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语教师工作总结

美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

1、成绩

(1)通过积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等卫生工作,加强幼儿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我园贯彻落实了教育局抗击非典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并以“预防措施到位,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受教育局通报表扬。

(2)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整体素质。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市少儿花会画展,我园选送了50多幅美术作品;同时参加幼儿画展,80多幅美术作品获奖。

(4)我园教师创编的幼儿舞蹈《草原游记》、时装表演《健之美》、《对面女孩看过来》参加了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在大家乐举办的1——3岁幼儿生日会活动,扩大了我园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

(5)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较高,对学过的英语口语、歌曲掌握较好,能听懂并愿意用英语对话,基本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英语发音较准确;能听懂并愿意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完成多个连续的简单英语指令。

2、需要加强的方面

全文阅读

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教学承载着净化心灵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便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提高自己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认识,明确其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要积极探索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法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审美能力;语文教学;学生;培养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使我对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总结了一些方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系统化

事物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自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就是美,反之残缺不全甚至杂乱无章就不美。作为教师,我们设计的教学结构也同样需要完整、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对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一个总体的计划,然后,每一课的教学设计要完整,要本着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要和总体计划协调一致。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杜绝随意性,不能想讲到哪里就讲哪里。即使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也一定要注意过渡语言,以便在下一课时能合理地链接好,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多变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便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而不至于学生因为自己的风格不稳定而感到手忙脚乱。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全文阅读

中学语文课中德育和美育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与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

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全文阅读

法律英语研究

一、概述 法律英语,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Language或LanguageoftheLaw,即法律语言,主要是指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语言。它是一种行业用语,里面融入了英美法系国家千百年来的法律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将法律英语归为“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分支学科之一”,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法律英语最主要的是为法律相关的人员所运用的专业术语,它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技巧、语篇以及体裁都是定型化了的,不能离开英美法国家的法律传统来学习法律英语。如果仅仅只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学科之一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脱离英美法国家的法律传统,甚至简单地用中国的法律作为学习内容,只不过用英语表述出来,岂不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所以,首先对法律英语的定位应该是一种不可脱离英语语言国家法律文化传统的行业用语,定好了位才能够在教授法律英语过程中用最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既然法律英语离不开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那么,在教授法律英语过程中就应该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英语国家的老师,把自己和学生完全放在他们的大背景下,象他们一样教授法律语言。而英美法系国家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根据上诉法院裁决编写的案例教科书来学习法律。郎得尔曾指出:“如果你阅读了大量的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判例,真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意思就是说,要通过阅读法官对于案件的合理判决来学习法律推理。其好处是,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如何解决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即使他们记不住法律条文,也一样能够运用法律推理能力理解他所不熟悉的法律。近几年法学教育已经开始重视“案例教学法”,但是主要停留在部门法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纳入到法律英语教学中来。在此认为,法律英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比任何部门法更加适合。因为本来英美法系国家就是以普通法或判例法为基础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法官裁决案件主要是以以前的司法判例为基础,即所谓“遵守先例”原则,也就是说今天法庭裁决的案件必须与以前裁决过的类似案件保持一致,至少不能完全发生冲突。由于司法判例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国的法学教育十分注重案例教学。要学习别人的专业语言,当然也应该吸取他们的先进教学方式,也采用“案例教学”。 也许有的人要说:美国的法学教育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法学院的学生是从最优秀的申请者中录取的。学生进入法学院之前,大都已经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有的学生甚至还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同时,学生进入法学院还要通过全国性的法学院入学考试(LawSchoolAdmissionTest),且成绩优异。 此外,在他们进入法学院的时候,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并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基本的日常英语可能都过不了关,怎么能要求他们象要求美国学生一样,对他们用同一种方法呢?现在小孩都早熟,到大学阶段已经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阅历,而且法律英语一般都是在大三、大四开设,对于法理学、法制史、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的部门法都已经学习过了,对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有专业基础。而美国的学生在没进入法学院之前还没像中国学生一样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学生们为了过英语四级、六级一直在学习英语,语言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英语授课实行象美国等国家的“案例教学法”是行得通的。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以实际案例的分析作为教学内容,以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作为手段,以案例分析作为考试的题型。但是由于法律英语横跨了法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所以在法律英语授课中的“案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特点,除了要从案例中学习法律方面的内容,还要学习它的语言特点。具体的来说就是:指导学生以具体的案例为范本,采用整体阅读法,即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入手,分析案例的结构、写作方法、中心议题及其中的法律原则和制度,然后研究段落的衔接、连贯性及段落的中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主要词汇,重点句子和特殊语法现象的用法。学生学习法律和法律原则,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一起就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一个“听众”,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基本上每一所有法学专业的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法律英语这门课程,说明了对法律英语的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确大多数不合理,使得学生都把这门课程当成是一种负担,很少有人是真正感兴趣的。针对法律英语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的存在:

(一)课时短人数多普通高校的法律英语一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开设,一共学习两个学期,每个学期32个学时。也就是说,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学习法律英语的时间一共是64个学时,即48小时。要想在两天学一门专业语言,别说掌握,就是连基本的了解都很困难,最多只能算是接触过了。另外,上普通英语都是小班授课,专业英语应该说比起普通英语来讲要难得多,确是一两百人一起上,学生和老师之间根本无法交流。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使用“填鸭式”的讲授课的方式教学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根本无法调动,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得也辛苦,到最后学生不仅没兴趣,大多数同学还认为是一种痛苦的负担。#p#分页标题#e# 针对这种情况,只能采取“案例教学法”。首先,由于课时太短,如果要用讲授式的方式,根本不能教授多少知识给学生,反而让他们产生思维惰性。法学本来就是一门要积极思辨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到最后他们也就懒得去想了,反正老师课堂上没有留有空间时间给他们想,课下他们又要消化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更没时间思考了。这样,还不如用“案例教学法”,传授一种学习方法给他们,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多让他们说,这样法律和语言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即使以后没有这门课了他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 针对人数太多,“案例教学法”也是一个办法。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于抽象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缺乏兴趣,但是却对案例很感兴趣。如果用讲授式的办法很容易让他们打瞌睡,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阐述对一个案例的看法,并自己推导出其中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他们也会有成就感。虽然说人多对于讨论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人都参与,然后将他们讨论的结果推选出一个代表进行阐述,其他人补充。 总之,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二)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说明法”。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标榜实行的是“案例教学法”,而实际上只是在课堂上举了很多的案例而已。“举例说明法”的本质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其目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个抽象法律制度或法律原则而为。学生还是处在“听众”的地位。而“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所以,要清楚什么是“案例教学法”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2.借“案例教学法”之名,行“放羊式”教学之实。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操纵全局———既要解决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又要将学生讨论的焦点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因此,案例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备课时间。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教师借助案例教学的名义实行“放羊式”教学,在课堂上很随意地发一些案例给学生讨论,最后做一些简单的总结,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更遑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片面强调“法律”或者“英语”。由于“法律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两者兼顾,既要培养学生们用法律思考问题,又要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让外语系的老师进行法律英语授课。由于外语系老师没有法律基础,所以很多词汇对他们来说非常晦涩难懂,老师都不明白,怎么讲述给学生听呢?另外,有的学校虽然让法学专业老师进行法律英语授课,但是很多老师的英语水平不够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很多都成了用汉语对某个英语单词作“名词解释”,同样,学生老师都头痛。所以,建议专业英语老师的选择最好是有英语特长的法学专业老师,或者是懂法律的英语教师,以补不足。   三、在法律英语授课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一)教材设计 在法律英语的教材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法律英语是一门法律和英语的交叉学科,以及中国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的特点,因此作为法律英语的教材,决不能只是纯粹的案例选编。从文体来讲,应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著作、法庭审理与辩护、司法文书写作以及个案分析等;从内容来讲,应依次包括法律英语语言特点的分析及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英美律师职业介绍、英美主要部门法、国际经济贸易的相关法律等等;从结构来讲,应该包括文章、问题、词汇及重难点句分析。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适合的已出版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寻找甚至自己编写必要的英语教学资料。 当自己编写案例时,要注意个人意志与实践情况的结合,既不能主观地剪裁材料,又不能直白地记录材料,要把法理的理性与案例的客观性有机结合起来。当选取他人材料时,要认准那些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而形成的案例。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将诸多案例进行组合等方面的加工,使之更加典型化。   (二)角色设计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制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较少鼓励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因此,常常使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机器。在用课堂讲授这种方法的时候,课堂的主角永远都是老师。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是主动行为者。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聆听者”。久而久之,学生会忘记怎样去思考,反正老师讲的都是有权威的,却忘了法学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挑战”,这对学法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师生双方地位应该完全平等。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老师是主角,因为整个过程都由他来主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也是主角,课堂上80%的时间都应该交给学生,由他们各抒己见。老师和学生通过交流互动,互补不足,合作双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这样,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   (三)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要由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提出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师生必须在上课前对某些问题作出深刻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课前,学生必须花大量的功夫来进行准备工作。学生要读懂该案例、要去了解该案例的背景、里面涉及的基本原则、有争议的地方以及学生自己的观点。所以在美国的案例教学中,一节案例课往往需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报告”或者“读书笔记”。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样,学生要做的工作老师都要完成,另外老师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还要精心设计好所有的环节,让学生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所以老师要做的准备工作更多。如果说学生需要两个小时准备,那么老师至少要花3个小时左右进行精心设计。#p#分页标题#e#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首先由老师对案例进行介绍,准确向学生报告案例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把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点很重要,因为有的学生英语水平有限或者专业水平有限,理解的案例可能有所偏差。由于案例分析必须要立足于原始案例,所以,读不懂案例或者读错了案例,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其次,用演绎的方法,从分析研究个案出发,去探讨“类”的现象。通过对个别案例的分析,来把握和掌握同类现象形成类的结论或理论。这是学生唱主角的时刻。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将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呈列出来,然后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即使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成例,学生仍然可以抛开判决,从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最后,经过了相互交流,优势互补,由老师做出总结。这个总结不仅包括对案例本身的总结,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说,总结不一定要有结论,学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总结只是为了由类的结论出发向规律性探索的高度和深度进军。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思维,这才是目的所在。 3、课后总结 对于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学生都应该进行总结,总结自己的、总结他人的,也包括总结老师的表现。在这过程中,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巩固学过的知识,也为以后更好的表现做准备。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整个案例教学学生部分的终点。 对于老师来说,总结也是同等重要。特别对于年轻教师,可能实践经验不足或者理论知识不够深厚,在这过程中能够向学生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要用一种形式总结固定下来,以便以后的改进和巩固。当然,虽然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却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法律知识,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另外,如果教师对案例教学法运用不当,或者学生课前不预习,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仍然要和教授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全文阅读

充分关注表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目前,“生本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好多学校派老师参加“生本教育”研习班。老师们普遍感受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太精彩了,教师是无为的。回来后,也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尝试。可发现,课堂热不起来。其实,教师真的无为吗?生本的语文课堂看的是“阅读推进没?”从学生的侃侃而谈中,教师们看到了学生阅读的丰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学生是怎么表达的?他们是如何把各自的阅读所得与人分享的?我想,学生的表达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引导,不管是生本的课堂还是传统的课堂!我们教师每天在上语文课,究竟教给孩子些什么并不是人人清楚,“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很多人简单地把课文内容定为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课文的原生价值,忽略了课文的教育价值,过多地关注了语言内容,忽略了语言形式。《语文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想,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关注表达,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课堂也能看到学生的精彩!我认为“关注表达”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大量阅读);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语言内容的表达所起的作用。苏州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许红琴老师带领县、区教研员编写了每册教材“语文素养序列”,每学期举办讲座,让每位一线老师能较好地把握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关注,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实践中提高。

下面谈谈在关注表达方面的做法:

一、关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修辞、顺叙 倒叙 插叙等。但正如课程标准中说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教师要有关注文本表现手法的意识,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不必去讲解语文知识。

第九册《莫高窟》,语言简炼而优美,对壁画的描摹既大气又细腻;特别是对风姿绰约的飞天的描写,语句整齐富有音律美和动感美,读来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诵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体会排比句的气势,四字词语的精炼准确。教师抓住文中的“……”让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想象其他飞天的样子,并能尽量使用四字词语。教师的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对飞天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文本的表现形式也有初步领悟。

第十一册《钱学森》,文章以钱学森归国为开头,然后写钱学森在美国时,心中一直对祖国魂牵梦绕,在归国时又受到了种种阻挠,最后在的关怀下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文章采用了倒叙的表现手法。课后有一练习,“如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的第一段该放在哪里?”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这一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采用倒叙手法的妙处。

第十二册《最后的姿势》,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地震来临时的危险气氛。教师在教学时稍加点拨,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种子。一段时间后,老师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在作文中会有应用。如描写“愉快的一天”时,他们会在文中加入美好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如果教师忽略不谈,学生不会有如此的反应。

二、关注表达方式

全文阅读

英语“四美”激趣教学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应该理解兴趣对学生学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青州市内两所初级中学200 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21.8%的学生因为“缺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没有找到学习英语的途径”而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

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他们渴望英语老师授课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而现实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老师和家长总认为这些小的进步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而被忽视,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导致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四美”激趣教学法的界定

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将研究的重点从学习的客体转向学生的主体。所谓学习的客体,就是指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等,是影响外语教学的外因,而学习的主体就是学习者本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体验、尝试与创造,学习者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英语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孙建国英语四美激趣教学法”是一种以《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定期巩固学生的点滴进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和受尊重需要的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外研版英语教材具有重视语言应用,激发学生兴趣,体现真实,反应时代,富于启发等特点。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服务,“四美激趣教学法”正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教师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定期巩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受尊重的需要,积“小进”为“大进”的过程。

全文阅读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论实例分析

论文摘要:论述了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提出外语教学应该力求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笔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外语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年代,跨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语言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scollon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语境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说话是为了被对方理解。因此我们设想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想要我们把他(她)看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想要对方把我们自己看成是什么样的人[1]。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交际中,交际双方都想要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双方根据情景语境和文化知识就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进行推断。在同本书中,scollon等指出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交际双方不得不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意思,用语境知识来解读对方话语的意思。假如双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别,又互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在交流中误解就会由此产生。交际双方如果没有意识到对方文化的不同,就有可能将不同的语言运用或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性缺陷或缺乏能力。

本文旨在论述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提出外语教学应力求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笔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

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人类学家malinoswski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理解了对方所说词的意思并不能确保对眼前所发生之事完全理解。人们必须明白说话者为何说这番话,他在某一特定语境中是如何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malinoswski引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大概念。他认为这两大概念是完全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话语的关键。

交流的成功在于交际一方能预计另一方将说些什么,交际双方根据情景语境预测对方接下来将说些什么。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主要应学会作出正确的预测。然而,情景语境只是即时环境。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文化语境。语境赋予一篇文章字面的意思。如果不理解情景语境,我们就不知道对方所说话的含义。在语言学习中,没有文化知识我们也许也能理解语境,但是这种理解会非常有限。因为即使我们理解了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我们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是这个意思,所以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对方说话的含义。

因此,外语教学应将对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视为目标。我们只有掌握了某一个群体的主要思想体系、信仰和基本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来自这一群体说话者的说话含义,才能欣赏属于这一文化的作者所写的作品,也才能使对方理解我们话语的含义。

全文阅读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特色技巧

一、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和普通院校相比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这是由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他们学习紧、任务重、压力大而导致对语文课程依赖又独立、兴趣又轻视、努力又懈怠、尊重又怀疑的情绪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育人意识;知识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除了精通掌握博广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学习一些医学基本语言和医学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医古文、医学史、医学流派、西方医学、当代医学前沿问题等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累教学经验,发表教研论文,探索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新策略和新技巧。

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师的素质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方式上必须具备新的特色内涵。

1.独具一格的课程性质。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而非纯粹的文学专业训练。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更不能是为了医学而语文。为了语文而教学违背了培养宗旨,为了医学而语文不如改成医古文。语文教学表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语文是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学好其他所有课程的基本工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去学习、理解医学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语文去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因此,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前提,通过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系统阐述,让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把握最基本的语法规范,提高生活中口才交际的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2.医学与人文:大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结合”。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相结合,培养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结合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立德做人;二是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爱人(理解人、同情人、关怀人、感化人);三是语文教学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四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这一结合难度很大但又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四个结合”是建构特色课堂,传播文化意蕴,丰富教学创意的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且学而难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漠视及其叛逆心理,社会各种思潮与不良诱惑以及语文学科在医学院校被边缘化等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效果。因此,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成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技巧

1.抓好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多管齐下。“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基本方式:可以师吟生听,潜思默记;可以师生齐诵,共醉其中;可以播放经典美文,师生边听边想;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和随笔作业,组织读书报告会,树榜立样,热情洋溢地赞美和鼓励;可以编排诗剧歌剧话剧,师生同台献艺;可以组织课堂文采大赛、佳作美文大赛、古文翻译大赛,使大学生敢于创新、乐于表现、轻松记忆;可以欣赏文学经典影片或纪录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方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思”。语文教学的效果归根究底是由思维参与的力度决定的,阅读需要思维的渗透深化,写作需要思维加工转化,听力需要思维训练强化,说话更需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规范化等等。大学生有所思有所忆能明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华文化潜移默化为自己所有,这亦是从医者需要的一种人文素质境界。

全文阅读

语文,不单是认同,更是传承和鉴赏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授教材文本,利用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是非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崇高情操,进步思想的熏陶,促其形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也许,语文的教化功能会更强大,这也是《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要求之所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文赏析 大胆创新 培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95-02

课堂教学旨在使学生领悟和获得。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大力倡导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这一课”的知识,为达此目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目标、教法、课时、教学手段等方面可谓下足功夫。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作如下定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标》中的这段文字,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全文阅读

幼儿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

1、成绩

(1)通过积极做好清洁、消Du、通风等卫生工作,加强幼儿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我园贯彻落实了教育局抗击非典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并以“预防措施到位,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受教育局通报表扬。

(2)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整体素质。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市少儿花会画展,我园选送了50多幅美术作品;同时参加幼儿画展,80多幅美术作品获奖。

(4)我园教师创编的幼儿舞蹈《草原游记》、时装表演《健之美》、《对面女孩看过来》参加了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在大家乐举办的1——3岁幼儿生日会活动,扩大了我园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

(5)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较高,对学过的英语口语、歌曲掌握较好,能听懂并愿意用英语对话,基本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英语发音较准确;能听懂并愿意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完成多个连续的简单英语指令。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