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教学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精选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美育能否得以实施。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学校美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美术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感染性,是奠定学生审美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美感、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学科。

在学校美育中,美术教育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体现美育目的的深刻性

郭沫若同志说:“类社会的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在这里,郭老师把美育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之。那么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分配的人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美术教学正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艺术家邓肯说:“艺术是……人类精神上的美酒……,人类需要它需要水和面包。”美术的贡献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其形象的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优美而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刻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体现美育任务的全面性

美术作为具体学科,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形象性、可感性、物我交流性,因此在校园美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要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全面地体现着美育的任务:培养审美能力,感受美的事物;提高美的鉴赏水平,欣赏美的世界;按美的规律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在教学中,我校根据美术大纲,曲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美术理论的讲座,请专家讲学,欣赏名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生等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坚持开设美术的欣赏课进行美学理论讲座,用马克思美学理论讲座,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用无产阶级的审美标准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情感和想象力,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锻炼驾驭形式的艺术技能。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注重学生到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校近年来,在全国、省、市的青少年科技艺术大赛和创新科技大赛中连续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体现美育内容的广泛性

美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塑造美的心灵、升华精神境界,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积极性。

艺术是美的精华,如果说:自然美侧重形式,社会美侧重内容,那么艺术美则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美术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生活。美术,通过线条、色彩、造型等表现手法创造出诉诸于视觉和艺术形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要以美术实施美育,不能不分析把握其美的因素,从而恰当地选择美育点,顺利完成学科美育任务。恩格斯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握美术的艺术技巧,分析体会千资百态的艺术结构、艺术表象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价值。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切都美而和谐的人。

四、体现美育方法的直观性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美的形象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好的挂图、灯片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应用,都加强了美育的形象性应用。美的情感性,又是美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把事物的具体形象诉诸于审美情感,用美的形象激起情感的共鸣,打开欣赏者心灵的大门,使人达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境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美的形象性感染学生,还要利用生动的情感语言、优美的音乐等手段启迪,诱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情感的产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产生了美的另一个特点――“社会性”。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具有着个性和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历史和阶级形成的,美的社会性不但体现在生活美和艺术美之中,也体现在自然美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越来越丰富,审美活动也多面化。开始的时候是追赶时代的潮流,逐步形成了个性比较强的、独立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这一点在近些年来时装、装饰设计、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了解了美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正确地运用这一点,并结合教育原理正确施教。

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被列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美术课的设置在我国也有久远的历史。即使是重理轻文,一度把音体美当成“小三门”的时候,美术课仍然顽强地立于学校课程之林,原因就是它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通过多种多样具有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不是为升入专业美术学校,而是经过有成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智力和非智力诸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

展。这是一种审美素质的教育,它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面向全体学生;其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现行美术大纲的试行,可以在美术教学中从欣赏、工艺、绘画三大课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在德育方面:欣赏一下《江山如此多娇》,那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观景物,那大气包举气象万千的绮丽风光,不正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吗?欣赏一下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朴拙雄厚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

欣赏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对美术创作和审美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联想与记忆、直觉与思维、题材与形象、再现与表现、模仿与创造,情感的注入、对比、协调、平衡、呼应联系、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艺术法则、艺术趣味和艺术个性等许多问题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体验作用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水平。

审美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好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同时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也能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想法及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对作品以外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可以说,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审美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活动就不可能有审美活动。审美的情感体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准备和情感体验为审美教育奠定了广阔和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祖国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劳模人物及其事迹的社会美,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

在一次听课中,看见一班的同学围住一个水塔画素描。那水塔毫无美感而言,为什么要去画它呢?原来教师只是想教会学生如何画圆柱体,而忘了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还有一次,美术课上制作纸镜框,许多学生制作的作品没有美感,色彩搭配不和谐,与照片、图片不协调,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由创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但在评价这些多样化的习作时,必须注意审美原则的贯彻,这是最具体、最生动、最有效的美育。学生习作是否成功,要看是否美。对不够美的要加以指导,这就是美育。学生懂了改了,这就是提高。“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好”之类的评语,不仅扼杀了差异,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美丑不分,审美能力也无从提高。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书籍上漂亮的插图被学生涂改得不成样,整洁的桌面被刻画得“惨不忍睹”,一个美丽的肖像上被画上了胡子……,这些看似微小不值一提的行为,却足以看出我们现在的学生当中还有部分人在审美能力上有比较大的缺陷,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感到此刻肩上的任务很重大。美术课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这项任务。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以传授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为主的情况,作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对教材进行片面的理解,遇到教材上的欣赏课总是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作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兴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中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就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我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二、充分发挥手工课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过程中感受美。

现在试用的美术新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大大增多了。这一领域的学习,由于其具有更强的操作实践性特点,因而决定了它在这些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培养上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多种形形的媒材进行操作实践。学习如何对某种媒材的形、色、质、量进行了感受和了解;如何进行创意设计;如何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某种适宜的工具;如何运用某种恰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等等。由于这一学习领域能把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体现出来。因此这些学习内容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上这些内容时,应该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广泛收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比如,我在上《中国结》这一课时,我先介绍中国结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融的深刻意义。通过学习几种由简到繁的结形,并提高较广泛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与分析研究能力。在上《远古的呼唤》时,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馆、书店、互联网、电视等途径查询和记录各种反映原始部落人们生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时人们的形态、服饰、动作以及居住场景、装饰品、建筑等。学生在课堂作业时,脑海里使用了大量素材,可以尽情发挥和创作。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来表演一些剧情,让他们体验一下自己的劳动创造。在这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娱乐的心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着美术活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美的创造法则和表现语言,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接触到美的真谛。

三、增加集体合作的课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和交流美。

现代社会,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因素,还在于非智力因素。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是在家庭众人宠爱中长大的独苗,存在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弊端,如精神脆弱、不善于交流、缺乏合作精神、审美能力较差等等。新教材打破了过去美术创作是个人行为的樊篱,增加了集体合作的课业。例如,我在上《桥》这一课时,先把班级分成几个考察队,分别进行考察项目的制定与论证,然后班组进行考察方案投标性质的竞赛活动。在桥梁模型的制作中,把班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多个制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合作,提高模型制作的效率。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促进了他们的友谊与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他们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审美情趣与爱国情操。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互动;双赢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外美术教育相比,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更为长久,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方面,学校美术教育都超过了校外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大多是在校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接受校外普及教育对自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校外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部分青少年选择在校外美术培训班接受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消除紧张心理。许多知名艺术家小时候都参加过少年宫美术小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许多学生在校外美术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学习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内也出现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文章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按照教育的时间、场所将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划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1.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学校教育一般为全日制,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参照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的规定,初中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春夏季与秋冬季的作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夏季定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秋冬季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校外美术教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育活动,一般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具体的时间表根据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情况制订。

2.从教学地点的角度分析

学校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学校美术课堂上。校外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活动教室。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3.从概念的角度分析

课本中所定义的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体系背景下,聘请持有美术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美术学科教育。而校外美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学校以外的地理区域或者服务机构,通过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组织一定的科学技术活动、公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美术知识宣传,在校外的一些固定机构接受美术知识教育。

二、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的区别

1.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差异

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组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授课制等。学校美术教育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班级授课制,而校外美术教育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首先要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然后才可以出版。校外美术教育的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限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兴趣性,具有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等优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美术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系统难以通过课程标准的改变,随时随地地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校外美术教育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对目前的美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校外美术教育似乎更能全面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结语

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同为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接受素质教育的平台,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6篇

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着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7篇

处于伟大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人才,需要依靠教育。那么教育就应该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审美创造力,尤其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更具有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美术教育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美术专业升学考试模式制约,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片面性,突出表现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甚者把技能训练作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学生接受的是模仿式的专业训练,教师强调的是所谓的基本功扎实,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一边,或者认为创造性是学生以后的事。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活动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排斥了学生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带学生走向“匠”气,乃至死胡同。它忽略了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的整体性,背离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从片面的、陈旧的、模仿型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开发审美智力、培养主观表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为重心的教学途径上来。作为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们将就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愉快的、充满美感的学习气氛。比如

美术教室的美化,写生道具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设置,以及教师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等等,都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磨学生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的大忌。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似思维,想象思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性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启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再创造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美术这一形式媒介,表达自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实际上还是个潜在的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只有通过与接受者对话,进入接受者的美术接受过程,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释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气质和感人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释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或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美术接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发学生对“神秘的微笑”的不确定性,展开丰富、自由的创造性想象。以及对人物形象身后作为背景出现的含蓄而深远的风景空间,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又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饱经风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亲”形象的“表层”,站到“父亲”的立场上,代“父亲”体悟劳动的快乐,去展望丰收季节的情景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就更应引领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更容易与作品沟通,同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中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以更多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和物象,唤起接受者对无限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接受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

三、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应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就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在教育实践运作中,应该把握好局部服从整体。避免出现视技能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中,实现与创造力的统一,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美术教育实践中,避免把技能训练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视为单纯、机械的技术训练。要注意在训练中渗透入文意识与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情感、理念、修养、价值观等的投入,让学生能把激发“表现性”的激情贯穿技能实践于活动的始终。特别是一些像“石膏写生”“静物写生”等看似“死板”“枯燥”的技能训练项目,更应注意人文内涵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石膏像《拉奥孔》写生训练过程中,不能急于着手形体的塑造,而应让学生了解拉奥孔的创作取材和创作时代背景,使学主介入情感去体验“拉奥孔”违背神的旨意受罚,被毒蛇缠咬时濒于绝境的肉体痛苦和并命挣扎的这一戏剧性情节。从而让学生读懂从中表露出来的表情特征和身体扭曲特征。指导学生不能光盲目客观地去塑造杉体,要注意自身情感的介入,有取舍主次,主观能动地、表现性地去塑造形象。

第二,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技能训练中,强调技法和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或说模仿式教学,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发展,因而在技能指导和训练中应该避免“模仿型”教学,侧重表现性教学。表现性教学强调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主观表现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观察对象,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主观地去表现对象,表现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同时,我们要有计划、有序列的辅以指导。让学生从技能实践中去把握形式美感的内容(如。线条、色彩、造型、构成等)。提高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形式美在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中普遍存在,但形式美最典型的形态呈现在艺术美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是艺术实践的必由途径。在技能训练中。加强形式的把握与表现的研究对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个分积极的意义。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善于强调对象形体特征和形式形态,另一方面应加强画面结构的研究,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去构造有意味的美的形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技能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前人或别人的表现技法同时,能注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逐步转化表现程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现技巧风格,实现在技法训练中得到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在技能训练中,注意材质运用与表现的创新能力发展,对材料与表现。材料与制作。材料的触感、质感、肌理美的把握,不能脱离美的规律和创新核心。让学生发现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在表现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效果,拓宽艺术语言的表达范畴,加强视觉冲击力和画面张力,触摸艺术表现的新空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展现学生成果的机会,激发创造原动力

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这一环节。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创作成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创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创造的意义。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创造的自觉性得到延续,

、通过对有个性创造的课堂作业作鼓励性的讲评,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初尝创造的小“甜头”。

、通过举办学生习作展览,从小到班级橱窗展示到全校美术作品展,以及推荐学生作品到社会参加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大“甜头”。

3、还可以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参与社会消费提供帮助。美术作品的消费和美术接受同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成为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比如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古今中外,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审美教育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在审美教育的相关学科中,都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审美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一般来说,审美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掌握审美知识与技能,体验审美感情,形成审美能力,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美术学科作为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的艺术性学科,我们需要将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

一、审美技能的教育

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技能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在美术教学中,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包括两个方面,审美知识与审美实践。在审美的知识部分,要让学生明确美、美感的内涵,了解审美、审美意识、审美活动的基本原理。在审美的实践部分,要对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欲望、想象力、情感、审美价值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初步领悟基本的审美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要让学生从基本的欣赏美逐渐提升到鉴赏美的层次,从欣赏到鉴赏是质的飞跃的过程,是递进的。欣赏美是对美感受c品位的过程,欣赏美的过程是学生的感性需要,是带有自身主观情绪与感情的。在欣赏美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鉴赏美属于学生的理性情感,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产生逻辑性、深刻性的理解。

欣赏美主要是欣赏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等,是对美的直观感受。作为大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具有鉴赏 美的能力。鉴赏是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培养的,肩上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知识的沉淀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自身构建美育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技能,在学生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学会鉴赏。

二、审美情感教育

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技能的基础上,需要深化学生的技能,将学生的技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美育的领悟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就是学习主体对美术知识、美术课题的情感、态度与内心体验,让学生的欣赏感知上升到欢喜娱乐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直接转化为学生的感受。美育教育具有具体、形象、生动丰富等特点,美术中的美术教育全面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丰富色彩,学生感受美,才可以快速的选择素材、敏锐的处理画面,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审美情感下,在画家的眼里,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审美的价值感,可以让学生内心形成积极的色彩与情感,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审美创造教育

美具有规律性,审美教育具有目的性,审美关系到学生的真、善、美的统一,在美术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感受的自由活动。美术教育中感受的是艺术美,艺术美具有创造性、集中性、纯粹性、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们的思想是更加自由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创造教育。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具有审美的观念与心态,为学生创设审美的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让学生在大量日常基础上,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四、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审美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程度也逐渐加深。意识到审美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也需要意识到,审美教育还存在几点误区与思考。一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审美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属。有的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关键点是进行美的教育,但是有的教师将善与美结合在一起,有的教师偏重对善的行为的判断,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混淆在一起。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偿失。美育及偶遇净化情感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教育都得不到发展。第二,审美教育与智力教育混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思想,让学生的美育得到发展,智力教育注重与理性感受、体系性的知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将这两个方面弄混,不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的提高。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9篇

一、学生学习美育很重要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创作的兴趣,提高对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研究背景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作为教师,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上完一节课,如果授课效果很好,师生情感交融,此时会打心底里感觉到一种满足,相反,如果课堂教学不顺利,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教学计划最后难以完成,教师会有一种挫败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情感的交融,提倡愉快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术教学进行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通过美术教学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欣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了观察、想像的方法以及简单的工艺操作,这种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美术教师必须要了解儿童心理特点,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智力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逐渐掌握学生比较成熟的绘画表现方法。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教学,才能适应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四、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创造美

美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0篇

摘要: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1)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2)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4)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才能、想象力、创造力、关键、期促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一般来说,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特征。幼儿时,美术才能表现为:(1)爱涂涂沫沫、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2)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和学校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

研究发现:3-4岁时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的教师。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 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四、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五、创造力的培养

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2.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3.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像,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加工的各种手段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技术中最本质的技术。”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