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论文

林业论文范文精选

林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1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2、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林业论文范文第2篇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森林的建设是为了给居住在此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生态化建设及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问题和现象。针对在城市森林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一)提高全民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

城市森林是城市林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建设新的城市森林,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区域,重视城市森林对城市化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城市进行全面规划时,要特别关注和切实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有效规划和合理把握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正确引导和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二)利用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步伐

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切实有效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高效科学的林业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经营管理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同时,要合理利用现行的政策法规,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与民间团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三)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景观的丰富性与生物的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的特色之一,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城市森林的地域条件、文化条件、水土条件、气候条件、动物习性、植物特性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化的城市森林特点。此外,在利用本土化植物、动物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培育、驯化一些新颖的、合适的品种,丰富资源形式,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森林动植物群落。

二、城市森林对城市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人们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林业经济、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为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加速林业生态产品转化与研发,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促进作用,促进城市森林的林业生态产品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美化城市的整体环境空间,而且其特有的良好区域性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整城市中的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营造适宜人居的理想生活环境。此外,作为城市林业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城市林业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林业经济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而且,在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建设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加城市林业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还可以起到林业建设的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化的林业经济建设,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平稳、有序、整体发展。

(二)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对城市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还对是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中央对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旅游的方式、旅游的区域以及旅游项目的建设都发生了一定形式的转变。我国的城市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探索起步到蓬勃发展,建立了多样的林业旅游形式,取得了丰硕的林业旅游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林业旅游管理经验。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城市森林旅游的形式目前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过渡时期,这就要求城市森林的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够根据旅游形式的变化合理地调整工作重心,增加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价值、丰富旅游形式,转换城市森林的旅游经营职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城市森林具有的净化空气、保护水土、调节温度湿度、释放负氧离子和降尘降噪等功能,使城市森林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拥有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森林往往位于城市之中,即使在郊区的城市森林距离城区也不会太远,旅游者可以就近利用现有的城市森林资源,在降低旅游成本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城市森林旅游带来的乐趣。依托自然特色而开展的城市森林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人们不仅可以从森林中体会到生态旅游的快乐,还能在旅游过程中增加林业知识,进行林业知识的科普,从而自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顺应了森林旅游发展的潮流,提高森林旅游的效果。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林业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城市森林旅游还能够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林业改革成果、实现“兴林富民”等利国利民政策的实施方面,进一步促进林业管理和林业经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的形式众多,如野生林经济、新生林经济、木材类经济、非木材类经济、动植物物种培育与保护、木制品经济等。林业产品的种类更是繁多,如林业种苗、林木培育、木业加工经营、竹业加工经营、茶果林业、林业动植物、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沙产业等。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产品发展的政策法规,合理规划林业产品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林业产品的管理水平,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丰富林业产品的形式种类,拓宽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监管力度,构建高效的林业产品生产与营销链,促进林业产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第4篇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第5篇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界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及内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3]。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经济增长与其它产业相比,表现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林业经济增长是指组成林业产业的全部企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增长,即林业行业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可用林业总产出或林业总产值来衡量[4]。但是在现阶段研究中对于林业总产值的界定,社会普遍承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但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难以计量,故不计入林业总产值之中[5]。赵铁珍等进一步又把中国的林业总产值分为营林产值和木材采运产值两部分,森林的种植和培育等的产值计入农业总产值,而森林采伐、运输则计入工业总产值。这种划分对于今后的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参考方向[5]。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林业经济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6]。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制度绩效评价中的核心内容[7],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不少研究者从林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评价产权改革的制度绩效。同时,林业经济增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8-9]。

2林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回顾与分析

2.1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10]。总结近期的研究文献,众多学者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两个层面,一是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影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1林业经济增长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单个生产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投资、科技投入、劳动力、森林资源、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因素。林业投资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增长[11],其中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12]。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13]。另外,国内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林产品进口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则不成立,主要源于从长期来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进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如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14]。

2.1.2林业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贡献的结果。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成,三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林业经济增长也不例外,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营林生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受林木生长缓慢、林地数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营林产值很难快速提高,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资金要素的投入对于营林生产的贡献率更大[15],资金投入应以国家投资为支撑力量,主要因为林业投入要素中相当部分的生态资产化,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降低了林业产出[16]。除上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之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制度、市场、政策的影响。高岚、张自强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管制和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1996~2007年间广东省林业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假设,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的贡献有限,提出现阶段中国仍需不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突破了前人研究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难以量化”保守结论[17]。李微等针对国有林区比较多的伊春地区,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供给因素(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亦认为产业结构、森林资源,消费需求,资本和劳动力对伊春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认为科学技术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而李平、张俊飚持不同观点,认为科技投入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2]。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决定了林业制度变迁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制度因素,辅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一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合理的经济增长整合模式[19]。

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转变分析

2.2.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及其转变方向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涵义出发,以要素数量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粗放型的增长,而把以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集约型的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新建项目,二是林业经济增长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三是产出变化与质量、效益变化不尽协调[20]。在中国目前林业资源紧缺、林业资源质量日益下降的条件下,这种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遭遇“极限”,当增长趋于“极限”或人们意识到这种“极限”的存在时,要使经济增长突破这种“极限”,就必然要改变这种增长的方式,转而着眼于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获得有效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的[21]。在20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廖雅萍主张不能将全部的林业资源都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和发展,他针对当时的林业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现状,认为林业应该分类经营,即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森林应该按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营,实行事业化管理,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建设,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森林则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而在经营措施、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施以不同管理方式[22]。后来,张孟德和孙秀娟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且理所当然的。在林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林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实质与林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转变方式的观点一致[23-24]。

2.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的林业资源现状、林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激烈的林业市场竞争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中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不是一个自发就能自动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等各个社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刘勇、马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和科技的观念也不强,林业尤其突出。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虽然在积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进程缓慢,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二是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林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资金投入重“森工”轻“营林”,必定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利,主要表现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分布区域和宏观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兴企等之间的不合理[20]。总之,迫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并正在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林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在林业产业中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林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现实的、可能的[25]。

2.2.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中,劳动力要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等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因素。首先,资本的密集程度对林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改进林业企业物质要素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为林业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提供载体和制度保证。因此,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再次,林业科技创新对于林业的贡献有巨大的潜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当前的中国林业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形成“两张皮”的状况,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到位,林业科技含量低下。最后,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几个方面成为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劳动者劳动行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6]。魏远竹从林业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对林业企业来说,除了应注重科技和体制的双重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之外,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迅速形成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7]。

2.3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一国或一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28]。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林业投入要素在合理的林业制度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林业经济增长必须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而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产业结构状况[19]。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因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变目前中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以某一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此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虽然林业产业结构因素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林业产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林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林业产业政策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尽相同[29]。因此,选择个别典型省份或区域的林业发展做深入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黄烈亚、翟印礼等选取全国26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各地区1997~2006年10年相关统计数据,就各地区林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M值(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处于次要地位[30]。

肖泽军、铉珺玮概括湖北的林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营林、林产品和竹木采伐三部分,通过对营林、林产品、竹木采伐和林业总产值四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林业总产值与林产品产值变动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林产品产值增加值对林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却并不是最大;竹木采伐产值增加值对林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但与林业总产值相关性却不高,这主要源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31]。肖敏静和赵璟选取江西省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西省林业三大产业对江西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依次贡献率为49.8%、37%、11.8%,表明目前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西经济的增长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这也与江西省的省情是相符的。目前江西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以营林业等基础林业为主,林产工业及林业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林产品的加工及林产品附加值的延伸相比之下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林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3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结构中,中国的林业三次产业比例为70:26:4,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林业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低下,没有发挥好林业经济增长主体的角色,并且在当前林业二次产业内部,仍然是以初级产业为主,即以消耗森林资源的木竹采运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辅,属于低级的资源推动型经济增长。因此,在改变粗放型林业增长方式的发展环境下,林业除了在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上需要优化升级,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内部也需要调整,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27]。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从全国角度和省域实证研究均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是需要提升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重点是林产品加工业,并将之培养成林业主导产业[27]。总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有效配置为基础,林业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林业要素预期投入产出效益。均衡的产业结构,适应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反之则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不稳定,该理论同样适于林业产业。因此,新时期林业的重点任务除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外,还应该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推进集约化发展。

3评述与展望

林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林业论文范文第7篇

1.1研究样本以及研究样本分类对于林业相关行业的研究,罗欢焕、张大红等将CSRC行业分类体系中涉及林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强样本覆盖范围完整性,本文根据CSRC分类选取林业及制造业中造纸、木材和家具子行业3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及wind资讯。对于变量,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五方面选取,以此作为Logistic衡量企业信用风险的决定因子。但这五个方面的变量侧重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缺乏对市场供求的考虑。因此,本文在研究前期利用KMV模型对样本进行分组。KMV模型以现代期权理论作为依托,侧重考虑公司与整个市场,更好反映如何从市场价值角度衡量信用风险。因此通过KMV分组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说明林业企业信用风险的情况。针对KMV与Logistic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刘澄将KMV模型的违约概率与Logistic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魏婷实证得出KMV模型能够从某些方面弥补Logistic模型的不足。韩艳艳研究证明将这两种模型相结合获得的混合模型有更好的评价效果。本文根据KMV模型分类结果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组,以进行财务指标的选择及检验。

1.2财务指标选取处理针对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本文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共选取17项财务指标作为变量进行研究。

2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可能降低模型稳定性,甚至影响最终结果。其次,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重要程度,即变量的内在结构对于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离散指标的信息浓缩为预测所需的主要指标。

2.1KMO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用以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获得KMO统计量为0.556。考虑到样本量的影响,此数值在接受范围内,可以利用上述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2公因子方差比(Communalities)公因子方差比反映了提取公因子过程中,各变量被提取出信息所占比例,即原变量的信息量中由公因子决定的比例。本文对变量公因子方差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多数变量提取的比例在70%以上,可知所提取公因子对变量的的解释能力均处在较强水平。

2.3解释的总方差为保证因子的可解释性,本文运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将信息量重新分配。该操作将17个变量划分为5个特征根。特征根可以被看做体现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代表引入该因子后对原始变量信息的平均解释量。分析表4中各成分方差及其累积程度可知,前五个特征根的总贡献率已达到79.48%,即可利用前五个特征根描述足够信息。

2.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成分矩阵可以得到各个主要成分的表达式如下分析各成分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个因素中最主要的变量。F1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与资产相关的指标;F2主要包括与现金流量相关联的指标;F3主要包括与负债相互关联的指标;F4则包括了净利润增长率以及营业收入;F5主要包括与存货相互关联的指标。

3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及预测结果

3.1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Logistic模型又称增长函数,于1838年由比利时学者PFVerhulst首度提出。1920年美国学者珀尔和利德的研究使其在人口估计和预测问题中推广。Logistic函数原型为:P=L/(1+exp[-(a+bt)])。t为时间,P为时间t的人口数,L为P的最大极限,a和b为相关参数。

3.2预测结果依照正常和存在信用风险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类,使用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正确率为83.8%。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对我国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较为理想的预测。

4结论与建议

林业论文范文第8篇

林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着异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独有内容。之前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经济发展是国家富足的根本,企业兴衰关乎经济的命脉,企业文化的建设决定企业的总体情况。总结这句话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形势的走向,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会对经济的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五、结束语

林业论文范文第9篇

a.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方式仍待改进由于是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以必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并且针对已经完成的基层林业技术任务,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但是因为一些林农对此认识欠缺,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其他问题。当然这种想法和认识都对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制约着它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林农对林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达到无视抑或对政府的政策有所抵触,使得推广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三、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芬兰林业管理的启示

1满足林主需求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体林区的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是政策引导、建立规范、提供样板。在政策引导上,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财政、税收、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除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兼顾林业企业、林农大户和小农户利益,为促进民间林农合作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建立规范上,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林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集体林区林地分散、林相多样、营林技术欠缺等现实情况,从合作组织的机构形式、章程内容、正常运转、纠纷处置等方面制定法规、部门规章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民间林农合作组织也要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联合重组,增强抵御经营林业风险的能力,探索和建立完整的运作规章制度。在提供样板上,将比较成熟、运行规范、效益明显的林业合作组织树立为样板,认真总结和广泛宣传这些合作组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市场开拓、利益分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报纸、电视、广播、光盘、书籍等形式,向各地的林业合作组织进行推荐,提升各个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其在林农增收致富能力上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