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交流汇报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土肥站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本人作为市土肥站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通盘考虑,提前谋划,严格按照局党组 “两学一做”实施方案要求,于3月25日全局动员会议结束后,立即组织召开了市土肥站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会,要求支部党员先行开展学习。随后,我们借鉴近年来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的成功做法,认真研究制定了我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细化了学习篇目,计划了讨论内容,实现了党内教育扩展到支部每位党员的目标。针对我支部离岗创业党员,支部书记和联络员以电话、微信等形式及时向其传达学习教育内容、要求,确保支部学习教育不留死角全覆盖。另外支部联络员与局党建办积极协调沟通,按时保质保量的上报各类资料,接受局党组的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

按照局里《方案》制定的四个学习专题,我支部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并给每位党员配发《党规学习辅导》和《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学习资料1套。支部党员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按照要求,逐条逐句通读学习了《》和《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全面理解党的纲领,重温了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义务和权利,并做好专题学习笔记。目前,支部党员学习记录均达到5000字以上。结合学习内容,每个党员撰写心得体会1篇。站支部还开展了以“严守党规,规范党员日常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讨论1次。同时,认真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修订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党费缴纳等7项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党员及党支部工作。我支部以本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完善了支部各类基础工作,如制作了《支部在职党员花名册》,上报了《退休党员登记表》、《支部换届情况统计表》,重新核定了党员党费,增设了支部学习园地,建设了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既加强了党员思想教育,又强化了党员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工作,提升了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

按照“围绕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的思路,认真谋划,教育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围绕单位职能和党员岗位职责,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抓好学习教育促土肥业务工作,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土肥水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中,全站党员干部带头冲在生产一线,认真谋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今年在甘州区沙井镇、临泽县沙河镇、肃南县大河乡和明花乡等乡镇建设 “土肥水”科技试验示范点4个,开展试验8项次,示范10项次,示范新型肥料210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示范区5000亩。党员干部按照工作分工,主动承担试验示范任务,制定技术试验示范方案,深入基层一线,亲力亲为,带头在田间地头布设试验示范,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手把手地教,不怕脏不怕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把“增产增收的技术推下去”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高尚情怀。我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基础放在“学”字上,把关键点放在“做”字上,把根扎在“为农服务”上,真抓实干,推进单位中心工作。近期,结合《甘肃省肥料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全面规范我市肥料生产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我市农业生产用肥安全,维护广大农民合法利益,我站迅速出击,走在全省学《办法》用《办法》前列。4月底起,对全市肥料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共涉及20家肥料生产企业,目前已完成一半企业的检查整顿,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实践,使党员牢记自己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不断提高服务“三农”工作上有了新突破。

虽然近期我支部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标准,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学习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学习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宣传不够到位、专题讨论不够深入、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教育中得以加强和改进。为此,下一步我支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习教育,确保此次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围绕专题继续抓好学习讨论。全面执行和完成市农业局党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四个专题”任务,深化、党规及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按制度召开支部党

员学习会议,做到深学细研、掌握精髓,真正把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到一新的水平上来;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干,真正把行动体现到为农服务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去。要求党员干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开展讨论,全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坚持边学边改边做。此次学习教育,我们认为其落脚点在于“做”,就是要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严肃党纪党规;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牢记党的宗旨,熟知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我们认为,对照、党纪党规、准则条例,我支部党员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要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把问题加以改正。因此,我支部计划边学边查找问题、边学边改正问题,把 “改正问题”贯穿到整个学习教育中,最终达到既提高思想认识,又改正了存在问题,还能够按照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目标,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讲好党课。站支部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时间和具体方式制定详细计划,并精心组织讲好4次党课。邀请局党总支书记来支部讲党课;“七一”前夕,结合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邀请局分管领导来单位讲党课;10月份,党支部书记周俊带头讲党课;12月份要与联系村、扶贫村的党支部加强沟通和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党课交流活动。

全文阅读

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交流发言材料

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 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物流中心党委

把党内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是历次党内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学习教育中,我们认真贯彻上级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领导带头、层层示范,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特别是把落实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实优强富”新枣矿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物流中心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突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这一首要的任务,防止出现重业务发展、轻学习教育的现象。针对物流中心业务长期处于市场一线,有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重视业务拓展而忽视政治学习情况,我们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各级班子的政治优势和“主心骨”作用。突出物流贸易这一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风险管控。围绕“风险可控、量效并举”,创新实施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在风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岗位,实施“党员+骨干”双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2017年,签订合同3559份,否决合同1281份,否决率达36%,筑牢了经营安全防火墙。突出安全优质保供这一最大责任,特别是巩固中间商清理成果。立足“规范、降本和服务”,通过规范招标比价,完善电商平台,建立物资超市,严格供应商管理,建立了对接市场的价格目录和供应商管理体系。近两年累计节约采购资金4亿余元。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都能体现党员的身影,展现作为与担当。特别是在中间商清理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顶住了内外部巨大压力,无惧人身威胁和恐吓,清理中间商252家,斩断了利益输送链条。突出党风廉洁这一最大保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采购、供应历来是廉洁问题的易发、高发领域。我们以建设“规范规矩型物流”为目标,按照业务分段,权利分设的原则,创新实施了“五权治本”廉洁防控体系。引入“大数据”管理理念,借助ERP、SAP系统、电商平台等手段,规范了权力运行。

为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用真功抓实“学”,全面提升思想境界。抓好关键少数,突出以上率下。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载体,聚焦 “实优强富”新枣矿目标,在学习上深化拓展,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加快物产集团组建、安全优质保供和物流产业整合发展等方面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形式模式,提升学习效果。探索组织生活新形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原有“一网两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物流党群“云平台”,把“纸上”的理论学习转移到“线上”,把传统的会议式组织生活拓展为“线上组织生活”,把“定点灌输”学习教育转变为“互动交流”,在手机端搭建起永不下线的“党员之家”;将党建学习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开展“每名党员上讲台”活动,创新学习沙龙、头脑风暴、闭关复盘、场景推演、以案示警等学习培训模式,提升创新创效能力。

二、下气力抓好“做”,系统推进党建品牌创新。紧密联系物流中心业务特点,通过党建品牌化运作,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企业跨越发展提供新的要素支撑。弘扬以感恩、忠诚为内涵的“家”文化。开展“我为父母过生日”、爱心服务、“民情档案”、困难帮扶等活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创新实施以制度防腐为支撑、科技防腐为抓手、文化防腐为导向的“制度+科技+文化”廉洁防控体系;开展物资供应“新物流、心服务”活动,通过物资超市建设、物料形象描述、价格服务质量反馈等方式,实施主动、超前、快捷服务;在业务部门和基层党支部中开展“头雁行动”,把党员打造成各个方面的领头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物流贸易单位围绕企业转型发展,打造创新高效“狼性团队”,以蓝军进军蓝海。

三、定恒心抓住“长”,持续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积极推进组织生活正常化和支部标准化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健全责任落实体系。从党委书记做起,强化责任、真抓严管,把责任压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党委各相关部门,压给下级支部书记,层层传导压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夯实“三基”,把主体责任延伸到基层。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强化党建基层基础基本功。在支部书记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召开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压实党建管理责任;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选取试点,规范“”、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加强阵地建设、资料整合、“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创建,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强化考核应用。坚持任务清单、目标管理,每季度组织党群一体化检查,检验工作成效。对末位的党支部书记进行约谈,连带问责包保党群负责人。推行“统一学习日”,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学习日,让组织生活规范化、日常化。

全文阅读

浅谈材料分析说明题的四步解题法

【摘要】 材料分析说明题,是中考政治试题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精析材料,明确题意;审问题,明确基本要求;结合材料,回归教材答题;理清思路,准确作答四步着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这四步解题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就能够正确把握解题的思路、技巧,这类试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 精析;联系;准确

材料分析说明题是历年中考政治基本题型之一,是政治试题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也是学生在平时考试时容易丢分的题型。分析说明题侧重考查《课程标准》关于“理解、活动”层次知识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或论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突出重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分析说明题的命题特点。一般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所设置的问题两大部分构成。因此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以下四步着手:

一、精析材料,明确题意

全面正确地分析理解材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答好分析说明题的前提和关键。答题前要仔细阅读材料至少两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材料的基本内容,教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采用在关键词语下划横线的方法,以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清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的大意,概括每层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把握每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材料总的观点。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述。如果不重视分析理解材料或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正确,就不可能正确答题。因此,教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重视解读题目中的材料。做到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词、关键字,并结合这些词和字,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材料的意思,最后把几个材料联系起来,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

二、审问题,明确基本要求

初步理解和掌握材料后,就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看看它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怎么样的问题?还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答题的方向和角度。看看它涉及到教材的一处,还是几处。然后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分析,把握答题的范围,再结合材料中概括的观点,最终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考核目的,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审题出了问题,就会偏离答题方向,造成答非所问,离题万里。轻者也答的不全,丢分少分。审材料和审问题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材料多的题目可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材料少的题目可先审材料后审问题(联系材料审问题)。两者应互相配合,仔细阅读理解。一般来说,针对同一材料所设问题涉及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什么)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怎样做)时,两问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合材料,回归教材答题

全文阅读

论科学探究活动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2)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硬件。(3)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软件

探究活动实验材料实践能力合作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有效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不科学;盲目、无效的探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偏离学生的认知经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前不久,听过一节科学课《灯泡亮了》。授课老师把实验步骤讲述清楚后,学生立即动手进行操作。一会儿,小灯泡就有亮的了,十几分钟后,全班就剩下两个小组的灯泡没有亮。授课老师就忙着检查这两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帮助这两个小组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旁观其他的小组,有的小组成员则显得无事可作,东瞧瞧西看看;有的小组把刚才的实验重新拆开再连接;有的小组干脆拿着导线、小灯泡玩了起来。等所有的小灯泡都亮了,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半,剩下的教学任务则无法顺利完成。

我们在课堂上通常会遇到这种突况,如何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我认为教师应重视探究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要提高科学实验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做一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效果,得出科学的结论。课本中出现的实验,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次的,也要重新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因为实验的结论是唯一的,但由于所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出现的实验现象也不尽相同,有时更与课本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截然相反。如三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用吸管吸水实验:两根粗细相同的塑料吸管(不要太细),一根插在盛水的杯中,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无论学生如何用力吸,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都不应该吸到杯中的水。有的学生把两根粗吸管换成了细吸管,却从杯中吸到了水,出现了与课本上相反的实验现象。课前准备做的充足的老师,处理起来显得非常从容,“哪一根吸管容易吸到水,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提问,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大气压力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像这种突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但只要我们准备工作做的充足,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一遍,处理突发事件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硬件

科学课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就是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全文阅读

谈有效性教学材料的选用

数学学习材料是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原料,它是学生感知、分析、理解、感悟学习对象的载体。材料引起活动,材料引发思维。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选和运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揭示数学知识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任何一项数学知识都有其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用,首先要回归数学知识的科学本体,正确反映学习对象的本质,揭示数学知识科学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和逻辑联系,而不要让困惑和不解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对知识产生歧义和误解。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揭示“单位‘1’”概念时,教材通常是这样呈现教学材料:出示几幅平均分的图形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几个物体或几个图形的集合图等,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然后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至于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单位‘1’”,教材并没有展示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没有回到知识的原点揭示“单位‘1’”的本质含义,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困惑。许多教师也都认为这是一种数学上的规定,并没有“为什么?”其实并不然。江苏省南京市名师张齐华认为:回到“原点”思考,这也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面对任何问题时必须首先提醒自己的。他认为:“为什么叫做单位“1”,而不是整体“1”或对象“1”,这并不只是数学上的一种规定,以往我们对分数的意义认知,总是局限在分数的维度上审察。当我们就分数看分数时,单位“1”内在的合理性便少了被发现、被阐释的可能。而一旦我们突破分数的框架,将分数与整数、‘1’之间建立起联系,尤其是当我们不再由单位‘1’向内审视,而试图由单位“1”向外拓展时,单位‘1’的真正含义反而获得了一种可以被理解的可能。如同米、千克一样,单位‘1’也是一个计量的标准,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1’,我们就可用‘几’来表示,如果不满1个单位‘1’,就需要根据单位‘1’被平均分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用一个恰当的分数表示。”因此我们要抓住知识间内在本质的联系,选用能反映“单位‘1’”本质的学习材料来进行教学。如第一层次:先出示一个蛋糕,把它看作“1”,再依次出示3个、6个、12个同样的蛋糕,问学生可以看作几?第二层次:出示3个蛋糕,把它看作“1”,再依次出示6个、12个同样的蛋糕,问学生可以看作几?……第三层次:结合上面的感知,提出单位“1”的意义:无论是一个对象或是多个对象组织的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这样就从计量单位意义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内在含义。

二、触及学习最近发展区,提高材料思维含量

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发展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太难或太容易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用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我们可以选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进行教学:①第一次操作:让学生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用软电线把它们穿起来,头尾相接,试一试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②反馈学生操作结果(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③利用小组操作结果材料,比较和思考:剪成怎样的三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剪成怎样的三段不可以围成三角形?④根据比较和思考结果,进行第二次操作:合理确定三段长度,再用一根吸管剪一次,围一围。⑤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归纳出三角形三边关系。通过选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突破了学生原有的“剪成任意三小段都能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经验和认知水平,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原有思维观转变念,激发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反思等思维重构活动,近而找到分段的“要领”,达成现有的思维水平:剪成的三段中较短的两段长度之和必须大于最长一段长度。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刺激仍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学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第一学段),“教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第二学段)。学习心理学表明:当所呈现的学习材料引发学生兴趣时,学生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认识平行线”一课时,我们可以选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进行教学:(多媒体出示)两只小蚂蚁用同样的速度分别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向同一个方向爬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设计三种行走路线学习竞赛活动:①在看得到的地方可能相遇;②在看不到的地方可能相遇;③永远不可能相遇。通过选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组织和开展教学,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学生正确理解“相交、不可能相交(平行)”这两个概念提供具体的感性支撑。

四、变化情境内容,丰富学生的感知

全文阅读

如何有效地利用语言实验室进行外语听力课堂训练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指导各类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与使用了1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相比,新的《课程要求》所依托的教学理念更先进,且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基于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外语教师在不忽视读写教学分量的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听说训练,针对听说课程有所侧重,而要针对社会需求和公司企业的用人要求,以全面提高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为主。

随着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普及,大学外语课已普遍使用语言实验室进行听力训练。然而,如何有效地使用好语言实验室,使听力课沿着更加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仍是当前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抒己所见,亦望本行同事及相关学科同仁指教,找出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提高语言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外语教学中,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不外乎两种主要形式:

1.关闭式――按照每学期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正常教学计划内安排,利用语言实验室上听力课,开展听说训练的教学活动。

2.开放式――在学校、电化教学管理部门或者外语教学办学实体院系安排的专门人员监督管理下,学生在规定的课余时间内到语言实验室择其所需自主进行听说练习。

而本文主要讨论教师如何利用语言实验室进行课上教学活动的问题,即上面提及的“关闭式”使用形式。

一、教师施教方法

无论何种课型,教师的主导地位都是不可改变的。尽管近几年有些教育学家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但笔者依然认为,教师应是课堂的主宰。退一步说,即使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课型,也应是由教师像设计师一样将活动程序安排妥当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全文阅读

主体因素对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影响

1前言

元记忆作为一个复杂的、有层次的和动态的认知系统,反映着人们自觉地运用与记忆有关的知识和策略去提高记忆效率的监控过程[1]。监测和控制是元记忆的本质特征并贯穿于记忆过程的始终。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简称JOL)是元记忆监测的一种重要形式[2]。学习判断这一概念由Arbuckle等人最早提出,是指个体对己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3]。学习判断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学习―判断―回忆。学习就是给被试呈现一列联想词对(线索词―目标词)让被试学习;判断就是随机呈现线索词,让被试预测能正确回忆与之对应的目标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通常称之为学习判断值;回忆就是只呈现线索词,让被试回忆出与之对应的目标词[4]。根据学习判断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判断分为延迟学习判断(delayed-JOL)和即时学习判断(immediate-JOL)两种[5]。所谓延迟学习判断,是指被试在学习完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词对之后,才对所学词对在之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所谓即时学习判断,就是当被试学习完一个词对之后,立即就对学习过的词对在之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Koriat于1997年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线索模型(cue-utilization),以说明人们做学习判断时的心理基础[6]。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学习判断时可以应用不同的线索来预测回忆成绩。Koriat区分了3类线索:内部线索(intrinsic cues)、外部线索(extrinsic cues)和记忆线索(memonic cues)。内部线索主要指学习项目的特点和内在属性,比如词对的语义联系、词频高低或词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特点和属性来了解学习项目的难易程度。外部线索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条件,包括学习次数、呈现时间、复述类型等;(2)学习者应用的编码策略,例如加工水平等;(3)交互想象(interactive imagery),即在两个词之间建立交互式表象[7~10]。记忆线索是指伴随人的信息加工的知觉体验,比如相关信息的可接近性、项目加工的容易性、线索熟悉性等。Koriat发现,不同的线索类型对JOL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内部线索对回忆成绩和JOL都有显著影响,而外部线索对回忆成绩的影响大于对JOL的影响[6]。陈功香等人的研究发现:JOL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除受线索类型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人们做判断时的习惯或倾向性的影响,比如存在“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s)[11]。锚定效应是指,被试对最先呈现的一类项目给出的JOL值成为判断随后呈现的其他项目的锚定值,一般而言,被试对于首先呈现的项目会倾向于用中间数值来表示自己的预测,而后会基于这个中间数值对随后呈现的项目给出相应的JOL值(可能高于中间数值,也可能低于中间数值)[12]。

孤立(isolation)是指在一列同质的项目中有一个独特的项目。孤立范式是指在一列项目表的学习中,当某个项目在颜色、大小或类别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项目时,其记忆成绩显著较高。由于该效应实际上是因为孤立了某个项目引起的,所以被称之为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von Restorff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凡被隔离(孤立出来不同于众)的信息符号容易被回忆起来。例如,在9个字母组成的单元中夹1个数字,则数字最容易被记忆。在孤立范式中,被孤立的项目被称为孤立项目(critical item),其他的项目则被称为背景项目(background items)。由于该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von Restorff[13]于1933年提出的,因此,又被称为“冯・雷斯托夫效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是指孤立组的关键项目明显高于非孤立组的关键项目,孤立效应的大小即是学习判断中孤立组的关键项目与非孤立组的关键项目的差值。

在学习的特定任务情境中,学习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学习判断,由于这些因素是受学习者主体的影响,故称之为主体因素。如学习的编码策略和交互想象,就是主体因素。本研究重点考察主体因素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基本设想是,影响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特有的主体因素主要是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度与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度,两者都会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一考察主体关于材料性质的觉知度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主体关于材料项目数的确定度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2实验一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2.1目的

探讨被试是否预先得到材料性质的策略提示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本实验的设想是,如果学习者预先得到材料性质的策略提示,就会对出现的孤立项目产生觉知感,因此会对其分配更多注意资源,从而产生较高的记忆预期,即产生较高的学习判断值及学习判断孤立效应。

全文阅读

数学材料的整合与统筹

[摘 要]数学材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以教学“田忌赛马”为例,基于三维视角对数学材料进行统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动机,还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数学材料的准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功能为目标;能够进行拓展。

[关键词]三维视角;数学材料;学习统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3-01

“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实现策略的最优化。大多数教师习惯教学时按套路出牌――引入“田忌赛马”的典故,并提问:“如果你是田忌,你会怎么安排?”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最后以生活中的比赛为例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常规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优化策略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失当。对于学生而言,“田忌赛马”的情节有一定的局限性:或不是很了解故事,提不起兴趣;或对故事已烂熟于心,无法假设发挥或想象。

为此,教师要学会整合数学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在教学中“借题发挥”。本文以教学“田忌赛马”为例,略谈数学材料的统筹整合。

一、选材需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选取数学材料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

【片断1】教师设计扑克游戏,并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取3张牌,一对一比较,点数大的赢。

全文阅读

自编本土化习题,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近几年,在思品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做思品习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教学困境,我们学科组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从学生生活中选材,自编本土化习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思品课堂的有效性。下面以本人自编的部分本土化习题为例,对自编本土化习题为什么能提高课堂效果、具体做法以及如何确保高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为什么自编本土化习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 本土化习题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易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习题的选材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易于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思品的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学会自我保护》等相关内容时,有一道题目我们是这样设计的:2012年4月6日中午,我镇旗风学校两名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积水塘玩耍时不慎落水。午休中的我校教师刘新祥闻讯狂奔至现场,将两名落水者救起。(1)结合材料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2)请你评析刘老师的做法。以往学生对回答思品问答题都有一种畏惧感,但由于该题目的设计取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及时关注身边的时事,易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由于距离学生比较近,也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爱家乡。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时,这样编题:近两天,由于日本震后核危机加剧以及传言等,我镇南朗中心市场多家杂货店出现了排队抢购食盐的现象,有几家卖食盐的商店乘机哄抬价格。昨天,中山市工商行政等部门对这些商店进行查处。(1)材料中商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2)相关部门执法的行动有什么意义?上述案例就发生在当地,部分学生的家庭成员也可能参加了抢购食盐的活动,因而对他们的引导性是比较大的,从而既通过该时事引导他们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

二、编制本土化习题的方法

1 从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进行编制。我们教师平时要观察、留意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多些交流、沟通,才能多发现一些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命题的素材,并及时将命题素材记录下来。这样坚持一两个学期后,自然就有了敏感度,并形成了习惯。比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两名同学打架,我在教育和处理这件事后,及时记录了下来。在后面一周学习《善沟通,礼交往》时设计辨析题如下:我校学生许某在洗完手后随手往后甩,无意地将水甩到了甘某脸上,甘某很生气,并骂了许某,许某也不甘示弱地对骂了起来,进而两人厮打了起来,甘某眼部流血受伤,住院治疗了一个星期。请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对以上两名同学的行为进行辨析。该题目本身也来源于学生生活,对思品教育具有针对性,因而具有较高的教育实效。

2 从本地时事新闻中选取材料进行编制。我们在平时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新闻等过程当中,发现可应用的材料应及时记录下来以备用。比如我从《中山商报》的长篇专题报道中,浓缩了百来字的材料,并设问如下:4月21日,广东省中山市查获一家用墨汁、石蜡等染制假红薯粉的工厂。该工厂用玉米淀粉代替薯粉制作所谓的“纯红薯粉条”,为使其色泽鲜艳、口感鲜嫩,竟然添加墨汁、工业用料石蜡和果绿等。目前,3名主要涉案嫌疑人已被刑拘。(1)上述材料中厂家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2)严厉打击上述不法行为有什么意义?(3)为解决上述材料中的问题,你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上则震惊社会的时事新闻就发生在本地,对学生来说比较有震撼力,作为命题的材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应注意的问题

全文阅读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摘 要: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有结构材料;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104-00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通过教师的有效“操作”,达成一定的有效“目标”,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对科学教育有效目标的内化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收集事实源于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则依赖“有结构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科学课教学离不开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现就利用有结构的材料促进学生有效探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都知道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科学就是学生们亲身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科学”是“探究意义的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要为验证这些假设为学生提供多样材料,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常见的材料,因为学生对这些材料感兴趣,注意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

二、注意材料的科学性是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