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生态林业发展的原则
生态林业发展的目标是将自身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型,一个包含众多林产内容的工程体系。通过向生态林业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资,来保证生态的平稳性以及多样性,这也是生态林业具备高效能和高能量运输率的前提基础。在发展生态林业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因地制宜,顾名思义,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遵守生物的生活规律,以便设计出最合适的安排方案。第二,完善组织原则,在众多生态林业发展的途径中,组织的完善是确保物种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效益最大化原则,由于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等情况,当存在较多选择方案时,应该选取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达到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目的。
2生态林业技术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2.1生态林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保证生态林业具有科学结构框架的核心内容便是水土,因为水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元素,为了防止出现土壤被侵蚀或是水文效果,应从根本上改良目前生态林业的水资源问题。在针对上游地区的环境,应主要对土壤表面径流以及水资源涵养等问题进行处理,而针对内地环境,则应该做好防旱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在流域地带,主要通过预防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一帮采用的技术有构建山洪引导体系、建设蓄水小型灌溉设备等等。生态林业的技术特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种形式和种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快生态林业发展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2.2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自从我国成立之初,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将治理生态林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点问题,而生态林业所应用的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展开讨论,以此寻求最佳的应用方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生态流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目的在于突破这一难关,寻找到有效的生态林业应用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已经掌握了红豆草等优良乔灌品种的培育技术,并开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颇为丰富。而如今生态林业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有相关体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实际应用。
3生态林业发展主要途径
1传统生态经济模式
发展民生,保护生态,是维持林业和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和有力保障,在国内外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共识和热烈的讨论。在国内,经过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发展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型生态经济、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经济、生态旅游、乡镇工业型生态经济、城市化生态经济、生态破坏修复型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经济。
2对生态经济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展森林生态经济,首先要明确森林的几项功能,从宏观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传统独木支撑的经济模式明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在于物质上,更应该重视它对人们精神层面和心理影响上的作用,重点发挥森林的生物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文效应等。对于基于资源的林下经济,应该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价值。
2.1形式简单复制
人参、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药材种植;蓝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种植及加工;红松果林承包;林蛙养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农家院旅游;矿产、地下水开发等,各式林业经济可谓遍地开花。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各地林业经济模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缺乏整体规划。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林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特质,地域特性明显,所以各地在发展林业经济,制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特色,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为中心,人参、五味子、葡萄、蓝莓等为主的特色医药、葡萄酒产业区;以敦化为中心,红松果林、林蛙养殖、木耳以及蘑菇养殖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特质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2资源利用粗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营养丰富、天然绿色的山珍产品,广受好评和重视,产业价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态鸡、山野黑猪、林下参、刺五加等食材、药材成了饮食行业的时尚宠儿。但是目前的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场。面对停采的大形势,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职工、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山珍产品,林下药材等林业经济,应深挖掘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在内外包装、产销以及售后服务上下大力气,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山珍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纯,寻求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行业产值的同时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
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1202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摘 要】从现代林业的概念内容引发出对林业特殊性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既是核心的使命也是生态功能的体现,生态文化在林业发展中有筑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林业只有经济和生态两维发展是不够的, 提出了林业发展的第三维度―― 林业生态文化。并初步论述了林业生态文化的概念、意义、任务及其发展基础和目标。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从生态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林业的三维发展
1引言
林业既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平衡生态的宏大事业,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缓,工作条件十分艰巨而目前又比较薄弱的事业。它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国计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故结合黎平县的特点谈点几点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县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北纬25°44′~26°31′,东经108°37′~109°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树种组成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全县总面积为44.41万hm2,林业用地34.05万hm2,有林地面积29.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0.51%。黎平是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积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55%,多为杉、松、阔等乔木生长地;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4%,多为常绿乔木及针阔叶混交林。全县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发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83%,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h,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年积温5600~6100℃。这些条件对多种乔木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气压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沦为不毛之地,属干旱沙漠带。唯独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虽然也处于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夏季湿润季风带来的丰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积50%的森林卫士保护,使之成为风调雨顺的大绿洲,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余种。而与我国纬度相似的美国只有乔木870种,整个欧洲仅有250种。因此,世界公认我国长江以南是“亚热带的绿洲,树木的宝库”。黎平县恰好位于亚热带的轴心线上,南岭西端与雪峰山南端、苗岭山脉的交接区域,贵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广西盆地过渡地段之中,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和境内有数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阻隔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东南季风又可顺长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相对高温和多雨季节的一致,对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有利,是一个从事林、农种植业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为400~800m,优越的板岩和页岩地质结构和母质,宜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黎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也决定了黎平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黎平县的孟彦、罗里、敖市、高屯、德凤、坝寨、茅贡、九潮、岩洞、口江、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地坪等乡镇,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乔木树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群众有经营人工林的悠久历史。黎平的杉木和马尾松,早已驰名中外,别国已绝迹而我国独存的活化石树种水杉、银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树。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占全县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库自然成为鱼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为林业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众多的生物量。同时维护这片大绿洲的生物兴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然而,全县山地面积大(中、低山占65%、岩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为1200~1800mm)且相对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灾害,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据初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18%,每年冲走表土100万t,黄泥水危害稻田近万亩。黎平的大部分区域属长江水系,部分为珠江水系,全县每年流入江河水库的泥沙量达100多万t,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河流每年淤高2cm,长此下去,40、50年后,如双江电站、八舟电站等,水电站将不能发电,必须清除河底淤泥,这将耗费一笔巨大的资金。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进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减少坝内汛期的调蓄能力,使得沿河两岸的一些农田被水淹没,一遇大雨便泛滥成灾。一旦久晴,便出现旱灾,有的年份,不少地方连群众饮水都出现困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决定着黎平发展高位芽植物生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业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全县建设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发挥森林在治理国土,改善生态条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着3种方式。第一是木材经济效益方式。以生产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产品作为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主要目的,用生产多少木材或多少林产品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至今在许多国家仍采用这种方式。第二是生态效益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复接踵而来,森林的生态效益论便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发展林业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态防护,以提供多少生态效益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估量为一年内涵养水源2300亿t,防止水土流失57亿m3,供给氧气5200万t,栖息鸟类8100万只,一年的森林生态效益高达12.8万亿日元,相当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农林渔业产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评估中,加入了保健、疗养、保护野生动物、防治大气污染等,所有生态效益合计7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的国家预算总额。芬兰估量森林的环保价值相当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将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产木材,只注重生态效益。显然,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主张林业建设应为治理国土、维护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发展林业、经营森林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它们协同一致。称之为森林效益协同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对于当今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由经济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观点,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逐步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协同论”方式内部现在已出现“最佳结合理论”、“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论”、“木材培育理论”等林业发展模式。在宏观控制上以及在林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木材培育理论模式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又要发挥森林的最佳经济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大面积实施是困难的。如果在林业用地和现有森林中,划出一部分立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发展木材生产,施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少量的地生产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业用地和森林主要作为生态效益林,只生产少量木材,这样在具体地段上将生产木材和生态防护分离开来。在大范围内使生态效益和生产木材协同起来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木材生产。新西兰采用这种木材培育理论模式,只用了全国林业用地10%的土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高度集约经营,生产出全国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将占林业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为生态效益林,仅生产少量木材。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是“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为百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生态产品,都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加快扩大全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投入营造林之中,在指导思想及战略措施上为黎平县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黎平林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和未来,强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竞争力,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建设,明晰产权,强化森林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要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基地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准备,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超前安排。根据全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黎平林业的发展,既要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两茶”产业基地、珍贵树种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生产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产品,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富裕起来。又要考虑黎平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库的周围建设好生态防护林,发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使黎平这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绿宝石,能为全省生物的繁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黎平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摘 要] 介绍了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就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包括重视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资金投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 现代林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2-01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林业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我国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外林业实践告诉我们,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走分类经营道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与利用、商品林得到有效管理和发展的途径,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实践;理念
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三、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