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精选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 性质 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

人们对“经济”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例如交换关系,产业总和,生产或消费,等等。本文所讲的旅游经济,指的是旅游产业,或者广泛一些,指的是旅游产业及其引起的各种现象。既然经济是有产业构成的,那么,产业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是生产单位:企业。因此,旅游经济产生的标志是旅游企业的产生。

(一)旅游业

旅游企业的出,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具体地说,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而这些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例如交通系统、旅游工具、览设施等,直到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才逐渐形成。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及交通路线相继出现,交通运输的革命是旅游的先决条件:旅游以及基于交通系统的旅游服务得以实现。

(二)景区业

产业革命还为旅游经济的产生提供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需求条件:闲暇与收入都得以成倍地增加。以闲暇为例,发达国家的周工作时间已经从1900年的53.2小时下降到199年的31.3小时,家务时间、生理时间也大大减少,目前,人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爱你生活在闲暇中,而且法定假日、带薪假日等闲暇权也成为基本人权。

外地和本地大批旅游的出现,促使游览产品和服务――景区的专业化和企业化。虽然我们没有像旅游业一样大致了解第一个景区企业是哪一家这个历史事实,但是景区企业的发展却更激动人心,景区企业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也是旅游的目的。

二、旅游经济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是一个综合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的经济现象便构成了旅游经济问题,旅游经济学便是围绕着旅游经济这一定义或围绕这种现象来展开研究。然而现实是,对旅游经济概念上的认识存在重大的差距和不同,以至于我们在探讨同一概念时会出现谁都无法说清楚的分歧。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人们在下面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消费活动与旅游产业的经营活动的综合体,旅游经济既包含旅游消费活动的经济问题,也包含了旅游产业经营活动的经济问题。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来说,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现象,一个人在采取旅游行动时,要对旅游消费预期与其他消费;旅游者即使决定采用旅游消费形式,还要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如旅游花费、旅行距离、旅游等级以及旅游时间等,经过多方面比较,来发挥其旅游消费的最大效用,这些都是旅游者旅游消费经济现象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出发,旅游消费现象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如同我们对旅游活动性质的认识上有分歧一样,在对旅游业的认识上也是存在分歧的。有些人认为旅游活动既然属于一种文化活动,那么,作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活动也应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因而,旅游业的根本性质应该体现在其文化性上。

三、旅游经济效益

(一)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

1.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经营旅游产品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既指向游客提供直接服务的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旅馆、餐馆、浏览点、娱乐场随等等企业,在提供单项旅游产品时对物化劳动、活劳动的占有和耗费与企业所获得的经营成果的比较。换句话说也就是旅游企业的产品与销售收入的比较

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概念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社会投入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及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消耗,与旅游及全社会效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既包括旅游业本身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又包括旅游业发展所带动的其他相关行业、部门的发展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全方位的接触与联系。因此,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除了接触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外,还要和目的地人员和许多经济与非经济部门发生联系。如交通、电信、金融、公安以及当地居民共同使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部门虽然不是专门为了旅游活动设置的,但同样为了游客服务。

旅游宏观成本指为开展旅游活动而付出的社会总成本,包括旅游企业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和非经济部门为旅游企业开展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物化的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以及社会在纠正、整理旅游宏观损失时所付出的代价。此外还要计算机会成本的因素。

四、旅游经济效益指标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一)旅游创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

旅游创汇收入指标,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国际旅游,直接从国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得到的外汇收入。

旅游总收入指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从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支出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包括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其反映了旅游产业的总规模收益,是评价旅游宏观经济收益的主要指标。

(二)旅游就业人数

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就业人数的总量。因此,旅游业就业人数得多少,也反映了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及其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带动作用。

(三)旅游带动系数

旅游带动系数指标,是指旅游直接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根据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直接就业人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3.5间接从业人员,对于欠发达地区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数比全国平均数还要高。以上研究结论表明,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很强的。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只要不装饰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一定会使我国旅游业,旅游经济有着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全良主编《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

[2]田孝蓉、李峰主编《旅游经济学》,郑州大学出版;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

,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现有8个4A景区,3个2A景区,2个A级景区,6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08年底),正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区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1]。

一、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发展阶段

1.1980-1990年:起步和成长期(0-25万人次)。1980年第一次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旅游起步的标志。当年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1984年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加大了对的投资力度,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限于当时“先国际、后国内”的政策,旅游发展初期主要针对境外市场。1987年接待量达6万人次[1]。

2.1991-2005年:快速发展期(25-200万人次)。第三、四次工作座谈会将旅游业作为工作重点,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以项目和导游相结合,极大提升了旅游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2004年接待量突破100万。2005年中央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和相关产业发展。旅游进一步受到重视,被提升到促进稳定的高度。2000-2005年,接待游客数平均每年增长23.7%,旅游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2.9%,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3.2006年-现在:井喷式发展期(200-600万人次)。2006年青藏铁路和林芝机场相继开通,旅游的出入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加上“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产业发展政策和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的确立,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9.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43.2%,旅游业开始成为全区支柱产业。2007年,提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旅游业提质增效、呈现井喷式发展,当年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0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800和2200倍。旅游进入飞速发展期。

(二)经济社会效益

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突出。截至2007年,全区有各类旅游企业1212家,拥有固定资产达46.8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全区8700户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48万个,年收入达2.2亿元,人均增收6383元。

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2006年、2007年、2009年分别为9.6%、14.2%、12.7%。拉萨2009年的相关比重超过20%。2009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85倍,旅游富民效应初显。

二、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

接待量、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接待量的因变量,易受游客自身条件(经济条件、职业、年龄等)、主观选择(消费偏好、性格等)和不同旅游地实际情况(旅游业成熟度、物件水平等)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统计分析的稳定性较差,适用于某一区域的旅游收入纵向上的比较(考虑CPI变化),不适合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鉴于此,选择变化相对稳定的游客接待量为基础数据。

(一)及下辖7地市2000-2009年旅游接

待量分析

从旅游接待量上看,拉萨旅游发展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运行轨迹几乎与旅游接待总量完全一致,对整体旅游业发展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二)拉萨对旅游业贡献度的检验

首先采用SPSSV11.5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加以验证。相关分析表明,拉萨与的年旅游接待量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达到0.989。足见拉萨对全区旅游业的贡献率之高。

再用聚类分析检验,下辖7地市的旅游发展被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拉萨,第二档为林芝、日喀则、山南;第三档为昌都、那曲、阿里(见图3)。聚类分析验证了拉萨旅游业具备区域旅游增长极的特征。旅游业发展因此呈现出“拉萨为中心、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和昌都、那曲、阿里等6个地区受其辐射和带动”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

三、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

弗里德曼(Friedmann.J.R,1966)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由孤立到发展不平衡、再由极不平衡发展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之后又将该理论从空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4]。“核心-边缘”理论主要被用来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核心-边缘理论[5-6],也适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

无论从经济总量、旅游资源丰度、服务设施数量及档次、与周边地区通达性和通勤频率,还是与周边6地区基于行政和经济联系的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因素看,拉萨都具备强大的经济外溢功能。鉴于目前进藏游客在拉萨市的旅游消费量和在周边6地区的消费量相差较大,仍以拉萨市和周边6地区2000-2009年旅游接待量为基础数据进行拉萨对周边地区旅游辐射效应的分析和验证。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拉萨与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6地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85,0.988,0.935,0.918,0.727(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拉萨与阿里相关性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旅游业的“核心-边缘”效应开始出现。拉萨与周边地区表现为总体较显著的旅游辐射效应,但这种联动性并不均衡。其中山南、日喀则、林芝较好,昌都和那曲稍差,阿里不明显。周边6地区在旅游发展总量上与拉萨的差距较大,且从2003年以来呈逐渐扩大的态势(见图2)。

拉萨对周边6地区的旅游经济辐射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大致以拉萨为界分为北和藏东南两大片区。西北片区的阿里、那曲、昌都受拉萨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弱,而东南片区的日喀则、山南、林芝受到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强。这与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行政区纵深固然有关,但目前藏东南片区与拉萨相对便捷的交通成为影响核心-边缘效应的主要因素。相对便捷的交通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精品旅游资源,藏东南旅游经济走廊正在形成和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30年发展,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已经形成,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效应———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6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然而,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拉萨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比例高达60%左右(见图4)。拉萨作为的旅游经济中心,在发挥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同时,也呈现出严重的单极化发展态势。单极化为主的发展方式在客观上造成“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不经济后果,从而大幅降低了旅游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3年“非典”和2008年“3.14”事件让旅游业的这种缺乏抵御旅游安全风险的弱项暴露无遗。图2和图4均显示:2003年和拉萨旅游业明显减速,接待量几乎与2002年持平;2008年和拉萨旅游接待量锐减近50%。在旅游危机事件影响下,整体旅游业发展和拉萨旅游业表现出异常显著的“旅游共振”现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特征让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蝴蝶效应”危机。

此外,单极化发展在形成“核心区域”旅游经济呈极化效应的同时,也让“边缘地区”旅游发展呈边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足或滞后。以2006年以来旅游发展增速最快的林芝地区为例,其区域知名性景区仅有3处,其余中小景点“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密集分布于八一镇和拉萨之间的318国道两侧,‘拉萨-林芝旅游廊道’初步形成”[7]。虽然林芝地区受拉萨市辐射效应相对明显,但与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全藏最佳的生态环境相比,林芝旅游发展总量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显不足,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业发展建议

参照弗里德曼所持的“核心-边缘”理论观点,旅游业同样要经历“孤立—不均衡—严重不均衡—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等阶段,目前正处于互相关联的不均衡的过渡阶段。为此,提出相关建议:

1.分时段、分地域对拉萨市旅游客流进行适度控制,缓解拉萨的旅游承载压力,最大限度地缓和全球各地涌入的大量游客与拉萨市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强化拉萨市与周围6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量入为出地做好相关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地承接拉萨市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

2.从旅游业发展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注重拉萨旅游经济“核心-边缘”效应的综合发挥,使周边六地区不仅能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更能借鉴拉萨的成功经验,规避旅游业发展的教训和误区,少走和不走弯路,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以全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其产业发展安全度。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一、假日旅游经济的理论研究

1.假日旅游经济的涵义。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刺激旅游消费需求,扩大旅游供给服务,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为方式。它是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旅游的政策导向而催生的产物。

2.假日旅游经济的特征。

2.1需求弹性大。旅游是非基本消费,因此无论是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还是时间弹性,甚至安全系数弹性都比较大。

2.2旅游供求矛盾突出。首先假日期间旅游需求量大增,而旅游供给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导致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其次旅游景点位置的固定性和容量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的空间流动性和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2.3集中性突出。具体表现为假日集中、季节集中和地域集中,首先由于假期制度全国统一,旅游消费在时间上局限于公共假日特定的时间框架。其次,“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成为旅游旺季,中间穿插暑假和春节为小旺季。最后国内假日旅游目的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传统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城市和地区以及本地游旅游区。由于旅游供给机制尚不完全成熟,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有限,只能集中在供给状态相对较好的地域。

2.4供给刚性明显。旅游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制于现实总接待能力和总容量。接待能力服从最小因子律,受基本设施中供给能力最小的设施的量的制约;总容量由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和经济容量共同确定,同样服从最小因子律。

2.5信息缺位。旅游市场信息机制运行具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广泛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二是缺乏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分享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二、假日旅游经济均衡分析

1.旅游供给与旅游价格呈相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当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供给曲线发生平行位移。D0与S0的交叉点为E0,即市场均衡点,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0,可提供旅游产品数量为Q0。当D0移动到D1时,与S0的交叉点为E1,对应市场价格上升到P1,即供给曲线不变时,需求由于闲暇时间整体增加,将引起价格上涨。

2.旅游需求曲线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当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发生平行位移。公共长假使旅游需求增加,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需求曲线将向右发生平行位移到D1。

3.价格上升幅度过大,不利于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供给受旅游目的地的承载量限制。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供给量增加到Sm时,不再随价格上升而增加,而只能小于等于旅游供给极限Qm。因此,新的供给曲线是S1随数量扩张到Sm时成为垂直线的S2。此时对应的旅游均衡点为E2(S2与D1的交点),均衡价格为P2,比P0有所上升,但与E1的均衡状态相比,提供的旅游产品数量有所增加,价格有所下降。如果这种市场状况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假日旅游经济将达到新的均衡(E2),并持续发展下去。由此可见,假日旅游的市场均衡受到两个极限的挑战,即旅游价格承受极限和供给极限。假日旅游价格上涨现象由供求规律导致,价格承受极限由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所决定。旅游供给极限则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量,受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三、假日旅游经济的均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假日旅游供求关系中,旅游消费系统较为复杂,具体旅游形态难以准确预测,短期内,全国旅游总供给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饭店旅馆业和航空铁路等交通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旅游消费仅仅集中在黄金周前后,如果大幅度增加供给,必然增加非公共假日时段的设备闲置率。因此,假日旅游需求扩张并不意味着需要大幅度扩大总供给。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实行公共休假制度与分时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法律化,促进带薪休假的社会化,从而增加旅游需求实现时间的自主性,改变需求实现在时间上的冲突,在不改变现行休假总天数的前提下,改变休假时间的空间分布。

2.运用价格杠杆调解。对假日旅游实行比平时较高的价格,通过价格的时间差来调节旅游需求时间的分布。特别是在奖励旅游、带薪休假制度形成后,时间价格的实行对于分散集中需求,促使旅游需求分布的时间均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在观光旅游产品之外,积极建设度假型旅游产品、疗养型旅游产品、探险型旅游产品,通过购入外源并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潮流,将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向老市场,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地,引导不断成熟的旅游需求,组织新兴旅游需求有序地利用“老牌”旅游地旅游景区。

4.提高旅游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假日旅游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困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强化竞争能力。

5.搞好经济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及消费者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发了不少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引导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假日旅游经济活动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保持一致,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6.完善旅游地信息系统。建立一个联合的旅游地信息系统,系统可以通过国家权威部门在互联网以及其他比较快捷的方式进行。将中长期、近短期和即时信息结合起来,向大众和企业传递旅游信息,引导理性旅游消费。达到信息分流、游客分流的目的。

7.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目前旅游立法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而导致许多旅游纠纷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介入旅游经营的各个环节,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完备的旅游法制来保障。

8.增加弹性旅游供给。增加黄金周的弹性旅游供给,调解旅游旺季的供求矛盾,增加弹性供给,如积极引导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旺季开设家庭旅馆、农家饭等。

9.积极开发西部旅游资源。西部有很多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是中国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补给区”,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长途交通问题,那不仅对假日集中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很大的区域均衡调节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德超.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一)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岭余脉,汉水腹地,千百年来孕育和造化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贯穿全境,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神农架林区具有完整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恢弘气势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态文化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皇室家庙”“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资源为依托,形成了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梅镇猿人洞地质遗迹保护点、龙吟峡-九龙瀑喀斯特洞穴峡谷群园区等九大景区。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她是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和汉水文化核心区,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鄂西北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天优势。

2.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

鄂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襄阳市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814.0亿元,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故乡,享誉世界的“汽车城”“卡车之都”,被称为“东方底特律”,汽车工业占地区产值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千亿以上,旅游、生物医药、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地区有普通高校10所,拥有三级甲等医院7所,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之乡,曾两度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1.交通运输欠发达。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巴,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不足,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公路等级低、旅游公路的进入性、通达性较差,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鄂西北地区境内主要有襄渝、汉丹、焦枝三条铁路线和一条汉十高速(2006年)公路。交通运输干线主要集中在襄阳地区,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十堰(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和神农架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比较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影响鄂西北地区旅游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经济发展不均衡。

鄂西北地区襄阳、十堰和神农架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差异。神农架是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林牧业、水电矿产开发为主,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十堰地区以汽车工业为主,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襄阳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工业基础较好,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区域范围看,十堰和神农架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较弱,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3.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鄂西北地区拥有神农架、武当山、襄阳城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表现在旅游产品规模较小,发展方式粗放,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等级不相适应。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所谓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繁荣场面尚未形成。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自然资源是天赐禀赋,经济发展是动力引擎、政策环境是孵化器,三者辩证统一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国家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生态经济、绿色GDP、均衡发展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资源相对集中在鄂西北地区。该地区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2.政策叠加带来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国家发展战略,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鄂西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09年湖北省确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后现论为指导,依据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此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都为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四)挑战(Threats)

1.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和自然两大系统的和谐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生物更新能力低下,生态环境修复慢,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态系统显得十分脆弱。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考虑环境的容量和生态效益,没有经验可循,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2.经济转型的风险。

发展旅游业附加值高,但投入大,产出慢,投入产出周期长。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涉及范围广,层次多,关系复杂,旅游品牌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工业经济发展向生态经济模式转变,使工业反哺农业和第三产业势必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风险未知。

3.行业发展的威胁。

旅游竞争力包括政策背景、环境可持续性、安全、健康与水环境、旅游业的优先权、基础设施、旅游设施、通信设施、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旅游业开放性、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等14大类共73个指标。鄂西北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就鄂西地区来说,2007年两项指标仅占全省的43%和36%。从全国来看,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区来比较,2007年,武当山接待游客仅102万人次,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大低于同类景区:峨眉山256.8万人次、乐山大佛276.7万人次、少林寺突破400万人次;神农架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而同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四川九寨沟为252万人次、湖南张家界各景点为178万人次。因此,可以看出,鄂西北旅游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与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压力。

二、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战略方向。

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战略发展研究,一般有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其中,SO是增长型战略,WO是扭转型战略,ST是灵活型战略,WT防御型战略。根据SWOT分析,鄂西北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1)SO战略:抢抓历史机遇,充分挖掘区域旅游资源,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扩大对旅游市场的投资,建立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2)WO战略:以生态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ST战略:建立生态经济发展长期目标和规划措施,灵活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增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4)WT战略: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盘活旅游市场。

(二)层次分析。

根据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经验评判法,将四个战略方向的定性化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教授创立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基本思路是:根据鄂西北地区实际,综合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对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比较的定量值,然后进行综合判断,确定评价对象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运用YAAHP分析软件,代入数值分析,结果如表所示。经检验,一致性比率CR=0.0083<0.1,说明该分析符合逻辑,可信。

(三)战略选择。

根据SWOT和AHP分析结果,SO和WO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权重值,说明基于机会的鄂西北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中,SO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WO方向是更加注重现实层面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鄂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结论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毕业论文,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业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等。[l](代7--m)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变化。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阁(~)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业”产业格局,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例如,福州市永泰县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2005年,永泰县接待的游客达60多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一项,一年可为当地农民人均收益增加3000元一5000元,有力地拉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①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内容的乡村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泰宁县星级宾馆、饭店、家庭旅馆住宿全面爆满,泰宁、将乐两县连续数天星级宾馆住宿率均达100%。②而武夷山,尽管房价普遍上扬,旅馆、招待所、二星、三星、四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收获了很好的效益;餐饮业也十分火爆,大众餐厅、快餐店、餐饭馆、大排档一条街、农家宴、农家小吃等都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用餐的客人成倍增加;不少精明的商家看准“黄金周”旅游聚人气兼聚财气的优势,把商业促销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九曲花街房地产在黄金周期间就推出了“五一购房就送港澳游”的活动,亚洲酿酒(厦门)公司打出了“品石泉佳酿,游武夷美景”的旗号,武夷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武夷土特产推介会”等主题消费活动都受到热捧,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看楼、购物;同时茶叶、地方小吃、工艺品、商业零售网点等也都出现了热销的局面。真正出现了以旅游为核心,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武夷山2006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五一”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3.59%,与同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83%,旅游总收入增幅比旅游人数增幅高12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1,7天,较以往延长了0.2天,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05.40元/人天,一日游游客的人均天花费为215.25元从天,分别同比增长24.12%和34.70%。③同期,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经济总量,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有力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旅游年收入来看,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连城县为例,1999年到2004年,连城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6%增长,旅游总收入则以平均每年23%增长。2005年旅游总收入是2004年的1.2倍、2003年的1.76倍(见图1)。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而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是旅游对财政贡献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连城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连城GDP的直接贡献,也是旅游业对区域财政方面显性的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来影响连城的CDP,影响乡村财政收入。

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福建武夷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论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农业县。1989确立并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武夷山从原来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区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从理论上讲,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修建车站、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宾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吃、住、购、娱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供水、供电、邮政电话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泰宁县为例:至2003年,京福高速泰宁县全线开工建设(2006年1月通车);邮电通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已建宾馆饭店50多家(星级7家),家庭旅馆30余家,总床位达3000余个;娱乐健身场所20余家,各类旅游船60余艘,竹筏300多条。现今,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进入泰宁的游客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行”等需求,泰宁正全力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中心兴建集商业购物、高档娱乐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灵秀商城,开辟泰宁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游客吃与购的需求;启动南会滨水休闲度假区和将溪山地度假区的建设,在金饶山、峨嵋峰、金湖等景区开辟登山野营和水上休闲运动,为游客营造娱乐休闲氛围;在城区、上清溪上码头、猫儿山等地扩建5个小区停车场,增设到各个景区的公交专车,开辟了泰宁到南昌、上海、温州、深圳等地的长途客运专线,逐步满足游客需求。泰宁县正在建设的宾馆饭店有金湖半岛俱乐部、泰宁大酒店、华大宾馆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预计3年内全县的住宿床位将由目前的5000余个增加到至少1.2万个。甲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四、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矛盾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就业岗位就会增加3一5个。[2~与其它行业相比,旅游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所做的贡献第一部分是旅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应包括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中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第二部分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把发展乡村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载体,组织开发以生态休闲、果蔬采摘、乡村观光、耕作体验、农家乐等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拓展乡村旅游市场。通过发展乡村游进一步繁荣了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例如:2005年,泰宁县共接待游客88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际为15:l一25:l,国内为25:1一40:l),假定全部按40:1计算,2005年泰宁县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2万个,间接就业按1:5计算为n.5万个,合计旅游业可创造的就业机会为13.7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效应。再如:永泰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有1300多人,直接在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就有800多人,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超过了1万,已有7000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广大农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