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当代散文家之一,童年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作家的林清玄以他特有的笔调将东方佛教菩提智慧与自己对佛学经典和现实生活的独特生命体验相结合,不仅给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更为林清玄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林清玄的禅理散文艺术在当今文学创作史上是首屈一指,更为重要的是经他的禅理散文所引发的对“林清玄现象”的思考也是层出不穷。
关键词:林清玄;童年时代;菩提智慧;生命体验;禅理散文
关于林清玄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之一,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天才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二十岁出版他生平的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三十岁之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秀读物。
林清玄的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国华语材及大学国文选,他的《光之四书》(《光之香》)一节曾被收入大陆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海内外誉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童年时代
一、对林清玄的潜移默化
导语:他性格内向,不喜交游。因家庭贫困,书,是极其少见的。但他对于文字,却有着天生的敏感。8岁立志当作家,一本正经说出后,众人捧腹,父亲扬手给他一耳光。纵然如此,矢志不渝。他在17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从此踏上了文学之路。他,被称为“台湾十大才子”之一,具有悲悯情怀和菩提之心,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其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家”之一,却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甚至因贫穷才浅自卑良久。他,就是林清玄。
初识作者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为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学”。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林清玄的创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他倒没有一丝后悔,写作要自由得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奖,10岁就开始读小说,在初中时,他便坚定当作家和畅游世界的愿望。林清玄17岁在高中开始发表作品。
1972年,林清玄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他在学校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忙于创作。1973年,20岁的林清玄出版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气的几十部剧本,只是后来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环下反而鲜为人知了。在大学时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在那段时候,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清玄开始在新闻行业工作。林清玄曾任台湾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位。
【摘要】林清玄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独有的散文风格丰富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写平常生活,在叙述中透露出深厚的佛学意识,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展现了散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台湾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林清玄 乡土散文 散文特质 佛学意识 情景交融 意境
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在《卖茶老妇》中,林清玄用静默的安详展现了老者的温暖。
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
林清玄是台湾人。有人说,他的作品意境“最清明”,声音“最玄妙”。读他的文字,我仿佛捧着一杯清茶。时时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暗香,看完之后会有澄净与善良的感觉;又仿佛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多年喝茶,林清玄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他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正如他在《大茶壶与小茶壶》中所写:“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地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此刻,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
林清玄是个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他的文字中,从不直白傲慢地告诉你该这样,不能那样。他往往讲述一段小小的故事,可能感人,也可能很平常,但是字字珠玑,其中蕴涵着大勇大智。比如他在《龙井问茶》中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吗?”他注意用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感悟独特,见解深刻。比如他在《万古云霄一羽毛》中写道: “陆羽留下的《茶经》堪称完整,但他的生平却所知不多,从这些吉光片羽,我们已经能粗构出一个不凡的人格典型。陆羽原是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的人(弃婴,不知名姓),却能对人间的权位富贵不屑一顾。一生潇洒不群,果然正如他名字的寓意:飘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这根羽毛,飘过一千多年的时间,依然影响着我们;这根羽毛,飘过千万里的空间,在异国成神成仙,影响了世界的饮茶文化。”他很睿智,却不故作高深;他也豁达,从不矫揉造作;他很淡雅,无一般文人的酸腐。所以,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放松。
对于喝茶与喝酒之辨。林清玄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茶与酒的情意与境界显然不同,我国传统诗歌里面酒与茶的地位悬殊,全唐诗几乎是酒气冲天,茶则很少受到歌颂。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来就是催情剂,在情绪激化的时候,诗人当然会即席写下诗篇。茶者反之,茶是清凉帖,在心平气和下,好像更适于无言。二是酒被认为是琼浆玉液,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茶则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又有什么好写呢?所以,林清玄说:“喝茶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小,喝酒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大。所以,喝茶的人都是彬彬有礼,喝酒的人多狂放不羁。”由此,林清玄悟出:一定要有朋友来跟你分享好茶跟好酒,它的意义才会成立。
林清玄的文字,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人的内心是否从容。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读林清玄的文字,我常常感到自己并没有失去纯真和激情,并没有为走了曲折的人生之路而悔恨,相反,我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怯懦,不逃避,勇敢面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
阅读林清玄,曾是非常时尚且流行的事情。他的文章飘逸潇洒,曾迷倒过多少文艺青年。如今,又掀起了一阵“林清玄热”。微博、微信中,随处可见林清玄的语录和文章,流传度之高,罕有其匹。
“林清玄温情四卷”――《心是温柔的起点》《人生看得几清明》《苍凉深处等春来》《不信青春换不回》,收录了170余篇林清玄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初读书名,便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翻开这套书,和着淡淡墨香,有如春风扑面,林清玄优美隽永的文字,配以古风禅意插画,更增趣味。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淡雅,简约明快,意蕴深长,字字柔软又饱含力量,如广漠里的一泓清泉,施人清觯挥炙瓢狄怪械囊徽档苹穑指引去向。
在此四部作品中,林清玄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围绕丰富的人生经历,倾其温暖的笔触,抒发了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唤起我们心底的力量和奋进的勇气,处变不惊,宠辱偕忘,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以一颗从容的、有情的心,活在当下。
林清玄在文章中写道,自己小时候写作时,母亲常过来询问:“你是在写辛酸的,还是趣味的?”林清玄答:“辛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说:“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写文章得让人看后觉得快乐有所启发,而不是想从窗口跳下去。”母亲的一席话奠定了林清玄作品的风格,所以读他的文章轻松自然,不会有压力。于是,我们看到,他在亲戚婚礼上躲在厕所里喝汽水喝到打嗝(幸福的开关);他与朋友在“吃客”大快朵颐啧啧称奇(食家笔记);他与年轻人在航道上看飞机起飞降落(在飞机的航道上)……无不充满了乐趣。
林清玄曾入山修行,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他在写作中并非一味阐述深邃的禅理,而是以入世的态度,把哲理掰开揉碎掺在小故事里,也从周身小事悟出大道理,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关怀和思考。这使其文章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充满诗意、禅意和灵动之美。
“感动”是林清玄散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温情的话语,皆有令人感动之处。久在樊笼里,早已习惯了人性冷漠、世态炎凉,心灵变得麻木,大抵都已忘却了感动的滋味。林氏散文重新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处,让我了解到,其实,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生活有许多可爱之处,教我学会在这坚硬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林清玄的大多作品都会有自序,他曾说,一本书的序至关重要。书中的内容是一道大餐,序言便是开胃菜,是以非常重视每一篇序。我很喜欢他为这套“温情四卷”创作的序,名为“色与空的追寻”,写到几种颜色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表达对文学一如既往的热爱与追寻,在凡尘中常葆一颗赤子之心。其中一句话令我深深感动:“岁月已随风而逝,创作的心依然迎风而立。振衣于千仞之岗,长啸于万海之滨,我仿佛还是那身穿蓝衫的最初的少年。”是啊,能做到这般不忘初心,执着追寻,是多么胜殊难得呀!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界、关注人生,以或深或浅的佛语禅趣提点众生,以明晰的哲理启悟人生。本文从林清玄文章的选材和独特视角,浅析林清玄散文中折射出的真情、佛趣和哲理以及它给人的提点和引领作用。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这些佛语禅理,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是点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他告诉人们,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牌子。摊前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都吃两文钱的。突然,一个年轻人吃了一文钱的。吕洞宾赶忙问原因,年轻人说:“可恨啊,只剩一文钱了!”由此推知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却浑然不知。这些佛语禅理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理解、感悟,借佛语禅趣对众人的提点、开导。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从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一个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对人生偶遇、生活片断、自然万物经他巧妙点染,迸发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绘了一幅纯真洁净的儿童心理图画,在孩子们单纯幼稚的心灵中,天堂充满了美好与欢乐,地狱弥漫着苦难与不幸。作者对孩子们的忠告却是:“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导着孩子们摒弃怨恨,用爱心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堂。《黄金鼠》一文则是看到街头卖黄金鼠而引发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我们买高价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进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木就会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总之,真情、佛趣、哲理在林清玄的散文俯首皆是,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给人以正面引导,教人向善,引领人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这种引导不是牵强生硬的说教,而是水到渠成的提点引领。这种自然流露的善良的人性的力量,远胜于刻意的说教。
摘 要: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由此,许多论者评论其散文创作时均着重阐述散文的哲思智理或宗教情结,本文拟以林清玄过渡期散文集《玫瑰海岸》为出发点,初探其由纯文学向重佛理时期的散文创作的净雅凄美的审美特色、清隽省练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林清玄 《玫瑰海岸》 审美特征 纯净凄美 语言特色
被誉为“宝岛才子”的台湾当代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恩师倪金华先生这样评价道:“从对自我人生经历见闻的描述,溶宗教哲学和传统美学的生命感悟,到对台湾社会诸现实问题的多情关注……显示出浓郁的审美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智慧启迪。”①209
学界对林清玄的散文按内容分为三个时期:1970年至1985年的纯文学阶段、1985年至1995年的纯佛学阶段和1995年以后的文学与佛学相融阶段。《玫瑰海岸》由玫瑰小品和海岸小品两部分组成,分别写于参佛之前与学佛阶段,是林清玄散文追求清净淡雅的纯美文学与追求超尘出世的澄澈空明境界的散文的完美结合,整体上很能代表林清玄散文的特色。抛开禅思方面不论,窃拟从审美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品赏林清玄散文的特色。
一、净雅凄美的审美特色
关于《玫瑰海岸》的创作,林清玄在其自序中说:“五年前,我重拾思绪,开始写这一系列的爱情故事,断断续续写了五年,到接近完成的时候,我开始学佛,从前的心情有一些改变,这些故事再度搁浅,竟再也提不起完成的心情。”②3由此可见,“玫瑰小品”部分的散文共55篇,该是写于开始学佛之前的一段时间,在经历了绝望的爱情折磨之后的心灵世界的袒露,满溢纯净透明与凄凉的美感;而“海岸小品”部分的散文共45篇,则该是开始学佛,入山修行,深研经藏期间所写,饱含宽容坦然与淡泊清雅。
林清玄在好不容易从绝望的爱情中苏醒过来时,写下的这一系列爱情故事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痛苦、悲伤、绝望,而是如林清玄自己所说:“在面对自己或别人的爱情故事时,竟往往生出一种凄凉的美感,远远看着,好像在雨雾中看着一朵开到顶峰的玫瑰,带着水珠,微微颤抖地凋落了。”②2“玫瑰小品”中的散文都带有玫瑰开到顶峰时的“凄凉的美感”,都有种带着泪水微笑地注视自己的爱落入泥地的平静纯洁、干净透明而又哀婉清雅。陶渊明的宁淡朴素的审美风格深深影响了林清玄,又受到丰子恺的朴素、深刻、慈悲,更重美好的情境的影响,让他极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宁静雅致,而又带着点淡淡的凄婉的美。
林清玄对于纯净剔透的凄美爱情故事情有独钟,不仅有朦胧的暗恋、纯纯的初恋,还有青年放弃生死的热恋、暮年丧偶后不变的痴恋,甚至还有动物或植物的不畏生死的绝恋。在林清玄的笔下,不仅朦胧纯净的暗恋初恋的忧伤可以淡淡地晕染开,可以含着泪微笑地注视着,连放弃生死的热恋、痴恋,也可以含着泪微笑地娓娓讲来。《冷的记忆》中的少女和她恋人邻居青年爱得变态折磨、《蔷薇刑》中用蔷薇捆绑的殉情的恋人爱得轰轰烈烈,但林清玄只用极平淡的语气讲述,甚至还没有一点儿抒情。对于暮年痴恋的《红木茶几》、《买菜老父》、《等待的月台》等,林清玄更是只选取日常生活小景,但故事令人肝肠寸断,而在他写来却又如透过磨砂玻璃看到的情景一般,朦胧淡雅。对于那只没人敢吃其肉的“野生公山猪”、更是让读者挥泪如雨下,而文字间竟没有任何抒情之句,议论的语句也极少。
【 名家简介 】
林清玄(1953― ),著名散文作家,台湾高雄人。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等。他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林清玄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因此,林清玄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林清玄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道出“活在当下”的妙悟,曾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以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选择了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作为试题材料。
【 主要作品 】
林清玄的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40余部。
【 思想艺术 】
林清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常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一、 寻那方阅读的净土——散文
我们总是在找寻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字,渐渐地,我发现那些写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张笑脸、一条小路……朴实又优美的文字是非常值得儿童去阅读的,那就是散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选入一些优秀的散文,像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老舍的《草原》、季羡林的《夹竹桃》……语文试卷上,也有很多散文作为阅读题出现。我认为,向小学高年级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散文既是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学生阅读散文,可以滋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趣,丰富他们的语言,帮助他们学习写作的方法……散文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好品质也会深深影响孩子们。
二、 携手儿童漫步散文的桃花源
挑选短小易懂的散文。散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很难吸引小学生去阅读。抒情散文文字很美,可是让小学生们去体悟可就难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自己阅读大量的散文,从中选择浅显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向学生推荐。我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后,就发现他的很多文章短小易懂,以小见大,于是就推荐学生阅读林清玄的散文《砖隙的番茄树》《不南飞的大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在《打开心内的窗》《鸳鸯炉》《走向光明的所在》这几个散文集中有很多这样耐人寻味的小文章,我就推荐给他们去阅读。再比如冰心的《小桔灯》、席慕容的《白色山茶花》、老舍的《猫》……都是文质兼美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古文中的《陋室铭》《爱莲说》也可以试着让他们去读一读。
三、 儿童式的散文阅读
我在教学散文的时候,觉得很累,学生也不爱听。因为散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简短押韵。该怎么指导学生读散文呢?以一堂散文推荐课为例。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怎样推荐才能吸引学生来读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太难。因此,我首先选择了林清玄的两篇短小易懂又引人深思的文章。在引导学生读这两篇文章时,提的问题也很简单:“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读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学生觉得读散文也没那么难呀。我又出示了林清玄的另外两篇散文,让学生们找一找四篇文章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文章以小见大,语言朴实,却引人深思。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散文的距离,我又出示了学生习作中的也能以小见大、以事说理的小文章。我让学生找一找同学的文章和大师的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们发现不论是大师的文章还是同学的文章,作者都能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这时学生已经觉得散文不是那么遥远,自己也能写出散文来。最后,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经典散文的片段,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朗诵起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找来林清玄、老舍、冰心的散文读,而且觉得读起来很有乐趣。
好酒在清,好茶在浓。酒不清不足现其醇绵,茶不浓不足体现其神韵。品酒时,美酒入口,那是一种对舌、对口、对喉的滋润;品茶则在茶后,喝了不一会儿想着舌底的味道,再咂一下,喉咙里也痒痒的。茶入口入喉的时候,涩涩苦苦的,直到入了胃,才在舌尖上觉出一丝甘甜。于我而言,酒先入鼻,一经开瓶,先是一缕醇香飘飘悠悠地似从太空中飘来,未曾相见先自冲入鼻腔深达脑海,酒不醉人人自醉。酒中偏爱清酒,扑鼻而来的香气总让我由不住先深吸几口,再痛饮一番;总觉得闻香远比畅饮更舒畅。茶则先入眼,茶中偏爱绿茶,还有普洱,更有那“旗枪”,单是那一尖两芽稳健地沉浮于茶汤中绿茵茵的一团,就蕴藏了无限的生机、无穷的诱惑,让人忍不住有一啜而尽的冲动。
林清玄在散文《身心的安顿》中说:“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应该心热如火,眼冷似灰”,一热一凉之际,恰似品酒与品茶一般。
当今社会进入到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可以用物质来衡量的时代。林清玄说,现代人的特质是定力薄弱,心性浮躁;欲望强烈,烦恼繁多;资讯繁忙,知识丰富;一面执着,一面不免随波逐流。
这种时候,喝茶、品茶,抑或是品酒或评酒,让自己的心清静下来,在逐末追本中涤除玄鉴、澄怀味像、物我玄会、问道修心,对人对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般人的眼中,评酒、品茶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专项。在我自己,则是物我相依,职业与生活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人生这一段历练的时光。
美酒入口,可以壮豪情、抒情怀,白日放歌多纵酒。林清玄先生把喝酒分为三等,最末一等是大鱼大肉,满嘴油腻,先生谓之俗不可耐。最高一等则是温一壶月光下酒,真真的举杯邀明月,切切的对影成三人。无菜可,无诗可,无月则不成欢。我辈大俗小雅之人,不说酒量尚不足以空腹入酒,单就这一身的俗气,只怕就玷污了那皎洁无瑕的明月。是故,以清酒一盏,邀好友二三,取花生四五,除俗气六七,乘醉意八九,成诗文十分,人生若此,夫复何求。饮酒之人,总的来说就是狂、烈、豪、赋、傲。特别是酒到六七成时,面颊潮红,神思泉涌,谈天论地,道玄相衔,自有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精神本元之气质可鼓冶情神。酒的豪狂傲烈,茶的清静淡雅,人生况味何求?
品茶之人,则主要的是清、淡、雅、韵、静。中国茶是人世间的神品。好茶在浓,茶不浓则不足体现其神韵。泡茶,先是嗅闻就够舒心畅了。品茶,只有在入口入喉后才最有滋味。初入口时,浓酽苦涩如药汤,直到入了胃,才在舌尖上觉出一丝甘甜。在茶后,喝了不一会儿想着舌底的味道,再咂一下,喉咙里也痒痒的。是嗅、是品,苦香两相依,挑起心底里那欲罢不得的本性。品茗悟道,功名、利禄、、俗念,在茶清如露,观法茶的生生灭灭中,由不得地想到:我是谁,我到底是谁?
酒,吾所欲也,茶,亦吾所欲也,二者可兼得,人生莫大乐事。无酒不成宴,但在我,茶还是排在酒前。在茶的温婉、柔情后,再经历酒的浓厚、热烈、得意、激情、亢奋,离开了茶与酒的滋润,人生大味何来?林清玄在散文《身心的安顿》最后说:“睡觉时好像死去,就好像太阳落入山谷,醒来时立刻跃起,就像朝阳冲出山谷。意思是该放下的放下,该提起的提起,来承担这个世界,来成就这个世界。”用法眼观世界如进大瓜园,甜瓜西瓜都是瓜,但甜瓜皮薄,皮和果肉的颜色相近;西瓜则不同,西瓜皮很厚,皮和果肉的颜色相差较大。如从未接触过西瓜的人会猜测果肉颜色接近绿色,但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珍惜每天每一个时辰,做些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事,时时不忘人生三大责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对后世的责任;对家庭、对自我的责任。天道酬勤,知黑守白,况味人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