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励志心得体会

励志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励志演讲心得体会

听《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励志演讲心得体会

昨天上午,林老师给学生们做了《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励志演讲,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家长同学都为之感动。林老师深情的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吧——

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全文阅读

差等生励志转变心得体会

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吸收阳光,同样吮吸雨露,却总有参差不齐的小树,或许是先天不足,或许是后天悬殊等,正可谓是十指没有并齐的道理。的确,本学期四年级学生现况正是参差不齐。

本学期以来,我了解到有xxx、xxx等10位同学在语文这一科上感到很困惑。我想可能是先天不足,从启蒙时基础就不好,也许是因老师的言语不习惯,也许是不适应其环境,也许是因思想焕散,长期不认真对待学习,导致这些同学意志薄弱,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小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是其外在原因。内因决定外因,那么其真正内因是什么呢?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每个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情况:xxx不会拼读汉字,阅读与写作能力差,记忆力差,要求背诵的难以完成,写字潦草;xxx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也难以完成;阅读能力偏中;谢威不会拼读汉字,判断力差,写作能力差;xxx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阅读与写作能力差,要求背诵的也是难以完成;xxx没有逻辑性,智力差,要求背诵的同样难以完成;徐清福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也是难以完成,阅读与写作能力差;冉松林难以完成要求背诵的知识,写作能力差;林怡洁难以完成要求背诵的知识,阅读与写作能力差;黄豪不会拼读汉字,写作能力差;洪清镱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难以完成,阅读与写作能力差。针对他(她)们这些病状,也成了我们老师的心病。

老师也要当一当啄木鸟医生,对每个病人对症下药。我是这样诊治的:有的是每天定时的利用课余时间给其纠正拼音(谢威、黄豪等),有的是定时的抽查背诵(xxx等),有的是个别指导写作(冉松林等),还有的是个别指导完成作业,巩固基础(xxx、徐清福等)。我希望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然而,往往由于种种能原因,而常常不能按计划实行,以致成效不明显。

除了针对他(她)们各自情况诊治外,还需要以慈祥的目光、柔和的言语耐心引导,课堂上重视和鼓励学困生,严格要求他们,用公正的态度去消除优生对差生的歧视或其他同学的嘲笑。另外,与学困生多散步,多聊聊天,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必要的。林怡洁、xxx等课间能随意与我聊天,同时学习上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总之,要用心灵的温暖去诊治他们心灵的缺损,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空白。因为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差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差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但愿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全文阅读

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原则及途径

[摘要] 励志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本文具体探讨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与渗透励志教育的意义及途径,以期达到新课改下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新思路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课 励志教育 途径

当前,很多中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压力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学习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品行问题、德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励志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他们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那些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通过励志教育,能够最广泛地调动中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执着勤奋的学习态度,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基本原则

励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和渴望成功的需要,让学生最终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因此励志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潜能发掘,立足于学生的成功和终身幸福,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哪个人不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和终身幸福呢?励志教育之所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去,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就是因为它始终从学生终身幸福和成功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教育工作。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会低效,而且令学生和家长反感呢?一定程度上是德育目标的假、大、空造成的。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是从内心深处打动他,感染他,让他悄无声息地、自觉地改变自己。正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原以为歌星只会唱歌,球星只喜欢打球,从来没去想过他们是怎么成功的。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没有付出就必定没有回报。我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不再让老师和父母为心。”励志教育就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有切实的体会,教育才管用。一个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例子比得上一百句空话!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始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发觉自己潜在的优势智能领域,并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转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发展潜能,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这既是对学生个人负责的态度,更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态度。

全文阅读

试论志愿者的心理激励对志愿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对志愿者心理激励的独特性质

1.强调价值体系和使命感的心理激励对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的原动力来源于它的价值体系,它更强调一种公益性、慈善性和志愿性,强调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同时,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在志愿者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使命感,是凝聚力之所在,能赋予以明确的目标,激励志愿者虽然报酬与工作条件在激励上也很重要,但志愿者不仅仅关注这些,对其工作计划和社会目标的献身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日常的心理激励中,特别强调价值体系和使命感对志愿者的激励和凝聚作用。2.强调责信度。责信度的伦理守则为:无私的社会承诺、遵守法令规章道德承诺、公益使命优先、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括社会的多元性并维护社会公平、开诚布公的做法、慎用社会资源等。责信度对于志愿者来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有助于志愿者将工作与使命、满足社会期待结合起来,提高志愿者的容忍力,而且有利于在一个组织内形成彼此信任和负责的组织文化。因此,心理激励一定要与责信度密切结合起来。

二、激励具体举措:外部激励和心理激励相辅相成

1.激励原则。一是可采取不同的渠道或明确的方式向志愿者表示感谢及表彰;二是对服务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应设定明确的标准,加以确认及表彰;三是对志愿者应给予应有的工作津贴、保险或工作安全保障等福利;四是将工作方法指导和批评指责区别开。对热情很高的志愿者,当他们工作方法有问题时,给予方法指导是必需的,但必须避免形成批评和责备。鼓励和尊重是对志愿者最好的激励!外在激励包括组织及单位的激励和社会激励两种。2.组织及单位激励。激励志愿者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将适合的志愿者安排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令他们一展所长,为其带来无穷的满足和成就感。根据本人的专业、性格及擅长,把志愿者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需要领导者具备细腻的观察能力,这样就会调动热情,工作起来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志愿者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方面考虑到员工志愿者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能赋予员工志愿者参与的意义和贡献,而且很多理想的和具创意的表彰方法都所费不多。根据志愿者服务时数分别颁发奖章制度。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订立不同的表彰奖项。另外,鼓励志愿者作长期性及进阶性的参与,维持志愿者参与的持续性,鼓励更多投入地参与和群体性的活动。3.社会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度化的措施,舆论的宣传和现实生活的回报等。既有宏观的导向性激励,也有微观的辅激励。从近年来各地志愿组织、包括社区志愿组织探索和实施的激励机制类型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社会荣誉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服务最普遍的激励。从国家级机构颁发的“志愿者金奖”到社区机构颁发的“社区志愿者奖励”都属于这种激励机制。二是通过社会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4.义务献血的回报机制是我国社会回报激励机制的一种早期探索。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绝对不能够从服务方面获得回报,否则就违背了“爱心奉献”的原则。可是,非营利组织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的回报。以社区志愿者的激励为例,不同的社区对回报激励机制的探索非常多样、形成不同的模式。有些社区建设“志愿建设银行”,借鉴义务献血的回报机制,制定相应制度,即志愿者为社区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小时,储存在“服务银行”里,将来一旦需要,可以获得社区志愿机构提供的同等时间的服务。有些社区采取“互助服务”的回报激励方式,将志愿者为社区、他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张榜公布,让广大社区居民知晓,一旦志愿者本人有需求,也能够获得大家的热情服务。有些社区采取“服务转换”的回报激励方式,即对热情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进行重点介绍,并且通过服务活动发掘志愿者的各种才能。5.心理激励。对志愿者的心理激励是参与服务过程活动的志愿者成就感、表现提升感和满足感。如果善于从心理激励的角度了解参与服务价值,那么即使社会激励和单位激励有所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够自己保持服务的热情。关键要想方设法通过培训等形式激发志愿者的工作能力。这一点对志愿服务的成功至为关键。心理激励通常包括价值激励、成就激励。⑴归属感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心理效应;⑵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作用,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志愿服务让志愿者重新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激励他们参与服务活动的重要因素;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的成功感,只要热情、真诚,提供的任何具体服务都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容易产生成功感觉。志愿组织应该高度重视志愿者的成就激励,对于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只要承认服务是有效果的、是受助对象需求的,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⑷志愿者在参与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之前,大多数没有想到志愿服务对个体的能力建设和积极心智模式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回忆服务过程时就特别强调成长的意义。因为,志愿服务是提供志愿者在职业岗位之外的交往与实践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服务,提高应对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非正式团体领导力,以及角色实践、共情接纳的能力。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个打破心灵盔甲,建设积极心智模式的有效途径;第五,志愿者的快乐激励机制,是指学会在志愿服务中寻找快乐,或者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为快乐的体验。这种快乐体验源于一个人在实践中积极印痕的累积。籍此,志愿者逐渐形成了积极的自动程序,并将自己的人生航向导向成功和快乐。

张 燕: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全文阅读

初中生志愿服务实践激励机制的探索

“激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人施加的影响,即通过物质或精神刺激使人奋发,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①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②可见,激励在学习生活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当前初中生志愿者在我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维系和发挥志愿者队伍的继续发展,学校志愿组织充分运用激励管理的理念,探索并形成一套合理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一、志愿者激励的意义

激励,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并非出于个人生存的需要,而是出于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从而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志愿者的激励不应以物质及经济激励为主要手段,而应以满足志愿者的内心需求、价值感及荣誉感为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组织及管理工作。

那么初中生志愿者激励又是如何达到志愿者自我实现需求的意义呢?

1.自我激励意义。自我激励是指志愿者参与服务过程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如果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了解参与服务价值,那么即使学校及团组织激励有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够自己保持服务的热情。

2.自我价值激励意义。如志愿者在参与“学习帮扶”服务中,看到被帮同学在学习上一天天进步,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作用,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志愿服务让志愿者重新认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激励他们参与服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3.自我成就激励意义。如志愿者在“心理咨询”服务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他的服务对象的“自闭心理”得到了改善,渐渐愿意和别人沟通时,他的内心就产生了成就感,这种感觉比他自己取得的成功还要强烈。初中生志愿者只要热情、真诚,提供的任何具体服务都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就很容易产生成功感觉。学校、志愿组织应该高度重视志愿者的自我成就激励,对于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只要服务是有效的、是受助对象需求的,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

4.自我提升激励意义。初中生志愿服务是提供志愿者在知识学习之外、课堂学习之外的交往与实践机会,他们通过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志愿实践活动中,既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又能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

全文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激励需求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激励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应急救援固有的危险,志愿者一致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很强烈。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由于各自职务的不同,对每种激励需求的需求程度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救援志愿者 激励需求因素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地球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日本海啸、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但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管理不当尤其是激励失调,造成志愿者的志愿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妨碍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要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必须追本溯源识别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是指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组织或团体,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的公民。因此,志愿者具有自愿提供服务、没有经济报酬的特征,即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为培训志愿者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费用少于志愿者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1997)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罗德・孔茨(1988)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殷小川和田惠芬(2006)认为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包括:成就需要动机,社会归属动机,权力需要动机,自我成长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彭秀清(2010)认为,志愿者的需求包括奉献、自我实现、求知、社交、归属五个方面。对志愿者激励问题的研究。彭秀清(2010)认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激励缺失主要是由于政府干预多,经费筹集困难,志愿者管理体制不顺,公民志愿意识淡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从而从非营利组织内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角度构建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张燕红(2009)从建立组织共同目标和愿望角度,提出了志愿者教育培训制度、社会荣誉制度、社会回报制度、政府支持以及完善法制环境等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建议。张向群(2007)从心理需求角度对志愿者的激励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不同心理需求志愿者的效用函数,并结合志愿者激励方法和手段的指标体系,分析和探讨了志愿者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方法。以上研究都是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角度进行一般性的总结与研究,而较少涉及某一类志愿者,如应急救援志愿者。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总结了志愿者18项激励需求因素: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奖励机制、工作绩效评估、媒体关注宣传、法律法规权利、工作认可尊重、单位领导肯定、才能知识发挥、亲朋好友支持、精神荣誉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知识技能培训、自身潜能挖掘、结交社会朋友、为考研考公务员提供优势、获得经验阅历、增长知识才干、获得物资奖励。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包括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三个维度

H2:应急救援志愿者最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身潜能挖掘、绩效评价反馈和工作成绩认可激励需求因素

全文阅读

激励理论对志愿者行动的管理功能及其体系研究

摘要: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的内涵,从激励理论视角研究志愿者行动管理功能及其体系构建,对推动志愿者行动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激励理论;志愿者行动;管理功能;体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激励理论视角研究志愿者行动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对提高志愿者服务行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一词本意是表示某种动机所产生的原因,属于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心理层面上激发、激励对象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行为,目的是对受激励者所从事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保证。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管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管理学中,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作用,使人保持一种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起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满足志愿者精神层面的一些需要,满足志愿者自身对参加志愿服务行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认同感,形成长期有效的动力调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构建起的激励理论是本文进行论述的理论逻辑起点。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激励理论包括三种类型,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被激励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被激励对象的实际需要内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其代表性理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类需要总结归纳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激励的具体方式应该以此为依据作出调整。面对人们千差万别的现实需要,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应对所有的需要内容。比如,有的人看重名誉,那么就要在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方面采取激励,以社会地位和声望作为主导性的激励内容。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关注人的动机产生以及动机从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具体心理过程。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在满足人们需求与其行动之间,通过有意识地制定一定的目标导向作为关键因素,激发人们对工作的兴奋感,以预估和控制人的行动,达到期望行为。其代表性理论有弗罗姆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和休斯目标设置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期望的重要价值。弗罗姆认为,期待某一工作或者某一行动可以带给个人预期的收益是人们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源。这里面存在一种所谓“期望概率”,期望概率与行动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乘积就可以看作某人愿意付出的努力的动力值。因此,在实际激励行动中,要通盘考虑到人们对某一行动整体价值的判断是多少;考虑到是否存在付出的努力越多,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收益的机制;考虑到被激励者是否已经形成了对实现某一目标的心理期望。如果这三方面的情况都是理想的,那么过程激励理论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激励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全文阅读

感恩励志教育必要性探究

摘 要 感恩励志教育兼有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的要素,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解决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必要性

1 感恩励志教育涵义解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言。而所谓的感恩,就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个体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①感恩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为人处事最起码的修养。如果人们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行,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甚至出现社会危机。然而,感恩作为一项道德内容,并非人人生而知之,而是需要通过感恩教育塑造个体具有感恩的品行。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②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使个体形成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要教会学生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力所能及和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到“知恩图报”,也要教给学生“施恩不图报”的思想,而不能因为别人的冷漠而失去感恩的心。然而,感恩教育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和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励志与心理学讲的激励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心理学中的激励是通过各种强化刺激,激发学习动机。励志则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③

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感恩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识恩、知恩、感恩,还要能够报恩、施恩。一个人懂得感恩,内含着要将感恩之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感激,而是一种责任、自尊、自立,也是一种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学会感恩、努力报恩也是励志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组成部分,因感恩于他人,感恩于世界而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奋斗,会更持久,更有利于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因此,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此外,感恩教育可以弥补单纯进行励志教育容易走向功利主义的不足,励志教育可以完善单纯的感恩教育因其向他性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谓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主意识,以更好的成人、成才。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比如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2 实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2.1 感恩教育需要加强

全文阅读

高校励志生及其成才环境问题浅探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对于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励志生成为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特殊群体,并且已进入各个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从高校励志生的命名及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找出当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分析环境在励志生成才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全文阅读

对于大学生亚运志愿者激励措施的思考

摘 要 志愿者是提供无偿服务的群体,在广州亚运会中,志愿者是亚运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来源的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有所不同。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分析了解其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面向所有志愿者统一提供的激励方式对于激发志愿者积极性的效果不明显,只是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只有部分志愿者能获得的激励,效果比较突出。此外通过塑造团队精神,以及采取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志愿者,也能较大程度提高激励效果。

关键词 志愿者 服务动机 激励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37-02

一、志愿者及志愿者激励

(一)志愿者

志愿服务最初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至今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韩森认为志愿者是指在不为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群。丁元竹和江汛清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二)激励

激励就是创造满足成员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其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现有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组织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使组织的绩效得以大大提高。所以,组织对其成员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