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

旅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旅游扶贫工作总结

__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贫困县,发展一直是63万人__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成长壮大,来__旅游人数持续增多,越来越多的群众收获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__旅游扶贫效应初显。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民生经济,我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了旅游扶贫工作,在农民增收、带动就业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__拥有丰富的农特资源,是全国著名的“板栗之乡”、“茯苓之乡”、“蚕桑之乡”、“甜柿之乡”和“野生兰花之乡”。但长期以来,农民丰产总难以带来“丰收”,主要原因是产品附加值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达,初级农副产品被研发为特色旅游商品,附加值增加,一大批旅游商品深受游客欢迎。以板栗为例,__板栗市场价为3.5-5元/斤,通过游客采摘的板栗出售价一般为10-15元/斤,如果做成板栗罐头、板栗仁等旅游商品,市场价一般为几十元一斤。有市场、有销路,作为提供初级农产品的栗农也得到了相应增收。

二是缓解了就业压力。在__农村主要收入来源一般为外出打工,__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收入低,旅游产业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方便的优势。目前我县有12个乡镇和326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农民45300人。九资河圣人堂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0%。以开办农家乐为例,一个普通农家乐能够解决5人就业,规模稍大的还需要增加厨师、服务员等,能够提供8-10人就业。

三是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饮食业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增长增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缓解。同时有助于村容村貌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添加助力。在乡镇,分别建设了1—3个示范社区,按照一个社区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和接待点的标准进行建设,出台“三年禁伐、五个禁止”等禁令,开展环境保护,建设宜居湾落、宜居村庄。

(一)明确旅游扶贫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三个10亿”扶贫攻坚目标,旅游扶贫工作重点达到发展乡村旅游增收10亿元。其中农家乐发展到2000家,特许专营店1000家,特许网店1000家,娱乐场所1000家,每年年收入平均20万元,增收10亿元。

(二)明晰旅游扶贫思路

全文阅读

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研究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文章通过介绍旅游精准扶贫,分析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对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农村旅游精准扶贫有序开展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引言

旅游精准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经由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全面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由此可见,对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精准扶贫概述

自我国颁布精准扶贫政策以来,为了紧随精准扶贫政策脚步,相关地方政府陆陆续续推出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2014年,我国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由此表明,旅游精准扶贫实现是以精准扶贫为重要前提的,其是指结合各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环境及贫困人口状况,实施有效针对的手段对其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精准管理,进一步达成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

二、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

(一)精准识别中的挑战

1.贫困人口规模并非通过科学精准识别而来,而是经由省级扶贫测算自上而下分配得出的。此种情形下,不同地区对应得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资料极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全文阅读

广西各市旅游扶贫效率评价研究

摘 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2008―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投入/产出角度对广西各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广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866,2008―2015年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市旅游扶贫效率差异明显,旅游经济强市扶贫效率较高、旅游经济弱市扶贫效率偏低,未达到有效水平;从分解效率来看,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动力作用规模效应的动力作用;8个地级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的阶段,可提升对贫困地区旅游的资源投入水平以加大其扶贫开发力度来提高旅游扶贫效率。

关键词:广西;DEA模型;旅游扶贫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0

1 问题提出

广西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区涉及到贫困村的县份有105个,只有柳州的柳中区及桂林的象山、秀峰、叠彩和七星区无贫困村(《全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0)》)。扶贫开发又是制约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带动村庄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式扶贫方式是自治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关键。以往学者们对广西旅游扶贫的研究包括旅游扶贫贡献率评价、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旅游扶贫模式、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但针对旅游扶贫效率分析的文章较少,定量分析更不为所见。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以评价广西旅游扶贫效率:广西各市旅游业是否能带动地区脱贫,多大程度促进贫困区经济增长及剖析旅游扶贫效率变化的源泉,以为各市探寻提高旅游扶贫效率的有效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全文阅读

旅游扶贫行动打算

为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建立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扶贫开发的互动双赢机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我市率先突破发展,特制定《市年旅游扶贫行动规划》。

一、背景与意义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二、思路与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一种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以“生态”为抓手,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全文阅读

保定市扶贫精准度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精准扶贫在保定的施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精准帮扶中出现供给与需求不符,精准扶贫资金流向有问题以及扶贫中的创新意识短缺等问题。为此,立足河北省保定市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经过实地调研考察,浅析保定市精准扶贫现状与典型案例,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以帮助确保全市贫困人口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2020年与全市同步小康。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全文阅读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看全文介绍。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全文阅读

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提要:近年来,鄱阳县依据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县情,实施了以旅游推动扶贫发展的战略,不仅一改过去“经济穷县、旅游弱县”的形象,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兴的生态旅游强县、旅游经济大县,而且加快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步伐。鄱阳县的实践对各地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即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多维价值,科学制定旅游扶贫工作的专项规划,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高效利用现有帮扶政策与资源。

关键词:旅游扶贫;鄱阳;扶贫发展

作者简介:曹高明(1984-),男,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77)

鄱阳县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坐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素有“千湖之城”、“湿地王国”、“鱼米之乡”、“富饶之洲”等美誉,是个“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园”的生态县。但是,长期以来,鄱阳县经济发展落后,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08年,鄱阳县以建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将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吹响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号角。2012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倡导下,鄱阳县进一步明确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实行定点、定向、定位的旅游扶贫计划,开启了旅游扶贫带动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鄱阳县不仅在旅游业上取得不俗成绩,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上饶市旅游先进县,而且在扶贫工作上成绩斐然,2012年荣获上饶市扶贫系统先进单位、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A类县,最为关键的是实现了百姓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全面参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以旅游推动扶贫开发,不仅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也是鄱阳县基于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县情做出的正确选择。通过调研,鄱阳县实施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有如下:

(一)规划先行,明确旅游扶贫科学发展的思路

科学规划是前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规划,有效配置资源,鄱阳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兄弟县市区的旅游扶贫经验,拓宽思路,另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借助外脑的智力资源,制定了全县的旅游扶贫开发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从而使全县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从一开始就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扎实推进。同时,为使旅游扶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降低旅游扶贫开发的风险,提升旅游扶贫综合效益,鄱阳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牢固树立“以游富民”的理念,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力,以农、渔、林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抓手,以景区乡村为示范,围绕“扶贫——脱贫——致富”工作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点(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带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北两条快速通道)、以轴带面(全县贫困村)的方式稳步推进。

全文阅读

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15年8月26日至27日,____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____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____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____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

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思考

1贵州旅游扶贫的背景

贵州省是我国率先提出旅游扶贫的省份之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长期观测点,其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被称为“贵州模式”[1]。

2贵州贞丰县规划案例介绍

2.1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概况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15年12月3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号)批复成立,是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黔西南州贞丰县东北部,核心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共20km2。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目标是以山地旅游为主导,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扶贫开发,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成为引领贞丰县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闲养生胜地。

2.2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要点介绍

2016年,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2]。

2.2.1规划的总体思路

全文阅读

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摘要 旅游扶贫试点村是中国实施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以全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中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成因。研究表明:①试点村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状态,地带间分布差异较小,西部分布稍多于东部,中部相对最少,与传统认知上的贫困村分布格局存在错位现象。②试点村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存在局部围绕贫困山区集聚的情况,空间分布上呈现不等概率分布状态,分形结构较为复杂。③试点村分布密度最大区域为燕山-太行山、罗霄山、沂蒙山和武夷山-南岭山区,其次为六盘山、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和滇桂黔等山区,且大都高密度分布在各省区边缘和交界地带,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中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有旅游资源禀赋、地形海拔高度、交通因素及政府政策导向四个方面。⑤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形海拔高度、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地方政策支持可以作为试点村的评选标准;并从空间上建议增加中西部试点村布点;对空间上集聚在贫困山区的试点村其旅游扶贫应注意保护性开发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深挖地域文化符号;各省区边缘和交界地带试点村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最后结合试点村的分布和致贫的原因,把试点村划分为资源利用不足型、山地环境制约型、交通区位非优型、政策支持欠缺型四种类型,从而提出针对不同类型试点村旅游扶贫路径。

关键词 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1-0130-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7

旅游扶贫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当前有效扶贫路径之一,并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1]。2015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了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并了“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其评选条件和评定标准是从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革命老区中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政村,重点突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的试点要求和内容。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明确了旅游扶贫的方向和载体,也为旅游精准化扶奠定了重要基石,由此中国旅游扶贫工作全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对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以下简称试点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旅游扶贫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关注较早,主要从旅游扶贫的概念阐述[2]、理论研究框架构建[3]、旅游扶贫的有效方式[4-5]等方面开展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更多的侧重于旅游扶贫的作用和旅游扶贫的效果方面的研究,如Lepp认为旅游扶贫可以促使区域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6]、Leon指出旅游扶贫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7],Ashley研究表明自然资源条件、市场的发达程度、商业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政策保障是影响旅游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8]。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的影响要素[9-10]、旅游扶贫的战略[11]、模式与机制[12]、旅游扶贫的效应[13]、旅游扶贫效率[14],以及旅游精准扶贫[15]、旅游扶贫中的信息化建设[16]等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大多从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角度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尚未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旅游扶贫地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从宏观尺度对中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法,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的视角对我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其分布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扶贫路径,旨在深化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对我国旅游扶贫地的识别、评定及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思路,并为最终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的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网站()。2015年5月25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出了560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评选的范围涉及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所有省区。本研究以此作为研究数据样本,因为这些样本是我国旅游扶贫工作的试验田,是发挥旅游业扶贫富民作用的晴雨表,直接影响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借助Google earth对全国560处试点村所在的地理坐标进行提取,再利用ArcGIS10.0将这些试点村以点状要素可视化的标注在中国地图上,得到试点村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其中用于空间分析的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400万的全国矢量地图,景区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17],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区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8]。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