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美学知识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精选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探究式

作为启蒙和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步入美学乃至艺术的圣殿,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育中要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从而开始创造和学习。美术被学生进行创造、欣赏、认知和感知的过程即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并实现促进和骑法出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美术的教育宗旨和途径

美术作为美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有着创造生活、设计生活和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将美好理想赋予物质创造过程的结果,是带有创造性的劳动,美术活动既是精神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所谓的艺术家即是将自己的思想、想象、知识和兴趣赋予在自己的物质产品里,可以让别人应用、学习、感动和欣赏。美术中的纯美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创造出一片更加理想和纯净的精神世界。有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劳动过程和生产方式,是以日常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为基础,建立起学生对美的意识和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健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技巧、技能课,更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掌握美术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最终通过这种手段建立健全学生的思想人格。美术教育在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是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将基础性的造型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基础知识技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是学生接触初级美术、打下良好美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初步培养,并授予学生较为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和知识,小学美术教育担负的责任重大。

1.艺术灵感的挖掘,艺术嗅觉的培养

艺术灵感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性,特别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自我认知、思维尚且缺乏,行为和作品里所流露和宣泄出的多为人类最本真的个性情感,在儿童画范围内,逻辑和理性的成份少之又少,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直觉。这既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儿童画受到的限制是技术能力层面的,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为简朴、天真和稚拙。所以,小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方针应为直觉理论,将学生的想象创造和个性情感的直觉力加强,使其认知艺术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教会学生用心倾听

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小学生而言,这种“用心去倾听”的感受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教师鼓励学生们彼此互相倾听交流各自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在接受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于获取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面对如今独生子女个性过强,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更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往往对知识的理解显得自以为是,不能通过与人交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声音——包括对同一件作品的不同理解;各自对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感受美学魅力的途径和手段,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来说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获取途径

美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累积性、重复性和操作性,失去了扎实技能和知识的支撑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创意的。所以,如何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较早的学前教育以及入学后各类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课程,出现了很多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面,然后这样的学生的作品,即使有很不错的想法却依然无法形成相应的作品,究其原因,便是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基础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扎实牢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对于创新和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对于价值观和态度、情感、方法以及过程的关系要拿捏适度,保证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进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知识基础之上。针对美术学科体系较为完整,本学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的特点,学生在应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也是完善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素质提高的基础有赖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法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期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教育目的。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得到加强,这也是组成美术课程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是提高人文知识。向学生多教授文化遗产、人文地理和历史故事方面的内容,包括制作、欣赏和绘画等,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第三是着力提高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对于每名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积极地培养和累计,从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从基层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案例来看,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扩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多渠道获取,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扩散性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散思维,以已知信息为基础,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上的思考,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由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对世界的探究机会提供给学生,使课堂构建起的美术情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大胆的假设和飞跃式的想象都源自于思想的自由。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出心情舒畅、没有负担和压力、精神状态饱满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和感受力等心理活动状态较为积极,更容易对美术作品产生更为直接、直观和热情的理解与感受,要求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要富有创新精神、有趣、愉快而且轻松,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一定高度,对于理解他人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作品也充满了热情和灵感,最大限度上激发出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能动性,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前所未有地积极和主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创新性的扩散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美术、认识美学、感受艺术的初级阶段,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入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感受和表达,才能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学生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创造力和审美层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2篇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以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现将一些肤浅的做法和认识介绍如下。

1 采用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构成的整体美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教师可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美术语言组织构成的整体美。如教学美术语言组织构成时,笔者用课件同时展示齐白石的《荷花影》和别人的一幅工笔重彩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并提问:“齐白石作品的线条美吗?这两幅作品美吗?”一位学生回答:“齐白石作品用线条画荷梗,显得苍劲有力,功力深厚,很美。这两幅作品都很美。”然后笔者把《荷花影》的线条移置到那幅工笔重彩画中,进一步提问:“这幅工笔重彩画现在美吗?”那位学生马上回答:“很难看,为什么呢?”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后,笔者又结合《荷花影》向学生分析、介绍美术作品中的点、线、形、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在整体中构成美,是符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经过解疑,学生们很快领悟了这幅工笔重彩画为什么变成难看,美术作品中的美是在整体中构成。可见,我们采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进行美术教学,学生们也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美术构成的整体美。

2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风格的演变规律

2.1妙用辩证否定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风格演变继承和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摒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教师可运用辩证否定原理来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风格演变继承和发展的规律。如在教学美术风格演变时,笔者用课件展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与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海盗船》,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认真比较,仔细分析,并提出问题:“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受到透纳的《海盗船》的影响创作的,莫奈是如何根据《海盗船》创作出《日出·印象》?有什么不一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有一个学生回答:“《日出·印象》保留了《海盗船》表现纯粹的光一色现象,尤其是阳光透过雾气的生动景象,又不太注意物象的立体空间效果,也没有明确清晰的轮廓,拉开跟传统的绘画很大的距离;不一样的是《日出·印象》更注重色彩的准确和生动,笔触也更加放纵,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笔画痕迹,充分发挥了《海盗船》中的可能性。”从这位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解美术风格是可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然后加以发展的演变现象。

2.2引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风格演变曲折与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教师可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来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风格、形式演变的曲折与发展。如,在教学凡高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到发展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凡高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凡高的艺术特点:色彩强烈,色调明亮,抒发内心感情,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然后,用讲授法介绍凡高的艺术人生:在当时,凡高的作品根本不被理解,所以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生活非常拮据,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后来,他和高更、塞尚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成为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就这样,学生们理解了美术的风格演变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从以上的两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运用哲学里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美术风格演变的一种技巧。

3 借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美术的抽象美

意识能动性原理告诉我们: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教师可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抽象美。在教学抽象主义绘画时,笔者用课件展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细体验,提问学生:“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物象?视觉感觉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一位学生回答:“画面上看到了律动的线条,交错的色彩,神秘的空间,激烈的运动。没有任何物象。视觉感觉很舒适。”接着,笔者向学生讲授抽象主义绘画是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因素,重视构图与色彩均衡,达到视觉和谐,注重色彩的强烈视觉表现力,作画过程中内在热情的迸发和画笔挥动留下的惯性痕迹,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独立表达某种纯粹的情感或精神。学生们很快领悟了美术的抽象美是作者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就这样,学生们理解了美术抽象美。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3篇

游戏激发课堂活力

在《红色的画》一课伊始,笔者设计了故事导入。

师: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如何呢?

生:小鸟找不到家了;不能画带颜色的画了;分不清早上和晚上了。

师:颜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生:颜色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颜色。

师:你能说出几种认识的颜色吗?在这么多的颜色中,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蓝。

师:这三种颜色,人们又把它们称为三原色。

以提问导入新课,一方面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

笔者在《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的教学时,也设计了一个变色游戏。

师:(展示学生作品)上节课同学们画了《红色的画》,调出了各种各样的红色,作品非常丰富。这些作品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喜庆、热烈、欢快……

师:如果这幅画换一些颜色呢?同学们还能感觉到欢快、喜庆的气氛吗?(课件演示换成蓝色的画)

生:感觉冷清了。

师:再换一些颜色,感觉如何?(课件演示换成黄色的画)

生:比蓝色好点,但还是不如红色的喜庆。

师:(揭题)同样一幅画,用不同的颜色,竟然能给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的奇妙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色彩的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直观欣赏,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多次欣赏。欣赏的内容有视频,也有图画。有画家的作品,也有同龄儿童的习作……

第一次,笔者请学生欣赏了一段过年时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亲自感受红色所带来的美感,使其瞬间融入到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原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从而养成注重观察生活的习惯,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第二次,引导学生欣赏书上作品及两幅色调不同的画面。从单纯红色产生的美感,到不同红色使画面更丰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欣赏、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红色作画所带来的层次美感。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同时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与绘画创作产生更强烈的尝试愿望。

第三次,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一方面是感受绘画的不同表现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以启发,绘画的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东西,也可以表现喜庆快乐的场面,还可以画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绘画范围就宽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

简化作业,练习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用各种颜色调配,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带给人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表现的形式要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笔者将两课的作业都做了简化:《红色的画》,笔者请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了六条线,将画面进行分割,然后用调配出的不同红色进行着色;《黄色和蓝色的画》,笔者请学生任选一种色调,模仿凡高的《向日葵》画一幅瓶花。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表现出不同红色、黄色、蓝色的层次感,以及学生对色彩的情感体验。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不仅能使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动漫创作的意境,更为动漫作品的真实性、创新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我国动漫作品的艺术气息。美术知识体现一个人的美术功底,当然每一个成功的动漫工作者其美术功底的厉害程度自不必说了。成功的动漫作品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动漫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彩,这些都要通过动漫设计者对美术知识和灵感的完美诠释,好的作品与创作者的美术基础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动漫教学中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多个方面开始,不仅要提升学生对动漫的学习兴趣,还要提升学生的动漫知识水平才行。在对学生的美术知识的培养中,色彩对动漫作品有着很强的渲染,色彩可以赋予动漫作品以艺术基调,使其直接有力地表达出动漫作品中的情感,它直接关系到动漫作品的成功还是失败。因此美术知识的培养对动漫教学有利而无害,美术知识中色彩的完美构造可以提升动漫作品的内涵,使其更有创作力。

二、动漫教学中提高学生美术知识的培养方法

在动漫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美术知识,就要先从教师的水平出发,提高动漫教学中老师的师资水平。还可以让师生多参与各项动漫比赛,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美术水平,发现不足予以改正。对于动漫教学,其实是一个开发全素质人才的地方,要提升美术知识先从动漫教学做起,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夯实学生构图、造型、色彩等美术知识的水平,还要有创新的精神,激发动漫教学的活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动漫教学要在美术知识上下功夫,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动漫老师还要学会激发学生自身的美术潜能,增加自身动漫教学课程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这对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起到很大推进作用。在动漫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结合当今的优秀动漫作品,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使用了哪些美术知识,在互动的平台上发现疑问并改正,积极发挥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动漫作品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公共媒体展示自己的动漫作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还能使学生更及时地发现自己动漫创作中的不足,提升中职高校动漫教学的有效性,更能促进学生美术知识的培养。

三、结论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漫;造型;色彩;美术修养

随着中国近年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娱乐的审美和消费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各种娱乐消费产业。自从网络在我国普及,各种网络游戏也充斥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有需求必然有供应。动漫作为一种产业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大批高校开设动漫专业,大批的媒体报道“我国动漫专业人才缺乏”,大批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这个正待发展的专业中。但激情的冒进必然带来畸形的发展培养。大批的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一味追求速成,过分重视电脑软件,而忽略了基础的美术修养培养,认为学会了电脑软件就学会了动漫,就可以就业,造成了对动漫认识的误区和人才培养的偏差。本文就动漫发展和教学的现状,以及美术知识在动漫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探求动漫教学的方法。

一、动漫的发展与教学现状

动画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画新品种等动画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画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在英文中最接近的相应单词“animationindustry”。因此“动漫产业”之义是“动画和漫画产业”,涉及的领域有以下方面“传统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动画混塑动画、影视制作、音效制作、广告策划、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游戏科幻小说、玩具设计等等。

中国动画产业要繁荣发展,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是根本。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与专业教育紧密相连,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剂”,前者是伴随着后者的发展而发展的。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调查材料显示,按一定的标准,目前国内真正达到专业动画艺术人才水平的从业人员只有一万余名。而企业需求在10万人以上,缺口很大。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增长速度还将快速增长。其潜在的巨大市场与专业人才奇缺的矛盾,给动画专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特有的优势,培养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短、平、快培养了一批动漫技术人员。几年来,无论从动漫公司还是学生本人反馈的信息都一致认为技术方面还可以逐步提高,但严重缺乏美术方面的知识,在造型构图配色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他们做动漫感到力不从心,没有美感,有很高的操作软件的能力也做不了动漫,迷茫不知怎么提高自己。这正是目前动漫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需要调整的部分。

动漫中的精髓就是其将艺术与技术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将美的形式更好的传答给了大众。部分院校忽略美术基础教学,单单重视软件技术,忽略了动漫中的精髓部分。所以美术修养的培养是目前各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造成学生美术功底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同,甚至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美术基础,这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压力和挑战;其二,由于一些理工类学生对动漫的热爱追求,跨专业选择了动漫专业,而他们缺少美术功底;其三,学习周期短,美术基础类课时安排较少,美术欣赏课程更是少之又少,重视技术软件的教学忽视美术方面的知识等。美术教育在世界各国现代教育中正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原因,正是看到美术等艺术教育对完善人格、激发人的创造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教育功能。日本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改革的成功原因之一,归于艺术教育的加强,认为艺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完善了人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我国的各个院校应当克服种种困难,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培养。

二、动漫艺术中美术元素作用的分析

美术中所涉及的造型、色彩等元素,在动漫的角色、场景等设计中都得到了体现。美术在动漫造型、色彩、光影、构图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动漫的可观赏性。动漫作品中的每个画面中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功能,包括营造各种各样的气氛,从“布景”到“演员”的样貌等等的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等宏观整体的把握与艺术构思。因此美术设计是动漫生产作品的关键环节。

动画造型是以绘画造型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形象的主体造型和空间造型。作为动画前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一部动画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功的动漫造型一定会是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一些动漫造型更是被应用到了商业领域,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无论选择何种风格,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必须要具有准确的造型比例、统一的美术风格、鲜明的性格特征、突出的民族特征以及能支持角色充分运动的构造等。其中鲜明的性格特征又是动画造型区别于其他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特性。决定动画造型的性格本质的外在特征包括角色的身体特征(相貌和体态)和服装道具这两个方面,是属于知觉式样的范畴。由于形状和色彩是知觉式样本身固有的两个属性,而这些都需要以美术为基础的。

色彩是造型艺术、动画视觉设计的重要要素。康定斯基认为“总的来说,色彩直接触及灵魂。”色彩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含有色彩物理、色彩生理、色彩心理、色彩三原色、色彩混合及色立体等知识。动画片的色彩设计就是以这些色彩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影片风格,选择具有某种含义和特征的色彩元素及色彩组合并运用到影片中去,起到塑造形象、烘托并渲染气氛的作用,从而实现图形和色彩的和谐、统一。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了诸多对色彩感受和解读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用白色悼念亡者,用红色乞求避邪,用黄色象征权贵,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对色彩的这些感受和运用,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由其本能所决定的,是生理机能的客观反应。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将这种自我感觉意识运用于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就形成了每一个设计者的独特画风与个性。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运用,是从事动画场景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在动画场景设计实践中应把握对象最本质的色调,理性地筛选刻画对象的色彩关系,使动画场景设计去伪存真、去杂存精,使动画场景设计作品得到质的升华。这种主观色彩意识的成熟应用,在动画场景设计、场景调度中表现为分割重组构成新的视觉元素来表达动画主题,其中也包括色彩的分割组合生成新的视觉色彩关系,达到最大的视觉满足。应该说,在动画场景设计领域中,主观色彩的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失败、高雅与低俗。

三、美术知识培养在动漫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动漫教学中,加强基本功的造型训练是关键。而其重中之重是其延续性的训练方式。这就要和动漫的原创结合起来,让素描速写贯穿始终,写生创作协调融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合理分配专业。如动画前期,剧本、原画等需要美术功底强一些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选择。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欣赏使学生提高审美,这样更具有侧重点的分工培养可以成为一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中间力量”。因此,动漫专业的教学就必须重视美术修养的培养,调整课程结构,分层分级进行教学,为动漫产业的进步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视觉大师 汉斯•希尔曼[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2]赵茂生.中国艺术教育大系[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美术 创作教学

在创作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记住并理解相关创作知识,基本掌握相关技能后,在实践创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巧妙生动,构图、线条、造型、色彩让人感到青春的活力与生命;有的呆滞平板,画面缺乏生气,只是一种没有心灵存在的各种构成因素的堆砌。创作优秀的学生被问到为何这样画,为何选择这种构图、色彩、技法时,往往露出难以言说的表情,常常说“我认为这样画不错”、“这样比较有新意”或归结为“灵感来了”、“凭借直觉”等等,而说不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理由。教师往往称赞这样的学生有“悟性”,而悟到的具体是什么,好像也是难以言说的。

既然“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创作动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作成果,那么“灵感”的寻求与获得就成了创作者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了。但灵感是捉摸不定、难以言说、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者只能被动地等待灵感的降临吗?教师面对学生创作时缺乏灵感就束手无策吗?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关见解理论为师生长期以来达成共识的“灵感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借鉴,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切入点重新认识“灵感”。

1.美术创作教学突出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1]1958年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肯定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肯定了人类拥有的知识既包括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2]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的作用。“隐性知识是自足的,而显性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隐性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3]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他对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他研究了人类四种基本的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模式,分别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美术创作及其教学特点、美术创作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美术创作教学突出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2.美术创作及其教学特点。

美术创作是一项特殊的创造活动。它通过塑造丰富多样的有意味的视觉样式,达到情感的抒发与升华,观念的表达与交流,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不断地探寻和追问。艺术创作是创作者的首创,是创作者能动地将自己独有的艺术才气、艺术体悟、思想情感、生活内涵、人生感悟等有机展示或物化成具体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实体形态。美术创作教学是包含了创作知识与技能,融合了创作思想与观念的对话、交流、表达活动。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行为,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美术创作中必定包含大量隐性知识。虽然已有大量有关创作的教材、专著,也有创作者及教师之间口口相传的创作知识和技能,但归根结底美术创作中还是含有大量的个人经验、隐性知识,否则“灵感说”、“潜意识”等就不会长期占领创作者、艺术家的思想,从而以崇敬的心情呼唤、梦想灵感的光临拜访了。

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语言、文字讲清相关创作知识技能,并且还要用动作示范演示相关技能;学生要理解语言文字,观察体会教师的示范动作,能用语言文字陈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及构思,在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对话中对自己的构思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用动作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到,整个创作活动就是一个对话、交流、表达的过程,这其中的语言文字是可言明的显性知识,而伴随创作、帮助完成创作的一系列动作中所包含的难以言明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语言与动作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包含在语言文字和动作技能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对话、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在这种转化中显性到隐性是必然的,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能内化,使学生产生顿悟,完成创作;而隐性到显性则是有条件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而需要创设情境,促成内省反思,真诚对话。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只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才能使对话交流表达真正地不断延续下去,使对话的意义为之深化与升华。为了对话所以要表达,为了表达所以要对话;对话促进表达,表达促进对话。美术创作教学这一对话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其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3.美术创作教学过程。

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创作经历与教材和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挑选出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内化运用的内容,不否认这些教学内容中包含有显性知识并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得以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回忆起过往自己的学习经验、创作过程,从而提炼、挖掘出一些以往难以言说的知识去触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灵感。这就是一个“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学生从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理解接受相关创作知识技能,在自己的实际创作中随着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知识技能逐渐内化成为学生头脑中难以言说的知识,表现为他们只知道表达运用,却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原由。这就体现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到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不仅如此,创作教学还必须将学生创作的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更加清晰明确地指导他们以后的创作实践活动,而且也能给其他创作出现困难的学生带来启迪和希望。由此可见,美术创作教学过程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波兰尼指出,虽然动物和人在尚未掌握语言的婴儿时期已经具有了原始的默会认识能力,而借助于名言符号为媒介和工具,人对自身的经验可以不断重组,使得人的默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达到前语言层次上难以企及的高度。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所提示的是,恰当地运用明确的语言及其他符号表征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理解,使显性知识的学习根植在默会的理解之中,使隐性知识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得以表征,从而可能在协商与交流中拓展理解。

不少教师欣喜于部分学生显现出来的创作成果,满足于对优生的表扬鼓励,举办展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创作困难,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创作兴趣与动力;忽略了对优秀学生创作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加以引导,并使其澄清这一过程。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说明了在教学中不仅要灵活生动地与学生探讨交流已经明确的创作知识技能,而且要注重有策略地将师生双方创作中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明确的可言说的显性知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体会感受到创作的喜悦与乐趣,加强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创作,乐于创作。在创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世界、宇宙充满关怀与爱心。

4.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等提出当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有意义的对话、交流、协商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平等、共享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被认为是无知识经验的被动接受者。在这个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数字时代,学生通过网络世界广泛交流沟通,这一切令他们信息、知识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改变着学生向社会、世界学习的内容。他们习惯了快速的感觉和情感变化,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令成人也瞠目结舌。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认识到自以为是的无限中的有限,了解学生看似有限中的无限;认识到师生之间不存在教导与接受、先知与后知的鸿沟,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相合作。教师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双方都追求完善与发展。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创作知识是自己平时从未用语言文字表达过的,而在备课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创作的方法,那些原本模糊的东西就变成语言文字自然流畅地奔涌出来,事后自己也感到些许惊奇,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就潜藏在生命的深层,这些知识原本就属于自己;陌生是因为它从来没有用逻辑思维表达过。然而这一切又是这样自然而然。这表明有些知识技能在平时的创作过程和学习经历中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的,不为拥有者察觉,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这些知识便在特定的时间、场所、情境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并且条理化了,成为了显性知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对话沟通,没有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并乐于投入创作的愿望,教师就不太有机会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创作故事中的隐性知识显现出来,而教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通过大脑深处隐藏的认识与思想,找到真实的自己,从而进一步挖掘发展自己的教学与创作的潜力与能量。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学生的真实存在,学生的求知渴望,学生的活跃开放帮助了教师完成创作过程的反思与内省,补充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教与学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4]学生这时便成为弗莱雷所说的“学生教师”,教师就成为“教师学生”了。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要取代抹杀教师的地位。提倡解放教育的学者区分了平等的权威和制度化的权威。他们认为教育者由于经验丰富,思考力、判断能力与批判能力超过青少年,于是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目中享有权威性,是个人享有的、民主的、职能上的权威,这是平等的权威。制度化的权威是由法规、规范章程所赋予的,是强制逼迫学生产生的结果。他们认为制度化的权威是应当抛弃的,而平等的权威则不应当排斥。谁真正想使学生获得解放,那么就应当提倡教育者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威性的帮助与引导,使他们能成功地自己发现、自我调节并对社会做出批判分析。

在创作教学中,学生需要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创作经历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需要就创作的特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对话,需要就创作的相关技能、步骤进行观察、临摹,需要就创作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这都需要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经历全身心投入到点燃学生创作激情、启发学生创作构思、指导学生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创作反思的过程当中。

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已有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眼神、动作做出进一步的方法内容的调整,隐藏在教师头脑深处的经验和经历不可能得以外显,遑论关注学生创作的隐性知识的存在、外显及运用问题了。

当代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它使得师生的创造力充分解放,同时将促进我们在学生中培养起对生命的关爱、对他人的宽容、对完美的追求等人文素养。可以这样说,平等、和谐、对话、共享的师生关系决定了其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5.捕捉“灵感”――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在美术创作中类似于“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非理性思维成果,而后者总让人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是除了创作者本人之外其他人难以体会理解感受到的。而对隐性知识的哲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并非完全内隐,不能言明。通过适当的方法途径,在适当的时机情境中它便会部分或全部地显露,成为可描述、言明的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繁茂的树冠与果实,隐性知识就是供给营养和水分的树木根基;显性知识是露出海面的小小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就是深藏于海面下更庞大的冰山。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将原来认为难以言说的“直觉”、“顿悟”、“灵感”等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对创作者和其他欣赏者、学生都大有裨益。对于创作者来说,原来的“灵感”难以捉摸、控制、把握,它像顽皮的精灵倏忽即来、瞬间即逝。创作者欣喜于“灵感”的突然拜访,苦恼于“灵感”的稍纵即逝。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创作者能够更加有效灵活地控制把握自己的创作过程及结果,用清晰明确的个人知识经验指导、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及成果。每一次的创作不仅仅是“灵感闪现”、“直觉顿悟”,而且还伴随着更多的创作知识技能的积淀、显现,随着创作的成功,创作者内心愈加丰富深厚,表达愈加自如畅快。对于其他欣赏者、学生来说,交流分享成功创作者的个人经验具有指导、启发、借鉴意义。美术创作强调原创性,强调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方式、新颖的思想观念,情感、观念的表达及作品的展示本身就需要对话与交流,只有真诚开放的对话交流才能在欣赏者心中引起共鸣,引发思索。隐性知识显性化,创作者的个人经验提供给他人交流分享、分析探讨,以便利用其中适合于其他学生自身的部分知识并使其内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不同,转化为新的个人创作知识当然会各不相同,但这样更适合每个学生,促使其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新颖的作品来。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对优秀创作者个体知识经验的运用和吸收应该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生成、发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Gloucester[M].Mass:Peter Smith,1983.

[2]Polanyi.The Study of Ma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7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将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又或是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这样的现状使得幼儿开始厌烦学习,他们在幼稚园里找不到快乐,他们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到美术知识。

首先,在绘画过程中,教师无须对幼儿进行长篇幅的理论讲述,因为这阶段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听不进去你的理论阐述的,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到某一个事物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儿歌来使学生掌握一些绘画的技巧,借助游戏使幼儿保持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不仅能够完成绘画任务还可以不失去学习兴趣和乐趣。

例如:在学简笔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儿歌的形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如画菠萝的时候:一个大土豆,穿上格子衣,添上小花纹,长出绿头发。画草莓的时候:瓜子脸,长头发,加个柄,长麻点。画刺猬的时候:弯弯一条线,上面长满刺,眼睛眨呀眨,慢慢向前爬。画篮球的时候:一个饼,分四块,左一口,右一口等等。教师借助这样的儿歌,形象生动地将每个事物的绘画技巧表述出来了,学生在记住这些简单的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这些事物的绘画手法。而且当幼儿跟着教师将这些绘画过程表述完之后,当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的时候,幼儿的兴趣就会被调动,且他们会对在教师简单表述之后形成的图画感到神奇,他们的兴奋点就会被调动,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到美术知识。

其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心情。若是一堂课中只充斥着教师的批评、挖苦之语,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他们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师生情感难融,学生将毫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只有当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情况加强交流,增进师生的感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肯定学生的正确做法,敢于放手,让幼儿自由地去创造,自由地用笔描绘自己世界的画面。教师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在幼儿的作品中去发现闪亮之处,如色彩的搭配比较好;选择的视觉较好;形状比较美;作品比较形象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信:“好孩子是被表扬出来的。”这样也有助于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和谐、宽松、活泼、民主的氛围,指导学生愉快地进行绘画活动,让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表演、快乐地创造、和谐地发展。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地理;语文;美术教学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最易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获得新知识的阶段,是启发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青少年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形象性强的特点,改变美术课为单纯临摹课,变教学为促学,打破常规,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积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尝试性地引入相关学科知识,穿插运用历史、地理、人文和语文知识,从多学科和知识中调动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一点经验和效果。

一、历史知识的运用

美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东方和西方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丰厚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都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人文、艺术情趣、审美品格,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等密切相关,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缩影。因此,对于求知欲强烈的中学生来说,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更加有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魏晋至唐代美术作品简介》一课中,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以本故事为主,而到唐代则已经变故事为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欣赏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作品,我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作品,从作品本身的色调来认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青、绿、灰、黑、白等冷色构成一种严肃沉重、阴森的气氛,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而唐代的石窟壁画,花团锦簇、富丽庄严、充满欢乐向上的时代气氛。学生经过学习历史知识,回顾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历史作品有了更加深刻得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了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充满了悲苦和灾难。而唐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可以说是“繁荣昌盛”,这一时期的诗歌、散文、美术、音乐等都发展很快,名家辈出,反映在石窟艺术中也是热烈、绚烂、富丽宏伟。

二、地理知识的运用

地理环境是产生特定美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何其壮观;而古希腊良好的粘土,优质的大理石,对古希腊陶器和陶瓶画及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史前的余辉,永久的魅力——原始时代和奴隶时代的美术遗迹简介》一课中,古埃及艺术在3000年间稳定不变的程式化问题,从地理的角度就可以得到部分解释。因为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况,它的周围是海洋、沙漠、高山,东面有苏伊士海峡与亚洲相通,与外界的隔绝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单一状况。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民族色彩很强的奴隶制专治之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希腊半岛地处地中海北沿,其西面和北面是欧洲,南面是非洲,东临亚洲,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和大西洋相连;向东北,又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斯海峡而连接黑海。克里特岛又与其隔海相望,用古代木船,一天航程即可到达。希腊发达的手工业正需要通过海上贸易来取得更大发展。天然的海港、宣人的气候,为希腊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使希腊的美术品具有明朗、开放、和谐和人文主义的艺术

特色。

三、语文知识的运用

艺术的语言不等同于文学的语言,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

知、体验与理解却又必须借助于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对语言和文学知识的运用更容易调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使其通过个人语言表达,加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古代的青铜器、西周的陶器、秦代的兵马俑雕塑,不禁使我们为之震惊,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原始的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反映了那个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反映了能否深入地理解作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作品给你什么感受”时,学生往往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而当教师用较为生动的富有一定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路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上美术课时,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写作品评论的方式,经

常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简笔画在数学、外语、生物、物理、体育等学科中运用广泛,它通过画面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把知识以图形的形式传导给学生。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化解知识的难点,使学生对知识便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利用简笔画,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40-02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教学是把已有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美术欣赏教学的教研工作,掌握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尝试将美术欣赏与各个学科关联知识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现与同仁交流、共勉、共进。

一、美术欣赏教学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与文学密不可分,诗人的文字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画家的画笔可以描绘出诗一般的意境。文学为美术提供素材,美术作品也能激发文学创作者的灵感。我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学审美能力,持续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画中意境学练文学表述,很有效果。例如:

我在《溪山行旅图》的教学中,当屏幕上展示出《溪山行旅图》时,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样对画吟诗,以诗“做”画的方法不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修习文学,陶冶情操,相得益彰。

二、美术欣赏教学与民间美术相结合

培养儿童对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优秀作品,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介绍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内容和宏美生动的作品;让他们动手动脑,制作作品,懂得寓意,学会欣赏;我十分注重利用祖国优秀民俗工艺的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和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感。

三、美术欣赏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中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绘画有气韵,给鉴赏者一种音乐感。毕加索也说“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蕴藏着独特的音乐感”。可见我们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感受到音乐。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播放适宜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导入部分播放古筝演奏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幽远的古典乐曲容易把学生带到画的意境中;欣赏《松林的早晨》倾听《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着在那安谧寂静的环境中,动物世界也充满人性和人情意味,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熊在母熊的带领下,来到林中嬉戏玩耍,它们攀援在一根折断的腐朽的老树上,相互引逗,似乎在练习独立生活的本领;母熊慈爱地看着小熊,了解它所揭示了的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音乐走进美术课堂,不仅使美术课图音并茂、声彩俱全,还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加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美术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画,让学生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还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神州大地之旅》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魅力,我下载有关的视频制作成课件,通过课件的播放再现了秦军气吞山河的整体气势,全景展现秦兵马俑的规模。信息技术的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立体式地展示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探究欲望更为强烈。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倍增,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在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在大脑中还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拿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并且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创设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之生动丰富的情感和语言环境会让学生产生联想,使学生思维更为活跃。

五、美术欣赏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北宋理论家郭熙对山水画有一段形象的比喻,他把山水比做人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这真是把山水作为有机生命来看待了。在山水画中不仅显示生命之理,还蕴涵着哲理,极其精辟。当我以自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为参照讲述这段话时,学生听得入迷,并深切体会到:树是山的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树,山就不会有清泉,没有烟云,就像人缺少了血、毛发,只能是死山一座;同样水中如没有鱼,也是死水一潭;所以,画好山上树,水上垂钓者是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内容。平时我们更应保护好树木,爱护好水源,那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接着,我在给学生讲解树木,水流的画法,学生学得更专心,因为他们对山水画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山水画中的山水、树木、亭榭、烟云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爱护祖国的俊秀山河。

六、美术欣赏教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在《阳光下的世界》一课中,教学设计为重点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油画作品,从《麦草堆》系列作品中去寻找同一景象在不同时段阳光照射下的迷人的色彩变化,感受印象派大师对光与影的不懈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渗透的科学意识,如引导学生观察色彩在不同时段所呈现的冷暖色调的变化,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光的变化形成的自然壮美,从而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如在《三个游泳者》中,画家田黎明的画风之变,源于自然之象与技巧之法的碰撞汇合,我通过那洒满光斑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感受他在水墨画的精神探求和形式探求两方面做作出的突出成绩,学习画家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我还加入了一些摄影作品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印象。

七、美术欣赏教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美术美学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知识与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4-02

众所周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前,美术教学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而如何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是此次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但也不能意味着我们完全摒弃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我们应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因为真正的美术教育教学绝不能缺乏基础的艺术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迫于学校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出现了走向选择两个极端的误区。我曾经听过有人反映有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给学生上泥工课,整个过程就是简单的几个小制作的教学内容,没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期间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制作难度基本上没有,学生用了短短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为了打发时间,教师只让学生反复地做,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这种不分教学对象的美术教学,纯属浪费学时。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一、由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到学习美术文化层面的提高

将美术学习由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到学习美术文化层面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知晓人类与美术、政治与美术、历史与美术、生活与美术、情感与美术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更有兴趣。传统美术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相关文化的延伸、扩展与灌输,而过分注重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与发挥,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也打消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学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在学习美术文化方面加强一些,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创新力,这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所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在“戏剧脸谱”教学案例中,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下家庭作业,让学生们业余时间收集一下关于我国戏剧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此来了解我国传统戏剧脸谱的各种造型及色彩的运用,初步了解脸谱及我国戏曲相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默会知识的创新与开发

有位国外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不能言传的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默会知识,而这部分知识更多的应该来自我们的生活实践。不可言传是默会知识个体化的明显特征,它与美术教学教学同样具有实践性、个性化、情感性的特征,我们平时更应该注重默会知识与美术学科教学二者的融合。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将课题内容的延伸扩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默会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我在给学生们上静物写生时,事先有意地构思出具有强烈的生活情调或情趣主题,然后分成家庭卧室系列、生活厨房系列、农家丰收系列等生活主题,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让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来熏陶与启迪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价值观、情感与生活态度的培养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行为和力量的作用。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培养

所谓兴趣,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及志趣。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趣,诱发人们产生有趣的因素往往是外在的新鲜事物,具有持续时间短暂、即生即灭的特点。兴趣的中级阶段就是乐趣,它是以有趣为基础而渐渐形成的,具有持续时间久、自觉积极的特点。兴趣的高级阶段就是志趣,它是发自内心的情趣与爱好。我们知道了兴趣的发展三个阶段特点,就要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方面有意地引导,将持续时间短的对学习有趣的表现逐渐引导至趋于集中、稳定,转化为乐趣,并结合情感体验将之升华到志趣阶段,最终让学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的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不重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将志趣简单地理解为边玩边学,实际上仍然属于低阶段的乐趣,学生对学习一旦感到学习毫无兴趣、枯燥无味,学习不能持久,由此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误区。曾经有人报道过一个小学搞的一次“乐学”课堂改革:在课堂上充满着嬉闹声,各种游戏不断,学生集体创作完成的《我的家乡》,其实就是一部集体“涂鸦画”,教学质量低下。这样的课堂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只注重学生乐趣的解放,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正确积极态度,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据调查,有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美术,恰恰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好,师生感情融洽。所以,教师一定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和每个学生交朋友,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与素质的同时,也要用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强烈渴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做到以景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和情景下触发的,快乐活泼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对于每堂课的导入一定要精心准备,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再次,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做到以情传情。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合作式学习小组,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慢慢地感悟体会到美术的技巧与方法,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形成人与人之间正确的情感,实现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美术课程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前提是注意教学过程和方法,美术新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是注重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大力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也应该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顺应当前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的改革潮流,这也是我们从事美术教学者近些年非常关注和重要课题。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技能知识目标、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方法过程目标等做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将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发挥到极致。

总之,美术教育教学必须讲求学术探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力求做到难易适中,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不断促进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沙正权.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整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赵.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3]胡知凡.英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