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步两读”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法

摘要:“文章不厌百回改”,但现实中,令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终究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修改作文,并在修改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呢?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修改方法。

关键词:作文;指导;八步两读

近日,我在训练学生进行写人记叙文这一方面进行了反复地琢磨与探究,收到了小小的、但足以让我窃喜的效果,不妨拿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就以一次作文修改为例,讲一讲我指导学生“八步两读”修改写人记叙文的方法。

一、一读:个人自读,完成修改的基础

学生写完作文后,要求学生小声地读自己的作文,修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二、八步修改,细化人物描写

第一步:设置情境,指导学生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的重要性。

情境1:请一位学生上场对全班学生说一说他今天中午吃了什么饭,味道怎么样。但私底下对他要求不许带上任何表情和动作。问全班同学:你觉得这个同学刚才的表现怎么样?

全文阅读

浅谈写作中的描写

描写是一般叙述文体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手段。那么,什么是描写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作人物描写静动态描写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描写的内容。

一、细描与白描

1.细描。细描是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进行浓笔涂抹,细描是文章的血肉。可以说,没有精湛的细描,就不会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文章的真实感。大文豪鲁迅说过,描写人物最好写他的眼睛。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情景就采用了细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正是这个细描,写出了父亲的艰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先前买酒时,付钱时得意洋洋地“排”出九文大钱,而到后来却“摸”。这些细描,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而又迂腐穷酸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2.白描。白描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比如,《孔乙己》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里未加任何夸张、渲染,可是一个饱受欺凌的旧知识份子孔乙己的形象却鲜活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二、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常用的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常用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种衬托,描写出罗敷无与伦比的惊人之美,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

正面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有:(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2)心理描写,即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进行的描写。(3)行动描写,即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4)语言描写。精美的语言,优美的语言能使文章增色许多。那么,怎样描写语言,运用语言呢?首先,引用风趣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作文升格的一大诀窍。合理而巧妙地运用风趣语言,能够化生硬为生动,变平常为非常。幽默的语言如夏天的凉风能使人清爽;幽默的语言是山间的清泉,令人心旷神怡;幽默的语言可以打开尘封的记忆,使人敞开心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比拟句,“他的学问多得挤掉了头发”。调侃式的,一位老师说:“如果坐在后面说话的同学都能像前面玩手机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中间睡觉的同学了”。这样的语言都能给文章增添色彩。再比如,这样的打油诗:“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觉,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天开眼,与作业再见”。这首反映课业负担繁重的打油诗,幽默中透着一股辛酸,令人耳目一新。其次,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修辞能使语言优美,还能突出主旨,优化结构。比如,“我们用心灵呼唤友谊,让友谊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友谊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友谊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火炉,让友谊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这段排比、比喻句,尽情呕歌了友谊。四个句子条理通畅,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增添了气势。再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第四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灵活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很优美,读这样的语言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再次,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既能增强表达效果,又能展示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比如,“荷花映日的六月,我彷徨于河边。我不愿沉迷于李清照‘冷冷清清’的凄凉,也不愿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沧桑,更不愿‘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泪流满面……”这段文字优美,但不雕琢,句式灵活多样,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流畅悦耳。再比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地轻轻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这段文字引用这些名人诗句,不仅使文章语言优美,增强了表达效果,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全文阅读

探析语文阅读中动静结合美

G633.3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被语段中的景物描写之美所折服,而初中生对景物中的动静之美领悟不深,下面是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对动静结合美的几点思考。

一、动静结合的美学效果。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面的恬静美 “明月松间照” 描写静景,目之所见,用皎洁的月色透过松林叶子的朦胧、清冷来描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清泉石上流。”描写动景,此句不仅有目之所见,而且有耳之所闻,静景中有声音美,静态描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互衬托,用清澈的泉水流过石上发出的清脆声响,来反衬月夜山村的寂静美。即使画面清冷,也很活泼,毫无寂静之感,正描绘出了静而不死的一种恬静的境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依据声音来猜想竹子的动,回家的浣女的穿林动态美画面历历在目。后句写所见之景,可以从莲花的摇动想像出船划过水面,碰动莲花菏叶的优美声音。这两句用洗衣女的欢歌笑语以及荷叶晃动的动景,来反衬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这两句写人的动态,与上面写物的静态与动态,动静相得益彰,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似乎让读者就处在一个清新优美、静谧的画面中,真是动静结合所达到的美W效果啊。

二、动静结合的不同类别美

1.化动为静美

化动为静就是用静态的词语描写动态的事物,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时,诗中的“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对仗非常工整,创造出的意境也很唯美,诗人眼前的泉水从上空飞泻而下,此景原本应是动态之景,可是我们的大诗人出奇地用“挂”字,这样就化动为静了,全然让我们联想到山峰的峻峭以及泉水垂直落下的壮丽景色。

全文阅读

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神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及要求。

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神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学生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两个范例语段:比较细节的作用

全文阅读

语用,不能止步于“怎么想”

我在备《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经过细读文本,发现描写阮恒的几句话值得思考,这些句子是: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3.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4.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5.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说其值得思考,主要是因为:

一是从“啜泣”“呜咽”“哭泣”“抽泣”等词语的含义细微差别中层层推进,真切地反映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全文阅读

拾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全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及应试策略

记叙文作为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最基本也是首选文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记叙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更是不容忽视的,但根据我们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恰恰学生在这块丢分普遍较多,老师和学生对其考点把握不准是最主要的原因,下面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2、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几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全文阅读

析考点 找思路

小说类文章,历史悠久,内容繁多,故有四大名著,今有各大派别,可节选长篇,可采用短篇,更可以直接用小小说。小说的语言简洁凝练,机智灵活,写作手法多样,对人物或贬或褒,对社会或讽或赞,都能从感情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各方面修养,因而很适合做阅读材料。

一、小说的要求:

1. 2010年高考考纲(课标版)规定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位次提到第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辽宁卷江西卷、浙江卷、安徽卷、山东卷、江苏卷都考到了小说。

二、小说的考点

1.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1) 找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貌、神态、心理等,显示其性格品质,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3)综合背景与社会条件等,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答题模式:(1)身份、地位 (2)人物表现+性格特征(或情感)(3)总结性语言(或典型意义)

全文阅读

让人物语言充满个性

1.认识语言描写的重要性。

2.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使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

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言为心声”,恰当地运用语言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进行语言描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教养等特点。比如孩子说话都很天真,老人说话则大多带有沧桑感;农民的语言一般比较朴实,知识分子说话则往往是文绉绉的……进行语言描写时,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否则人物形象就会失真。

二、进行语言描写时,要配合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许多学生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往往只会用“我说”“他说”之类的呆板提示语,致使笔下的人物缺乏生气。请看这几个句子:

A.我说:“快累死我了!”B.我气喘吁吁地说:“快累死我了!”C.我一边擦汗一边说:“快累死我了!”D.我气喘吁吁地说:“快累死我了!”说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上面几句话中,B句中加入了神态描写,C句中加入了动作描写,D句中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动作描写,表达效果明显要好于前面几句。

三、进行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也会有所不同,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写出这种不同。

全文阅读

小学启蒙作文教学浅谈

摘要:怎样使刚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作文的学生对学写作文感兴趣,打消怕学作文,写不好作文的思想顾虑,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难题,才有可能提高作文水平。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安排文章结构能力的重点,要使学生"言之有序",首先必须"言之有物",素描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可以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就解决了"段"的训练的内容问题。

关键词:启蒙 作文教学 训练

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安排文章结构能力的重点,要使学生"言之有序",首先必须"言之有物",素描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可以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就解决了"段"的训练的内容问题。怎样使刚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作文的学生对学写作文感兴趣,打消怕学作文,写不好作文的思想顾虑,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难题,才有可能提高作文水平。在徐吉新校长的具体指导下,我开始指导学生进行素描片断训练。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安排文章结构能力的重点,要使学生"言之有序",首先必须"言之有物",素描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可以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就解决了"段"的训练的内容问题。

根据三年级教材特点,这学期着重进行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素描片断练习。人物的动作素描先设计了《老师走进教室》的练习,要求学生观察铃声响,老师从门口走进教室到宣布上课,短时间内的动作有顺序地记下来。我发现学生观察欠仔细,遗漏了几处动作,就再演示一遍,提出观察要仔细,同时教会学生作文修改符号,让他们自己学习修改。第一次练习,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学生兴趣很高,很乐意写。接着又安排了第二次练习《点名》,铃声响,老师夹着备课本、教科书、点名册走进教室,然后把东西放在讲台的一角,打开点名册,开始点名,可是笔不见了,摸摸口袋没有,拿起教科书抖了抖,笔掉了下来,老师向学生扫视了一眼,在点名册上记了几笔,合上点名册,宣布上课。老师表演完,马上请学生回忆老师刚才的动作看清楚了没有,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把动作有顺序地板书出来,接着请小朋友写,不多一会,他们写完了。这次讲评我重点放在评讲表示动作的词是否用得正确上。我发现几个问题:老师夹着备课本走进教室,有的用"夹",有的用"拿",还有的用"捧、拎、提、握";抖了抖教科书,有的用"晃",有的用"甩";老师向全班扫视一眼,大部分用"看"或"望",我把同学们不同的意见板书出来,让大家讨论,区别这些动词,最后选出最恰当的。这次练习,使学生明白不仅动作写得要有顺序,观察要仔细,而且用词要准确。

在人物动作素描训练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人物的神态,进行了第二次《点名》练习,这次我在走进教室时,和平常不同,面目很严肃,发现笔没了皱皱眉头,找到铅笔微微一笑。这次学生观察较仔细,各种神态都注意到了,然后请学生加上神态描写,可以想象一下老师怎么想或写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的小朋友写道:"老师严肃地走进教室,我想一定我们做错了什么,要挨批评了,快坐好。""王老师拿出点名册想点名,可是铅笔不见了,往讲台上一望,没有,皱起了眉头,心想,这时候铅笔上哪儿了,真糟糕。""铅笔从语文书里掉了出来,王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好像说:瞧我这记性,连铅笔搁哪儿都忘了。"

紧接着,巩固已掌握的人物动作、神态描写,设计了《擦黑板》的练习,请一位矮个子同学表演擦黑板,要求学生既要把动作写得有顺序,又要加上神态描写,句子要连贯。

在进行素描的同时,结合习作例文,写了《收衣服》、《洗手帕》、《擦窗户》等几篇作文。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后写这些作文已不再感到困难。这时,再教学生学会安排文章结构,于是一篇篇短小的作文便出现了。在每次改作文的时候,我有意摘录一些好词好句,然后将摘录下来的组合成一篇文章,念给他们听,把每句话的出处--小作者的名字都报出来,学生们高兴极了,他们感到骄傲。"我的句子被老师选中了。"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渐渐地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苦事。

学完了课文《院子里的悄悄话》,教学生懂得了对话的几种形式,又继续片断训练,设计了一组简单的对话,只有五句,内容是: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去活动,两个小朋友拿着球拍正准备出去活动,一位小朋友要去擦写满字的黑板,而另一位小朋友不让擦,急着要去玩,两人说的话。虽然对话才五句,可学生就是记不住,我就让他们一句句回忆,再把五句话写在黑板上,降低写作难度,然后请他们回忆说哪些话的时候有动作、神态。这次我不把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而是在有动作、神态的句子前做个记号,尽管第一次对话练习较难,但为学生扫除了写作的障碍。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次对话练习《蚂蚁和大象比力气》。这次安排了三组对话,两位小朋友表演完大家就开始写,写出的片断大有进步。评讲时,把写动作、神态好的词语列举在黑板上,一齐学习,重点放在怎样才能使对话写生动。首先讨论不用"说"字,还可以用其他词吗?这下启发了学生,他们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表示说的词语,然后区别一下,什么时候用才恰当,其次要求变换对话形式,用学过的四种对话形式表现句子。讨论完,学生迫不及待地修改自己的练习。为了巩固对话练习,进行了第三次《鲸是鱼吗》的素描练习,既增加了对话的内容,又提高了人物动作、神态描写难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写起来并不感到困难,而且写出好多不错的片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