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研究生论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外卫生服务贸易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选择

选择泰国、印度两国卫生服务贸易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协会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性文献等进行研究。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网站。

1.3文献筛选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价文献,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资料提取与分析

全文阅读

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加大,大量研究认为由于细分行业的增长潜力和出口贡献能力不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综合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较之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更能够显著衡量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程度。细分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开展,并且多数研究得到了一致性较高的结论。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和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对出口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指数指标,考察了大量研究成果的结论,探究其是否存在“先验性”问题,并提炼出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可开展研究的新要素,发掘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先验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然而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指导理论与传统商品贸易的适用性理论产生了分歧。两派经济学家对于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产生迥异的观点,根据赫尔曼(Herman)、郝斯特(VanHolst)、山普森(G.Sampaon)、穆勒(HenricSchaumburg-Muller)等经济学家的观点,传统商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并不适用;而麦尔文(JamesR.Melvin)在1989年发表的《生产服务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中运用H-O理论模型成功说明了要素贸易也能够达到商品贸易相同的结果,并推导出服务贸易必然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但是要素贸易一般指提供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的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概念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具有整体的适用性(闫奕荣,2004)。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重心从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转变成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而竞争力范畴又包含了一系列成分指标,采用较多的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康承东,2001;王绍媛,2005;Balassa,1965),大量研究表明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且对国家GDP贡献较大的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由此可见,服务业细分行业在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时存在着异质性。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但以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来看,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大多从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来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张如庆,2007)。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多个可供观察的因素,主要文献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综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大多文献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而鲜有中观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整体视角,分析构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化情况,总结出口竞争力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掘出可能存在的、可供今后研究和拓展的创新点。本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内的理论文献进行整理,为我国的研究提供阶段性的参考,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新的影响因素可能产生,而原先的因素影响程度可能下降;二是帮助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余部分将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将回顾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理影响各个细分行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找出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并总结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现状,提出可能存在创新性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将集中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宏观层面的多个公共影响因子,探索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测量细分行业和服务贸易总体出口竞争力的准确性;最后将进行总结性的评述和建议的提出。

二、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发展概述

全文阅读

生产者服务贸易研究进展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分工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分割为多个连续的生产工序,不同的工序阶段跨越国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当产品的生产跨越国界,生产者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间品投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即产生了生产者服务贸易。本文从生产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理论解释以及与贸易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服务贸易 生产者服务 全球价值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80-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4.3万亿美元,增长了5.6倍。如此快速的增长趋势使得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伴随着服务贸易总量的不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型的国际分工背景下,生产者服务业逐渐从普通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为制造业提品和服务,成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黏合剂,因此,生产者服务贸易也成为了当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生产者服务贸易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概念的界定、理论解释以及贸易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生产者服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1966)在《劳动力与生产者服务增长》一书中基于服务对象是否面向最终消费者而提出的,经由Browning和Sin-gelmann的发展得到深化。Greenfield(1966)提出生产者服务主要是指服务提供者向生产者提供的服务。Browning 和 Singelmann(1975)将服务业进行了一个分类,即服务业可分成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信息服务和个人服务;其中生产者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房地产服务、建筑服务等。Uleff(1996)把生产者服务视为生产制造业所需要的中间投入,与传统的服务业有一定区别。Lundquist(2008)则指出生产者服务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流通批发服务等方面。

综其所述,生产者服务的概念主要是基于服务业的功能来阐述的,其内涵是:“生产者服务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而是可以直接生产其它服务的中间投入”。而事实上,生产者服务一直存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中,而且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者服务作为连接各个生产环节的“黏合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生产者服务贸易是指以生产者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国际贸易,是生产者服务业出口与进口的总称,其内容涉及会计、广告、建筑、咨询、教育、保险、信息、银行、法律、租赁、专利、软件、电脑、旅游、运输等诸多方面。 至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分类问题,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包含的服务种类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学者们因研究的目的不同,对生产者服务贸易种类的划分也大不相同。如孙燕、汪素芹(2008)认为生产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运输、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咨询;有些学者认为运输的消费性更强,并未将其列入生产者服务贸易范围内(王荣艳、齐俊妍(2009))。本文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关于服务贸易的分类,为体现现代生产贸易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将生产者服务贸易分为通讯(Communications services)、建筑(Construction services)、保险(Insurance services)、金融(Financial 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技术(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其它商业服务Other business services)七大类。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

全文阅读

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及其展望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在国际贸易中极具特殊性,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交易标的。自 2001 年 11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 2011 年,中国文化贸易历经了十年的实践洗礼。与国际文化贸易实践相比,国际文化贸易研究在国内是一个相对崭新的领域。本文对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关照和分析,更多地折射出富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闪光点,期待能够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以利于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

一、文献选择标准及文献分布情况

( 一) 文献选择标准

国际文化贸易核心领域包括演出、广播影视、图书出版领域,领域涉及教育、旅游、体育等。基于此,本文文献选择以 “文化贸易”、 “文化进口”、 “文化出口”、“电影贸易”、“电影进口”、“电影出口”、“演出贸易”、 “演出进口”、“演出出口”、“图书贸易”、“图书进口”、 “图书出口”、 “版权贸易”、“版权进口”、 “版权出口”为关键词,对 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CNKI) 的全样本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305 篇。

( 二) 文献选择时间

国内关于国际文化贸易的第一篇学术文章是 《海峡两岸版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刊发于 1991 年 9 月的 《中国出版》。在此之后的近十年中,相关文献凤毛麟角。针对文化贸易实践快速发展的十年,本文的文献选择时间段落为 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5月 31 日。在此期间,第一篇在标题中直接出现 “文化贸易”字样的文章是 《跨国传播 中 的 文 化“贸易逆差”与中国电视文化的自觉》,刊发于 2002 年第 3 期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三) 文献分布情况

在检索到的 305 篇相关文献中,以 “文化贸易”为主题词检索有 119 篇,约占总量的 39%。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布情况如下:

全文阅读

产品内贸易问题探究

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中间投入品被出口到一个国家,组装后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这种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品内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中间产品贸易模式。

一、产品内贸易理论概念

延承Adam Smith的国际分工思想和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思想,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飞速发展,为产品内贸易理论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管理学研究中价值链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在国际贸易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阶段生产模型(Staged Production Model)的研究上,从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延展为多阶段生产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问题。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文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是卢锋(2004)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基本涵义,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并论述了当代产品内分工的行业表现、发生原理、决定因素和发展动因等问题。

随着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出现,对于国际间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入纵深发展,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术语和视角阐释产品内贸易理论,主要体现在:产品内专业化(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国际零散化(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ven Arndt (1996, 1997a, 1997b) 首次提出“产品内专业化”一词,并提出“产品内专业化”能促进贸易和福利增加。Ronald W. Jones& Henryk Kierzkowski(2000)基于他们在1990和1998的文章,提出了“零散化”的概念是指将以前完整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两个或多个部分或称“fragments”,并分析“零散化”过程的基础、原因和对不同国家的福利效应。Deardorff(2005)分析了“零散化”的利益问题:对于特定的个人、集团和国家来说由于现存的外部性和壁垒的扭曲,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对于世界福利是扩大的;对于通讯和交通技术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提出“零散化”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际贸易四个基本问题

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仍然围绕着贸易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即产品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产品内贸易如何进行、产品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和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如何分配。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产品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产品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探讨最多的是各国、各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与国之间贸易成本的下降,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承接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部分,部分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接产品的服务部分。产品内贸易在各国之间随着产品的不同工序的完成而进行。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2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当代贸易理论的演变。国际贸易理论在不断适应新的背景要求和面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挑战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为了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变化对理论先行的要求,本文从梳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路出发,分析了战后新的现象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思路,新趋向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路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二、新现象挑战国际贸易理论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更应该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进行,即应该以垂直贸易为主。然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占主导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主导地位至今没有改变。根据联合国的《2008年统计手册》公布数据,2007年发达工业国商品出口占世界的58.6%,服务出口占全球的71.9%。这一现象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

2.制造业内部贸易发展。由于制造业存在规模经济的特点,战后制造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化,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制造业内部贸易呈不断上升趋势。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

全文阅读

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检验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理论的梳理,希望能为理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同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来检验二者的相关性。本文尝试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希望能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在传统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因此早期的研究也就把服务贸易的研究糅合在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探讨之中,没有加以详细区分。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是从解释“列昂惕夫之谜”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针对列昂惕夫之谜,列昂惕夫自己解释为,由于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工人数应乘以3,这就使得美国成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美国是以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人力资本密集产品)换取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非人力资本密集产品),而不是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一般资本密集型产品(1957)。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引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对外贸易类型。他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寓于人体中的智能,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以及健康状况,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世界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智能差别是由后天人力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人力资本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则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比较劣势(1964)。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基辛着重讨论了熟练劳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他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把从业人员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在这种分类基础上,他对14个国家1962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本含量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含量较缺乏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1966)。

全文阅读

诠释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文章以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的构建方式将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构建法进行阐述,并对每类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尽管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结论,文章就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关键词:贸易开放度;经济增长;研究进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对外开放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开放又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机遇,也会提出严峻的挑战,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历程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在贸易开放度的度量及测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观点、新方法,对贸易开放度的实践和认识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并且国外对经济开放的要求已涉及贸易政策、贸易体制、汇率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方式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也随着贸易开放度度量新方法的出现以及计量分析技术的改进,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及度量方法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论。

一、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研究现状

最早的贸易开放度度量是从分析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的,即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表示贸易开放度。由于这种度量方法简单直观,所以一直为研究者广泛采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用外贸依存度来度量贸易开放度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外贸依存度受到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国内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贸易依存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贸易开放度的变动,例如大国和小国由于经济规模的差异,显然具有不同的结果。Kuznets在60年代就曾提出“小国比大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更大”的观点。Edwards(1998)也指出,一个国家即使贸易扭曲严重,但仍然可能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不能真实地反映贸易政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对如何合理度量贸易开放度出现了许多不同看法。总的看来,国外在构建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①基于对结果的影响构建(比如商品价格变化、贸易流量等);②基于政策影响的范围构建(比如平均关税率、非关税壁垒等)。基于结果的测度方式主要评定可观察到的价格(或数量)与在没有贸易限制时的价格(或数量)之间的差别,而基于影响范围的测度方式主要评定各种关税、非关税限制等的深度和广度。在测度贸易开放度方法上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指标体系法,根据贸易扭曲程度,选取一些与贸易政策相关的指标来避免因外贸依存度不能真实反映贸易政策的问题。②模型构建法(也称为“回归法”),首先选取一定的指标,然后运用回归计量方法测算其理论预测值,最终通过比较选取指标实际值与理论预测值的差异来度量贸易开放度。

1.指标体系法。

全文阅读

透析以科研促进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全文阅读

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文献回顾、评述与展望

摘要:服务贸易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该文基于文献学视角对200-204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7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透视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进展状况,并对其视角、方法与结论进行归纳与述评,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重实证,轻理论;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缺少文献回顾,研究层面集中。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矫正学术误区,重视理论支撑;拓宽研究视角,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分类梳理文献,注重中、微层面研究。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CSSCI;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60-06

服务贸易发展及合作路径研究”(DYXX[204](02));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旅游法》实施后对吉林省休闲竞技发展的影响研究”(DYXX[204](06));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369)。

[H5"H]作者简介:[H5"SS][JP2]张龙,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盛彬彬,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春秋,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张鑫,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JP]

①服务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来源于: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便宜的价格或者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低的成本,因此,本文中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指一国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HJ]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分工也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务贸易竞争力①是评判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在回顾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观点进行总结与评述,指出当前研究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动向,期望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文献来源及回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