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复习策略

自从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江苏高考历史在内容上采用了必修加上选修的考查方式,很多老师在高三历史选修部分的复习中深感很难处理好这一关系。笔者根据近几年高三教学经验和对江苏历史高考在选修部分特点的研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立足考纲。分析题型特点

考纲对选修部分的规定最为简单,只有考查纲目,不涉及具体考查内容。很多老师在复习中往往认为考纲没有太大的用处,其实不然,2008年~2011年江苏高考选修部分的题目,同一本书没有考查过同一单元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考纲进行简单的排除,把重点放在那些没有考查过的单元,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样做,不是不复习其他部分,只是有重点,相对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随着考查内容的增多,在以后的考试中,往往不再单独考试一单元的专题,而是多单元的结合,因此,复习要多注重比较。

同时,每年的考纲后面都有一部分典型的例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例题和高考题在很多层面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设问的形式、考查的层面、分值的安排等。

二、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课本中选修部分的两本书,容量大,考试分值相对小,在复习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高考中只考查材料题,不考查选择题,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样,对课本的整合就显得很重要。

那么,怎样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整合呢?要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例如,选修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每一单元的结构都一样,分别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层面讲述。高考中很多时候要用到内容部分,教师可以在复习中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整合,以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结合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必要性)、这样的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内容中有什么缺点、改革有什么不足、改革的性质、你的感悟等。这样的整合学生感到线索清楚,能和高考题很好的结合。

对于课本中选修四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部分,根据教材特点,主要是掌握人物活动,并结合人物活动对人物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在复习中教师主要按照人物的活动从功绩和不足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利用纲目的形成整理出人物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活动进行评价。同时,根据高考考查题目的要求,增加归纳关于人物品质的内容。此外,从国别、时间段等角度进行整合教材,这样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复习中减轻学生的负担,做到事半功倍。

全文阅读

香港和台湾高中新修订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摘 要

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香港《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两个纲领性文件进行课程框架体系、文件内容方面的深度解读,了解香港和台湾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流程,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全文阅读

从重庆高考历史试题看复习备考

摘 要: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这几年高考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高考的模式、高考的内容、试题的结构及考查的目标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三后期复习备考呢?本文从分析上一年的高考试题入手,通过分析上一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考查内容考查目标,把握新高考命题的风格和动向,并贯穿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 重庆高考历史试题 复习备考 特点

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和对高中教学的指导,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有其传承性、稳定性。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认真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把握新高考试题的风格和试题考查的新动向对于2014年高考后期复习备考,特别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2013年重庆历史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并就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和分析

选择题:对纯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占三分之一,有1、2、3、11四个小题共计16分,其中最偏、最难的是11小题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内容;对学生纯阅读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4、5两题,共计8分,读懂材料就能完成;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占三分之一,有7、9、10、12题,共计16分,这四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与新材料结合,分析材料、甄别选择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是能力要求最难的;运用新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6、8两小题,共计8分,这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基础观点、主要矛盾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题:第一,阅读能力考查,即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或归纳材料的观点或大意,即根据材料作答有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二小问;第二大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一、三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一小问;两大题共7个小问,共计24分。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有13大题第一大问第三小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共4个小问,共计18分。第三,综合能力的考查,13、14大题的最后一问,共计10分。

二、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的特点

1.在平稳过渡保持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中学历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基准,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强调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好地实现历史三维目标的考查。

全文阅读

对提高大学生历史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之后,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考试而进行的课堂教育和习题教育,在大学里变为了以求知为主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的学习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要参加高中理科的会考和文科的高考,而在大学,则一改考试求高分的教学目的。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历史课程自主学习的现状,并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提高大学生历史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对策。

学习心理学指出,当人们处在一定的压力和明确的目标之下进行学习时,学习的效率会处于比较高的状态,而一旦压力消失、目标迷糊之后,人们对自我学习的能力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几乎都处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都会有考上一个大学的明确目标,此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比较高。但到大学之后,目标实现之后的空窗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困扰,开始进入全面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利于学习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大学之后,文理科的大学生都要面对历史课程,再一次迎来历史知识的学习。大学里历史课程的设置具有不同的层次,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整体学习状况也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层次的历史课程中,不同的大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现状。

一、大学历史课程设置以及大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状况

大学的历史课程,有针对全校师生必修的课程,有针对全校师生选修的课程,也有专门针对历史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从这三个层次的标准,以及大学历史课程的具体设置来看,可以分为全校师生必修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历史系老师针对全校师生开课的历史选修课课程(这其中可以分为针对全校师生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门针对历史系学生但全校师生都可以选修的历史系选修课)、历史系的专业课等三种不同的课程。下面,就针对这三种不同的课程,具体分析大学生在这些历史课程上的自我学习状态。

(一)学校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学习状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是党的意志在大学教育中的体现之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党的伟大,以及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历史辉煌的信心。因此,这门课程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课程。

由于这门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每个人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同。有热烈参与课堂教学的,也有上课时心不在焉的,甚至也有逃课而不去学习的。但总体来说,前两者居多数,而在前两者中又以第二种居多。这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比较简单,对学习能力的层次要求比较低。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三历史第二阶段备考的基本思路

编者按:《新校园》 (学习版)2009年第9期“有问必答”栏目中,曾就高飞同学提出的高三第一阶段的备考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高三备考又将进入第二阶段(即俗称的二轮复习),如何科学完成教学任务,高效备考,又成为历史教学的新问题。下文拟从高三历史第二阶段复习的基本思路谈起,探讨实现新课程要求的高考备考。

如果说以往的高考是适应者夺冠,那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则是适应者生存,创新者夺冠。新形势下的高三历史教学,如何既使适应者生存,又使创新者发展,则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高三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时期。

一、第二阶段备考的地位和特点

(一)地位

1 第二阶段备考是在巩固第一阶段复习成果基础上的查漏补缺。课堂设计、教学过程、内容安排、能力要求等应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完善和提升。

2 第二阶段复习是高考备考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阶段。进一步拓宽视野。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关系到教师备考指导和学生备考的成败。

3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第二阶段复习占去了高三教学的近一半的时间。故第二段复习在高考备考整个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

全文阅读

浅谈新课程高考历史备考的路径和方法

摘 要:把握授课方向,处理好《考试说明》和教材、必修和选修、教材和教辅资料、单元和专题、讲和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考历史备考高效性、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全文阅读

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反思与改革

摘 要:历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高校学生来说,历史作为一门必要的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共历史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借鉴美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改革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历史教育提出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校;公共历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在外人看来高校里“高、大、上”的专业知识走出“象牙塔”,走上了向社会“布道”之路,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传授对象由学生逐步扩散到社会人士。其中,人文社科专业的历史课程颇受大众的欢迎,百家讲坛的兴起、淘课的流行即是典型,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网络剧也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公务员考试以及许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都不乏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与全民“历史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公共历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尴尬:学生兴趣的缺乏以及实效性不强。

之所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笔者认为,虽然2007年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一门全新课程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授课对象为所有本科层次学生。该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关通知文件也界定了该门课程的政治理论课属性。但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弱理论性、偏史实性,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为了便于和美国高校本科通识类必修课程美国史教育对应比较,笔者在本文中称其为高校公共历史教育(该课程从性质上分析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

一、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普遍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中,学生历史学习意识缺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是一门基础知识学科,有不少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在高中时已经学习过历史,本科阶段不需要重复学习。更多的学生则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帮助。学生没有正确的历史学习意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学分。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几节专业课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学会设计出一个小零件、一个程序,而对历史的学习似乎不能起到这么直接的实际效用,“历史无用论”观点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龚自珍曾指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历史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历史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人类社会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现代文化的透视力。这些都是学生无法主动意识到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历史学习意识。

其次,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虽然教学手段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教师早已运用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内容还是一样局限于书本,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就已经了解熟悉,到了本科阶段,变动不大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5)(6)(7)班的历史科任教师,任教期间,能够抓住主要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三个理科班的历史会考工作认真负责。虽然在教学中存在某些疑惑或不足,但我能努力去探索解决之道,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本学期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本学期我新接手高二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不是很了解,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就抓住学生的特点,尽早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会考前辅导。为了能够顺利指导教学,我尽量多地向其他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询问本班学生学习的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检查作业、即时小测、单元测试、复习测试等方法了解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及基础水平。

在了解教材与教学方法方面,我开始也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经历高一两本必修的教学工作,对于课改之后的教学方法要求等新方向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教材与教学方法,我采取了多听课,多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开公开课以接受众人意见,多参与试卷的设计和材料的整合工作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课改精神理念。本学期召开一节校际公开课,关于必修三第22课《西学东渐》一课,在第四周完成,组内各教师在评课中基本表示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设计新颖合理,给予了良好的平价。另外我也积极听课,超过二十节,并客观参与评课。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历史备课组长,在高二历史教学研究与整个历史教研组当中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备课组长,必须为整个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较少,但我在本学期也做了许多努力,为高二备课组整体备课,促进整个备课组教学研究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如组织历史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如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知识的衔接,初高中课改教材的衔接等等;倡导备课组教师积极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参与评选,取得较好的成绩,两个学生在晋江乡土小论文比赛中获奖;积极参加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参加了六校联考结果汇报会议,组织本组教师到晋江一中听课评课;根据高二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难点,每周在教研组活动之外另定期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目的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统一知识结构,学进度,取长补短,采取众长。

针对本学期的最大目标会考,我在学期前最做好了备考方案,并顺利地完成,即在第8周之前完成历史必修三整本教材的授课,期中考前基本复习完必修三的内容,并在期中考之后复习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完成会考前的复习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会考的特点,以《会考纲要》出发,组织本组老师制定会考复习提纲,分析《会考纲要》的例题,引导学生知识记忆。在会考前四周,每天必到,利用课外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考前辅导监督。一些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急需改进,如针对六校联考的趋势,应该加强六校教师之间的教研,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多增加多媒体的使用等等问题,还有一些自身没有意识到,今后应多多反省,努力改进。

全文阅读

探讨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与阶段复习方法

摘 要:介绍了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及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方法,希望能给学生高三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全文阅读

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教、学、测

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要完成3本必修,2本选修,共5本教材的复习;涉及知识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民主等。千头万绪、记忆量大,能力要求高。按目前教学进程安排,高一分科前学习必修1、2(占高考比重大),高二分科后学习必修3和2本选修,任务相对轻松。所以高一分科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过关、遗忘率高是普遍现象。基于如此状况,如何在一年内有效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结合近三年复习的做法与反思,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把常规的教师教授、学生自学、教学测评落到实处。

一、教师教授

1.教授理念

有好的理念指导,使复习有章可循、头脑清晰。高三历史复习首先要树立“从宏观到微观”的理念。其次,针对学生提出遗忘率高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记住知识,必须遵循“及时巩固、多次反复”的生物学规律。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中不敢作答主观题的情况,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自圆其说。

2.教授知识

知识教授的依据是高考考纲、课程标准。此外还要关注高考动向、史学动态,按照文综模式下的历史高考题进行分析,把握广东历史高考的特点、考试内容和试题难度。作为高考改革先锋的广东省,历史高考以能力立意、突出主干为主,创设新情景,引用新材料,大胆引入各种史学范式,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在0.55左右。基于上述分析,首先要教授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教材的知识知识体系中最能反映出历

史趋势和本质特征,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件、大制度等。其次,教授主要专题。复习时应将大专题细化为小专题,将小专题进一步细化为一个个问题,这样操作性才强,学生才容易接受,复习效果才好。专题复习时,先由学生将教材中或教材后大事年度中有关专题的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罗列,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再次,教授主要的史学范式。对于各种史观复习应该融会于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不经意间掌握。

3.教授方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