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特色案例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精选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彝族医药;上法;咽舒宝滴丸;慢性咽炎;研究;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27-04

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壮、朝、彝等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规范化整理研究-彝医“上法”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化研究》任务书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08年1月~2010年9月,课题组在总结既往研究成果和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上法”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草案,经初步完善后制定了临床方案,并通过100例慢性咽炎患者临床观察,验证临床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愈34例,好转66例,总有效率为100%,未发现不良反应,证明方案安全有效。最后,课题组综合临床研究情况和专家意见制定出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现报告如下。

1 彝医“上法”理论研究

2005年初,本所就开始了彝族民间“上法”应用情况的走访调查和口碑文献、相关资料收集,并结合本所近年来彝族医药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从“上法”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治疗特色、治疗规律等方面进行整理,到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此项工作。

[KG(0.1mm]经过研究和专家讨论,课题组将“上法”理论总结为:“上法”是彝医上路排毒法的简称,在彝族民间世代相传应用已上百年,但未见有相关文献记载。彝医认为,人体排泄邪毒主要有两条路径,即上一路排毒系统和下一路排毒系统。上一路向上、向外,包括皮肤、汗腺、口、鼻、咽、气管、肺及食道、胃。下一路向内向下,包括肠道、、肾与膀胱。上路排毒法是根据“二气六路”学说及“邪毒”病因理论,采取向上向外排毒、解毒的治疗方法。上法治疗病症广泛,如头风疼痛、目赤肿痛、耳道溢脓、痤疮疔疖、外感邪毒、咽痛音哑、喘促痰嗽、胃痛呕吐等。之所以上一路排毒通路涉及病种广泛,是因为上路系统易受邪毒侵扰,且与人体清浊二气循行走向密切相关,彝医认为人体元气由脑中生成直注脐下(气海),由此化生清浊二气,通过清气三条路和浊气三条路灌注周身,从而发挥清气的驱动防卫作用和浊气的濡润滋养功能,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人体六条气路均从脐下(气海)分出,再向内向上循行,且主要趋向是向上直达头顶,经过咽喉,由此清浊二气从脐下蒸腾,向上达上路系统就存在能量衰减,这一生理现象必然导致上路系统易感邪毒或内生邪毒阻塞气路,病症多发。因此,“上法”的含义包括:①向上向外排毒;②鼓舞清浊二气向上蒸腾以抗外邪;③治疗药物具有趋上性的特点,直达病所。

“上法”对呼吸道疾病的治法,包括清除肺毒法、清排痰毒法、宣肺止咳法、解毒利咽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将痰毒、热毒从肺、气管、咽喉排出以达驱邪的目的,多用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气肿及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

“上法”对胃、食道、口腔疾病的治疗,包括催吐排毒法(用于食物、药物中毒等);催吐利咽法(用于热毒咽喉肿痛);醒神开窍法(用于中风、癫痫、昏迷);养胃解毒、调气止痛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病变)等方法。

“上法”针对外五毒(风毒、热毒、燥毒、湿毒、寒毒)入侵机体的治疗,采取散毒、化毒的方法,具体包括疏散风毒法、清散热毒法、润解燥毒法、燥散湿毒、温化寒毒等方法,均可从皮肤、汗腺驱毒而出,本法可广泛用于感冒、鼻炎、急慢性结膜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

“上法”是针对毒邪病因的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治疗手段上选用具有向上、向外作用的方药将毒邪排除体外,达到祛邪外出以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方案的起草

“慢性咽炎”是上法治疗的优势病种。本课题根据收集到的彝族民间应用“上法”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和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研究起草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方案(草案)》。内容包括前言、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疗效评定标准、临床验证实施初步方案。

方案起草完成后,课题组通过召开会议等方式多方征求同行专家、民间彝医和相关医学专家的意见建议,充实修改了方案。修改完善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课题实施的有关要求,在草案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设计类型与原则、对照措施、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数据管理、伦理学原则、总结与资料保存等必需内容,细化了研究人群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修订完善了治疗方案,明确了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在疗效评价项中增加了安全评价指标。制定了临床技术方案和临床观察者手册以及CRF表和知情同意书。

3 临床治疗结果

课题组自2009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根据彝医“上法”理论开发的彝药“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患者100例,结果治愈率为34%,好转率为66%,总有效率为100%[1]。

4 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的完善和制定

临床研究总结完成后,课题组根据临床研究的情况,以临床技术方案为基础,研究制定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前言、病名与症状、病因病机、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则治法、药物和用法、疗效评价标准、附则9项内容。于2010年6月16日再次召开会议,邀请有关专家、民间彝医参加,征求修改建议。课题组经认真研究,将征求到的合理建议内容补充到技术规范中,制定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试行)》,经楚雄州卫生局审核批准,从2010年7月1日起在云南省彝医医院内试行。

根据专家意见建议修改的主要内容是:⑴精减前言部分;⑵增加药物和用法部分的药物组成和方解,供临床医师参考,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⑶慢性咽炎容易反复发作,增加调护、注意事项2项内容,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通过对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完善,课题组完成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试行)》的研究制定。

5 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技术规范(试行)

5.1 病名与症状 慢性咽炎系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以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干咳、恶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迁延,症状顽固,且易复发。属于祖国医学慢喉痹范畴,彝医称为“慢喉风毒”。

5.2 病因病机 彝医认为,咽喉为上路排毒系统的主要通道,是人体抵御外邪毒入侵的主要门户。慢喉风毒多由急喉风毒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其病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种,然无论早期因外感还是内伤,到了慢性咽炎阶段,其病机均不外乎是清浊二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热、痰、瘀等内生邪毒中的1种或几种凝滞咽喉所致。如清气第二路经脐底过整个消化系统达咽喉七窍,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胃肠,若清气不足,则易生痰浊毒,浊气第二、三路从下向上循行达头顶鼻下,主要涉及的脏腑是肾,若肾之浊阴不足则可产生虚火上灼咽喉,若久病不已则多形成虚火痰瘀互结,缠绵难愈。其总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常因有害气体或粉尘长期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反复呼吸道感染及邻近组织慢性炎症(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等)蔓延而来。

5.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喉痹”项制定。(1)以咽部干燥、或痒、或痛、异物感、胀紧感等为主要症状;(2)病程较长,咽部不适症状时轻时重;(3)常有反复急性加重史;(4)咽部检查黏膜肿胀、或有萎缩,或有暗红色斑块状、树枝状充血。咽侧索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5)排外食道上段及咽喉部肿瘤。

5.4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乳蛾、喉痈、急喉风等病相鉴别,主要鉴别要点如下:(1)乳蛾:青少年多见,以咽部两旁红肿疼痛为主;(2)喉痈: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吞咽障碍,可化脓,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3)急喉风: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为主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咽痒不适等表现。

5.5 治则治法 彝医认为,火热痰瘀均为毒,这4种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治毒需排毒、解毒、化毒,对“慢喉风毒”采用向上、向外排毒、解毒的治疗方法,治则是标本兼治,治法是升清降浊、解毒利咽、凉血通络。

5.6 药物和用法 彝医上法理论认为,慢喉风毒的共同病机是清浊二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火、热、痰、瘀等内生邪毒凝滞咽喉的共同病机,治疗采用专病专药的方法,根据上法理论研制出彝药咽舒宝滴丸专治本病。

咽舒宝滴丸是根据彝医“上法”理论研制,基本方来源于彝族民间验方,由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制剂室加工精制成水滴丸。主要成分是地胆(彝药名:本米告)、真金草(彝药名:赊者涛)、糯米香(彝药名:清粘羞、柴鸟弄金)、薄荷(彝药名:梳帕)等。功效:升清降浊、解毒利咽、凉血通络。方解:方中地胆清热,解毒,止咳;真金草升清降浊润肺,凉血通络,消瘀止痛;糯米香清火驱风;薄荷疏风散热、开窍利咽。诸药组方共奏升清降浊、解毒利咽、凉血通络,疏风止痛之功效。另外薄荷及糯米香增加了该药口感和香味,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成人每次4~6粒,1日3~4次,含服。1周为1个疗程。

使用注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肝炎、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和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病的患者因无相应研究资料应慎用本品,如须使用应加强观察。

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慢喉痹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好转:咽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7 调护及注意事项

慢性咽炎为一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除发作期间用药物治疗外,平时需亦注意调护,少食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戒酒。

注意口腔与咽部的清洁卫生,坚持早晚与饭后刷牙,积极治疗咽部周围器官的疾病。减少粉尘刺激,纠正张口呼吸的不良习惯。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煎炸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8 小结

“上法”流传于彝族地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是彝医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易推广等优点。特别是对慢性咽炎这一顽固的常见病治疗效果满意,本课题应用咽舒宝滴丸治疗的100例总有效率达100%。当然,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总有效率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仍是治疗慢性咽炎的首选方案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彝族民间“上法”得到了初步的整理总结,制定出了彝医“上法”咽舒宝滴丸治疗慢性咽炎的技术规范,培养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彝族医药学术团队,为今后彝族医药系列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打下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课题组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上法”治疗慢性咽炎诊疗规范,加强“上法”治疗慢性咽炎的技术推广,加大彝族医药系列特色诊疗技术的总结整理和规范、标准制定,提高彝医药的临床水平,扩大彝族医药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联合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25

肺部真菌感染为临床常见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且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 其临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此病诊断难度较大, 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1]。本次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观察联合治疗的可行性, 分析两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3例, 女41例, 年龄37~67岁, 平均年龄(52.13±12.47)岁, 均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等症状, 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2]诊断标准以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3]。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痰标本采集及真菌鉴定 标本采集前生理盐水漱口, 将用力咳出的痰液作为痰培养及涂片检查。清晨3%双氧水漱口, 采集咽喉深部咯出痰液并收集在无菌痰盒内, 连续2次, 气管插管取分泌物送检, 标本镜检查合格后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1. 2.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氟康唑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6541, 辽源市泓源制药有限公司)治疗, 400 mg/d, 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取痰热清联合氟康唑治疗, 氟康唑给药同对照组, 痰热清(国药准字Z20030054,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分析患者真菌类型, 以评价其临床发病特点;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症状消失, 特征恢复正常, 胸部X线片、实验室检查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有效:客观指标一定程度改善;无效: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致病菌类型分析 84例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68例, 占80.95%, 克柔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各4例, 占4.76%, 葡萄假丝酵母菌5例, 占5.95%, 其他3例, 占3.57%,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类型最为常见。

2. 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2%与对照组78.57%比较显著较高(P

3 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此病致死率较高, 但因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 故诊断难度较高, 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 其主要治病菌种包括曲霉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 有临床研究显示白色念珠菌型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最高[5]。其主要发病因素包括侵袭性操作、营养状况不良、长时间应用激素、高龄等。因其特异性表现不明显, 常延误病情治疗, 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患者;②CT检查显示两肺有斑片或蜂窝状浸润影, 但无法以病理学解释;③长时间抗生素治疗原发性肺部感染无改善, 或病情好转后突然恶化患者。

本次研究采取痰热清、氟康唑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痰热清为抗菌消炎纯中药制剂, 可改善肺功能, 缓解支气管痉挛及气管炎性细胞浸润, 同时可降低气道阻力。氟康唑为常用抗菌药物, 抗白色念珠菌效果较好, 而对曲霉菌无效。两者联用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证实联用方案的可行。

综上所述, 白色念珠菌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主要类型, 联用方案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学勇, 姚树娈, 王瑞玲,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真菌感染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21):3236-323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1):8-17.

[3]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8):697-70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4-58.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重组α-2b干扰素

[中图分类号] R5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037-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low dose HA assisted in the treatment of 29 cases with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GUO Ziwen XU Xiaoju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low dose HA assist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Methods 58 cases from March 2002 to February 2011 definitely diagnosed as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 including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which had 2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low dose HA treatment as homoharringtonine (HHT) combined with 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regrouped α-2b interferon based on the program of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hematological release were 93.10%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72.41% in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total remission rates of cytogenetics were 65.51%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37.93%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i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Low dose HA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regrouped α-2b interferon being worthy of generalization have synergistic effect on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and can produce favorable cytogenetic response with evidently decreased leukocyte and high remission rate of hematology.

[Key words]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HHT; Ara-c; Regrouped α-2b interferon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约占全部白血病的20%。CML发生的主要原因是DNA印迹(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具有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根治方法[2],在CML慢性期移植可以获得较理想的疗效,但加速期及急变期移植的相关死亡率和移植后复发率仍明显较高。近年来,随着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CML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但存在耐药等问题。目前,尚无较为统一的治疗方案[2],探索CML理想的治疗方案是血液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我科于2002年3月~2011年2月采用干扰素辅助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CML诊断标准[3]。入组的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9~62岁,平均(45.7±6.8)岁;病程30 d~48个月;慢性期40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4例;初治36例,复治22例;患者入院时情况,血小板<100×109/L 6例,(100~450)×109/L 41例,>450×109/L 11例;白细胞总数<10×109/L 5例,(10~306)×109/L 53例;血红蛋白<100 g/L 18例,≥100 g/L 40例;骨髓象,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增生活跃32例,极度活跃26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54例患者行Ph1染色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将入组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期、入院时骨髓象及实验室检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小剂量HA方案,即高三尖杉酯碱(HHT)1~2 mg/d,加入5%葡萄糖注射5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6~24 h;阿糖胞苷(Ara-c)15~25 mg皮下注射,2次/d;10~14 d为1个疗程,每月重复1次,12个月后根据患者病情给药1次/2个月,或1次/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小剂量HA方案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α-2b干扰素3×106 U,皮下注射,3次/周,连续治疗1~12个月,缓解后改为每2周维持,疗程同对照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标准》[3]拟定。①血液学缓解标准:CHR为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完全缓解,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450×109/L;PHR为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脾肿大存在,外周血有幼稚细胞;NHR为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总有效=CHR+PHR。②细胞遗传学缓解标准:CCR为Ph染色体完全消失;PCR为Ph染色体阳性率5%~34%;MCR为Ph染色体阳性率35%~94%;NCR为Ph染色体阳性率≥95%;总缓解=CCR+PCR+MC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50,*P < 0.05

2.2 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缓解率为65.51%,对照组总缓解率为37.93%,两组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419,*P < 0.05

2.3 副作用及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轻者未经处理自行缓解,重者经胃复安注射后缓解;观察组有16例患者出现用药后低热,部分患者尚能自行退热,不能自行缓解者予以解热镇痛药后退热;有关节、肌肉疼痛4例;食欲减退4例;2例有乏力;轻度骨髓抑制4例,明显抑制2例。对照组在治疗初期有12例出现发热,均能自行退热;骨关节痛2例,乏力3例;轻度骨髓抑制5例,明显抑制2例。两组患者均能耐受,均能完成治疗,上述症状停药后均可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阶段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各阶段以粒细胞系统的增生为主要表现。Ph染色体是CML特征性细胞遗传学改变,并形成bcr-abl融合蛋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可分为慢性期(CP)、加速期(AP)、急变期(BC)三个阶段。有研究表明,CML患者90%~95%可检测到特异性的Ph染色体[4]。本组研究中有54例患者行Ph1染色体检测,结果示均为阳性。李大启等[5]研究报道,bcr-abl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病机制。消除或减少Ph染色体阳性细胞,延长CML患者慢性期,是延长其生存期的关键问题。

高三尖杉酯碱是一种植物生物碱,能通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色素C释放和半胱天冬酶3激活而诱导细胞凋亡而对各种髓系白血病细胞发挥其抑制作用。吴春华[6]研究认为,高三尖杉酯碱能下调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克隆细胞的bcr-abl转录,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对其慢性期能够产生较好的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阿糖胞苷是一种抗细胞代谢药,能选择性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克隆受抑制[7]。大量研究证实,小剂量阿糖胞苷能使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后期患者达持久的细胞遗传学缓解。故而,HA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治疗。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重组α-2b干扰素能选择性抑制CML Ph阳性细胞,使CML原始造血干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性增强,调节造血微循环,从而促进正常各系列细胞的增殖。本组研究结果示,观察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缓解率为65.51%,对照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缓解率为37.93%,两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副作用及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以往研究报道[8-9]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重组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好的细胞遗传学反应,降低白细胞效果明显,血液学缓解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穆会君,谢平,沈云峰,等.BCR/ABL融合基因和转录因子FoxO3a在初发和急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190-192.

[2] 王健民,章卫平,宋献民,等.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对血缘与非血缘关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2):77-79.

[3]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2-258.

[4] 郎晓霞,郜玉太.小剂量HA方案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长冶医学院学报,2010,24(6):409-410.

[5] 李大启,陈萍,邵建华,等.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7):650-651.

[6] 吴春华.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7):30-32.

[7] 陈蓓莉,莫东华,林文远,等.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67.

[8] 田颖.HA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24-26.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肝穿刺活检;肝组织病理学;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HBV携带者(ASC)约占全世界的1/3[1],其中35%可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65%可演变为肝硬化,80%的原发性肝癌(HCC)与HBV感染有关[2]。因此,正确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尤其是抗病毒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对收集482例行肝穿刺活检术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穿刺活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漳州市医院感染科工作期间行肝穿刺活检术病例482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65例,女217例,年龄16~55岁,平均(30±5)岁,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病史最长者30年,最短者1.5年。全部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其他各种感染、结核、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既往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

1.2 实验室检测项目与方法 患者住院后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常规、血型、血清肝功能、肝脏B超定位、胸部X线。

1.3 肝穿刺病理检查 入选患者均无肝脏穿刺禁忌证,并在有创检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进行肝脏穿刺操作。在超声波定位后,肝脏局部麻醉,用16 g穿刺针采用1 s快速穿刺活检术,取长约1.5~2 cm肝组织1条。

1.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穿刺活检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制成4 μm切片,由高年资病理科医师进行镜检阅片。病理诊断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的诊断标准,进行慢性肝炎的炎症分级(G0-4)和纤维化分期(S0-4)。慢性肝炎的肝组织病变程度划分也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的诊断标准,即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

2 结果

482例肝穿刺活检病例中,无症状携带者96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78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16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48例,病理诊断符合G0S0 64例,符合G1-2S0-2 261例,符合G3S1-3 131例,符合G4S2-4 26例,具体各期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见表1。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大国,根据2008年4月21日我国卫生部最新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无症状,只是间歇性出现乏力、腹胀或其他非肝病特定的症状,常常被忽视,往往是体检时才无意中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往往存在慢性肝损害,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往往无法准确判断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无法正确的选择时机合理的抗病毒治疗,部分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部分延误治疗。根据上述病例分析,临床与病理诊断分级的总体符合率约63.9%,其中以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符合率最高,达81.5%,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符合率最低,仅41.7%,可见肝功能并不能完全反应乙肝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单凭肝功能指标来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变程度是不够的[4]。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变程度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仍为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更加客观的反应肝脏病变程度。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是判断肝脏损害的金标准。因此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定期的症状询问、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测的同时,只有积极进行肝穿刺检查才能客观的反应肝脏病变程度。经皮肝穿刺活检组织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其最大的危险是肝内出血,但死亡率仅为1.0~1.2/10000[5]。且目前多采用经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将危险性进一步降低。当然,由于肝脏病变不是均匀一致的,穿刺部位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取样误差。但本文相关数据证实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应将肝脏穿刺检查作为一种必要手段。对于是否抗炎、抗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Maddrey WC.Hepatitis B:m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 Medvirol,2000,61:362-366.

[2] 彭文伟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科学出版社,2000:617.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志,2000,8(6):324.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白血病;粒细胞;淋巴细胞;骨髓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是指骨髓中的某种白细胞发生慢性恶性增生并浸润组织器官而引起的血液病,可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为了探讨慢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和骨髓涂片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3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69岁;其中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3例(占69.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0例(占30.3%),均符合慢性白血病临床形态学诊断分型(类)分病(期)建议的相关标准[1]。

1.2 方法 按常规抽取患者的骨髓标本,涂片后进行过氧化物酶(FOX)染色、糖原染色(PAS)、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镜下观察每张涂片的200个有核细胞。具体操作和结果判定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的有关内容进行。

2 结果

2.1 CML23例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 ①细胞形态特征:中幼粒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大小不一;细胞核呈类圆形,可有凹陷、卷曲,染色质粗,少数可见1~4个核仁,细胞胞浆呈紫蓝色,量较多,部分可见细胞颗粒减少。镜下容易看到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幼红细胞可有核固缩现象,本组有1例出现戈谢氏样细胞。②增生度:明显活跃3例(占13.0%),极度活跃20例(占87.0%)。③粒红比:5.8~96.9∶ 1,有1例正常、其余22例均增高。④粒系细胞比率为(83.9±8.7)%,其中中幼粒细胞比率为(39.8±7.7)%,晚幼粒细胞比率为(17.7±6.1)%,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为(4.4±2.8)%,嗜碱性粒细胞比率为(2.1±1.5)%。⑤红系细胞比率为(8.1±4.2)%。⑥淋巴细胞比率为4.4±1.9%。⑦巨核细胞计数每个涂片5~5000多个不等,其中增高17例、正常5例、减低1例。⑧NAP积分:正常4例,增高4例,减低15例。

2.2 CLLl0例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 ①细胞形态特征:粒系细胞的形态大致正常;红系细胞可见核固缩、核分叶等情况;淋巴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凹陷、切迹、分叶,染色质致密,幼淋巴细胞常见1~3个核仁,细胞胞浆呈蓝色,量少,部分细胞边缘有不规则突出;可见分叶增多的巨核细胞。②增生度:活跃6例(占60%),明显活跃3例(占30%),极度活跃1例(占10%)。③粒红比:0.77~11.1∶ 1,其中减低6例(占60%),正常1例(占10%),增高3例(占30%)。④粒系细胞比率为(12.5±9.7)%。⑤红系细胞比率为(7.7±6.5)%。⑥淋巴细胞比率为(77.1±17.2)%。⑦巨核细胞计数:每个涂片0~110个不等,其中增高1例、正常4例、减低5例。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作为一种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3]。CML可分为典型CML、不典型CML和幼儿型CML三种类型。本组23例CML中包括典型CML18例(占78.3%),不典型CML3例(占13.0%),幼儿型CML2例(占8.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可分为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白血病又分为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幼淋巴细胞混合型、典型小淋巴细胞型、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本组10例CLL中包括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6例,幼淋巴细胞混合型2例,典型小淋巴细胞型和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各1例。本组23例CML和l0例CLL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表明,CML的骨髓增生度比CLL高,CML和CLL的红系细胞比率相近,CML的巨核细胞数比 CLL高。CML和CLL之间的同类白血病细胞、正常细胞相比较,存在着形态大小不一,核凹陷、卷曲以及核浆发育不平衡等差异。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以外,CML还可见戈谢氏样细胞。

总之,骨髓涂片检查能为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掌握病情、制订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郑天林,秦红,陶元星,等.慢性白血病临床形态学诊断分型(类)分(病)期标准建议.白血病,1998,7(4):246—249.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慢性肾炎;喜炎平注射液;注射用氟氯西林钠

【中图分类号】R6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3-01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免疫性疾病,也是临床上难治症之一。慢性肾炎分急、慢性两个阶段,具有变化大、全身浮肿,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等特点。应用单纯西药很难将其治愈,因此,我们采用喜炎平注射液合注射用氟氯西林钠(山西泰盛制药有限公司)方案对慢性肾炎治疗15例,并分15例为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分述如下:

一、 临床资料

在所选用的15例临床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岁23岁;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7人,好转6人,无效2人;总有效数占发病数86.67%;与随机抽样选择的15例单纯西药治疗病例总结比较对照,有明显差异。病例总结表明应用喜炎平注射液炎合注射用氟氯西林钠治疗慢性肾炎有着显著效果.

1.1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二、 治疗方法

2.1药物治疗:① 注射用氟氯西林钠(山西泰盛药业公司生产),成人:静脉点滴,:2.0克用生理盐水稀释为l00毫升,一日一次,7天一疗程,但须皮试,对本品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禁用。②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成人:静脉点滴:5毫升配盐水l00毫升,一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可以连用2-3个疗程。

2.2对照组:选用荼普生片2片,一日三次,口服。合用生理盐水l00毫升配注射用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点滴.过敏患者禁用,点滴时间不少于60分钟。一日二次,7天为一疗程。

三、 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1)慢性肾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拟定的标准,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31原发性肾小球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廊谈令纪要) ,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②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数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③病程中可有肾炎急性发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发作时有时类似急性肾炎之人观。有些病例可自动缓解,有些病例出现病情加重。

(2)慢性’肾炎轻重分级标准 病情的轩市主要从蛋白尿、肾功能、水肿、高血压等方面判断。凡具备下列任何1项即可确定。①重度A. 尿蛋白检查持续++~+++,甚贝rJ持续出现+++,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3g之间,血清白蛋白>30g/L。B. 肾功能不正常(血肌酐≥133~442tzmol/L)。C. 有或无血瘀证临床表现。有明显血瘀证表现:9.面色黧黑或晦暗;b.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c,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d.脉象细涩;e.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升高; ②中度A. 尿蛋白检查持续+ +,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在1~2g之间,肾功能正常。B. 浮肿可轻可重,可有高血压。③轻度 A. 尿蛋白检查持续±~+ +,或24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在1g以下,肾功能正常。B. 浮肿不明显或无,血压正常。

治疗后病变及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变化。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三.讨论

1.由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症状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患都所忽视。一般在发现自己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大多数都到中期或晚期。是一种以病人有慢性腰困及身浮肿;尿蛋白等自身反应性病变。与机体的免疫学异常有关。因为卧床休息,既能增加利尿,又能减少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等危险的并发症,从而不致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应该经常注意气候的变化,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可引起肾小动脉痉挛,加重肾脏缺血,使肾功能恶化。另外,应注意防止呼吸道感染,包括咽峡炎、扁桃体炎等。

2.喜炎平注射液是从中草药穿心莲植物中用现代特殊工艺加工,提取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为主要成份研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提高肾炎病人的体质,提高病人机体的免疫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3. 注射用氟氯西林钠

。主要应用于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周围感染,但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通过抑制敏感细菌达到杀菌作用,具有不可逆性的抑制作用和杀菌力,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可见,二者联用治疗慢性肾炎, 既能有效杀灭细菌,又能够提高肾炎病人的体质,提高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无毒副作用地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体现了治疗慢性肾炎的优越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一提。

参考资料

[1]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本文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50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73岁,平均(41.2±5.7)岁;病程1.4~23个月;临床分期:其中慢性期患者共14例,加速期患者共7例,急变期患者共4例。对照组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9~71岁,平均(40.5±6.1)岁;病程1.5~22个月;临床分期:其中慢性期患者共15例,加速期患者共6例,急变期患者共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临床分期等情况给予以下化疗方案: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强的松(HOAP方案)、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方案)、吡柔比星+阿糖胞苷(HA方案)、柔红酶素+阿糖胞苷(DA方案)等方案。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根据患者临床分期情况,分别可给予400 mg/d、600 mg/d或者800 mg/d口服。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下肢浮肿、皮疹及肝功能是否改变。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白细胞和骨髓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也正常,血红蛋白含量大于100 g/L,没有髓外浸润,为完全缓解;患治疗后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及骨髓象中的1项或者2项未达到上述完全缓解标准,为部分缓解;患者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均没有达到部分缓解标准,甚至加重,为未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6.0%,对照组缓解率为76.0%,观察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下肢浮肿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表2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种由多能干细胞病变所致、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制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90%本病患者可检测到Ph1染色体,其余10%患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查到相应基因结构的异常。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脾肿大明显为本病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为中幼粒细胞阶段以下之粒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或增多。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①慢性期症状较轻,约为3~4年。②加速期出现较多症状及血液学改变,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③急变期症状及血液学改变均似急性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2,3]。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由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临床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恶心呕吐、下肢浮肿、皮疹及肝功能异常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干定云,陈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190,19.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慢性肛周湿疹;中医治疗;方法;疗效

作为临床常见皮肤疾病,慢性肛周湿疹病因复杂、病情延展、病程较长、易反复、治愈难度高,可出现顽固性的瘙痒、皮肤干燥、灼痛、皲裂等现象,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危害甚高,甚至可能诱发患者的严重心理障碍[1]。目前,临床医师对此病症的治疗整合出了局部封闭疗法、激光疗法、外敷软膏疗法以及内服汤剂疗法等多套方案,各套方案均有自身独特的疗效,而且临床评价不一[2]。本院以总结中医疗法在慢性肛周湿疹疾病中的疗效作为切入点,选择53例病患进行了临床辨证以及对症治疗,下文为此次治疗的内容与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肛周湿疹53例患者全部为我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间收治,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处于25岁-63岁之间,平均为42.6±2.4岁,病程处于5个月-4.5年之间,平均为2.5±0.5年,53例患者均经过慢性肛周湿疹诊断标准确诊,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缺失、糖皮质素类药物使用期、高血压、糖尿病或恶性肿瘤问题。

1.2 方法

1.2.1 证型诊断 中医临床医师为53例患者进行辨证,22例患者发病日久、病情缠绵反复不愈,肛周的皮肤呈苔藓样改变、粗糙肥厚,瘙痒部位在抓挠时有皮屑脱落,剧烈痒感阵发,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薄,口干不思饮水,确诊为血虚风燥证型。31例患者发病缓慢,肛周的皮疹多为丘疹、丘疱疹,颜色暗淡,渗出液体少且稀薄,部分伴有鳞屑,因瘙痒而将皮疹抓破后外溢出少许浸水,舌质淡、舌苔白薄腻、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诊断为脾虚湿蕴证型。

1.2.2 治疗方案 ①血虚组:采用当归饮加减方进行治疗,致力于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药包括:黄芪、白芍、生地黄、地肤子、蒺藜各15g,当归、何首乌、川芎、防风各10g,甘草、蝉蜕各5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若患者口渴咽干加入麦冬、玄参,若剧痒难忍,无法入眠,则加入酸枣仁与珍珠母,若患者肛周边缘皲裂、粗糙肥厚,则加入鸡血藤与丹参。②脾虚组: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方,治以健脾、益气、利湿,方药包括: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芍15g、苍白术15g、柴胡10g、陈皮10g、防风10g、黄柏10g、升麻5g,1剂/日,水煎,早晚两次服用。若患者隐血不足加入烊化阿胶6g,若局部潮湿较重则加入蒲公英15g、虎杖20g,若瘙痒严重加入苦参与白蒺藜各15g。此外,给予两组患者除湿止痒软膏外敷治疗,将软膏涂在肛周病变部位,每日3次,3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 治愈:肛周皮疹彻底消退,患者不再有瘙痒症状;显效:肛周皮疹消失在总量2/3以上,瘙痒症状改善明显;好转:肛周皮疹消失的量为总量的1/2,瘙痒的症状部分减轻;无效:皮疹与瘙痒均为改变或加剧。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中医医师为患者进行临床辨证,最终将患者分为血虚风燥证型(22例)及脾虚湿蕴证型(31例)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汤剂治疗之后,其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5.45%(血虚组病患)、96.77%(脾虚组病患),各组均有1例无效,见表1。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之后,均未发生任何显著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临床医师研究证明,常见的慢性肛周湿疹皮肤疾病,多是由急性的湿疹病症治疗延误问题而导致,为提高这一病症的痊愈率,研究人员立足于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整合出诸多治疗方案[3]。这些治疗方案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分型不够精细,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在治疗后常易反复发作,使患者痛苦不堪。

我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慢性肛周皮疹病症的临床治疗,对53例患者实施了中医理论辨证,并为其进行了分型治疗,将53例患者确诊为血虚风燥及脾虚湿蕴两种证型,并针对各自病症状况,采用了中药汤剂及外敷软膏的配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得到了95.45%(血虚组病患)、96.77%(脾虚组病患)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证明了中医辨证方法在治疗该病症中具有的优势。

但是,从细节来看,本院对53例患者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45.45%(血虚组病患)、70.97%(脾虚组病患),患者痊愈状况较差,且各存在1例无效的患者。总之,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肛周是真具有良好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对临床症状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陆明山.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J].山西中医,2012,28(11):7-7.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痞证;寒温并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嘈杂等范畴[1]。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由于这一病理变化常常呈现不可逆转性,所以它的治疗难度较大。笔者以枳实消痞丸合失笑散汤剂为基本方,采用寒温并用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6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长者23年,最短者3年,平均病程5.8年。

1.2 诊断依据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胃镜所见及病理诊断。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2]。a

1.2.1 临床症状 主要为胃痛、食欲不振、恶心、暖气、乏力、上腹部饱胀或钝痛,饮食后加重。

1.2.2 胃镜 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肉眼直视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皱缓变细或平坦。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者可见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以采用寒温并用法为治则,枳实消痞丸合失笑散汤剂为基本方的中药汤剂。方药组成:半夏15g,枳实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15g,麦芽15g,厚朴15g,炒黄连10g,干姜15g,泽泻20g,蒲黄15g,五灵脂15g。每天一副,水煎分2次,早饭前,晚饭后口服。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仔细观察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胃镜。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观察参照文献[3]方法采用半定量方法。主要症状按0, 1, 2, 3分评价。0分:无症状;1分:提醒后患者能意识到症状存在;2分: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活动不受限制;3分: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目一正常活动受限制。其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为治疗前积分的1/3以上为有效,2/3以上为显效,不足1/3为无效。

3.2 临床疗效:显效率84%,有效率10%,无效率6%,总有效率94%。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痞证范畴,其病机特点一是脾胃虚弱,一是寒热错杂,另有寒凝血瘀。该病患者临床上有一系列的脾胃虚弱表现,例如胃脘胀满、暖气、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故叶大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床上.脾胃升降失调时,往往容易形成寒热错杂证候,由于脾气不升,清阳下陷,故生久泻;若胃津不足,胃燥生热,热性炎上,则其降浊功能失常,表现为浊阴不降,胃气逆上,产生痞满、暖气、呕吐等症状。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个病机特点脾胃虚弱和寒热错杂,及寒凝血瘀,又是相互影响的.是该病的主要矛盾。

枳实消痞丸,系李杲《兰室秘藏》之方。方中黄连、干姜并用,一苦一辛,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为治痞之要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四君子汤坐镇中州,祛邪扶正。[4]由于CAG多有淤血存在,故加失笑散,方中蒲黄、五灵脂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淤血得去,新血得生,萎缩粘膜恢复。本方以运脾为主,行气化瘀为辅,寒温并用,消补兼施,与病证丝丝如扣,故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证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滞血瘀,健脾益气,寒温并用,理气化瘀法为治则,以枳实消痞丸合失笑散汤剂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兆芝,张彦敏,张润顺,等.胃安泰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16-17.

[2] 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25(2) :172.

[3 ] 陈贤鸿,土炳芳,陈锡美.谱瑞博思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 20(9) : 52.

慢性病特色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伊马替尼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患者患病2~5年后,约70%患者呈急性变[1]。急变期后,发展迅速,长期无病生存情况均很差,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一旦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通常对常规化疗耐药,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近年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由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期转为部分或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期;Ph染色体阳性细胞比例增长幅度大于或等于3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参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学诊断标准》[3]。年龄大于18岁,总胆红素低于其正常值上限的1.5倍,血清肌酐小于20 mg/L,谷丙转氨酶低于其正常值上限的3倍,左室射血分数为大于40%,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大于50%。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48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40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34.6岁;平均病程33.9个月,中位慢性期为32.5个月;所有病例慢性期均经过羟基脲,干扰素治疗,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急淋变38例,急粒变110例。

1.3 方法

1.3.1 分组 将14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伊马替尼组78例,常规治疗组70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急性变、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3.2 治疗方法 伊马替尼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Imatinib系胶囊,每粒100 mg(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生产国家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20169),患者600 mg/d.均餐后一次顿服,并同时饮一大杯水,服药时间3个月至19个月,同时停用其他化疗药物。

常规治疗组采用受联合化疗治疗急粒变患者给予HOAP、HA、TA、THA、DA、EA、EM等方案化疗,急淋变患者予VDCP、VDP、VMP、VTCP、COMP等方案化疗。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血象和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苗或决定是否需要暂时停药。对有感染患者及时应用抗生素,对贫血严重者输注浓缩红细胞,当血小板(血小板)

1.3.3 临床疗效[4] 完全血液学缓解(Complete hematologic remission.CHR)标准:外周血白细胞100 g/L,骨髓分类正常,无髓外浸润的临床表现。血液学部分缓解(Partial hematologic remission,PHR)标准: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象3项中1项或2项未达CHR标准未缓解(No remission,NR)标准: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象3项均未达CHR标准。回到慢性期指标: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1.3.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有效率比较用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病例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总有效率(完全血液学缓解+血液学部分缓解/总例数)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例,%)

组别 例数 完全血液学缓解 血液学部分缓解 未缓解 总有效率(%)

伊马替尼组 78 28 12 38 51.28

常规治疗组 70 4 5 61 12.85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2.2 外周血影响 伊马替尼组78例患者WBC最早在用药后第3天开始下降,15~21时达低谷,有效者1个月左右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效者变化不一。BPC因治疗前水平相差悬殊,变化也各不相同,治疗开始时BPC从治疗后第3天开始下降,12~18 d时稳定在正常水平。8例因BPC急剧下降需要停药或减量。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是形成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分子生物学基础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cABL癌基因移位到22号染色体上和BCR基因形成BCR/ABL融合基因[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上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慢性期的治疗首选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于无合适供体及无移植指征患者的治疗以干扰索联合低剂量AraC为标准治疗方案;加速期和急变期的出现提示疾病的进展及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发生,以往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认识到融合基因蛋白能干扰细胞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导致细胞恶变,抑制该蛋白的特异功能,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就导致了信号转导抑制剂的出现。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IM)是一种Bcr/Abl融合基因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有效而选择性抑制cML阳性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实现分子靶向治疗的目标[6]。

主要不良反应为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为wBc和血小板在短期内明显下降,早者在用药后3 d开始下降,13~26 d后达低谷,4~6周后开始上升并稳定,在用药第1个月内,各期患者要密切监测血象变化。

通过对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观察,伊马替尼组总有效率51.28%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12.85%。总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能够取得近期良好的临床效果,用药方便,毒性反应轻微,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8:211227.

[2] 沈志祥.2002血液病学新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6.

[3] 楼方定.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4例近期疗效观察.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71573.

[4] 张之南.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