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城市社区慢病管理资料收集的方法

摘要:本文就城市社区慢病管理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城市社区 慢病管理 资料 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全文阅读

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慢性病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推广。我国尽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本文列举了社区慢性病防治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各级社区卫生机构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慢性病; 社区; 防治;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8-02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一组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慢性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社区作为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促进健康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和社区建立克服这些障碍的桥梁。

1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不足,社区医生待遇偏低: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建设方面,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省、市政府投入为主,每年拨出的经费有限,主要用在社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除了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补偿渠道。此外,社区医生普遍报酬偏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多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进行了居民慢性病情况摸底调查,涉及社区中居民详细的既往病史和身体健康情况资料,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资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档案在建立之后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均成为死档,并没有跟踪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也不能通过健康档案体现慢性病病人的病情进展和防治情况,产生动态资料不足,管理资料不齐的现状。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其相应的医疗配置落后,在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已有些不相适应。其次,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慢性病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具备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对工作开展评估的能力。

全文阅读

档案管理慢性病防治项目探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具体做法、体会两个方面进行对档案管理模式应用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论述。其中,包括:健全网络,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领导重视,保证项目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导入项目管理经验,促进项目档案规范化;加强培训;通过全市网络通报慢性病防治信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在先,治在后”的原则;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发展趋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如下。

关键词:项目工作首先项目管理HIV感染者

项目管理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项目管理的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政府和企业提高效率的手段。但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医药企业、少数公共卫生项目在采用项目管理,且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项目仍然在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项目档案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项目的执行、计划、执行、控制到结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档案、范围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档案、成本管理档案、质量管理档案、人力资源管理档案、风险管理档案和采购管理档案等。我们尝试将档案管理的模式应用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具体做法

1.1健全网络,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

要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强有力的档案管理网络。载止2003年,全市6个区均成立慢性病防治机构,各镇成立了防保所,综合医院成立了防保科,全市共建28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现已形成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龙头,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为枢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防保所(科)为依托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各慢性病防治机构都有自己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

全文阅读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公共卫生机构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市场份额,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根本。人力资源作为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最为根本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

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硬件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机构效益的高低,而对这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伤害、口腔疾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性病、麻L病等)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疾病管理等工作以及控烟行动工作,根据疾病特点和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所以,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水平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及其效益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用人观念落后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全文阅读

出院计划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宣教及出院后的电话回访,干预组应用出院计划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结果 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出院计划;慢性肾衰竭;自我效能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症[1]。慢性肾衰竭中晚期患者病情复杂,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各脏器功能逐渐老化衰退,更容易引起并发症,且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低,在出院后有较高的护理需求。出院计划是保证患者从一个健康机构顺利转到另一个机构或家庭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包括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合作过程,其目的是改善连续性照护服务。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阶段[2]。实施出院计划已被认为是连续护理的基础[3]。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进行某项活动的“自信心”[4],该概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5]。本研究采用出院计划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并评价其对CRF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

1.1.1纳入标准 ①慢性肾衰竭中晚期患者(Ccr 443 umol/L);②能正确理解问卷内容并作出回答的患者;③居住在油田矿区;④病情许可,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1.2排除标准 ①既往精神病史的患者;②听力、认知障碍患者;③不能接受出院后随访的患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DL评分、居住方式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全文阅读

健康保障新观念

疾病管理计划(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简称 DMP)起源于美国。最初它是保险公司用来检测医生对病人治疗质量的一种监控手段。随着疾病管理计划在保健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其演变成为由健康顾问公司提供给各大企业的一种健康服务。健康顾问公司通过为员工中的常见的慢性疾病养护、治疗提供建议或方案,从而达到帮助各大企业降低日益飙升的健康医疗费用的目的。

自1997年以来,美国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比其它任何国家都高出近三分之一。这个负担有很大一部分落在那些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障的大公司头上。单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去年在保健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52亿美元,所以各大企业降低医疗费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总体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或者不能坚持疾病治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医疗费用大肆膨胀。疾病管理计划一般是从花费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或诊断,而是提供和疾病有关的推荐疗法和生活方式的实际信息。

首先,健康顾问公司旗下的医疗专业人员将对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培训;然后按照推荐的疗方,定期观察和监督患者的执行情况,检查这些患者是否按时正确服药,是否真正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帮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医疗费用的支出。

虽然疾病管理计划的发展在美国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已经有60多家的企业通过雇佣健康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大陆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单是IBM公司的医疗费用在一年内就降低了百分之四,节约了2520万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被看好,它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预防领域,通过对不健康饮食、吸烟和滥用药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疾病管理计划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兴趣,在德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相当重视。早在1996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就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法国、荷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内。具体到2002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上升到2300亿欧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自2002年起开始引进了疾病管理计划。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德国是个社会民主国家,90%的德国公民拥有由国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险。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计划的并不是各大企业,而是联邦保险机构,即法定健康保险公司。

全文阅读

卫生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方案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群生命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发病呈上升趋势,并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慢性病监测是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主要慢性病相关资料,了解人群慢性病的发病趋势、流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制定我市慢性病防治规划、干预措施,探讨慢性病流行规律和病因、评价卫生规划以及为我市各级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全文阅读

医疗院疾病控防工作汇报

各镇(区)卫生院(医院)、局属医疗卫生单位:

总结、评价和分析全市年度防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为切实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市卫生局年初下发的关于印发<年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及考核细则>通知》卫发〔〕16号)文件要求,市卫生局组织考核组自年12月611日对全市各医疗单位进行全年度防病工作检查,现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内容

急性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消毒杀虫、麻风病防治、性病azb防制、结核病防治、血寄地防、健康教育、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放射卫生等工作要点的内容。

二、考核结果

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通过查现场、看资料、结合平时工作,对年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卫生防病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总的认为各单位高度重视卫生防病工作,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及时有效,各项工作均得到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项考核评分如下:

评分综合得分第一卫生院、第二卫生院、卫生院与卫生院;各单项得分第一分别是:传染病防治卫生院、计划免疫卫生院、慢病防治区医院、防治卫生院、寄地防卫生院、卫生卫生院、健教医院、结核病防治医院、血吸虫病防治卫生院。

三、检查情况

全文阅读

社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

2012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1 030万例死亡中,慢性病所致占到85%,医疗费用占整个疾病负担的70%[1]。2011年世界银行估计[2],到的2030年,仅由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和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所导致的慢性疾病负担就将超过50%。由此可见,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人群疾病谱由传统的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这种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膳食、少体力活动、酗酒等。

1慢性病的系统管理

1.1慢性病快速增长将造成中国健康劳动力供给减少,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潜在的巨大障碍。世界银行报告估计,2005年~2015年的10年间,各种慢性病将会给中国造成巨大超过3万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并且, 21世纪以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45~64岁年龄段人口已占全部发患者口的1/5左右。在心血管患病年龄构成中,50%以上的发患者口年龄在45~64岁。40~59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5%,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18.1%[3]。45~64岁正是我国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因这段年龄人口慢性病的集中爆发,会严重减少我国在经济活跃的劳动力人口,进一步加剧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降低人力资本的质量,大大地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如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所说的,今天慢性病不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也不再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一个发展问题。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头号威胁,防治慢性病已刻不容缓。

1.2防治慢性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策略,加强以系统为基础的疾病管理。就是要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强调慢性病治疗与预防相结合,防治一体,多科协作;提倡早期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人员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1.3大多数国家疾病管理是提供服务的产业。通过确定目标人群,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协调保健服务,提供医疗支持。建立各部门的协作形成,医疗保险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院,CDC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共享风险、共享收益和共享信息。

1.4建立信息系统,社区医疗系统引进电子病例(CPR) 是社区医疗信息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始用于疾病防治、支持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

1.5全科医生充当第二级把关人,真正调动患者的信息流。建立初级医疗团队,每一个医务人员知道共享责任、信任和服务质量,理解各自的角色、责任和如何传递患者,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目标,了解保健计划和如何提高质量,常规的会议和工作程序。

1.6提高责任医生疾病管理能力,家庭医生制对慢病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的优势,家庭医生将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方向。家庭医生熟练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所辖人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慢病患者防病、就医意识,提高高慢病患者对多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负责制定患者的保健计划,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信息,对患者及家人提供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保健队伍其他人员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最新情况。

全文阅读

医疗保险与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我国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政策意见。

【关键词】 慢性病 医疗保险 门诊慢性病 门诊统筹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导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卫生保健费用也随之逐年上升。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医疗水平的国家基本制度,如何在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医疗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慢性病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2]。慢性病的发病给向我国卫生资源提出了挑战。这些主要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

其一,建国50年间,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使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而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肿等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却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美国[3]。

其二,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上升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而慢性病是中老年人口高发的疾病。这预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比率越来越高,慢性病所消耗的卫生费用迅速增长。有专家语言,未来30年,慢性病将使我国的卫生资源不堪重负[4]。

二、医疗保险中门诊慢性病现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