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工程自动化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精选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1篇

1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

1.1多元化的以林养林模式

当前形势下,林业工程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苗木养林、以林木生产深加工林、以发展果业林等模式,通过科学生产、妥善管理等模式来保护林业发展,农林牧副渔同步经营的模式,逐渐打造出了集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既具有经济价值、兼具生态价值的经济林。主要采用林草相间种植、林渔同步经营、林菜与林果共同栽培等模式,以此来充分利用林地,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打造出一个动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最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林业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地方责任制发展模式

地方林业管理部门主管负责林业工程监管,全权负责指导、检查并监督林业工程建设,并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执行国家的林业政策制度,积极指示林业工程的相关原则、政策、制度、法规等,同时,不断进行引导,确保林业工程建设的高效开展。地方林业主管部门遵照特定的政策、法规等来指导林业工程建设,积极检查林业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审核林业工程资金的数量、使用以及归属等,集中归纳总结林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等,并负责有效推广。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同样负责相关工程任务的展开、落实以及完成等,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朝着地方责任制管理方向发展。

1.3品种日益丰富,关联性发展

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林业品种研发进程不断加快,林木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工程不但能独立发展,而且还实现了同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同步发展,依托于林业带动了关联性行业的发展。当前来看,日益丰富的林木品种,为与之相关的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在逐步打造出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相结合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工程建设形成了一个经济辐射范围,形成了多个林农生态圈,该生态圈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兼具生态功能,林业工程技术也刺激了其他关联性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正在支持并带动林业经济逐渐朝着正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4林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的加快,林业工程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各种林业技术被逐渐研发出来,被推广与应用于林业工程。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创新方向发展,依托于传统的林业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创造出全新的林业技术,各种新型林业品种得以培育、种植,林木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我国也积极引进国外林木品种,使我国的林木结构更具多元性、复杂性。

1.5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新时期,生态环保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健康、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更多的生态化林业技术正在被逐渐引进,林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审核力度,严厉打击非生态林业品种的培植。林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积极践行国家生态林建设标准,加大力度研发生态林业种植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是生态环保形势发展的结果,也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大势所趋,未来的林业工程技术只有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才能支持整个林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2.1积极更新林业品种

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源上控制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维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支持并带动着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可以围绕天然林进行分类,不断更新林业品种,积极引进新型品种,优化林业资源的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并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生态圈,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建设与健康发展。任何一类林业品种、资源等的引进、培育与发展都应该以生态、健康、良性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积极意义。

2.2生态化可持续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林业种植技术、培植技术,都应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技术所建设培育的工程项目,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本着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思想理念,从林业技术的引进、研发到推广,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林业品种,同时,应该制定林业技术生态化发展的法规制度,严格要求林业经营企业在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化经营。

2.3创建防护林工程系统

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应该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支持防护林建设,拓展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形成一个健全的防护林工程系统,利用防护林系统来防护自然灾害,发挥其自然环保功能,形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化防护系统,从而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

3总结

新形势下,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全新的目标和方向,主体趋向于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工程技术得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以林养林模式,支持并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的良性发展,推动着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健康发展。

作者:董素环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2篇

1 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林业工程产业化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需求与林业供给不相符的情况,使林业工程产品市场更加稳定。

林业工程产业化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经营方式,它的生产过程与社会性相结合,其出现于发展能够创造新的生产力。

林业工程产业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了社会对林木的需求,而无需从自然中索取,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林业工程产业化能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使林业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 以政策引导林业工程结构的优化

林业工程产业化虽以森林为依托,但是真正作为产品的应该是人工林,同时还要保护原始森林。要想促进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政府需在技术、经济两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首先要制定林业工程及其他绿色产业产业化的发展政策,对林业工程产业化的结构调整进行宏观引导监督,确保其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需制定林业工程资金吸纳模式,拓宽林业工程的融资渠道;以政策引导林业工程资源的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并将林业工程产品的加工引导集中至生态开发园并加快该区域内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林业工程产业有其特点:前期投入大、时间长。林业工程产业资金的回收除了受社会条件影响,还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要推动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需解决林业工程风险大及回收困难问题。

2.2 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

林业工程产业化,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作用,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是积极建立活立木市场。该市场要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第二要建立起价格引导机制。该机制要引导产品交易价格真实合理,以诚信来促进市场的公平交易。第三方面是要制定林业工程产业化的鼓励政策。通过这些政策促使林业工程产品的成本降低,保障林业工程产业化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林业工程产业化的林木生长一般周期较长,但是长成后利用的时间较长,如果不采伐使其转为商品化也比较容易操作。这些特点看出,林业工程产业化的产权交易适合市场需求。也适合于期货中需在不同时段交货的合同,而且林木进行期货交易可以使市场有序发展,还可以避免采伐后依然占地大、无法及时进行现金转换的问题。因此,今后林业工程体系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3 完善林业工程的基础服务设施

推动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还需完善林业的基础服务,并进一步完善林业工程的服务机构。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机构需包括:林业工程成果展示厅与区域性的林业工程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要按照业务功能开设林业工程服务窗口,这些窗口的主要公共包括林业工程办证;投、融资服务;林权的等级管理;科技、法律咨询等。建立完善的林业工程基础服务设施做好林业工程的咨询与培训工作,为林业工程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2.4 提倡建立林业工程产业协会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3篇

1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探索的意义

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究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理念,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切实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同时,全面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结合国家整体的社会形势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等整体的部署要求,探究适合地区实际的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从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视角,进一步推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减少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提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效能,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发展质量[1]。此外,全面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不断革新技术和方法,也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城市发展基础,推动林业工程管理和城市发展规划等有效地结合,从而降低能源损耗,提升资源最大化利用效能,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林业项目风险管控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全面推动现代化城市改革进程。

2林业工程建设管理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1不够重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是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重要基础事务。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面临新的格局。全面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规划,结合国家整体的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探究适合林业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效能[2]。但是,目前在林业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林业管理部门仍未深刻意识到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国家对林业工程相关的财政拨款力度不足,在林业工程项目规范化体系建设等方面,林业工程管理部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没有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在林业资源科学管理等方面也没有从加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平衡的视角进一步探究科学的管理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效能。

2.2林业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全面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需要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同时还应考虑国家整体形势,完善基础工作,筑牢发展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林业工程的最大价值。但是,目前在林业工程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部门没有结合实际健全相关的规范制度体系,在林业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等各个环节,没有考虑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从全面加强精细化管控的视角进一步制定完善的规章机制,国家也没有从全面加强造价管控的角度引导林业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全面加强成本控制和项目监督,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证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取得良好的效益,甚至出现资源浪费、资金挪用等问题[3]。

2.3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开展,需要林业管理部门的全面参与,要调动广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围绕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索研究,以更好地推动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但是,目前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部门没有从全面加强林业工程项目实施综合管控的视角对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在建设管理方面也没有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林业工程现代化信息载体建设,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动林业工程项目各个环节高效有序开展,也不利于提升林业工程建设综合效能。

3新形势下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完善举措探究

为进一步推动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切实夯实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3.1加强现代化林业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索

在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强规范体系的建设。要强化理念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探究适合林业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林业工程各项建设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施工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充分沟通,从全面加强资源整合的视角,全面分析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加强对各类资源的综合统筹利用,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考虑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自身的具体情况,探究适合林业工程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重要职能、权责分控、工作要求、流程安排及相关的考核评价标准等,从而引导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有序推进各个环节的工作,切实夯实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提升工程项目综合建设效能。

3.2加强现代化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探索

在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理念创新探索,积极寻求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方法的引进探索,提升林业工程综合建设效能。为此,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配置专业强大的力量,为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提供稳定的队伍支持。要结合新形势下市场改革发展的情况,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完善林业发展体系规划。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开展要和城市发展规划统筹衔接,从长远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合理规划林业工程项目规划,避免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开展要不断总结经验,针对施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加强风险排查,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施工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以此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和效益。

3.3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专业队伍的培育

要提高林业工程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组织管理,优化组织架构,围绕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加强工程专业团队的组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尤其是对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行业规范、工程施工管理制度、职业素养、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开展专业培训,严格考核评价体系,将林业工程管理人员的业绩和工程项目整体推进情况相挂钩,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奋进,持续创新,切实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专业化水平。

3.4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智能化体系构建

应围绕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开展,充分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强化林业工程智能化体系建设。林业工程涉及管理、施工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收集施工及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各方面信息并加以应用,才能确保信息对称,并为项目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工程施工管理形成的各类信息非常关键,施工管理人员要高度树立敏感意识,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好深度的开发应用,善于总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整改,以此切实提升工程建设整体管理成效。在智慧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投入开发,可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工程项目的有序实施,要加强信息的安全防护,强化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综合管控水平。林业建设者应结合实际,全面加强智能化体系建设,及时采集工程施工全过程、各方面形成的信息,并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存相关的信息资料,并结合信息及时挖掘可能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工程项目的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结束语

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应结合实际,全面加强现代化体系建设,注重理念、技术、方法的创新,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智能化管理,注重风险防控,不断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管理队伍的职业素养,强化综合管理,以此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娟娟.对加强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73-74.

[2]张芳兰.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2):56.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4篇

1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意义

1.1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

人类认识事物,要从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与掌握,按其自然规律挖掘其潜力,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工程不单单是植树栽果的问题,而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林业工程,怎样长期、稳定、持续地发挥林业工程的效能,一直是林业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林业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更加深人,更加明确了林业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这就是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由于林业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现代化的林业不是盲目生产、粗放经营,而是以恢复和调整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为目的,使林业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以保证持续、稳定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随着人们对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刻,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有所改变。经过十年的工程造林实践,摆脱了传统的零打碎敲的造林方式。规模大、质量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长短结合,已成为造林工程的显著特点。生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商品意识的提高,促使人们把林业和生态经济结合在一起,发展了新型的林业工程模式—生态经济林业工程。

林业是大农业的绿色屏障及组成部分。农业的“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必然导致林业的现代化。在实践中,人们尝到了单一经营、陡坡开荒的苦头,也从良好的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工程中受到启迪,树立了综合治理、“三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发展生态经济林业的思想。生态经济工程已由单纯生态利用,发展到多功能、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人们从就绿化搞造林的思想束缚下解脱出来,认识到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不仅要从生态效益出发,而且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持续发展、永续利用。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效益转化,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林业资源自身是一大物质财富。它不单纯是绿和美的象征,也是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经济产业。

1.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把市场经济的思想注入林业工程建设,增强了林业建设的活力。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林业自然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有些林业工程的林业资源商品转换率低下,导致资源退化,不能保持林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其间很少有人思考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多级利用,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而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则既要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积极保护治理资源,使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多级、多层次循环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从而引导农民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林副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市场竞争,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林产品的名、特、稀、优和集约经营,调动了农民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

1.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具有自我完善滚动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贯穿了整个体系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的思想。其原则是长短结合、立体种植。在种植模式上克服了单一经营的思想,贯彻了乔、灌、草、经济作物相结合的方针。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林种结构的调整,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林。这就为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林副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利用,使工程建设者短期内即可受益,依靠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本身,为经营林业工程提供资金,增强自我积累和造血功能。随着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围山转”为主的综合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丘陵山区普遍展开。在造林整地当年,可种植豆类、薯类及药材等经济作物。开发者当年即可获益,从而诱发了农民群众开发荒山,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山场、荒滩等自然资源就是经济资源。通过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转化、利用自然资源的欲望,并使之主动寻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内涵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高效生态体系林业工程。它是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环境建立人工森林群落的基础上,发挥整个林业体系的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由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生物群体组成的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它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运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在人工生态体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并具有连接各种生产事业和启动整体生态、经济功能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配置和组装,以及立体分布,生物种群占有不同空间,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和地力,呈现“三维”结构。在物质循环上,充分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循环”效益,强化物流和能流,增加人工生态系统物流、能流产出,和对物能的多层次利用,以节省附加能量和资源投入量,生产尽可能多的林副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林副产品实行多层次深加工,使林业工程转化为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产业工程。通过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工森林生物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空上进行了合理的乔、灌、草结合,林粮、林药、林草间作套种,体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组装模式。这样组装起来的林业人工生态系统,能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挖掘林地的生产潜力。由于多元配置,使之比单一经营的林业工程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由于增加了动植物种类,使地表、林冠层以及系统附近的农田、水利设施等多种工程免遭水冲沙压、减少病虫害蔓延滋生,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养长,以果养林,以林副产品的多层次综合加工促资源开发,以多种经营促资源转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和肥力的利用率,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经营目的。从社会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集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林业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促进了贮藏、加工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价值,从而产生向种植业以外的领域转移劳动力的欲望。这无疑促进了贸工商型林业的发展。从经济再生产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再生产的开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持续、稳定的再生产,必然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的发展又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林业资源的再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就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物质保障。从而实现了林业资源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目的,真正使林业生产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建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必须按照不同的地貌类型和立地条件,本着综合治理、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配置林种,选择树种、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群落类型,做到林农、林牧结合,立体种植,林果林粮兼顾,长短结合。卢龙县的青龙(滦)河、引青干渠两岸和121座小型水库流域范围内及围山转综合治理等大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它们的林种配置、树种选择如下:青龙(滦)河、引青渠两岸综合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护岸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山海关杨、刺槐、臭椿、苹果(富士)、梨、桃、樱桃、李,灌木为条桑、紫穗槐、祀柳,饲草为沙打旺、红豆草、首蓓。

121座小型水库绿化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油松、侧柏、柞栋、刺槐、板栗、枣、杏、苹果,灌木为沙棘。

围山转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土保持林及经济林。树种为山杏、花椒、苹果、梨、桃、杏、板栗、李等。

通过上述配置,使之形成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充女发挥其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功能。不仅使工程区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态群落体系,而且使青龙(滦)河、引青干渠及121座水库免遭淤积,提高了水源质量,保护了工程区内的水利设施。由于水源质量的提高、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卢龙县实现了水利化。同时,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干渠、网箱等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工程范围内近1.3万hmZ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田。三大生态群落体系年产果品2000万kg,拥有活立木蓄积50万m3,产值超亿元。由于实行了林粮、林草、林药等间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林荫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等,发展了立体林业。

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途径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施工、经营管理必须科学合理,要树立体系林业、综合治理的思想。搞好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的途径是:

3.1运用先进理论和技术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以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多学科相结合运用于实践的产物。因此必须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生物统计学、林学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全面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全新的技术理论,科学地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也就是说,在生物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将系统工程、环境科学,以及生物统计、生物物理等多种科学的理论相结合,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为背景,按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要求、结构性质,以及光能利用、物能流动的特点,着眼于整个系统的“三效”统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全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决策、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调整、更新,提出组合优化、结构合理稳定、功能效益显著,以及人工系统与环境的物流、能流和财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方案,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3.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迅速发展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以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及其他生物资源为基础,运用生物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科学手段,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出发,根据其自身优势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类型,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最佳经济效益。在产业调整中,要做到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三效”统一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3.3以林为主,立体种植

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总的原则要以治理国土、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必须克服单一经营的思想。卢龙县的121座小水库绿化工程,就体现了以林为主、立体种植的特点。建立起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体,与经济林、饲料林、薪炭林相结合的乔、灌、草兼顾的多层次防护林体系。同时,利用林荫空地,发展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林为主的立体人工生态体系群落。

3.4开展多种经营,多层次利用林副产品

随着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发展,林、副产品将会大大增加,山区的资源优势也进一步发挥出来。要使其转化为商品优势,并最终变为经济优势,单靠产品的直接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林业工程是一项具有相当潜力的产业经济工程。必须多层次加工利用林副产品,发展多种经营,使林副产品大幅度增值。通过养殖业及加工业,使林副产品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将种植业和养殖业配置在同一结构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节,提高经济效益。

3.5多学科、各部门协同作战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已冲破了单一的林业经营模式,涉及到多学科、各部门。因此,各学科、各部门必须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首先,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经济林业观念,认清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问题,看到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搞好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自觉性。其次,各行各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5篇

1推动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由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组成。现代信息技术现在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统计的具体对象是森林资源,包括林木资源、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业统计是林业管理和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现代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包括林业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或再生困难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在林业统计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林业统计工作质量,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等各项工作。

2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林业统计工作中已经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如借助Excel或其他软件进行林业统计的数据处理,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等[1]。但这只是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林业统计工作的质量,却并未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了推动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进程,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对林业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不可能坚定地执行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目前,林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对于中国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首先,体现在林业统计管理者这一层级上,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认识到要通过现代科技改变林业统计工作的现状,认为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林业统计工作的效率。但是正如前文说指出的,对于林业统计而言,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展示只是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林业统计工作实现了信息化。林业统计部门的领导干部如果陷入了这样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其次,体现在林业统计工作者这一层级上,林业统计工作者很少能够主动思考林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他们大多一切听指挥,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采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缺少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的能动性,自然也很难树立起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意识。

2.2基层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硬件环境亟待改善硬件环境是指由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组成的环境,这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同样的,如果没有必要的炊具,巧妇即便有米,也无法烹制食物。硬件环境建设与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目前,随着中国对林业统计工作的重视,对林业统计工作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这种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现实情况是,国家部委、省、市级林业统计部门的办公环境和硬件设施装备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但林业统计基层部门大多设置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不发达地区,其硬件环境建设要求大多不符合标准。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2.3林业统计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林业统计工作的执行者和操作者是具体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决定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林业统计工作有其特殊性,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人员有时还要亲自深入基层,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使得林业统计部门在人才聘用方面存在困难,很难愿意留住一些具备一定学历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这也导致林业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统计工作人员而言,或许能够掌握一般的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脑的操作和使用,但是熟练掌握更高级的现代信息技术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成为制约林业统计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因素。

3推动林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为了加强林业统计工作,保障林业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加速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林业统计工作的具体实际,分析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快提高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水平。

3.1强化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意识首先,领导干部要明确什么是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树立信息化发展目标、清晰信息化发展定位,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一直以来,中国林业统计工作都是阶段性或者是终结性的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对于林业资源的过程性管理严重不足,只能做到事后整改和弥补,事前预防或者是事中调整都很难到位,这在无形中也削弱了林业统计的管理效能[2]。领导干部要树立林业统计现代化意识,力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所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动态化、过程化管理。其次,林业统计工作人员要明确林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岗位职责,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更多林业资源的具体数据,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以便使上级主管部门更为全面地掌握林业资源的动态信息,及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3.2培养和提高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人才是林业统计工作发展的根本。为了提高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林业部门应当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加大对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一些林业统计工作人员虽然没有较高的技术素质,但是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要为这些人员提供短期、长期或者顶岗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其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林业统计工作人员有深入林区的机会,又具有一定的素质,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就林区生态管理和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可以举办诸如林区发展方案征集活动之类的活动,并对优秀方案提出者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6篇

提升工程规划2017年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为:全省造林137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6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森林抚育和改造1709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7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1.01亿多吨以上,年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达到6080亿元以上;湿地面积达到43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4%以上;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90%以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780亿元以上,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60个;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1000元。

国土生态安全 坚守绿色家园

河南省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工程将在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重点提升生态廊道网络、“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山区营造林等四大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建设总规模2675.4万亩,其中造林1039.1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52.8万亩,中幼林抚育1483.5万亩。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的实施,向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说“不”在天然林资源丰富的河南省洛阳等4个省辖市19个县(市、区)成为共识,天保区内的天然林和其他森林由此得到了有效管护;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河南将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源区25度以上坡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范围;在未来的5年中,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护路林会在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中的11个省辖市71个县(市、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中的4个省辖市20个县(市、区)茁壮成长,成为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10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在宜林沙荒地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在沙化耕地上营造的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格局,将使产粮大省河南的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工程是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省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工程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村镇、道路、河流、沟渠、农田,综合治理风、沙、旱、涝、水土流失,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主要涉及平原生态涵养区,包括15个省辖市95个县(市、区)。

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围绕城镇社区建设,全省以社区周围、公共场所、内部道路和宅旁为重点进行组团式、立体式绿化、美化,以乔灌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山区营造林工程在实施中将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力度,努力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同时,注重多树种、多林种、乔灌搭配,形成较为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防护功能。

绿色生态产业 追求兴林富民

规划中提出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提升工程,为的是在生态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时,还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全省将新发展花卉苗木79.4万亩;新造特色经济林185.5万亩,改造72.6万亩;林下种植养殖面积发展到930万亩;新增林产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150万亩;建成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123个。

通过实施《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步伐。建设一批重点花卉研发基地、种质保存和技术培训基地,提高花卉品质和效益,打造河南花卉品牌,实现河南省由花卉“南北气候过渡带适宜性移栽品种培育区”向“南北气候过渡带观赏苗木生产和中国传统名花国际化生产中心区”、“区域性小产业”向“区域性大产业”转变。

在绿色富民产业体系中,特色经济林基地、林下经济开发是农民致富主要途径。河南省将建立木本粮油、优质果品、名贵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大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形式。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促进果品安全,推动经济林产品上水平上档次。

全省围绕“绿色、有机”特色,加大林下经济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以及野生动物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以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同时,建设木本粮油、果品等加工产业化集群。

河南省还将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林纸、林板、家具和编织等省级以上重点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木材加工业产业化集群。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

繁荣生态文化 全民“关注森林”

在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中,河南省立足自身,树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

在实践中,河南省将大力加强森林博物馆、森林植物标本馆、动物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将一些具有生态景观、教育功能显著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积极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到2017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将达到20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含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企业)达到130个,国家森林城市达到8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城市达到9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均达到40个;新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25个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5个;推出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黄河沿岸及故道森林旅游区和中、东部平原森林旅游区;重点提升宝天曼等7个景区;创建森林人家100个。

绿色支撑体系 确保“安全行驶”

在林业资源管理中,河南省在编制完成全省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运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全面启动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档案更新工作,对林地保护利用实施科学严格的监测评估,全省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确保到2017年全省林地保有量达到7820万亩以上。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7篇

(二)全面强化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完成造林任务888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25亿株。一是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天保一期工程要搞好总结,认真制定二期工程实施方案。退耕还林工程要巩固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并与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退得下、稳得住、有收益。三北、长江、沿海等防护林工程要按照建设两大生态屏障的要求,落实规划、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升功能。同时,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身边增绿。结合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森林厂矿、森林营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切实落实部门造林绿化责任制,大力推进铁路、公路等部门绿化。三是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突出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要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要强化造林质量监管,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

同时,要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一是加强森林和林地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规范木材运输管理,深化采伐管理机制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方便林农群众。争取国务院批复《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十二五”征占用林地定额,防止林地非法流失。二是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相关政策,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生态补水试点工作。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做好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三是加强荒漠资源保护。抓紧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工程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做好第四次荒漠化监测及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编制《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年)》,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国内国际贸易监管,抓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开展第二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三)继续加强“三防”工作,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是切实提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以深入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和《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扑火装备、消防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加强森林航空消防,加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格管理野外火源。加强火险预警监测,及时处置森林火情,切实提高火灾当日扑灭率。二是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强化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防治责任。加大虫情监测和检疫执法力度。继续开展生物防治试点,扩大防治规模,提高防治效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调查,认真研究制定防控措施。三是组织开展专项严打行动。及时查处涉林大案要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林区禁毒斗争。

(四)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全年完成森林抚育7875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确定全国森林经营工作的方向、布局、任务和重点。各地也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森林经营投入,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可用于森林经营。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优先在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实行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森林经营年度计划制度,将森林经营面积指标纳入年度生产计划。研究建立森林经营绩效考核制度,将评价结果与林业项目和资金投入挂钩。认真总结森林认证试点经验,加强森林认证机构建设,逐步推进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深入总结推广森林经营的科学模式,修改完善森林采伐抚育规程。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

(五)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深入落实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精神,不断壮大木材加工、木浆造纸、林产化工、森林旅游、木本粮油、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沙产业等十大林业支柱产业,力争林业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一是全面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实施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积极筹措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林业生产经营者负担。积极争取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加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核心,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以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生态观光等第三产业。三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专利产业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重组,建立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资金优势和林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加强联合开发。四是强化市场引导。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准确掌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林产品价格信息。建立重点出口林产品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社会生态意识。一是鼓励生态文化产品的发掘和创作。积极推进林业大型典志编纂工作,组织创作一批文学、影视、动漫、戏剧、书画、音乐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产品,着力推出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二是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三是组织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办好第二届绿化博览会、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节庆、会展活动。突出抓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不断增强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四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各种纪念林的保护,不断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

(七)继续推进科教兴林,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抚育经营、生物资源开发等科技攻关,尽快破解林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力争在林业新品种研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启动“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推进“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林业自主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适时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二是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编制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做好“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强化林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大力推进示范省建设。启动林业资源监管体系行动计划,强化林业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推进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拓展林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提升林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全面改善林业装备水平。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吸引多方资金进入林业机械制造领域。支持林业先进设备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林业设备和技术,培育大型林业装备企业集团,提升我国林业装备制造水平。落实林业机具补贴政策,推动林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四是进一步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着力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五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全国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探索建立以提高科技效率为核心的科技体制,加快地方林业科技发展。加强与其他部门、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科技推广站建设。六是加强对林业院校的指导和共建工作,不断强化林业学科建设,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八)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改善林区民生。坚持从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入手,为林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面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编制出台林业重大规划。编制完成《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十二五”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等规划,科学谋划林业发展蓝图。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规划,全面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实施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着力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通讯、资源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贯彻落实育林基金使用管理办法。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加快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进度,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四是加快发展林区社会事业。将林区就业、增收、医疗、教育等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争取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政策,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除林区干部职工后顾之忧。落实国有林区、林场职工购置家电等补贴政策。五是抓好重大政策争取和落实工作。协调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延续政策,完善林业补贴政策体系、生态补偿机制、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林业税收扶持政策和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全力做好2010年林业预算内基本建设、部门预算及各类财政专项投资争取工作,提早做好2011年林业项目储备。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发展;任务

一、造林绿化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造林绿化经验十分宝贵,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科学发展的根本选择。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效的方法,深入推进“身边增绿”造林绿化工程,推动全省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构建绿色和谐人居环境,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亲。

造林绿化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造林绿化,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启动实施汾河干流植被建设和湿地保护项目,继续实施国家和省造林绿化重点工程,积极稳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与管理。

二、造林绿化的基本任务安排规划

201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出《关于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造林绿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部署好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

1.各地政府要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要通过动员会、表彰会及各种宣传媒体,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发动力度,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2.确定的本地、本部门造林绿化目标任务,将年度造林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山头地块。充分挖掘造林绿化用地潜力,全面均衡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3.加强组织协调,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落实造林绿化资金。扎实做好作业设计、种苗调剂、科学整地、机具检修、物资储备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开展。

4.认真制订自然灾害应急防控预案,牢固树立防灾抗灾意识,切实加强雪灾、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防控工作,加强防灾预测预报和信息通报,扎实做好抗灾救灾设施设备和物资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给造林绿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5.要认真落实规划任务,抓好公益林建设质量和后期管理。退耕还林工程要继续实施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同时,着力抓好补植补造,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切实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一些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要以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防护林建设等为重点,积极推进规模治理,不断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丰富工程建设内涵,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升防护功能。

6.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我国造林绿化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依托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各级各类组织,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荒山荒地面积大、造林绿化任务重的地区,要以直接参加植树劳动为主要义务植树形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在积极组织适龄公民直接参加植树劳动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不断丰富拓展义务植树实现形式,着力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三、关于林业发展任务安排

1.要加大打通高标准的绿化通道工程力度。同时,要尽快启动各铁路客运专线绿化工程,并加快推进旅游公路的绿化工程,努力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其他通道绿化工程,抓好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2.要大力实施村镇基层绿化建设。对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绿化实施工作,对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基层村镇,要支持发展规模较高的园林型绿化建设,对位于旅游线路两侧的村镇,要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型绿化;对适宜发展干鲜果经济林的基层村镇,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相结合,帮助群众栽建设产业开发型绿化经济,达到利益最大化。

3.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的相关绿化工程主体。加快现代化林业体系建设,创新机制,加强造林绿化成果的管护,确保造林绿化取得实效。并加强各地要领导与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扎实、效推进进程。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发展增添动力,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性,形成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与林业生态文化良性互动。

四、总结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

一、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主体思想是以林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改善,保障农、牧等其他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战略思路;是通过科技手段,经过合理的区域性布局,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及林业的经营方式,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基础,拓宽林业发展的潜力和途径,实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社会持续稳定性。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持续、稳定、适度、协调的发展。即强调社会发展的稳定健康,资源使用合理适度,世代分配均衡,社会管理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在伦理上遵守“人与自然的协调”、“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原理,它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即发扬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不失自然的纯美、清新和平静,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林业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林业自然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林业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生态林业工程技术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在人工辅助的能量和物质参与下,使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系统配套,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环。

生态工程技术原理包括: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整体效益原理、生物共生互利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性生态建设原理、优化功能结构提高效益的原理以及林业生产限制因子作用原理等。

二、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是集生态学和林业学于一体,利用其理论对其进行生态和林业建设,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通过林业的建设,还有效的确保了空气的净化。目前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一些防护林的建设也充分的发挥出了应用的效果,但在当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1、生态保护观念意识还较为淡薄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1、积极更新林业品种

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源上控制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维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支持并带动着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可以围绕天然林进行分类,不断更新林业品种,积极引进新型品种,优化林业资源的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并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生态圈,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建设与健康发展。任何一类林业品种、资源等的引进、培育与发展都应该以生态、健康、良性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积极意义。

2、生态化可持续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林业种植技术、培植技术,都应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技术所建设培育的工程项目,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本着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思想理念,从林业技术的引进、研发到推广,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林业品种,同时,应该制定林业技术生态化发展的法规制度,严格要求林业经营企业在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化经营。

3、创建防护林工程系统

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应该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支持防护林建设,拓展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形成一个健全的防护林工程系统,利用防护林系统来防护自然灾害,发挥其自然环保功能,形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化防护系统,从而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事业.青年工作论坛,2004.(7):13-15.

[2]鲁敏,林玉贵.因地制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1999,(7):23.

[3]王礼先等.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林业工程自动化范文第10篇

1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1.1差异性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属性、直接任务和生成方式等方面。由于林业企业的文化起源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其主要对林业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属于新兴的林业企业管理科学,更在经济文化范畴之中。林业企业的文化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和基础,融合并且吸收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中。但是,由于受到林业企业特殊作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林业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标在于实现林业企业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文化反映出了浓厚的经济色彩,其政治色彩比较淡,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色彩比较淡,却反映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2一致性林业企业的文化主要在林业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林业企业的文化与企业个体独立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林业企业职工和领导层均认可的企业道德风尚、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换而言之,林业企业文化是其生产和经营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同时,精神财富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特色。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以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林业企业的总目标共同努力。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活动,以便对林业企业职工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林业企业的职工,二者均是针对职工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均认同要给予职工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职工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推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用,推进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表现就是物质文化,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由质量保证体系、业务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决定。要求林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和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应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和服务工作。所以,不管是林业企业品牌,还是林业企业形象,都是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同一类服务和产品里,总会有一些品牌得以脱颖而出,并且成为人们争先追逐的焦点。林业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散发出品牌魅力,体现品牌价值。林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塑造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外界有效接触,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进行不断强化,为社会大众和林业企业职工展示林业企业精神风貌和管理风格,进而有效为林业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2.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作用,推进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林业企业职工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将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作为根据,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设起新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林业企业制度文化是其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制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同,制度文化属于有型的文化,通常运用责任制、指标、标准、纪律、条例、规章等形式进行表现。想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要对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和理顺。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善,营造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林业企业还要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成立其专门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负责推动开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动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探讨并且制定建立起林业企业文化规划和方案。积极培养能够体现林业企业性为特色的文化,林业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制度还是林业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的重要模式,能够使林业企业职工合理开展个人活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优秀文化管理制度相融合,体现出实用、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