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教学研究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法学与美术教育研究

提要:“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何故?则方法明也。”方法一词,最先见于《墨子・天志》,意为度量之法。西方的方法(Method)源于希腊语,由“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指沿着道路运行接近事物的途径。方法论则是有关方法规律的理论。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发法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在国内美术教育活动上的发展,科学的方法论包括: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理论方法论,以这些论点为基础,分析方法学视野下国内美术教育研究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将科学与人文发展理念相融合,展开以发法学为理论背景的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方法论、发展趋势、脉络、价值

A中图分类号:G40 - 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方法学是1637年由笛卡尔提出的哲学观点,并在西方得到广泛的推崇,笔者将其基础定义理解为;一门学问采用的规则、方法与公理,一套可实现目标的做法及一种特定的做法。美国韦氏大词典[①“韦氏大词典”作为《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的习称,参考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1492页。]①对方法学的释义为“在某种知识领域上,对探索知识的原则和做法而作之分析。”方法学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门学问或所要探索的知识领域上,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以方法学为理论背景的各科科学学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体系,譬如医学方法学、法律方法学、设计方法学等,学问的方法学包括能够支持这些方法之准确性原理。而美术教育的研究,应该也有属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体系,即美育方法学。且所涵盖了一系列已编撰好的美术教育建议方法,包括标准美育信息材料,正规教育程序、工作表与图像工具等的总和。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学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原理,并非单一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某一办法,它是一种具有学术方法精神的理论知识背景,是科学态度与人文背景有效结合的成果。笔者将它视为美术教育学科学术拓展的命脉。要使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规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统计学为基础,整合了近年来有关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信息材料与相关文献,美育研究论文及著作内容分布;

表1 20 年来中国美育研究论文和著作内容分布

以思想史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综述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且阐释了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即“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在艰难的探索中日趋成熟,那么它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及效果如何呢?

一、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EBSCO(ERIC)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19962015年(截至2015年2月)有关中学审美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119篇,其中中文文献28篇,外文文献91篇。从文献的分布年限来看,2012年(5篇)和2006年(3篇)发表的中文文献最多,而在2008年和2014年出现文献数量上的回落。这与外文文献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相异之处在于,20年间,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没有出现断层,而中文文献在1996年、2001年、2003年、2004年这几个年份出现了空白。从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外文文献不仅研究了审美教育在具体学科中的渗透,还关注到学校建筑、博物馆设计、网络媒介等对中学生审美经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各种与审美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而中文文献研究的领域相对较窄。笔者对这119篇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类,发现艺术类(音体美)所占比例最高,达35.29%(42篇),其次为语言文学类,约占27.73%(33篇)。其中,语言文学类的中文文献有13篇(语文学科12篇,英语学科1篇);外文文献有20篇,涉及小说阅读、写作、诗歌、儿童文学等多个具体研究对象。此外,外文文献所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历史和数学,文献数分别是2篇和3篇,而在中文文献中没有发现。单从语言文学类的研究内容来看,中文文献(13篇)多数是整体分析该学科可能蕴含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较强,此类文献有7篇,约占54%。剩下的6篇研究的内容分别是阅读(2篇)、古代汉语(1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1篇)、语文美育资源(1篇)和“审丑”教育(1篇)。比较一下外文文献,很容易发现,这20篇文献研究的针对性更强,研究的内容分别是阅读(8篇)、诗歌(4篇)、小说(3篇)、儿童文学(4篇)和写作(1篇)。当然,严格来说,“诗歌”“小说”和“儿童文学”都应列入“阅读”的范畴。可见,关于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探析,已受到国外不少研究者的青睐。反观国内,尽管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研究铺天盖地,但最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中学审美教育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整理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有关中学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功能”“美育资源”“美育途径”和“美育误区”等四个方面。

1.美育功能(1)“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什么是审美教育?研究者们在这一问题上基本形成共识: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的过程便是受教育者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过程(赵永嵩,2002;明佳丽,2012;毛爱军,2000;潘耀全,1996),审美能力集中体现为审美感知、体验与表达能力(赵永嵩,2002;RalphA.Smith,2005)。(2)审美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教师善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去影响、激励学生,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杨萍,2006;周显宝,1998;明佳丽,2012;李子华,2006;李艳英,2012;靳彤,2010)。可见,审美教育既是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杨萍,2006;李艳英,2012;Easton,1997)。(3)审美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如果能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多融入一些人文的、审美的情趣,学生自然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伴随精神上的愉悦(杨萍,2006;李艳英,2012;MarshaM.Sprague,SandraL.Bryan,2001)。(4)其它。审美素养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而活得更有意义(代志鹏,2008)。只有回归审美,才能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地统一起来(PaulShaker,2001)。相信审美的价值不止于此,审美教育将是现代教育的出口,是未来教育的归宿(靳彤,2010)。

2.美育资源(1)自然与科学之美。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跳出教科书,去探索世界,发现奥秘,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美的现象,寻求美的本质。数字世界中优雅的抛物线,化学实验中神奇的反应,生物世界里基因的遗传……这些都可以成为美育的资源,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洞察美的能力(赵永嵩,2002)。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MarshaM.Sprague,SandraL.Bryan,2001)。(2)人文与情感之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结构,以及其中蕴藏的情感,都可以让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李子华,2006)。情感的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并指引学生找到情感的共鸣(蔡维祥,1996;安丽辉,陈英,1997;张富青,2009;薛琦,1999;LindaT.Parsons,2013)。(3)设施与环境之美。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审美的空间和环境,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美的事物,抵达美的意境。无论是教室的布置还是连廊的设计,抑或是橱窗里的陈列品,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需求,从而充分发挥视觉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薛猛,2011;LaurenAimonetteLiang,LeeGalda,2009)。美不是虚无缥缈之物,它需要合适的载体;房屋需要装潢或翻修,教室和图书馆也一样。如果能将财力和精力“浪费”在完善设施、美化环境上,那么,美育的资源就不会局限于教科书了,孩子们便可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美(Easton,1997;MarshaM.Sprague,SandraL.Bryan,2001)。

3.美育途径(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教师可以针对学习目标和内容,在课前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也可以用视觉形象展示审美意境,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步入美的世界。审美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不可机械照搬(明佳丽,2012;安丽辉,陈英,1997;代志鹏,2008;薛猛,2011)。(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否感知和体验到教学情境中的美,与学生的想象力紧密相关。想象力在多数时候处于停滞状态,需要在某个教学时机被激发出来。除了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鉴赏美只是美育的开始,创造美才是美育的中心(明佳丽,2012;安丽辉,陈英,1997;李子华,2006;明,2005;代志鹏,2008;EvanOrtlieb,NevaCramer,EarlCheekJr.,2007;LindaT.Parsons,2013;FredaEaston,1997)。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张喜转,2010;杨茹,2006;代志鹏,2008;蒲国敏,2007;MarshaM.Sprague,SandraL.Bryan,2001;MarinaSotiropoulou-Zormpala,2012)。它体现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蔡维祥,1996;明,2005;RalphA.Smith,2005)。(3)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美的印象。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才能对美的形象有全面而深刻的感知。以语文教学为例,要想“品”出美感,就必须借助“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试读,并授以诵读的技巧(安丽辉,陈英,1997;李子华,2006;李艳英,2012;薛猛,2011;LindaT.Parsons,2013)。(4)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审美能力。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由于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审美的体验,因而在比较中发现美、增强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力,不失为一种审美的策略。审美要和审丑同时进行,即使同为美的事物,也要比较、鉴别出美的不同属性(蔡维祥,1996;田国丽,2013)。(5)提升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审美活动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审美素养,方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审美世界。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明佳丽,2012;MariaNikolajeva,2010),教师可以阅读教育专著,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关注生活中一切美的现象,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美育工作者(RalphA.Smith,2005)。

全文阅读

美术馆与大学教育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一体化,人类业已步入知识社会。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是启迪民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世界各国都将美术馆的建设发展视为国家文化战略和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美术馆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天的优秀美术馆不再只是一座耗费巨资的时尚建筑,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出有水平的展览、有品质的收藏以及有学术的研究,能够专业规范管理,汇聚专业人才以及有效地实施教育功能。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大学与美术馆具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即弘扬人文精神。现代大学教育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精神独立、科学方法、素质教育;美术馆则是在保护和研究人类文明的基础上,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二者在学术的研究与传播,在提升社会理想和公民素质等方面志同道合。因此,在很多领域二者都可以具体合作,进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美术馆能够促进大学的审美教育

法国的普及教育不设艺术课程,其艺术教育是通过美术馆来完成的,但法国人的艺术修养可谓有目共睹,美术馆的审美教育功能于此可见一斑。美国普林斯顿美术馆建立伊始便着力于支持大学的教育研究和服务,积极开展与艺术考古学院的师生、工作人员及其他学科的合作。美术馆五个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职员、学生、行政部门和顾问理事会成员,他们着力促进美术馆与大学的交互发展。首先,美术馆藏品将成为学校学术计划的催化剂,美术馆将藏品充分使用,融入学习课程中。其次,美术馆要成为本科生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馆的藏品不仅用于教授艺术和考古学,也用来展示人类学、文学、社会科学、工程学、视觉艺术及建设学。美术馆努力扩大对所有本科学生的影响,使它的资源和活动项目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理解美术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将来有机会塑造并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经验和未来发展。第三,美术馆推动并出版严肃的艺术图书、学术研究成果。普林斯顿大学旨在办成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及最杰出的本科院校之一。为此,美术馆编写翔实的收藏介绍手册来介绍美术馆和资源等。第四,普大美术馆加强采取若干举措使当代艺术融入生活中。例如,邀请艺术家走进大学校园和学生一起创造当代艺术作品,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的当代艺术氛围。目前,国内多数综合大学都设立美术系,并且为其他专业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史和美学选修课程来普及和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仍然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这样的审美教育是不完善的。2011年开始,全国的美术馆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的文化惠民政策。所以,当代的大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美术馆来更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任务。在美术馆内,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作品实物发挥个人想象,可以更好地消化老师的理论讲解与审美分析,甚至可以与正在展览的艺术家和创作者直接互动,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美术馆能够为大学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1)展览空间。“美术馆以公开展示美术作品的方式去表述和传达社会公共领域的种种信息、意向、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把物化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伴随着服务社会、造福公众的理想诉诸社会公众,它在大众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博物馆的经典性收藏和展示而言,美术馆更具开放性和实验性,很多美术馆与当代艺术关系密切,诚然,展现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观念是美术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是美术馆担负的是普及和提高大众审美的教育任务,如果经常展示大众难以接受的前卫艺术必然导致受众的局限化,进而使工作遭遇困难局面。学院派则不同,学院派的美术教学融合中西艺术思想和绘画手段,继承传统绘画精华,他们的艺术作品是美术馆空间里最守规矩的客人,也是公众审美教育的合适教材,非常有助于消除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之间的隔阂与障碍。美术馆也愿意为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实验项目提供机会,这样的公共空间对于尚未踏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上佳的展示平台。

(2)实习基地。美术馆是大学教育不可错过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谋求实习和实践的锻炼机会。外语、中文、传媒、美术等专业都是备受青睐的专业,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视野的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学习和帮助整理文案、策划讲座、布置展览等工作。随着近些年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已经十分宽泛,以艺术类为例,原来的教师和职业画家等就业方式已经逐渐丰富到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领域,美术馆、画廊、拍卖行工作者以及策展助手等工作都可能是他们的工作职位,而美术馆的实习实践经历无疑是日后工作中十分宝贵的积累。事物之间的作用都是相辅相成的。反而观之,大学也对美术馆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支持,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科研力量可以促进美术馆的研究与发展,优秀的大学教学成果可以提升美术馆的文化品质。

3大学教师能够为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

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美术馆的发展策略也随之有所调整,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受众群体,丰富教育形式,全体公民都成为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原有的收藏和展示功能也随之拓展至公共教育领域,沟通、互动以及“知识生产”成为当代美术馆发展的重要理念。美术馆不同于画廊,它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学习和教育。从功能上讲,美术馆也是一个教育机构,学术讲座业已成为美术馆引导和提升大众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大学教师很多也是业内的学者专家,是美术馆不可忽视的研究主体。许多美术馆都围绕展览举办学术讲座,这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中国美术馆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面向大众的专家学者讲座,这些讲座有的针对学术问题,有的结合当时展品分析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涵等问题,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观众理解和体验展览帮助很大。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怎样欣赏当代艺术》专题讲座。他在介绍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他的个人见解之后,还与大家共同观展,他鼓励观众发挥想象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意义,这使很多人加深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美术馆内的很多展览是由大学教师策划或参与完成的。“策展人”在博物馆界和美术馆界有不同的解释。在国家文物局系统的博物馆“,策展人”通常被称作“业务主管”,而在文化部系统就译成“策展人”,这可能与中国的行政体制有关。无论如何,当代美术馆内的策展人身份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教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展览通常具有更加浓厚的学术意味。

全文阅读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系统地研究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对指导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

一、前言

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课题。相比较而言,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功。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是创业教育开展得十分成功的国家。因此,系统地研究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对指导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色

1.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特色

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各著名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创业教育理念,也培养出了很多成功的创业人才。百森商学院通过研究发现了创业教育与当时经济结构形态变革的关系,由此创造出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人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种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开发人力资源的创业教育理念。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追求新的知识,教学相长以达到突出的效果,这种理念与世界其他大学的差别就在于其富有创业精神,在不断地寻求、探索新的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国高校的这些独特的创业教育理念促进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美国高校具有良好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全文阅读

大学美育教育发展研究

一、中西方美育的发展之路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美育在发展之路上也有不同之处,但人类对情感的诉求、对美的追求又是共通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促进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发展。美育的发展也是在中西方美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前行的。

(一)中国美育的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要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最原始的自然问题到后来的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并贯穿了中国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念。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大时期:

1.近代以前的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代———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起源时期,这个时期关于美育的思想十分活跃。两大思想源流当属于儒家的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以孔孟为核心的。孔子论“兴”“观”“群”“怨”,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为后来我国美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道家学派以老庄为核心,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至明代。这一时代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人格美育思想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第三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体系,为前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想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2.近现代美育思想。

随着西方鸦片对中国本土社会人文等的摧毁,与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文化的带入。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主创办了新式学堂,一系列的新式美育教育课程接踵而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涌现出一批新人物、新思想新美学。梁启超的美学启蒙思想为中国美学理论作了下一个阶段的准备与发展,是中国美育教育开启的另一个里程碑。蔡元培是中国美学体系真正的创始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用现实世界的人性信仰代替对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以批判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学对象问题。朱光潜等人介绍了西方美学理论,宗白华等人运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他们在传播美学思想的同时融入了美育观。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众所周知的美学家、教育家。

全文阅读

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培养艺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肩负着传承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使命。从实践教学的体验中认清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美术教学的依据,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重视教学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并加强对美术课程设计的了解。从自身对美术的体验和感悟中,从自身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中,从自身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传达中,发展美术教学。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师美术;艺术体验;教学实践

美术只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而面临当今改革后的美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甚至是陶冶情操。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最终能够应用这种非语言的——视觉表达方式。美术教师承担着美术学科的教学,曾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表明教师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教学质量。当然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量化标准,但在这个公式中却将教师的作用提高到了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高地位。如果教师起到了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那么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倍的增加推动作用,相反可能会给教学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将教师置于一个最大的能动因素[1]。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美术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第一,从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看,包括美术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第二,从培养美术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上看,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从态度、言谈、行为上吸引和影响学生。第三,从培养美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包含思想、品德的修养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1高师美术教育中,融合实践教学体验,强调美术课程设计理念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使学生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满足了作为美术教师最基本的学科知识,而更应该在对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融入体验过程,从而找到美术教学中对美术课程设计的合理方式。例如,学习美术的基本元素时(线、色、形、肌理、空间、明暗等),在实践教学的逐一体验后,学生就应该考虑如何融入适合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一知识的因素。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的培训中,就在高师美术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用胶水和蜡笔结合的方式表达形象的轮廓,以照片和颜料混合的方式描绘物体,运用软纸或吹塑纸绘制独立的线条并能制成浮雕画等[3]。

2高师美术教育中,结合实践教学体验过程,完成美术教学

2.1在进行理论和文化的学习方面结合实践教学体验

在学生进行美术理论和文化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从自身实践体验的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便于他们今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美术文化知识的心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的思考,注重教学的维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式的理解。

全文阅读

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研究

摘要:将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就成为了生态语言学这样一门新学科,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已经在多个领域有所涉猎。英美文学教育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是英美国家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体现。将生态语言学与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相联系,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着促进作用。本文将对这一研究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高校教育;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076 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58–02

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体现,也是整个欧美发展史的浓缩表现,其所蕴含的文字语言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英美国家和文学本身的重要载体。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对于英美文学的促进与深化,需要采取多视角多维度进行综合研究。这其中,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1生态语言学含义

生态语言学(Ecologicallinguistics),也称为语言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语言与逻辑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英汉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增加了“对使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1]可见,生态语言学重点在于在语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与社会的互动性研究。这也就引出了生态语言学的两大内容,一是语言的多样性表现,二是语言的互动性表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类通过交流相互融合,每一种语言都处于全球的语言系统之中,也处于人类的整体活动系统之中。而这一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部的排列组合上,也体现在人与社会的交际互动上。文学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是对于英美语言的深入学习。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关语言学习中列出英美文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英美文学既体现了英美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英美国家人与社会的互动性,还体现了英美文化对于全球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与生态语言学的内容是有重要联系的。一方面,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看英美文学学习,更有助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英美近千年的文明历程,从而对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看英美文学教学,也有助于教师营造宏观性教学环境,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和互动性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2生态诗文学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输轻人文研究和重篇章本身轻宏观联系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更多采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对篇章段节进行语法点的教学和对篇章内容进行单独性的教学,而对于这些文学篇章的整体宏观联系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讲授较少。

全文阅读

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视听结合的新媒体辅助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得到了拓宽。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珍贵的现实价值与重要的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作为主要根据,并将其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向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全文阅读

新疆中学美术教育研究

1分析新疆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边陲,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原因,教育相对落后,教师的素质和内地教师的素质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央实施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后,新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作为这一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指导教育工作,促进新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最看好的是由于地区原因等,新疆各个中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比内地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内地的学校由于太过于重视文化课和各种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忽视美术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美术课,家长也觉得没有必要,对此很不重视。往往这些原因就忽视了内地中学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美术教育就被落后,要改变这种现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美术。对于差异性。首先,地域的差异对师资的来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地市级城市中,中学美术教师几乎完全能够保证是美术师范的本、专科毕业生,这种雄厚的专业资本是下一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在占有大多数学生数额的县和县级市以及更多的乡级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不能保证的,这在县、乡级学校的表现尤其明显。这些非专业的美术教师使美术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这是促成现今社会上各种美术课外班遍地开花的因素之一。其次,地域的差异对教师的待遇产生重大影响。在工资待遇上,也会有所差距。这个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单位同事、学生和社会的轻视,他们还要面对生活的窘迫。第三,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中学美术教师在信息和教育资源使用上的不对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美术教师在学校中本就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在地、市级城市中他们还有一定的交流活动,而在县乡级的中学美术教师,他们根本无从参加类似的活动,这使他们与地、市级城市中的美术教师差距越来越大。生活的窘迫,学科的被轻视,与城市里的同行相比眼界的差异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地域的差异所形成的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深远。第四,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它的美术教育以及各科教育也要适合这种区域特点。综上所述,地域的差异使占学生数额多数的县乡级中学美术教育同地、市级无论在质量上和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形成了差距,并且越来越大。

2中学美术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针对中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中学应该是处于好奇的这个状态,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处于“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阶段。所谓综合探索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美育研究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把握准备、施教和控制三个关键性环节。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