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生态伦理研究论文

一、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及危害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供给者(开发建设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旅游地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旅游地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城市景点和市郊景点空气污染严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为各风景旅游区的极大公害;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质量,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对旅游地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无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造成了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等。

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消费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这类不文明行为会导致旅游景区(点)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2)当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长期达到或超过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时,其最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区黄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饱和与旅游超载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就会趋于严重)或拥挤(旅游地到处充斥着游人,旅游者会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长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将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2]

二、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解释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某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但却会给其他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好处或坏处。当旅游活动的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时,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性(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受益者不仅仅是旅游业,也是整个旅游地区);反之,则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旅游业造成的旅游资源损坏)。

三、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3]为了使旅游对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4]。进入21世纪,旅游伦理的研究又伴随着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旅游新思维的推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旅游伦理研究是21世纪旅游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前沿课题,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爱尔维修曾说过:“利益支配着我们对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无所谓,把他们看成是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5]我们知道,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既是18、19世纪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派反复论证的一个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在旅游利益结构中,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多的表现为矛盾运动,特别是在旅游日益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冲突以及环境利益冲突和社会文化利益冲突,充分反映出了旅游利益矛盾运动的客观性。解决这一系列旅游利益冲突,单凭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手段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挥旅游伦理的调节功能,尤其需要旅游伦理正确的价值导向。旅游伦理意识要求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改善和克服。但在实际旅游经济活动中,受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等价值目标的影响,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极力追求自身的最大满足,而不管自己的利己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因此,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即旅游业、公共部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相关行为准则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观念,特别是树立旅游生态伦理观念,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经。

全文阅读

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旅游文化论文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全文阅读

旅游生态伦理观念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初步介绍、分析了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表现和危害,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并着重指出旅游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态伦理

一、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解释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某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但却会给其他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好处或坏处。当旅游活动的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时,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性(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受益者不仅仅是旅游业,也是整个旅游地区);反之,则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旅游业造成的旅游资源损坏)。

二、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及危害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供给者(开发建设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旅游地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旅游地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城市景点和市郊景点空气污染严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为各风景旅游区的极大公害;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质量,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对旅游地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无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造成了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等。

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消费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这类不文明行为会导致旅游景区(点)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2)当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长期达到或超过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时,其最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区黄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饱和与旅游超载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就会趋于严重)或拥挤(旅游地到处充斥着游人,旅游者会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长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将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2]

三、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

全文阅读

我国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伦理概念认知、基本旅游伦理态度、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和旅游伦理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实证分析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提升的四大对策,即加强旅游伦理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教育课程、采用开放式旅游伦理教学方法、加大旅游伦理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

[关键词]旅游管理 旅游伦理教育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中艳(1972-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教育规划课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o.XJK012BGD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B07)的终结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1-02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中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旅游行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旅游企业极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旅游景点过度开发,导游人员变导购私拿回扣,旅游者道德行为欠缺,旅游文化过度向商业化蜕变等伦理道德滑坡现象成了不可回避的主题。旅游伦理教育渐渐成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伦理教育的概念界定

旅游伦理学是以伦理学为基础,通过实践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旅游伦理是伦理学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是近些年来旅游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旅游伦理的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其基本问题是旅游道德和旅游利益的关系问题,其基本理论框架包括旅游伦理关系、旅游伦理意识和旅游伦理实践三个方面。旅游伦理教育是指旅游行业或旅游组织为人们接受和遵守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旅游伦理教育具有普遍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特征。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

摘 要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伦理学准则。本文从分析中西方伦理入手,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道义学、目的论、生态伦理、旅游伦理等准则进行了辨析和论证,目的是呼吁人们管束自己的“非伦理行为”,以真正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理论伦理;应用伦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Ethics Defens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UN Jixin

(School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nd moves on to present a detailed argumentation to the various principles of morality, teleology, biological ethics and tourist ethic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aims to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ntrol their “non ethical behavio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real sense.

Key words:theoretical ethics; applied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近年来,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们呼吁旅游业应该实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讨,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和生态学原则等,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全文阅读

中国旅游伦理建设的意义及路径解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着不断壮大的发展前景。在人们频繁的旅游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旅游伦理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角度来规范、约束和引导旅游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处理各种旅游关系的依据和标准。本文对旅游伦理的概念、基本内容、我国旅游伦理发展渊源进行了讨论,指出旅游伦理对于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其建设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旅游伦理 意义 路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近年来,因各种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纠纷、投诉甚至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社会文明与和谐。那么,如何处理好旅游活动中各方面的关系,既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维护好各方的利益,以及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所有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教育者和旅游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向世人介绍了旅游伦理这一新兴理论,它涵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循的诸种规范,起到调节旅游活动中各种复杂关系、约束和指导人们的旅游及与旅游相关实践的作用。

旅游伦理的概念界定

由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旅游伦理概念亦处于广泛探讨阶段。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广义的旅游伦理定义为“围绕一切旅游活动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规范的总和”(陈娟,2007)。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研究广义的旅游伦理。它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旅游者及旅游利益相关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旅游活动中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行为;并及时地指导、约束旅游活动及与旅游相关实践的规范。

当代我国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其内涵及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来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以及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旅游活动要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并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第三,旅游活动中,旅游参与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第四,旅游活动中要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戴艳军,2001)。

全文阅读

旅游与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究

1.旅游的伦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基于夏赞才关于旅游伦理的研究,旅游伦理广泛的主体涵盖了我国实施文化大繁荣的主要对象。虽然生成旅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旅游者,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中,旅游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阶段。2010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到达21.03亿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而且,能享受这种权利的人大都是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优秀人士,他们自身的素养直接决定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旅游伦理主体除了旅游者还有旅游利益相关者。弗里曼(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组织的生存和成败关系重大的群体”(2004)。它基本包含了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旅游员工、媒体和与旅游直接间接相关的企业和个人等。所以,肩负实现中国文化大变革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由旅游伦理的主体来担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提高公民个人素质,也要注意发挥包括众多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企业和组织在旅游伦理方面的示范效应,从而有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即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要求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充分秉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到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使用政治和法律的强制手段调控外,还要充分发挥旅游伦理的软化功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那些体现国民素质和展示国家形象的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能吸纳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新的价值观念,那我们文化就能实现繁荣,中国就能被世界所真正认同和接纳。2012年春节发生在中国海南三亚的“宰客门”事件中不法商贩的经营诚信的缺失和2013年国人对刻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的“***到此一游”的尴尬,都折射出了我们当前需要加强文化变革的紧迫性和时代感。

旅游伦理基本理论框架是繁荣华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主张。旅游伦理基本理论框架是指旅游伦理意识、旅游伦理关系和旅游伦理实践。我们几千年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新的发展都要求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在面对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这些共同客体时,在面对旅游者之间、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互为主客体时,必须持有正确的思想、情感、信念和价值观念,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便使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相处。这都要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架内培养人们的旅游道德品质,正确评价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充分发挥旅游道德的教育和调节作用。所以,旅游伦理教育和旅游实践即旅游活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2.旅游伦理教育是促进文化变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旅游活动和旅游伦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旅游活动,旅游的教育、宣传和导向功能就不能实现;没有旅游伦理教育,就不能保障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能正确实践旅游活动,正确实践和体现中国文化。充分利用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功能,发挥其对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是人参与的活动,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在处理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时,旅游主体和客体互为认知,教育和影响,各自体现了自身的素养,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时代特征,伦理价值和思想观念。在旅游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活动的积极因素,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规避和降低旅游过程中的道德弱化、文化干涉等消极影响,加强与当地人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增进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让主体在增强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同时,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起到良好的文化示范效应和传播作用。加强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伦理教育是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基石之一。旅游伦理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引导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和规范,从而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当充分了解和掌握我们的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元素,这无疑要求我们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加强对旅游伦理教育的重视。但是国内旅游伦理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国家对旅游经济功能的重视远远大于对文化传承和宣扬的重视;社会忽视对旅游伦理和教育的研究;旅游行业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却忽略对旅游者的教育;忽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在高等教育中旅游伦理教育课程鲜有设置。近十几年在国际国内,中国游客经常出现不文明的言谈举止,针对中国游客的负面报道比比皆是,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甚至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这都说明旅游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3.旅游伦理教育促进中华文化变革的措施

要发挥旅游活动和旅游伦理教育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有赖于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社会的重视,学校、企业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意识的构建以及旅游者个体层面的道德水平的提升。虽然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都强调人人享有如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也宣称“旅游与人人相关”。但是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要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稳定的程度,这是产生旅游动机的基本前提。所以国家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让更多的人以足够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实现旅游活动。同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旅游生存的社会条件,不断改变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旅游活动和旅游伦理教育对文化大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在旅游活动和旅游伦理教育方面的政策引导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实现华夏文化的繁荣,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旅游活动和实现旅游伦理教育。

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本文以鄂伦春族为例,采用昂特谱理论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资源,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开发旅游业,确保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一定时代的文化内涵,被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等。因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积极开展,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类:音乐类、曲艺类、传统手工艺类和民俗类,包括鄂伦春族民歌、摩苏昆、桦皮狍皮制作、古伦木沓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合理开发鄂伦春族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动态保护作用,同时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对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文化囊括了人类经历的各个方面,是以人为载体而存在。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需要以人作为载体来传播和保护。旅游开发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让游客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来。既开发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又保护和传播了非物质文化,一举两得。所以,非物质文化必须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使其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全文阅读

基于伦理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摘 要: 在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旅游伦理教育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以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伦理素养。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全文阅读

旅游自然生态环境

一、提出旅游自然生态环境伦理思考的背景

我国旅游相关资料中给出的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定义是,由旅游依托地核旅游目的地的大气、水体、土地、生物及地质、地貌等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对旅游者而言,它并不是直接的旅游对象或旅游吸引物,而只是一种起承载作用的外在环境或基础环境。因此,它往往不被旅游开发者所重视,但恰恰是它构成了旅游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旅游业的成败兴衰。一些人则认为,旅游环境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调整、优化旅游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建设好旅游环境系统,把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旅游环境系统永远为人类旅游服务,并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这些观点,都只是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旅游的环境问题,忽视了旅游环境中的伦理问题。

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提到,环境伦理学的基本主题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具体而言,我们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保护自然存在物的义务是何种性质的。关于这一论题,有许多理论给予了解释。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认为,人只对人自身(包括其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人对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动物解放/权力论(animalliberation/rightstheory)认为,人不仅对自己负有义务,对动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生物中心论(ecocentrism)认为,人的道德义务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人和动物,人对所有的生命都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所有的生命都具备成为道德顾客的资格。生态中心论进一步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论大致包括以下三种观点,即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其中,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偏好,因而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将环境伦理学与旅游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就演绎为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思考。

二、大自然所承载的旅游价值

根据罗斯尔顿对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描述,大自然所承载的主要旅游价值有以下几点:

1、旅游的生命支撑价值。无论是旅游者还是非旅游者,只要是人类,都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支撑系统之中。生态保护运动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受制于生态系统,人们在重建的环境中的自由选择仍然是大自然的受支配者。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good)在人类出现以前已经存在。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人类只是利用和花费了大自然多给予的价值。如果给旅游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也同样具有生命支撑的价值。

2、旅游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自然物,利用自然景观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旅游者参与到旅游的活动中来,进行旅游消费。大自然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经济价值。

3、旅游的消遣价值。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惬意的、休闲的、具有创造性的感受。愉悦是旅游者对大自然的客观特征具有的感受。旅游者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更加真实、使他们感动的东西。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