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学年终个人总结

历史教学年终个人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

本文以北师大版本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为例,就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家之言。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励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将原来历史课堂教学“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引导学生主动地看书、讨论、思索、归纳、比较,转变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如学生了解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后,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日本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是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速发展,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其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回忆一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是什么态度?分别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历史事件?(3)近代史上,日本学习西方取得了成功,中国学习西方多以失败而告终,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发?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密度和角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太难,又不可太易,还要力争从一个有创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感悟历史,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展示教学提纲引领学生

历史教学提纲,是对历史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提升,它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加深理解与巩固记忆。历史教学提纲,能在预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消化、理解、巩固教材内容,能通过复习、辅导、答疑、讨论深化所学知识,能让学生明白相关史实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相当好的引导学生预习、复习、巩固和思考的好方式。

三、抓住关键词提示学生

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中的关键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一是能比较清晰地理清相关历史线索。如第一、二、三单元标题中的关键词“步入”、“确立”、“发展”和“终结”,清楚地将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进行了叙述。二是能引导学生简明扼要并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如第18课“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内容中的“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等三个关键词,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三是能促进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如第2课讲新航路开辟意义语段中的“锤炼”、“开阔”、“拓展”、“连接”、“打破”等五个动词,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并朗读,学生会很快掌握相关内容的。

以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要找准关键词。“关键词”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始终或某一教学内容的前后,如果找错了,会使教学思路混乱,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学会找关键词,养成找和用关键词的习惯,提高找和用关键词的技巧。历史教学内容的关键词,有的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有的需要教师自己归纳和概括。如第11课“欧洲工人的觉悟”内容中的“觉醒”、“斗争”和“期待”等三个关键词(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基本概括清楚了)就能在教材语段中直接找出来。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教师需要将其内容概括成“人权”和“独立”两个关键词。二要用好关键词。用好关键词的方法之一是围绕关键词进行设问,如上例中的“人权”关键词,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1)《独立宣言》规定,作为人享有哪些权利?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深化改革。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高校历史教学在强化学生信仰深化感情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将来要把历史学作为工作的基础因此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也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的历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体例等方面都存在与时展不相符合的地方。

一、目前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

受传统“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历史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中心作用,教师以教为中心,满足于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试卷命题的考试方式,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即期末考试)便决定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而试题内容大都是以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为主。以致很多学生平时逃课,考试时抄笔记,背笔记,考完扔笔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评价方式势必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局限在教师讲授的范围之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全文阅读

小议历史教材呈现方式对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作用

摘 要: 随着历史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历史新课程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日益为教师重视,如何通过不断改进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引导新课改向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分析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即传承文化、陶冶品格、指导实践等角度入手,探索如何新课程下历史教材呈现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探索如何改进这类问题,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社会价值 教材呈现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潜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其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1]。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结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当代历史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们常把历史比做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文化价值的结晶,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由此决定了历史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在于认识、选择、学习并最终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财富。对于过去文化记起结晶的传承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任何脱离这一功能的历史教育,就如同用黄沙堆砌城堡,最终只能功亏一篑,徒留一盘散沙。

(二)“润物细无声”――陶冶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又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又有求生害义者;既有富贵不能淫者,又有为权贵而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又有笑剧、闹剧人物……历史教学过程应当在力求传承五千年绵绵不断历经沧桑磨难的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学法之识图构图法的新运用

教与学是历史教学的两驾马车,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吸收。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初中学生往往对这个问题不得要领,于是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就成了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倡导在课堂用识图法进行知识传授,用构建概念图法来总结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识图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识图法简单地说就是对图片进行认识,掌握图片揭示的内涵,从而最终达到有效学习历史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很弱,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教学时需要对图片进行选择。而选择的时候要把握几个原则:首先是选择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提升其知识理解力的图片。这种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深入地探究问题。 其次是选取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量化能力的图片。在这个方面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对有效呈现历史知识,训练思维和量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大量选取。再次是选择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图片。这种图片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具有扩展性,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用识图法学习历史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明确定位图片,认识他们的不同功能。任何历史资料和图片都能说明和体现历史现象,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譬如说照片的纪实功能、表格的量化功能等。对图片功能定位好,是运用好图片的前提。其次是设置若干问题,主动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设置的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明确通过问题想达到的目的和完成的任务,同时以图引思,挖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通过问题训练观察图片能力的方法,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掌握观察技巧,为以后开展自主探索和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再次是以图育情,培养真情实感。有些图片反映的精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图片既生动,容量又大,更能激感。譬如说在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可以认真观察《激战后的凡尔登》这幅图片,感受真实的历史,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育出珍惜和平的情感,这样就达到了以图育情的目的。

二、构建概念图法在总结复习中的运用

构建概念图法中的“图”是指知识框架,即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用框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对传统的知识网络构建的改进,它融入更多现代因素,对知识的展现更全面,因此在课末的总结复习中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初中学生总结复习历史的方法还是非常呆板的,基本都靠死记硬背,而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又不便于记忆,因而总结复习的效果非常差;还有许多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了知识要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融会贯通,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用构建概念图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更好地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图是Gowin和Novak于1984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已成为西方国家课程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前沿性课题。概念图要求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用一个大的图表表现,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步展现细节和具体的知识,最终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清晰的知识脉络。它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述。所谓“点”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或概念,“线”是指它们的联系,“面”是指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这种由“点”扩展到“面”,再用“线”串起来的学习方式就非常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科教学中,有着大量的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 人生观、价值观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人物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甚至对历史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说,“以史为鉴,可明得失”、“读史使人明智”等语,都显示出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进化过程,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中学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的。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的影响和受到的正确教育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教师必须要很好的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利用好教材和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逐步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好引导作用。

学生的历史知识不仅来自课本和课堂,也来自家庭、影视作品和课外读物等。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歪曲史实、美化封建人物的“帝王、妃后、公主(格格)”等的影视品,这些影视品宣扬皇权天授、至高无上、臣民要盲目服从等封建思想(当然也有一些为了国家的富强和稳定而采取的一些治国治民的政策值得肯定),这与现代文明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废除特权等的价值观相违背,还有自改革开放以来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至上”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对我们一些涉世不深、判断力、鉴别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误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把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通过教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价,以此影响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就简单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出现一些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但“人民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切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内容时,必须强调这些发明都是经过了无数的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获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然后再被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创造性的发明的,比如宋代的发明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为人类发展、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发明家、科学家等人的生平有些已无从考究,但他们的人生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伟大的事业。这个从无数人们的科学实践到伟大的发明过程,正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即是人民历史观的最好说明。把人民历史观扎根于学生脑海中,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研究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反复研究《课程标准》,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这正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现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写下来和大家共享。

1. 摸索出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点的方法 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将整个知识点,根据应考经验进行串讲,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本人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进行改善。

(1)每个知识点、概念都有着不同于其它的记忆方法,如果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寻找记忆技巧,能有效地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耳熟能详的技巧,令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最佳记忆方法,在交流中促进。

(2)抓主要矛盾,化整为零。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大的事件,往往包括事件、地点、背景、影响、代表人物等,如果依靠记背,效率肯定低下,对此,我常采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分析的方法,找出重点语句,概括主题思想等,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框架、学习照猫画虎,系统掌握。

(3)历史中的每一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就构成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常将历史中的各个朝代变迁当成一株参天大树的主干,各个主题,如政论、经济、文化等作为枝干,细节、事件、人物等具体内容作为叶、果,学生可以在这一思路下自己进行填加,一目了然,化难为易。

2. 联系、树立大历史观 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把史实当成故事来读、讲。缺少必要的深度、广度,这与历史课的宗旨背道而驰,只有深入挖掘本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如世界历史部分,美国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领土扩张,从另一方面来说,俄国在1865年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封建帝国,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是常规教学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再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好似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但还包括革命党人的不彻底、妥协等,根本原因则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分析,它决定着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妥特质的结果中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大地上是行不通的这一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得到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认识的强化。

对科学技术文化一部分的教学处理,是许多教师的软肋,教师大多是让学生在书上标划,缺乏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对此,我的做法是向其他教师请教,并自己也尝试着读、写、画、做。有这一深彻体验,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并联系其它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是学生更加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进行解答看似复杂的问题。

全文阅读

浅谈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 :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存在着教师花费教学的时间与收不到良好课堂效

果之间的矛盾,因此,本人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实际教学进行探讨,发现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有效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相应的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为提高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 有效性;

一、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方法陈旧、注重原有经验进行施教,教学效果方面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许多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特别是许多历史新教师,一节历史课上的轰轰烈烈,有影视、有表演,然而欢声笑语后真正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的灌输式与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的相呼应。

二、有效教学的意义

当前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的原因是在一堂历史课上,教师总是竭尽所能追求能达到最大的课堂能效,但是结果总是吃力不讨好,归结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由:

全文阅读

史料对比应谨慎

【关键词】史料,教学,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57—6241(2013)11—0058—03

近期,笔者在一次省级培训会议上聆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史料教学讲座。这位教师示范了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观点矛盾、相互抵牾的史料进行对比(备注:这一做法被该教师形象地概括为“史料打架”),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辨证分析能力,并以“评价汉武帝”为例展示了其个人的教学实践。

首先是展示史料:

史料一: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史料二: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泰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全文阅读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而难有实效。历史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历史学最基本的特点是认知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育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所谓"民族精神"是某一民族依据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实践在建构自身生活方式的历史性进程中所形成的总体性世界认知和人生价值选的择,它体现了一定民族的内在特质、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或者说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为该民族所共识和实践,并推动民族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构成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集数千年历史之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上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要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认知,欲认知便离不开历史教育。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传承和铭记历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世代连续、绵延不断,是举世无 双的 。 这既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历史教育肩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

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有历史文化认同这个承接面,如果缺少了这个承接面,民族精神就成为空中楼阁, 难以落到实处。如何才能使人们产生历史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在对历史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产生历史文化认同可能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 此必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 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 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国史大纲・引论[ M ]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9. p2)通过历史教育培育国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就为其他多样化、现实性的爱国教育,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承接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这个承接面,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就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立足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四大发明光耀千古,中华文明功垂世界。同时,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光辉灿烂的优秀文明传统孕育和凝结出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欲继承首先必须要认知,欲认知便离不开历史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以"团结统一"为例,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逐渐形成了"大一统"观念。随着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国家,"大一统"从此成为中国政治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秦以后,历代开国君主都不满足于偏安政权,而以天下统一为己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汉,所以被后人推崇,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或完成了统一大业,或安定了天下。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离开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统一和繁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民族的的历史,我们也就不可能理解"团结统一"何以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精神了。历史是最好的教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向历史请教。离开了历史教育,既无法真正了解优良的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就无从谈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目的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要使国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国人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这方面,历史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郑师渠先生所言: 首先, 一个人历史责任感的形成, 有赖于具备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难以想象,一个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感的人,会有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可以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历史素养,以开阔视野, 并养成科学的历史观。(郑师渠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史学史研究 2003.1P1-3 )历史教育是引导国人培养历史责任感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极为丰厚,有很多宝藏还有待挖掘,有很多营养值得吸收。从文明传递的角度看,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传承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创造民族精神。通过历史教育,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人格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繁荣昌盛,以造福各族人民。通过历史教育,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民族的历史,就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懂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无法了解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和前提,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中国梦,必须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作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使民族振兴的步伐可以加快,而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振兴则无异于空谈。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历史教育是我们了解、认识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全文阅读

如何创设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28-01

为防止在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时所出现的情境低效或失效现象,教师需要树立“为了学生”而非“为了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服务人生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终极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注意从营造情感氛围、提出问题任务、制造思维冲突三个角度合理创设场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一、情境低效的案例分析

教师是个非常重视经验积累的行业,面对日趋个性化的学生,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一药包治百病恐怕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比起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其创新意空间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活跃课堂、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例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历史课堂竟能如此丰富生动。

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老师往往会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刻意的创设情境,最终导致情境的低效甚至是失效。例如:

案例:

主题:《大一统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导入

教学策略:展示电影《神话》海报(主体是主演成龙,背景是长城),设问:海报中的背景是什么,修建于什么时候,有什么象征意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