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硕士论文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对比分析了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异同点,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培养目标分学术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毕业评价分学术研究论文和实践项目设计两种;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中实践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选修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

【关键词】中美;体育硕士;课程

引言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的学位制度开始建立。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期,至今仍在扩招中。随着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培养质量问题凸显,为了实现扩招但培养质量不减的目标,我们在不断探索和革新,学习他国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取长补短,走自己的研究生培养道路。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要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其社会适应性。2009年,国家正式放开对专业硕士的招生限制,这对我国的硕士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的硕士培养起步比我们早,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本文通过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分析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异同点,找到可借鉴之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美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了便于比较,课程内容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对策研究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在我国呈不断蔓延之势,当前学界对其治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研究认为,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等相关制度的缺失,是造成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制度性的构建,才是解决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术失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图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全文阅读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

摘 要:论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并结合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特点论述了其对军队综合性院校改革的意义。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国内部分高校自2007年以来参考英美的成熟做法,探索并成功实践了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但是相对而言,军队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模式具有单一性,硕士的分类培养对综合性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类培养模式 研究生 应用型 学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29-0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明确并拓宽了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显著特征是[1]:“…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区别,更在硕士生内部进行培养目标的分类,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格局――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于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大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并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改革招生选拔方式。2010年,教育部推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该计划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旨在建立本科、硕士和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双向并行,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非常普遍,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相对而言,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术型为主。但是,2007年以来,国内诸多高校参考英美高校的成熟做法,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为更大范围内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推广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

1 美英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经验

目前,国际上较为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是金字塔结构: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是职业型研究生(至少占60%以上),中间为学术应用型研究生,顶层为从事科学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其中,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比例最小[3-5]。从国外研究生培养类型看,美英等国家早就实施了分类培养研究生计划,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美国硕士研究生主要分职业类和学术类两大类。其中,职业类硕士学位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向一个具体职业,更多地指向知识的直接运用。职业类硕士学位大多数是“终端”学位,也就是说硕士学习阶段并不通向博士学位阶段。学术类硕士学位包含在博士学位的整体设计之中,课程体系贯穿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计在内容上和层次上逐渐递进,整体规划。学术型硕士学位通常作为博士学位的一个阶段,无论是实践环节还是具体的研究工作,多体现出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特色。

全文阅读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摘 要:艺术硕士在我国只有七年多历史,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从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状况和国外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比较中,可以较清晰的窥视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中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8-02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全文阅读

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研究

摘要: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与建设监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基本上不脱离企业,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优势。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在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也已经建立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全文阅读

MFA(艺术硕士)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自1978年恢复以来,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总结,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日趋灵活。 MFA(Master of fine art)即艺术硕士,便是应时代要求而引进的一种新的艺术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MFA最早在欧美国家设立,是高等教育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美国发展最为完善,多数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和专业学院均开设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约有30所高校授予影视制作专业、50多所高校授予戏剧专业、100多所高校授予美术和设计专业的艺术硕士学位。美国专家丹尼尔·品克(Daniel H.Pink)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艺术硕士是新MBA”的观点。然而,在中国与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相比,MFA在许多国人心目中恐怕还是听着陌生,还感觉新鲜的。

MFA是目前全球通用的一种培养艺术创作与表演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得到世界多国普遍认可,它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与欧美国家相比,MFA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才正式建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于2005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分三批批准了100余所高校作为我国MFA教育的试点院校。

从MFA在中国生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至今对于艺术硕士的认知态度依然还是谨小慎微,甚至半信半疑。笔者以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MFA招生培养制度的不了解和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对其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做一个细致而全面的梳理尤显重要。

在国际上,艺术学科存在着两种学位类型,专业硕士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两种培养方式。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属于研究型的,培养多侧重于理论修养,其终极学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学位),而艺术硕士则属于创作型的,其最高学位便是MFA,虽都是终极学位,但两者不能对等折换,而是各有侧重,在招生录取、培养方式、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首先,传统学术型硕士在招生方式上以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而放低对专业技能的考核,这致使很多极富艺术才华,同时又有强烈深造愿望的艺术青年因为制度上的原因而被挡在研究生大门之外,对于这一点,很多专家教授也表达了担忧和不满,甚至有学者站出来对现存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厉声讨伐。一个人艺术才能的发现和培养不是靠简单的英语和政治的高分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就必须重新审视现存的培养制度,并在入学考试上首先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使艺术硕士在招生录取上更看重实际专业技能的考察,在文化课方面则侧重于文、史、哲以及美学知识的修养,而适当降低政治、外语等课程的考核门槛。

其次,与传统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定位于高等艺术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范畴。在尊重艺术教育特殊性规律的基础上,应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在强调出作品、重应用的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具体在培养环节上,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适当压缩纯理论课程的学时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作能力,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最后,在培养质量标准上,艺术硕士获取学位不以的数量和字数为标准,而是以其作品质量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毕业论文也无须进行表面意义上的字数设定,而需紧扣毕业创作的主题展开论述。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就如同演员要拿自己的影视作品来说话,导演也要通过影视或戏剧作品等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同的质量标准决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论文因有数万字的字数要求,并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才可获得学位,这使得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写作上,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之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评论家、理论家或者艺术史学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仅有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往往不够,还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上看,专业硕士和传统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证书是一模一样的,但从现在获批准的100余所院校的执行情况来看,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在于传统学术型硕士所获得的是文学硕士文凭,而专业硕士获得的是艺术专业硕士文凭。

全文阅读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强调实践和应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师资力量、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兴平(1972-),男,山西朔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恒(1986-),女,辽宁海城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更大的需求。原有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等。因此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和调整原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国开始了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型的教育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概况

1.发展现状

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从200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面向应届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可接收推免生,毕业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单独报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行。在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3年来,全国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43万,其中,专业学位硕士30.9万,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所占总计划的比例由2009年的约11%增加到2011年的30%,而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相应减少[1]。专业领域也大幅度拓宽,增加了19类专业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达到38种[2],例如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等。因此,我国专业硕士在短短的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文阅读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

摘 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对中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硕士研究生教育 培养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美国是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代表性国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本文通过对中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进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一、培养目标比较

(一)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的培养机制,其培养目标为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工作者,重视学生独立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型的培养机制,既以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又以应用性和功利性满足社会需要为基础和培养目标。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国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并且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比较单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脱节,在原有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全文阅读

中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适应当今科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贯彻执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大力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成为必然。而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优化其培养模式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科技都比较发达的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便为提高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培养管理方式比较

美国工程硕士一般都在校内培养,教学过程也在校内完成。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培养,其本质是本科培养的延伸,向学生提供一年研究生水平实践取向的教学和设计经验,为将来在工商业界就业做好准备。一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学习4年后,再直接学习一年的课程,即可以获得工程硕士的学位。在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如果参加公司项目,就可以获得公司资助,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公司工作,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受到优秀应届学生的欢迎。另外,MIT还为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员举办工业管理专业高级工程硕士班,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有些学校把工程硕士培养作为培训,与科学硕士培养完全分离,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科学硕士生培养的质量,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又获得了资金,满足了社会需要。

我国工程硕士生教育的初衷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高等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工程硕士一般在企业培养,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授课,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硕士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在发挥高等学校导师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长和主导作用的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工程硕士学习和做毕业论文。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相对独立的,选用的教材和工学硕士有所不同。

二、专业设置比较

美国大学中凡是有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都可以招收工程硕士,多数学校主要在工业管理、项目管理专业的招生量大。MIT工程硕士集中在电子、计算机专业,这一点和我国相似。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所以对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工程硕士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工程硕士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和美国区别不大。美国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譬如院长为了方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市场需求情况在校选择某些交叉学科、涉及到不同专业的课程,会亲自出面帮助协调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在我国,虽然提倡交叉学科的学习,但是实际上还未能真正地实现。比如说,研究生入学后,一般要求按照所报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选课,如果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换专业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三、中美两国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分析

全文阅读

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以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为保障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为师生搭建了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硕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