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陋室铭设计教案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全文阅读

陋室铭语文教案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全文阅读

《陋室铭》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文字优美、意蕴深刻的美文,一方面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通过“诸葛庐”和“子云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其匠心之妙,结构之精,写法之巧,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探索中,按照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积累运用”四部结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读出陋室因何“不陋”。

3.研读课文,读出作者为何写山水,为何写庐与亭?说说其写陋室之深意。

4.背读课文,仿《陋室铭》写作。

二.案例描述

全文阅读

“博约”而不“温润”

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行文简约,只有81字,多对比、排比,句式工整,内涵深刻,确实“博约”。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有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因此,“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便成为人们对文人作品的最主要的考量标准之一,但是,从古至今,“言不由衷”也成为一些文人雅士“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愤懑的注释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盼的隐喻,据此,想要“温润”却也不能。

尽管苏教版教参上说“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人教版教参如是说: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对《陋室铭》的各种评析也无非是“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等等。在唐代,“终南捷径”不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一些文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无奈选择吗?尽管刘禹锡并没有像卢藏那样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而时时“唯以文章吟诵,陶冶性情”,①但始终“郁悒不怡”②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再细读《陋室铭》也不难发现刘禹锡的话中话,言中言。《陋室铭》“博约”但不“温润”。

一、追求“三气”的孤芳自赏,很难“温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高山深水”应是远离繁华的“五溪不毛之乡”。地处荒蛮之地的刘禹锡显然没能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去忧国忧民,而是时时处处的在“忧己”。虽然,他接二连三的被贬,越来越远离权力中心,直到被贬做和州刺史,造了“陋室”③。但是,刘禹锡还是追求着“三气”――“名气”、“灵气”、“馨气”,把自己当作了“山中仙人”“水中神龙”“人中君子”,尤其是“惟吾德馨”一句,更是让刘禹锡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跃然纸上。尽管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各种大同小异的解说,例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这是简陋的房子,只不过住在这里的人的品德高尚”等等,都强调了“吾馨”。因此,刘禹锡因我而“名”,因我而“灵”,因我而“馨”的自我陶醉,也成为了他“任喜怒凌人”④的性格缺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说“(与我)谈笑交往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没有粗鄙的人。”此处,刘禹锡说的也许是实话,也许是一种愿景,一种回忆。刘禹锡在之前已“名重一时”,因受王叔文的牵累而连同许多好友一起被贬出京,各奔东西,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哪有“鸿儒”来“谈笑”?因此,这更可能是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渴望实现的愿景,或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吧。但是,这组对比中的“实话”(或“愿景”“回忆”)难道没有以“鸿儒”来傲视“白丁”之意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显而易见,在此,刘禹锡是想通过与“诸葛亮”“扬子云”的类比来再次强调“惟吾德馨”这一主题。“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句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人认为,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笔者认为,刘禹锡尽管有些“欲说还羞”,但是自认“德馨”的他,难道就不自认是“君子”吗?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又一次地强调了自己具有“三气”,“名气”“灵气”“馨气”,自己就是“山中仙人”“水中神龙”“人中君子”。

因此,身处偏僻荒远之地的刘禹锡,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的刘禹锡,孤芳自赏的刘禹锡,通过一篇《陋室铭》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字里行间,能够做到“气度温和,从容不迫”“语调柔顺”吗?

全文阅读

以陋室铭为例谈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

【摘要】如何对本文进行教学,以显现出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陋室铭》为例,从以诵读巩固基础、以提问促进学习、以假想带动思考、以激趣生发联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

唐朝文人刘禹锡所创作的《陋室铭》,虽然篇幅短小,可是在文字上却极尽优美之能事,是一篇意蕴深刻的美文。它充分表达了作者那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和人格,借助诸葛庐、子云亭的意象,说明作者是属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人雅士,其结构之巧、结构背后品格之高,都令读者叹为观止。在以“高效”为目标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对本文基础掌握、问题提出能力、思维拓展延伸等问题,只有这三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课堂的高效性目标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一、以诵读巩固基础

对于古典散文或者古诗词的学习来说,诵读是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基础巩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沿用诵读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做法。宋学大家朱熹在其所著《近思录》中曾经说过:观书大抵先要熟读,熟读之后,其言皆如出于我口,其思皆若出于我心,后可有所成就尔。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古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而同时它的内涵又非常丰富,惟有多读,才能让读者在简洁的语言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诵读的境界,利用诵读的方式,体味到文本的内涵和精髓,体会到良好的语感。以《陋室铭》为例,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并要求有选择性地运用。一是以注释为参考,发现并处理陌生的字、词,大体理解文本的意思,且以低声的形式诵读文本。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去除标点符号的简体字版《陋室铭》,使大家完成集体诵读。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繁体字版《陋室铭》,使大家完成集体诵读。四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出现字句空缺的文本,让大家根据头脑中的回忆完成半背诵式的朗读。而之所以采取多种手段带领大家诵读课文,其目的无非是要将诵读对于基础巩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首先是可以使学生明晰字,其次是使学生增强对诵读的兴趣,再次是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产生对文本的感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形成文言文思维习惯。实践结果显示:利用上面提到的多种不同模式学习以后,学生的文本基础的确会得到巩固,而文言文语感也无形中得到加强。

二、以提问促进学习

朱熹曾经写诗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可用来比喻学习的境界,只有思维中形成学习的动力,知识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头脑之中,而促成思维动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问题生成。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问题生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给出的问题,其二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文本主体内容,巧妙地给学生安排课堂提问,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比如在教学《陋室铭》这篇古文的第二环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下述一些问题,以供大家参考。问题一:陋室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二:作者刘禹锡平时的社会生活交往情况是怎么样的?问题三:“名”“灵”“鸿儒”“白丁”等是什么意思?问题四:“绿”字、“乱”字等,在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吗?问题五:“何陋之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的句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上面所给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吻合,会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不但能够处理好重点字词的化解需要,而且还保证了课堂的活跃性,带动大家进入到积极的氛围中去,达到由思考而得到答案的理想化状态。其次,在教学时,教师给出问题,由学生来回答,可以视为问题引导方法的初级阶段,而若想让问题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力争让问题来源于学生,即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激发起大家的多向质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营造质疑问难的环境。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在第三环节,教师便可采取此种做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提出问题。问题一:什么是“铭”?问题二:“铭”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问题三: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诵读本文更恰当?问题四:文章开头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问题五:文章最后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用了哪种修辞格,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六:文章表面上是写陋室,可实际上肯定是要表达自身情怀的,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最集中体现在文中哪句话上?问题七:我们能从此文中领会到什么精神?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把该问题列举出来,并附上提出问题学生的名字。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如果依然回答不出,则由教师进行指导,并给出最终的答案。

三、以假想带动思考

全文阅读

《陋室铭》课例研究及教学建议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是中学语文教材一直保留的传统篇目,也是为历代诗人仿拟最多的短文之一。对《陋室铭》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既有研究者的文本解读与质疑,也有一线教师相关的教学处理。本文拟通过对《陋室铭》这篇课文不同教学视角的梳理,为一线教师讲授该文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我们该如何确定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要“根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①黄厚江老师指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②我们认为,《陋室铭》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从读入手

从“文言”的角度看,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③,不重视读,而只进行字词的训练和语法的识记是不可取的。

《陋室铭》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从“文章”的角度看,它有实用功能:言志载道。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中国文学优秀散文作品,融精炼的语言和考究的结构于一体,“读”是进行文义理解的重要手段。

从“文化”的角度看,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达着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志趣,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面,“读”也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

1.读对字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如“陋”、“铭”、“鸿”、“儒”、“馨”、“牍”等字音。读准句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推敲文言词句,消除文言文词句语义带来的阅读障碍,如“名”、“馨”、“案牍”、“鸿儒”、“白丁”、“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等。

2.读出节奏与韵律。“文言文注重音律,往往从音律的要求出发增删、选弃字词”④,初步感知课文,我们可以从音律入手。《陋室铭》在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参差并用,错落有致,在词性、句式、平仄声调上都两相对仗。《陋室铭》是一篇铭文,在声韵上押下平声“九青”韵⑤,“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逢双句押“ing”,这8个韵脚贯穿全篇,一韵到底,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且有一种回环之美。全文共有17个短句,四言句共6句,按“一三”或“二二”划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陋/之有”;五言句共7句,按“二二一”或“二三”划分,如“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南阳/诸葛庐”。三言句“阅/金经”,六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全文阅读

快乐、开放、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开放、快乐、有效的教学理念日益被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接受,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欢迎。我们要构建开放、快乐、有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真正获得语文素养和能力。本文以苏教版《陋室铭》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如何在中学课堂具体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快乐;有效;《陋室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4-01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思维的跨越中,我们能让学生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故而,在给学生的思维松绑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师责无旁贷。语文课堂不是布道者们的教堂,而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因此我们要构建开放、快乐、有效的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成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真正获得语文素养和能力。

1.教学准备

1.1教学指导思想: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学习之中,还可以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到知识。

1.2教材内容:笔者所在的中学采用浙江版的新教材,试以第六册的《陋室铭》为例,贯彻这些教学理念。

1.3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学习资源获取学习内容的知识;教师根据课堂设计自主制作教学课件。

全文阅读

遗憾的教学,深刻的反思,完美的追求

上完《陋室铭》,我从“得”与“失”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短小精悍,押韵、骈句的使用使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作者刘禹锡的故事。《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后来,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解题

学生看注解①,弄懂题目的意思。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三、用“五步法”学习本文

全文阅读

浅谈《陋室铭》的修辞艺术

(湟中县什张家田家寨教委 青海 湟中 811600)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经典抒情散文,它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清静高远,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和高尚节操.这篇佳作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长期遭受压抑和对政治集团不满的心境。

作品开头以山水起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陋室”也就不陋了。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引题,从“山”,“水”,引到“陋室”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点出了题旨。意思是说,这虽然是狭窄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有良好品性的我居住,所以它能闻名遐迩,散发出花木般的芳香。“馨”的本义是花草树木散得很远的香气,这里移用来写人的高尚品德,用了“移就”的修辞方法。“陋室”因“德”而“馨”,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接着以室外的景物和室内主人的活动来烘托“陋室”的高雅。“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物写活了,仿佛绿苔,青草这些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姿色,装点着这间散发沁人心脾的香气的茅舍——台阶被滋长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人很重视“无反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的主人的德才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显然用的是正面衬托的写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室主人的活动来烘托“陋室”的宁静和室主人思想情趣的高雅。这位陋室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君子之风吗?

“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这两个人为楷模,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富有理想,胸怀大志的人。

结尾一句,典出《论语 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没有全引孔子的话,究其原因并非只是行文限制,也有作者有意“盖而愈彰”,“结句如撞钟”的因素。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铿锵有韵,富有音乐美,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行,当然不容许长篇大论。

全文阅读

《陋室铭》教学“三读”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变化,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读就会有一种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读就会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注重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通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与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与主人交往的都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都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以及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抱负,作者实际上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出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疑问、感悟,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喻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运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样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允许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他受到挫折仍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仍然不灭心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他对“白丁”的鄙视态度进行批判,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后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作者单位: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