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贸易平衡难题

2月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并不意味着今年贸易顺差会大大缩小;内需增强的迹象目前也没有出现

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对外贸易数字,引起了国际关注。

据3月中旬的海关统计,今年2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24.5亿美元,大大低于1月的94.9亿美元,也低于去年同期的46.2亿美元。海关总署的声明特别强调,“这是自2004年8月以来单月顺差最少的月份。”

若在数年以前,顺差大幅减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今天却不啻为“及时雨”。在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起,人们纷纷揣测下个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会不会直称中国为“汇率操纵者”;在欧洲,中国企业刚刚在鞋类反倾销诉讼败北,又面对德国和意大利的家具行业反倾销威胁。《华尔街日报》认为,顺差“出人意料地大幅减少”,将使中国政府得以暂时抵挡美国因贸易逆差而对中国施加的重压。

对中国来说,无论国际贸易摩擦加大,还是国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病日显,均表明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难以长期维持。就此,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提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此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这必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造成贸易顺差既非一日之寒,实现贸易平衡亦非一日之功。

格局未变

对于2月的贸易顺差降低,许多经济学家归之于设备和原材料的大幅进口,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年内贸易顺差会大大缩小。“到目前为止,大的基本格局没有什么改变;结构并没有动,能源价格没有调,招商引资政策没有改,汇率也没有改。”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说:“我们认为,2006年贸易顺差肯定还将达到1000亿美元。”

全文阅读

中美贸易不平衡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全文阅读

走向贸易平衡

伴随着商务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出台,为了彻底逐步地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政府还将会继续出台一系列的行政政策,包括两税合并、再次下调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等。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今年1至9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前三个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1272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其中出口6912.3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9月份当月外贸进出口值为1679.8 亿美元,增长26.6%,其中出口916.4亿美元,增长30.6%;进口763.4亿美元,增长22%。当月贸易顺差达153亿美元。

早些时候,商务部还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为实现贸易平衡设定了时间表:到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调控目标为2.3万亿美元,年均增幅控制在10%左右。同时表示要把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0%作为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可达40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19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进口额达2100亿美元,年均增长21%。

1, 9月份贸易顺差有所收窄,10月份贸易顺差仍可能反弹。

2006年9月份当月中国出口总额为916.4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6%;进口总额76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与8月份相比,9月份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较上年同期的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但仍超过了预期水平。中国1~9 月出口总额6912.3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5%;进口总额5813.8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1~9月贸易顺差总计1098.5 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1020亿美元的顺差额,较2004年水平增长2倍有余。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但略有所缓和。

我们认为贸易顺差的回落主要原因是政府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对9月份的贸易数据产生了影响。9月15 日,政府下调了煤炭、纺织品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我们认为9月份的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微调,对进出口影响并不大,企业很快会调整策略适应退税率的下调。10月份贸易顺差很可能要反弹,政府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支持这一预期。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出口订单分类数据大幅上升至60.2,远高于8月份的55。出口订单指数是衡量出口的领先指标,国庆节假期也可能延迟了一些出口订单至10月份。

2,原油、成品油出口量双双下降,汽车进口大增。

全文阅读

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剖析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更加普遍,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增加。国际贸易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性影响。本文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加以研究。

关键词:贸易增长;贸易平衡;问题

一、前言

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主要是为了实现各国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外贸易可推动经济增长,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交流,达到良好的贸易效果。国际贸易可对国内贸易起带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浪费,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平衡是经济利益和竞争力博弈结果

纵观世界贸易整体,无不平衡问题。将其细化到国与国之间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却很难实现贸易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贸易平衡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国贸易政策

各国的贸易政策和规则各有不同,主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利益,通过鼓励或限制等方法,来控制本国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提升,一国贸易政策的改变,很容易影响别国利益。可构建贸易政策国际协调机制,用以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科学、合理,使国际贸易更加透明、公平、自由等。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全球贸易限制措施也不够稳定。各国既有贸易诉求,又采取本土保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和竞争空间。无论是贸易开放,还是贸易保护,都会影响贸易平衡。

全文阅读

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平衡新解

摘要:国际分工的演进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模式也更加复杂。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下,贸易平衡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总体平衡。随着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入,贸易失衡也将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这与两者自由化进程的不对称密切相关。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视野对于理解贸易平衡、解决贸易失衡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国际分工;比较优势;服务贸易;贸易平衡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5-0063-05 收稿日期:2008-01-07

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中谈到贸易平衡或贸易失衡都是针对商品贸易项目而言。这在商品贸易占绝对主导地位、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自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总量飞速增长。其中服务出口在1980年的总量是3643亿美元,到2005年增长为24150亿美元,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可略窥一斑。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以旧有的标准来看待和处理贸易失衡问题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根据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在服务贸易项目上存在盈余的国家一般在商品贸易项目上都存在赤字,反之亦然。表1以2005年为例,列举了服务贸易盈余和赤字分别位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的具体贸易余额。从中不难看出,除瑞士以外,主要的进出口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都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关系。很多学者(Melvin,1989;Hisanaga,2007)在理论上也对此作出了充分说明。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平衡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进行认识。

一、国际分工的演进与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

国际分工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晚期,当时主要表现为工业国和以农业国及原料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即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垂直型分工至今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问的一种重要分工形式。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和以部门内专业化为标志的产业内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总体上表现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共存,且水平分工不断深入拓展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继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以美国为例,早在1980年,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达63.77%。现在已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较低,中国仅为4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以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部门。随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也随之不断扩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高达4.8万亿美元,占商品贸易额的1/4左右。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共存且互补的贸易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法则。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作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在包含服务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法则同样是适用的。这已经由很多学者(Hindley andSmith,1984;Deardorff,1988)予以证明。

假设经济中有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资本要素K和劳动要素L;两种商品X和Y,其中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A国的资本要素禀赋相对比较充裕,B困的劳动要素相对比较充裕:资本除用作本国生产还可作为服务要素跨国界流动,从而产生服务贸易流,劳动则不可流动。需要特别指出,这里的资本要素(K)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传统的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用于生产服务(这里主要是指生产者服务)的要素。

全文阅读

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之后,迎来又一历史新高,增长了35.7%,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全文阅读

发展加工贸易促进贸易平衡研究

[摘要]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全文阅读

贸易收支平衡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应当辨证地认识我国的贸易顺差利弊,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导致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及其增长,且实现贸易平衡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多方努力。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全文阅读

贸易不平衡中加工贸易的作用

【摘要】贸易不平衡问题由于牵涉我国贸易转型、释放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而被广泛讨论。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是1756.4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54.1%,加工贸易顺差是1537.5亿美元,占整个中美贸易顺差的75%以上。笔者认为,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要讨论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得从我国的加工贸易入手围绕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项目两个方向展开。

【关键词】加工贸易 贸易不平衡 FDI 经常性项目 资本项目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保持了高额的顺差,随着高额的贸易顺差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由贸易不平衡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贸易摩擦加剧、外汇储备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受国际变化冲击巨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口遭受重创,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力也不从心。

加工贸易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大部分由外商投资(FID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企业进行。而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也主要有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项目两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对经常性项目的影响

“大进大出”是商品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因为其需要大宗的进口原材料,然后大宗地出口加工好的成品。由于加工贸易处于众所周知的国际贸易“微笑曲线”的底端,是附加值最低的地方,由于加工环节并不会产生多少附加值,其加工后的成品比起原材料来说并未增值多少,当外国经销商采购后经过包装、市场营销附加值大增,并且许多加工企业属于FDI,结果,看着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流向外国,其实,这些产品真正的老板大部分是外资企业,使得“顺差留在了中国,利润带到了外国”。

我们可以以一个芭比娃娃为例:一个最基本的芭比娃娃在洛杉矶零售价为$9.95,但在香港的出口价是$4,其中$2.5为港人所得,$0.65是进口的材料成本,所剩下的$0.85则为国内所得,包括工资、管理和折旧、税费等,以及老板的利润。换句话说,每出口一个芭比娃娃就会产生3.5(4 - 0.65)美元左右的贸易顺差。如果加工企业是FDI企业,外资出于避税考虑会将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到国外,因而会压低加工企业出厂价(外商控制的加工企业注册地在中国是我国居民企业),提高出口价格(国家会实行出口退税),使得一个“芭比娃娃”带来的贸易逆差在4到5美元左右,但加工企业仅仅只得到了0.65美元。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我国的加工企业来说加工贸易是“大进大出”,而对于外资老板来说是“低进高出”,这一低一高之差乘以每年我国巨大的加工贸易总量变为了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一部分,概括起来就是在由我国加工贸易产生的贸易顺差中,外资的巨额利润隐藏在了其中,他们拿走了利润,把巨额的顺差数据留给了中国。只要加工贸易有利可图,其势必形成出口国大额贸易顺差。

全文阅读

谈发展加工贸易促进贸易平衡

摘要: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