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全文阅读

自我诊断 打造好课

摘 要:自我诊断,就是指执教者对课堂教学进行反省,并作出理性诊断,发现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调整教学行为,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对前后两次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的展示和自我诊断,重现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对语文课本质深入理解的过程。

关键词:自我诊断;评价标准;教学过程

第一次执教的教学案例(简案)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歌内容。

2.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第一课时:

1.观看有关李白的视频资料,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人生经历,介绍李白。

全文阅读

苏教版高中诗歌教学心理优化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针对当下高考模式下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层面,探讨诗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学习动机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当下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学习动机的心理层面,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全文阅读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

摘 要: 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无疑都寄托在他的诗里。在李白留有的近千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这些诗,或许正是破译李白诗歌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道教文化的解码。本文即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分析其中的道教文化。

关键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道教文化

神仙之说,早于道教的产生。《庄子・逍遥游》中那些“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瓦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史记・封禅书》生活在“蓬莱、方壶、流洲”的三神山仙人,都是神仙现象最早的雏形。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神仙体系被列为道教的主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道教对神仙范围加以扩大,并对神仙作出自己的解释。一般我们所指的神仙,就是指这些上古传说中和历史上得道成仙的神灵。而道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世间之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这样就可以灵魂长在,肉体永生,就可以达到象《抱朴子・内篇》所云“蹈炎飘而不约,摄玄波而轻步,鼓翻清虚,风驯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仑”的神仙境界。[1]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而盛唐玄宗朝又是中国古代道教的极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给社会各阶层尊崇道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李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对道教狂热崇拜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在所有唐代诗人中,李白又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他一生笃信道教,神仙观念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人生思想和诗歌创作当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使笔如风,把道教的斑斓存想和地理山川的文化积淀编织为离奇的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我们知道,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间,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他的一生大部分在“逐风景”中度过。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畅。因此热爱山水,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2]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并非完全虚托,其中含有很深的意蕴。

全诗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全文阅读

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飞翔

摘 要: 优美的文章,会引发我们千奇百怪的想象,也会激发我们写作的冲动和欲望。经典美文,需要辅之以想象,才能深刻体味其美妙;写精彩华章,需要丰富的想象,才能留下遥远的绝响。借助想象,我们可以神游八极,思接千载;借助想象,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上天入海。想象弥补了人类身体的缺陷,想象增添了我们生活的色彩,想象带领我们尽享人间乐趣。写作中运用想象时要遵循的原则:想象要丰富;想象要含蓄,作者要适当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让读者驰骋想象,尽享阅读的。

关键词: 想象; 阅读; 写作; 合理; 含蓄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37-01

想象是什么?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一篇优美的文章,会引发我们千奇百怪的想象,也会激发我们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当我们遏止不住阅读的兴奋时,是谁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品味江南烟雨,领略北国风光?是想象;当我们抑止不住创作的激情时,是谁让古人意兴飞扬,创造了飞天的嫦娥,治洪的息壤?是想象。

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引发了人们多少瑰丽的想象。嫦娥奔月,望月怀远,数不尽的明月照窗的夜晚,诞生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阅读、品味、鉴赏,离不了想象,写作更离不了想象。

史蒂芬·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中指出:“想象是我们作文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集成文字,并且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下面就用具体事例来谈谈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方法。

全文阅读

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 要:教学反思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再上升到理论思考等方面详细总结和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执教人:刘柏敏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执教班级:高二(3)班。

教学时间:20012年10月15日。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必须大胆取舍,集中兵力,突出重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也要“重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要“重感情”,笔者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要“重感情”。现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感情”的应用谈以下几点感悟:

要读懂作者的“感情”,把握其特定环境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的梦境真是诗人做的“梦”吗?为何梦醒却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经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召李白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曾吟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的“一夜飞度镜湖月”。他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如诗中所云“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置身长安皇宫,他直步青云,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他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赐金放还。正如诗中所道“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却是那“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的仙境,而此境只能在梦中出现,现实与之的反差使诗人只能“恍惊起而长嗟”。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诗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也就成为必然。杜甫在《登高》中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恢宏气概,千古一绝。可“落木”“萧萧”而下,而且是“无边”,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秋风扫落叶的衰败之景,暗示时节已是秋季,一年将尽,从而生发时光易逝,老之已至,壮志未酬之感。此时面对“无尽”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诗人更生浩瀚的历史长河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而己壮志难酬之感,这伤感犹如此水般绵长难尽。

要理解文中关键人物的“感情”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林冲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此时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又何尝不是严冬,无端受陷内心又何尝不冷?在妻子被调戏时,林冲怒气勃发,只是“不怕官只怕管”的心理让他的手“先自软了”,期间的屈辱难堪已在他内心埋下愤怒的火种。遭朋友背叛陷害,误入白虎堂,遇险野猪林,已经让这火种萌芽发展。而后来草料场内烈火冲天,正当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谦等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的全部阴谋,内心早已积蓄的怒火顿时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草料场的大火,烧灭了林冲的幻想,点燃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唯有爆发的导火索。此时此刻,天空中北风怒号,纷飞的大雪为英雄的无奈狂舞;草料场大火漫天,响声必必剥剥,为在生死间穿梭的英雄吟唱悲歌;林冲的胸中,则怒火冲天杀气腾腾,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三个泼贼;北风、飞雪、大火、鲜血,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愤怒;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快意恩仇的戏剧高潮。在这生死较量,雪火对决的时刻,“雪”既是自然界的雪,也是要毁了林冲政治清白的“风雪”,更是“报仇雪恨”“一雪前耻”中的“雪”;“火”既是草料场里的大火,也是政治阴谋中的“邪恶之火”,更是林冲心中的“熊熊大火”。此时此刻,悲愤交织雪火共舞,谁不为豹子头感到痛心?

老师要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运用“情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乐趣。如我们在阅读《囚绿记》时,由常春藤的“固执”还可想到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那执着的爱国精神;由“我”与常青藤之间的友谊让同学联想人间真挚的友情;由“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喻示我们应放飞生命的自由;由“我从破碎的窗口促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去喻示“爱的自私与无意间带来的伤害”,从而教育学生要像这常青藤一样自由向上,坚韧不拔,又要珍爱生命,保护绿色环境,更要珍爱同学间真挚的友情。在教完《边城》时,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的时候,可以趁机让学生模仿沈从文的手法写写家乡的一个节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可见“重感情”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上给学生以足够的关爱外,还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学习提高兴趣。

总之,我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们的亲爱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和教学中只有多付出“感情”,才能和作者和文中人物成为“好朋友”,让作品真正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朱店中学。

全文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仙中的人格创造

解读焦点:关于梦的最现成的理论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潜意识的扭曲 (distortion),但是,诗的分析不能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图解,而应是对文本的特殊性的揭示。理论的深刻在于高度抽象的普遍性,概括的普遍性以牺牲特殊性为必要代价。梦的理论并不提供诗的特殊性,更不提供李白这首诗的特殊性。一切理论都有待通过具体分析把特殊性“还原”出来。李白这首诗的特殊性就是,表面上离奇恍惚,眼花缭乱,惊惧交替,神魂颠倒,实际上是以山水的优美、壮美和仙界的神秘美,叠印为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这就是被皇帝“赐金放还”的李白潜意识里的最高理想。但是,在意识层面,他又不能不承认挫伤,故乃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愤激自励。

在李白的经典之作中,这一首无疑属于经典之经典。历代诗评家们甚为推崇,但是,得到最高评价的是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这是激情的高潮和思想的光华。对于全诗丰富的意象群落和到达情绪高潮曲折的过程,诗评家也有生动的感受,如“纵横变化,离奇光怪,吐句皆仙,着纸欲飞”(《网师园唐诗笺》),“恍恍惚惚,奇奇幻幻”(《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当然,在赞叹中也隐含着某种保留。如“无首无尾,窈冥昏默”(胡应麟),“甚晦”“又甚晦”(《唐诗品汇》)。①这隐约流露出艺术感悟上的困惑。惜并未正面展开,但对深刻理解这首诗,却是良好的切入点。

这是一首写梦的诗。梦是虚幻的、无序的,因而在我国古典散文中,很少全篇写梦的,而在古典诗歌中,全篇写梦的却并不罕见。这是因为诗在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一点上与梦相通。想象和梦一样,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便于抒发亲情、友情、恋情。梦中警句良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杜甫《梦李白》)。想象和梦一样有一种释放情绪的功能,潜意识受压抑的意向在梦中以变异(distortion)的形态表现出来,成为感情的载体。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写怀念亲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是向友人告别的。一般的告别都强调留恋之情,这里却根本不涉及留恋,而是描述自己将要去的那个方向的美好,梦想自己游山玩水。据考订,此诗作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远去中央王朝是政治上的大失败,从现实生活来说,他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在齐鲁梁宋之间和高适、杜甫等诗友徜徉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忘却政治上的挫伤。但是,在梦中,他的潜在心态有什么不同呢?值得仔细辨析一番。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题目明明说梦游名山(天姥),怡情山水,开篇却提出了“瀛洲”,这可是座仙山。这便不仅是人间的山水趣味,而是游仙的境界。只是仙山虚无缥缈(“烟涛微茫信难求”)不可捉摸,才为人间的山水之美吸引。问题是,这个天姥山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值得向东鲁诸公强调一番呢?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美在天姥山无比的高大雄伟,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这是双重夸张,天姥山比之中华五岳实在是比较小的,而天台山与天姥山相对,双峰峭峙,不相上下,本来也可构成对称美,但李白显然是着意夸张天姥之独雄,山之独雄正是为了表现李白心之独雄,情之孤高自豪。这种美可以归结为一种“壮美”。

全文阅读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诗歌鉴赏该怎么教

近日听了某校高一年级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友人》,下面先简介这位老师的授课流程。

首先以送别诗的悲凉特点导入本节课,然后老师说:“下面进入下一个议题:分析首联是如何写景的。”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在我们看来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老师在大部分同学的板书上都打了“红叉叉”,他让同学们反思答案为何不对,结果班上同学很茫然,老师接着提醒说:“我们以前讲过写景的方法,一共是六点。大家对照这六点再写答案。”同学们又忙着重写答案,再次请同学板书,老师发现这次的新答案要点很多,似乎符合他以前讲过的六点写景方法,于是满意地打上“红勾”。评点完后,老师提了个问题:“首联中白水绕东城,白水为什么不写成清水?”并让大家思考,学生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很痛苦地思考着,我们发现,竟有好多同学写了答案,老师刚想评点,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到此终结。

听完课后,笔者久久沉思。一首很美的小诗,为什么要割裂成几个问题来讨论?为什么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理论套路来作答?课堂的诵读感悟哪儿去了?“白水”好还是“清水”好,这个问题有何意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以上仅仅是这节课显现出的问题,思绪再深些,环顾目前高中古诗鉴赏教学,耳闻目睹诸多怪现象,而这些现象并不是哪个教师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古诗可教可不教,老师划几条名句让学生背背即可;在基础年级一开始就总结很多答题规律,或者条条框框让学生背;要按照某些理论套路去鉴赏古诗;轻视诵读感悟;教学习题化而非艺术化;答案标准化而非开放性思维;“阴题”“怪题”较多,让人无法思考无从下手等等。还回到上文说的话:如此之美的一首小诗,这样教美在何处,坐在下面你愿意听吗?那些学生很乐意学吗?

笔者觉得诗歌鉴赏教学一要注意诵读,二要突出重点,三要拓展思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多次提到要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不诵读,如何体会“风神初振”?如何体会“声律风骨”?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恐怕体会是不深的。诗歌的语言和人物的感情绝不是通过做练习题能体会得到的,所以“以练代教”不是好方法,它会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降低学生的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而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必须在诵读中才能体会。课堂上诵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整体感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几位同学交换诵读,带着问题诵读,老师也可以示范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找一些名家诵读音频视频播放,当然,有些课堂上存在一种“伪诵读”现象,来人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一遍作品,做给人看,这种无目的的诵读花架子是要不得的。

一节课课堂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差异会很大,不同的诗人因个性特点的差异也会带来作品之间的差异,即便同一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至于诗作本身鉴赏要点也会相当多,我们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不能用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来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化繁为简,突出诗歌的重点进行鉴赏研究,不必面面俱到,笔者就拿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模块来举例。这一模块选取了李白的四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重点可以落在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上,让学生体会夸张,想象联想的写法;《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可以从内容上研究诗人是如何写“独”的;《送友人》重点可以放在探讨“以景结情”写法的好处上;《将进酒》则可以是理清诗人情感的变化。长诗可以短教,短诗也可以长教,甚至可以将几首作品合并教学,如可以从“酒文化”这一角度鉴赏《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和《将进酒》,也可以从体会豪放飘逸这一角度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总之,教学重点要突出,不要繁杂无序,上课思路要清晰了然。

优秀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姿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学习)评价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鉴赏活动应该是精彩纷呈不拘一格的,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期待,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许多鉴赏术语或者编织一个类似标准答案的箩筐,“引导”学生钻进去。我们万万不能让学生背“模式”,即便学生记住了“模式”,考试时候就真的能运用自如?“模式”是机械化的,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而是行云流水般的“活”的,学生本来有开阔的思维,却渐渐变得僵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心中可以设定一个范围,学生的思维结果在这个范围之内即可,不必太精细,试想,原本众多的思想变成一种固定的思想,还要我们去鉴赏干什么呢?课堂的亮点有时候恰恰在思维的冲突交锋中显现,而学生对诗歌的准确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渐渐上升的过程,很多人重视理性,却忘记感性是理性的基础。我们要让学生从字的感性入手,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诗人对话,和诗作对话,和同学对话,和老师对话,渐渐积累总结鉴赏方法,从感性到理性,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仅仅是从宏观上探讨了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我们的教学需要返璞归真,不折腾,理清教学思路,重视诵读,多让学生思考和总结规律,愉快地学习古代诗歌,时间长了,学生古诗鉴赏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顾毅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226561)

全文阅读

单元导学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制作与使用

选修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专业性强,知识面也较广,因此对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案的制作和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单元导学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下面笔者以鲁教版《唐诗宋词》选修课为例,谈一下单元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情况。

单元导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文本的讲读,带动单元中其他文本的自读,以点带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碎知识和记忆文字元素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它重视整个学习情境中的各部分关系,以及对学生差异的适应,有利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

一、强调单元意识,确立单元目标。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意识,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统一到一起,进行宏观解读。我们在导学案里首先会有一个单元导读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阅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明确本单元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之后便是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目标不必过多,集中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即可。第一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我们以此为核心,将体会诗歌的气象恢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统筹之下具体设置各文本的子目标,如《将进酒》以理解诗歌复杂感情,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以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白逸兴遄飞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春江花月夜》主要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品味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些子目标都是指向单元目标的,完成它们,也就实现了对初盛唐诗歌气象恢宏这一特点的理解。这样,各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可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及其创作在时代共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诗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

二、构建整体式训练体系,各学习步骤环环相扣。

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共设有四个篇章:我读我思、巩固拓展、文苑撷英、写作园地。这四个篇章,在内容设置上遵循整体性原则,拓展练习、课外阅读与练笔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展开。比如在“巩固拓展”部分,我们找出教材所选诗歌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让学生来辨析,以夯实基础;挑选重点诗句,强调背诵默写;通过对对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特点;通过语句衔接练习,使学生理解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设置及时的跟进训练,如“能力挑战”部分,针对意象意境理解、字词赏析等鉴赏角度和方法,设计两首诗歌的阅读赏析,可分别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春江花月夜》两课之后完成;现代文阅读《草堂诗魂》可在学完杜甫诗三首之后完成,从而加深对杜甫思想风格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拥有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课内所学的空间,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文苑撷英”和“写作园地”两个版块,我们也给学生提供了如何阅读鉴赏诗歌,如何巧用诗词进行写作的相关材料,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范文的借鉴,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指导,也收获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在“致某位诗人”和“我爱你,唐诗”的写作空间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探究,所有的内容统一在一个话题之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整体,这与语文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要求也是吻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赏、练、读、写四个学习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而且这四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