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管理学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精选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1篇

1创建咨询台

由于门诊具有较大的处方量,同时在调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限制,通常情况下慢性病均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的用药较为复杂,而药师在一定时间中不但需要理解处方的用意,还应充分了解处方的科学合理性,此外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使用指导,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上述内容一同完成。因此需要创建相应的平台从而完成此项工作。而用药咨询台则是通过对主管药师以上级别的药师进行管理,其咨询内容包含登记以及回复,而比较难解答的问题需要在查阅资料或者经过咨询后告知。

2创建患者的药历

药历则是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时所创建的一种技术档案,此药历的主要的目的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用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获取,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归纳以及整理从而进行详细的记录[2]。患者的药历是自身实行药物治疗的主要根据,此外还是进行药学服务的重要资料。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其病程时间过长,同时具有较高的就诊频率,而服用药物的种类以及用药时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此同时患者的年龄过大,对自身的用药情况并无充分的了解以及掌握,不清楚主治医生以及药师对自身的主诉,同时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将病历进行保留的习惯,即使部分患者具有自身的病历,但是其中记载的用药状况并不完全[3]。所以,创建慢性病患者的药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药历对患者用药的品种、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的用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还应记录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依从性等,从而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状况予以相应的了解。此外,还应对患者的用药状况予以相应的监测,以此来对其病情转归以及用药情况予以掌握,并尽其最大能力将药物自身所具有的ADR进行减少,减少药物重复利用现象,从而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以及精神负担。有助于为患者以后的用药提供相应的根据。

3提升药师专业水平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而临床中对疾病治疗的方法以及思想理念也在逐步完善当中,同时新型药物也应运而生。因此药师需要经过学习来对药品进行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门诊癌症疼痛患者,药师经过学习WHO癌症之后,对癌症三阶梯镇痛方法予以了解之后,转变了药师在临床服务中所产生的误区,其内容如下:(1)患者在疼痛的过程中给药,在不疼痛的过程中不用予以患者药物,而正确的做法则是按时予以患者相应的止痛药物,不论患者当时是否处在疼痛状态中均应按照服药时间予以患者相关药物,且药物的服用剂量以及时间应按时,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2)三阶梯用药则是划分为三个阶梯,无论患者疼痛强度处在哪种状态均需要从第一阶梯进行用药。而正确的做法则是无论是哪种疼痛的患者首先应对其疼痛状况进行评估,随后选择针对性止痛药物。(3)在对患者进行三阶梯用药的过程中患者不应轻易服用阿片类药物,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使用应具有一定的限度。而正确的做法则为当患者的疼痛达到相应的程度,则需要采用阿片类药物,而药物服用的剂量越低其耐药性时间则越长。然而,如果将阿片类药物放在后期服用其服药的剂量则会过大,同时耐药较快,因此不良反应同样会出现。需要对癌症止痛的药物予以正确的了解以及认识,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此来将患者自身的生存期进行延长。

4将药学服务思想进行转变

药学服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而药学服务最初的含义则是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药物[4]。而后来曾有学者将药物服务进行重新定义,指出药学服务是一种药师对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后,需要承担对患者相应的义务同时对这种承诺的义务予以一定的实践。而提出上述观点则将药师的工作内容予以扩大,同时将药师的工作性质予以转变,从单纯性的药品提供过渡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从间接为患者服务过渡到直接对患者予以服务。药师服务中心所产生的变化,大大提升药师对患者进行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医生和药师可以一同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负责,有助于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医疗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节约。综上所述,在服务质量中采用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慢性病药房服务质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将服务进行完善以及改进,从而使患者可以获取更好的治疗。

作者:张健 单位: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新.提高我院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1):196-196.

[2]孙迪.如何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91-392.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健康体检;慢性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8.中医心身同治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医学模式; 慢性精神病患者;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73-01

[Abstract] As the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med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hase of the model for the mentally ill, in its rehabilitation gradually opening to the extent of the management of a traditional closed management, half open. The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the patient is still no freedom and the lack of affection, and social alienation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is not acceptable to the patients, also affect the patient's illness recover. Learn this from January to college in January by 2009, selectively to 30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Key words] Modern medical mode; Chronic psychiatric patients; Management

1 临床资料 符合适合全开放管理的住院精神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1-63岁;诊断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26例,躁狂症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

2 现代医学模式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实施方法

2.1 观察对象的选择 临床上阳性症状基本消失,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药物治疗无显著效果。此类患者作为观察对像。

2.2 内容与范围 1)各种室内外娱乐活动。2)患者可穿戴自己喜欢的服饰,可自备零用钱,可自行管理,方便使用。可携带喜欢的文物用品,书报杂志。3)可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出人病房,如院内散步、去康复中心活动、去活动室做手工制作、打电话、邮信。4)开发的康复工疗新项目,如十字绣,贴画等。

2.3 施实时间 上午查房至午餐前(8:30-10:30),下午午睡后(13:00-16:00)。

2.4 制定患者须知 作为患者必须遵守的规则,接受护士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外出活动,按时回病房,户外活动时爱护公物、花草树木,讲卫生。开放活动中,未经工作人员同意,勿随意为其他患者寄信、打电话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葛,若去院外活动,须事先向值班护士请假。

2.5 患者的组织管理与病情观察 1)选1名患者任组长,以便及时反映患者的心态和要求。2)每周召开被观察组患者会议,宣传患者须知,康复保健知识。3)协助护士共同观察患者病情,病情波动时及时与护士医生联系,以便考虑是否继续作为被观察对像。4)责任护士为主负责病情观察每日进行护理查房,了解患者情况,结合每例患者特点,开展个别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每周书写动态护理记录,及护理量表评定,以观察病情康复情况,一但发现病情波动,及时协调开放与否等事宜。

3 结果 现代医学模式在慢性精神病管理实施期间未发生意外事件,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都显著优于传统管理,给患者提供了接近正常人生活的自由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其心理需求,在帮助患者身心社会适应等全面康复中具有积极意义,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

4 讨论

4.1 满足患者的需求 精神病患者既有其正常的一面,也有其异常的一面,随着治疗的进行,症状逐渐缓解,自制力逐步恢复,他们渴望正常人的生活,自己管理自己,迫切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尽管他们知道在精神科病房内有症状各异的患者,随时需要医护人员的照料,保护管理,为了安全,患者的一切活动应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但是他们内心总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沉闷感,感到自身的独立性,自信心受到压抑。患者长时间远离社会,失去常人的生活环境,行动受限制,心理需求不能向正常人那样得到满足,这样的心态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甚至会使病情再度波动,实施全开放管理,为患者提供正常人的生活自由度,这正是患者所迫切希望的,全开放管理后,患者普遍感到人格受到尊重,被信任,心情舒畅,潜在的压抑感得以消除,加快了自身的康复,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实施开放管理,无论从满足患者身心整体需要出发,还是从康复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PBL;循证医学;护理生社区实习

社区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之一,随着国内外社区护理的飞跃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区护理人才势在必行。我国医学院校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不高。而PBL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继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决查阅高质量的文献,获取决策依据能力不足。EBM的核心是以准确应用当前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患者的健康指导措施。PBL的目标重在学生的自主知识构建,而EBM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两者各有优势。为此,我社区尝试将EBM的思想引入PBL教学过程,改革护理本科生在我社区实习中慢性病管理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我社区慢性病科实习的护理生。将这些实习生分为CBL组,及PBL+EBM 组,两组实习生均由我社区的主管护师带教,两组学生平时成绩、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护理学教研室提前制定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针对社区护理实习课选择标准化模拟的慢性病患者及典型的社区慢性病病例,对二组学生的慢性病病例分析能力、证据采集能力、理论考试成绩和教学方式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均以百分制计算。

1.2.1理论考试 由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教研室题库随机抽题,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题四部分进行考核。

1.2.2慢性病病例分析能力 由湖北医药学院堰桥医院社区护理学慢病科教学资源中抽取慢性病病例题目(涵盖了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进行考核,由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患者的病情、提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证据采集能力 根据病例分析中的典型病例进行网络资源检索与应用的考核,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查询相关研究证据,运用评判性思维进行筛选、整理,按细节分段评分。

1.2.4教学方式满意度 对带教老师、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均采用平均标准差(x±s)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

2 结果

两组学生的不同能力考核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见表1,经综合分析,二组学生在理论考试无明显差异,但病例分析能力、证据采集能力、带教方式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讨论

PBL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围绕病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线索的临床问题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通过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式学习的方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EBM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决策的确定均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它要求学生的护理决策必须以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尊重患者的愿望,结合护士的临床经验指导护理决策,运用最新、最有利的科研信息、最可靠的护理诊断方法和最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近几年来,PBL+EBM的教学模式已在多个学科的开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成绩显著,有研究发现PBL+EBM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病例分析能力,证据采集能力及带教满意度,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PBL联合EBM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满足护理本科生对循证医学技能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实习护理生的评判性思维,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带教老师应重点培养实习护士的评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将PBL+EBM教学应用与社区护理中慢性病管理的带教工作结合,有效提高了实习护士的综合能力,此法是培养高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RODY H ,MILLER F G, BOGADN L 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atching out for its friends[J]. Perspect Biol Med, 2005,48(4):570-584

[2]郭琳,付勤.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31-34.

[3]Vineis 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th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J]. J Med Ethics,2004,30(2):126-130.

[4]樊明,梁春,张颖秋,等.PBL模式结合循证医学相结合构建临床教学新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9-10.

[5]郁正亚,李志新,梁存河,等.PBL模式结合循证医学在七年制医学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02-103.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5篇

慢性支气管炎(C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临床上CB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早期积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野为清热类药,具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抗感染、抗病毒的功效,在全国各地(包括甘肃在内)均有出产。本实验旨在探讨野提取物对CB大鼠免疫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通过实验揭示其效应及其部分作用机理,为野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

药物与试剂:精制脂多糖,美国Sigma公司产品;野提取物,野购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取物由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制剂教研室协助制备;SOD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20080424);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级。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VIS-7220分光光度仪(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厂),HH.SH.CV2型电热恒温水浴锅(济南医疗器械厂)。

实验动物:SPF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00±20g,雌雄各半,由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提供。

分组及模型制备: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B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组,喘息灵对照组,野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乌拉坦(1.4g/kg)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常规消毒,纵向切开颈部,分离皮下,暴露气管,4号针头穿刺气管,除了正常对照组气管注入液以生理盐水代替内毒素外,其余注入1g/L的脂多糖200μl建立CB模型[1,2];第8天起,正常对照组、CB模型组每日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中药对照组灌服喘息灵胶囊0.13g/(kg•日),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野提取物0.7、1.4,2、8g/(kg•日),共21天。

观察指标: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检测:各组动物按上述方法给药后,第22天各组大鼠称重后处死,解剖,取脾脏、胸腺,用生理盐水洗净,吸干,称重,以脏器湿重(mg/g)表示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②血清及肺组织匀浆的制备:各组动物按上述方法给药后,第22天各组大鼠股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待检。③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及组织中的SOD水平。

结 果

野提取物对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模型组脾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野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比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组大鼠明显升高(P<0.05),且高剂量组脾脏指数与低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胸腺指数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野提取物对大鼠血清及肺组织SOD含量变化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的SOD活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除野提取物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的SOD活力均明显升高差异(P<0.05),且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本研究CB模型制造成功,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最直接的指标。采用脂多糖复制的CB大鼠模型由于缺氧和慢性炎症,细胞耗氧量明显增加,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其血清、肺组织中SOD活力显著下降,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而肺部慢性炎症又使得机体抵抗力降低,抗自由基能力减弱,加剧了细胞坏死和组织损伤,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肺功能进一步减退[1]。而经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治疗后,SOD水平显著提高,表明野提取物确具有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肺组织的作用。

本课题实验证明调节免疫、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均为野提取物减轻CB炎症效应的机制。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档案 建立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49-01

社区慢性病档案是社区一些特定的人群的病历资料组成的系统化文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档案,它是全科医疗实践、质量评价、教学科研、防治疾病的需要,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科研和教学的理想资料来源。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匮乏,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慢性病档案,有利于促使慢性病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的意义

1.1 慢性病档案管理可提高医疗质量

慢性病档案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有效评价医疗质量的需要。

1.2 慢性病档案建立和管理有利于社区医生实施防治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照顾、管理和指导,能增加发现现存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的机会,从而更有效的为社区人民服务。通过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和健康行为进行宣传,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1.3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医疗实践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策略依据的就是医疗问题的性质、服务方式、自身职责、服务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状况,慢性病档案是医疗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要求全科医生通过了解建档对象的背景,正确鉴定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了解过程中作出详细资料记载,这些资料都是医生作出正确临床决策的依据。

1.4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有利于完善社区“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一体”是指社区集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为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对慢性病实行一体化的防治措施,充分体现了“六位一体”对社区、家庭、个人服务的内涵,服务于疾病的防治,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功能。

1.5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慢性病档案可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社区健康的重要依据,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背景资料和心理、生理等问题的记录发挥档案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处理患者和临床思维的能力,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

2.1 通过日常的门诊服务建档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慢性病患者在服务对象中较多,在为这些人服务的时候,通过了解患者本身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符合慢性病建档的人员进行建档,可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也可减轻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对象,建立新的慢性病档案。

2.2 通过基线调查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要对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区域、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情况,这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因此,可通过此项工作对慢性病建档,完善以后的工作。通过对社区家庭的基线调查,一经发现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要立即建立慢性病档案,这时建立的慢性病档案一般较为全面,真实性也较高。

2.3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经常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健康讲座,向居民传授健康的理念和行为。通过社区中的健康专题讲座提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建档的自觉性,当一个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主动要求建档时,该社区慢性病的建档率就会大大提高。

2.4 通过上门服务、巡诊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出诊、巡诊、义诊、上门服务,发现新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这种建档途径拓展了慢性病管理空间,夸大了慢性病建档的范围,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3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在建立了社区慢性病档案以后,要对慢性病档案进行管理,掌握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明确管理的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1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内容

慢性病档案管理内容要在有表格式内容的基础上,对患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评估其疾病,找出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指导患者用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格式内容。(2)慢性病的现状。(3)慢性病的评估。(4)对疾病指导用药。(5)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3.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求

要根据地点、工作环境、人员、管理对象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总的来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形成对档案建用归建的循环;实行分类建册管理,根据疾病的种类分类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各项内容要规范,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为社区筛查、社区诊断、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3.3 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体系

社区可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组,负责本社区的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使慢性病有人策划,有人落实,有人监管,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开展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的人力资源,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推动进一步开展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改变慢性病档案管理困难的限制,扩大慢性病的管理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韩方群,马迎华,丁素琴,等.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生活方式抽样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 互联网+

一、慢病管理概况与现状

(1)慢病管理内涵。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主要内涵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

(2)当前我国慢病管理面临的局势。我国慢病管理主要存在五大问题:慢病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低下,医联体、双向转诊实施困难。而出现这些问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即影响慢性病因素复杂;传统医学模式存在局限性;利益格局与医疗习惯的束缚;基层药品的可及性;百姓缺乏健康技能。

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慢病管理模式介绍

(1)国外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慢病照护模式即使可以提供正确的看护。多年来的管理效果表明,该模式确实对慢病进展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减缓慢病进展速度。其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同伴支持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做法是将慢病患者依相关标准组成不同的小姐、团体或俱乐部模式,团体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特定的慢病管理医护团队、医疗标准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介入对慢病患者小团体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助支持,从而使得患者可实现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控。

(2)国内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对慢病的防控主要集中于社区。我国慢病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政府为领导,全民参与化,以预防为主并且防治结合。慢病管理在我国起步于2000年,开展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化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典范。然而,慢病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了显现了很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与不足的主要体现包括: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健全慢病管理网络,以致很多时候管理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其次,鉴于专业人员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作为慢病管理主要为量的社区五生服务机构内专业慢病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如同虚设,存在患者基础数据信息收集不齐、数据造假等现象,甚至优于信息追踪不及时导致出现死档现象。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慢病管理

“互联网+”模式下的慢病管理商业模式具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主要是以“慢病患者、医生、药店、医院”四者为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慢病商业模式的确立;与此同时,考虑到医疗保险在整个生态链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保险与慢病管理相结合也正在兴起。当前市场上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广告。慢病管理与线下药店、药企、医院等进行合作,采取上游收费方式。慢病管理APP可搭建消费者―药店―药企―医院的四方平台,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查询药品信息,搜索所需药品在附近哪家药店有售卖,是否有相关优惠等,对线下实体药店进行宣传;与药企、医院合作,直接推荐相关医药产品和介绍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对药企和医院进行宣传。面向药店、药企和医院,提供不同形式的广告宣传服务,收取广告费用。

(2)电商。慢病管理线上平台可以进行慢病管理器械以及相关保健品的售卖,通过售卖计步器、血糖仪、体温计、血压测量器、保健品等来获取利润,实现盈利。

(3)增值服务。慢性病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发病时间长,有可能终身需要服药,高频率医院复查,同时对用药以及生活习惯依从性非常低。治疗慢病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针对此,慢病管理APP可在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营养师咨询、线上问诊、慢病管理方案制定等增值服务。

(4)与医院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传统的医疗模式一般都是“检查―诊断―治疗―复查”,这一系列过程都在医院进行。而在当前移动医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将移动医疗与医院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医院资源才能适应当前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慢病管理可以与医院建立互联互通关系,用户可以通过慢病管理APP预约挂号,查询病历和报告,在线支付等。同时,通过APP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医生可对其患者治疗状况实时掌握;医生也可进入慢病管理APP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咨询和线上问诊服务,享受服务的用户支付费用由医生和APP平台共享。

四、针对慢病管理的建议

(1)慢病防控的社会措施。慢病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慢病的不断加重,慢病的防控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不断完善慢病管理防控策略、政策和规划。其次需要社会各居民人士的努力,要呼吁慢性病防控要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接下来需要呼吁加大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最后,社会各界必须努力创新慢病管理的方式。

(2)慢病防控的医疗措施。慢病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作为支持,而社区卫生机构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需要社区居民的日常体检、问诊等。各级医院则主要四是慢病管理的技术指导、疾病的登记等同时还要致力于疾病的防控技术的开发研究。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我国病人进行总体的观察,对医生提供管理和指导,为政府政策提供参考。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005-03

Domestic and foreign health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YU Ping SUN Aiguo LIU Xinrong

Weihai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work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munities, to provide basis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by comb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to the analysis of part of domestic chronic diseases data.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showed a continuously rising trend; hazard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were prevalent.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enhancement of health guide, strengthe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ways to contro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for the residents. Ful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promo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health insurance profitabilit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alth managemen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因隐匿、病程长、病程迁延不愈、病程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目前,正在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2]。根据WHO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3],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因此,探讨慢性病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是当今社区健康管理的主题。现就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综述如下:

1 慢性病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1.1 慢性病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不但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第1位,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数将近600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5]。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易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6]。

1.2 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1.2.1 高血压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后者与体重因素、饮食因素、吸烟饮酒、缺少锻炼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因此高血压病,是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本病致死、致残率高,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极大,其幸存者超过50%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1.2.2 冠心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据文献报道,各种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达200余种,但是真正能成为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子的大致有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Framingham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评价了有关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与冠心病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职业、饮食与遗传等。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正逐渐升高,近年来有加速趋势[7],已跃居至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列,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2.3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涉及社会、行为和环境、遗传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合理的膳食行为都将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8],其并发症可影响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1992~2002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不但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国北京、天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3倍[9]。

2 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

慢性病的管理是当今健康管理的主题。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1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战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针,要求我们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卫生研究热点,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点,把握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1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以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行为的基础,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健康意识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慢性病管理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概念被引入了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传播学,有效地指导了健康教育实践。一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编制印发健康宣传资料;三是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四是利用患者就诊进行健康教育;五是结合各类卫生日,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宣传活动,强化健康意识。通过全方位健康知识的传播,慢性病患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使其自身卫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信念认同,而且促进了慢性病管理,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认真采纳健康的行为。

2.2 加强健康引导,促进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12-13],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把不平衡膳食、体力活动缺乏、吸烟、饮酒定为慢性病的根本性危险因素,把血糖、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异常定为过渡性危险因素,结局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在资源有限、重点卫生问题突出的时代,明智的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引导社区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调动患慢性病的居民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慢性病管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慢性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积极有效的健康行为引导和干预,可以使该人群在8~10年内的患病率降低30%以上。珠海市南虹社区卫生院提出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紧紧抓住慢性病的最根本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从而实现对过度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或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4];南京市玄武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推行的“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规范治疗、系统干预为目标的动态管理[15],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2.3 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政策扶持,强化健康干预措施

慢性病防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综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以个人和群体为对象的行为干预与管理代表了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16]。因此,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把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共卫生投入的重要项目,同时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考核,医疗保险要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17]。世界卫生组织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指出,在社区开展危险因素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芬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了一种通过改善人群生活习惯,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18-19]。广东省人民医院把健康干预做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健康改善计划,由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组织专职健康顾问和健康秘书对客户实施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健康护理客户的网上咨询服务,为其建立健康维护方案,包括个性化的运动、营养、心理、中医养生等[20]。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策略的综合健康干预活动表明,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21]。只要将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给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它就有能力承担慢性病的防治重任[22]。数据证实,为健康管理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医疗费用3~6元。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23]。

2.4 推行健康险发展,促进健康管理

随着商业健康险的逐步推进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健康管理”被引入健康险领域。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被保险行业率先广泛应用。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最有可能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由他们采用健康管理与评价等手段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促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保险业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健康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康保险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依据是,健康保险应以促进投保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而不应仅仅是在疾病发生后给予费用补偿。将单纯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既能够改善和提高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达到健康促进目的;又能够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对医疗风险束手无策的局面,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还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保险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春玲.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40-41.

[2] 张安玉,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4] 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 于智敏,赵瑞芹.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健康,2005,(1):6-9.

[7]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8] 马晓丽,李琳琳,毛新民,等.伊犁地区哈萨克族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抽样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10-112.

[9] 郭秋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4):2264-2265.

[10]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11]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4.

[12] 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国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13] 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1-3043.

[14] 万星明,黄慧恒,谢栩,等.南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13-215.

[15] 王军莉.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体系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25-26.

[16] Cravey AJ,Washburn SA,Gesler WM. Developing socio2spatialknowledge networks: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for chronic dis2ease prevention [J]. Soc Sci Med,2001,52(12):1763-1765.

[17] 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7-10.

[18] 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

[19] 邹和群.建立慢性疾病一体化防治体系――健康管理的新路径[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20] 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67.

[21] 莫文华,伍运生,张升超,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08,8(9):148-150.

[22] 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8.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 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 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一些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疾病等[1],已成为 21 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82.5%的死亡和70%的残疾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群体预防,从而有效遏制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是新的医改形势下缓解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3]。本文就我国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策略

慢性病社区管理必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和应用适宜技术,以我国主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重点,促进行为改善,以人群为健康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基层普遍应用和推广的有效技术,这些技术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4]。2011 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要求在卫生宏观思路和工作策略上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做出长期性、战略性安排。国家也已经将防治慢病写进了“十二五”规划[5]。目前我国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主要是三级预防,做好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一、二、三级预防的结合。

2 慢性病社区管理成功模式

2.1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6] 中国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以“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病人管理技能训练+病友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为模式的自我管理教育。1998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傅东坡[7]等1999年在上海5个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6个月后,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明显改善。2009年,在全国6个试点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半年后,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和自我效能等方面同样有显著改善。杜孝奔等[8]对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案探究结果,通过科学、正规、合理的社区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对患者在自身检测、护理防治、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摆脱不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身体功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2.2 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2.1专科团队管理模式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 名全科医师、1 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 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2.2.2 全科医生团队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9]。

多项研究[10-12]表明,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居民在高血压认知、自我控制及治疗的意识 从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的目的。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良好,提高了临床疗效。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3]。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利用人们趋众的心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教育,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治疗信心不足、家属不当干预、治疗不依从等。如:社区最多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锁定几个经常监测血压 说话有威信 比较注重生活保健 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重点的饮食 运动以及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在其取得一定成效后,让其与其他患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实例宣传能够使其余患者更加信服,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4]。韦微光[15]等的研究表明,在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实施同伴教育,可让患者更了解这个疾病,利于心理调适,改善应对方式,帮助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较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

3 慢性病社区管理相关研究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第10篇

摘 要 当前,慢性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慢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慢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研究者对慢病管理做了大量探索,但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现行的慢病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我国慢病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病管理 研究现状 综述

Research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china

Yang Haitao,Lv Zhiguo,Zhang Ying,Wang Pingp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City,Jilin),130021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hronic disease has become a major health problem in our people.The number of deaths due to chronic diseases hav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all number of died of illness.With the increasing of chronic diseases incidence,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lthough the researcher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as not been formed,a great deal of questions is also existed in the curren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Research status;Overview

慢病管理的概念

慢病管理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提到和用到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指从事慢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人员对慢病患者提供一个全面、主动、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慢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以促进其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由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各种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慢病管理主要包括慢病早期筛查、风险预测、危险分层、预警与综合干预、效果评估等。

慢病管理的意义

慢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慢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相当于每天约有1.3万~1.5万人死于慢病[2]。慢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由于慢病久治不愈,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对于慢病,科学的管理不仅能够对患者的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还能够在患者治疗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家庭的各种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科学而完善的慢病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慢病管理的对象

慢病管理对象从本质上讲是人为划定的一个标明“管什么,不管什么”的范围,它最终决定慢病管理的方向和成败。慢病管理对象应该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类基本属性,只有具备这三类基本属性,慢病管理才能保持长久的效果。所以,慢病的管理对象应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慢病患者对所患慢病的认知、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慢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4]。其中,对于患者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般认为有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它们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慢病管理的主要方法

明确了慢病管理的对象,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慢病管理。从我国目前的慢病管理实践看,慢病管理主要有3种方法,①生物医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它指的是对社区内的所有慢病患者进行筛查,然后对符合管理范围的患者进行登记,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转归等资料均需详细记录,并且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必要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认知行为干预:对于生物医学管理方法,其有着明显的不足,即对加重疾病的行为方式没有进行任何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不足,认知行为干预也就逐渐开始实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向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更多知识,从而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以及通过积极的治疗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并且告诉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该在生活中注意些什么,这些丰富的知识就会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让患者向着更加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方向转变。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改变行为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去沟通和了解这些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③心理动力干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很好地实施了前2种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健康,以此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5]。

我国慢病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的慢病管理从最初单一的生物医学干预到最近兴起的心理动力干预,呈现出越来越综合的趋势。但从发展趋势看,心理动力干预必将被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更综合的方法所取代。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目前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服务于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为其提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开展慢病的监测和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能在慢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7]。

其次,当前的医疗模式已从过去的“有病医病”的被动状态发展到现今的“未病先防”的主动状态。中医一直注重治未病,鉴于此,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运用中医结构体系中诸多有力武器,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慢病管理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目前,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辐射到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体系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产生。该模式通过建立健康资料档案对慢病患者进行跟踪管理,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临床结局等进行登记,为患者提供终身服务。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中医养生、食疗及中医康复治疗等运用到各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中,加强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慢性病康复实用技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是下一步完善、发展慢病管理模式的重点,因此,中医在慢病管理工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慢病管理方法的不足

虽然我国对慢病管理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基于具体的国情与现实,我国慢病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慢病管理网络尚不健全[9];②对慢病防治认识不足,人们没有抵御慢病危害的紧迫感;③重治轻防,预防为主的观念不强;④慢病防治工作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⑤慢病防治工作中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⑥慢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⑦缺乏高层次、专业化、高素质的慢病防治专业技术队伍与学科带头人;⑧城市社区慢病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10]。

展 望

慢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慢病的现状决定了慢病的防治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政策、教育、资金、媒体、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努力。我们在巩固现在有效管理模式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探索慢病管理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4):211-212.

2 董冬.中国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之友,2007,(11):73.

3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3(15):189-193.

4 周业勤.论慢病管理的对象及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0(10):788-790.

5 陈亚娟,张拓红,李志新,等.“快乐生活俱乐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9(13):2823-2825.

6 谭惠芬,兰凌.社区慢病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0):398.

7 覃玉,胡晓抒,顾华,等.200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访谈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5):413-414.

8 朱磊,张彦红.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防治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1865-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