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首联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紧扣题目“登岱”,直接写登山。“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因”是顺着。“颠”即“巅”。“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是说,要登上泰山,必须经过三座宫观,顺着一路攀登上去,才能到达泰山之巅。首联写的是登山景况,从侧面烘托了泰山的高峻。
颔联“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紧承“因上岱宗颠”,着力描绘泰山极顶所见的壮丽景象。“长河”即“黄河”。这两句的意思是:站在泰山之巅,举目远眺,不尽的黄河从远方逶迤而来,向着大海奔腾而去;天宇笼罩大地。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了。其中“吸”、“包”二字用得极好。黄河奔流人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包”字则笔力千钧,大有囊括天地之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涵”。“天包大地圆”也有此意。这幅图景极富立体感,作者俯视仰望,纵横兼顾,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泰山图。
颈联描绘的是泰山日出的壮丽奇观。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三至五点,即是拂晓之前。“九点”指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从高处俯视,九州如九点烟尘,极言高处之高。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由于山高,山南山北泾渭分明:山南已见日出,山北还没天亮。杜甫《望岳》诗“阴阳割昏晓”也是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泰山之巅,五更时可先见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俯瞰大地,冉冉升起半笼轻烟。
尾联“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还是烘托泰山之高。“方域”就是疆域,“睥睨”是斜着眼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大地疆域广阔无边,我左看右看。全部收在眼底了。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之意,含蓄自然,富有新意。
今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帮助读者了解,解析这位伟大诗人和他的经典诗篇,本刊特邀请辽宁大学文学院熊明教授为大家精彩解读杜甫诗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杜甫前往齐、赵,开始了长达五年“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30岁时才回到洛阳。《望岳》便写于这一期间,是已知现存杜诗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空间上自远而近,时间上从朝至暮,并由望岳玄想将来的登岳。首二句以设问起笔,写远望泰山。表现出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更写出了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岱”是泰山别名,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因为是远望,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称“未了”。三四句是写近望泰山。描绘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是上句“青未了”的具体体现。此二旬中“钟”与“割”用得贴切而传神,“钟”字写出了泰山之美的自然天赐,而“割”字则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体现出杜甫造句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死不体的特点。五六句是写仰望泰山。既写出了山问云气生发的万千景象,又写出了诗人心胸荡漾之情。七八句写俯望泰山。“会当”是唐入口语,是“一定要”的意思。诗人由望岳联想登岳,表达出一种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的愿望和决心,同时又暗含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志向,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望岳》全诗风格峻洁,气魄雄放,《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⑤。
会当凌绝顶⑥,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②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③造化:这里指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 ④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⑤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⑥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品赏】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绚烂的传统文化,那些脍灸人口的诗词歌赋构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部分古诗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若在我们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能适时而恰当地运用这些古诗文,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流畅而优美的教学语言、活跃而主动的学习气氛,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目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描写天气与气候的诗句:
1、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2、描写季风和降水的诗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指夏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
摘要:这首《泰山赞》诗,属于古体四言诗,意境壮美神奇,立意深邃高远,充分体现了它开阔博大的胸襟,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和慷慨凝练的美学风骨。这首《泰山赞》既是它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它高屋建瓴的心血结晶。
关键词:古体四言诗;直抒胸臆;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6-02
巍巍岱宗?摇雄峙天东?摇擎日捧月?摇凌云驭风?摇磐石摩崖?摇绝壁峻峰?摇泉潭溪瀑?摇汉柏秦松?摇百姓祈福?摇文人题咏?摇帝王封禅?摇三教共生?摇盛世和谐?摇华夏太平?摇天人合一?摇万事俱兴。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这是一曲颂扬泰山的歌。这是万花丛中的一支奇葩,这是诗词海洋的一朵浪花。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服装学院教授孙京家创作的这首《泰山赞》诗,气势磅礴雄阔,意境壮美神奇,感情深厚奔放,立意深邃高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这首诗共16句,64字,每四句一节,共四节。从结构上看,属于古体四言诗,各节衔接顺畅,整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就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对于古体诗词,孙京家主张“求正容变”。我们看一下《泰山赞》是如何“求正容变”的:《泰山赞》,每句都是四个字,首句和逢偶句句尾都押韵,且一韵到底。句末押韵字分别是“宗”“东”“风”“峰”“松”“咏”“生”“平”“兴”。韵脚分别是“ong”“ong”“eng”“eng”“ong”“ong”“eng”“ing”“ing”。在韵脚分类“十三辙”中属于“中东辙”一韵。可见,作者对古代传统切实做到了继承,为了抒情的需要在形式上也做到了“容变”。
古体四言诗常常是八句、十句、十四句、二十句、三十二句。这首《泰山赞》采用的是少有的十六句,反而显得形式更加美好。它给人以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所谓均齐美,就是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每一句就像一个队列,每一节就像一个方阵,整首诗就像阅兵式上的一支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所谓节奏美,就是平仄或相间或相对,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声调阴阳相错,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所谓音乐美,就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所谓对称美,就是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擎日捧月”和“凌云驭风”都是动词性并列短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都是名词性并列短语,“百姓祈福”“文人题咏”“帝王封禅”“三教共生”“盛世和谐”“华夏太平”“天人合一”“万事俱兴”都是主谓短语。这些巧妙工对的短语所具有的对称美是这样悦耳、顺口和赏心。这首诗还具有简洁美,从字数上看仅仅64字,符合一般作文“起承转合”的规律,为完整表意留下了必要空间,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工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这首诗来看,的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内容上看,第一节“巍巍岱宗/雄峙天东/擎日捧月/凌云驭风”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神奇。“巍巍岱宗”是对泰山形象的集中阐释:“巍巍”,有两个词义:高俊的样子;形容崇高。用在这里形容泰山是再恰当不过了。高俊指泰山的外表,崇高指泰山的精神。“岱”为泰山。“宗”为长,《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岱宗”意泰山为五岳之首、群山之首。“巍巍岱宗/雄峙天东”两句是这首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了泰山的宏伟气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雄峙天东”把我们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在泰山身上,在总体上对泰山有了一个雄伟的印象。“雄峙”二字,紧扣题目,使“赞”字得到了落实。“擎日捧月/凌云驭风”意思是说:泰山白天用高大的臂膀向上托举起太阳,晚上就用巨手将月亮捧起,它具有宏大的志愿,它直上云霄并将天风驾驭。“擎日捧月”体现的是泰山的高大,“凌云驭风”体现的是泰山的胸怀。“擎”就是“向上托”;“捧”就是用手捧,“凌”就是“升上”;“驭”就是“驾驭”。这两句对仗工整,“擎”对“凌”,“捧”对“驭”,“日”对“云”,“月”对“风”。同时,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形象地照应了前两句,使“雄峙天东”得到了落实。“擎”“捧”“凌”“驭”四个完全人性化的动作将泰山开阔的胸怀、磅礴的气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泰山观察之细致、体会之深刻、想象之丰富和对泰山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第二节写的是泰山的自然景观。“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一幅幅优美宏大的山水画从眼前缓缓滑过,仿佛作者把我们带进深山正一一述说泰山的妙处,而我们也乐意陶醉于泰山的美景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两句写的是泰山的石头,由“磐石”到“摩崖”到“绝壁”再到“峻峰”,“泉潭溪瀑”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水,由“泉”到“潭”到“溪”再到“瀑”,山水的体积愈来愈大,而空间的位置也依次由低到高,体现出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神奇和灵秀。“汉柏秦松”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树木,秦松、汉柏代表着泰山最古老的树木,体现出朝代的变迁和历史的久远。在这一节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中,石头代表了泰山的骨骼,水代表了泰山的血液,树木则代表了泰山的衣冠。第一节写泰山的宏伟气魄,这一节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前后照应,使这两节衔接得更为紧凑。第三节写的是泰山的人文景观。由于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宗教山,老百姓从古至今为了祈求幸福纷纷来泰山焚香朝拜;历代钟情泰山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歌颂泰山的诗篇和石刻;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太平盛世和天降祥瑞之时登上泰山祭祀天地,强调君权神授并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谐盛世;泰山的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三教合流,融为一体,是泰山宗教的重要特征。普照寺是现存泰山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五贤祠内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宋焘、赵国麟五贤神位;三阳观是道家全真教派著名道观。儒、释、道三教集为一体,是泰山宗教文化的一个特点。“百姓祈福”写的是百姓文化,“文人题咏”写的是文人文化,“帝王封禅”写的是帝王文化,“三教共生”写的是宗教文化,涵容了泰山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第四节是对当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深情歌颂。“盛世和谐/华夏太平”两句从政治的角度着眼,对当今和谐社会给予了真实反映。在作者眼中,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泰山就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巨龙的伟大象征。“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两句则揭示了万事兴旺发达的深刻哲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只有具备天人一致、天人相应的思想,各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作为结句既是对全诗的概括,同时也使全诗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深化了主题。
孙京家从青年时代就对泰山情有独钟,他对泰山做过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所以这首气势磅礴的《泰山赞》既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他高屋建瓴的心血结晶。这首诗还因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被著名音乐家吕远、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所看重。2010年夏天,《泰山赞歌》仿佛天籁之音,横空出世,飘扬在泰山之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通过赏读诗歌《泰山赞》和赏听歌曲《泰山赞歌》,使我们领略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和慷慨凝练的美学风骨。
摘要:重读杜甫诗《望岳》,感叹之: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仇兆鳌“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本文从诗篇各部分分析入手,感知“气骨峥嵘 体势雄浑”之气魄。
关键词:泰山 望岳 气魄 雄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45-0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出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作于杜甫第二次出游期间,彻底放映了诗人积极“人世”的豪迈情怀。宏大的视角和对巍峨高山的倾慕都证示着诗人对人生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同时,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景色神奇,气象万千,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然而,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又说:“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选择题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古典诗文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形式,都为充分表现作家情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种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完全统一在古典诗文中。古诗文 艺术特色 借景言志 古典诗文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形式,都为充分表现作家情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种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完全统一在古典诗文中。其具体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然清新
这类作品一般都出现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中、体现着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在这一方面,陶渊明的作品尤为突出,其自然平淡,真淳质朴的风格,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其语言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巨匠剥落浮华后的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一)中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中物我两融之景,宛如眼前,山花人鸟,偶然相见,一片花季。所以,陶诗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炉火纯青的极致境界。
二、雄健豪放
在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其清新的一面以外,还有雄健豪放的一面。这一特色呈现在盛唐时期的作品中,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竞相涌现,名篇佳作云蒸霞蔚。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的杜甫《望岳》,作品以“望”字贯穿全诗。首联为远望。第一句设问,乃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中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免不了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对于远望中诗人的突出印象:那清脆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齐鲁青未了”五个字,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颈联为近望:走进泰山抬头仰望是所见所感。一句写山之壮美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汇聚到泰山之顶。一句写山之壮美,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明暗分明。这里有一个“割”字,化静为动,本来是静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充满活力气势。颔联为细望,诗人的目光集中在“层云”和“归鸟”上,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让人心胸开阔。飞翔的归鸟,消失在极目远望的尽头。如果说颈联写的是近景的话,那么颔联这两句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人飘荡,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机。最后的尾联是是人想象之词,这是诗人想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和豪迈气概。
三、借景言志
在古典诗文中,诗人往往将自己内心的某种感受寄托在外物上。初中语文第六册中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世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天水相接的浩瀚无涯。这些景色是为下文抒情做好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慕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又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情感。花儿凋落以后,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到养育他的泥土中去,化为春天的土壤,为养护来年的花朵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体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四、叙事与抒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