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优化教学方法
为历史教学搭设平台新课改指出:有效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与体验。历史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积极推进师生之间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互换角色。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可通过小组讨论法、学生授课法、历史辩论赛、教材分析法等,给学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赋的舞台,尽情表现自己的才华。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搭载交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内因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不容假设,历史是一门严肃的人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首先要发挥教师率先垂范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富有亲和力,学识渊博、讲课幽默、教学艺术较高的学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勃勃生机的课堂。教师要教会学生尊重历史、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教师必须打破“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放弃权威性的发号施令,为学生创造一个能阐述自己观点的宽松环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在民主、自由无拘束的和谐气氛中,学生方能够自由地自主地探索疑问,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要注意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特别是独特的见解和批判性的思维,老师要动之以情地鼓励;观点偏颇固执己见的同学要晓之以理地启迪,要加以引导让其自己通过读书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巧用教学资源
为历史教学拓展平台历史是人类过去的记忆,包括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战争、建筑、文学,艺术等,历史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与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真正鲜活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是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人文遗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效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教师用活课内多媒体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们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平台。而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像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特别文献记录片能真实地再现某个历史事件,剖析某些历史人物,提供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例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发出爱国之情,再结合文本阅读,使学生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这种教育效果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会利用身边人文资源不光教师在教学中会利用教学资源,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资源学习历史。电视、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不仅老师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也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利用电脑查阅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有限的,图书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简单地用教科书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如“中华五千年”“中国皇帝传”等历史读物。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轻松学习历史。身边人文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历史资源。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拜访那些历史见证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他们现身说法,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每个家庭都经历了历史变迁,家庭历史就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教师引导学生看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不仅能够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课文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小记者访问自己爷爷奶奶,听老人讲述过去的经历,并记录,在课堂上开个故事会,让小记者讲述祖辈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对我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加深认识。
三、借史育人
为历史教学树立航标一个人的历史观、就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要把育人放首位,读史使人明理。首先,历史教育是最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岳飞、文天祥、邓世昌,身上都洋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给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可以在历史课中举办“爱国故事会”“爱国征文比赛”等活动,让爱国精神扎根学生心中,历史教学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其次,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内核,历史是一面镜子,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历史舞台上一览无余,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学会明是非、辨美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向学生明确在历史事件中的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让英雄人物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航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课改顺利进行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历史教师要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更新观念,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让历史课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科书,细节,效果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五年多,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在全国使用。这些新版教科书让人耳目一新,令师生们感到欣喜。与此同时,教师们在使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在历史知识点大量减少,历史知识的连续性被割断的情况下,怎么讲历史。我们在给基层的历史教师进行新教材新理念培训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课程改革以前是老师为学生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现在是让学生自己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一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以前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比较多,还能讲满45分钟的时间,现在知识点大幅度缩减,有时候不到20分钟就能把内容讲完。据一些市、县教研员反映,这种现象在县一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普遍。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
一、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学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论是旧教科书还是新教科书,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都只能叙述历史发展的概要,不可能把所有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因此显得比较单调。如果过分依赖教科书,历史课不论是由老师讲述,还是由学生阅读、讨论,都很难生动起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教科书等同于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历史学家们用文字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至今。从这些前人的记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东西。例如,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就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历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借鉴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同志十分喜欢《资治通鉴》。他曾经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这些都说明学习过去的历史对当代人是有意义的,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如果历史教师对历史的讲述超越了历史教科书,向学生们呈现出历史的生动、具体、丰富的一面,学生们会觉得历史非常有意思,能从中受到启发。
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内容提纲,它为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需要历史教师去选择、去组织。同样一个课题,如果历史教师只向学生叙述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这些知识点,很难体现历史的魅力。只有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情节、历史材料,才能使历史变得有趣、有价值,发挥出历史的各种教育功能。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复述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这些教科书中的文字,不论是由教师讲述,还是由学生复述,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只有以教科书为线索,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才是完整的历史教学。新课标大量削减历史知识点,最主要的意图就是为实现这一历史认识活动创造条件。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新教科书中,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被大大削减了。旧教科书中的第2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有三个子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在新教科书中,把其中的一个子目:“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提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课,知识点只有旧教科书的三分之一。仔细对比其他几节课,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况。当然,这种区别从根本上讲还是课改前的历史教学大纲和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
历史知识点大量削减,历史的连贯性相应地就差一些了。为什么课程标准要不惜牺牲历史的连贯性,大量削减知识点?
一、无效环节表现
(一)教学方法老套,学生缺乏兴趣
高考的压力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加之有些内容较难理解,自然会使学生会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这种缺乏思考带有功利性的教学致使许多高中生不明白学习历史的真谛,在不喜欢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痛苦学习。
(二)教师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宰着具体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思维模式严密定格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无所不讲,但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成为百分之百的观众。另一方面,每节课的活动程序都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一个完全“受制于人”的学习活动,毫无自主性可言,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多种讨论互动方式,然而,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却忽视了学习内容,空有其表。一些教师在采用视频教学手段时,课前引入不够,课后思考引导不足,导致授课变成了纯娱乐性,使得学生的兴致很高而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有些教师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学生的学龄阶段特征。如高一学生思维比较具体,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创设情境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分心,这些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讨论议题和互动内容的设置也不够科学合理,由原来的“专制型”变成“放任式”,一味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缺乏适当的、有效的、充分的讲解点拨,使讨论流于形式。
二、产生无效环节的原因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受到质疑。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个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试从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三方面来谈谈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1历史课堂社会化,提高育人的效果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对于今天的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离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一、高等学校历史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纵观目前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有很多制约历史课发展的不理想现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教学观点上,偏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2.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经验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跨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化、定向化,难以从事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职业适应性差。
3.教学方法呆板,“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手段陈旧,基本上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的格局,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在考核方法上,侧重考查认知性、记忆性知识,忽视工具性知识(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以概念性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倾向于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求知和创新。
5.在教学活动中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又没有很好把握的尴尬局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了一种形式,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至于学生是否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问题,学生合作的程度如何,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这种形式,却关心得较少。
二、如何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一、构建历史教学资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本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从目前的教学行为来看,多数教师的行为还是比较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并且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完成较多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法,从而与学生深入交流,健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好奇心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读书贵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不疑不得。”可见好奇心对读书是多么重要。在哲学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求知的动力。每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均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疑问,其中不乏有着对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不停地向你请教。他们的这些问题在很多老师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诞不经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能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问,以“这不是考试内容”为由搪塞了事。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大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能给学生作详细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诞的问题,也说明了学生对历史起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课堂内容。只有保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入门的目的。
二、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群体的集体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无论是辉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特别地注重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情感。像遇上“端午节”、“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这样的特殊日子,即便与当节课文内容无关,我也会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明白“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意义,抓住一切时机告诉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与耻辱的一幕幕事件,并联系今天的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由大到小,落到学生个人的行动上来。比如在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我会顺带提一下我们在建国初击败强大的美国的例子,告诉学生“骄兵必败”的道理,指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在讲工业革命时我会补充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问同学们“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勃兴的道路。通过这些讲述,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学习历史将不再停留于“记、背、考”的层次上,而是用一种了解自己民族过往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讲述要形象,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都会反映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科却兴趣不大。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教材编得往往会过于枯燥,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故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得生动形象,是每个历史教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内容上讲,要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形象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即可。我认为初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主要的,即使用多点时间讲一些课外的历史趣事趣闻,少讲一点书本内容也很必要,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自觉投入时间去学习。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中鸦片输入对我国的危害时,很多学生只有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有形象的了解。我举了一个例子说:“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士兵背的是两杆枪,一杆是打仗的火药枪,一杆是烟枪。”通过类似的例子,就可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
四、要采用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探究情境
(一)漫画演示教学法
漫画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漫画不仅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会更加深刻地揭示教学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就成功运用《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幅漫画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教学目的。当学生面对漫画哄堂大笑时,我却严肃的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党和政府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广告导入教学法
广告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安徽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广告“古有陈胜王,今有大泽酒;惊天动地的震撼,荡气回肠的感觉”可作为《秦末农民战争》一课的导入。
(三)故事讲解教学法
如在讲授《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一课时,可利用“立竿取信”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前面介绍的几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歌曲、插图、名言、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加强指导,促进课堂知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