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洛阳文化论文

洛阳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北魏古都洛阳都城变迁史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故城开始发掘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关于北魏洛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主要有: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关于里坊制度的研究,关于佛寺石窟的研究,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北魏洛阳城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欠缺方面,提出以后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北魏;洛阳;都城

受汉文化影响的北魏孝文帝接受了李韶等大臣的“洛阳九鼎旧所,七百彼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的建议,于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太和十九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1]北魏洛阳城在洛阳的历史变迁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中国的历朝古都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北魏都城洛阳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少,现按研究内容作简要概述。

一、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曹魏、西晋首都洛阳的基础上加以改建的,城址相同,所以对北魏洛阳城遗址的研究往往涉及汉魏时期,以期作完整研究。关于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城垣、形制、金墉城的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较少。建国前,劳干《北魏洛阳城的复原》,依据《洛阳伽蓝记》、《河南志》以及正史、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复原了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图,这是关于北魏洛阳早期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随着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太学、灵台遗址被发现,金墉城和洛阳小城的位置得到确定。此后的1962年、1972年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大城垣墙、门阙、街道、护城河和金墉城的范围和布局,东北角的殿台仓厩等遗存,还探明了永宁寺和宫城的范围。7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工作逐渐深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汉魏洛阳城外郭城、城垣、城门、水道、金墉城、太学与灵台遗址、出土器物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2]考古工作的深入对于北魏洛阳城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学者们通过对北魏洛阳城城内建筑和外郭城布局的研究,提出了北魏洛阳城是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基本认同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具有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作用,在古都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3]

另外,对于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城市的结构之上,开始从城市的水利、环境及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饱满。王铎《北魏洛阳城规划及其城史地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不仅探讨了城市的形制,而且对北魏洛阳城的功能分区规划以及城市水利、绿化、城市景观的规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得到延伸。[4]随后刘曙光、金大珍等也对北魏洛阳城的形制与环境、水利等做了相关研究。2009年谢美婧的硕士论文《北魏洛阳城的营建》从气候变迁的角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3D―MAX技术,综合古建筑学、古地理学、古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北魏迁都洛阳的经过以及都城的原貌进行了新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二、关于里坊制度的研究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历来很受学者的青睐与关注。赵福茹《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浅识》认为洛阳里坊的不规整排列和分布以及坊墙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墙最终被突破。张剑《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利用墓志资料,着重探讨了北魏洛阳里坊的辖县及坊里与乡里、里坊居民等相关问题,并对北魏洛阳城里坊数目等问题进行考证。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对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发现洛阳现存的乡、里名称反映出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承袭晋制而向隋唐变迁的趋势。其《北魏迁都后官贵之家在洛阳的居住里坊考》,认为官位相从、聚族而居、等级差别、四民异居是里坊分布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赵海丽《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里坊形制》,贾文慧《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都以《洛阳伽蓝记》为资料,分析了影响里坊形制发展的因素,并对北魏洛阳里坊的结构布局进行了相关研究。李久昌《北魏洛阳里坊制度及其特点》,指出北魏洛阳里坊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里坊布局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这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里坊制度自此基本定型。可以看出,对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研究从最初的里坊规划布局等基本问题逐步深化,开始探讨影响里坊布局的原因以及北魏里坊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十分必要的。

全文阅读

洛阳学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思路

摘 要:作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洛阳文化是多元并存的文化融合体,极具包容性特质。包括地方志、河图洛书、名人别集、理学名著、小说戏曲、宗教著作、金石著作等在内的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广博,体裁完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不仅是全面了解和研究洛阳历史文化的主要资料,而且是开展洛阳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础。只有充分挖掘洛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纂“洛阳文献集成”,才能更好地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努力构建国际洛阳学。

关键词:洛阳学;河洛文化;华夏历史文明;包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38-05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在历史上极具国际影响力。洛阳学是以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洛阳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根本原因在于洛阳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珍贵的古籍文献。这些或由洛阳人撰写或著于洛阳或主要描述洛阳的著述,已成为洛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并日益呈现和迸发出巨大的魅力与活力。本文在对部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择要略作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搜集、整理洛阳古籍文献,编纂“洛阳文献集成”,并从开展跨学科研究、服务洛阳社会发展、构建国际洛阳学等几个方面提出洛阳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洛阳古籍文献概览

1.丰富而珍贵的地方志

“方志乃一方全史也。”①地方志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沿革、经济状况、社会风俗、重要人物、诗文著作、名胜古迹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具有内容丰富,连续性好,可信度高等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洛阳地方志数量众多,部分志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河南志》,原为北宋史学家宋敏求所著,后佚。清地理学家徐松修《全唐文》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内容,因多为元代资料,世称《元河南志》。清宣统初年,文献学家缪荃孙将其刊刻于《藕香零拾丛书》。著名史地学者沈认为:“《河南志》久佚,独借是志,而隋唐东都制度,犹可考见其全,其当宝贵何如也!”②《元河南志》为现存最早的洛阳古方志,是研究我国自周至元时期,洛阳城池、宫殿、坊市、古迹等发展变化的重要文献。又如明弘治十二年(1499)刊刻的《河南郡志》,编排体例“重古轻今”“因地因事而制宜”③,多有独到之处,为现存最早的河南府志,也是现存唯一有关洛阳的明代志书,国内仅存残本。清代的洛阳县志有顺治年间、康熙十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等多个版本。民国《洛阳县志》,记述先秦至1946年的洛阳历史,类目完整,资料翔实,体裁方法新颖,现在仅洛阳市档案馆存有一部手稿。

全文阅读

河洛文化话语向度研究

【摘要】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从史料考证可以钩沉其缘起脉络,而以话语分析为研究向度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描述其在当今媒介文本中的流变。话语视角下的河洛文化研究侧重于其在传播过程中传受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相关媒体事件探微河洛文化在时下的继承、发展和错位。

【关键词】河洛文化;话语分析;媒介话语

引言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河洛文化研究兴起较晚,CNKI文献检索论文有24篇左右。大多数学者如杨作龙、郭绍林、董延寿和毛阳光等使用史料考据法对河洛文化进行梳理,其中也包含有河洛文化对书画艺术(宫大中,1998)及豫剧艺术的影响研究;有些学者如刘保亮、余艳等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仅有少数学者从语言角度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如李焕有从晋语与河洛文化的渊源进行探寻。

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河洛文化话语个案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评价,描述其在媒介话语流传中的现状,以发展河洛文化话语理论,为中原崛起话语实践乃至发展本身产生明确的指导意义。

理论框架

话语(Discourse)缘起于语言学,其研究原是对单语词或句子的分析,而后发展成更高层次的文本结构研究。由于其忽视了人对话语的解释权而受到批判,话语理论旋即转向社会实践的层面。“话语”由此延伸为“指任何具有类似语言结构的表意方式和表意单位,它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1],“在话语中我们能听到欲望、历史、政治无意识等诸多异质成分交织起来的混响”[2]。“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3]

话语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其本身反映了言说者主体的意愿;其他受者在接收话语时,会对其有一番解读,话语本身的物质化体现和传受之间的背景、情境差异都会影响二者对同一话语的解读,进而影响彼此的实践行动。话语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权势关系等,可以决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影响其发展的策略、机遇甚至成败,因为话语与经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4]。

全文阅读

从地域文化环境看洛阳经歌的艺术色彩特征

摘要:洛阳经歌不仅反映了河洛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对河洛地区文化环境的角度,探索和分析洛阳经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

关键词:河洛地区 洛阳文化 河洛文化 经歌 艺术特征

洛阳经歌是河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并直接反映河洛地区民间风俗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种风俗性歌曲,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1]。经歌最初系寺院僧尼诵唱经文之经调流入河洛地区民间后,在吸收和容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以佛教思想内容或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内容而形成的劝善歌。这里的“经”是当地的信徒们根据佛教思想或佛教教义而编唱与佛教有关的各种题材内容,并在在朝山拜佛或进庙拜香时而演唱。

一、河洛地区经歌的人文背景

古人云:“洛阳居天下之中”,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腹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和黄河、洛河交汇的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腹心地带,是传统文化资源荟萃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千余年间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河洛地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洛阳文化在世代连续传递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容纳和增添新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积淀,使之至今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洛阳文化,是指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这一地区不仅正处于人们常说的与文明起源有缘分的北纬34℃半[2],同时也为洛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面积的洛阳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说明了河洛地区早已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区。乃至夏商周三代在这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正是由于洛阳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文化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无处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洛阳文化丰富深邃,其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河洛大地的洛阳民间音乐,也有着自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具有独特的典范性

全文阅读

洛阳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关系思考

中华文明自炎黄以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洛阳赢得文明古都的美誉。

洛阳,自古以来居于天下之中,上古之时为“河伯国、洛伯国”,为伏羲画卦之地。后来,有f氏和五帝皆都建都于此。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至太康时曾迁都于洛阳,都斟,遗址在今偃师市二里头一带。因此,华夏民族里的“夏”与洛阳的关系是密切的。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都“西亳”,即现在的偃师市尸乡沟商城遗址。此后的西周时期,周公、召公营建洛邑,洛阳成为王都,周公在涧水东、e水西建成周城,迁九鼎于此。自公元前770年起,周平王彻底迁都于洛阳(当时称洛邑),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开始于此时。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无论是楚王“问鼎中原”,还是孔子入周问礼,亦或是留名于洛阳的历代名人,洛阳的兴衰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因此,宋朝政治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说:“煌煌祖宗地,永怀河洛间”。可见洛阳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远。

在历史上与洛阳有关的人物或者事件比比皆是。洛阳作为周代的统治中心,在中心权力衰落的战国时期,其周边发生的事件始终是围绕着权利的分割而进行。如强大的秦国与韩国的争斗,韩国的三川郡(现宜阳县)就首当其冲。东周政权虽然存在,但在诸侯强大的时代,它只能是一个象征,这种状况直到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才告一段落。西汉时,刘邦初都洛阳,后迁都于西安,虽然洛阳在西汉时没有成为永远的都城,但西汉政府始终以洛阳、长安一线为王畿之地,设司隶校尉部,洛阳居陪都地位。东汉时刘秀更是钟情于洛阳。因此,自夏朝起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洛阳,直到宋朝时,洛阳才断了“龙脉”。但是建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就是咱洛阳e河夹马营出生的人吗!说到此,如果把历史上与洛阳有联系的事件和人物都一一列举的话真可谓灿若星辰。就中国文化史来看,发端于洛阳的文化现象如“洛阳纸贵”也是不胜枚举。

现在,我们习惯于千年的称号,只是浩瀚宇宙的瞬间,后来者的自豪恐怕就只有曾经的了。实际上,在洛阳建都的还远不只是十三个朝代,如果算上昙花一现的政权恐怕更多。我们习惯于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建都的光鲜,但研究它、使用它的又有几何!夏商周三代在洛阳建都延续有大约1800年的时间,西汉也短暂的留都城于此,公元25年刘秀立都于洛阳直到东汉消亡的公元220年止,洛阳作为东汉的都城存世196年,历经14位皇帝;曹魏立都46年经5位皇帝;西晋都洛51年经4帝;北魏都洛41年经8帝;隋朝时隋炀帝初都长安。次年迁都于洛阳,都洛15年经2帝;唐朝时历经60年经6帝;后梁初都开封,两年后迁都洛阳,经4年2帝;后唐都洛13年经4帝;后晋都洛2年等等。这样看来,洛阳称自己为千年也是名副其实的。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文化立市”,这是很不错的一种倡导。在古代文化、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科技创新,洛阳的历史都是文化立市的一篇大文章。

现今的洛阳政府对洛阳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名分上,在我看来,实乃“抱着金娃娃找金娃娃”。在时代面前,缺少了人才的聚集又定位不准,发展基本上就不用谈,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需人才。政治人才、经济人才、文化人才里都不可或缺为了发展的创意人才。文化产业这个词我始终认为太过笼统,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它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把吃、喝、玩以及工业产业、商业品牌、轻工产业包括牡丹产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当作产业发展可能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比如说人才建设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作为建国初期定位的重工业城市,步步沦落,一些科研院所在地域经济和生存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在科技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或者离开,或者消亡,继之,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倒闭。这些年来,取而代之的经济点大概也就是房地产了。但是,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产业,但它却是一本万利的产业。现在的洛阳缺少了人才的吸引力,因此产业方面如果只注重房地产发展带来的快速利益的话,那简直就是在悬崖上走路。

“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都应该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温州模式就是榜样。君但看现在的洛阳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丹华满苑,这并不代表洛阳的实力。富有的人从不露富。栽下梧桐树,并不一定引来宜居人,洛阳从来就不应该把自己定位成懒的代名词或者吸引人只消费的城市。看遍世界发展,没有一个那样的城市能独善其终,因为养老的代价是财富的支撑。从发展的角度看,洛阳的定位实在太多,什么牡丹花城,九朝古都,宜居城市等等,都是务虚之举,就连洛阳追求的文明……等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都未能从称号中扩展出太多的实际经济利益。我们号称古都,但在古都文化上我们做了多少?一方面提古都,一方面大搞房地产!有人说,洛阳夹于西安和郑州两个省会城市之间,不好发展,但这两个城市与洛阳在文化现象、时代特征、文化符号以及历史价值上肯定是存在差异的。就像弟兄排列一样,难道小的就应该有理由不养活自己吗?那种理由只能是一种无能的借口。现今的洛阳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称号也不少,试问称号给洛阳带来的财富是什么?再拿牡丹花城来说,“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景象与人们的实际感受又有多少差别?在打造宜居城市上,一个不依靠创造赢利只消费的城市,它的保证何在…………。

全文阅读

旅游商品管理

[论文摘要]旅游业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洛阳市;洛阳旅游;洛阳水席;旅游商品市场

[论文摘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笔者借助相关的资料,立足现实,采用举例论证、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洛阳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以期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洛阳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加之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洛阳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洛阳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以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泥塑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美术品;各种化妆品、服装、背包、摄影(像)器材、地图、指南针、睡袋、旅游鞋等生活日用品和旅游专用品;以潘和尚烧鸡、洛阳水席、杜康酒、果子油茶、煎饼果子、甜牛肉汤、不翻汤等各种特色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饮料;以澄泥砚、山茱萸、中华猕猴桃、洛阳牡丹等为代表的土特名产及其他旅游消费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仿唐三彩,其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玉器、地方食品和黄河奇石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受欢迎,其市场占有率均高于10%,而雕刻艺术品、竹木制品、中药材等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洛阳旅游商品存在问题

洛阳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产业形态和产业规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洛阳市已经具备培养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和学校,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门人才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类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也日趋专业和完美。政府部门对旅游商品发展工作极度重视,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日渐规范,2006年10月18日洛阳市旅游商品业协会的成立成为洛阳市旅游商品行业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1月8日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旅游商品市场洛阳文化旅游礼品城在关林钱江商贸城开门迎宾,目前建成的一起工程占地一万平方米,展示和销售具有浓郁河洛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多达1200多种。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洛阳旅游商品行业腾飞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

“千年,牡丹花城”是对洛阳旅游形象主题的定位,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还可辐射出多角度的主题形象,这些都是洛阳地区文化个性的表现,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意义很强的商品应当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主题,但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很难展示这些恢宏的形象,缺乏统一的主题。例如洛阳是中外知名的“千年”,中国历代帝王中有96位帝王长期在洛阳执政,但是现在洛阳市场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以洛阳历代帝王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出现;唐三彩中战马、骆驼、胡商形象比比皆是,但却没有能反映出洛阳“千年”在古代即是繁华的商贸场所这个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赵匡胤、老子李耳、苏秦等,但能够反映出这些“千年”历史名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玉器和雕刻艺术品以佛和观音的形象为最多,而能够展现出“牡丹花城”的玉器和雕刻品却很少见,睿智的卢舍那、驮经的白马、义薄云天的关羽等能够显示洛阳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则很难看到。

全文阅读

论洛阳旅游商品探析

[论文摘要]旅游业发展; 旅游商品开发; 洛阳市; 洛阳旅游; 洛阳水席; 旅游商品市场

[论文摘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笔者借助相关的资料,立足现实,采用举例论证、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洛阳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以期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洛阳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加之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洛阳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洛阳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以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泥塑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美术品;各种化妆品、服装、背包、摄影(像)器材、地图、指南针、睡袋、旅游鞋等生活日用品和旅游专用品;以潘和尚烧鸡、洛阳水席、杜康酒、果子油茶、煎饼果子、甜牛肉汤、不翻汤等各种特色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饮料;以澄泥砚、山茱萸、中华猕猴桃、洛阳牡丹等为代表的土特名产及其他旅游消费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仿唐三彩,其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玉器、地方食品和黄河奇石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受欢迎,其市场占有率均高于10%,而雕刻艺术品、竹木制品、中药材等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洛阳旅游商品存在问题

洛阳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产业形态和产业规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洛阳市已经具备培养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和学校,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门人才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类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也日趋专业和完美。政府部门对旅游商品发展工作极度重视,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日渐规范,2006年10月18日洛阳市旅游商品业协会的成立成为洛阳市旅游商品行业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1月8日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旅游商品市场洛阳文化旅游礼品城在关林钱江商贸城开门迎宾,目前建成的一起工程占地一万平方米,展示和销售具有浓郁河洛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多达1200多种。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洛阳旅游商品行业腾飞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

“千年,牡丹花城”是对洛阳旅游形象主题的定位,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还可辐射出多角度的主题形象,这些都是洛阳地区文化个性的表现,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意义很强的商品应当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主题,但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很难展示这些恢宏的形象,缺乏统一的主题。例如洛阳是中外知名的“千年”,中国历代帝王中有96位帝王长期在洛阳执政,但是现在洛阳市场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以洛阳历代帝王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出现;唐三彩中战马、骆驼、胡商形象比比皆是,但却没有能反映出洛阳“千年”在古代即是繁华的商贸场所这个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赵匡胤、老子李耳、苏秦等,但能够反映出这些“千年”历史名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玉器和雕刻艺术品以佛和观音的形象为最多,而能够展现出“牡丹花城”的玉器和雕刻品却很少见,睿智的卢舍那、驮经的白马、义薄云天的关羽等能够显示洛阳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则很难看到。

全文阅读

洛阳旅游商品探析

[论文摘要]业发展; 旅游商品开发; 洛阳市; 洛阳旅游; 洛阳水席; 旅游商品

[论文摘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笔者借助相关的资料,立足现实,采用举例论证、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洛阳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以期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洛阳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加之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洛阳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洛阳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以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泥塑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美术品;各种化妆品、服装、背包、摄影(像)器材、地图、指南针、睡袋、旅游鞋等生活日用品和旅游专用品;以潘和尚烧鸡、洛阳水席、杜康酒、果子油茶、煎饼果子、甜牛肉汤、不翻汤等各种特色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饮料;以澄泥砚、山茱萸、中华猕猴桃、洛阳牡丹等为代表的土特名产及其他旅游消费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仿唐三彩,其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玉器、地方食品和黄河奇石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受欢迎,其市场占有率均高于10%,而雕刻品、竹木制品、材等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洛阳旅游商品存在问题

洛阳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产业形态和产业规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洛阳市已经具备培养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和学校,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门人才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类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也日趋专业和完美。政府部门对旅游商品发展工作极度重视,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日渐规范,2006年10月18日洛阳市旅游商品业协会的成立成为洛阳市旅游商品行业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1月8日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旅游商品市场洛阳旅游礼品城在关林钱江商贸城开门迎宾,目前建成的一起工程占地一万平方米,展示和销售具有浓郁河洛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多达1200多种。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洛阳旅游商品行业腾飞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

“千年,牡丹花城”是对洛阳旅游形象主题的定位,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还可辐射出多角度的主题形象,这些都是洛阳地区文化个性的表现,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意义很强的商品应当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主题,但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很难展示这些恢宏的形象,缺乏统一的主题。例如洛阳是中外知名的“千年”,中国历代帝王中有96位帝王长期在洛阳执政,但是现在洛阳市场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以洛阳历代帝王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出现;唐三彩中战马、骆驼、胡商形象比比皆是,但却没有能反映出洛阳“千年”在古代即是繁华的商贸场所这个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名人很多,如赵匡胤、李耳、苏秦等,但能够反映出这些“千年”历史名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玉器和雕刻艺术品以佛和观音的形象为最多,而能够展现出“牡丹花城”的玉器和雕刻品却很少见,睿智的卢舍那、驮经的白马、义薄云天的关羽等能够显示洛阳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则很难看到。

全文阅读

洛阳学与地方学研究

摘 要: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文化片区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开展洛阳学研究,既是弘扬和发展河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在洛阳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并叫响洛阳学正当其时。

关键词:洛阳学;地方学;河洛文化;文明源头;包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33-05

在国外,地方学被称作“地区学”(regionalscience),是20世纪6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美国学者马纳斯・查特杰认为,地区学是“研究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形态以及人适应物质环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学科”①。地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该地区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国外的汉城学、伦敦学、罗马学等地方学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我国,敦煌学、徽州学等地方学研究虽然早已有之,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兴起,并迅速形成研究热潮。洛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在中原城市群建设和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总结洛阳城市的发展演变规律还是推进洛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完全有必要开展洛阳学研究。

一、我国地方学研究的兴盛

从中国知网2015年年底以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出现在以“篇名”作为搜索项中的以城市名称冠名的地方学,有北京学、上海学、天津学、长安学(一名西安学)、重庆学、成都学、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徽州学、吐鲁番学、敦煌学、邯郸学、武汉学、鄂尔多斯学、玉门学等十几种。

从文献基础来看,徽州学、吐鲁番学、敦煌学等地方学研究起步较早,且都以新发现的大批文献及其他研究资料作为学科基础。以徽学为例,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基础是那些不少于40万件的徽州文书档案。徽州文书档案,被称为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五大发现”②。当然,徽州学的文献基础还有着大量的徽州典籍,它包括丰富的徽人著述,齐全的徽州府志县志;众多的徽州谱谍;众多的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和馆藏文物;以口述和演唱形式保留下来的徽州无形文化遗产。

全文阅读

让地域文化优势成为报纸品牌

应对市场竞争,不少地方报纸实施本土化战略,而《洛阳晚报》用厚重的地域文化优势,精心打造《经典洛阳》版,2003年至今,已发表文章500多篇,这些文章以新闻的触角接触历代遗存、历代人物、历史事件,有展示、有记述、有感慨、有幽默,其中不乏力作,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关注,好评如潮。

“富矿”造就品牌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地域文化资源显然是“富矿”。但《洛阳晚报》在一段时间内身在矿中不去发掘,偶尔刊载一些历代遗存、历代人物、历史事件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给人印象不深,形不成气候。此时,省级都市报《大河报》发展势头迅猛,其品牌之一《厚重河南》专版称“用新闻的眼光打捞河南远逝的历史之作”,十分受人追捧。受《厚重河南》启发,《洛阳晚报》办起《经典洛阳》。

灵宝曾是全国著名的黄金产地,如今成了“资源枯竭”城市。《洛阳晚报》以此为鉴认识到。洛阳虽然是历史文化的富矿。但乱挖滥采,也终有枯竭之时。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经典洛阳》制订出近远期报道规划,共分历史遗存、历代名人、佛寺文化、河洛文化等系列,每个系列又包含多个分系列。如历代名人,包括“建安七子”、“金谷二十四友”、盛唐诗人等。纵线反映即从时间跨度上写,如“三皇五帝”,从伏羲、炎帝、黄帝写到尧、舜;如“河洛文化”,从“河图”、“洛书”写到“仰韶”、“二里头”。横线反映即并列写。如“佛寺文化”中推出不同朝代的寺庙永宁寺、白马寺、香山寺、灵山寺等。武则天是在洛阳登基的中国唯一女皇帝,其功过是非褒贬不一,《经典洛阳》推出《武家有女初长成》等9篇文章,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她的一生。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经典洛阳》是历史,但不板着面孔说“子乎者也”,而尽可能以生动活泼甚至诙谐的笔调,让读者感兴趣。如“竹林七贤”,说刘伶:是“酒海里的一条船”;说嵇康,是“拄着一根傲骨上路”;说阮咸,是“一把带着哭音的琵琶”;说山涛,是“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这些形象的比喻恰恰是人物的典型特点,大受读者认同。《经典洛阳》专版开辟后,不少读者先睹为快。再把专版收藏。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经典洛阳》由每周的1个版扩为3个版。很快,《经典洛阳》成为《洛阳晚报》的一个品牌。

品牌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的优势能造就报纸品牌。反过来,报纸品牌又会传播、影响地域文化,放大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经典洛阳》就是这种反作用力的成功范例。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是西安长期的旅游宣传名片之一。2006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会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也就是说,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据此,《经典洛阳》刊发了《大漠黄沙说缘起》、《抛向西域的红丝带》等多篇文章,特别论证东周(都城洛阳)的“北方草原之路”即是丝绸之路的雏形,东汉(都城洛阳)班超出使西域,不仅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典故,更使丝绸之路拓展到欧洲。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一度引发市民到洛阳邙山拜谒班(超)墓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