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
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立体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
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
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摘 要:高中历史课程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提升人文素质素养等的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历史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学生为本,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功能作用;教学模式
无论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还是一个人成长全过程的角度,历史教育的功能虽然未必能给人“立竿见影”的实效,但是从长远看,作为“无用之用”的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大”功能。研究历史教育功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本质的必要环节。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分析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功能
人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能看现象,不能只看现在和未来,更要看过去的得失,全面考虑各种利弊。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人文、轶事、兴衰、成败等都是鲜明的例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所借鉴、有所启示、有所教育。
2.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的功能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历史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历史课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抽象化、空洞化。比如,讲“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做法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都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是指通过对我校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剖析,找出历史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甚至负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表现的教学行为策略,全力构建个人学习研究与团队和谐合作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氛围,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生态课堂。通过此方案的实施,让我校的历史教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学校教学教学质量。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育一直被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视为副科,这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得到弱化。怎样转变错误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只有从打造高效课堂这个抓手,遵循历史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新课改,切实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效课堂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以打造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为宗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艺术的升华,探索新的历史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怎样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三、课题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以有效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依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的活动服务于“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教”的怎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样,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课堂情境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四、课堂遵循的原则
摘 要 历史是高中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历史总处于副科的位置,而且分值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往往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历史意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以及由此总结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历史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将对此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字 历史意识 创新 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步步加深,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的考试压力,更多教师选择以“高考”为指挥棒,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概述
历史意识是历史范畴内一种思想形态,瞿林东曾经提到:“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胡昌智也说:“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丁怀超则认为,历史意识应该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
总而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作积淀,需要通过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对“历史”的定义是:“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发展着的事件,也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它也需要站在整体的历史层面上对历史进行全面地审视。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渗透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教育,同时历史意识也和创新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才能实现其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是历史教师需要自我反思的现实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堂课下来总会与自己预想的方案有些出入,有成功的地方,也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总结得失,将变成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注重积累,乐于反思,着手解决,成理成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才能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被投入到了教育之中。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保证高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很多教师开始通过历史知识的脉络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中的策略探析,并且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1.引言
开放式评价体系改革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美国的兴起,其理论基础在于表现性评定。美国教育测量专家Stiggins认为:“表现性评定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其形式主要包括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作为表现性评定在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形式,开放式考试在本世纪初已于国内的广州、上海等地一些中小学逐步开展起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新课程实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为传统的定性研究,忽略了定量统计学的分析作用[1-2]。本文应用在数理统计学方面比较成熟的卡方检验(χ2检验)及t检验对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比较(以P0.05分别评估效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为初中历史考试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2.研究部分
2.1初中学生对历史开放式考试的态度
以初一(278人)和初二学生(247人)作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开放式考试与传统考试模式的异同之后,教师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行历史开放式考试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喜欢历史课程与否;对各种历史课程开放式考试形式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对开放式考试的优缺点认识,等等。
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P
χ2检验结果表明:P
摘 要:介绍了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及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方法,希望能给学生高三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摘要: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客观性的基础方面,以人的活动反对文化价值;二是从方法论上,以总体方法反对个体方法;三是认为每一种方法与阶级存在密切相关,无产阶级超越资产阶级就是超越直接性,以具体的中介反对直接性。卢卡奇将方法与论点对立起来,仅仅推崇方法的做法使正统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唯方法论。其次,卢卡奇从方法论上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略显片面,缺乏全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卢卡奇在批判中认识到了中介的重要性,这为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奠定了基础。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既有得又有失,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关键词:历史哲学;方法论;总体;中介;直接性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05004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主要立足于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作为第二国际用以补充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必然成为卢卡奇的批判对象;而且,卢卡奇着重探讨历史,因而作为当时比较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李凯尔特就自然进入了卢卡奇的视域。从李凯尔特理论在第二国际中的影响和李凯尔特在历史哲学中的造诣双重意义上讲,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关注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解,深入解读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深化卢卡奇与李凯尔特的区别与联系,结合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评价卢卡奇批判的得与失。
一、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以人的
活动反对文化价值 卢卡奇首先从历史客观性方面批判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实质上未被认识的,只是形式上适用的‘文化价值’作为有价值关系的历史客观性的基础,看来似乎消除了进行评价的历史学家的主观性,但是这只不过是把‘对他的集体(即对他的阶级)有效的文化价值’这一事实性当作客观性的标准、导向客观性的向导。”[1]235具体地讲,卢卡奇在此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李凯尔特的历史客观性基础是一种无法认识的、形式上的“文化价值”,即是先验的;二是这种基础表面上是客观的、普遍有效的,实际上是仅对他的阶级有效,带有主观性。卢卡奇紧接着分析道:“随意性和主观性被从个别事实的素材中,从对这些事实的判断中挪进了标准本身,挪进了‘有效的文化价值’中”,结果,“‘文化价值’对历史学家来说成了自在之物。”[1]235也就是说,由此主观性成为了历史的前提之一。因此,李凯尔特的历史客观性基础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主观性,而且这个基础是先验的,是“永远有效的文化价值”,历史最终变成了“非历史的、反历史的”了。对此,卢卡奇明确地指出,“历史不再是在人和事物身上发生的难以捉摸的过程,只有用超验力量的介入才能加以说明,或者只有同对历史来讲是超验的价值联系起来才能变得有意义”。“历史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1]279换言之,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而不是在人的活动之外,历史的客观性就是人的活动的客观性。因此,在卢卡奇看来,历史的客观性基础就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不同于自然的运动,这决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与自然的客观性的区别;人的活动具有主观目的性,无法排除主观因素,因此历史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那种在人的活动之外的“文化价值”不能也无法成为历史的客观性基础,因为它不构成现实的历史,对现实的历史无任何有效性,它是抽象的、空洞的,荒诞无稽的,对现实历史来说是“无”。
概言之,卢卡奇以人的活动反对文化价值,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将历史的基础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这既不是先验的又不是抽象经验的,而是具体现实的;二是历史的基础本身不是僵化的、静止的、永恒的,而是变化的、流动的、生成的;三是历史的客观性不仅仅在于历史规律,还包括人的主体性,因为人的活动本身就带有主观目的性。历史的客观性并不排除主体性,人的价值、意志本身也具有客观性。
二、方法论:以总体性方法反对个
摘 要: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适应和服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这一教育的需要,教育侧重点也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知历史、分析社会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本文作者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在实验班的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化零为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专题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精心选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能力锻炼10分钟” 能力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只讲授知识而不发展学生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就会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适应和服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这一教育的需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侧重点也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知历史、分析社会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我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将原来的课时安排作了适当的调整,在每节社会历史课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这种方法称为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在每节社会历史课的“能力锻炼10分钟”里我精心设计了能力锻炼的题目,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对社会历史知识温故知新,能积极思考、掌握要点、理清线索、提高兴趣、锻炼能力。
为了检验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的教学效果,我在任教的学生中作了教学改革的试验,试验的安排和方法是:从任教的八年级的4个班中,挑选班风、学习气氛、基础知识相对接近的2个班,每班各抽40名同学组成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
对照班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完整。整堂课按照原来模式,一般可分为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归纳、作业布置等几个步骤。实验班因每次上课时间较对照班少十分钟,但由于每次上课前布置了能力锻炼的题目,学生预先作了复习和预习的练习,这样就压缩了讲授和的时间。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我在课前预先布置实验班的学生阅读教材上新课的内容以及课文中框题文字、图片说明、注释和阅读材料。用图片内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精心布置阅读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新课查阅相关历史书籍、史料。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即浏览一下材料,了解大意即可,“精读”即根据问题详细阅读,对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字、词、句、注释甚至引文的出处都不能疏忽大意,务必要学会掌握阅读的要点。我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我提醒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应该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辨伪,要他们学会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在新课的“能力锻炼十分钟”的时间里,让他们阐述课文内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而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结成一条条纽带,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化零为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