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染病流行病学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全文阅读

遗传病流行病学

摘要:遗传病

遗传病以及和遗传有密切关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发育不全、癌症等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这些疾病也会发生流行,但它们的流行方式,流行因素和传染病等的流行有很大不同。对这些新问题的探索就是遗传病流行病学的探究内容。

遗传病流行病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在人类群体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探索的是和遗传有关的疾病的流行规律。它已经而且还将进一步阐明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的传递规律和发病原因,这是优生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复杂性遗传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失常和肿瘤)的遗传原因和环境因子,还可寻找其在中老年发病的复杂疾病的时态特征。

1遗传病的流行方式

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3大类。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在家系或由家系组成的群体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传递方式,此外某些遗传病的发生,还需环境定因子的诱发。遗传病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条件而发生流行的。

1.1单基因病的流行方式

1.1.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其流行特征是摘要:(1)患者的双亲中,往往只有1个患病,且大多数是杂合子;(2)患者的同胞中,发病患者的数量约占1/2,且男女发病机会均等;(3)系谱中,连续几代都可看到发病的患者,但是,有时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致病基因的功能不一定表现(外显不全)。

1.1.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其流行特征是摘要:(1)患者的双亲往往都是无病的,但他们都是携带者;(2)患者的同胞中,发病患者的数量约占1/4,且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3)系谱中看不到连续几代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表现为散发;(4)隐性基因的频率很低,为0.01~0.001。因此一个携带者或患者随机地和群体中一个成员结婚时,生出患儿的机会很小;但是若实行近亲结婚,则比例就会大大提高。

全文阅读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

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研究进展 高世成,王兮,桂希恩

艾滋病并发贫血的病因学、预后和治疗 张永宏,赵艳,吴昊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现状 陈红岩,高毅,张军,郑文竹,夏宁邵

疯牛病与新变异型克雅氏病 张艳,何凤田

美国炭疽的流行现状及进展 万谟彬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策略 曾玫,朱启镕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状况 许国章,袁渭,何浙生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度及防治对策 邢颜超,程维兴

全文阅读

中华流行病学

湖北省低疟区流行病学特点与疟疾监测方法研究 裴速建,叶建君,程峰

成都地区慢性肝病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 吴佳玉,唐荣珍,邱火享功

山东省1993~1996年临床脊髓灰质炎病例分析 雷杰,李黎,徐爱强

1995~1997年中国部分地区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孙英杰,Li Jin,葛力

庚型肝炎病毒在肝炎及肝癌患者中感染情况 窦亚玲,芮静安,李正谦

一株新轮状病毒引起河北省石家庄市成人腹泻爆发流行 杨红彦,陈淑芬,纪绍忠

细菌L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 管剑龙,孙玉安,全

山西省慢性病死亡监测分析 梁之斌

全文阅读

肺炎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行机械通气患者2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37.20%,病死率30.12%。共检出病原菌150株,其中G-杆菌70.12%、G+菌10.31%、真菌19.57%。非VAP组病死率15%。结论VAP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机械通气时间、高龄、慢性基础疾病COPD、昏迷、使用抑酸剂、留置胃管是VAP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AP的主要致病茵为G-杆菌;尽量缩短上机时间和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是主要对策。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流行病学病原菌

研究VAP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对于临床提高机械通气应用水平,降低死亡率,降低医疗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VAP的发生率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VAP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患者,分析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h的患者258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6例,96例中男68例,女28例。年龄16~96岁,平均(52.3±10.5)岁。>60岁老年患者49例(占51.04%)。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6例,外伤17例,术后26例,脑血管意外12例,肺栓塞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ARDS3例,肺癌4例,支气管哮喘3例。插管方式:气管插管改切开32例,保留插管26例,直接气管切开38例。机械通气时间2~46天,平均16天。96例患者均接受过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

1.2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VAP诊断标准[1]。

1.3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分VAP组和非VAP组,所有病例在住院期间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痰液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分别记录VAP组和非VAP组以下临床情况:年龄、性别、上机天数、上机前血糖水平、激素应用情况、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创伤、手术、昏迷、使用制酸剂、留置胃管、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并行统计学分析。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文阅读

传染病流行病学防制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全文阅读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为了加强手足口病(HFMD)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发病史及暴发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的命名。近几十年来多次发生HFMD,遍及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约20个国家已有记载。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HFMD,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l6引起的HFMD暴发流行, 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HFMD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一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HFMD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其后,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2000年在山东省、江苏省,2001年在北京昌平区又发现多起病例。

病原学

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Ar16及BY71型,有报道ECHO及CoxA组某些型也可引起,有待进一步证实。早期发现的HFMD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l8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4年美国学者从1例脑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BY71肠道病毒后,HFMD与EV71感染的关系得到广泛的重视。此后,EV71感染与CoxAl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由于HFMD常常由多种EV共同引起,而EV71和CoxAl6往往是HFMD暴发流行的最主要病原,二者在遗传学上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EV71与CoxA16引起的HFMD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HFMD以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易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目前世界上几起严重的HFMD暴发流行均由EV71引起,而CoxA16则极少导致HFMD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在当前安徽省阜阳市HFMD的暴发流行中,已经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型病毒株,确定为EV71感染。

传染源

全文阅读

三亚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三亚市2000~2006年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三亚市2000~2006年各类性病报卡12 388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2 388例性病患者中,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5 978例,尖锐湿疣2 692例,淋病1 607例,生殖器疱疹1 191例,梅毒884例,软下疳34例,性病性淋巴肉芽肿2例。结论 我市std疫情十分严重,控制疫情应从预防、治疗、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四个环节着手。 【关键词】 性病;流行情况;防治措施

性传播疾病(std)是目前传染病中发病率较高、流行较广泛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社会危害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其近年流行趋势和规律,以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于2000~2006年三亚市性病疫情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0~2006年三亚市市区及乡镇卫生院上报的性病疫情资料,病种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ca)、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生殖器疱疹(gh)、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7种性病。人口资料由三亚市统计局提供,采用性病疫情管理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趋势分析

2000~2006年累计报告性病12 388例,其中淋病1 607例(12.97%)、尖锐湿疣2 692例(21.25%)、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5 978例(48.25%)、生殖器疱疹1 191例(9.61%)、梅毒884例(7.14%)、软下疳34例(0.28%)、性病性淋巴肉芽肿2例(0.001%),年平均发病率为352.97/10万。2000~2006年报告性病例数分别为2 436例、1 781例、1 807例、1 554例、1 772例、1 466例和1 572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12.78/10万、366.47/10万、364.54/10万308.41/10万、350.19/10万、296.44/10万、298.29/10万。自2000年报告性病病例数和发病率呈高发病率趋势。2000年为最高,然后逐渐维持在一定的高发病率状态。

全文阅读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在西方,人群中每天出现烧心症状的占7%,GERD的患病率为7%~14%;我国GERD的发病率较西方低,但近年有上升的趋势。1999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的发病率为8.97%,GERD为5.77%,反流性食管炎为1.92%。

发病机制

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失调:LES是食管末端近贲门处长1.5~3 cm的高压带。尽管其结构上不能与食管体部环行肌明显区分,但LES区食管内压力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超过胃内静息压10~40mmHg。LES功能失调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了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降、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和解剖结构缺陷。

LESP在吞咽、胃扩张、LES短暂松弛、呕吐前,甚至结肠内残余发酵过度等情况下降低。生理性和病理性的LESP下降都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腹内压突然升高时,正常人的LES迅速作出反应,LESP增加。但GERD患者LES缺乏反应或者反应不充分,胃内容物就顺压力差反流至食管。在某些疾病状态下LESP降低,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常见的这类疾病有系统性硬皮病、糖尿病、食管去神经节综合征等。

GERD中形成反流的主要机制是TLESR。TLESR是指非吞咽情况下LES发生的自发性松弛,可持续8~10秒,其时间长于吞咽时的LES松弛,也可见于生理状态下。

膈脚是膈肌食管裂孔的阀门样装置,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脚靠拢,发挥食管“外括约肌”的作用。当膈脚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时,胃内容物便可以于TLESR时反流至食管腔。

全文阅读

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720(2009)36-1967-02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随着鸡西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麻风病仍然散在发生,麻风病现症病人数不断增加,现对2001~2006年鸡西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低流行状态下有效地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鸡西市麻风病患者名册、病历及麻风病防治管理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鸡西市统计局年鉴。

1.2 方法 按人口平均数计算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诊断、分型和畸残分级标准按《麻风病防治手册》。

2 结果

2001~2006年,鸡西市共发现麻风病患者15例,平均每年发现3例,年平均发现率0.1 5/10万。鸡西市辖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病人发病呈散在性分布。男lI例,女4例,男女性比值:2.75:1。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35、42岁。工人6例(40.0%)、商业服务5例(33.3%)、农民3例(20.0%)、无业1例(6.7%)。

BT型5例,BL型、LL型各4例,TT型、BB型各1例。15例传染来源不明。皮肤科门诊发现13例(86.7%),接触者检查发现2例(13.3%)。病期最短3个月,最长10年,2年以内早期发现病例10例,占66.7%,发病5年后才发现2例,占13.3%。II级畸残4例,占26.7%。完成联合化疗5例,外迁4例,现症6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