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传承文化

历史传承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文化名城

摘 要: 科学挖掘、保护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切入点。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文化遗产底蕴丰厚,彰显着“运河之都”运河文化的内函特质;挖掘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是夯实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切实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特质,彰显文化名城,有效推进城市社会文化大发展。

关键词:传承 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 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9-02

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城市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城市文化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是时间和实践的积淀,是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可能割断历史,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大众文化生活的新需要,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在文化建设的战略导向下,大小城市在各自的发展规划中都把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内容纳入其中,而最能被接受、认可的,莫过于一个城市独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是彰显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城市品牌的基础。依托丰厚的城市文化遗产底蕴,科学地挖掘、保护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切实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条显而易见的捷径和抓手,这也将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显著走向。

一、淮安文化遗产的特质与“运河之都”的内涵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支点,区域个性化文化的根本所在。淮安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

淮安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邗沟,为大运河最早的河段之一。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淮安作为“江船达扬州入淮,汴船自清口达河阴”的中转站,地位重要,商旅辐辏,城市繁荣。元代以后,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明清时期,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设立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驻节淮安府。据光绪《淮安府志.漕运》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负责督运的漕运总兵官驻节于此,与漕运总督并称文、武二院。明朝在淮安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漕船制造厂,在清江浦建有规模宏大的漕粮转搬仓“淮安常盈仓”,刑部派有专官驻淮,称漕运理刑刑部。清代漕、河管理机构分设,河道总督初设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始迁于淮安清江浦。

明清的淮安,已成为当时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淮安古城“俨如省会”,繁华的商业经济、发达的交通、集聚的文化中心,日益彰显出“运河之都”这一璀璨明珠丰富多样、个性鲜明的内函,构画出“运河之都”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和历史年轮。

全文阅读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构建与文化传承

摘 要:作为兼具物质与文化意义上的遗留与延续,古村落在中国的文化史、建筑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村落由于同时有着文化氛围、财富发掘、血缘脉络以及农业文明等大量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使人们在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时无法绕避,无法对其中所蕴含的各类物质和精神的资源置之不理。本文对包括文化层级、文化结构等在内的古村落的文化构建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古村落文化结构的现实,给出了维护古村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古村落 文化构建 文化解构 文化传承 文化保护

作为古代“聚落”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村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聚居式的生活方式代替了原有的“迁徙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脚步逐渐固定下来。虽然也会因为气候、自然灾害、战争等进行人口的迁移,但是相对而言,人类已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逐渐的发展壮大着。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一年成村,三年成都”。聚落最终分化成了村落和城市两种生活区域,而村落便是现今社会农村最为原始的形式。当然,部分村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退,有的最终发展成了城市,有的退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但是,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最终还是遗留下来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村落。

一、古村落的文化构建

在古村落的文化构建体系中,组成要素是全面的。其中,既有物质文化的明显印记,也有制度文化的隐形影响,既有行为文化的自觉约束,也有精神文化的集体感悟。

1.物质文化构建

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一般包括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观园林以及传统工艺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是古村落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所彰显的文化标记是十分明显的,有的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理想,有的散发着村民的审美情趣,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精神。这些文化印记将古村落的文化风貌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2.制度文化构建

全文阅读

西域传统艺术文化历史传承述略

[摘要]自西汉开始,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古老而灿烂的西域艺术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尤其是龟兹乐舞东渐,不仅构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成宋元词曲艺术的发展,也为明清时期维吾尔族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西域;艺术文化;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历史传承

一、敦煌艺术的起源与龟兹艺术

历史上,敦煌在河西走廊诸城中,以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而闻名。据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记载:“(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对敦煌城墙长度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作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枢纽更加凸显作用,而且成为中原管辖西域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曹魏时期,持有敦煌太守所发的“过所”才能通行西域,足可证明敦煌在当时作为中原对外交流的陆上“港口”的地位。

北魏时期,敦煌进一步成为政治、军事上连结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汇点,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应运而生,包括诗歌、宗教、音乐、舞蹈等。随着这些宝贵的敦煌文化遗产的发掘,孕育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随着敦煌地域重要性的不断增强,敦煌艺术形式发展多种多样,历经演化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龟兹乐舞被公认为古代西域乐舞乃至丝绸之路艺术汇集的杰出代表,其对外传播并影响了中国、朝鲜、印度、越南、西亚、东南亚、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我国隋唐时期宫廷燕乐、大曲、变文等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以至唐宋以后中国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许多学者认为龟兹大曲是已经被列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乃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主体,即维吾尔族大型古典民间套曲艺术“十二木卡姆”的发展母体。因此,在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的研究中,对于古代龟兹乐舞的探索就有了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学者无法见到记录龟兹本地除汉文资料以外的其他史料。据《汉书》记载:“龟兹国,王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两万一千七十六人。”由此可见,龟兹国在汉朝初期已然成为天山南麓最主要的城廓国家之一,隶属汉朝设置的西域都护府管辖。其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生产水平较为发达。

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龟兹艺术便得到了丰富多元的发展。音乐是龟兹乐舞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歌曲、器乐等较为单一的音乐表演形式之外,舞蹈、戏剧、说唱、百戏等艺术形式也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故而产生舞乐、戏曲、百戏音乐、说唱音乐等。此外,龟兹音乐在当时已经发展到融合歌、舞、乐为一体的“大曲”高度,这在中原地区发展到唐代才开始兴盛。

全文阅读

论文化传播与文化历史传承

[摘 要]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在空间上横向发展,而文化传承是一种在时间上纵向发展,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相互影响。以现实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为例,探讨影响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因素。希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承;影响

谈论文化,就必须了解何谓文化,只有对文化进行一个界定,才能更好的去研究文化。但是,文化一词的范围很广,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现代的文化(culture)概念。第一次十分明确和全面的文化定义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定义。泰勒在1871年撰文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习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东西的一个复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整体。

明白文化的概念之后,再来探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扩散的形式,是一个横向发展的文化方式,属于在空间上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范围或向其他人扩散的形式。文化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的传播,或者是一个人和群体向另外一个人和群体传播。而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延续,是一个纵向发展的方式,属于时间上的范围。文化传承是从古到今,从前人到后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彼此影响,在某些地方处于交叉的地位。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挑战。大量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有些已经频临消失灭绝的状态。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只有传统文化被传承延续下去,才会使某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据可依,否则,没有一个基础载体,传播就无法继续。同样,文化只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才会被人民接受,才会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从而被传承下去,否则,一种文化只是在内部传播,随着时间的演变,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其最终走向的前途就是消亡。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被传承了千年,至今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现在中国广大地区都存着“舞龙”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各个地区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带有本地区的区域性特征,与当地的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成为一种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虽然各个地区的“舞龙”文化在龙的制作,材料,组成,舞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新的特征,但是,其根本还是龙文化,这是其内在的精神主脉。是基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的基础之上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多种龙文化表现形式。

全文阅读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摘 要】 以安徽东流历史文化名镇“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为例,运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对历史建筑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展开探索,实质是基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传承与形态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 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全文阅读

浅谈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摘要:城市 历史 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 发展 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进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不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 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 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不少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 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 交通 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全文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艺术特征与传承

【内容摘要】位于哈尔滨道外区中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集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于一体,反映了哈尔滨的历史与文化,是记录哈尔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资料。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在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和俄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其艺术特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街区建筑的艺术特征,并针对当前街区发展的现状提出关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

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完整性少不了对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建筑艺术重要的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其是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来国家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比较典型的反映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融合性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包括商业、住宅、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功能的建筑群,其空间架构、整体布局,还有具体装饰的设计理论基础都源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在不同风格和特色结合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建筑的拆迁以及建筑本身的现代化改造等行为,使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其独特性,对于其继承和保护的进程必须跟得上步伐。

一、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

中华巴洛克,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种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又具有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国度,因此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无拘束、追求动态变化、采用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其间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雕刻手法十分细腻。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产物,19世纪中后期,我国正处于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变化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外国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华巴洛克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这一时期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哈尔滨,尤其是我国的近邻俄国,俄国人的涌入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俄国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促进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于当时哈尔滨在列强的统治下,我国民族工商业者对于巴洛克式建筑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结合起来,体现出折衷主义风格。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发展并广泛传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群部分设计也借鉴了这一风格。

二、建筑艺术特征

(一)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空间布局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将居民住宅和工商业结合,前店后宅,平面布局多以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呈现,从俯视角度可以看出多以字母“L”“I”“U”的方式来设计。四合院多为矩形,由几座楼房毗邻而建构成一个院落,多组院落的组合构成一个街坊,院落和街道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门洞。门洞的设计有一进式和二进式,穿过一个门洞,便进入到了院落内部,穿过大院以及另一个门洞就进入到另一条街道。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合院式建筑虽然借鉴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其本身仍有区别于传统的特殊性:第一,建筑形式不同,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多为一层式,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多为2至3层式,层与层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楼梯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强调等级区分,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弱化了这种等级区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这说明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强调一种空间的尺度,包括室内空间、外廊空间、庭院空间、街道空间。其中,外廊空间是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空间形式,是设置在院落内部的一种用来加强楼层住户交流以及遮挡风雨的空间形式。外廊设置在建筑朝向内院的部分,其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到哈尔滨当地的气候,还要考虑到院落本身的立面空间层次架构。这种外廊模式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特色,同时,外廊构件将俄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使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全文阅读

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古镇旅游再开发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都面临着产业大转型的局面,历史古镇也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途径。如何保留延续历史文脉,不让开发过程破坏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又能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的最佳化,是历史古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此,笔者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下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历史古镇再开发策略。

关键词:历史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再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ll c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situation, ancient history are also seek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path. How to keep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don't le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damage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achieve 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optimization, is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itself to face a major problem. In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ancient history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istory again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历史古镇再开发的基本类型

目前,国外城市的历史古镇或历史街区再开发一般有英国伯明翰、新加坡唐人街、美国纽约小意大利等再开发模式。这些古镇开发均未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 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古镇旅游再开发策略

全文阅读

传承历史续写河北现代动漫文化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充分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和创作素材,将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精神,既要深刻把握民族的文化,又要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让动漫紧跟时代的步伐,塑写具有历史内涵的现代动漫文化。

[关键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现代动漫文化

动漫创作需要文化做基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带有浓重的民族风味,地方特色艺术形式的动漫作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动漫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造型手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民间传说等形式流传。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垒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将这些传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动漫艺术中,借以这些历史文化的群众基础,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形象,创造出贴近大众生活且满足大众文化品位的现代动漫文化。

一、传统历史文化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

构建动漫产业链的关键是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有着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这是动漫产业链的开端。要拥有大批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动漫形象和动漫产品可以利用具有河北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形式来构建自己的自主品牌、形象。

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就附有多样性。以木偶剧类型为代表的《神笔马良》、《阿凡提》;以剪纸画类型为代表的《南郭先生》;以水墨画类型为代表的《小蝌蚪找妈妈》;以及具有敦煌壁画古朴风格的《九色鹿》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中应用的典范。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全省。传统历史文化中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动漫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形式。动漫创作中可以挖掘的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将剪纸、年画、皮影、井陉拉花等具有河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用于动漫创作,使这些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转化成让受众喜爱的动画形式,为动漫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是河北动漫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是塑造具有河北自主动漫品牌、形象的发展之路。老年舞蹈俏夕阳就是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她将唐山皮影的独特性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展现在舞台上,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巨大成就,给我省的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动漫的发展就需要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用动画这种感官性强的艺术形式来构造本土特色动画品牌形象。

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河北省不仅拥有多样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同样丰富多彩,如女娲炼石补天、孟姜女哭长城、棒槌山与蛤蟆石、药王摘匾等等,历史典故如邯郸学步、毛遂自荐、破釜沉舟、负荆请罪、背水一战等等,这都是发展河北动漫的基本素材。来自于民间典故的成语,意味深长,并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们反映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精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动漫原创的根,是动漫得以快速健康成长的营养。同时,由于动漫创作的素材源富于民间和生活,作品以讽刺、教育为主题,在塑造现代动漫文化的同时又可以将传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这些都是利用民间故事创造的优秀作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它的动漫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了大型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这部影片虽然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的色彩。我们拥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赋予我国文化的特色才是最为合适的。

全文阅读

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与历史传承

[摘要]法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法律文化中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但是不能全盘照搬;更要反对把西方法律文化等同于法制文明的错误观点;要立晨于本土法律文化,吸收其他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全球化;西方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

[作者简介]刘家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助教,辽宁阜新123000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28-03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和属性

1.法律文化的概念

世界各国对法律文化概念的阐释存在较大的争议。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指针对于法律体系的公共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也可以是“与作为整体的文化有机相关的习俗本身”。埃尔曼则以“政治文化”概念推及“法律文化”概念,试图运用比较法律文化的功能和历史的方法对法律文化加以阐释。日本学者大多将法律文化视为观念形态的东西,经常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感觉”等词语对法律文化加以论述。

中外法学家把法律文化总体上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法律文化是指物质法律文化和精神法律文化;狭义的法律文化仅指精神部分。本文在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即“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