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宜居乡申报材料

美丽宜居乡申报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政局综改办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5年上半年,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的决策部署,在财政局领导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工作。

一、认真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组织了农粮、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对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检查验收扫尾工作,及时拨付2014年项目结转资金,收集整理项目资料,按要求及时录入一事一议信息系统数据,做好迎接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评有关工作,在全市一事一议项目抽查验收评比中,我市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做好2015年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年初及时下发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通知,明确了申报原则:一是项目范围必须是村内户外大多数人受益的小型公益项目;二是投资小见效快,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三是村民筹资筹劳积极性高的项目;四是2014年、2015年未安排项目的村优先。需要提交申报材料:如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实施前照片等。及时督促乡村召开村民会议、坚持民主议事,按照规范程序,搞好一事一议项目申报。目前全市已报一事一议项目295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申请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下一步筛选项目,提供了资料,项目批复、实施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传统村落保护前期工作

1、配合农工部制定好《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2015年对口支援市重点工作安排》,深入贯彻中央、省及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示范乡村,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制订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实施试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深入住建、环保、文化等部门一起,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前期调研、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等相关工作。

三、统筹兼顾做好局里安排的其它各项工作

全文阅读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挖掘和总结推广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效经验,在全国培育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品牌,现决定继续组织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服务,强化宣传引导,推介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最美休闲乡村,推动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二、推介条件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以行政村为主体单位,包括历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现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类型。参加推介的村应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依托悠久的村落建筑、独特的民居风貌、厚重的农耕文明、浓郁的乡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良好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确保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具体条件为:

(1)多元的产业功能。农业功能充分拓展,农耕文明、田园风貌、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就地吸纳农民创业就业容量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

(2)独特的村容景致。乡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村落民居原生状态保持完整,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乡村各要素统一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村容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3)良好的精神风貌。基层组织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相互关爱,村民生活怡然自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诚实守信。

全文阅读

县农业农村局全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硬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年开工的3.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600亩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建设5.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新增1.64万亩;推进2000亩绿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预计明年三月份完工。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县粮食播面59.09万亩,粮食总产29.02万吨,比2018年增长400吨。其中:水稻面积56.64万亩,总产27.71万吨(早稻面积18.84万亩,总产8.21万吨;中稻面积17.46万亩,总产9.29万吨;晚稻面积20.34万亩,总产10.21万吨)。

3.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良好。①绿色有机产业。“蜂蜜”成功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个,达到126个;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②富硒产业。出台了《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三年规划)》,目前全县共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22万亩,“姚勉状元粮富硒大米”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富硒好米”称号。③中药材产业。全县目前有中药材面积约1.7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01万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

4.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出台了《县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规范提升特色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25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养鱼、花卉等产业,辐射带动1615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为3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

5.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质的突破。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2.8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423亩,工程进展顺利;引进正宜农业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已落实50亩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亩种植基地;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种植、红糖加工项目,已初步落实基地面积2000亩。

全文阅读

通化县“十项工程”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通化县紧紧围绕“一个统领、两条主线、一个保障”,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工作,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努力打造具有南长白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标准版”。

村庄规划编制工程。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统领,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格局,形成差异化分类指导意见,分类施策。在规划中遵循“景村融合”的建设思路,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每个庭院当作盆景来打造,把每个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整个乡镇当景区来建设,打造一批风格各异、风情并貌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全县村庄规划行要按照四个精品片区进行统一打包设计,以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同时,以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O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全县按照规划以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66个美丽乡村亮点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现有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提高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屯之间的连通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站和汽车停靠点建设,加快推进村内主要道路及巷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全年计划新修乡路85公里、村路112公里、巷路111公里、桥涵177个、客车停靠点100个。同时,把农村危房改造同农村改厕、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舒适、美观的住房,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40户、农村改厕10258个。加大农村破损边沟、围墙等基础设施改造力度,预计全年新修围墙5.6万延长米、粉饰围墙11.4万延长米、新修边沟6万延长米。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为抓好文化品牌建设,由县政协牵头,县新农办、县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广新局、县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县域文化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学者、文化专家、县内知名专家深入挖掘通化县文化内涵。通过实施文化项目为依托,发挥好文化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赵春江工作室、省摄影家协会通化县创作基地建设工程,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程,开展“一村一诗赋”、一村一调研、摄影大赛等,各种文化节活动。通过挖掘特色乡村文化,集聚人气,带动乡村旅游。在打造南长白山文化的大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和乡土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历史典故、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今年全县打造文化品牌23个,打造省级文化品牌村40个、省级精品村史馆40个。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精品片区创建工程。利用国家未来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的有利契机,先试先行,提前做好相关的建设工作,完成西江月“梦里水乡・贡米小镇”、蓝莓小镇、冰雪小镇等16个特色小镇建设布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四条精品路线建设为基础,通过进一步规划和连点成线、扩面成片,加强统一规划、提高标准、整合投入、集中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全县153个行政村按照“十三个一”的标准导入乡村旅游机制,形成一张全县乡村旅游网,把美丽乡村变成能够换取经济效益的村。重点推进7个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

整县绿化美化推进工程。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注重特色、严格管护”的原则,切实抓好农村重点区域的美化工作,加强绿化管护和区域美化,在中心村屯内外、农户房前屋后、农村主干公路两侧及空闲地栽植树木、栽花种草,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绿化、景观绿化,整乡(镇)、整村、整屯打造树木成荫、花草相间的美丽乡村。县级以下乡道、村道两侧5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在视野范围内15平方米以上的空闲地打造绿化美化景点。县级以上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两侧10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使经往公路和村屯成为展示通化县的风景线。2017年底,完成西江镇岔信村、光华镇光华村、三棵榆树镇三棵榆树村、快大茂镇赶马河村、大安镇水洞村、开发区大都岭村国家级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农村双增收工程。以“打造绿色食品特色县”为目标,全面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引导鼓励全县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玉米、人参、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等特色品种。加快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4万亩、落实订单农业总面积15.5万亩,引导全县土地流转率逐步达到60%以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跃升计划”,深入推进“第一书记”帮扶薄弱村工作,年底前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5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0%。

省级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程。继续抓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省级重点村项目申报、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切实整合好配套资金投入,编制好项目建设档案,完善好省绩效考核材料,规范好专项资金使用,9月份要完成重点村项目建设任务。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0个。全县所有标兵村必须达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先进村、达标村要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推进建设,继续打造美丽庭院4200户、干净人家2000户。

全文阅读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着力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新全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市2020年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一个不落”的总体思路,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幸福美好做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20年1月—3月)。组织镇政府、包保单位(部门)和行政村乡村振兴召开一次专题对接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列出任务图、进度表,实施“网格化”包保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行政村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厕所改造和宣传工作,确保顺利实施并完成目标。各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须报镇政府审核把关后再做实施。杜绝举债建设,各行政村要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经管站做好资金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在时效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20年4月—6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全员参战开展春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整治范围覆盖中心村、社屯和庭院。落实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民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实行网格化工作机制,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不断推进“三治”体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继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展演等群众参与性活动。全面建设“一谷一城”,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工作指标。完成春季栽种植花卉和绿化美化工作,提前谋划好种植地块、种植品种和种植设计。各村落实好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20年7月—9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畅通沟通渠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分析解决。重点围绕“四好农村路”工作要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开展夏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实施秋季花卉栽种植工作。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形成“比、赶、超”工作氛围,全镇乡村环境基本达到从“整洁”向“美丽”目标提升。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引领农户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活动,院落达到“五净一规范”标准。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村屯历史禀赋,发掘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结合村屯实际建设“村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打造以本村历史典故、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英雄名人等为主题的村史馆。

(四)真抓实干,实现目标(2020年10月—12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开展秋冬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完成好市委、市政府年终考核工作任务。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常态化保洁与管护工作得以加强,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积极谋划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各项工作任务筹备工作。

全文阅读

浙江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山地人居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在“十”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以及浙江省提出的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的背景下,如何在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既能破解城镇化发展中的用地瓶颈,又能彰显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以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山地人居建设为切入点,以安吉为案例,分析和论证了浙江省向国家申请全省域的低丘缓坡试点的可行性和对于创新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城市空间再造、城市居住品质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丘缓坡;山地人居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0-17(6)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即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内容、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从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作用来看,安居才能乐业。正如《雅典》所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运行。其中,居住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1]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新”,是追求有“质量”的城镇化,需要关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生活质量,也包括居住质量。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而第二居所既是改善型住房,也属于旅游地产,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已进入第二居所的市场需求期,第二居所要求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密度适中,居所的环境和品质是核心竞争力,而山地人居是满足人们第二居所需求的最佳选择之一。

浙江省在进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探索过程中,如何结合独特的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山地人居建设,对于浙江省以至全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创新探索作用。[2]

1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探索中低丘缓坡利用的特点及成效

全文阅读

宜兴:让城市文脉在千年窑火中煅烧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专门发来贺信,祝贺江苏省宜兴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是一枚关于宜兴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印戳,是来之不易的一张金质名片、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在江苏省县级市中,仅有2个城市获此殊荣。这一名片是宜兴全市上下文化觉醒、自觉的实际成果;是对宜兴保护传统基业、延续历史、传承文明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的肯定。

悠久历史,深厚积淀

宜兴是一座历经万年开发、千年锤炼的古老城市。在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宜兴先民就在此生活、开发。2002年,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当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不仅表明宜兴具有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而且“骆驼墩文化类型”填补了环太湖西岸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太湖西岸文化之源。先秦时期,宜兴便开始在陶瓷文化方面独树一帜,汉朝两晋时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北宋时期,宜兴紫砂艺术以其举世无双的材质,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富于变化的造型,赚足了世人的惊叹。加上紫砂常与书法、绘画、诗文联姻,在世界陶艺中别具一格,成为陶都历史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宜兴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先秦时期,宜兴先后有吴、越、楚三种文化交汇,成为太湖西岸的文化重镇。”六朝都建康,以义兴为重地”,宜兴在六朝时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湖西岸第一城。

人文魅力,绚丽绽放

宜兴享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特别是属喀斯特地貌的南部山区,溶洞探胜史达1500年,有近百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山峦、竹海、古刹、古窑址、古村落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历史遗产和文化生态和谐生辉的秀美画卷。宜兴也因此成为许多文入学士心目中理想的诗意栖居之地,李白、杜牧、李商隐、白居易、坡、欧阳修、陆游、康有为、郭沫若等一代代名人雅士都在宜兴留下了足迹和传世美文。

宜兴还有着独特厚重的人文价值和底蕴。宜兴境内拥有被誉为“江南第一碑”的三国时期的国山碑,唐至清代纪念“阳羡第一人物”的周王庙及碑刻,清代的太平天国王府及壁画,还有众多记载“梁祝传说”和岳飞、坡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物古迹,折射了忠勇刚毅、崇文重教、容纳百川的文化渊源。宜兴历史上名人辈出,曾有4位状元、10位宰相、400多名进士、900多名举人和众多将领从宜兴走出去。爱国安邦的志士卢象升、堵允锡,痛改前非而成为一代贤臣的周处,以诗文佳句传世的文坛高手蒋防、马令、蒋捷等,推动科技进步的学术巨匠单锷、周培源、蒋南翔等,在哲学文艺等方面各领的学界精英潘梓年、张权、倪德、闵惠芬、阿甲等,都是宜兴人。宜兴因有徐悲鸿、钱松、吴冠中、尹瘦石、吴大羽等一批画坛大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书画之乡”。同时,宜兴因当代涌现出24位两院院士、8000多名教授,而素有“教授之乡”的盛誉。

宜兴把历史文化视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发掘与保护,将宜兴这块历史文化名片擦得越来越亮。目前,宜兴拥有3处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127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 处18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101个点,文物控制单位56处。

全文阅读

静电纺丝技术在乡村雾霾下关于人身防护的机理研究

摘要:指出了在乡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乡村大气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雾霾天气在乡村的频繁发生,直接严重影响到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此,针对乡村雾霾,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利用纳米纤维的过滤、吸附作用,研究出了一套人身防护对策,以实现对人的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结果表明:利用纳米纤维的特性可实现对PM2.5细颗粒物的有效阻隔,净化乡村空气,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关键词:大气污染;乡村雾霾;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2704

1引言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凝结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的,是由水汽形成团簇构成的自然现象。霾是空气中的灰尘、酸性物质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工业化进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近年来,雾霾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名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特别在2012年末、2013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地区各省市,华南北部部分地区经历了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因此雾霾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发展状况而言,雾霾已不再是城市地区的专属。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已不如以往那么明晰。换言之,乡村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亦越来越明显。这虽然肯定了乡村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因此给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乡村雾霾就是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

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之时,改善乡村大气环境,防治雾霾刻不容缓。通过调研分析可知乡村雾霾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新常态下玉龙的科学发展

【摘要】 2014年,玉龙县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因素,创造了辉煌的业绩。2015年要坚定信心,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关键词】玉龙县;科学发展;总结

沉着应对 辉煌2014

2014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1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万元、7383元,增长12%和16%;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市指标内。

推进转型升级。农业产值20亿元,增长6%。推广增粮技术30.6万亩,粮食总产11.8万吨。种植烤烟10万亩,收入4.6亿元。种植中药材9.2万亩,收入3亿元,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林药之乡铜牌。累计种植玛咖2.9万亩、雪桃2万亩。认定家庭农场63个,白沙鲁美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庄园。畜牧业产值10亿元,增长17%。工业产值27亿元。投入4300万元,收储雄古工业片区林地2227亩。扶持微型企业22户。加强玉龙雪山等品牌景区建设。完成石鼓红色旅游1期工程。拉市海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开演《丽江千古情》,接待游客185万人次。东巴万神园成功申报3A级景区。接待游客884万人次,增长17.5%;综合收入89亿元,增长18%;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夯实基础设施。投入2.77亿元,完成头台河等水库除险加固。修复水毁设施150处,新增、改善灌溉3.8万亩,建成小农水项目41件、爱心水窖1000口,解决2.26万人饮水难题。投入761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地5.7万亩。投入3.2亿元,建成石鼓至桃花段等7条公路97公里,完成建制村通畅公路10条108公里、村组通达公路8条61公里和3座桥梁加固,开工建制村通畅公路8条。补助水泥2万吨,硬化村道194公里。投入3258万元,改造农电网项目38个。

改善城乡面貌。完成《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投入6258万元,实施防洪、生活垃圾中转等一批市政工程。推进嘉和、宋城2个县级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成县汽车中心客运站,新开通公共汽车专线3条。农行、长江村镇银行入驻。卫生和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投入1.9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革命老区、贫困村互助、产业扶贫项目共51个,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100户;投入2140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重点村54个,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3个、民族特色村寨2个、民族团结示范县基地4个;投入5200万元,完成美丽乡村项目6个;投入250万元,改造集贸市场7个。完成九河移民自建房65栋,搬迁安置10户44人。农村存款余额44.6亿元,增长20% ;贷款余额25.6亿元,增长25%。率先推广本草贷。

建设生态文明。老君山生物多样性综合巡护监测项目,获国际福特基金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投入3.2亿元,完成白沙水生态环境保护湖泊群项目。实施天保等6大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营造林12.7万亩,义务植树16万株。建成节柴灶5000口、太阳能2500套。查处林政案件304起,处罚305人次。

全文阅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的跨文化解析

中图分类号 F 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8)-03-0045-04

摘 要: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关键词:ICOMOS;跨文化;误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乐黛云,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联合国专家对申报国遗产的一些误读,其中对文化遗产的误读更加常见,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尤为突出。这种误读,使得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产生认识偏差和不足,从而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被低估,申报成功机率降低。为此,笔者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估材料为范本,从跨文化角度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提出产生误读的四大原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深思。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申报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认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普泛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能否列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根据2005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第77节规定,凡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1项标准(见表1),并同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

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审批,主要是由ICOMOS根据各国递交的申报文本和ICOMOS专家的实际考察,出具评估报告(Advisory Body Evaluation),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批确定。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申报国陈述(Justification by the State Party),第二部分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价(Evaluation by ICOMOS),其中有品质(Qualitie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e)、ICOMOS对未来行动的建议(ICOMO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简要描述(Brief Description)、建议(Recommendations)等。ICOMOS专家对我国历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在这些评估报告中得以集中体现,同时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误读也在此反映出来,本文对这些误读进行的跨文化解析就是建立在分析这些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的。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