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学论文

美术教育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突出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教学过程更趋数字化。把握这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全文阅读

美术教学现代教育论文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利用有益于“三个有利于”的充分体现

老师应当将每堂美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精心制成有关的课件,并即时存入电脑归档,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美术学习,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使用纸与笔,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绘画的优势,使学生自由创作,神弛宇宙,从而有利于儿童审美情趣的形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化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是无法充分表达与展示的。比如,动画视频的播放,其生动性与直观性,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与动植物充分地交流接触,从而激发学生分析其外形特点与内在结构的兴趣,这一切都是几张图片所不能代替的。并且,在具体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中,信息化教学也有许许多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地方。比如,教师在绘制示范时,可以将其教学过程制作成教学示范视频,发到网上或QQ群中,与学生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中国工笔绘画教学中,由于制作过程繁复与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段当代工笔画制作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松掌握其制作方法。

三、灵活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是老师通过录像资料和幻灯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素材,知识缺乏连贯性,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我们可以把一些素材配以文字介绍进行相应点评,并加以形象配音,进行多媒体备课,也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根据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生动的整合设计,如果需要还可加上适合的背景音乐以及相应的动画演示过程,使其栩栩如生,达到声色像形的有机统一。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备课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备课方式

全文阅读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文阅读

油画教学美术教育论文

1师范美术教育中油画教学的矛盾与问题

(1)油画教育在教学的环节当中所表现出的弊端

在我国的油画教学体系当中,人物、石膏像和静物都是油画教学计划中的主题内容,在平时的课程设置当中,主要注重基础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来看,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我们的主要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注重以写生为主的训练教学模式,不应把写生与创作相对立,应该既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又能兼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油画教学当中通常把课程作品分为习作和学生创作两个方面,在写生课当中只注重收集材料和表现技法,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好的创作。这样,也只有在创作课上才有创作材料和创作思维的表现,由于平时忽视创作思维的开发和创作材料的积累,对以后的油画创作有很大的阻碍,只有在油画教学中加强对创作课题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平时的习作当中强化表现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当中脱离出来,创造一个好的习作艺术氛围,才能使我国的油画教学与时代文化相接轨。

(2)在师范美术油画教学当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高等艺术教育日益深化的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除以经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油画的教学过程.在当前的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手法单一,在新的形势之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一。在国外的油画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得比较高,从事艺术创作和技术专业方面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他们的高学历反映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业务素质。反观之我国油画教师队伍当中的学历具有硕士学位的就比较少。二是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经验教授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从而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和表现的欲望。三是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忽视对油画教学的宏观的调控,仅满足知识和技能的灌输,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中,单一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2对师范油画教学方面的几点探讨

(1)创设合理的油画教学课程

师范美术教育的油画教学有着特殊性,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未来油画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而当下的师范美术油画教学没能顾及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设置教学课程是油画教学改革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目前,在对课程的设置当中不仅考虑油画教学的特殊性,更应该对课程内容制定和选择要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当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谨慎地确定课程的重要内容,灵活地进行安排。考虑如何合理的安排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以达到教和学双赢的效果。

全文阅读

高职美术学前教育论文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美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美术基础、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匮乏。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半是美术学院和高师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二者的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而在美术理论方面学习研究的很少,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就知之更少。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过程,很多也在模拟美术专业院校的授课程序,在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写生要求的过于专业化,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同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与将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上岗就业。

1.4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师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练习教师看”的教学方法很是常见,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

2、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对策

2.1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课程也要体现幼儿美术的特点。美术教师可以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设幼儿美术教学论、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2.2加强美术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授课教师,这是推动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全文阅读

学校美术教育论文

一、解决方案

1.增强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创作绘画以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不能一味强调专业技术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这也更进一步说明,兴趣的保持是多么重要。如果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单一、枯燥的氛围中进行,其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美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课程内容,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其保持对美术的兴趣。

2.美术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人类的诞生,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从古至今,劳动既能创造物质产品,又能创造精神产品,人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都能受到美育的影响。第一,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加高尚,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美术教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第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音乐中的韵律、文学中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与绘画都是表达人类心灵感悟的产物,两者用不同的感官感受世界带来的愉悦。无论是抽象性的音乐作品,还是具象性的美术作品,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都能产生相应的联想。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同时感受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如,元代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中就描绘了深秋的黄昏,枯藤、老树、古道、瘦马等凄凉的场景,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惆怅;小桥、流水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自己的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其勾画的景象,由远及近的画面,都淋漓极致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第三,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意义。作者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千差万别;观赏者的个性不同,观看时的心境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也是艺术不同于科学探究的原因所在。第四,美育培养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活动能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审美观的不同,有人积极健康,有人腐化堕落,而通过美育,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满怀激情地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美育体现的。

3.重视美术教育

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主要科目的教学,而忽略了美术教学。美术教育能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力度。

4.美术教师应关注知识的渗透

全文阅读

美术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1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素质表现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新规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多维度、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日常练习,实现思维多向性的基础学习。

1.1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多维度分析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应把观察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观察客体、认识客体,寻找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通过视觉观察后学生会对物体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体初步的形体特征、自身寻求感兴趣及表达的角度及主观上的认识。

1.2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将观察视点表现为思维和感觉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绘画角度及绘画表现方式。观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避免绘画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养学生不断地主动分析、比较、取舍。把“客观美”转化为“艺术美”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炼主体的主观认识,之中包含学生们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画面的艺术节奏感和张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2.1换种思维方式,打破惯有思维习惯性思维不利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理念,摆脱原有束缚,换种思维模式。如可以简单先从问题的“点”散射联想到“面”。

2.2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带来的创意灵感。这种“一题多画”,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方向扩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2.3丰富想象,以法作画,以情作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想象,以推动思维的创新。在艺术表达中,避免依靠现有资源临摹,启发学生从自身兴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点出发,引导学生主观化用色,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分析马蒂斯的主观色、强调色。

全文阅读

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论文

一、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关键点分析

实际上,一幅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中,本身就潜藏着诸多的创新精神,尤其是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其内涵十分丰富。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关于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元素,例如: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创作大师的风格转换,在其不同的画作中颜色、线条等元素的运用差异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来引导小学生来理解。因为“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将会对其未来素质能力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小学生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除了传授给小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艺术素养,并鼓励学生们将其心底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感想通过绘画这一形式表现出来。

(二)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法

绘画艺术本身是不分年龄且不分国界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美术技能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教育与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艺术画作带到课堂中来,并指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来评论著名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中汲取美术艺术的创作养料,挖掘美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思维模式,而且,通过教师指导以后,以及学生在评论画作的过程,都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这对于其日后进行美术创作都十分有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实施教学,采取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在进行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最基本的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更要尽可能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观察不同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感兴趣程度,因为毕竟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教育的兴趣是有所差异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融入一些有关美术艺术作品赏析等方面的课程,以此来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小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主动性。

三、结语

全文阅读

艺术性教育美学论文

一、关于教育美学四个标准的解说

1.第一标准:直观(感性直观言行一致)。当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看到基于自由创造特性而体现出美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喜悦和幸福感,这是源于美的本质及其特征,可以说美的本质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目的。自由创造之所以能产生美,是因为人们能在其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由此感受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因而产生了美感。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人并使其照着去做,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参与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美学的宽广范围。从横向上看,它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这些都涉及美的创造性。从纵向角度上看,它涉及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显现了美的元素,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同度来看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与理想的实现。第二标准:概念(意识概念的扩大思考人生中有价值的内容)。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关系日渐完善。人们在对美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做出判断前,首先要对美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材中涉及的不能直观的美的内容,需要教师用悦耳的声音、有致的节奏、真挚的情感、简练的语言、睿智的理趣以及扣人的悬念等教育美学的方法使美再现于学生的眼前、脑中,心理学称之为“概念作用”。只有在教育中融入美学,才能使单纯的知识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令学生神往、心醉并且遐想。

2.第三标准:想象(实感的沉淀假设)。“想象”亦称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是心灵的工作,有助于创造出幻想。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熔铸,可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美的境界,而教学内容则凭借教师美学教育的手段,可以将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体现出美学教育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和美带给心灵愉悦的同时,领悟美与文明、美与幸福以及美与人生的关系第四标准:领悟(相关活动的推进有机的统一)。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一个关系教育属性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科学,那就意味着必须有一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标准的教育技术。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空间以及无穷变化空间的人类,因此,外部的预设标准和技术奈何不了“无限”和“无穷”。教育实践固然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是由于具有标准技术规范的教育实践是无法建立的,所以教育实践就不能桎梏于教育理论。教育虽然具有科学的属性,但其本质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既然教育的本质是艺术,那么教育和美就具有亲缘关系。在教育美学领域,美蕴藏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教育活动美、教育内容美、教育环境美和教师美。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美学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才能拥有审美鉴别能力;有了审美鉴别能力,才能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生才能变得更美好、更幸福。

二、教育美学的现实意义

1.《教育美学》一书在出版后受到了一些质疑和非议,虽然佐佐木吉三郎早在大正时期就提出了教育美学的主张,但是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没有被教育界完完全全所采纳。到了后来的明治时期,日本教育在教育美学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但还是没有将教育美学真正、完全地引入近代教育学体系,其继承和发展则无从谈起。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坚持“教育兴国”的战略。明治时期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知性主义”和“道德至上主义”。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然而首先受到收拾的却是教育。日本政府不仅对教育大量投资,还迅速着手教育改革,如于1947年3月公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将国民义务教育由战前的6年延长至9年,政府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大力支持。偏重智育的教育使明治的文明进一步地提升,日本人也因致力于教育而得到了好处——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而使国家的经济快速崛起,在短短的20年间实现了现代化,并且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客观地说,日本的经济奇迹起源于日本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放眼全球的教育,建立在现代教育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明显有别于西欧模式,而且是被公认的成功模式,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尽管如此,日本现代教育中依然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生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开口脏话、行为粗暴、没有礼貌、美丑不分以及校园暴力,等等,教育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不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偏低,离和谐、美好、安详、纯粹和诗意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偏重智育的教育,就如同在真、善、美中急于真、善而忘记了美一样。教育需要融入美学观点的提出,其起端就在于佐佐木吉三郎认为美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价值并不在真、善之下。根据教育美学的本质。

2.教育美学的审美属性有以下三点值得强调:真。“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如实反映,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教育美学的“真”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美感来自于教育者的创造智慧,教育美学体现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真与假、伪的意思相对,有了真就没有假,没了真就是虚假,虚假无缘于美。真是教育的重要审美属性之一。善。“善”是指一切的快乐和一切足以增进快乐的东西而言,特别是指能够满足愿望的任何东西而言的。教育美学的“善”指的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被肯定。美的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着促进作用。教育美学以感性形式显示着教育者的本质力量,能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判断教育是否美的标准之一。美。“美”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具体事物(环境、现象、行为、物体等)中发现和界定的、为社会和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正价值。教育美学的“美”是指教育者优美动人的感性形式(教育活动)的和谐体现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从教育美学的视角认识教育问题,这是因为教育美学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现实背景——教育策略、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美与教育、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紧密相关的。要将美学融入教育,让教育者通过发挥智慧和才能,使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程度,这就对人才培养标准、学生素质优化度、教师的内涵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被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符合审美标准的教材,能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渲染气氛,能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情感。融入了美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社会责任感,有对新知识的实时吸收能力,有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即时的反应能力,有继续发展的能力,还有迅速更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五、结语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现状让人喜忧参半,不容盲目乐观,距离成功的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我国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上与成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短缩这一差距,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要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实践教育美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基础,这也是当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日本某小学校长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孩子们不仅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希望,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若要让美回归教育,让教育彰显美,让美学真正融入教育之中,佐佐木吉三郎在《教育美学》中提出的美学指向、美学主张以及意味隽永的美学思想,正在不断棒喝着那些忙碌且又盲目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王雪松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全文阅读

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论文

一、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全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