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性美学

理性美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教学的理性美

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美起来、亮起来,人们往往注重于语言、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这种外在的“形式美”相比,挖掘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使受教者信之、服之、明之、悦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首先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挖掘,厘清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对感性的细节作理性的思考。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现象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它可以是无数的人物、数不清的事件,还可以是烦琐的典章制度、记不准的年代。不过在多样和复杂之中,又处处都显露着规律性,这让历史既充满了璀璨的人文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科学之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对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作适当的拓展与整合,剥茧抽丝,挖掘出内在的联系。同时,教师要用规律性的红线,把显示历史多样性复杂性的资料贯穿起来,使抽象化、概念化了的历史生成具体的、生动的和丰富的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因果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从而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如学习《井田制的瓦解》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按“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的瓦解”这样一条线索去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井田制的瓦解过程一目了然,并能理性地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时,可以用“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一主线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揭示知识的前后联系,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逐步加深”的含义。如此等等,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偶然堆积,而是有因有果的必然。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师充满着严密逻辑的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轻轻流淌,必然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其次表现为教师的“诱导美”。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理性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单纯地去传授知识,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本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处境,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疏通诱导、或直言理论、或感性启迪、或理性辩证、或坦率相陈。一张图片、一段资料、一句话、一个问题,也或是一种情境的创设。但不论何种方式,教师送给学生的都不应当是“金子”,而应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如在学习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时,可以通过一张《骨针》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与钻孔技术,能够钻木取火,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有了爱美意识”这样的结论。一根针将许多知识串在一起,它的效果比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要好得多。再如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时,可以进行一个情境假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这样的社会环境,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一个小手工业者、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可以说,“诱导”所创设的情境、氛围、假设,能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走进历史,“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形成历史表象,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地掌握历史。

第三表现为学生的“探究美”。人类与生俱来具有探究的本能,“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忽视了这种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也是有效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并逐渐生成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某一个具体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直至最后豁然开朗,得出结论。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只有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平等”地交换意见,才能通过商谈修正各自成见而达成新的共识,才能拓展视界,纠正自己的成见,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不是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探究”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

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就像细细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洒向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唯其如此,历史学科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

(新沂市第二中学)

全文阅读

音乐美学独特性管理

摘要:文章从中国乐的美学独特性,论述了文化发展是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文化中的民族独特性是不可能湮灭的。也就是说要保持自己的根,同时不排斥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样才能组成一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世界。

关键词:中国乐美学民族独特性

由于中西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必然形成艺术思维方式、内容、概念、称谓、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甚至艺术范畴之界定也是不同的。我们中国乐的美学独特性,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自然抽象之再造;二是自我情绪之控理;三是自我自宥之中心。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百多万年,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横观人事变化,到了伏羲时代总结出了第一部大书《易》,即宇宙变易的大学问。“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史记》)这就是因气设声律。“六律为百事根本焉。”故“太史公曰:在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钟律调自上右,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中国人用乐所再造的自然世界,是相当复杂而又独特的。先祖把捕捉不到的气和流动变化的思维、情绪、无形的神韵等,都用数规定他们的律,再用测定的律铸成有形的器(也就是艺术符号),然后运用这些符号编织成艺术乐章。

先人用乐舞进入的抽象自然世界,不仅仅是用来做娱乐的,主要是:“以律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顺以歌咏五常之方,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即通过乐舞的作用,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并用它组成人性、情绪、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的有机调控系统。运用这种调控机制达到社会的安治和谐。这种让人在快乐中自我完善的艺术构架,确是具有独异思维特点的东方美学。不管乐舞的作用是否可以达到:“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前汉书》。或:“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记》)但毕竟得承认祖先在数千年前寻觅出:以道中轴、以歌舞为载体的艺术调控机制,确实是值得自豪的一大创造,留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启示、法则,以及艺术道德,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从制律作乐,循章抃舞,诗歌以故事来看: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意识是相当突出的,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艺术的科学思维,绝非“下意识的潜流”所能流成的滔滔黄河文化流,也非“非理性”所能理得清天、地、人这个艺术大世界的。这种用抽象符号编织成的艺术世界,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感知和深入认识,显示了中国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创作意识,其主体意识就是:有与无二字及其辩证关系。不仅在乐舞的虚拟表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主体意识的表现,即使书法、诗画的创作也无不明显地留记着中国人创作的主体意识,以无表现有,以有存其无。以达形、神兼备、兼美,表现出作者的人格、情绪和追求来。中国人的主体是有理性的物质体,中国人的艺术是在高度理性支配下创造的艺术。至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植柳柳成荫”的现象,可能正是律吕偶合,以致阴差阳错造成的偶然现象。要靠“守株待兔”去寻觅创作的成功,只有在“梦”里找到这种“潜意识”的满足了。至于“梦笔生华”的好梦,那正是理性辛苦寻觅,劳而获之的艺术财富。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性的主体,怎样去制造生存的社会和人的艺术!我们的祖先正是由十分清醒的理性支配,才造出合乎天、地、人的艺术来,并成为自我完善和调理社会善恶的乐(戏)艺术思维的主体。

自宥于自我中心。这一特点在中华民族生存的全部历史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是和我们民族的天圆地方的自然观不可分的,也是与其“人”居天地之中、“人”顶天立地的生存意识和自信心分不开的。我们民族具有这种自尊、自爱、自信的积极意识,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远古有西王母族馈我白玉琯,西周有专门研究管理四夷之乐的鞮鞣氏,改夷补中。汉魏晋以后“胡马度阴山”带来了“吞刀吐火”杂技百戏。隋唐两代西域音乐,胡旋舞蹈,已是风靡朝野,更为宋元杂剧积累了雄厚基础。文化发展是个渐进和积累的长河,封闭意识是需要启开的,吸收营养也可以加快速度,但我们必须明白文化中的民族独异性是不可能湮灭的。像古代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多么残酷持久,谁又能把一种文明强加于对方?罗马,土尔其都曾占领过地中海沿岸几多世纪,奥林匹斯山上的文明印迹、文化价值消失了吗?大不列巅占领印度多么长久,“阿弥陀佛”在次大陆失去了他的灵光了吗?只要一个民族的人民还存在,它的“乡音”、民俗文化,也包括它的美学独异性就会滔滔流淌不息。这样的洪流是永远不会干涸的。我们要求的不是改变黄土地的颜色,只是把“君临天中”举向云头的鼻脸俯向“四极八荒”,采风配律,奏出我中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新乐章。笔者绝不赞成“断割”“再造”等虚无者的高论。若按某些先生之论,将中国乐(戏)文化来次“割头换血”,“全方位地再造”,岂不都造成了单一的“海派”色了吗?民族乐(戏)的特性,真如人面各异一样,那么希腊乐(戏)的特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正像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美学史》序言里,对东方美学说过的那句话:“我没资格从事这件任务。”我们站在遥远的东方,向云蒸霞罩的奥林匹斯山与碧波荡漾、深邃莫测的爱琴海望去,除了对人类文明“儿童”的赞叹外,更深刻地剖析,只有靠他们的欧洲老乡鲍桑葵先生来说说明白了。他说:“希腊人却总是以那种冷酷的利己主义,抓住自己的利益不放,把每一个妨碍他的人都当作敌人,拒之千里之外,他们仅仅对两三个有兴趣中的一个兴趣保有专一的忠心。”(转第85页)(接第69页)英国绅士的话未免刻薄了。这个早熟的“文明儿童”在他的乐文化中确实是有些古板的,专注地发展了悲剧事业。而对同时期的阿里斯托芬的世俗喜剧,则给予了冷淡和轻视,直至罗马帝国建立之后,这种艺术才得以发展,形成了欧洲又一个戏剧高潮——拉丁喜剧。但人们认识希腊,也使希腊人引以为荣的还是他的悲剧成就!希腊人通过模仿创造出自己的戏剧,用以传授、教训、和悦、。不可否认,他们的乐文化也是他们民族心态的“面孔”。相信欧罗巴也一样绝不会丢掉他们的希腊美学根,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希腊文化根的“蕤宾”,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来自希腊神授。尽管在元、明、清我们的戏剧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了,但西方从来没有人主张把中国戏剧全套搬将过去。其实没有必要合二而一,还是各有各的特色,各自保持自己的根,组成一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世界。

全文阅读

谈美术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

希腊哲学家认为,事物分为“可感知的”和“可理解的”,对“可感知的事物”的把握则依赖于低级认识能力,即所谓“感官的感受、想象、虚构一切含混的感觉和情感”。“可理解的事物”就要通过高级认知能力把握,理性分析来明白表现。这两种事物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就是感性和理性,人的发展中感性和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失去了感性,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变成机械刻板的运动,就会导致人的善良情感的淡漠、退化与意志品质的衰弱,理性就会缺乏生命色彩;失去了理性,人的感性冲动就会变得浅薄和放任,就会造成创造性思维的贫乏甚至空缺。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学生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画人只知道三庭五眼、透视准确、比例正确,画出的人就没有多大差别,无论是活泼可爱的儿童,还是饱经沧桑的老人,都难以激起学生的喜悦,学生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琐碎的时光,对任何事情都表现非常冷淡和麻木,这样会使绘画训练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生活,学生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如果光靠感性来对待美术,没有理性的知识指导,那么学生就会漫无目的,同样画不出出色的作品来。所以用理性的形式去认识感性的事物才是完整的。人最初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比如画鸟,一个椭圆代表身体,三角形能代表翅膀。这是表现事物的共性。如果要把这种直观感受发展提高,还要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就是要理解事物。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光影的感受与变化等,都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判断才能理解掌握。

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感性与理性相互融会贯通的教育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提供范画与静物、模特儿就完结了,还要多注意利用感官去观察欣赏,调动学生的思维,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督促学生有意记忆从而利用记忆联想创造,以求最佳教学效果:

一、利用感官去观察欣赏,提高审美感觉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感觉器官,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绘画中始终伴随着观察,判断,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让他们能够直接认识,理解和描述对象,建立起明确的知觉形象。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学生的眼睛,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引导他们去欣赏一些名作,范画。不能一味在画室里一坐就是3小时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如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形式,一环一环扩大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语言描述、启发联想等提高审美感觉。

二、运用感受调动思维

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形式多为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储存,然而他们储存的表象太少且不清晰,尽管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他们处在机械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还是困难的。训练中,默写不只是通过观察,有很好的审美感觉和自我感觉就能画出来,还要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去理解,整个绘画过程都是以形象思维规律去观察美、发现美,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因素。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对形象的认识提高到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来观察,发现其中的形式美感、形的力度感深厚感,节奏感和秩序感。积极主动地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有效地表现对象,表现感受。

在素描造型教学时,许多学生表现出厌烦痛苦的表情,要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出审美的愉悦,又能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是必须要在教学中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师要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感官、感情,使他动情于某一作品或某一写生物,并有表现美的欲望,抓住学生对事物美妙的感觉和良好的契机,再加之以正确的分析形象、特征、结构,根据作画对象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演示,讲授一些独特的表现技巧与常识,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临摹名画或写生。强调造型时不能单凭感觉去摸索,必须也要把对眼睛的依赖代之以用心的分析,盲目的劳作与真正的专业训练有着天壤之别。

全文阅读

美国大学的人性化管理

教室里,凳子和桌子都是活动的,老师布置小组讨论,桌子一搬,凳子一转,就可以组成若干小组,热闹地讨论。讨论得口干舌燥,没有关系,走出教室,就可以直接来到餐厅,买杯奶茶或咖啡,再回来和同学们讨论。下课后,还可继续来到食堂或餐厅,和同学们边吃边聊。

看书累了,可以在图书馆沙发上躺下,而不会被教师赶走,也不会批评你姿势不雅。图书馆购置的家具和摆设,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看书时坐着和斜躺着都舒服,希望学生读书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读书。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经常有学生在这里学通宵。

每幢学生宿舍都有很大的公共活动空间,配备超大尺寸的电视,可收看转播。而进入套间,一个套间通常有两个同学居住,每人都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一个共同活动的空间,基本上是两室一厅的布置。学校的考虑是,设施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便于学生搞活动,充分交流。从外回到宿舍的同学,看到有同学在公共活动空间看书、看电视、休息,会坐下来和他聊聊。

这是我最近应邀到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时见到的景象。参观这一切的时候,内地高校时常提到的人性化管理概念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禁感叹,这才是人性化的管理啊!从深入校园布局,具体到教室、图书馆座椅的摆放,给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交流的方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杜克大学不在繁华的都市,学生的学习生活理应不那么方便,而生活在校园里,却觉得处处方便。这就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地方。

但就是如此,杜克学生们办的校报,却很少说学校的好话。尽管如此,院系办公楼的走道上可取学生们自办的报纸。此外,学校老师还把学生办的报纸送给我们。杜克的学生会主席由学生投票选举,上一届杜克本科学生会选举,有3000多名本科生参加,投票率达到50%以上,学生会会代表学生权益,参与学校事务,学校每个重要会议,都会有学生代表参加。

相比于杜克大学,我国大学从校园布局上,就注定了学习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一些新建的大学城,校园很大,功能分区十分明显——教学区、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图书馆,学校还把功能分区明显作为校区设计的特色。可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却不方便了。从宿舍走到图书馆,要20分钟,从教学楼到食堂要15分钟,面对这样的距离,有多少学生还乐于跑到图书馆学习?这还让学生吃饭也觉得麻烦,干脆躲在宿舍里吃方便面。

我在杜克大学听了一节课,充分感受到学生上课的“自由散漫”。整节课上,老师讲得很少,先是花15分钟让学生做试题测试自己预习的效果,接着是同学组成小组讨论测试的答案,小组最终确定答案后,在老师发的刮刮卡上刮开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最后是老师围绕测试与学生展开对话,每个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有同学则起身到教室外的餐厅弄来咖啡,享受讨论时光。

针对研究生的教学,老师居然可让学生玩刮刮刮卡的“答题游戏”,这让我们大开眼界。而一位留学生告诉我,“学习的安排是十分紧张的,可大家都投入其中,因为学习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全文阅读

从感性到理性,打造数学“四敢教堂”之美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向更自由、更灵动的方向转变,这无疑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可喜的变化。教师如何把数学课堂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感受到数学之美,积极追求数学之美呢?

一、数学不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小学生有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此,学生更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正在草间捉蚊子,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翩翩起舞。被打扰了的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就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树叶。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小小的故事,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使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形和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具体实践,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强化实践,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例如,讲“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时,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分别围成几个图形,并投影到屏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全文阅读

美术学科学生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教育教学普遍呈现理性思维训练匮乏的特征。对此,可以从调整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情境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人格等几方面入手培养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理性思维 美术学科 教学 人格

理性思维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运用概念以推理方式得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思维特征是: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并由此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继而体现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因此,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对于帮助美术学科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前,艺术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线和文理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艺术学科的招生一直采取的是‘重专业、轻文化’的录取方式” ①。这种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所谓“先天”不足。这种“先天”实际上指在培养美术学科大学生之初,理性思维就不在教育教学目标之列。由此相应的考试、选拔和培养也就顺理成章地将理性思维划作盲区。

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封闭和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对美术学科教育造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治学传统,学科教育上的含混和孱弱也是源远流长。无论是先秦的六艺,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的科举制,都把艺术修养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一种误解:似乎只要是将艺术修养作为重要一极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诉著于视觉的艺术科学,它是人们培养观察、感觉、判断、分析、理解、记忆、联想、想象等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手段……” ②换言之,美术教学本身似乎已经涵盖人才培养所需的一切方面了。

实际上,艺术形象的创造, 主要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 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 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 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 有着抽象思维参与, 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因此,理性思维能力的薄弱意味着美术学科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时片面发展形象思维,忽略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难以及时有效地接收和消化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只能退而继续依赖经验思维对不断更迭的实践情形做出偏差判断,判断的偏差不断增大,以致困于形象思维之中无法实现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级能动活动。这种知识、逻辑和高级思维层面的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很多方面,包括人格养成。

全文阅读

高校美术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理论

本文作者:李文奎 单位: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地方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增设和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办学规模。本文尝试从教育心理学层面探讨当下地方高校之美术教学活动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

众所周知,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因素的教学活动,需要心理动机的参与。学生如果处在被动的地位,绘画对象和教学过程没有激发出其积极的情感动力,就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起来也就自然缺少热情了,产生厌学之感也就在所难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产生的生理动机,是由于人的大脑存在一种“定向反射”的机制。定向反射是个体回答外界刺激物作用的基本反射活动之一,也是人们感知活动的最初基础。拿绘画而言,人的大脑有一个叫做“皮层”的部分,当人通过视觉感知绘画对象时,视知觉神经就把空间、形状、色彩等信息,作为一种刺激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在这种持续刺激作用下,相应的神经中枢就发生相当稳定的兴奋中心,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中心便立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对象上面,从而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兴趣的生理动机与优势兴奋中心的关联紧密,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容易,消失也迅速;如果外在的刺激信号减弱,优势兴奋中心也便消失;兴趣也随之消退下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和保持这种兴趣的心理动机呢?一方面作为训练对象本身的石膏、静物、人物、风景等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性。绘画的对象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硬着头皮去画,但无法建立心理动机,产生不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倘若绘画对象(客体)有了一定强度刺激,触发了学生(主体)的兴趣,主体就容易建立起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持续越长,兴趣维持得越持久,学生的学习效能性就越好。另一方面,要充分释放学生主观上的表现意识。长期以来,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的教师不注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意中压制了学生艺术表现的主观意向,使学生处于心理动机的压抑状态,当然也就不能使兴趣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之依靠积极的心理动机有效地调节学习活动。

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这个问题颇为复杂,涉及深层的心理学问题—思维。美术教育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比如静物课,要把静物准确地再现在画纸上,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学生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思维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在开始下一幅作业时,虽然面对新的绘画对象,但其心理活动仍会沿着以前的模式支配自己的观察和表现,这种心理活动就属于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式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但是也有很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画家其作品风格数十年如一日,除了绘画对象不同之外,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实质上都是受到思维定式影响的结果。同样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式也会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时候一门课程教授下来,学生的习作和老师的风格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受到了很大制约。科学的思维模式是绘画活动的保证,要想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先打破思维定式。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创作和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做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其在绘画过程表现出来的思维定式,养成创造性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心理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高等美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学校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灵魂。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有艺术创造力,有了艺术创造力才能产生优秀作品。创造性思维是推进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比如徐渭、郑燮、齐白石、吴冠中、凡•高、毕加索、高迪等艺术大师,正是由于他们的独特的创造力,才为人类留下了开艺术新风的佳作。脱离了创造性,艺术将会失去生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艺术家也将会停滞不前。当前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往往缺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仅仅要求学生将对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为教学目的。而带有思维性训练的创作课在体系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有些教师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意识和方法,以至于在创作课上,学生只是把一些素材生硬地搬到一起,而不能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贯穿于艺术创作活动中,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缺乏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很难称之为有个性的创作。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创造性思维是渗透于绘画始终的,从基础课就要开始将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感知对象、表现对象和调控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艺术个性,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创造。在绘画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绘画对象产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促使学生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语言。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过去,逐步发展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

对高等学校美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美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德育、智育、体育是同等重要的。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美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把美学教育提高到与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的地位,是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加强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任务;阐述了加强美学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等学校 美学 教育 思考

虽然美学教育在德、智、体三育中可以体现,但它又不同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曾经指出:“美育贯穿于德、智、体三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美学教育本身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作用,它以开发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为出发点,以形成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为目的。因此,美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德育、智育、体育是同等重要的。在高等教育中把美学教育提高到与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的地位,是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美学教育。

一、高等学校加强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

美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具体地讲,美学教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纯洁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行为,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或技术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也包含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学教育以开发全面的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为出发点,以形成这两种品质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为目的。

1.在高等教育中美学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学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从特定的角度去发现世界,看待事物,让大学生获得并加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通过形象思维活动去辨别美丑,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大学生美的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美学教育可以用各种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触发大学生的情感,对大学生情感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美学教育能够培养和发扬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美学教育在形式上运用感性形象,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理想,把内在和形式辨证地统―起来。

2.人才观的发展历史决定了美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前的“知识型”人才观,以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型”人才观代替了“知识型”人才观,它强调智慧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的灵活运用。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人们认识到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日益重要,于是又形成了“创造型”人才观。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求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审美型”人才。因为,我们承认各门学科在最终意义上都是认识世界和“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那么,各学科都应该具有审美的因素。而且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和谐,使环境、对象和活动都具有了审美意义。实际中,许多科学家也是艺术家,许多有造诣的人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审美型”人才观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使各种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最佳创造功能的能力系统。

3.高等学校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进行自我美育的自觉性,培养大学生端正审美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高尚和健康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大学生正确、充分地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能力,发展大学生对生活和事业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

全文阅读

中学美术课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中学生情况,我调查发现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应对现在的学生情况。虽说教育部门天天喊着要为学生减负,可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了,精神负担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最主要还是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的关系。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调整,课程标准方案的全面实施,需要美术与音乐等艺术学科间协调发展,在义务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利用美术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美术调节心理的切点

在绘画中学生全神贯注,完全被色彩的美所吸引,而眼睛传递给大脑的冲动越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美术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遵循了这一规律。美术的绘画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心情平和,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关键在于美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把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教他们发现美在身边。再通过缓慢地输入美术的艺术性,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使他们看到美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他们改变反生活的心理,从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爱起,为郁积在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肌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扭曲的心理通过对美术的艺术稀释,最终看到外界的物象都是美好的,从而消除心理的障碍,使其心理得到艺术的净化。

二、美术对学生心理的调节

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艺术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美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很和谐,比较容易与人合作,而绘画天赋一般的儿童,则适应能力平平,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活动。一些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大致相似,绘画天赋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自信,比较容易得到伙伴们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的手脑眼结合的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转化、消除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得到净化,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之美,心胸变得更宽广,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失。

三、心理参与美术

全文阅读

美容外科呼唤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

[名医简介]张涤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国际显微外科学会委员、理事会顾问团成员,第七届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主席。张教授在我国的整复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奇迹,正如国际整形外科主席所说:“张涤生所创立的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的医疗水平,可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同类的专业中心媲美。”

美容外科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程度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爱美的愿望和她(他)们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直接推动丁美容外科的技术进步和普及,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美容外科各项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结合基础医学的进展给予手术技术的革新,使美容外科锦上添花,更加兴旺发达。我国美容外科医学起步较晚,最宽松的估计,也不过是近20余年的事,但近年来发展之速,普及之快,却出人意料,大有一日千里之势。这虽是一个好现象,但仔细观察,却也藏有许多危机,值得大家进行深思和探讨。

美容外科是整形外科的一个分专业,要做好每个美容手术,必须先要具备正规的整形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我国目前虽然一时还做不到像美国那样的严格要求,如要当一名美容整形外科医生,必须先有四年的普外科临床经验,然后再经过2~3年整形外科正规的专业训练,最后还得要通过全国“学部考试”,才能获得行医执照,才可以开业行医。其他西欧发达国家,亦大致相似。但反观我国目前情况,又是如何呢7我们现在既没有完善的法律规章可循,又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致美容医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美容外科从医混乱,管理乏术

我国目前从事美容外科的医生,实在又多又乱,几乎到泛滥成灾的地步。美容手术的医疗质量无法保证,这不但降低了美容外科作为外科医学一部分的科学性和专业的学术声誉,更因此造成许多医疗差错和事故。上海市一组非正式的统计数字表明,上海市共有二、三级医院约10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医院都在开设美容外科门诊,除整形外科医师外,还有眼科、五官科、皮肤科和口腔外科医师参加这个行列。此外,上海市正式登记的美容美发院约有6000家,其中约有200家也在施行“双眼皮”等美容手术,甚至某些厂、校医务室也加入到美容手术行列,有的还堂而皇之地在报刊上登广告,招徕生意。上海如此,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估计情况也莫不如此。面对一支如此庞大的美容外科杂牌军,我们源于科,学、基础医学的“正规军”,该如何面对这个混乱的现实?另一个信息也是令人吃惊的。前些日子一份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某报纸上刊登了“全国知名美容美发学校(院)”共30家的联合招生广告,报上载有全国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成都、长沙、西安、贵州、大连等城市,纵览一下,他们都是以美容美发为名举办的“学校”或“学院”,来培养美容人才的。我们并不反对美容美发这门非医学性的美容专业,且应予尊重和支持,但仔细观察,其中不乏是以正规的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名义来冠名或作幕后支持的。如此可见,在这些学校(院)中,操手术刀的非专业的美容外科医生,恐也不在少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如何能够胜任呢?

美容手术质量和数量的矛盾

美容外科是一门艺术性很强,医学和美学有机结合的人体塑形医术,除塑造就医者的容貌美和形体美外,还要保持和突出她(他)们原有的个性特征和内涵。对中国人来说,更要充分显示我们的民族神韵和特征。万不可像目前街市上流行的某些人像摄影,经过化妆和光电技术,把少女或新娘拍成千第一律的美女模式,有时甚至连亲朋好友也辨认不出来。同样,我们可以见到不少美容医生做重睑手术,术后眼睛失去了神采,一眼望去就知是“手术加工品”,甚至效果极差,几近毁容。隆鼻手术也是一样,笔直一道鼻背,不中不西,破坏了东方女性的艳丽秀色。更不说那些因手术技术差劣而导致的差错和事故了。这对就医者来说,任何美容手术都是一次性的风险“投资”,要求的是100%的成功率,容不得半点差错!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关部门若不采取有效的管理制度,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