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扶贫论文

旅游扶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扶贫战略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PPT(ProPoorTourism)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Tourism-Eliminating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目前许多国际发展机构正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始帮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ST-EP战略。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全文阅读

旅游扶贫战略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PPT(ProPoorTourism)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Tourism-Eliminating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目前许多国际发展机构正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始帮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ST-EP战略。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全文阅读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红色旅游可成为老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红色旅游可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红色旅游可促进老区民众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红色旅游可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红色旅游业可为老区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提供新引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展非农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项就业成本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旅游资源开发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主体开发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环境是旅游的基础、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等,具体请详见。

一、红色旅游可成为老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红色旅游业可为老区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提供新引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扶贫工程。发展红色旅游,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扩大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展非农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可以将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一项就业成本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另外,旅游业就业层次比较丰富,特别是有些服务工作并不需要很多技术,可以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广大农村妇女和刚刚进入社会的男女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这些需求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产品在面向旅游市场时具有较高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交通业、饭店业、娱乐业等旅游部门的各行业,还涉及文化、教育、卫生、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农副业等非旅游行业的各部门。因此,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旅游目的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红色旅游可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旅游资源开发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主体开发过程。发展红色旅游,可进入性是关键,交通必须先行,要使旅游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旅游地内部的交通运输实现便利和畅通。因此,必须完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种交通运营的安排。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和完善包括供水、供电、通讯、车站码头以及相应的银行、保险、医院、商店等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包括饭店、餐饮、娱乐场所等在内的旅游服务设施。这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旅游开发中要实现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们既满足旅游者的旅居生活需要,同时当地居民也受益。红色旅游的开展,必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用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危旧房屋更新改造,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老区农民能够真正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随着老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状况的改善,逐步解决了制约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促使老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三、红色旅游可促进老区民众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全文阅读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摘要 反贫困是发展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反贫困(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历程、内容、地域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的战略、模式与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研究区域集中于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且偏重区域层面的宏观分析,对景区和村镇等微观单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突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加强定量研究,推进方法多样化,关注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旅游扶贫中的相关利益主体、旅游扶贫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旅游扶贫工程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点问题。

关键词 旅游扶贫;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156-07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早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庄严的《联合国》。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全球贫困依然严重。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近13亿人口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状态,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造成了我国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如我国贫困县占多数的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0%以上,我国70%的旅游景点、近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无疑为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加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与此同时,旅游扶贫问题受到国内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并逐渐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指导旅游扶贫实践、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用“旅游”作为主题词,再分别以“贫困”、“扶贫”在中国知网(www.省略)上进行二次检索,获得学术期刊文献403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加篇(截止2007年12月)。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全面反映近20年来国内旅游扶贫问题研究进展,为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提供依据。

1 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是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的。据检索,1987年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文是最早涉及旅游扶贫问题的学术论文从文献的数量看,中国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全文阅读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

?眼摘 要?演在分析我国旅游扶贫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思路,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扶贫机制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整合协调缺乏、参与不完整和监督评价缺乏等方面的缺陷,按照机制设计理论的要求,从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多维信息传递机制、创新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完善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和健全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对策。

?眼关键词?演机制设计理论;旅游扶贫;调适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2-0073-05

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扶贫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认同,并被列为旅游业“九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紧接着国家旅游局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意见”,从此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2]。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旅游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约1/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当地的旅游发展中受益,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3],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大多数贫困地区所实施的旅游扶贫战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成效并不明显[4],一些地区出现了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旅游扶贫开发变成了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社区及贫困人口利益被忽视、扶强不扶弱、当地贫困人口被边缘化、旅游项目缺乏社区参与性、旅游漏损严重等问题[5-6]。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的旅游扶贫模式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弊端与问题,特别是机制缺陷对旅游扶贫的制约逐渐凸显。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必须对现行的旅游扶贫机制进行调适和完善。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完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对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提高旅游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机制设计理论与旅游扶贫机制调适思路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与旅游扶贫机制安排

机制设计理论最初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社会主义体制的著名论战。经过赫维茨、迈尔森和马斯金等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的热门领域和核心主题之一,成为近二十年来微观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理论分支之一[7]。机制设计理论假定人们是按照博弈论的方式进行选择,同时能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和理性选择等范式预设社会目标,而机制设计理论就是探讨如何在自由选择、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构建有助于实现个人、集体和社会激励相容的最优机制[8]。目前,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其被广泛运用于垄断定价、契约理论、最优税收、拍卖理论及委托等领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法规制订、行政管理、最优税制设计、社会制度设计、民主选举等都可归结为机制设计问题[9]。

在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减贫甚至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需遵循科学的旅游扶贫发展机制[10]。早在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署(局)(DFID)就认识到建立合理的机制以推动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益是旅游扶贫实践中的一大挑战。对于旅游扶贫机制,不少学者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Meyer D.(2007)提出了通过加强周边贫困社区与住宿业的联系以降低旅游漏损的概念框架[11]。Pillay M和Rogerson C M.(2013)研究了增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以提高旅游扶贫效应的机制[12]。国内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参与、受益机制;二是旅游扶贫动力机制;三是旅游扶贫长效机制;四是旅游扶贫协同机制。但是从机制设计理论角度来展开对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

全文阅读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新态

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旅游扶贫一直是世界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扶贫旅游相关文献,简要阐述旅游扶贫的概念及内涵,对比分析国内外扶贫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今后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的趋势探索,为我国今后旅游扶贫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问题这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旅游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扶贫成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旅游扶贫的内涵

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1999年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扶贫旅游”(PPT,Pro-Poor-Tourism)一词,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强调要让贫困人口不仅获得经济利益,更要使其获得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机会。

我国对于旅游扶贫定义说法不一。自1991年贵州省提出“旅游扶贫”口号后,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忠军(1996)提出旅游扶贫就是借助于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办经济实体,使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李并成(2002)指出,扶贫旅游要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从而改善自身发展及投资环境,达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的;郭清霞(2003)指出,旅游扶贫要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导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大力扶持引导旅游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性循环;隆学文、马礼(2004)认为,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通过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扶贫旅游,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而且认为这是贫困地区完成经济流程转变的路径选择之一。

综上,旅游扶贫是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通过新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扶旅游扶贫理论研究较国内更加成熟。国外扶贫旅游理论的发展受到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批判阶段、可替展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并不断得到演化,并以此更好地推动了旅游扶贫的具体实践。其次,国外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住宿业及社区旅游等扶贫内容,这些扶贫方式都与研究区域的资源类别和文化相关。甚至包括国际发展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政府和企业在内的旅游扶贫专题研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此外,在研究区域和方法上,国外旅游扶贫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也不乏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诸多研究方法蕴含其中,旅游扶贫量化研究成行,形成了大量数量化、体系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全文阅读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对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学术界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集中于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受益研究、旅游扶贫模式和效益研究等四个角度。通过梳理,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在其核心和主体等层面有所欠缺。

关键词 旅游扶贫 扶贫效应分析 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以旅游开发的形式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学术界或从理论或从实践角度对旅游扶贫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结合2015年5月以旅游扶贫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上的检索结果为依据,总结出目前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受益研究、旅游扶贫模式和效益研究等四个角度。

1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唐建兵认为人们一般强调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因素,夸大了旅游扶贫的正效应,忽视或缩小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和旅游扶贫的负效应。张小利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旅游乘数理论,以大量的数据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就业、收入、环境及社会文化效应进行分析。张伟从旅游业二元结构的角度对旅游扶贫效应进行研究,认为旅游业正式部门未能充分发挥扶贫效应,并对非正式部门产生“挤出效应”,使贫困人口被挤出旅游获利圈是导致旅游扶贫失效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从实践角度对旅游扶贫效应进行研究的有马亚妮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认为旅游的乘数效应可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2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

李佳、钟林生及成升魁等(2009)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析了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而负面效应不敏感,对发展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具有较高参与热情。吴莎结合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优化措施。认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贫困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对利益分配体制进行不断地完善,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进度,才能使旅游扶贫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全文阅读

广西各市旅游扶贫效率评价研究

摘 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2008―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投入/产出角度对广西各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广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866,2008―2015年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市旅游扶贫效率差异明显,旅游经济强市扶贫效率较高、旅游经济弱市扶贫效率偏低,未达到有效水平;从分解效率来看,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动力作用规模效应的动力作用;8个地级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的阶段,可提升对贫困地区旅游的资源投入水平以加大其扶贫开发力度来提高旅游扶贫效率。

关键词:广西;DEA模型;旅游扶贫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0

1 问题提出

广西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区涉及到贫困村的县份有105个,只有柳州的柳中区及桂林的象山、秀峰、叠彩和七星区无贫困村(《全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0)》)。扶贫开发又是制约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带动村庄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式扶贫方式是自治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关键。以往学者们对广西旅游扶贫的研究包括旅游扶贫贡献率评价、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旅游扶贫模式、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但针对旅游扶贫效率分析的文章较少,定量分析更不为所见。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以评价广西旅游扶贫效率:广西各市旅游业是否能带动地区脱贫,多大程度促进贫困区经济增长及剖析旅游扶贫效率变化的源泉,以为各市探寻提高旅游扶贫效率的有效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全文阅读

2012―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旅游扶贫现已涉及政府角色、地方参与和农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的学术文献,对其采用NoteExpress、Nvivo 10和爬虫软件,分析当前旅游扶贫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总结出旅游扶贫关键词共线网络结构图,并指出潜在研究的一些领域。

【关键词】旅游扶贫;综述;网络结构图

相对于传统扶贫而言,旅游扶贫开展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出采用旅游进行扶贫的相关政策,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旅游扶贫”这一说法。1999年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旅游扶贫(PPT)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形式的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旅游寻求”。学术界对于旅游扶贫的概念讨论基本趋于一致,我国也将构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提上议程。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2012―2016年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梳理,来探讨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趋势希望对以后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研究方法

P者以“旅游+扶贫”或“贫困”或“穷人”为关键字,发表区间限定2012.1.1―2016.12.31,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对核心期刊进行检索,用NoteExpress软件筛除重复文章,经统计发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检索结果达到2447条,发表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英文文献以“tourism”+“China OR Chinese”+ “poverty OR poor people OR PPT”或“poverty reduction”或“On Tourism Assisting the Poor”为关键字在主题、标题和摘要等进行不同排列,在EBSCOhost和谷歌学术中检索,同法筛除重复文章,经统计国外学者对中国旅游扶贫在此期间达到323篇,且近5年来成果量趋于平稳。

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从国内研究成果出版年份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开发问题的重视,并注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学术界对于旅游扶贫的关注度逐年攀升,2016年的文献数量已经达到1217篇,是2012年的文献数量的快5倍之多。国外研究成果一直保持在每年65左右,其中成果较高的两年为2013年―2014年,均为70篇以上。从研究成果来源出版物看,学术成果以期刊占比最多,其中政策研究类的有369篇,占比最大;其次是硕士论文占总数的12%。国外研究成果基本全部为期刊文章,仅有少数图书涉及中国旅游扶贫政策、模式等问题。

全文阅读

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

[摘 要]相对于传统扶贫而言,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旅游扶贫以来,旅游业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综合效益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受益不均、旅游漏损、产品模仿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弱化了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效应,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扶贫;效益;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64―06

一、引言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对题目中含有“旅游扶贫”的文章进行搜索,共有121篇相关文章,其中出现了两次两篇文章内容一样、只是发表在两个不同刊物上的情况,故有效文章共119篇,其中有6篇硕士毕业论文。在这119篇文章中,有27篇论述的是有关旅游投资、融资、开发模式、政府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因而这27篇不属于本文的分析范围(旅游扶贫效益),这样与本文分析内容相关的文章共92篇。

同时,笔者在这两个论文数据库中对题目中含有“旅游”的文章进行搜索,则共有相关文章21332篇。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