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美术史作为一门拥有浓厚历史色彩的学科,内容往往十分抽象,让学生学习时感到十分的枯燥,而在美术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枯燥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创设愉悦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感知力,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抽象的概念和定义,难以体会到美术史中鲜活的历史情感,导致学生在上美术史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好比听天书。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改变了美术史教学的面貌,因为多媒体技术将美术史中的知识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听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为老师的讲解配上绚烂的图片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堂听觉与视觉结合的美妙课程。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认真学习美术史知识,让学生在欣赏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时,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

2如何促进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分析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解释的美术史概念和定义,多媒体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可以搜索相关的图片将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形象的解释给学生,让他们更加直观的学习。同时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往往可以呈现出一些很重要而书上没有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补充学习内容的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的搜索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

(2)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文字等枯燥的工具来进行,难以面临当前现实社会对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而多媒体技术形成的新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将图片、音乐、视频等巧妙地结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独特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在主观能动性,适应时代的发展。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想要实现美术史教学的成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达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身处历史背景下,切身的感受到美术史的魅力,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见,通过多媒体对现实环境进行再创设,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盛宴,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去预习和复习。

3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分析

(1)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美术史自身涵盖丰富的学科内容和繁杂的信息内容,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术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实现了美术史知识的整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美术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的美术史教学评价的单一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史知识的热情,加之教师教学时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进行。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了丰富信息资源,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媒体技术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对知识的获取。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美术史问题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搜索,并利用聊天软件与同学进行交流,加强对美术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审美素养,形成了较高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提高捕捉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其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由于美术史的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为了实现知识点的快速记忆,就需要多媒体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总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美术史知识。

(2)形成教育市场和提供实践基础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媒体技术 激发兴趣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国家对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教育教学要提高质量,增强教育教学实际效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更是处于一线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重要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逐步普及,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优势被广大教师认可。

多媒体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手段,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每位老师提高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显得更直观和高效,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高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和创新意识。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和高中历史教学实效的有效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多年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认识,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高中生自主参与

高中生因为年龄原因,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生的好恶直接体现在外,对学生学习来说,行为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这是高中教师颇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很好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就成为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多长的时间在学习上。我们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境的烘托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持得更久一些。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当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时,高中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好奇心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就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营造学习氛围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扮演功不可没的角色。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丰富表现形式,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高中历史学习模型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建立起历史模型。历史模型是建立在历史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历史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历史模型需要学生从历史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过程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归纳总结。由于历史模型的建立是一种抽象的思维体现,很难用传统方式进行有效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呈现方式体现。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动画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模型形成直观的立体的感知,有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既能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呈现高中历史之美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虽然是枯燥乏味的,但不乏美的一方面。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种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感觉。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样,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历史美,使学生对蕴涵于历史知识中的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对历史的美的展示,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美的存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实现历史教学之美,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愉悦的课堂情绪,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河南省普通高中从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这三年的历史教学我们都是在摸索中走过来的。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改实施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课程功能。”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所在的学校有这么一个群体——艺术生(音乐、美术生),对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谈一谈关于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分析

首先,艺术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艺术生是指高中阶段学习美术、音乐等特长的学生,高考时高校以他们的专业和文化课成绩为标准来划线录取,对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文化生低,所以很多艺术生重视专业课,对文化课不够重视,尤其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他们认为在高考中历史科的分值不大,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抱着学习历史无用的态度。

其次,艺术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不足。在笔者所在学校,艺术生每周有专门的时间学习专业课,高三还有一个月的专业集训,之后还要去高校参加专业课的校考,直到高三专业课考试结束后才能专心学习文化课。

再次,艺术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思维方式不转变,停留在初中阶段死记硬背,新课改要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是把政治、经济、文化等融会贯通,而学生对通史的线索不清晰。“背了记不下,记下了用不上,用上了不得分”是个常见问题。

最后,教师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都很认真负责,但新课改后我们能不能真正的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而不只是换汤不换药,能不能坚持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能不能在新课程下对艺术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

(一)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朝代、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还要使学生热爱生活和国家,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历史,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健全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艺术生的美感,这也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激发艺术生热情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所以在讲述古代史的时候,要让学生通过古代生产工具、水利技术、发明创造的发展和演变来感受劳动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决心。在讲文学艺术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一些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对这些艺术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以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自己观看欣赏。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的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己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发现她的微笑充满人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学生在美的教育中,体会到艺术大师美的精神。这样历史教学就跟艺术生的专业特长紧密结合。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对学生很重要。高中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延续了初中历史学习中机械的记忆方法,花很多时间去背但记不住。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但是如果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着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把知识分块整理,理清线索,就能主次分明,轻松掌握。所以要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形成“藤”,然后顺着“藤”去把握琐碎的知识点。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看目录,给学生讲解纲目结构,进行时期阶段的划分。很多学生记了但考试时用不上,这就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做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自己得有一桶水。首先,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新课改的培训,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我们要多学习多完善,不善于学习的历史教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我们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再次,我们要多交流多反思多改善,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应该多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跟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多交流。我们还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我们要重视教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教师终身受益。”所以我们不妨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反思,从而来改善教学。第四,作为艺术生的老师,我们更要多看多听多感悟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结语

新课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几年艺术考生的比例增加,怎样让艺术生重视历史学科,肯用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有一个好的历史成绩在高考中为他们的文化成绩添彩,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所以对艺术生的历史教学要求更高。我们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启迪我们的艺术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地学习历史的方法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历史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鱼霞. 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1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史;审美;美感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了解文化,利于创新。单就美术教育来讲,假如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将缺乏内涵。在学习美术教育史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跃动,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美的涵义,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沿袭作用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

主要的沿袭有:前面的美术教育方式、机构、画家思想和题材。

简单一点来说:想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上获得一些成绩,就必须要认真的学习美术教育史,因为只有了解历代诸多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出正确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

二、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目的本文认为应该是以培养、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类的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美术教育史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前导的作用。在欣赏它的同时它也对我们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1)审美认识作用;(2)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作用;(4)审美调剂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

学习美术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学习美术教育史时我们会因其美术的实用性而提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致。再者,我们对实物、挂图、色彩等的欣赏而有感而发引发创作兴趣。

(2)教育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习美术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旷神怡,使人气质高雅;因此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凡是真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不允许自己有不美的行为,这是美术教育对人产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的促进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

绘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风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绘画抒发主观情趣,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还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纯以自娱等言论。

(4)审美调剂作用

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美育不但能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三、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了解美术史,就能推断,这个领域目前、将来需要什么。虽然当今美术教育史论已作为一个学科,有其独立性,但是美术教育史论的研究却很难离开美术作品,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先辈们积累下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美术教育史的学习无处不在……

总之,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今天的美术教育就是明天的美术教育史。

参考文献:

[1]叶朗.(1985)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美术史类的课程教学在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全国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学生在学习美术史论课程的过程中,了解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出现的各种艺术风格、装饰造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了解美术思潮的变迁理解人类文化特质的形成和演变。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创造。而这种创新又常常来源于对世界民族文化特质的了解。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作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创作的工具。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也越来越依赖软件而忽视对艺术素养的培养。但是学生设计作品的水平高低与否却往往并不取决于他的软件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对设计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深刻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的,只有这样他才可能设计出具有文化意蕴的作品。所以,在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艺术风格的变迁并从中汲取营养,使得灿若繁星的美术作品可以成为学生设计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例如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博的作品中就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形式,而设计史上极为著名的“红蓝椅”的设计者里特维尔德也是借鉴了蒙德里安的绘画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就是来自古希腊雅典卫城上的巴特农神殿的主立面的轮廓,这个标志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该组织的特性。

2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国内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美术史类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类课程所面临的情况却比较尴尬。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被认为匠意浓重的“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这个新名词代替,这场开始自设计概念争论的变革,继而冲击了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设计学科和与其血缘最近的美术学科表现出逐渐疏离的趋势。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科名称发生改变,但是这种现象却表明了一种不甘受制于人,力图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的思想潮流在设计学科当中的流行。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它迫切需要建立独立教学体系的愿望有可能会走向极端———这一切使得同属造型艺术领域的艺术设计与美术之间的距离被人为地扩大。在目前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美术对设计的影响基本被降到了最低点,即便在课程改革当中被保留的素描和色彩课也必须在前面加上“设计”二字,以显示设计专业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至于美术史论类课程,目前只有艺术设计学科下设的艺术设计学纯理论方向会把美术史课程作为必修课学习,这实质上反映了美术史教学在设计专业中被边缘化的倾向。长期以来,美术史论类课程总是处于陪衬地位,很多学生对美术史论类课程有偏见,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美术史论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都相对被动,学习动力不足,相对于其他专业课上课的时候更容易走神。这种情况对美术史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美术史论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本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史论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因此,大多学生都不能进入高等学院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同时,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有专业的史论课教师,但是却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们为了能够完成规定课时量,常常需要开设多门课程。从艺术概论到美术史再到设计学,以至于只要是理论课就无所不教。这样也就致使他们成了“万金油”,学术方向博而不精。甚至还有些学校让设计教师兼上史论课程,设计教师长期从事实践教学,在史论基础、学术累积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开讲美术史论课程,其教学效果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原因二:美术史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教授美术史课程,讲授的内容让人感觉是在口述历史。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擅于形象思维,对视觉上有吸引力的具体物象感兴趣,对于纯理论的美术历史的讲述较易感觉乏味无聊。自然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只用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教授,往往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上课无精打采,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史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水平。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必须重视实践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史论型教师。艺术设计院系应出于让教师更加专业化的目的,设置专门的史论课程的教师,让他们专门教授几门在专业上关联紧密的课程。也可以从现有教师队伍当中选择有一定史论基础知识并能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培训他们系统地学习美术史专业理论知识,使教师学有专长,对教授理论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对于学术上的热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在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也要做积极的努力,使美术史教学能够和设计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用启发性教学方法解决当前美术史教学中的问题

工艺美术史课程关注器物的材质研究,注重器物的制作技术的发展演化的历程,设计史课程和工艺美术史课程相互搭配,让学生在人文科学的大构架之中,认识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造物思维的演化。而人类文明对视觉美感的探究过程以及对其间出现的艺术形式的分析和学习的任务该由哪门课程来承担呢?或许不必担心,大多设计院校的基础课中一般都设置了一些实践操作课———素描、色彩等等,但这些课程都是以技法的演示再加上学生动手体验的形式进行的,没有要求教师为他们所讲授的技法在美术史中对应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逼仄的课时数也是不容许的。很明显,当前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够替代美术史的作用,美术史课程的缺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上的重大缺陷,使得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无法从美术作品中收获灵感和营养。可见,美术史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课堂人数多课时少的现实情境之下,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越来越显得落后保守,美术史科目自身所具有的繁复浩大的内容体型,复杂的发展脉络也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法,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结构安排上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美术史启发性教学要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设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敢于取舍,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选择有助于学生开拓设计思路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其他的可以简要介绍,有一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启发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使美术史当中的丰富的作品与设计实践相连接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美术史中的深奥规律,发现美术作品的实际作用,研究美术和设计的共通之处,了解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对设计实践的作用,让美术史课程的实用价值真正被开发出来。

4进行美术史启发性教学的方法

4.1围绕设计专题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传统的美术史课程通常以时间、地域为单元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这种讲述方式重点不突出,大量知识的罗列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启发性教学当中我们对于课程结构的设计采用打破传统的方式,开设以艺术风格为中心的模块式的专题讲座。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易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知识传授方面重点突出,给予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课程整体安排可以改变以前按时间顺序分段式的美术史授课,注重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的对比,将设计和美术史的内容相链接。比如,可以把课程设计为一些专题,例如:中国山水画与设计,传统书法艺术与设计,西方绘画与设计的联系等,或者利用富有个性的标题“动画设计中的巴别塔”、“山水灵性的设计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专业的美术史教学尤其要重点突出在历史当中发展出的种种艺术风格能够对今天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因此,利用现代著名的设计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新苏州博物馆水榭后那堵极富写意韵味的片石假山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山水画艺术,我们可以以这个景观设计案例作为设计与中国山水画艺术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发动学生在上百张的传统山水画中去找寻这段景观造型的原型,这比教师单纯的演示图片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到他们终于在水墨山水画传统里找到设计师灵感的源流之后,就可以开始介绍中国山水画演变的过程了。当找到最终的谜底“米氏云山”之后,原本让人觉得深奥难解的传统文人画笔墨意趣就有了现实的价值。经过这样的导入铺垫,学生对于水墨和青绿山水画的差异、文人画意趣的争论才会有更多的切实体验。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一个人积极自主思考得到的知识,比起他人灌输的知识印象和持久性都要强。在教学活动中用美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兴趣,一定会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就能同时达到既传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多重目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显著的,使得每位设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马上就会体悟到,在从事空间造型艺术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4.2发现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

设计学院的美术史课程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教师要努力让课程的内容能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这是追求实用审美统一的设计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的时代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的同时体会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过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磨合过程,它的造型设计取自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它的造型与色调体现着汉字所显现出来的民族气韵,它的创意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讲述中国印章和书法的历史时可以由这个设计实例展开,在有如此优秀的设计作品的提示下,学生会对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发现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类型所蕴含的形式审美经验与现代设计有着相通之处,在文化含义的层面的是单纯的字体设计课无法相比的。

4.3在艺术作品之中探索美术与设计的文化内涵

美术史的启发性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欣赏其中所体现出的形式美感,使美术史成为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灵感来源。世界设计艺术中有大量经典实例都可以从绘画、雕塑、建筑当中找到形式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来说,中外美术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设计时的素材库来使用。种种实例都表明了美术史课程可以更好地填补设计与美术两大学科之间的缝隙,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把造型艺术中的经验及时转化成孕育现代设计的营养。教师在美术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介绍中外的艺术大师和代表作品,还要讲述大师的成长经历、学习艺术的艰难历程和伟大的人格,在故事的讲述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想象力、创造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学习成效;调查

美术史知识是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必要基础专业知识,在美术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更加影响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美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学习,而对学习美术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对美术史与基础美术教学工作的紧密联系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对美术史课程往往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关于美术史知识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调查以期引起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美术史的学习情况,回归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为学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小组在2012年2月28日上午课间分别对本院08、09级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浙师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三时已经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的课程学习。由此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些学生应该对美术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建立起美术史知识的大纲,并形成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但调查结果并不如此。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建构起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

统计结果显示,美术教育专业08级33%的学生“大部分了解”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67%的学生“部分了解”;09级中部分(38%、16%)学生竟然对美术史教材内容“几乎没印象”,大部分学生只是“部分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整体对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如此,其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调查显示,在考察中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4、8、10项中,除8%的08级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纲要)“完全了解”外,08、09级均没有学生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及“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58%―82%)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18%―42%)处于“几乎没印象”、“模糊不清”的状态,表明学习的结果较差。而对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9级学生“模糊不清”的高达61%,表明大部分09级学生不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8级大部分学生(75%)“不完全了解”清末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而部分学生(25%)目前的状态仍是“模糊不清”。数据集中反映所调查的学生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考察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5、9、11项中,对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08级没有学生“完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仅8%的学生“十分了解” 外国美术史中的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20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不完全了解” 的学生最高达82%,说明学习效果一般,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模糊不清”的最高竟达42%.09级有小部分学生(15%、8%)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 大部分学生(69%、62%、54%)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学习结果是“模糊不清”最高竟达31%. 反映学生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目前也是需要更进一步提高的。

以上分析表明08、09级学生的目前还没有建构起中外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调查充分说明学生的美术史的学习成效整体都不太理想,需要继续加强学习中、外美术史。

二、美术史学习已打破欧美的局限,但知识面仍有待进一步开阔

了解世界各国家民族的美术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营养,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本民族美术的不断发展。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学生比较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很多学生比较了解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表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习打破了“欧美中心”,有利于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多元化,将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同时50%左右的学生仍“基本不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表明这部分学生或老师可能忽视了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学习,09级没有学生“对非洲国家比较了解”,部分学生对拉美国家及日本、印度比较了解。以上分析表明学生的美术史知识面尽管已经打破了“欧美中心”,但学习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提高到与欧美地区相同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接受多元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三、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变美术史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正确的学习态度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结果显示:08级、09级学生都没有经常或者有时对美术史展开进一步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偶尔有这样的表现,最高达42%的同学没有对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高达33%的同学没有就美术史中的某一内容展开过一步研究。反映了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较为被动、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尚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开展美术史学习研究的行为习惯。当问及对我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09级学生均没有回答,反映了他们的美术史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不可能有认真的学习行动,这将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美术史知识的学习成效。

对此问题08级同学根据各自的学习经历提出了许多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约8%的学生认为应改变传统师授生听式的教学方式,增强美术史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约42%的学生认为美术史教学方式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其中有学生认为应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有约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多设置各种小测试以便学生加深对美术史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约8%的学生认为应将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应与美术教师技能相结合,增强实用性。这些意见或建议反映了学生要求变革美术史教学方式的诉求,对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极具参考价值。

四、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的美术史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实习中会加深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学习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关于“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查,09级学生尚未教育实习无需回答,08级已美术教育实习,故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的作用”“很大”,58%的学生觉得“有作用”,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美术教学实习工作发挥了作用。有75%的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史知识在美术鉴赏课作品分析及整理课堂教学脉络等教学实践方面的具体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寻找美术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有25%的学生觉得“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没什么用”,这将造成学生对美术史作用的错误认识,挫伤学习美术史的积极性。这些学生“教授的对象主要为小学生”,教学中“涉及到中外美术史的知识比较少,有也是最后的欣赏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涉及”。 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由于高校学习的美术史知识与在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多差异,美术史知识的专业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必须弱化为小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性,而转化为隐性的知识存在,绝非“没什么用”而是没有发挥美术史知识在实习中的作用。综观调查结果,08级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效明显高于09级学生,08级对美术史知识“模糊不清”的比例普遍小于09级,“不完全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09级学生,说明教育实习加强了学生美术史学习的知识感受。

五、调查后记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美术史教学;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使现代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所谓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在满足逻辑思维的情况下,实现各类信息相互连接的信息载体。正是多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美术史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此外,在美术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运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和教学目的,对教学所需的各类素材进行合理性编排,进而制作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改进了落后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的信息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1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分析

(1)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进行知识的教授,而不用再进行沉重的板书工作,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疑难方面。此外,老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进行重复使用,即在进行类似知识的讲解时,不必再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课件制作,只需要对原有的课件进行适当的修改,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来改善教学。另外,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多次修改,老师可以对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及时将新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使老师在教学中得到解放了,让教师热衷于推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史作为一门拥有浓厚历史色彩的学科,内容往往十分抽象,让学生学习时感到十分的枯燥,而在美术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枯燥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创设愉悦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感知力,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抽象的概念和定义,难以体会到美术史中鲜活的历史情感,导致学生在上美术史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好比听天书。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改变了美术史教学的面貌,因为多媒体技术将美术史中的知识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听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为老师的讲解配上绚烂的图片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堂听觉与视觉结合的美妙课程。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认真学习美术史知识,让学生在欣赏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时,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

2如何促进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分析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解释的美术史概念和定义,多媒体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可以搜索相关的图片将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形象的解释给学生,让他们更加直观的学习。同时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往往可以呈现出一些很重要而书上没有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补充学习内容的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的搜索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

(2)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文字等枯燥的工具来进行,难以面临当前现实社会对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而多媒体技术形成的新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将图片、音乐、视频等巧妙地结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独特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在主观能动性,适应时代的发展。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想要实现美术史教学的成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达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身处历史背景下,切身的感受到美术史的魅力,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见,通过多媒体对现实环境进行再创设,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盛宴,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去预习和复习。

3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分析

(1)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美术史自身涵盖丰富的学科内容和繁杂的信息内容,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术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实现了美术史知识的整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美术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的美术史教学评价的单一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史知识的热情,加之教师教学时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进行。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了丰富信息资源,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媒体技术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对知识的获取。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美术史问题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搜索,并利用聊天软件与同学进行交流,加强对美术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审美素养,形成了较高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提高捕捉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其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由于美术史的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为了实现知识点的快速记忆,就需要多媒体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总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美术史知识。

(2)形成教育市场和提供实践基础。对美术史学科的研究,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关键在于实现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由于美术史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资源,使美术史具有丰富的市场潜力,给研究者提供了开发的可能性。虽然美术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但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比如美国将美术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建立数字化的教学体系进行美术史教学,实现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高。此外,一个民族对艺术的喜爱程度往往在决定这个民族的素质,为此在高校的美术史教学中,需要实现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民众的整体艺术素养。比如,开展一些有关美术史的展览会和美术理论教育课,为民间组织创造与国际组织交流的机会,让民众形成热爱艺术的浪潮。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美术史的教学添加了新的活力因素,同时美术史教学又反作用于多媒体技术,促进多媒体技术氛围的形成,产生巨大的社会能量。

4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美术史教学,因此必须对美术史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入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为此,研究者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参考文献: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氛围;艺术性;新课程改革

一、艺术使历史教学更富感染力

著名学者阎崇年在《清朝皇帝列传》中提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是一门艺术。”说“镜子”是说历史的真实;说“艺术”是说历史不只是一些干巴巴的人名和事件,还是美的载体。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真、善、美。真,是真实,在真伪面前我们相信真;善,历史中有善有恶,在善恶面前我们推崇善,要扬善抑恶;美,历史中有丑有美,在美丑面前我们向往美、褒扬美。就说清朝的疆域本身,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而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它们,都是美的,这都是历史。历史不只是书籍和文字,历代皇朝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把历史当作艺术,历史就成了过去的生命和鲜活的画面,情感上升华了,也就会对历史产生兴趣。

二、课堂氛围需要艺术的渲染

历史剧近年来热潮不减,清装剧大行其道之后,一时又兴起了汉宫戏。姑且不谈它的真实性,因为这毕竟很大一部分属于娱乐,但却充分地说明一个道理,历史是可以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而且在结合之后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康熙王朝》等电视剧的高收视率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表演历史小短剧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手段。首先,很多的历史我们今天的确不能让它真实地重现,既然这样我们所有人就都有了一个恣意想象的空间,当然是在符合大前提的原则下。其次,这样也给了学生锻炼其他能力的机会,比如想象和表演。曾经有一个班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爱好表演,平时上课感觉都很老实、很乖,但是后来我发现之后,便经常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符合当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需求

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念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情感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可以艺术性地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它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堆砌和集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的一个整体,它和政治、地理、语文等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甚至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如,时空观念、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关系……历史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地看待事物,从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作广泛的分析比较,把历史学科放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环境中进行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要让学生登高望远,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历史空间自由翱翔。

五、加强艺术感染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

新课标所打造的历史课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反映了近年来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水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并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将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综合起来,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课程标准符合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设计越来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塑造为核心,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因此,我们面临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必须摆脱掉以前枯燥的教学模式,应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加以创新,社会在不断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不断地前进,历史的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术史 素养 中学生

一、中学生与中国美术史和人文素养的关系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与素质积累的过程。学习中国美术史可以让中学生更深入的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二、中国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作用

中国美术史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质,它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的多样性,怎样对之进行批判地继承,并做出一种清醒的文化抉择,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和中国现代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并为之在美术教育中对中学生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

1.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架构应当是以知识规律为基础的,这个知识规律包括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显形的知识就是具体的技巧、技能、知识点和方法;隐性的知识是背后的规律,背后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做人的基本的素养,一种良好的品德。

2.对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都有所陈述,它要求中学生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对此,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淀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中国美术史对中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中国美术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体现

美术史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表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其核心层是情感化的,同时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中学生的情感价值实现提供另外的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而美术史的价值和作用,使美术史的教育不是从一个课程的角度去实施的,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去贴近中学生的人生、提高素质,促进其人生过程的和谐美好。把中国美术史教育与人文素质并列起来,是因为它对人的个性,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对人全面发展的综合心智、情态、涵养等方面的关照,这种关照首先来自于我们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之中。它展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即作品的风格、流派、类型,以其线条、色彩、动作、形态等,传递着节奏、韵律、比例、和谐,并由此塑造着一种语言,滋润着人的心灵世界。体会中国美术史的魅力,发挥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必能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人格丰富、平衡的发展。这就使得中国美术史与中学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并在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美术史中有许多的优秀作品他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把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解读作品的历史,文化意涵,学习分析、批评,从所见所闻归纳出合理的结果,亦即反省他们的感受、经验所代表的意义。使原有的世界跟学生看法融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想方式;结合美术史中作品的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样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与识别选择能力,从而造成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美术史具有人文性质,这是学生学习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发挥中国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虽然中国美术史只是作为中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微小的学科组成部分,但它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美术史宣传的人文性质虽然与现今人文性有着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但其“择美而从,择善而从”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对当今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特有的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创造性与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总之,只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通过中国美术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中西绘画比较[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

[2]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3]陈延・道法自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4]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5]孔新苗・张萍 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1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0篇

“美术教学环境资源,就是一切有助于美术教学实施的客观存在的事与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中心,从课堂到校内外,社区的、地域的、民族的、古今中外种种事与物,经过合适的选择与处理,就可以构成美术教育教学的元素。”如果按空间分布来划分,可以把美术教学环境资源分为校内的和校外的两种,笔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这儿主要谈及的是校外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问题。 一说到美术史论教学,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校园内部,甚至仅仅是教室内部,许多人想到的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甚至是满堂灌,学生坐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一直等到下课铃声响起才获得解放。因此美术史论课变得单调乏味,与实践技能课相比,更缺少自由,尤其是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矛盾的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相对削弱了美术史论课中人性人情之美,因此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也在情理之中了。《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学校:“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校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开发和运用的探索,同时取得了可喜得成绩,这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在教育观念上的变化更新,这既是课程改革使然,也是时代使然。但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更多地把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成果运用到美术实践技能课的教学中来,很少涉及到美术史论课的教学。根据自己长期的美术史论教学的观察和体验,笔者决定进行开发美术教学环境资源进行美术史论教学的研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高师美术史论教学的现状并提高其质量。 首先,努力构建美术史或具体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生存的当时语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觉。 学习美术史,无论是中国美术史还是外国美术史,会接触到很多的原始古代美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美术史按年代做条分缕析的归纳总结,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了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用幻灯或多媒体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这样就把美术史变得抽象空洞,学生无从把握,能给他们留下印象的可能就是几件作品,而且对这些作品的把握也常常脱离开它所生存的环境,尤其对于那些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的作品,学生凭借自己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无法还原那早已逝去很久的历史语境,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进行有关时代、种族、环境等的介绍,所以即使学过,学生们也常常是无从谈起。这种美术史教学缺乏活力、生动和人文味道,也无法承担起文化传承、交流以及进行素质教育拓展的重任。 笔者认为构建美术史或具体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生存的当时语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觉和真切感受,会很大程度地提高美术史论教学的质量。美术史的教学可以与考古发现联系起来进行,因为许多美术史的构建都是借助于考古发现完成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其让学生通过美术教材与历史间接交流,不如放手让他们到现场去与历史、与美术作品面对面直接对话,自己去构建具体的时代语境,当学生的灵感和思维与真实氛围碰撞时必会迸发出激情的火花。一个学生曾对笔者谈起她到殷墟前后的感受,她说已经学过了中国美术史,未到殷墟,她对商代文化的印象就是青铜器、甲骨文等一些模糊零散干瘪的片断,虽然也记住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司母戊大方鼎,虽然也在教材上欣赏过商代青铜器的精美纹样,也认真背诵了它的艺术特点,但考试过后,慢慢地也就忘干净了。殷墟一行却让她收获颇丰,历史就在眼前,青铜器上那些精美的纹饰就像盛开在她心中的鲜花栩栩如生,她觉得整个殷墟传达给她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甲骨文带给她的更是深入灵魂的震撼,而这些体验都是无法从教材上印刷的图文中感受到的。回来之后,她又去图书馆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对于殷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自己说她现在对殷商文化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枝繁叶茂了。一次殷墟之行,促动这个学生经历了一次从形象到抽象的探索和思考,无疑会提升她的理论深度,会加深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这种基于自己努力得来的认识必定会非常深刻,甚至会久存于生命。如果条件有限,定期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讲座和报告也非常好。 其次,让美术史论教学在生活中得到滋养和充实。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大家都已谙熟于心,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理论就应该关在教室里,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意味着课程的圆满结束,学生考试及格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似乎也只有美术实践技能了,至于史论与生活的联系似乎没有人肯费脑筋思考。所以,这也是导致美术史论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美术史论里不仅包含着这些生活化的感性特质,而且还具有把这些感性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得到的理性结果,所以它与生活的联系不言而喻。况且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他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植根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脱离开生活也就无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了。而学生,也是生活中的一个生命个体,他身边许多具体的人和事都具有相当的教育价值,都能使他在美术史论的学习中掌握话语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如下的目标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生活绝对不能成为缺席者。让美术史论教学深入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美术史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因为“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艺术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人得以完整地发展。”总之开发美术教学环境资源不必据于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果教师觉得环境资源能与美术史论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增强教学效果,不妨一试。开发校外美术教学环境资源并不意味着颠覆甚至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促使二者互动互补,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