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范文精选

林业科学范文第1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东北林区贮木场火灾危险等级的评定薛伟 王蓉蓉 (5)

LO型百合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郑思乡 王继华 许超 刘飞虎 (10)

3种引种杨树和3种乡土杨树苗叶的光合特性比较刘磊 庞洪影 杨峰 黄凤兰 孟凡娟 (14)

12个美国银合欢新品种在云南三地的引种初效 李江 邱琼 朱宏涛 杨宴平 刘海刚 陈宏伟 孟梦 (20)

不同间伐强度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苏俊武 李莲芳 郑畹 杨伟斌 韩明跃 黄智敏 许萍波 (27)

穗条长度对云南松穗条扦插生根的影响赵敏冲 李莲芳 李根前 刘代亿 张跃敏 (33)

云南各地松脂资源的比较分析董静曦 郝传松 刘建伟 肖丰 柏雨风 李云 (37)

莽草酸高含量的八角优良单株选择研究 宁德鲁 张雨 陆斌 李勇杰 廖永坚 杜春花 张艳丽 (43)

贵州省南酸枣1年生实生苗的苗木质量指标分析与苗木分级张季 田华林 朱雁 王玉奇 谭绍东 (47)

广南、富宁两地油茶优良单株的选择初报刘娇 范志远 和菊 潘莉 庞静 陈伟 徐德兵 (51)

春兰、豆瓣兰、莲瓣兰和春剑4种国兰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初报庞惠仙 杨红明 马骏 刘英杰 沈应柏 (56)

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危害特点及成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胡江 李雪梅 陈树琼 沈丛明 崔峻 胡彬 余文辉 (61)

《西部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F0003)

贵州植物的新记录种杨成华 安明态 戴晓勇 罗扬 (67)

不同干燥程度锡兰肉桂叶片的芳香油及其丁香酚含量分析张英 黎贵卿 邱米 关继华 (70)

光照和温度对中型滇丁香种子萌发的影响宋杰 关文灵 桂敏 (7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松科植物濒危状态评估钟华 周彬 (76)

云南无公害葡萄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与栽培技术张艳丽 邵则夏 (79)

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设计杨明龙 (85)

云南城市绿化乡土野生观赏树种选育的关键问题分析戴益源 黄海燕 张学星 孙亚丽 程希楷 (89)

我国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诱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泽桑梓 闫争亮 赵涛 季梅 李浩然 刘宏屏 阮玉灿 (93)

不同断根处理对云南拟单性木兰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陈强 刘云彩 周筑 毕波 张学星 孙宏 陈德生 (1)

河南铁线莲属植物分类学研究闫双喜 张志翔 (7)

芳樟醇型樟树选优与其无性系的含樟油性状评价王以红 覃子海 吴幼媚 韦颖文 (18)

大连市道路绿地的植物构成研究岳桦 牛洪涛 (22)

淯江河岸缓冲带硬头黄竹人工林生物量及5种营养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张鹏 唐森强 朱维双 黄玲玲 张旭东 (27)

两种三尖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关品高 陈少瑜 司马永康 (32)

外界热辐射对落叶松木材燃烧热释放速率影响的研究张德新 薛伟 (38)

柚木苯醇抽提物对西南桦木材MUF胶合效果的影响饶丽敏 李伊乐 张宏健 (42)

澄江引进的4种兔眼蓝莓品种果实的外观性状及物质含量分析史海芝 刘惠民 (46)

有机肥施用量及蚯蚓投放量对茶树+橡胶林地土壤的改良效果曾郁珉 周跃华 李翠萍 李娅 赵永红 (50)

8种木兰科树种苗期在呈贡的适应性研究汪玉林 庞惠仙 杨红明 马骏 马林 (54)

云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10年的主要成效分析李月 (60)

北美乔柏、北美香柏、美国扁柏及其5个变型在昆明的引种试验初报罗群 邵金平 (66)

毛果含笑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其休眠的破除邵长芬 关文灵 (72)

马关县草果种植地的施肥效果试验李品德 陆明祥 侬时增 刘永国 常恩福 李玉文 (76)

昆明树木园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林木生长动态及其枝叶紫杉烷类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曹建新 张劲峰 景跃波 李荣波 李勇鹏 马赛宇 王磊 (80)

祥云新松叶蜂与会泽新松叶蜂的性信息素评选试验荣昌鹤 杨帆 张真 王绍景 蔡文翠 姜红 芮荣菊 (84)

美国山核桃桃蛀螟的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杨建华 陈鹏 李淑芳 杨素琼 泽桑梓 苏一 (88)

6种木本花卉栽培基质的理化特性研究陈德生 (92)

澜沧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与其原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比较贾呈鑫卓 杜凡 赵一鹤 徐高峰 (95)

林地施肥对云南松人工林幼树期生长影响的试验黄智敏 杨伟斌 (101)

云南松遗传改良进展及其育种策略剖析李莲芳 郑畹 韩明跃 苏俊武 (104)

天然云南红豆杉林木及其派生扦插苗枝叶紫杉烷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王达明 周云 张裕农 王卫斌 (1)

旱冬瓜用材林优树选择标准的研究 陈宏伟 李大伟 史富强 杨斌 陈伟 李江 孟梦 (6)

大青杨卫星搭载种子返地培育扦插苗的苗木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刘雪梅 宋福南 宋兴舜 尹赜鹏 李开隆 杨传平 (11)

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对寄主繁殖部位的选择试验陈鹏 李丽莎 刘宏屏 (15)

基于J2EE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刘永宽 姚绍文 (21)

喷施不同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的光蜡树苗部分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王宁 徐杰 吴军 袁美丽 苏金乐 (31)

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种子的形态与萌芽过程及成苗生长状态的研究刘建泉 王零 王多尧 杨金生 朱高 张天斌 (36)

普文试验林场14年生思茅松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异冯弦 刘云彩 刘永刚 孟梦 陈宏伟 (43)

芦溪岭林场东京野茉莉人工林3~5年生林木的种子产量及种子油食用价值研究杨桦 龙蔚 骆昱春 曾志光 (49)

甘肃陇南油橄榄主栽品种的最适授粉配置选择研究姜成英 苏瑾 吴平 吴文俊 陈炜青 赵海云 赵梦炯 (53)

梅里雪山地区的藏药植物种类资源及其保护研究马建忠 高富 韩明跃 (57)

滇东南岩溶山地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张云 周跃华 常恩福 (62)

思茅松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生李丹 陈宏伟 陈少瑜 吴涛 陈芳 (69)

团花容器苗的育苗期施肥试验耿云芬 邱琼 杨德军 (73)

云南红豆杉扦插育苗中的插条与基质选择试验 王磊 欧晓昆 张劲峰 史鸿飞 景跃波 周云 李勇鹏 (77)

千果榄仁育苗试验初报卢靖 周长富 徐保燕 陈宏伟 陈伟 (81)

杨树紫纹羽病发生与防治赵桂华 王海明 牛迎福 董晓丽 刘考真 (86)

草果栽培方式与萎蔫病的发生关系的研究 泽桑梓 胡光辉 刘永国 常恩福 侬时增 冯志伟 李玉文 (90)

5种植物茎叶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的毒力测定和玉华 和润喜 李莎莎 郑学慧 (94)

华山松针叶耐火性模型初建研究关品高 李眉慧 (98)

《西部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F0003)

不同光强对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和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鲍思伟 谈锋 (1)

苗龄差异对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 李莲芳 韩明跃 段辉 杨伟斌 李卫冲 龚建斌 郑树红 (8)

西双版纳西南桦人工林幼林期的植物群落学特征比较王卫斌 童清 杨德军 曹建新 (15)

不同生境下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形态结构特征王昌命 王锦 姜汉侨 (23)

禄丰村林场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特征及质效研究 韩明跃 李莲芳 段辉 冯志伟 郑畹 苏俊武 李卫冲 (28)

缙云山楠竹林地的降雨径流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李香云 王玉杰 (36)

旅游活动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陕西紫茎林的影响朱学灵 吴明作 (42)

锡金龙竹竹笋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林开文 苏光荣 郭永杰 王正良 杨清 (48)

不同温度、pH值和培养基对杨树梭形溃疡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石立岩 赵桂华 孟庆兰 杨怀光 (55)

云南红豆杉人工林幼树期林木的高径生长节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 景跃波 王卫斌 张劲峰 李荣波 李勇鹏 马赛宇 王磊 (60)

间伐的华山松+云南松近成熟林密度及胸径断面积的变化研究段辉 张文东 李莲芳 李继宏 李卫冲 (65)

金沙江头塘小流域的植物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蔡烁 郎南军 苏志豪 司马永康 江期川 杨旭 郑科 (71)

2种西南桦人工林与同地2种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物量对比研究杨德军 张劲峰 邱琼 王卫斌 (77)

3种珍贵树种的施用微肥育苗试验杨卫 何蓉 付玉嫔 史富强 方波 周凤林 李玉媛 (82)

两种层积处理方式对北美鹅掌楸种子4种内源激素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谷丽萍 郭永清 沈永宝 喻方圆 郎南军 (87)

紫茎泽兰植株不同部位及浓度的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曹子林 王晓丽 郭盘江 杨桂英 (91)

冰雪灾害对大关县4种竹林损害的调查研究赵金发 董文渊 毛闻君 王丽 (96)

滇润楠害虫长脊冠网蝽的施药防治试验马明友 刘彪 陈杰 欧晓红 (101)

L×OT和OT×L4的新型百合离体授粉杂交研究初报刘妍 郑思乡 关文灵 刘武林 许超 (105)

灯盏花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杨生超 萧凤回 文国松 张丽梅 王平理 徐绍忠 (109)

木材变色真菌种类及其传播媒介杨卫君 赵桂华 王有科 (112)

昆明树木园云南红豆杉人工林的物候观测研究 李勇鹏 王卫斌 段昌群 张劲峰 景跃波 王磊 李荣波 (116)

普文试验林场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10年生植株的物候观测陈绍安 陈宏伟 唐社云 吕虹荟 李玉华 (120)

“中国知网”《西部林业科学》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 (F0002)

耧斗大茎点霉菌引起的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特性研究赵桂华 (1)

杨树腐烂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定殖研究任嘉红 王艳芳 叶建仁 (6)

云南大百合花器官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关文灵 李叶芳 杨德 陈贤 (12)

伊犁地区5个欧美杨引进品系的苗期适应性研究尤鑫 龚吉蕊 张新时 段庆伟 葛之葳 陈冬花 安然 (17)

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及林下植物动态的研究陈宏伟 冯弦 刘永刚 孟梦 李江 唐社云 周云 (24)

香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特性研究盛前丽 张洪江 (28)

灾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的研究刘瑛 刘广超 陈建伟 (33)

红锥容器育苗的试验研究郝海坤 潘月芳 曹艳云 (41)

云南松不同家系的育苗试验高永茜 周跃华 郑畹 段辉 张文东 罗云生 张穆 (47)

6个引进银合欢杂交新品种的种子品质检测及其种苗培育试验邱琼 杨德军 李江 钟萍 (53)

几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ISSR指纹图谱分析陈晓明 王以红 蔡玲 杨开太 (57)

不同种源思茅松人工林林木干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差异研究李灵艳 刘云彩 冯弦 刘永刚 (62)

思茅松林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的自然及接种白腐菌腐解效果对比试验冯志伟 胡光辉 韩明跃 张林 槐可跃 (67)

《西部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I0001)

板栗密植园施用多效唑的效果试验杜春花 邵则夏 陆斌 杨卫民 宁德鲁 张艳丽 (71)

施甸大亮山林场华山松木蠹象虫害的发生与其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王晓佳 李永和 马明友 (75)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王冰 王德国 邢韶华 (79)

32300公顷巨尾桉工业原料林培育项目的经济评价与分析杨笛 (83)

玉溪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现状研究段晓梅 欧阳娴 马长乐 彭建松 张保兰 (88)

林业科学范文第2篇

油茶不同无性系叶片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评价王会利 陈国臣 曹继钊 张乃燕 张英 农必昌 (64)

大叶栎家系区域试验与初步评价研究蒋燚 邱凤英 王以红 黄荣林 (69)

任豆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韦娇媚 唐玉贵 黄志娟 (73)

桂南地区桉树人工林资源植物组分特征研究卢世柱 温远光 梁宏温 (78)

肉桂选优标准及方法陈国臣 黄开顺 廖健明 (83)

苍梧县珠江低效防护林形成原因与改造的技术对策研究唐玉贵 蒋燚 梁杰森 (85)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为例蒙树权 吴英 梁海平 周传明 梁建孟 (88)

思茅松人工林遗传改良研究现状与展望张文勇 刘永刚 (93)

不同产地和季节对岗松油成分影响初探周丽珠 梁忠云 李军集 冯晓 李桂珍 (97)

越南松节油化学成分分析陈海燕 李桂珍 梁忠云 (100)

广西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模式比较研究黎素平 朱昌叁 李读银 唐俊明 (102)

不同蒸馏装置蒸馏山苍子油的比较试验钟昌勇 苏树标 陈海燕 (105)

广西瘿蚊类柑橘害虫调查研究玉桂成 (108)

沼气工程发电的可行分析李金怀 丘小军 (110)

澳大利亚的森林经营、林业研究及启示陈健波 周卫玲 黄开勇 李开祥 陈国臣 (112)

桂林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理性思考蒋湖波 李金怀 魏世清 甘福丁 (115)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发展初探李佩珍 (117)

桉树新造林白蚁防治技术研究蒋学建 陈崇征 吴耀军 (1)

桂林市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杨忠武 黄吉平 杨春生 王城钰 (5)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寄主失水后存活的观察罗基同 蒋金培 王缉健 陈江 刘宇 (8)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巨园桉的研究陈江 王缉健 刘宇 罗基同 蒋金培 吴耀军 (11)

邓恩桉插穗生根抑制物初步研究梁小春 项东云 姚瑞玲 陈健波 (14)

桉树组培苗轻型基质培育技术研究邓海群 莫继有 吴永富 梁秀莉 玉首杰 (17)

不同种源西南桦在热带山区生长表现郑海水 曾杰 黎明 翁启杰 卢立华 (21)

树脂含量对相思树皮模压制品的影响廖晓梅 唐贤明 罗建举 廖立荣 (25)

广东南岭秋色叶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生态园林应用成夏岚 董安强 邢福武 陈红锋 (29)

两个丹桂品种挥发性成分分析徐文斌 王贤荣 江淑萍 朱凯 陈科 (33)

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沼气池的实验研究谢列先 (37)

思茅松苗类育苗试验刘金凤 苏智良 王丽 郭玉红 (41)

滇鼠刺扦插繁殖试验初报毕波 周筑 刘云彩 陈强 张学星 孙宏 (44)

揭阳市行道树的调查与评价林鸿生 林文洁 刘惠娟 汪高洁 洪丽旋 胡水长 杨培新 (46)

草蒿脑资源及生物活性应用研究进展梁忠云 王国聪 (49)

金花茶组植物保护空缺分析谭伟福 黎德丘 (52)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调查张健军 张树安 韦群朝 (55)

大桂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戴军 (58)

黄色粘板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的引诱及在监测中的应用陈尚文 罗基同 杨秀好 吴耀军 覃崇贵 梁一萍 常明山 (199)

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效果检查方法探索罗基同 蒋金培 陈江 刘宇 谭学锋 李天翔 王缉健 (204)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分析陈升华 杨世彬 许涵 李意德 (207)

3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何应会 马锦林 张日清 陈国臣 梁文汇 (212)

木薯粗根纤维形态、组织比量及化学成分分析蒋汇川 韦鹏练 李宁 罗建举 (218)

红树植物白骨壤木材解剖特性及其变异性研究杨天平 罗建举 (222)

广西应用近自然林经营技术探讨梁瑞龙 汪利燕 徐海华 (228)

对广西部分林木良种基地的考察报告沈熙环 (232)

苍梧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蒋燚 刘秀 徐康 李梦华 黎建雄 (235)

大叶栎种源/家系造林早期性状选择黄荣林 蒋燚 王以红 李炳寿 郭飞 (240)

鸡毛松山地栽培技术及幼林生长规律耿云芬 邱琼 杨德军 (244)

红锥育苗研究综述唐熙麟 蒋燚 李志辉 (247)

濒危植物千果榄仁的生物学特性及迁地保护技术谢春华 邓文华 管志斌 依旺香 (250)

大叶栎扦插育苗技术曹艳云 蒋燚 郝海坤 黄荣林 彭玉华 (252)

黄槿苗期施肥对比试验钟瑜 蒋燚 刘秀 郝海坤 侯远瑞 (254)

我国濒危龙血竭基源植物的资源现状黄莉雅 张日清 马锦林 陈国臣 (256)

钦州湾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刘秀 蒋燚 陈乃明 侯远瑞 钟瑜 (259)

《广西林业科学》来稿要求 (F0003)

《广西林业科学》2009年总目次 (I0001)

清化肉桂良种引种、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朱积余 马锦林 李开祥 何春茂 (131)

杂交松组培技术研究初探项东云 王以红 吴幼媚 刘海龙 陈晓明 蔡玲 (133)

化学农药控制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羽化初试蒋金培 王缉健 陈江 刘宇 谭学锋 李天翔 黄华艳 (137)

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性研究唐庆兰 陈健波 项东云 吴兵 李昌荣 叶露 (141)

4个芳樟醇型樟树无性系组培苗年生长动态分析王鹏良 黄金使 吴幼媚 韦娇媚 蔡玲 (146)

不同秸秆原料发酵产沼气试验研究覃文能 魏世清 李金怀 (150)

桉树人工林与其它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分析周玉娟 冯旄 李日伟 贺绍祥 梁静娟 温远光 梁宏温 (155)

桂东丘陵地区人工林小气候效应对比毛丹 唐玉贵 黎建雄 黄荣林 庞世龙 (158)

广西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陈宝晖 江锦烽 (163)

广西田林马尾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施政 刘建 蓝肖 梁栋 陆孟卜 邓美艳 (167)

苍梧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蒋燚 唐玉贵 潘黄儒 梁杰森 徐康 (171)

茴香菖蒲叶子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陆顺忠 李秋庭 覃子海 黎贵卿 关继华 (175)

清化肉桂扦插育苗试验廖健明 曾祥艳 江泽鹏 李开祥 (177)

肉桂油的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陈海燕 何春茂 (179)

APP中国人工林企业环境责任浅议任文斌 (183)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兜兰属(兰科)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谭卫宁 (187)

广西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对策凌绍明 (190)

参与式造林设计在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中的应用——以世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为例彭文胜 汪利燕 徐海华 (192)

梧州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刘洪 梁杰森 (195)

桢楠容器育苗舒金枝 (197)

桉树白蚁的防治张智 (198)

大叶栎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王以红 陈晓明 蔡玲 吴幼媚 (71)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三种桉树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刘建 项东云 陈健波 周维 (75)

影响小桐子叶片诱导不定芽分化主要因素的研究关亚丽 任欢 潘琴 欧启剧 (79)

尾巨桉无性系生长与形质性状变异研究张照远 项东云 陈建波 申文辉 唐庆兰 周国福 卢祖俊 (83)

元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贝荣塔 罗云云 陆梅 (87)

我国桉树引种及其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对策姚瑞玲 陈健波 (92)

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王缉健 李瑞龙 何锦华 罗世念 蓝利萍 (95)

黄槿扦插育苗试验研究蒋燚 龚建英 侯远瑞 郝海坤 潘月芳 钟瑜 (98)

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桉树生长量影响初探李娜 曹继钊 唐黎明 潘秉林 周启华 吴建立 王会利 (102)

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许海南 张日清 (107)

广西田阳县石山区竹产业发展对策黄大勇 岑美红 覃红棉 林建新 冼少达 (110)

天峨县油桐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覃玉荣 邓绍林 金翔宇 黄凤琼 牙正高 (113)

贺州市现代林业建设中生态文化建设思考李玉清 (115)

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沈孝清 罗鑫华 张日光 邹滨 张国平 (118)

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库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的探讨胡文 陆学军 宋道军 (121)

桉树常见生理缺素病症的初步分析张英 王会利 李娜 (123)

桃花心木低温危害调查陈剑成 吴俊 宾耀梅 覃耀锐 (125)

木槿繁殖与栽培技术黄志娟 (127)

双峰县林木种苗工作现状及对策刘林祥 朱建平 (129)

岑软2号、3号等油茶无性系花粉配合力测定张乃燕 陈国臣 王东雪 江泽鹏 赵海鹄 (1)

岑软2号、3号等油茶无性系花粉生活力研究李开祥 张乃燕 黄开顺 梁文汇 江泽鹏 (4)

桉树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陈晓明 刘海龙 蔡玲 (8)

杂交松不定芽的增殖项东云 刘海龙 吴幼媚 蔡玲 陈晓明 (14)

不同桉树无性系幼苗叶片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性比较肖青青 项东云 姚瑞玲 申文辉 (17)

断根对滇润楠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强 周筑 毕波 张学星 刘云彩 孙宏 陈德生 (23)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明安刚 温远光 朱宏光 王磊 (26)

竹丝模压刨花板的工艺优化研究李权 唐贤明 李宁 项舟洋 张惠敏 罗建举 (31)

不同造林模式人工林碳贮量的预估及比较分析——以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为例文娟 金大刚 莫祝平 陆道调 秦武明 (35)

冻析法从杉木油中分离柏木醇的研究杨静 陆顺忠 李秋庭 刘洁 李娜 (39)

小花龙血树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成分分析黄凯 吴莉宇 (42)

莽草酸的研究综述邱米 马锦林 张日清 陆顺忠 李娜 (45)

自流滴灌技术在油茶丰产栽培中的应用试验廖健明 马锦林 陈国臣 张乃燕 江泽鹏 黄开顺 (48)

油茶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效果分析江泽鹏 张乃燕 陈国臣 赵海鹄 王东雪 (52)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期授粉率的影响赵海鹄 张乃燕 王东雪 黄开顺 江泽鹏 黄莉雅 (55)

桉树高效采穗圃营建技术及穗条产量与质量评价黄金使 韦颖文 杨开太 张智 (58)

桉树苗圃病虫害预防与监控体系的建立韦颖文 黄宏喜 易萍 覃子海 (61)

麻疯树丰产栽培技术杨燕红 覃伟远 (63)

林业科学范文第3篇

2.玉米苗期调亏技术的研究谭国波,赵立群,张丽华,赵洪祥,方向前,孟祥盟,闫伟平,徐长洪,韩喜国,边少锋,TANGuo-bo,ZHAOLi-qun,ZhangLi-hua,ZHAOHong-xiang,FANGXiang-qian,MENGXiang-meng,YANWei-ping,XUChang-hong,HANXi-guo,BIANShao-feng

3.多抗性玉米自交系丹3130的选育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曹祖波,何晶,景希强,宁家林,高洪敏,于兵,刘君,CAOZu-bo,HEJing,JINGXi-qiang,NINGJia-lin,GAOHong-min,YUBing,LIUJun

4.高梁南育的栽培管理与选种李继洪,李玉发,胡喜连,高士杰,LIJi-hong,LIYU-fa,HUXi-lian,GAOShi-jie

5.水稻新品种通禾832选育报告李彦利,贾玉敏,孟令君,严光彬,王万成,李东阳,LIYan-li,JIAYu-min,MENGLing-jun,YANGuang-bin,WANGWan-cheng,LIDong-yang

6.转Epsps基因大豆RR47对常规除草剂耐性的室内测定康岭生,王玉民,李葱葱,邵改革,邢珍娟,张明,KANGLing-sheng,WANGYu-Min,LICong-cong,SHAOGai-ge,XINGZhen-juan,ZhangMing

7.BPS28发酵液抗菌谱及抗菌物质稳定性测试姜海波,徐文静,杜茜,许修宏,李启云,JIANGHai-bo,XUWen-jing,DUQian,XUXiu-hong,LIQi-yun

8.一株铰链孢属真菌培养条件及激活蛋白的提取高茹媛,徐文静,杜茜,李启云,许修宏,GAORu-yuan,XUWen-jing,DUQian,LIQi-yun,XUXiu-hong

9.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与苏打盐碱土工程改良李凯,王勇,窦森,LIKai,WANGYong,DOUSen

10.聚合物包膜肥料的控释性研究孙家琪,宋学君,孙挺,石元亮,SUNJia-qi,SONGXue-jun,SUNTing,SHIYuan-liang

11.蓖麻枯萎病研究初探刘伟,冷廷瑞,张云万,肖焕玉,石伟,LIUWei,LENGTing-rui,ZHANGYun-wan,XiaoHuan-yu,SHIWei

12.赤眼蜂滞育研究及应用进展吉林农业科学 张俊杰,孙光芝,杜文梅,阮长春,ZHANGJun-jie,SUNGuang-zhi,DUWen-mei,RUANChang-chun

13.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赵海燕,丛斌,滕晓改,ZHAOHai-yan,CONGBin,TENGXiao-gai

14.寄生蜂抗药性研究进展李增梅,岳晖,邓立刚,赵平娟,LIZeng-mei,YUEHui,DENGLi-gang,ZHAOPing-juan

15.郏县红牛细胞色素B序列测定及多态性分析唐立刚,TANGLi-Gang

16.盐胁迫对白三叶茎的POD、CAT的影响研究刘会超,贾文庆,LIUHui-chao,JIAWen-qing

17.耐寒性油菜的品比试验崔文芳,王俊超,阎春红,白瑞哲,CUIWen-fang,WANGJun-chao,YANChun-hong,BAIRui-zhe

18.不同播种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梁烜赫,高华援,王凤,尚微微,高淑范,白侠,LIANGXuan-he,GAOHua-yuan,WANGFeng,SHANGWei-wei,GAOShu-fan,BAIXia

19.碱蓬保护地设施高效栽培技术杜兴臣,李培樱,关法春,DUXing-chen,LIPei-ying,GUANFa-Chun

20.沙地果树水雾微喷灌高效节水技术研究杨静,刘慧涛,宋铸福,任军,YANGJing,LIUHi-tao,SONGZhu-fu,RENJun

21.吉林省菜豆地方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现状徐丽鸣,张波,XULi-ming,ZHANGBo

22.吉林省马铃薯的冬季贮藏与管理张志英,张胜利,李彦军,ZHANGZhi-ying,ZHANGSheng-li,LIYan-jun

23.基于玉米水分与环境温度控制的实用玉米储藏技术陈士明,CHENShi-ming

1.杂交豆2号选育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彭宝,赵丽梅,王曙明,程砚喜,孙寰,王跃强,李建平,张伟龙,PENGBao,ZHAOLi-mei,WANGShu-ming,CHENGYan-xi,SUNHuan,WANGYue-qiang,LIJian-ping,ZHANGWei-long

2.灌浆期谷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钟岩,周吉锋,祁宏英,牟金明,ZHONGYan,ZHOUJi-feng,QIHong-ying,MOUJin-ming

3."十五"期间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及其评价程延喜,孔祥梅,王曙明,彭宝,张伟龙,王跃强,张鸣浩,赵丽梅,王富成

4.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普通小麦的亲和性研究薛香,茹振钢,郜庆炉,郭丽,XUEXiang,RUZhen-gang,GAOQing-lu,GuoLi

5.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演化的研究进展郑洪兵,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伟堂,徐克章,陆静梅,ZHENGHong-bing,LIUWu-ren,ZHENGJin-yu,LUOYang,LIWei-tang,XUKe-zhang,LUJing-mei

6.紧凑型玉米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李安,刘晶,LiAn,LIUJing

7.矮秆大豆品种吉密豆1号的选育报告刘宝泉,闫昊,胡桂芳,王博,LIUBao-quan,YANHao,HUGui-fang,WANGBo

8.玉米自交系通LH3的选育及应用李光发,张淑琴,曲刚,邬生辉,徐宝锋,许正学

9.依据土壤有效磷测定值推荐玉米磷肥最佳用量张国辉,谢佳贵,王立春,尹彩侠,侯云鹏,王秀芳,张宽,ZHANGGuo-hui,XIEJia-gui,WANGLi-chun,YINCai-xia,HOUYun-peng,WANGXiu-fang,ZHANGKuan

10.干旱胁迫下氮对烤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刘丹,朴世领,郑仙霞,郑艳春,金春姬,LIUDan,PIAOShi-ling,ZHENGXian-xia,ZHENGYan-chun,JINChun-ji

11.叶面肥对椒样薄荷增产作用的研究杨保仑,曹中广,王守春,孙丽波,吕晓光,王新颖,张淑琴,YANGBao-lun,CAOZhong-guang,WANGShou-chun,SUNLi-bo,LUXiao-guang,WANGXin-ying,ZHANGShu-qin

12.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李楠,李明姝,颜秀娟,孙星邈,马金宝,张子臣,韩喜福,王敏谦

13.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研究进展李茂海,李建平,杨桂华,刘金文,侯云龙,曲文丽,LIMao-hai,LIJian-ping,YANGGui-hua,LIUJin-wen,HOUYun-long,QUWen-li

14.苜蓿的营养、饲喂方式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杨丽,徐安凯,YANGLi,XUAn-kai

15.白腐真菌产木质素降解酶的条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崔艳红,张海棠,孟庆辉,王艳荣,CUIYan-hong,ZHANGHai-tang,MENGQing-hui,WANGYan-rong

16.生物技术在果树上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芦宁超,张冰冰

17.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蔬菜中甲基对硫磷农药和呋喃丹的优化赖晶晶,罗丽,程温莹,LAIJing-jing,LUOLi,CHENGWen-ying

18.吉林省生物质能发展与展望郭金瑞,边秀芝,王昱,闫孝贡,任军,GUOJin-rui,BIANXiu-zhi,WANGYu,YANXiao-gong,RENJun

19.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防旱抗旱综合技术对策刘玉涛,王宇先,赵德春,连永利,孙晓波

20.以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张骁勇,景喆,ZHANGXiao-yong,JINGZhe

1.吉林省玉米超高产品种探讨金明华,苏义臣,苏桂华,JINMing-hua,SUYi-chen,SUGui-hua

2.高油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滕文星,宋继娟,黄文

3.吉林省优质水稻育种现状及对策郭桂珍,张三元,董云刚,张俊国

4.玉米子粒容重的相关性分析苏义臣,金明华,苏桂华,万力波,SUYi-chen,JINMing-hua,SUGui-hua,WANLi-bo

5.黄改系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与生产中的利用前景分析于明彦,刘兴贰,郭秀芹,李耀光,YUMing-yan,LIUXing-er,GUOXiu-qin,LIYao-guang

6.汽雾法生产马铃薯微型薯技术的研究李功义,梁杰

7.试论糯玉米新的育种目标及发展战略付立中,胡国宏,冯家中,FULi-zhong,HUGuo-hong,FENGJia-zhong

8.水稻新品种通禾820选育报告李彦利,孟令君,贾玉敏,严光彬,王万成,牛宏伟

9.我国肥料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任军,边秀芝,郭金瑞,RENJun,BIANXiu-zhi,GUOJin-rui

10.吉林农业科学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李万良,刘武仁,LIWan-liang,LIUWu-ren

11.硅钙肥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王厚胜,王吉春,李才库,周贵林,封云,刘世梅,WANGHou-sheng,WANGJi-chun,LICai-ku,ZHOUGui-lin,FENGYun,LIUShi-mei

12.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评价任金平,郭晓莉,刘晓梅,李莉,孙辉

13.15%硝草酮油悬剂苗后防除玉米田杂草应用技术研究王广祥,刘喜尧,王喜军,张德兴,陈佳星,WANGGuang-xiang,LIUXi-yao,WANGXi-jun,ZHANGDe-xing,CHENJia-xing

14.40%福分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林秀峰,王国良,姜亚会

15.β-氨基丁酸诱导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初步探讨李莉,郭晓丽,刘振蛟,刘晓梅,韩润亭,张金花,孙辉,任金平hHTTp://

16.玉米一次深施复合肥对产量及施肥效率的影响闫广艳,黄剑秋,YANGuang-yan,HUANGJian-qiu

17.脲酶抑制剂在我国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现状刘海燕,于维,苏秀侠,任艳

18.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创新的思考张凌,王昕,ZHANGLing,WANGXin

19.浅论高寒地区裸燕麦的开发及综合利用王雁丽,林凤仙,赵英

20.发展农村再生清洁能源沼气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李权,陈小平

21.甘薯的实用价值及在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崔坤,王晓梅,宋丽润,周清林,刘玉兰,CUIKun,WANGXiao-mei,SONGLi-run,ZHOUQing-lin,LIUYu-lan

1.水稻优质品种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产量与品质的适应性分析王成瑷,张文香,赵磊,李井卫,赵秀哲,高连文,朴燕

2.等离子体处理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马晓萍,杨光宇,王洋,陈健

3.大豆高产种植方式的研究邱强,李东波,石一鸣,闫晓艳,宋志峰,贺长健,唐晓博

4.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宋继娟,柳金来,周柏明,崔明元,刘荣清,李刚

5.吉林省谷子高产理论研究进展刘晓辉,高士杰,郭中校,LIUXiao-hui,GAOShi-jie,GUOZhong-xiao

6.几种固形栽培基质物料的理化性状比较吴继红,WUJi-hong

7.吉林省中矮秆高粱杂交种主要性状分析王鼐,刘红新,苏颖,李玉发

8.提高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几项措施岳尧海,任军,刘阵库,YUEYao-hai,RENJun,LIUZhen-ku

9.马铃薯春季高产栽培技术李金荣,吴畏

10.高粱杂交种四杂42选育报告王江红,马忠良,周紫阳,张淑君,闫红艳,李光华,马英慧

11.粳稻成熟胚高频率再生因素的研究郝文媛,王丕武,林秀峰,姚丹,武丽敏

12.动物育种中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张国梁,金海国

13.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分析宋淑云,晋齐鸣,张伟,李红,沙洪林,王立新

14.对吉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稻瘟病的抗性鉴定郭晓莉,杨惠,任金平,刘晓梅,张金花,韩润亭,李莉,孙辉,刘继荣,GUOXiao-li,YANGHui,RENJin-ping,LIUXiao-mei,ZHANGJin-hua,HANRun-ting,LILi,SUNHui,LIUJi-rong

15.蓖麻籽水提物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测定吴雪平,邓天福,项志锋,WUXue-ping,DENGTian-fu,XIANGZhi-feng

16.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吴海燕,孙淑荣,范作伟,刘春光,杨天宇,王丽华

17.李褐腐病发生与综合防治吉林农业科学 李力莹,宿延令,别清进,唐丽萍

18.我国缓、控肥料发展现状及对策谢佳贵,王立春,尹彩侠,张国辉,侯云鹏

19.麦茬复种饲料作物的研究张云影,于维,刘晨,曲祥春,高国臣,陈敬国,何中国,梅冬林,陈自胜

20.吉林省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杨连玉,张国梁,于维,刘金云

21.发展高产奶牛途径浅析王晓阳,吕礼良,王大广,郎洪彦,王浩

22.发展吉林省有机大豆几个问题的探讨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彭宝,程砚喜,孙寰

23.由专利分析看吉林省大豆遗传育种领域技术创新张雪清,周保刚

1.玉米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刘鹏,任英,王洪秋

2.21世纪特用谷子育种思考刘晓辉,杨明,宋桂芹,高士杰

3.简单重复序列的研究与应用朴红梅,王玉民,刘宪虎,王景余,金成海

4.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陈伯全,杨春,洪静,杨亚娟,任金华

5.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玉米覆膜与裸地栽培效果分析方向前,孟祥盟,郭法申,柴寿江,孙国臣,李海元

6.吉林省水改旱田种植大豆技术措施程延喜,孔祥梅,越刚

7.大豆异黄酮研究与育种概况孟凡钢,富健,孟庆良,彭辉,陈书森,宋志峰

8.高产、高淀粉高粱杂交种四杂40选育报告张淑君,王江红,马忠良,周紫阳,阎鸿雁,李光华,马英慧

9.水稻新品种吉粳81选育报告侯春香,金成海,王景余,方秀琴

10.盐渍化土壤向日葵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张喜印,王秀芝,刁立伟,王瑞,陈秀兰,孙毅

11.浅析氮肥对生态环境负效应及对策高洪军,朱平,彭畅

12.白僵菌填充剂对孢子活力的影响研究杨敏芝

13.吉林省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朱平,彭畅,高洪军,刘淑环,张林,李长玺

14.浅析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机化发展李军,韩成伟

15.氨基酸分析中的柱前衍生技术宋志峰,王丽,纪锋,金卫东

1.分布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穗的影响徐寿军,冯永祥

2.W-HE包衣剂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李艳杰

3.黑龙江省干旱区耐旱丰产型玉米育种的迫切性探讨孙善文

4.水稻新品种长白11(吉丰3号)的选育报告赵劲松,张三元,张俊国,李彻

5.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九稻3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刘才哲,周广春,张增明,郭桂珍

6.温度对螟黄赤眼蜂不同品系的影响鲁新,李丽娟,张国红

7.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危害控制技术郭明智,孙雅杰

8.蓖麻枯萎病主要发生规律的研究沙洪林,晋齐鸣,李红,李大敬

9.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诞生

10.分子生物学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李茂海,丛斌,李建平,杨光冬,杨春英

11.吉林农业科学 黄瓜苗期对缺钙胁迫的反应王丽萍,陈贵林

12.吉林省草业经济发展优势及其途径分析王志锋,张世忠

13.入世后我国果业发展的形势及对策王东,唐雪东,刘晓嘉

林业科学范文第4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林业科学范文第5篇

樟树与马尾松群落净土壤氮矿化速率的比较段伟;闫文德;王光军;朱凡;梁小翠;李树战;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太阳辐射特征研究崔莎莎;康文星;赵仲辉;邓湘雯;

吕建雄研究员受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湖南澧县防护林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柏方敏;田大伦;赵梅芳;梁小翠;

壶瓶山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分析及保护对策康祖杰;杨道德;陈华;田书荣;张国珍;

马占相思接种根瘤菌对根际微生物及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耿森;黄宝灵;吕成群;伍荣善;梁德政;何汉冲;

棋盘山风景区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谷晓萍;殷有;于丽芬;曹明玉;谷丽萍;周永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向左甫博士受聘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灵长类专家组成员

流溪河流域数字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苏开君;佃袁勇;张卓文;王光;雷云飞;

油茶SRAP标记的PCR体系建立与优化祝全东;张党权;李晓云;杨书斌;韩欣;宋志丹;刘作梅;赵倩;谢晓敏;邝先松;

11个中国梨品种S基因型的鉴定邓建军;谭晓风;包梅荣;乌云塔娜;张琳;曹玉芬;

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与造纸植物转基因改良应用研究谷振军;张党权;黄青云;

油料树种光皮树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李正茂;李昌珠;张良波;李培旺;李典军;

遮荫处理对臭椿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闫兴富;方苏;李静;杜茜;周立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小分队被评为湖南省先进科技小分队

湖南桂阳马尾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杨玉洁;张冬林;杨模华;李志辉;唐效蓉;丁贵杰;谭晓风;

柳杉种子园亲本遗传变异规律与选择欧阳磊;

冠层部位对三倍体毛白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富丰珍;徐程扬;李广德;贾黎明;

4种暖季型草坪草的抗旱性分析吕静;刘卫东;王丽;舒必超;刘瑞峰;

3种山茶属植物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赵鸿杰;乔龙巴图;殷爱华;薛克娜;胡羡聪;卢永梅;

尾巨桉/金属复合材料层间剪应力分布特征的有限元解析;胡传双;李凯夫;

软木的热解特性和热动力学研究魏新莉;向仕龙;

油茶根际硅酸盐细菌拮抗菌筛选及稳定性分析周国英;苟志辉;郝艳;李河;

厚荚相思树种根瘤菌的抗逆性研究杨群;吕成群;黄宝灵;付淼;耿森;

基于CFD的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与性能预测谢洁飞;李香桂;杨辉;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人体建模及座椅舒适性分析汤小红;黄璐;杨岳;

冲击式食物破碎机内部流场模拟及实验研究杨波;李新华;张奇志;初海波;

基于改进的CLARANS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研究李光宇;

基于分布式数据入侵检测模型研究彭国星;

校园网认证中心CA的设计吴向东;

湖南益阳毛竹化学成分的研究范友华;蔡亚平;胡伟;陈景震;陈长青;

基于IBRF神经网络的泥石流预测研究黄元江;

线性回归模型中参数的平衡LS估计的性质柏超;

Sox10在感觉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英文)章卓;苏建明;肖调义;

混合盐溶液中KLPAAM复合高吸水树脂吸液性能的研究谢建军;何新建;张绘营;黄凯;韩心强;

圆竹双轴向压缩方法的研究王戈;陈复明;程海涛;李贤军;谌晓梦;陈红;

TopSolid平台下柜类家具智能标准柜库的研究与实现刘舸;刘子川;马英;

桥梁箱梁孔道灌浆质量检测中冲击回波法的应用周先雁;栾健;王智丰;

开口薄壁箱平转施工拱桥重心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田仲初;钟伟;蒋田勇;谢海波;

多因素影响下的车辆振动试验杨果岳;张家生;王晅;黄永强;

分数导数粘弹性土层中单桩扭转振动的研究骆文和;

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朱小旺;蒋绍坚;

4WS2000高杆芦苇收割机割台的设计马庆勇;田莉;吴学东;陈飞;

南方枣品种花粉育性与花药内源激素的变化何钢;李樊;唐宁浩;刘贤桂;李建安;

观叶植物的分类及湖南乡土观叶植物资源朱玲;张斌;祁承经;

基于TM的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王宏全;孙晓梅;张灿明;李子敬;李忠国;

鼎湖山锥栗粗死木质残体雨季呼吸特征研究杨方方;李跃林;

四种杨属植物的热值及灰分含量的比较刘灿;李宏;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乔永;孙向阳;李素艳;王勇;郭晓晓;

常绿阔叶树叶面积指数与其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上海地区主要常绿阔叶树种为例高凯;秦俊;胡永红;

维生素溶液对闽楠种子活力的影响李铁华;文仕知;彭险峰;喻勋林;

油茶林分光合特性的研究李建安;何志祥;孙颖;吕芳德;胡芳名;杨伟;刘儒;郜爱玲;陈正文;陈瑶;廖芳;

半红树植物水黄皮幼苗耐盐性的研究邱凤英;李志辉;廖宝文;

Co-rrp基因小干扰RNA载体的构建及烟草中的遗传转化包梅荣;谭晓风;乌云塔娜;张琳;

樟树叶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王芃;张党权;章怀云;郭林林;宋志丹;韩欣;陈鸿鹏;曾艳玲;

川桂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李姣娟;周尽花;戴瑜;黄克瀛;

8种柏科植物的精气成分及其生理功效分析吴章文;吴楚材;陈奕洪;谭益民;郑群明;

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黄卫文;李忠海;黎继烈;钟海雁;

柚皮中柚皮甙的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叶翠层;周尽花;吴宇雄;孙汉洲;

吴章文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简介

基于的林地分级与估价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曾思齐;杨文军;

物流网络的可靠性及概率特征研究陈德良;陈治亚;

基于PCA和BP神经网络的O—糖基化位点的预测和模式分析王楚正;谭晓风;陈延伟;何伟;

N~+注入诱变黑曲霉选育单宁酶生产菌株丁丽霞;黎继烈;钟海雁;

产甲壳素脱乙酰酶霉菌A4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万芳芳;刘高强;赵艳;何苑嗥;周国英;

一种分离自皱边石杉茎尖共生藻类的鉴定及培养张慧;马英姿;杨波华;宋荣;

山楂中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刘巧利;王柳云;严建业;王元清;

灵芝多糖提取条件优化的快速方法熊东林;姚跃飞;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发酵转化虎杖提高白藜芦醇收率的研究龚云杰;王卫;曾柏全;黎继烈;姚跃飞;

双水相萃取法分离纯化银针茶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彭佳黛;冯倩;陈浩春;孙吉康;

里氏木霉Rut—30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优化杜先林;李辉;王义强;陈介南;张伟涛;

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产脂肪酶发酵条件张蕾;黎继烈;蒋丽娟;

尾巨桉/金属板复合材料层间正应力分布特征的有限元解析;胡传双;李凯夫;

酶解法制备冰糖脐橙全果汁饮料的研究郭静;曾柏全;刘艳;曾琳;彭俊;

运营期高速公路沿线湿地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祝遵凌;胡海波;曹剑;崔利杰;

土壤铅污染对小白菜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张好岩;何丽萍;吕果;吴顺;

木质层孔菌对不同染料脱色降解的研究郭瑶;董旭杰;曹福祥;龙绛雪;

我国南方道路除冰机振动滚筒的研究刘长生;

月塘公跨铁立交桥高位落梁设计与施工任森智;贺国京;常晓义;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胡圣军;

2种松科植物精油对蚊虫的毒杀作用扶巧梅;彭映辉;熊国红;陈飞飞;秦巧慧;申鸽;曾冬琴;张云;陈倩静;

天竺桂叶精油成分分析及其对蚊虫的毒杀作用申鸽;彭映辉;秦巧慧;熊国红;扶巧梅;曾冬琴;陈飞飞;张云;

三七花总皂苷的微波辅助提取胡尚力;王义强;

蛇根木根部生物碱积累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李玉萍;龙绛雪;曹福祥;董旭杰;

臭氧与高氧处理对采后草莓品质的影响龚吉军;唐静;李振华;赵延华;

壳聚糖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涂膜对葡萄品质的影响许志;曾柏全;赵莹;阮伟达;刘至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介

洞庭湖西岸区防护林土壤与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柏方敏;田大伦;方晰;闫文德;梁小翠;

湖南会同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种内种间竞争研究刘韶辉;项文化;赵丽娟;田大伦;

长沙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高述超;田大伦;闫文德;方晰;项文化;梁小翠;

不同自然光环境下土庄绣线菊的生理生态响应冯强;刘宁;王暾;

南岳衡山甜槠林群落分析李传霞;

湖北省杨树优良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杨春惠;吴育中;胡勇华;杨迁超;

林分密度及施肥对马尾松林产脂量的影响安宁;丁贵杰;谌红辉;

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花器特征及花粉萌发率廖婷;袁德义;袁军;王耀辉;

湖南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基本特征颜立红;蒋利媛;向光锋;刘艳;

油茶FatB基因全长cDNA的分离克隆及序列分析郭静怡;谭晓风;王威浩;张党权;张琳;陈鸿鹏;

光皮树不同无性系实生苗与嫁接苗的形态比较赵冰一;蒋丽娟;

长沙市立体绿化降温节能效益分析杨志强;刘滔;军;王光军;

笋用竹正常植株和病害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分析高海有;邓超颖;周小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枸骨叶总皂甙提取工艺的研究张风礼;曾超珍;刘志祥;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庞燕;王忠伟;

生态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格局及其角色的定位分析旷雄杰;

边界条件对二维相对运动的影响分析罗勇锋;龚志强;

低游离TDI含量聚氨酯固化剂的研究孙德彬;花铁果;

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玉米秆表面改性的研究陈桂华;向仕龙;周鲁英;

原竹对剖联丝展开片材加工与竹木复合层积材制造技术丁定安;孙晓东;李阳;陈景震;邓腊云;何合高;卜海坤;

动磁式直线冰箱压缩机数值模拟与分析谢洁飞;李新华;肖周勇;

边坡软弱层评价中全波列声波测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谢忠球;肖宏彬;李珍玉;张玉池;

连续钢桁梁桥车桥振动的模态法分析杨仕若;

余热与太阳能驱动汽车空调系统钟吉湘;

分数导数粘弹性模型描述的土体中球形空腔的稳态响应刘林超;苏子平;

雷公藤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和选择李键;李建鹃;吴承祯;洪伟;林晗;范海兰;谢安强;

配方施肥对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刘昌勇;李钦;杜红岩;朱景乐;

中国梨新SFBB-gamma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乌云塔娜;包梅荣;李铁柱;

梨S_(12)-RNase基因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研究刘学英;乌云塔娜;

轻型基质理化性质变化对金叶榆容器苗生长的影响邓华平;杨桂娟;王正超;蔺耀辉;

不同灌溉水平下两个茶属植物品种的形态和生理反应龙维;文仕知;张冬林;孙友平;

不同化学药剂对大果蔷薇种子萌发的影响李永红;费芳;王春梅;

湖南杜鹃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康用权;彭春良;廖菊阳;陈迎辉;吉悦娜;

湿地松全同胞家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吴际友;李志辉;龙应忠;童方平;王旭军;廖德志;刘立华;陈亚时;

白花泡桐优树组织培养幼化技术研究李芳东;邓建军;张悦;刘昌勇;

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耐湿景观树种引种适应性评价与选择刘娜娜;

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和人工引种促花研究陈迎辉;彭春良;李迪友;黄承前;

尾叶桉×细叶桉杂种生长与耐寒性的联合选择何旭东;李发根;翁启杰;李梅;施季森;甘四明;

催裂剂对油茶果采后生理效应与品质的影响梁文斌;谭益民;佘祥威;钟海雁;胡春水;熊芳;

低温胁迫对5种柽柳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司剑华;卢素锦;

南方4种木本植物相对叶绿素指标及其分布柯娴氡;贺立静;苏志尧;

尾叶桉家系木材性状的变异研究李光友;徐建民;杜志鹄;韩超;王伟;李宝琦;朱鹏;

热压过程竹材的径向应变特性韩健;高喜桃;

游憩践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的影响研究付红军;杨懿琨;

全波形LiDar数据分解方法的研究刘峰;谭畅;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森林培育学科优势研究团队简介(一)

吴际友研究员

高校校园新旧整合设计模式的系统分析与建构——以湖南大学与中南大学为例何玮;

基于J2EE框架与ExtJS的Web系统登录设计刘震宇;肖武魁;

不同桤木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周德明;李遥;

PAAM高吸水树脂吸水速率研究宋文淼;张汇营;韩心强;黄凯;罗迎社;

单宁酸制备没食子酸丙酯的工艺研究王贵武;陈茜文;谷文众;

橡实淀粉可食用性技术的研究田玉峰;李安平;谢碧霞;丁彦鹏;崔富贵;

凝固型葡萄酸豆奶加工工艺研究黄卫文;黎继烈;李忠海;钟海雁;

核壳乳液纸张湿强剂的实验影响因素探讨陈祥真;赵玉柱;高军;吴玉英;

基于遗传算法的交叉路口信号自适应配时优化李翔晟;

基于ARCGIS的青秀山生态敏感性研究肖京武;沈守云;廖秋林;王薇薇;

距离判别分析方法在深基坑桩基支护方式优选中的应用洪亮;宫凤强;陈强;金志仁;

基于灰色系统预测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的极限承载力胡焕校;夏凌云;周立祥;

《高规》中剪力墙偏心受压设计公式存在的问题黄太华;周先雁;谭萍;

螺旋钻成层土拔钻力的研究胡均平;徐圆;郭勇;宋光伟;陈炜;

湖南省生物柴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基于MAX038的信号发生器设计鲍祖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贤军博士获美国林产品研究所科研贡献奖

路基边坡草灌植被消减降雨侵蚀作用机理探讨田国行;杨春;杨晓明;张玉书;

土壤质地和pH值对节肢动物多度的影响柳泽鑫;区余端;苏志尧;李镇魁;佟富春;

湖北省核桃栽培的几个技术战略问题刘湘林;付艳华;熊文蓉;周利;廖校丽;

乙烯抑制剂对卡特兰组织培养的影响及解剖学观察马生健;谢卫英;凌亮亮;曾富华;吴志华;谢耀坚;

延缓生长法保存长白山珍稀植物玫瑰种质初探顾地周;高捍东;邱德有;

杏李杂交新品种根癌病的药物治疗Ⅱ:田间效果和效益评价傅建敏;张兆欣;赵俊芳;杜兰英;乔趁峰;孙志强;

湖南杜鹃属植物研究现状及新记录廖菊阳;闫文德;朱颖芳;彭春良;黄滔;

油料树种光皮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李昌珠;张良波;李培旺;

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生物量的研究尹刚强;田大伦;方晰;项文化;邓湘雯;

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土壤水文的物理特征刘韶辉;项文化;方江平;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邓立斌;刘德晶;

赣无1油茶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与气象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左继林;徐林初;李江;龚春;雷小林;敖婉初;刘胜;幸伟年;何小三;

柳杉半同胞子代遗传变异与优良遗传型选择黄信金;

不同种源麻疯树苗期生长特性比较分析丁蕾;韦小丽;周小东;刘兵;靳德然;

楸树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赵坤;吴际友;程勇;王旭军;廖德志;刘卫东;

基于整体化理论的林木、林分生长模型模拟系统开发张江;吕勇;雷渊才;徐甜甜;

湖南河洑森林公园资源特征及景观规划吴毅;祁承经;邱德勇;

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及再生皮中木脂素类成分含量比较杜红岩;李钦;刘攀峰;刘昌勇;

李昌珠研究员

基于复合离散混沌迭代系统的半脆弱水印算法吴向东;

基于对象的激光点云数据城区树木识别方法刘峰;杨志高;

GPRS支持下的现代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研究黄元江;

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行为分析——以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彭晓玲;

网络最大流模型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刘琼英;全华;

黑腹果蝇miRNA前体的预测马闯;胡星驰;童潘;黄慧艳;

欧式木窗推台铣床主轴的动态响应分析张宏;孙永华;张有强;

中日传统家具雕刻装饰特征的比较分析张实;戴向东;黄艳丽;黄文泓;

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石军南;徐永新;刘清华;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滩地环境抑螺效果评价李锐祈;胡兴宜;周金星;杨水平;

植物配置对城市居住小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刘成一;余敏;陶毅;

基于实车的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单电机传动系统设计甘辉;雷正保;王素娟;

施肥对果园化栽培条件下杜仲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王会勤;杜红岩;杜兰英;杨绍彬;李福海;

用LZD-1000离子机注入N~+束诱变狗牙根的研究王利宝;张绵耀;刘卫东;刘瑞峰;张斌;王伟;

P肥对邓恩桉生长与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张宁南;吴炜;徐大平;李建文;李树忠;杨曾奖;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王玉娟;陈永忠;王瑞;王湘南;何小三;彭邵锋;杨小胡;

复合钠盐对两种桦树种子萌发的胁迫效应闫兴富;石淳;张靠稳;周立彪;

泡桐幼龄林配方施肥的初步研究卢漫;吴立潮;吴建平;吴天乐;赵建平;

翅荚木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袁德义;邹锋;何小勇;帅波;龙洪旭;

4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相关性研究陈彩虹;叶道碧;

桉树人工林冰雪灾害恢复的调查曾炳山;张剑;李建娟;刘英;陈李花;范春节;

大叶榉顶芽诱导与增殖培养汪灵丹;张日清;金晓玲;

鹅掌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占志勇;徐刚标;

不同林分密度对桉树幼林木材材性的影响张华林;李天会;吴志华;谢耀坚;韩斐扬;任世奇;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李贤军;傅峰;蔡智勇;乔建政;牟群英;刘元;黄泽才;

不同干扰背景下森林地表植被分布的多元分析王华南;解丹丹;苏志尧;

四种省藤属植物的光合特征与叶片性状及生长的相关性殷谷丽;唐建维;杨成源;高怀松;林乔良;

湖南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韩志刚;田大伦;张贵;

佛肚竹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龚燕飞;陈建华;吴耀辉;

粉单竹竹叶黄酮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吴耀辉;龚燕飞;陈建华;

森林红壤粒度分配和粘粒矿物的分析陈学泽;

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其分配邓华平;耿赓;王正超;

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研究叶绍明;谢伟东;蓝金宣;

王忠伟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简介

基于Socket定序法的通讯系统设计与实现辛动军;赵松;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P2P流量检测研究邓力为;周中伟;李阳;段辉良;

神经网络与主元分析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李云;刘霁;

不相容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研究朱承学;陈志刚;

农作物秸杆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王忠伟;卢立新;

林业科学范文第6篇

科技文献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指标,反映科学研究的结果,与科学的产生,发展,转向和淘汰等环节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文献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科学实际发展的某些规律。本文试图对林业科学研究文献的国家分布,主题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80年代初以来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1数据收集

从文献角度来分析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规律,首先必须确定一种国际性的综合报道林业科学研究文献的检索工具作为研究的统计对象。英联邦农业局主办的《CAB文摘》是世界闻名的农业类文摘杂志,它具有报道的国际性,内容的专业性,收集的广泛性,时间的及时性,质量的学术性及分类的确切性等特点。因此,把《CAB文摘》中的《ForestryAbstract幼(简称FA)作为文献数量统计对象,用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每年第1期的《FA》所报道的文献作为统计样本,总共7291篇文献,统计对象是合适的。

2数据分析和结果

2.1国家分布

将统计样本按作者工作机构的国别进行统计,得到表1。涉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按文献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前10位是美国、加拿大、印度、前苏联、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和中国。其文献数量占总数的60.5%。它们是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2主题分布

将统计样本按研究主题分类统计,再依照各主题内文献由多到少排序,得表2。然后,统计林业科学研究重点国家文献在各主题的分布;得表3。由表2、表3可知;

2.2.11980年以来,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造林学、森林植物生物学、森林物理环境、测树与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与其它无脊椎动物、森林真菌与病理学。其文献量占总数的74.6%。这说明以生物学为基础,以营造和培育森林为手段,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获取和利用森林产品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是这个时期林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本模式。重视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而不仅仅把它看作是只能获取木材,这反映了人们对森林作用和效能方面认识上的进步。

2.2.2对树木遗传育种的研究是不充足的,其文献量占4.1%,在16个主题中居第10位,这与生物遗传育种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与生物发展中应有的作用是不相称的,众所周知,在农业上,目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主要依赖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成就。这种情况表明林业科学的发展较农业滞后。

2.2.3研究最少的几个主题是:树木年轮学,与树木气象学,林地利用与自然资源保护,防护林与水土保持。其文献量仅占2.7%。这反映出人们对森林与历史环境以及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用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十分欠缺的。

2.2.4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重点除森林植物生物学、造林学和森林生物环境外,把森林昆虫学的研究放到首要位置。这表明我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较其它国家更为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3.2.5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的一大灾害。但是世界各国对其研究很不够。在美国,对森林火害的研究文献量占3.1%,居16个主题中的第10位,加拿大,为2.4%,居第9位,而中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竟没有被《CAB》文摘收录,这表明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落后。

2.3时间分布

将统计样本按年份统计,得表4,并绘制成相应的坐标图(图1)。然后,将各年份的文献再按主题统计,得表5。从表4、表5可知:

林业科学范文第7篇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林业科学范文第8篇

学校分两个校区办学,九站校区地处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左家校区坐落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学校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4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9792.4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8.88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73.74万册,电子图书38万册,并加入了吉林省高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源共享平台。

全校现有教职工773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83人,占专任教师的34.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73人,占专任教师的70.4%。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吉林省“双百”优秀人才2人。

学校设有动物科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中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等14个教学院部,有35个本科专业,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教育学七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农(特产)为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优秀课程21门。

学校配有现代化的实验室、校园网、实践教学基地等基础设施。有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分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21个。现有农场、鹿狍场、药用植物园、丁程酿造中心等20个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007年被确立为“吉林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基地”,左家校区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8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获奖11项、获专利5项;培育玉米新品种1个、水稻新品种1个、葡萄新品种1个、玉竹新品种1个、食用菌新品种5个;公开222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11篇,SCI论文27篇。几年来,直接培训农业科技人员8 000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0余万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200多项。学校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直接为农民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2006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获吉林省优质人才项目二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国家的10所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林业科学范文第9篇

所谓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以正确、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林业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和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林业今后的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正确的管理和发展林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我国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当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必须的要求。

1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研究规范性而言,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下设很多分支,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当前,3S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管理、科研、预测及评估水平;改变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将研究过程转向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的监测能力;能适时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资源的获取方法,有纸质地图、小班图和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GIS获取的应用技术,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GIS集成技术等;二是基础平台的建设方法,例如,重庆市于2004年制定的第十四批科技攻关项目的GIS基础平台就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超图公司研发的SuperMapObjects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掌握3S技术的关键,例如,在重庆市的应用项目中就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GIS基础平台开发技术,包括高性能WebGIS技术、集中化数据服务技术等;二是数据建设标准化技术,包括矢量数据处理技术、地图快速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2.2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所谓林业科学数据的异构性,就是指林业科学数据所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所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语义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不同层面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因为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的核心目标,因此,消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语义层存在的异构性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在操作系统层面,通过WebServices技术的采用,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从而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层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也实现了它们之间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基于设计模式的多源数据访问组件,面向接口编程,从而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的引入,消解了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从而实现了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的自动交换。

2.3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林业区划在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在辅助指导林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种种弊端,既可以在图上直接、快速地进行县级林业区划工作,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快速调整分区个数与分区界线,为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把以往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并建立综合模型;对综合值Y按照一维分布划分n个区间,然后对各分区结果进行判别与分析,以得到各分区修正后的预测分区结果,从而确定合理的分区的数量;按照综合值Y对各分区进行融合,得出初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细小的多边形清除掉,最终得到县级林业区划图及区划结果。例如,以福建省永安市对象的县级林业区划,是以村为区划基本单元,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但由于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县级林业区划还没形成比较科学的区划因素体系。

林业科学范文第10篇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