线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登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画是一门线的艺术,其鲜明的、明确的表现形式构成线描艺术的特性。线描在用线上讲究线条的往复、曲折、顿挫、疏密、聚散交错。在画家的手里一条线是有生命的,一条条线条一波三折,藏锋护尾,在描画的过程中无不讲究一个“无往不复,无垂不收”的原则,通过手臂,将个人内心的情感传递到毛笔上,将情感与线条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一种艺术形式与线描齐驱并驾,它跟线描有着共同的主张,有着共同的追求――书法。

1.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同样也是一门线的艺术,书法以汉字为表现载体,线描以物象为表现载体。汉字在造字上遵循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大法则。在古代则有“六书”的说法,除此四法还有转注和假借二法。汉字的书写方式同绘画一样,都是用线来表达,以简练而又富有抽象化的线来描绘物象的外形特征。简单的日、月两字就是根据太阳圆的形状和月亮盈缺形状而创造的字体。再如“草”字繁体字是“”,其本意就是表达两束小草的形状。字的最初的状态是从图画中提炼出来的,而至于现在的简体字是为了书写和应用的方便而进行的改革。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可以说是对客观物象的升华和提升。与线描的表达有着本质的相像。所以中国画为文人画,没有“文字”哪来的修养呢?故人曰: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一般画家都是书法与画齐驱并进,一个有修养的画家也多善于书法。

2.骨法用笔

全文阅读

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

摘 要: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在散文写作中多以情景创设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达到抒发作者情感的目的,因此,景物的描写在散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全文阅读

写实素描教学现状研究

[摘 要]文章对我国写实素描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当今艺术院校的写实素描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写实素描 教学 契氏体系

写实素描是指运用线条、明暗等造型语言,对客观物象的比例、结构、解剖、透视、形状等造型元素进行准确描绘的素描样式。在现代,写实素描是相对于抽象的、表现的、超现实的素描样式而提出来的。写实素描并非客观物象的翻版,而是对客观物象的一种能动的“再现”。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但在更多的时候是以基础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因其基础性,所以通过写实素描的训练,从而可以获得某种作为基础的能力。因此,作为写实素描,“它的存在和意义不止于写实技能本身,而是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认识、思维与表现等一系列的实体接触,深化眼、脑、心、手之间的高度配合与协调性。从中建立起视觉艺术的形体观念,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①

一、写实素描教学仍处于素描教学的主流地位

“在我国,写实风格一直是中国高等美术基础教育的主体”②。 这一观点从很多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的教学大纲可以明确地看出来,如中央美术学院:“通过素描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对造型的初步、基本的认识,通过从此开始的千锤百炼而获得一种对造型的确切表达,对现实中纤毫之差的敏锐观察力和一种艺术表达激情。”③ 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素描教学通过共同基础训练,强化学生坚实的写实能力,提升造型艺术的素养,以此为基本教学目标。”④ 广州美术学院:“遵循现实主义基本原则,在教导学生牢牢掌握写实的造型规律的过程中,重视对其艺术思维及潜在个性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趣味。”⑤ 其它美术学院在对待写实的态度及要求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在此不再累述。从这些高等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大纲可以看出,现今的素描教学均以现实主义为宗旨,以写实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都遵循写实素描教学的原理与原则。

在我国,一直以写实素描教学为主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素描基础论”一直没有被动摇,美术院校均围绕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2、国家的文艺政策要求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恰好契合了这一要求;3、基于视觉对形象的可接受特性,使具有相似逼真的写实素描更容易满足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视觉期待。写实素描的“看图识字”的功能,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获得了广大的受众基础;4、写实的绘画需要写实的基本功,建立在传统的“写形状物”基础上的写实素描体系,只要绘画尤其是写实绘画还存在,写实素描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二、面对契氏体系的尴尬

就写实素描教学而言,契氏体系不失为一个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它对我国现今的写实素描教学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很多人在对待契氏体系的态度上却走进了一个误区。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契氏体系是一种时尚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还学契氏体系却似乎变成了一种保守。而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现状是“我国美院的素描教学并未跳出契氏范畴。因为并非是意大利或法国或德国的艺术教学精神,而是契氏素描教学理论主流的延续、改革和发展。”⑥ “这些年美院(指中央美院,笔者按)虽然在专业上有所扩展,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着手摸索,但就整体而言,美院现在还没有跳出30年前所设定的框架。”⑦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并没有离开契氏体系。只是在很多课堂上,“契氏体系”这个词不再被提起。但不被提起并不代表不存在。这种不再被提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对契氏体系的片面理解或误解,许多老师不愿意提起,怕被嘲笑成这位老师“过时”,但其实他教给学生的却是契氏体系的内容与方法。第二,也正是因为契氏体系不被提起,学生群体也根本就不知道有“契氏体系”这么一个名词,但他们所学的,所接受的却刚好又是契氏体系。所以,就好比我们生病时服中药,药汤喝下去了,病也好了,只是不知道药的配方而已。这里有老师不让你知道,有自己不想去知道,也有知道了不想说。说白了就是离不开契氏体系但又不承认自己离不开,这就是我们面对契氏体系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局面的存在,足以证明契氏体系在我国还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全文阅读

瓦萨里的“艺格敷词”及其传统渊源

导师推荐语:

李宏的博士论文《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术史观念》,对于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术史观念、艺术理论及写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将该课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这里所刊出的文章《瓦萨里的“艺格敷词”及其传统渊源》,便是节选于这篇论文中的一个章节。

《名人传》中对于艺术作品的描述,继承了西方“艺格敷词”的修辞传统,而这一传统的鼻祖是荷马,其后由大菲洛斯特拉托斯(philostratus)、卢奇安(lucian)等人接续。该文分析了瓦萨里所运用的这种写作模式。作者指出,瓦萨里对于艺术作品的描写,可被理解为他个人的对于不同作品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1.对图像逼真性的反应,即试图用文字再现图画;2.对形象内在品质与心理的深入读解,即由于受图像的自然错觉感刺激,而将某种意义注入到所描述的图像的主题与形式之中。作者阐述了瓦萨里的“艺格敷词”所受到的文艺复兴早期彼得拉克式肖像诗的影响,并且将其传统一直追溯到古代希腊。

该文视角新颖,论述严谨,其立论建立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说,在国内的“西方艺术史学史”研究领域中,这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论文。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拟对瓦萨里《名人传》中对于众多艺术作品所作的文字描述,进行分析探讨,观察其描述艺术作品的方式。对于瓦萨里来说,艺术作品的描述可被理解为对于特定图像的一种反应。作品中强烈的自然幻象,引起他的想象,使得他时常错把图像描述为真实本身。另一方面,图像还强烈地刺激其幻想,使得他总是要将某种意义,注入到他所描述的图像的主题与形式之中。瓦萨里的这种描述,显示出彼得拉克那种赞颂肖像画的诗歌对其产生的影响,其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这种描述,在西方美术史中有个取自希腊文的特定的词—ekphrasis,为了突出它来自古代而又被现代学者用为一个术语的特点,范景中先生建议用音义兼顾的方式译为“艺格敷词”。

瓦萨里在《名人传》的三个部分的三篇序言中,充分地流露了他那描写艺术产生、成长和走向鼎盛的饱满热情,但是,在他撰写的一个个艺术家传记中,尤其是在他对于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所作的描述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出这种进步的迹象。这是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对此,阿尔珀斯教授在其“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格敷词与艺术思想”一文中,曾经作了专门的分析。她以瓦萨里对三件作品分别所作的描述为例证,来阐述其观点。这三段文字分别描述的是乔托的镶嵌画《船》、马萨乔的湿壁画《纳税银》和莱奥纳尔多的《最后的晚餐》。阿尔珀斯指出,虽然这三件作品分别处在进步的三个不同阶段,但瓦萨里对它们的描述,却丝毫反映不出绘画的那种从“童年”到“青年”再到“壮年”的进步。在瓦萨里那里,“三个时期的作品受到的是同等的赞扬,而在对于每件作品的赞扬及描述中,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术语。”(1)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瓦萨里对于两位艺术家所绘相同情节的两个不同画面所作的描述,便会发现他其实并不关注不同作品的各自特点。他在描述菲利普·利比《filippo lippi》的一幅取材于圣史蒂芬生平事迹的作品时,写道:“画中,第一位殉教者史蒂芬与犹太人争论,最后被犹太人投掷石头砸死。菲利普描绘了争论的激烈场面,把犹太人看见自己被史蒂芬的雄辩所征服时的那种难以想像更难以描摹的仇恨与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菲利普对于那些杀害史蒂芬的人的描绘更为成功,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残忍,他们咬牙切齿的神情,都表现得入木三分。而面对可怕的进攻,史蒂芬始终异常冷静,他仰望苍天,宽厚而热切地为那些行凶的人向永恒的天父祈祷。”(2)他在描述罗马诺(giu l ioromano)所作的同一题材画作时,则写道:“画中,年轻的保罗坐在圣史蒂芬的衣服旁,一些犹太人用石头砸圣史蒂芬。……他(罗马诺)把那些掷石块的人的凶狠和圣史蒂芬的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3)在这两段文字中,瓦萨里其实是以相同的手法描写同一情节的不同画面。这种描述中,总是伴随着对于攻击者的暴力以及对于圣者之坚韧的描写。其实,瓦萨里是以同样的陈词套语,来讲述不同的作品。

全文阅读

曲尽其妙各臻完美

[作者] 中南林学院附中

[内容]

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选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听书》记叙了老残在明湖居戏园听白妞说书的所见所闻,《看戏》描写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劳动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两文都描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演员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写重点放在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上。作者从白妞的出场到终场,从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简单熟练的动作、“一顾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过程。而写观众却很简略,除开头几段外,只有白妞出场时的“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的“轰然雷动”和末段简短的评论。后文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热情表现和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美两个方面。作者详尽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观众观看京剧的全过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拟观众的热切期待;演出开始,以“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比喻观众的感奋投入;演出之中,以“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形容观众的凝神静气;演出高潮,以“潮在涨”描摹观众的如痴似狂;演出结束,以观众“像潮水一样”描写观众的仰慕崇拜。作者处处设喻,时时紧扣观众与演员的共鸣来表现观众的情绪。而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描写只集中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轻盈矫健”的台步、“圆润的歌喉”、“优雅”的动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剧艺术的几个方面来表现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完美。

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两文作者都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艺术的登峰造极,写观众的反应和评论仅仅为了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无与伦比。后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写观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的高深,也是为了体现首都观众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热情和衷心喜爱。而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既赞美了他表演艺术的完美,又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京剧艺术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对白妞说书技艺的描绘浓墨重彩,而写观众却比较简略。后文写观众详尽具体,而写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却凝练简洁。由此可见两文作者剪裁的匠心与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异烘托是两文写法上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但两文烘托的侧面、角度同中有异。

《明湖居听书》从剧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评论等多个侧面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看戏》不仅以剧场环境和观众表现来烘托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卓越,还以《穆桂英挂帅》的简单剧情及穆桂英艺术形象来烘托观众和演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