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邻里互助春节作文

邻里互助春节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涧无量“走亲戚”文化探析

摘要:“走亲戚”是一种非常古老朴素的文化活动,在南涧无量一带人们把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忙时节中的所有亲戚朋友或邻里间的相互慰问和轮流互助统称为“走亲戚”,它是一种亲戚邻里间的轮流互助活动。无量的“走亲戚”主要体现了“一人有事,众人相帮”的传统文化。在南涧无量山民间亲戚间的走动互助非常频繁,庆吊往来自古不空手,“走亲戚”习俗正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对研究南涧无量山人际交往与社会和C缘由有风向标作用。

关键词:南涧;无量;走亲戚;互助文化

“走亲戚”是一种非常古老朴素的文化活动,在广大汉民族中“走亲戚”的含义仅为在春节期间亲戚间互相慰问的亲情交流活动,但在南涧无量一带我们把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忙时节中的所有亲戚朋友或邻里间的相互慰问和轮流互助都称为“走亲戚”,是一种亲戚邻里间的群众性轮流互助活动。南涧无量山镇山峦起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无量人热衷于“走亲戚”活动,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然而它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帮衬,相互照应的传统文化却从未改变。无量山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人们一直深刻懂得“人聚则强,人散则弱”的道理。“走亲戚”文化的研究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节日里的“走亲戚”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无量的人们在传统节日面前也把“走亲戚”文化发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自古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在无量,人们在传统节日里人与人之间的走动的目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相互在物质上做一些资助,能过个好的节日。无量的“走亲戚”是淳朴,简单的,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1]春节的庆祝活动热烈隆重,持续的送时间也很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到年后的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走亲戚”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1.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春节的一大重要习俗。这天,人们都要去“走亲访戚”,其实也就是新的一年对亲戚朋友有个问候,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无量的拜年有两个形式。一种是邻里之间简单的相互问候,恭祝来年大吉。 另一种是孩子找了干爹,那么就得到干爹家拜年,在老一辈那里拜年带的礼品是干爹干妈各一套衣服,外加米,鸡,猪头和年糕,随着时间的迁移,拜年的礼品有所变迁,不过大体的习俗依旧没有改变。不管是邻里间的简单拜年问候,还是去干爹家的拜年,都是邻里亲戚间的相互帮助和对彼此能生活越过越好的真诚朴质的祝福。在大年初一一般小女孩都不去别人家,人们认为小女孩在初一这一天去了别人家,这家人一整年都会不顺利,虽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淳朴的无量人都教育自己家的小女孩,也许这在无量人眼里就是最简单的互帮互助。

全文阅读

同事互相帮点忙/老人多说吉祥话/亲子少报辅导班/四邻拜年莫忘记

同事互相帮点忙

亚美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工作也颇受重视。可半年前,办公室偏偏调来一个同样能干的女孩思思,抢了她的风头。“既生瑜,何生亮”,两个人虽然心照不宣,却暗自较着劲。前几天,亚美为买火车票的事很发愁,思思主动告诉她,自己有个朋友能帮忙。两个人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援助热线督导王翠玲说,人际交往问题在他们接触的咨询者中排在首位,其中最多就是职场矛盾。如今,职场即战场,几乎人人高度戒备,嗅不到硝烟的“冷暴力”不断上升。

但春节前后,一方面受到喜气“传染”,大家都想开心;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碰到一些麻烦事,期待有人伸出援手。为缓解矛盾、修复关系提供良机,可以尽能力为他人提供方便,比如买票、倒班等,让大家都能顺利回家;见面时互相说句祝福的话,让新春的喜悦洋溢在你的身边。

老人多说吉祥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随着自己的成长、成熟,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父母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很多老人盼了一年终于盼到儿女回家,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像一支“强心针”,能享受好一阵子。

因此,春节要把握老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过得舒心又满足。首先,老人讲传统。陪他们挂春联、挂灯笼,听堂“传统美德课”。其次,老人喜怀旧。陪着他们履行祭祖等仪式,感受作为家庭成员的使命和职责。最后,老人爱吉祥。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了自己的父母长辈,春节期间,只要是见到年长者,都可以说几句吉祥话,祝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越活越年轻”,他们收到的祝福越多,心情也会越好,精神头自然更旺。

亲子少报辅导

全文阅读

邻里守望 27期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国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广大志愿者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用志愿服务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

原本互不相识的邻里隔壁、楼上楼下邻居敲个门,交换一张“名片”――“名片”上不仅有各自姓名、电话、QQ号,还有应急服务、照看孩子、小件代购等11项志愿服务……2014年3月3日,长沙市雨花区在全市首发“邻里守望互助卡”,街坊邻居之间凭卡相识、相知、相助,用邻里守望来医治人情冷漠的“城市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邻里关系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 若生活遇到困难,仅18.5%的人会首先向邻居求助,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更让人痛心的是,因缺少交流、互助,不时发生一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悲剧。

【多维解读】

1.凸显城市温情

不知从何时开始,伴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和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之间一幕幕温馨互助的场面已成稀缺之物,那份浓浓的“邻里情”因各式各样的“防盗门”阻断而日渐变淡,即便是门对门,也多是“猫眼看邻居”,更别奢谈什么“邻里相携”、“邻里相帮”、“邻里相悦”了。长沙雨花区“邻里守望互助卡”的发放,激活了“邻里守望”的一池春水。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敬老、爱幼、帮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写满了人文关怀,彰显了一种创新,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提升了社会温度,加深了做人厚度,托起了心灵高度。

2.改善邻里关系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的心灵深处对于群体的那种期待和诉求都不会改变。曾几何时,我们从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变成了见面不打招呼的陌路人。钢筋水泥框架下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们许多许多。曾几何时,我们幸福地回味和怀恋当年那种和谐融洽、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邻里关系。而今,这种淳朴而又真诚的邻里关系正在回归,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在繁复的工作生活中,“邻里守望”这一古老命题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邻里守望”,也许只是一种举手之劳的帮助、一种举“目”之劳的呵护。但在许多时候,它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安全与保障。

全文阅读

老邻居,你在哪里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里,好多人都是“从一而终”的。不管是工作还是住房。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住户买了新房,于是老邻居就分散到各处了。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想见见老邻居的心情却越来越迫切。

我这个40后、快“奔七”的老人,总有着挥之不去的怀旧情愫。我老家在建国东路39弄,每次路过那里,我都要去弄堂里逛一下,回忆些青少年时的情景。

可惜,如今老屋里已经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人了。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弄堂里有一些小孩在玩,他们睁大了迷惑的眼睛看着我这个陌生的来客……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碰到了现住浦东的张孝顺,他和我同岁,也是怀念着这条弄堂,路过故地,弯了进来。我们相约,要去寻找那些幼时的伙伴,再聚会一下。

当年的幼时伙伴如今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们都是由于婚嫁才离开这幼时的乐土的,真想和当年的小伙伴聊聊昔日童年的欢乐,聊聊如今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俩回忆起24号的胡国璋、胡月英,聊起了18号的忻富强、忻富康,聊起了阿强、阿狗、阿毛……“要命”的是:好多人只知道他们当年的小名,连“官名”都忘了,还能上哪儿去找啊!

当年我们弄堂边上是大地铁工厂,与弄堂相隔用的是竹篱笆。顽皮的我们抽出细竹竿当马骑。长大了学到了“青梅竹马”这个词汇,我和孝顺说,那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啊!

好不容易找到了5位当年的小伙伴,我们相约在39弄的弄堂里见面。可惜,我们在这条弄堂里,已经没有片瓦之地了,只能去附近的饭店里聚会、聊天……

那一天,我们聊得很多,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其他聚会。校友会聊的只是学校里和分离后的事,老同事聚会聊的是老单位和现在的一些事;而邻居聚会可说的却广得很。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上至阿爷、外婆,下到孙子、孙女,再聊聊各自的“三室一厅”、“两室一厅”,社区环境……还可以聊聊儿女的事业或小孙子进幼儿园、上小学……美哉!

全文阅读

和谐社会呼唤邻里情

2012年12月2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春晖社区。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朱国强抱怨道,“在农村,我可以去家家户户串门,可现在……”

如今,在城市社区里,像朱国强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

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不会向邻居求助。

上班开门,下班关门,邻里之间,不知其名、互不往来,这是当今都市邻里关系的普遍写照。

如何破解邻里冷漠症,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管理难题之一。

躲不过的邻里怨

“爸,您到小区跟其他老人摆一下‘龙门阵’吧。”朱国强的女儿对他说。

全文阅读

关于文明过春节的倡议书

文明过春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关于2017年文明过春节的倡议书,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2017年文明过春节的倡议书【1】

春节将至,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文明和谐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提升我县文明程度,香河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领导小组办公室郑重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

一、文明健康过春节,践行过节新方式。祥瑞常伴文明到,祸端多随陋习生。春节期间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作息时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要有规律,多参加室外文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不沉溺网络、不斗酒贪杯、不迷恋牌桌,远离黑网吧、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做到玩乐不过度;提倡全民阅读,节日期间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素质;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物中毒、流感和假日疾患;春节扫墓采取用敬献鲜花、清扫墓碑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祖方式;过节应以休息、团聚、交流为主格调,提倡文明、祥和、健康、向上的过节新风。

二、廉政节俭过春节,培育节日新风尚。积极响应中央八项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带头抵制不正风气,不收受礼金礼券,不用公款请客送礼,不讲排场、比阔气,不搞铺张浪费。采办年货、逛街消费时,请文明购物、理性消费、绿色拜年,实践低碳生活,注重节电、节油、节气、节能,低碳出行。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不浪费粮食,不喝高档酒,不抽名贵烟。给晚辈压岁钱象征性表示,不盲目攀比,并引导孩子合理健康的消费。节俭过节,以培育节日新风,弘扬社会正气。

三、和谐互助过春节,开拓节日新内容。节日期间,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活动,积极参加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传递温馨有爱的节日气氛,展示香河人民崇德向善、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弘扬友爱互助之风、家庭和谐之风,建设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现代新型邻里关系。

四、平安喜庆过春节,营造节日新氛围。平安是喜庆、祥和的基本前提。出行时,要文明乘车,不携带违禁物品;要文明行路不争道抢行,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不酒后驾车、疲劳驾驶;依法依规在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燃放时间,选择空旷地点,不在楼道和阳台上燃放,严防燃放鞭炮造成意外伤害;外出时要仔细检查门、窗、水、电、气,发现隐患及处理。

广大干部群众,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文明走进我们的节日,融入我们的生活,扮靓我们的城市,浸润我们的心灵!

全文阅读

社区邻里节主持词

车南社区第八届邻里节主持词

刘:__x等表演舞蹈:《一路有你,一生有我》拉开了车南社区第八届“邻居节”的帷幕。

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刘:亲爱的车南社区的居民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音乐)

刘:在这个金秋送爽,万谷飘香的丰收的季节,在全市人民满怀豪情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喜庆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社区第八届邻里节。

韩:这是社区的盛会,这是居民的节日,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都写满了欢欣。

刘: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同享邻里一家亲的幸福。

全文阅读

倡导新风尚 积聚正能量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不仅在党政部门树立起了清正廉洁的新风尚,还有效地带动起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种新风尚,正如一缕春风吹向了整个社会,吹进了平常百姓家,积聚起整个社会的正能量。

节俭之风盛行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不仅要从官方做起,更要从平常百姓做起。每个人从小都在背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就更应该知道,浪费食物是可耻的。”这是记者从成都市石室联中一个初二学生的作文中看到的一段话,颇引人深思。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人多了起来。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却被抛之脑后,铺张浪费成为习惯。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内多家餐饮小店和酒店欣喜地发现,铺张浪费现象在大大减少,很多顾客结账前会把剩菜打包带走。“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论浪费什么,都是可耻的。粮食是人的生存之本,更不必说了。”市民吴先生边打包边说:“这些带回去热热就能吃,还能节约一顿饭钱!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成都人,我们不能落后了。”

临近新年,全省各大型餐饮场所的宴请数量较之以往大幅下降。位于绵阳市中心的一家高档餐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到年底宴请就扎堆,但今年单位宴请少了很多。我们也会提醒顾客点菜适量,尽量不浪费。”

为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到餐桌上,四川各地不少餐饮场所打出告示牌,提醒顾客文明用餐,还要求服务员不误导顾客超量点菜,并主动提醒顾客吃多少点多少。有的酒楼还在门口摆出了“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牌子,主动为顾客提供打包服务。

节俭不仅仅表现在餐桌上,记者在走访成都市南门一高档小区时也感受到了勤俭节约的新风气。在小区做清洁工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最近旧衣服、旧玩具等生活用品的浪费现象也大幅度减少了。记者看到,小区的公共宣传栏里面张贴了党的十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的宣讲海报,路边也拉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横幅,物管部门还成立了一个爱心捐赠委员会,统一收集业主们多余的衣服、玩具等生活用品,捐赠给当地的福利院或发往贫困地区……

对于勤俭节约的好风气,众多市民、网友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成都市民张岚说:“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仅仅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网民“穿靴子的猫”说:“要改变浪费现象,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南充市民李鑫说:“一些餐饮场所浪费罚款的标语虽贴上了墙,但真正落实起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

全文阅读

“微时代下的正能量”作文素材解读

邻里守望:举“目”之劳的温情呵护

【素材展示】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国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广大志愿者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用志愿服务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

原本互不相识的左邻右舍敲个门,交换一张“名片”,“名片”上不仅有各自的姓名、电话、QQ号,还有应急服务、照看孩子、小件代购等11项志愿服务……2014年3月3日,长沙市雨花区在全市首发“邻里守望互助卡”,街坊邻居之间凭卡相识、相知、相助,用邻里守望来医治人情冷漠的“城市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邻里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若生活遇到困难,仅18.5%的人会首先向邻居求助,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更让人痛心的是,因缺少交流、互助,不时发生一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却无人知晓的悲剧。

【多维解读】

1.凸显城市温情。不知从何时开始,伴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和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之间温馨互助的场面已成为稀缺之物,那份浓浓的“邻里情”因各式各样“防盗门”的阻隔而日渐变淡,即便是门对门,也多是“猫眼看邻居”,更别奢谈什么“邻里相携”“邻里相帮”“邻里相悦”了。长沙市雨花区“邻里守望互助卡”的发放,激活了“邻里守望”这一池春水。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敬老、爱幼、帮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写满了人文关怀,彰显了一种创新的志愿服务精神,提升了社会的温度,加深了做人的厚度,托起了心灵的高度。

2.改善邻里关系。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的心灵深处对于群体的那种期待和诉求都不会改变。曾几何时,我们从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变成了见面不打招呼的陌路。钢筋水泥框架下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曾几何时,我们幸福地回味和怀恋当年那种和谐融洽、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邻里关系。而今,这种淳朴而又真诚的邻里关系正在回归,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在繁杂的工作生活中,“邻里守望”这一古老命题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邻里守望”,也许只是一种举手之劳的帮助、一种举“目”之劳的呵护。但在许多时候,它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安全与保障。

全文阅读

邻里和谐――心身健康的必需“营养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无不希望有个好邻居。中国儒家历来重视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孔夫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民间流传“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对选择一个好邻居的诠释。由此,令人回想起过去几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个院落里,大人之间是同事,孩子们是同学,彼此见面打招呼,平时有空常串门,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人人都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如今呢?都市中的人们各自居住在独门独户的单元楼房里,邻里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抬头相望,擦肩而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面对中国城市陌生居住的实际情况,有社会学家指出,邻居不是陌生人,城市社区的每一位居民都要通过社交功能的完善以及健康心理的培育,共同创建文明、融洽、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

心理学家詹姆斯・卢格博士认为,与邻里相处得如何往往能体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待邻居是善是恶,更与人的健康寿夭休戚相关。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经常乐意帮助亲戚朋友和邻居照顾孩子、搬东西、听他们倾诉等的人群,死亡率比那些不愿意向朋友和邻居提供精神或物质帮助的低60%,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群,其死亡率比正常人群高出1.5~2倍。研究表明,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邻居之间关系的好坏,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夭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从心理学角度看,送人鲜花,后有余香;你乐于为邻居做事,处处帮助他人,努力使别人得到快乐,也使你自己心里快乐。当你诚心为别人排忧解难时,自己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净化,从而使精神上获得更大的满足。乐于助人,还可激发人们对你的友爱和感激之情,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邻里和睦,心中美得好像蜜一样甜。这种心态可忘却烦恼,获得愉悦的情绪,有利于生命之钟的正常运转,促进新陈代谢,怎能不健康长寿呢?如果以邻为壑,时刻提着防范戒备之心,或为一点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整天生活在这种邻里关系紧张、疏远的环境中,不仅自己觉得活得很累,而且容易滋生事端。若是不能从中解脱出来,就会陷入苦恼的沼泽之中,心理失衡,代谢紊乱,到头来吞噬掉自己的生命之光,白白地牺牲了快乐。

事实证明,新型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获得心身健康的必需“营养品”。然而,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除了要社区完善自身功能,多为居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和文娱活动外,作为城市居民更要培养健康的社交心理,树立邻居是朋友的观念。如今,我国有不少城市举办邻居节,捅破了邻里之间那层陌生的薄纸,邻居们通过节日相聚而相识、相知、相助、相合,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问好,能让每个人的内心如沐春风。所以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用我们所拥有的爱心去改变他人,改变环境。

一要排忧解难,助人为乐。能成为邻居,是一种缘分,大家住在一块儿,要将邻居当成亲密的朋友,信任对方,真诚相待。当谁家有困难之际,前去问寒问暖,主动帮忙,拉人一把,人家也一定会感恩戴德。明天你家有事,别人也会竭尽全力来帮你。天长日久的互相关爱,可使邻里关系变得如胶似漆,不可分离。

二要善于沟通,宽以待人。小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工作,思想、性格,生活习惯、言语行为也大相径庭,有时会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或在交往中,因猜疑、嫉恨、被误解而产生纠纷,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家既然有缘成为邻居,就应不计得失,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与邻居进行沟通以消除分歧,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以宽阔的气度和胸襟,理解和原谅对方,那么,对方也会报之以微笑,隔阂冰释,从而使彼此之间互相照应,和谐共处。

三要尊重隐私,保持距离。邻里之间相处,不可说东家长,西家短,即使知道人家的某些隐私,也应予尊重,不能乱说。在与人交往中,要掌握好分寸,提倡换位思考,多为邻居着想,不要干扰别人的日常生活。更要谨记“过密之隙”的道理,毕竟邻居不是一家人,过于随便和密切反而易产生裂隙,引发矛盾。因此,和邻居相处时还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好。

四要互谅互让,共创和谐。小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会碰到一些闹心的事,一家的动静,常影响到左邻右舍和楼上楼下。如孩子在房子里蹦跳、拖椅子、听录音机、看电视、在凉台上浇花等等,一不注意就会影响旁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因此,家长要注意教孩子走路要轻,不在地板上拖椅凳;录音机、电视机的音量只要自家人听得见就行了,不要吵了邻居。各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稍不留神,有时会伤着他人。作为邻居,也不要为此闹矛盾,应一笑了之。有了相互谅解的精神,就能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的邻里环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