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

关键字:灵渠风景区发展旅游规划

一、安的自然社会状况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距桂林市六十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安,古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国。公元前214年泰始皇在兴安境内凿通灵渠,兴安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两汉属始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在今兴安设临源县。宋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称全义县。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始称兴安。

兴安位于东经110°14’-110°56''''之间,北纬25°17''''-25°55''''之间,与全州县、资源县、灵川县、龙胜县相邻。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人口37万,以汉族为主。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白果、粮食、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生态县之一。

兴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17.8℃,气候宜人,四季可游。境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分布着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势由西北越城岭山脉与西南都庞岭山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称“湘桂走廊”。境内最高峰猫儿山顶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

二、周围的旅游业及有关方面的状况

兴安旅游资源丰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3月兴安县旅游局成立。兴安旅游以文物古迹和高山风光为主要内容。现规划有猫儿山风景区、灵渠、红军碑园风景区、乐满地休闲度假区、古严关、秦城遗址风景区、五里峡风景区。

全文阅读

灵渠风景区旅游规划

简介摘要:灵渠风景区位于兴安县城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和四川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灵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秦代以来中原和岭南的交通枢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功能。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风景区现有灵源寺、灵源阁、铧嘴、大小天平、四贤祠、飞来石、秦堤等景点。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内的功能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且一些景点急需修缮。我在调查探究了景区原有的资源后,列出了该总体规划,为灵渠以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字摘要:灵渠风景区发展旅游规划

一、安的自然社会状况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距桂林市六十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安,古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国。公元前214年泰始皇在兴安境内凿通灵渠,兴安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两汉属始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在今兴安设临源县。宋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称全义县。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始称兴安。

兴安位于东经110°14’-110°56''''之间,北纬25°17''''-25°55''''之间,和全州县、资源县、灵川县、龙胜县相邻。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人口37万,以汉族为主。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白果、粮食、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生态县之一。

兴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17.8℃,气候宜人,四季可游。境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分布着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势由西北越城岭山脉和西南都庞岭山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称“湘桂走廊”。境内最高峰猫儿山顶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

二、四周的旅游业及有关方面的状况

全文阅读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分析

摘要: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不仅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还充满了对人的关爱,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了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终极理念。本文对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以及设计尚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论,在设计的前期便带着严重的盲从性,最终造成了旅游景区设计过程当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及找到到心灵上的归属而进行论述的。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摘 要:本文对多规合一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此为基础,对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析,找出旅游区规划中的多规合一实现途径,并对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进行了评价。希望本文能够为旅游区规划和实际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全文阅读

旅游局景区规划发展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景区规划管理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规划建设

(一)继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与方岩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在新的一年里方岩村落整体搬迁工作有大的突破。

(二)继续指导景区创A工作,引导和推进方岩风景区4A旅游区的创建。

(三)继续开展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做好*街道争创省级旅游强镇工作及筛选一个省级特色旅游村工作。

(四)继续做好市内主要县、乡道路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休闲区、特色农家乐等的旅游标识标牌的建设,使我市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指导各镇街(区)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完成创建*、石苍岩、前仓、花街等乡村旅游带的规划编制、论证、立项并指导其实施。

(六)继续落实好一家五星级酒店招商引资的系列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

全文阅读

民俗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引言:在计划经济时代,风景区美化的时间与空间设计的谋划与安排。随着市场经济的收入与发展,风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以成为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开发和利用。风景区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原则是保护与开发并举,改善景区生态,最终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全文阅读

浅析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旅游景区规划的设计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吃饱穿暖的要求上了,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城市中的旅游景区是人们主要进行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因而旅游景区在城市规划整体中的布局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城市总体规化中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长征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全文阅读

论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布局

统景镇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景区与镇区相互割裂,使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和效益较差。本文以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设计旅游项目,进行统筹布局。实现各层次旅游项目互补支撑,发挥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功能。合理的项目布局在配合城镇自然生长的需要的同时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完成景区和镇区的联动开发,提升区域旅游品质。

一、统景镇现状

重庆市统景镇地处东经165°50’与北纬29°51’,重庆市渝北区东北部御临河与温塘河交汇处,拥有“山、水、林、泉、峡、洞、猴”复合旅游资源。统景镇区与统景风景名胜区毗邻,镇区总面积7.56km2,风景名胜区总面积8.52 km2。统景镇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数量逐年上升,给现有风景区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带来持续压力。风景区布局的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常常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而若超负荷布局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

2010年,统景镇镇区常住人口为12500人,预测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为15300人。根据有关数据估算,到2020年,统景镇年接待游客将达到76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3.2亿元。现有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无法满足未来需要,亟需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二、镇区与景区联动开发

统景镇属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镇区与景区相互割裂,风景区现有旅游项目针对性弱,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和效益较差。为了提升区域旅游品质,镇区要扮演好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角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避免与景区重复,做到优势互补,各有特色。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定为统景风景名胜区和镇区,共计16.08 km2。笔者将研究区域进行优化,最终形成旅游核心风景区、温泉旅游接待区、城镇配套建设区三大区域,如图1所示。

旅游核心风景区以现有景区为基础,用地面积向外适度拓展,拆除破坏景区环境的建筑物,升级旅游设施,保护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温泉旅游接待区以已建成镇区为主,在改善基础设施,维持城镇基本功能的同时,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控制风貌,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分散景区客流,实现服务功能。城镇配套建设区作为预留用地,用以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的需要。各个旅游项目根据功能区划,依托资源分布,形成离散布局。在不同区域开发同类旅游项目时,注意区别开发层次和时序,突出区域特点,完善设施,实现风景区和镇区有机结合、共轭开发。

三、设计旅游项目规划布局

全文阅读

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研究

经过30多年发展,当前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基本已告一段落,中小型景区规划渐成主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各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过程中纷纷就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进行了多样的编制创新,市场上出现了各类规划形式。本文通过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概念体系及编制要求的研究,结合市场发展实践,探索一种“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来专门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整合当前市场上各规划形式,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推动我国旅游规划工作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全文阅读

浅谈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

【摘 要】旅游发展规划是区域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旅游业在该区域内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本文就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进行简述。

【关键词】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要点

1.旅游规划的内涵

1.1含义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旅游规划者冈恩(Gunn C.A.,1979)曾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

旅游规划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规划”一词本身具有“谋划”、“筹划”、“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的含义。

1.2类型

旅游规划基本分为两大类: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区域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旅游业在该区域内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旅游发展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该区域下属各地方的旅游开发建设具有规划和指导意义。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