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资源
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身就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信息化的产物。而信息技术可以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打破课堂与课外的界限。
有使用价值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方面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否则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评价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首先需要评价的是课件中的“教学资源”。
1.丰富性: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存储教学资源的数量上有着常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
课件中的教学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思路是否开放、视野是否开阔。例如,深圳高级中学祁兵老师的《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扩展阅读中收集了大量的古色古香的胡同图片,最适合学生对胡同进行专题性研究。语文多媒体课件中,特别是网络课件的设计在体现教学资源丰富性方面有着一般课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类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都采用网页制作,资源容量极大,多数近乎网站,可以满足学生专题研究或自学的需要。
2.贴切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是评价教学资源的惟一标准,如果收集的教学资源缺乏贴切性,即不适合于所教的内容,教学资源即使丰富,也是没有用的。例如:《论语》,学生对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很陌生的,他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个性?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选择的孔子的图片很多,选哪个更贴切呢?现代人学《论语》不再把孔子当成圣人,而是当成哲人、智者。因此在选择孔子图片时,不应当选那些缰硬的、带有灵光的圣人图片,而要那些突出他睿智特点的图片。
3.感染性、吸引力: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就是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吸引力是必不可少的。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诵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诵读资源比较多,但从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吸引力的角度来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片断可谓绝佳:鲍国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景、此情、此神韵,是教师一般性范读、甚至是专业播音员也无法企及的。朗诵的教学资源最好截取名人的专业朗读,不要录自己的朗诵,尤其是当教师自己方言比较重、音质不美的时候更不应当录下来献丑。
二、“程序设计”
一、发表是否成立
微信朋友圈的兴起使国人的“圈子文化”得以施展,必得是互相加了好友才有机会看到对方的朋友圈内容。况且微信好友数量有设限,最多不过5000人,每个用户都有名有姓有昵称,这种模式让朋友圈确实成为了一个“圈”,圈内的用户所对应的均为特定的好友。于是,问题来了,在朋友圈作品的行为到底算不算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众所周知,《著作权法》将发表权规定为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那么微信的“圈文化”是否适用该规定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要件”,该条所解释之发表对象为不特定的人。朋友圈的信息,直接受众至多是圈内的5000人,那么作者在作品时对象就成了这特定的5000人。显然,在朋友圈中的就好比朋友之间的相互传阅,并不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那么,当我们再回到医生自拍的案件中,微博网友将医生的照片到微博上,面对的受众是不特定的广大微博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讲,真正构成著作权意义上发表的并不是朋友圈中的医生,而是此微博网友。而我国《著作权法》有明确规定,发表权是作者的一项权利,作者有权决定作品是否发表以及在何时何地如何发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微博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未经医生同意发表照片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医生的发表权。这不禁使人感叹,朋友圈里并非都是“朋友”。
二、传播是否侵权
解释了特定与不特定的问题,接下来讨论照片传播者的行为是否也会构成著作权法中的侵权。关于“传播权”的定义及权利限制,早在《世界知识产权版权条约》(WCT)第8条就规定了“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其内容为:“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正来自于此。此外,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上传至或以其他方式置于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中,使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处于公众可以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下载、浏览或以其他方式在线获得,即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实际进行过下载、浏览或以其他方式在线获得的事实。”回顾此次事件,表面上看来始作俑者是那位名叫“当维美不再唯美”的微博网友,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推手却是那几家转发微博的媒体。从本案的事实来看,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官方微博转发涉案自拍照片,并在其电视栏目中对此事进行特别报道,这种传播行为无疑使该事件急剧升温,再加上其后网友的大面积转发,使得原本只是朋友之间传阅的作品流传于世,大大侵害了当事人的权益。“都市快报”作为陕西地方一个主流媒体,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向公众传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都市快报”显然侵害了原作者医生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佐证这一推论的是一起由上海二中院裁判于2014年1月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原告安徽省天然摄影有限责任公司拍摄了一组主题为“费加罗”的摄影作品,而被告上海新民网有限公司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在其经营的网站上以娱乐新闻的形式转载使用涉案图片,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的行为已侵犯了原告所享有的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的规定,最终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相应赔偿。由此看来,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的确应该慎之又慎,切莫为了点击率而侵权。
三、复制如何禁止
对于作品的复制权,历来是各国著作权法最传统的权利规制。我国《著作权法》将复制权规定为“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分析这句话不难看出,法律中所规定的复制,需要复制品能够以有形形式通过一定的载体固定下来。而到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复制行为变得多样化,截屏、下载、保存、转载等均有可能对原有作品构成再现。那么这些使作品能够再现的行为是否构成复制呢?就拿微信朋友圈“保存图片”这一功能来说,原作者将事先存在于手机硬盘中的照片上传到云端数据库,读者在客户端看到照片后通过微信特有的功能又将原作者的照片下载至读者的手机硬盘中,可以在离线的任意时间进行查阅。而此时这些照片便同时存在于作者的手机硬盘A与读者的手机硬盘B中,这种载体的改变使得原作品实现了再现。再来看“有形形式”如何理解,打个比方,将照片比作是书本中的文字,存储照片的硬盘比作是书本的纸张,由此就可以看出存放于手机硬盘中的照片以有形形式被载体固定了,那么上述照片从硬盘到硬盘之间的再现行为也就可以被定义为复制。回顾医生自拍案,微博用户“当维美不再唯美”从朋友圈保存医生的照片并上传至新浪微博,这下载与上载的行为实现了照片载体硬盘之间的转换,因此,博主的行为构成了对医生作品复制权的侵犯。不仅是博主,微信朋友圈所提供的“保存图片”的功能,成为了侵权者实施侵权行为的最佳工具。无独有偶,发生在2013年12月的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使得互联网复制权侵权判定有据可循。原告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被告联合利华(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称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开设的新浪微博中使用原告制作的图片,亦未支付合理报酬,其行为构成侵权,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院经审理后认定被告行为侵犯原告的复制权,并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可见,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发表网络言论时仍然需要谨慎行事。诚然,西安医生自拍案留给我们的思索还远远不止这些。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突飞猛进,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选择信息为己所用时,一方面应该尊重信息者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则更应注重作者的著作权。而对于舆论的狂轰乱炸,作为读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人云亦云。我们的媒体更需要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莫让舆论绑架媒体,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李瑶涵
一、主动策划系列节目,打造出优质作品
截至目前,《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已累计制作出二百二十多期优质节目。栏目组通过发挥栏目日播优势,在其自主策划的技艺下打造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环丹江口库区行》、《武当神韵——武当道教养生、探寻武当之谜、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之谜》等系列节目,突显出十堰市地方文化旅游节目的特色,也更使得《风从山中来》的收视率保持了更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在十堰网络电视网站中,《风从山中来》的多项系列节目点击率飙升,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有待完善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并且“闲人忙私活,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2.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人员流动量较大,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3.栏目编制周期长,耗资较大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是比较难以承受的。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规范栏目的编制,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尤其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达到规范节目编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2.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因此,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其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3.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鼓励资源联合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以此获得栏目收益,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从创收的角度来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总之,作为地市级主流舆论阵地的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是社会发展及地方群众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业务技能创新,举办出独具一格的文化旅游栏目,在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1高校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一、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与要求
(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收音机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广播公司(BBC)与德国宣传部门甚至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宣传手段;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极快的速度遍布于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在所说的“新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移动终端上的个人化数字技术平台,又称为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体这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指称。如:“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此处的“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将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对的所有其他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而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移动终端自媒体(WeMedia)信息平台。
(二)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新特征
新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这样一些特征。“它既能在传播沟通时互动,同时也可对文本解释互动,它的数字化形态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这种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状文体乃至于数字图书馆。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既能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具有数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数字化势必造成信息与物质载体分离的传播态势,进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网络媒体(主要是网页、论坛、帖子),“新媒体”(狭义的新媒体)具有更加强势的传播动能,且更加个性化(依赖个人)、多样化(主体多样)、动态化(移动终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目前为止是最典型最彻底的“新媒体”。
(三)新媒体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的高中生正是这庞大新兴媒体用户的主要成员,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和应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性。同时,世界正在进入“无纸书籍”学习的新时代,电子课本将是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对传统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适当地应用新媒体服务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时间都是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在时代加速进步的今天,教学容量不断增大,获得知识的周期越来越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些都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为老师提供共享资料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布置、批改作业,消息、推送资料以及在线辅导答疑以便及时解疑答惑;学生能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提交作业,有利于加强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合作。新媒体固有特性的交互应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广泛地聚合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应用新媒体来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努力搭建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二、建立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关键词:流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生存
摘要: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音乐、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发展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一、网络媒体环境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1.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媒体换环境中,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会更多更全,观察事物和事态发展的能力会不断提高。由于网络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这门他们认为最麻烦的课程中,将会改变广大中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态度。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实时性,学生可以在其中积累更多素材为写作打好基础。当下中学生喜爱网聊、爱看玄幻小说、酷爱自己在网络上的各种空间,初中语文作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学生活动激励学生在空间和微博上发表文章,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完善,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发挥学生身边亲情的力量,提高学生创作作文的热情,当然这与教师及时引导是分不开的。使学生在网络上广泛阅读,积累素材;及时发表自我感想,进行创作;教师跟进指导和鼓励,良性循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作文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素质。在网络媒体环境中积极学习运用网络媒体技术,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防范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抄袭。教师需时刻保持自身先进性,不断学习,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初中语文作文教师可以考虑将视频图片加入教学内容中,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例如,安排学生写一篇有关赏秋菊的作文,则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各种的图片或视频,也可以将古今描写的好诗美文的朗诵在课堂上播放,如果时间不允许,则教师可以把资源拷贝给学生让他们课后欣赏。教师通过这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收集汇总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初中语文作文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网络媒体环境中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3.拓展课堂教学方式,优化作文评比模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战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离不开课堂的支撑,不过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时空限制,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未能充分了解双方,沟通不畅,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很难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在网络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实现零距离沟通,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在网上通过邮件或聊天软件将作文题目和要求下发给学生;学生也能利用网络与教师实现线上沟通了解,教师针对学生问题提供不同解决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受重视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主学习。这种不受时空限制,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佳作,在网上与读者互动,对自己写作中的不足进行改正,充分展示自我个性。改变原本只是教师对其作文进行评价的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由于事关自己网络人气,学生不仅会自发改正错误,还会主动与人讨论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写作能力。
二、结语
1、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改变了教师依赖板书与教材开展教育的过程,这种对中学语文所作出的优化要求语文教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教学能力基础上数量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开展可见制作。而在使用多媒体可见的过程中又需要以学生水平为依据来对课件进行优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开阔自身事业,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两个方面,从教育思想来看,教师需要摆脱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定式,通过借鉴与摸索多媒体教学经验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做出创造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陆梅常州市第四中学213011性的革新,而这些同时也是多媒体教育环境下对教师所提出的重要要求。
1.2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活动更重视教师的传授,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主体性都被不同程度的忽略,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外也可以在线教师所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另外,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从思维向实践发展,而多媒体技术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大程度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在发挥学生主观能行的基础上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
1.3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职能依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固定的教学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只能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各项能力。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扩音设备以及大屏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后排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画面的直观性以及图像的动态性与教师的指导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通过适时的鼓励与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适应性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4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笼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也并不牢固,这种忽视学生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可以立足于知识建构理论,充分利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所谓先学后教模式,就是指以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让学生带着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总结与点评,针对学生面对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离骚》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如:离骚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离骚创作的动机。此时,教师就将高中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就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就针对学生面对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指出学生自学时容易犯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先学后教模式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和探寻知识,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切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最后,从时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冲击。具体地说,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来建设高效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进一步表现出高中语文学科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就能够将死板的教材内容通过图片、音乐或音像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极大的提高了高中语文学科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并且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无论教师的语气如何强烈,却始终难以再现马丁路德金在演讲时的表达效果,也就无法让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刻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像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演讲现场有直观的感受,进而对演讲的效果有深刻感受。通过多媒体设备,学生就能够对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深层次领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散文的教学,能够将散文描绘的景色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打造与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众多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理论进行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限制。同时,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策略,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者:舒芳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第四中学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媒体范围逐步扩大。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语文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恰当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效率,有助于激活课堂,有助于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语文教育媒体越来越多样化,成为一种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教育媒体正在扮演提高学习质量的催化剂的角色。教育媒体多样化的态势已经形成。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媒体;教育媒体的类型;应用教育媒体的要求
教育媒体有些什么?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书本、粉笔、黑板。教师们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教师读书、分析、板书也就成了师生交流的方式。教师的板书、言语也就是传统教育媒体。现代科学研究昭示人们传统的教育媒体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质量。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教育的媒体范围逐步扩大,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成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一、语文教育媒体的内涵与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不需要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试验,也就不需要借助试验仪器传达什么信息。这些就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媒体的多样性。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一)、教育媒体的含义
媒体指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依照这个解释,我们先探究一下传统大学语文教育的媒体。教材负载着承传文化信息的功能,学生借助教材获取信息,教师借助教材与学生交流信息,教材是一种媒体。板书是教师重点强调的内容,它传达出教师的思想信息,学生借助板书可以获知教师的教学意图,板书也应是一种媒体。教师教学言语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方法,教师的教学言语自然也就成了教育媒体,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育比较封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育媒体也比较少。
现代大学语文教育媒体适应了时展。科技进步促发教育媒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收音机、录音机、录音带、录像机、幻灯机、幻灯片、计算机、投影仪、电影、电视、互联网、图片、雕塑、实物等。运用教育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