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少年事迹材料

礼仪少年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文明礼仪

她开朗大方,热情友好,能与每一位同学和谐相处。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是老师的小助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文明礼仪,欢迎阅读参考。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文明礼仪1

xxx是xx中队的中队长,她勤奋向上、品学兼优,被评为文明礼仪之星光荣称号。

她刻苦好学、勤奋上进,对待学习她一丝不苟,课堂上她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并有一股可贵钻劲儿和韧劲儿;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她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老师交待的事情。

在家里,她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经常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她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从不在楼梯上追逐打闹,轻上楼,靠右行。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大声喧哗、乱丢杂物;不在墙上蹬踢、乱画;不在校园黑板报、课桌处乱涂乱画;保持教室、校园整洁美丽,“弯弯腰捡起一片废纸”、“还你一片绿色”、“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搅”这些都成了她口头禅。

她酷爱读书,视书她最诚挚朋友。从幼儿园起,她就阅读《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等刊物,每逢节假日,就到市图书馆汲取知识的养分。不仅如此她还喜欢把自己读过、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家人和同学听;阅读开阔了她的眼界,增进了她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她开朗大方,热情友好,能与每一位同学和谐相处。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是老师的小助手。

“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是她的座右铭。相信她将以此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周围的同学,不断的超越自我,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礼仪好少年。

全文阅读

明确写作步骤,锁定作文得分之选材

【范文借鉴】

阅读迟子建的文章,内心总能涌起一丝温暖,《玉米人》也是如此。从选材角度而言,本文有不少技巧值得考生借鉴。

一、选材深入社会底层,纵向连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永恒的真理。考生只要用心观察社会,就会发现素材无处不在,即便是人们不以为意的街头巷尾、工棚工地。范文作者离开书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街头一个卖烤玉米的小摊主,陈述两人交易的前后过程,基本是如实描述,手法也未见什么奇特新颖之处,但是娓娓道来的语言还是让人内心豁然洞开,这个不寻常的小摊主形象立马浮现在了我们眼前。这种普通平凡的小商小贩,甚至是清洁工的身上往往有着其独特的故事,而且他们身上的某些品格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考生应该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打破封闭的状态,把目光投向社会,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受,用爱去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这样就会发现司空见惯的街头巷尾也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美丽瞬间。以小人物为选材重点,宜写记叙文。考生行文时要有串联典型事件的能力,切忌记流水账。如果考生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有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二、选材简约中有波澜,抑扬结合

“抑”是压低、贬损,“扬”是抬高、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扬”。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澜,激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另外可以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悬置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和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从而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效果。作者选择小摊贩的故事为材料,直切陈述交易场景,摒弃故事交代中常有的外貌、神情、心理等描写方式,纯用对话完成,简洁清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我”开导小摊主后,以为按照常理他应该卖给我,却根本没料到小摊主回答:“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这是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不光作者,连读者都纳闷儿,摊主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吗?但恰恰是这一点让这个摊主与众不同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生在选材时应牢记不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筛选、过滤、着色,即围绕主旨或者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材料的合理剪裁。目标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更完美地表现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

【范文引路】

玉米人

全文阅读

加强礼仪教育 优化公民意识

塑造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把社会公德和基础文明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怎么做是有教养,怎么做是没有教养。

我校毗邻世博园区,而世博会恰是一个展示中国人文明礼仪的窗口。如何在国内外客人面前展示出中国青少年优良的礼仪,就成了对我校学生文明素质的一个检验。近几年来,我校把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深对礼仪的理解与认识

要搞好礼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认识。学校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使授课教师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保证了礼仪教育的顺利实施。

1. 礼仪教育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需要,而且也是激发青少年一代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爱国意识的需要。公民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而讲究礼仪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2. 从当今青少年一代的现状来看,加强礼仪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倍受长辈的娇惯、溺爱和放纵,不文明的言行屡见不鲜,例如,对长辈出言不逊,指手划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普通的礼仪常识,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礼貌等。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优良的传统道德、礼仪文化受到挑战和冲击,许多学生和家长因只重视应试的分数而导致有知识却不懂礼仪文化。可见,如不强化礼仪教育,就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

3. 礼仪的实质是尊重,要教育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人。例如学生进校门时,看到老师知道问好,但是如果看到门卫要不要问好呢?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似乎只是一个形式,但实质上这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有利契机。如果这个小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礼仪教育就只能是流于形式了。

二、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

全文阅读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

如果说指导学生写作的意见,我觉得学校里的老师都做得比较好,其实我也好希望大家都能坐下来好好谈谈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简单谈一谈吧,希望我们一起共勉。可能今天我说得也不够具体,想到什么就说一点吧。

首先是确立中心的问题,许多孩子一写作文就偏离主题,或者是缺少主题。这是极个别同学或者是低年级学生愿意犯的错误,我觉得如果他有这个毛病,就一定要先让他确立主题,讲一讲,他的哪些事件是围绕这个主题服务的,即使是做铺垫也要明确这些文字的作用。也可以先练习一下,给出一个主题,请全班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把讨论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再一起分析筛选。记得以前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小狗的作文,可想而知,他要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他从两个方面去写,先写了这个小狗很聪明,会和他玩捉迷藏,他到处藏,小狗总是能找到他,可是却在后面写了:有一次,他藏在了一个最为隐秘的地方,小狗怎么也没有把他找到,他那高兴劲就甭提了。我们想想:这个小狗到头来还是没有人聪明。这不就是有些偏离了自己想写小狗聪明的主题了吗?我们一定要及时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

其次是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大家一定都有同感,观察作文最简单。只要是让他们亲身经历的,他们都会言之有物。但是会写与写得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前些天,周四,领学生背诵了《少年中国说》,我让他们谁背下来就先背给我听。这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怎么背的都有,最后一节活动课,我让他们写关于背诵场面的描写。我没有指导,就是想看看他们眼里都有什么。没想到读了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眼里都是不同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的孩子写出了正背诵的同学们的姿态神态,有的捂住耳朵,像诵经一样,即使打雷都听不到,还有的同学使劲得大声喊着诵读内容,还有的同学一边背一边下地踱来踱去,还有的同学一边背一边咬着笔,有的同学一边背一边东张西望,有的同学一边背一边盖住书,一点一点露出汉字……有的同学写出了先背下来的同学骄傲的神态,得意洋洋;还有的同学把越想背越背不下来,着急,有压力的同学写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同学把看到的偷懒的同学的样子描写得细致入微。加上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真是精彩极了。

再次是积累素材,许多人都做得很好——写日记。其实素材不应该局限在生活上,我想要补充一点,就是例如对于一些国内外的历史,一些名人的事件、国家的重大事件、哲理、及格言等,也应该记忆。今天指导几个孩子写了一篇关于《中华文明赞》的演讲稿。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大事都不知道或知道得不详细,对于时间更是乱了套,竟然闹出了笑话,一个孩子先介绍了“虎门硝烟”,又写回到“丝绸之路”,又写到“七七卢沟桥事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竟写成了站在讲台上。虽然是个别学生闹出的笑话,也证明了他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这篇作文效果就不是很好。他不是思路与方法的问题,

而是素材积累得太少了。

其实关于素材积累有太多的内容了,记得以前有位老师曾经说过领学生背诵作文是个好方法,我觉得也很对,我们不是要让学生学会抄袭,而是以积累词汇,善用词汇,积累写作方法,活用写作方法。不背诵,也记不住呀!另外多多积累素材特别有利于学生写一些话题作文。确实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然后,就是我想针对高年级学生写作谈一点看法,也是我在这学期才发现的,学生们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不太会表达,格式也不太正确。也是,我们对于语言描写得不是太多,一片作文也用不了几句话,但是对于较长的作文就暴露出这个缺点了。这也是我现在指导学生的内容。

再有,就是高年级可以练练写儿童剧,小小说。我曾让孩子们集体创作了一个小说《亲姐妹》,我给他们提供了主角与背景。孩子们畅所欲言,编的绘声绘色。最后由几名写作最好的同学整理加工完成。当我把这篇小说读给其他班的孩子们时,他们都感动得都哭了。

全文阅读

英语课渗透美德教育论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论文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全文阅读

做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少年

本刊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20日下午,2014贵州省暨贵阳市中小学“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美的小学正式启动。学生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向全省中小学生发出热烈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加“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做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少年”。

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关工委联合主办,贵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承办,观山湖区委宣传部、教育局、观山湖区美的小学、第一小学,青少年艺术中心协办,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按照《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活动的通知》(黔文明办[2012]34号)要求,评选出30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仁、义、诚、敬、孝”方面事迹真实、表现突出、可学可亲的省级美德少年,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见贤思齐,争做美德少年。

各市(州)文明办牵头,组织推荐贵州省“美德少年”候选人,并汇总候选人推荐表、推荐名单及事迹材料(1500字以内),于9月10日前将纸质材料(含1寸免冠彩照1张)加盖公章后同电子材料一并报送至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组(邮:)。9月下旬,省文明办牵头,组织评选出30名贵州省美德少年。

2、“童心向党”歌咏和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传唱活动

歌唱曲目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内容清新自然、积极向上、适合未成年人演唱的歌曲。歌咏节目可为合唱、独唱、表演唱、歌舞等。各中小学校要利用班会、团队活动、音乐课等,学唱、演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歌曲。通过组织开展学校歌咏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歌咏汇演等,形成活动热潮。

诵读传唱内容为中华经典、优秀童谣,可采取个人、集体等形式进行,诵读传唱在5分钟以内,使用普通话,辅导教师切实加以指导。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我们的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传唱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扩大活动影响。

全文阅读

古代墓园设计嬗变要素

摘 要:墓园作为一个特定物的载体,在古代社会道与器的支配关系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深地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印上时代的标记。古代墓园设计处于不断嬗变之中,纵观其发展历程,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影响嬗变的要素可以归结为礼仪习俗、政治经济状态、科技和材料水平三个方面。考察研究影响古代墓园设计嬗变要素对于了解我国几千年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具有认识意义。

关键词:墓园设计;嬗变;要素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墓园是一座最真实记录其进程的地下博物馆,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缩影。墓园中的帝陵常常是其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把中国各朝各代的墓园排列在一起,就能展现中国历史的全貌。前后相沿的夏、商、周、战国、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诸多王陵或帝陵,或地面有如皇宫般的建筑,或地下有数不清的文物,例如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奇迹”,它们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同时,墓园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最全面、直观地表征出各个不同朝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水平。可以说,古代墓园设计既不限于建筑设计,又不囿于工艺品设计。它表面是关于死的问题,实则是关于生的问题。研究我国古代墓园设计嬗变的轨迹和要素,能够从一个侧面显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流转传承,学术和认识意义不言自明。影响或制约墓园设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殡葬礼仪习俗,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和经济状况,科技和材料水平。

1 殡葬礼仪习俗的影响

1.1 殡葬礼仪习俗的来源

殡葬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考古学资料看,最早的殡葬出现在欧洲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0~1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已有了殡葬死者的习俗;我国最早出现在大约18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1]殡葬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灵魂不死”观念的诞生。古人对“灵魂”的意识是源于死亡和梦。我国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灵魂的原始宗教观念,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瓮棺上留有供亡灵出入的小孔,便是灵魂不死意识的具体体现。[2]原始人相信存在一个所谓的“阴间冥界”,他们不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和要求来虚构鬼魂世界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把自己的心理诉求都附加给鬼魂,希望通过葬礼,用满足鬼魂种种要求的形式来达到自我安慰并祈求他们庇护、保佑。由此产生了形形的葬礼和葬俗,即殡葬礼仪习俗。[3]由“魂”的汉字的构成就可知它是一个会意字。由“鬼”到会意字“魂”,表明古人已经知道“鬼”和“魂”的关系,“魂”是源于“鬼”。导致灵魂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梦。原始人在睡眠时的做梦现象:梦中可以打仗、从事狩猎、劳动等等在白天可能从事的所有事情以及见到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亲朋好友等“怪异”现象,似乎这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一个另外“自我”。这个“自我”,原始人将它称之为灵魂。[4]人们由此认为: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身体,一部分是灵魂;人的死亡只是身体的死亡,但灵魂还在人世间。因此,对于灵魂仍在的肉体自然要善待。这种原始人的生死观和灵魂意识导致了丧葬礼仪的形成。

1.2 殡葬礼仪习俗的变化历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殡葬礼仪习俗经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易・系辞下》中记载原始社会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到儒家思想中礼制的建立。西周时把丧礼列为五礼之一,对每一个人的殡葬都以“礼”的形式来规定、限制。到唐代,殡葬礼仪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被规定并沿袭下来。在礼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墓地,西周时期的五服制,汉朝的墓祭之风,唐代的三教合一形式,宋代的简葬薄葬形式,等等。民间丧仪是以儒家礼制和历代丧制为依据,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社会风尚进行了增删、演绎转变而成。[5]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全文阅读

阳光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做一个阳光开朗的少年,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阳光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借鉴!

阳光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刘苏仪,是一个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的脸上总挂着自信的微笑。她在班里担任着班长、中队长、英语美术课代表等职务,是区三好学生,除了各科文化成绩突出外,生活中好多方面她都表现的特别突出,既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经过家庭和学校的长期教育,如今在刘苏仪身上,勤俭节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一是体贴父母,从不提非份之求。刘苏仪知道父母工作挣钱很辛苦,在吃穿用上从不提过分要求,不与人攀比。父母给做什么就吃什么,米饭咸菜也吃得津津有味;父母给什么就穿什么,表哥的旧衣服穿上也满心欢喜;父母买什么就用什么,比同学的差一些也毫不在意。有时她取得了好成绩,父母要奖励到饭店吃大餐,她也不同意,要求在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在家里,她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刷锅洗碗、叠衣服等。

二是俭以养德,常念他人之困。穿小的衣服,刘苏仪一件都不让扔掉,让大人洗干净收起来。去年11月份,在合肥市慈善协会举办暖冬行动时,她把这些衣服全部捐给了山区贫困儿童,刘苏仪也领到了一张爱心捐赠证书。肥西县烧脉岗一位远亲3岁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听到我们谈论,刘苏仪主动把自己攒的卖废品收入200元钱捐了出来,在她的感召下,全家共资助了患病女孩两万元。 三是崇尚环保,力行低碳生活。家里虽然有车,但刘苏仪从不主动要求开车接送。书法兴趣班距家约有1000米,她每次都要求走着过去,骑电瓶车都不让,时间紧张就自己跑步上学。去外婆家约有7公里,她要求骑电瓶车过去,也不让开车送。听说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她专门做了一个回收盒,不让我们乱扔,现在已经收集了五六十节电池,准备集中送往和平路合肥市家用废旧电池集中回收点。家里的废旧纸箱、矿泉水瓶,刘苏仪不让扔到垃圾箱,她总是打包收集好,卖给回收人员,这样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循环利用。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刘苏仪同学小小年纪便懂得珍惜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一度电、一粒粮、一滴水、一张纸,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她身上这些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推崇的。

阳光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在xxx中学,有一位熠熠闪光的校园之星,她取得了许多荣誉:文明小标兵、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而且她还擅长舞蹈,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的舞蹈比赛,获得骄人的成绩。她脸上总挂着自信的微笑,明亮的双眸透着智慧,她就是xx区莲花初级中学廖艳玲同学,一个阳光女孩。她充满爱心,自强自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以自己的行动不断地为胸前的团徽增光添彩。

全文阅读

新书院文化下,开展“校训育人”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校训育人”课程,是一项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的校本课程。、基于“校训育人”课程建设的原点思考,介绍了学校在开发和实施“校训育人”课程过程中,注重构建“立身”课程、“立业”课程、“成功”课程、“成才”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功成才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校训育人课程 新书院文化 生命 生活 生长

鉴湖小学是一所具有一定办学历史、一定办学特质的优质学校,在学校办学初期,学校嵌入了传统教育的历史精粹元素。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近两千多年,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中举足轻重,在扬弃古代书院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炼了书院文化精粹思想为:学校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强调身心双修,格物致知,激励学术创新,鼓励学子成功成长的一种教育。这些书院文化精粹思想我们称之为“新书院文化”。在新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无痕对接中,学校确立了“立身、立业、成功、成才”校训,并以校训的文化容量与精神内涵来构建“校训育人”课程。以此来勉励全校师生,彰显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精神。

一、“校训育人”课程的原点思考

1.育人为先,体现生本性

“校训课程”的开发,就是引领学生注重内在的生命涵养,坚持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全面素养,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幸福服务。

2.精神引领,体现丰富性

学校校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应当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指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顶层设计的纲领,成为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骨架。学校校训“立身、立业、成功、成才”,内容简约,却内涵丰富,学校围绕这样的校训开发校本课程,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教师自信、学生阳光、校园幸福。

全文阅读

浅谈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文明礼仪教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

现实社会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方面:

①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②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③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实施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

1.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