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绿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哲学上,本文首先明确了绿色经济的价值观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经济学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强调“外部性理论”,即是绿色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论内涵 ;外部性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当人们醉心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酝酿对人类的报复。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自然资源枯竭、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土壤流失和退化,都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2013年初,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雾霾,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迫使人们用“绿色”的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经济”一词应运而生。
二、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
绿色经济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即把人视为宇宙的中心,按照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人类中心主义的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自然就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创造了所有的动物:“植物就是为了动物的缘故而存在,而其他动物又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伴随着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而发展,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逐渐摆脱了原始文明与农业文明时代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敬畏,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中心主义也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绿色经济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对此,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诸如绿色产品价值的决定和补偿、绿色资源的配置与发展的机制、绿色产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运行规律的特性以及政府在绿色经济中的特殊作用等问题。不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共识,绿色经济的发展恐难以持续。现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一、绿色产品价值的决定问题
一般商品的价值如何决定,马克思主义坚持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坚持稀缺价值论。不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经济学家的立场、方法和具体观点有哪些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一般商品有价格、可计量。既然知道一般商品的价值(价格)如何决定,当然也就知道如何补偿了,即卖出去、不赔本,其价值自然就得到了补偿。
绿色产品中的经济物品属于有价产品,其价值决定,可以比照一般商品,不必讨论。而对绿色产品中的无价产品如何确定其价值,倒是值得很好研究。这里所说的无价产品的“无价”并非“一钱不值”,而是说“难以用货币来计量”。
绿色产品中无形产品的价值如何确定?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已经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他说:“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资本论》第3卷,158页,1975年版)比如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的风沙不但已经将本地的农田、牲畜圈和居民住宅吞没,而且沙尘暴已经侵袭北京、天津、东南沿海。我们要把绿色恢复到、治理到没有沙尘暴的状态所花费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就是该地绿色资源或绿色产品原有的价值,而绝不仅仅等于原来或未来该地生长的谷物、树苗、牧草等销售额的总和。
这样算来,现在被当作经济物品的绿色产品,其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它的市场价格。照这个说法,这些生产者岂不是亏了吗?是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何以对农业产品给予补贴?道理就在这里。
二、绿色产品价值的补偿问题
绿色产品的价值决定明了以后,其价值补偿问题应该迎刃而解了。本着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经济物品的绿色产品,直接消费者所补偿的价值,只是其有价部分,而无价部分没有得到完全补偿,或者完全没有得到补偿。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这部分无价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其价值理应由政府代表消费者予以补偿。当然,补偿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给生产者发放补贴,降低税率,或者给予贴息贷款等等。那么,政府的这部分补偿金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取之于民。不过,为了公平,还是应该分出上游消费者与下游消费者。比如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治理好了以后,本地(上游)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但他们同时为下游减少了污染和灾害,使下游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因此,下游消费者为上游的绿色建设支付部分补偿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合理的。
[摘 要] 绿色物流是沟通买卖双方的桥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本文对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做简要分析,并探讨了价值实现论、外部不经济理论、效益统一理论与绿色物流的关系。
[关键词] 绿色物流 认知价值 外部不经济 效益
在当今虚拟经济处于危机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亦受牵连,但这更突显了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而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它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资源的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之间建立绿色通道,是沟通买卖双方的桥梁。对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认知价值论
众所周知,第一利润源来源于资源领域,其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利润源来源于人力领域,其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来源于物流,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绿色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不仅为制造商降低物流成本,创造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使之及时有效地转移给用户,而且在用户的心目中创造了认知价值。认知价值是企业让渡给顾客,且能让顾客感受到的实际价值。认知价值是绿色物流企业建立顾客关系的基石。良好的认知价值会对绿色物流企业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是绿色物流企业创造价值的综合反映。更为重要的是:绿色物流创造的价值不只是从物流企业本身降低费用,提高服务水平的角度考虑,而是从用户认知价值的角度考虑。随着用户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调控力度的加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用户认知价值将会不断提高,这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是绿色物流企业制订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当然,绿色物流企业在提高用户认知价值时应以能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主要原则。
二、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二 ――外部不经济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 理论是20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随后由他的学生、英国经济学家 A. C. Pigon 丰富和发展。外部不经济性是经济外部性中的一种,它指一种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和效益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当 A对B提供劳务时,往往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可是A 并未从受益人那里取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经济外部性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外部经济性,即某项活动对周围事物造成良好影响,并使周围人获益,但行为人并未从周围人额外获益。其二是外部不经济性。即某项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为此而付出任何补偿费。外部不经济理论反映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主要是外部不经济性,如物流企业运输配送加剧了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等。表面看来,外部不经济性是某一种物品或活动对周围事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但若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部不经济性实质上是私人成本的社会化。私人成本社会化,把自身赢利建立在他人受损的基础上,这显然不公平。同时,社会成本一般而言应大于私人成本,所以我们应使私人成本内部化,以使社会成本减少甚至消除。这样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就全社会而言,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来减少较大的损失,这在经济上亦有利可图。目前,外部不经济性的理论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人们纷纷寻求使外部的经济性内部化的办法。其中最有益的办法是进行回收利用,而回收利用正是绿色物流的一种基本功能。
三、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三 ――效益统一理论
一、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意义
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经济管理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强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管理类的管理类人才、经营类人才、技术类人才。所以,必须加快该类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2、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体系: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类学生应该具备广阔渊博的知识,要掌握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术语,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第三、软科学技术。这也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为系统领导、管理、决策服务的,主要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创新思维学、人才学、心理学、行为学,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科学管理知识。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具备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的学习,掌握微机应用和统计学知识,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关基础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也是进行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前提,包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数学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指的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设置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商品流通学、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运筹学等等;专业知识:指的是适应绿色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绿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绿色经济管理方法、绿色项目评价选择方法、专业新技术拓展知识等等。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模拟经营、多种实训、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实习、毕业设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
作者:罗中星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摘要: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核算制度向环境友好方向的制度演进的过程,是循环经济机制创新在宏观经济决策层面的重要方式。本文流量核算、存量核算以及环境经济学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理论基础的创新。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和方法学为基础,借鉴经济学特别是其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系统、全面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对真实经济成就的客观评价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根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增长及其结果是经济学的经典命题,国民经济核算在创立之初就以正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为目的,由此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发展,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但显然,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核算理论的发展必然要滞后于前者。尤其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得到普遍肯定和应用之后,在新的经济思想尚未得到验证和公认时,一般不会轻易对制度进行迅速的调整。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其演进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并且,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改进,特别是较重大的改进也会采取试验性的、局部的方式,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的一种演进。因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都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理论背景,但对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一样,导致二者理论基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多地吸纳了经济学理论的较新进展,体现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流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从诞生之初,国民经济核算就对流量分析非常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以G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正确反映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永恒的主题。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也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这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并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暂时现象,二战之后,经济学家构建了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国民生产函数,并有效地证明了增长过程并非必然是不稳定的,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从而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导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的备受关注;对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对承载着较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关注,使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新的核心增长要素。6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自然资源耗减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醒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自然资本或环境资本从此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增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并确实促成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创新。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存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不同时代的经济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影响,在存量核算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始终是一个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始终关注物质财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凸现,各国开始不仅关注对经济过程对环境资产的利用,也关注环境资产本身的消耗和积累情况,体现了对环境资产作为国家财富组成部分的思想。但是真正把资源环境存量核算作为存量核算的主体,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则还是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现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意识到新的财富观对自身制度基础颠覆性的意义,并且承认这是制度改进的方向,但是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和把握来完成根本意义上的制度变迁,目前是在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实现这一制度创新的。
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中只有人类,所以其根本无法意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核心———人类。综上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伦理观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这正是绿色经济的哲学理论内涵。绿色经济的涵盖范围很广,其理论来源主要有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绿色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如下:刘思华认为,绿色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盒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张兵生认为“绿色经济学则是一门以天人合一、共生共享和系统哲学理念为基础,在以人为本和生态伦理指导下,从研究生态资本和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优化配置与整体增值人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鲁明中、张象枢认为,“绿色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实现经济生态化为目标,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以上对绿色经济不同的定义,均强调了生态规律的重要性,基本符合绿色经济的基本思想,但仍有不足。刘思华在定义中强调知识经济与生态经济,但基本将其等同于绿色经济,没有提出相对独立的理论。
绿色经济不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讲包括三点,分别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其理论重点在于对发展目标的认识和确立,即我们努力发展所要达到的效果。绿色经济的涵义不仅限于此,它的理论重点应当是通过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张兵生的定义利用了“生态资本”这一创新概念,初步解释了“绿色经济”。该理论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之处:首先,生态环境的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不同学者用不同方法测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无法将生态价值资本化并且合理定价。其次,能否将生态价值资本化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一旦将其资本化,就相当程度上割裂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很容易令我们重新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最后,假若我们将生态环境资本化并给予合理定价,逐利者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行为都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如果逐利者破坏环境的成本小于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那么他也会为了短期利益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总之,“生态资本”理论有理想化、操作困难等缺陷。
鲁明中、张象枢的定义同时突出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一定缺憾。首先,其未明确主体,没有指出谁来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它未能说明当某行为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规律时,行为人该如何选择;最后,定义中“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所指不甚明确。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绿色经济”的定义都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这里,笔者尝试在改进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来定义“绿色经济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就是一种“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这些物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显然,传统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它有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虽然很多学者研究绿色经济时批判该假设,并对此提出了“生态人”假设,认为“生态人”就是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这种假设实际上没有多少现实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实践中,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对于普通的市场经济参与者,一般都缺乏足够的生态学理论知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承担了最为直接的市场风险,在市场中生存是第一目的,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更无能力确保生态效益。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通过市场调节这些要素的分配和利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不会使人主动重视生态环境效益,所以生态环境在这种市场规律下很难不被损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内提出“外部性理论”,即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带来影响,但他个人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或者给与他人补偿。显然,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者征收“环境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指出政府只要选择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说明,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主题。可惜的是,这些思想早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之所以强调政府的作用,理由如下:第一,只有政府有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能有足够的认识。环境的破坏往往跟人们缺乏足够的环境知识。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全面爆发前的潜伏期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十年,然而一旦爆发,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处于潜伏期,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正因如此,若想避免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必须长期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基础性研究,以获取足够的认知。显然,只有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才能使这些研究长期进行下去。第二,只有政府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如前文所述,单个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主动成为“生态人”。而政府如果采取适当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措施,是有能力将普通的“理性人”规范成为“生态人”的。只要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定会取得显著成效。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而政府正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所以,政府是生态问题的最终责任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当然应强调政府发挥的作用。
作者:刘啸
我国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酒店业态,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而同一时期,绿色酒店的概念引入中国。根据经济型酒店的内涵特征、市场定位以及绿色酒店的相关理论,可以论证在我国经济型酒店领域实践绿色管理的必要性、优势及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气候问题使人类深刻意识到以牺牲环境及资源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扬。然而,经济的增长导致我们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了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环境保护的主题,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环境保护的主线,从整体优化的角度确立环保战略的方针。“十二五”规划在环境保护领域所体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给予环境保护重大授权,即是以环境保护的要求去规范、引导和塑造整个社会的发展,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从服务生产的运作过程和产品形态来看, 酒店是一种具有工商结合特征的企业形态, 既是轻工产品的使用大户,还是重工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因此,酒店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在地社会资源及具体环境情况。在酒店中实施绿色管理必将成为今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绿色管理概念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合资和外资酒店中实行,随后延伸至不同地区的各类酒店。绿色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不仅取决于酒店经营者对绿色环保的重视与理解程度,还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是一个长期工程。
作为我国酒店业中新兴的一种经营模式,经济型酒店发端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后便在国内蓬勃发展、迅速扩张。与此同时,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企业家开始对中国经济型酒店进行研究。诸如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界定、运营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活动、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在众多研究课题中,关于在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在迈入绿色环保时代的今天,创建绿色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酒店赢得顾客、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绿色管理的动机
与高档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有着鲜明的特征。经济型酒店根据其市场定位,着重突出和优化住宿服务,同时大大弱化甚至取消了其他非必要的服务及配套设施,从而在市场定位上同高星级酒店区隔开来。消费水平偏低、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是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客户,因此其房价通常在100―250元之间。为了维持这样的产品价格,经济型酒店需要做到建造时的低投入、开业后经营的低成本和低费用。虽然省去了星级酒店庞杂的设施与服务,但是经济型酒店却十分强调客房的舒适性、保证服务的专业化。经济型酒店通过统一的硬、软件配置及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了优质的服务水平与产品质量。服务的专业化也是将经济型酒店与低档社会旅馆区隔开来的重要标准。我国经济型酒店普遍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直营或加盟)实现迅速扩张以形成规模经济并提升品牌价值。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一方面科技进步,经济飞速增长,而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传统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制约。探究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方式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对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理论依据、所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一定分析,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统计;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27-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发生,人们急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发展情况又能反应环境友好程度的体系,来对绿色发展整体程度进行测度。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进步和环保方针的提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有利于从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思想的变更,促进粗放性经济发展形式转变成节约的、能耗小的、排放少的、充分利用的形式,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1]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方式有强调环境方面的评价生态或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指数”,有强调能源方面的全球替换能源指数,有强调生活质量的“绿色消费”行为,有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强调绿色和发展并重的绿色发展指数等。[2]本文从国民经济的总值为着手点,重视环保GDP的统计,对环保国民经济总值的统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理念
货币单位是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标准单位,在统计的过程中要将制定好的环保规章制度考虑进来,分析经济进步与生态的联系,统计、记载生态破坏、生态保护、使用消耗,估算生态效益与生产行为对国民经济总值的作用。
从狭义上来讲,经济统计是指国民经济统计中已经有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活动统计。这主要是指生态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基础建设中,以这些思想理念为经济统计的出发点,相比较而言,比较简单方便,由这种概念出发而进行的环境经济统计,有利于环境保护。
摘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是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绿色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以“绿色”表示通行,保证永远地畅通无阻的人类活动,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第二、它是指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观念等,旨在创造及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绿色”的概念己深入人心,深深的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概念的泛化昭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发展道路,而且已经升华为一种新的道德准则,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哲学观念,成为科学与愚昧新的分界线。部分学者指出:从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系来看,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是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绿色循环经济”。
二、“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理论的生存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60年代,按照美国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传统工业社会犹如一个由牧羊人肆意放牧的草场,形成的是一种“从产品到垃圾”的物质流动模式,又称“牧童经济”,“牧童经济”就是一种盲目性的、随意性的经济,它是通过不断地加重地球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它迫使我们人类走向地球的极限,形成了“牧童经济”的三大恶果,包括人口膨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等。而循环经济思想则导出了人类的根本出路:从“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生存理念的转化,“宇宙飞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他指出:人类唯一生存的最大生态系统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飞船,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经济不断的增长,最终将使这艘小飞船上的有限资源开发完毕,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废物最终将使飞船内完全被污染。怎样才能权衡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它告诉人们,要想使人类在这个小小的宇宙飞船上能够长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使这个小小宇宙飞船上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生存。
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往复”的发展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维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采用无限的循环方式,利用地球上有限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使用、避免废弃物产生、实现零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人类在大量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掉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污染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为了创造财富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线性单向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由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透支、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由此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如此循环往复,资源和废弃物直至不能再利用时才作为最终产生的处理性废弃物进入环境作无害化处理(例如填埋和焚烧),即使是最终填埋和焚烧的气体也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造福于人类。
[摘要]21世纪,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我国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都是为了尽可能做到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如何作出选择?文章通过从绿色经济的定义及内容入手,对泉州企业进行绿色经济背景下的SWOT分析,探索泉州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SWOT
[作者简介]郑振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杜伊(王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80―03
“十五”期间,泉州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泉州面向21世纪发展的选择。
作为泉州的支柱产业――服装产业,在产业集聚、效益惊人的同时,该怎样提高环保意识,注重节能生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难点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