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综合型和禁欲型两种美国性教育模式在美国处于争论中,两种性教育模式各有特点,也影响着性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本文对综合性和禁欲型两种美国性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这两种模式对中国的性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中国的性教育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综合性 禁欲型 性教育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98-01
综合型和禁欲型两种美国性教育模式长期在美国处于争论之中,这两种性教育的思考和争辩也在世界其他国家引起思考,当然包括中国在内。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究竟要在学校中开展什么样的性教育方法,怎样向青少年学生讲述性教育知识,是否提倡性教育的开放,怎样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开放文化之间的关系等,一直是教育学者争论的话题。禁欲型性教育模式正在向世界各地推广,究竟两种性教育模式有何区别,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的性教育模式,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综合型和禁欲型两种美国性教育模式的产生背景
1.综合型性教育模式的产生背景
综合型性教育模式出现的时间比禁欲型性教育模式出现的时间要早。美国的性教育源自1915年桑格提出生育控制理念,他认为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注重避孕,控制流产的发生。在之后的时间里,美国性知识与教育委员会成立,桑格成为执行主席,经过一番努力说服之后,使医生成为了开展性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政府首次开始进行性教育,在卫生部长提出一个关于写有性教育的报告之后,表明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性教育,为性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1991年,一部《综合性学校性教育指导大纲》,并在1995年时得到修改,第二版,这就已经表明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开始发挥影响作用。当这种教育模式产生之后,得到了医学、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支持和讨论,并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
2.禁欲型性教育模式的产生背景
作者:严雪怡 单位: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多种分类方法。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很多文章作过阐述。自1995年起,以杨金土、孟广平为首的研讨组曾发表过三篇文章,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巧一16期,《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职教通讯》2002年第19期)。这些文章都提出了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相对应地分成四类,即学术型人才—学术教育、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这个分类方法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杨、孟等人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工业系统制定的,并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概括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等方面;二是认为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属于同一类型,不应分成两类。本文针对以上意见就这方面问题作一些补充论述(对于“人才”的含义,我们一直按照广义的人才概念,将一切有知识、有技能的人都作为人才)。
一、为什么要把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区分开来?
人才分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本文将对形成技术型人才以前的情况作扼要叙述。
(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萌芽等因素,开始形成了古代的教育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学习文字、书本知识为主的早期学校教育,一类是通过学徒制对劳动人民传授生产技能的教育(当时不作为教育)。前者逐步发展成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后者是早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二)大工业出现后,19世纪20年代开始培养一种能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把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培养这种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两类教育区分开来,国外通常将前者称为学术教育(AeademieEdueation),把后者称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eation)。这种专业教育的内涵实际上包括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
(三)形成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能型人才某些岗位的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使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到技能型人才的具体工作上(也可称技术领域),完全改变了原来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工件不断向大型化、精密化、结构复杂化等方向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在教学计划中,如果要提高技能等级,就要把更多时间用于生产实习;如果要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就必须增加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并相应强化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40一5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把原来的职业教育一分为二,在提高技能等级方面要求仍由技能型人才担任,仍归属职业教育;而把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改由一种新型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培养这种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介ehniedEdueation)。
(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eation)的分化,这是由于不论对工程和技术哪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工程方面,对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仅就生产自动化这一个方面为例变化就极大。在大生产出现初期,自动化程度不高。19世纪后期,电机、电信等电气技术的创造发明促成了20世纪电气自动化的大发展,不论传动、调速、控制等技术都出现了质的飞跃。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应用促成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一,程序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等应用使生产自动化又一次出现质的飞跃。这些都使专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拓宽了,理论要求加深了。在技术方面,科学原理应用到技术领域后,增加了技术工作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技能要求,也要求专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实习,提高技能。即使把专业教育的学制从高等专科提高到高等本科,也无法容纳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发展要求。通常做法是把技术方面要求,例如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等改由技术型人才担任。这样,专业教育就较少涉及技术部分,成为比较单一的工程教育,所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摘要: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两型”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适时创新,加强对在校大学生“两型”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以期为“两型社会”建设持续输送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两型社会”;“两型”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24-03
一、“两型”价值观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必须加以重视的新内容
(一)“两型”价值观的提出
1.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趋势使“两型”价值观的提出成为必然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建设“两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程(修正案)》,表明“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进一步表明“两型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两型社会”建设都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不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也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行动,是否有与之相适应的的价值观为其建设者提供思想基础、观念图景和精神动力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求全体社会公民从思想上廓清认识,从观念上掀起一场生态革命,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以及人与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两型”价值观念。
摘 要 基于辽宁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从平台提供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访谈培训教师了解到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文本形式,由于有些学习者感觉学习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因此,对培训平台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为理论依据,将培训平台中的教学内容以“目标―类型”二维模型分成九类。以网络学习资源从呈现形式角度的分类为理论依据,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学习资源呈现形式体现在培训平台之中。为培训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培训平台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网络教师培训;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27-03
1 前言
问题提出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率有所提高,我国的各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2005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指导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通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由于培训对象为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所以采取网络培训方式。
本研究基于辽宁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从平台提供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访谈培训教师了解到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文本形式。由于有些学习者感觉学习形式单一,无法获取所需求的学习资源,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学习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将学习资源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及恰当的声音解说来表现。同时,当前大部分网络学习内容的某个知识点仅以一种学习资源形式呈现出来,学习资源的文本形式提供的学习内容主要照搬课本的内容或文字,单一文本形式难以吸引学习者兴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体现网络培训中学习资源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促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学习,那么网络学习内容呈现方式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教育合作,是在深入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之下,落实《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8月21日下午,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武汉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代表三方签署协议。
“江西、湖南、湖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着成效。这次教育合作协议的签订,对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统筹教育协调发展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袁贵仁对三省教育合作协议的签署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教育部将全力支持三省教育改革发展,共同推动三省教育合作交流。他希望三省教育部门在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工夫,在服务“中三角”发展中做贡献,在区域教育合作实践上作示范,不断创造新经验、取得新成果。
根据合作协议,湘鄂赣三省将遵循优势互补、分层分类、重点突破原则,充分发挥各省教育的比较优势,重点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科技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中三角”区域教育事业的联动发展和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在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用10年时间深入开展战略合作和区域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创新机制,拓展领域,共同探索一条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教育合作的新路子。
签字仪式上,三省还同时签署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以支持三省高校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为重点,在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整体谋划、相互支援,服务三省城市集群发展战略。
努力创造引领全国的先进经验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力量,教育系统已经在积极创建‘两型’学校、落实省部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培养‘两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你们积极创造出像汨罗素质教育一样引领全国的先进经验,为湖南的‘四化两型’建设贡献独有力量!”8月16日上午,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张文雄来到省教育厅调研,他对长株潭试验区“两型”教育创建工作提出希望。
在今年4月召开的长株潭试验区工作暨两型示范创建总结动员会上,省教育厅被表彰为省“两型”示范创建工程建设先进组织单位。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汇报会上介绍,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积极推进“两型”教育并纳入全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体系之中,把“两型”意识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两型”学校创建与“两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两型”教材,普及“两型”知识,组织“两型”活动,培养“两型”新人。同时,积极加快推进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此外,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签署了《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从国家层面来设计和组织开展长株潭各项教育改革。
张文雄指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广大中小学校园、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实验室,都要成为“两型”教育的有机载体,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实实在在感受“两型”生活的魅力,在随时可以触摸的、浓厚的“两型”氛围环境中,使“两型”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脑海中,从小立志做一名“两型”新人。张文雄还强调,“两型”社会建设,科技是关键。围绕“两型”社会创建,高校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湖南各高校应该紧密结合省里提出的十大节能项目、十大环保工程、十大改革措施,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攻关能力,不断加大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为试验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摘 要]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当前,我国学界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就是在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一种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适应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其功能是服务社会;另一种以展立新和陈学飞为代表的认知理性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学术发展,其功能是学术研究。前者以政治论为其哲学基础,后者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尽管这两种观点因其哲学基础不同,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从实践上来看,两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大学是以学术研究为重还是以社会服务为重,需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具体定位。
[关键词]高等教育;认识论;政治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2-0005-03
[作者简介]何文晓(1989―),女,广东茂名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其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理论:一条是外部关系规律,即在高等教育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地理等等因素与高等教育相互作用的规律;一条是内部关系规律,即在高等教育内部,师生之间、领导干部和教师之间、各部门之间等等相互作用的规律;由此延伸出高等教育外部与内部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观点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被后来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概括为高等教育“适应论”。这些学者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展立新和陈学飞为代表,他们提出:“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1]展立新和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失误:一是“适应论”混淆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试图用功利性和政治性目标取代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教学和科研;二是“适应论”在选择某种主导理性的时候,不能容忍其他理性居于合理地位共同发展。在反驳了潘懋元先生的“适应论”观点之后,展立新和陈学飞两位教授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并根据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历程辨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即认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实践是立足于认知发展起来的次要方面。认知与实践两者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多种选择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1]。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从根本上来看,是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差异。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2]坚持认识论的人把“闲逸的好奇”当作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强调高等教育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心想成为“鸿儒”的有识之士;而坚持政治论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有别于初级和中级教育,其目标应定位在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上,持高等教育政治论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所有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都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待,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都是如此”[2]。在笔者看来,潘懋元的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政治论的典型代表,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认知理性观点则是高等教育认识论的典型代表,这两种观念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史上都曾经占据过主导地位。总的来说,潘展两派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不同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学术发展还是人才培养,二是大学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孰轻孰重。
[摘 要]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尝试。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理层面讲,这种分段联合培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衔接,必须在充分认识到两者差异性及连贯性需要的前提下,做好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及本科准入等一系列环节的具体衔接。
[关键词]文秘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摘 要 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H.w.French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原始文献的解读,建立了“职业带”上人才结构与教育层次发展变化示意图,分析了“职业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根据职业带理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向;同时,还应做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完善技术型和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职业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术教育;人才类型;教育类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23-05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了一套有关工程教育研究的丛书,共九部,其中第七部为H.W.French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职业带”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英文原始文献的阅读理解、“职业带”理论及相关参考文献的分析研究,对“职业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根据该理论建立了“职业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示意图模型,其目的是使该理论能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一、“职业带”理论分析
(一)“职业带”理论模型概述
“职业带”理论是将工程领域的技术职业范围表示为一个连续带,如“图1”[1]所示。第一个三角形左侧短边表示手动和机器操作的技能与技巧;另一个三角形代表科学知识和工程原理。由一条直线表示的一个特定职业可以由斜线切成两部分,斜线是两个三角形共同的边。代表特定职业的直线被斜线分割的比例表示手工技能与技术知识在不同职业中所占的比例。
图1中处于职业带最左端的直线AB表示机器操作员的工作,这表明他的工作基本是手工操作的,涉及的技术知识可以忽略不计。处于职业带最右端的直线CD表示以理论方法从事工程研究分析人员的情况,他们涉及高度的理论知识,不要求太多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领域中各种类型的人才分布在职业带的不同区域和位置。例如,技术工人主要是通过已掌握的手工技能作出贡献,其由直线E-G表示,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用G-F表示;可见他们的理论知识通常是有限的,本身的经验经常与特殊的工艺技能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如将能工巧匠都分布在图上,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域。这表示技术工人在其区域内,手工技能与需要的理论知识之间的比重也存在差异。如新合格的技工可能会处于左端边缘;有经验的技工更大程度与积累的知识相关,则可能处于技术工人区域的右端边缘。
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制包括高等教育的类型、层级和结构三要素。其中,高等教育的类型与层级构成高等教育学制的框架体系,高等教育结构则反映不同层级和类型高等教育间的交叉和衔接,即联系方式。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制成型较早,也较有弹性。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学制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本文以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制为例,着重从框架体系和联系方式两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1.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6.1%,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今全美拥有各类高校4409所[1],包括初级或社区学院、文理学院、综合大学、专业性学院及研究型大学等,培养目标互不相同。初级或社区学院以提供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半专业技术人才或半专业熟练工人,还兼顾实施转学教育、社区教育及补偿教育等;文理学院是相对具体的职业教育而言的,提供普通本科教育,其目的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高素质、有文化教养的人,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综合大学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以本科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才等;专业性学院除了进行本科教育外,还提供相当于硕、博士学位的第一专业学位教育,是为那些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而不愿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的人而设立的,以培养实践性应用人才为目标;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各层次教育,但以博士生教育为主,旨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这些院校承担的任务各异,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2.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2001~2002学年度,俄罗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2],处于普及化阶段。如今,俄罗斯高等教育已相当发达。据统计,2007年俄罗斯高校总数为1108所[3],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等,分别承担不同任务。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各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创新型高级研究人才;综合大学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①,承担广泛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高级专业资格的科研人员、科学-教学人员等,为其组织再培训与进修,实施包括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科学、技术、文化多种专业的所有教育等级的培养计划;专业大学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从事范围更窄的与某个特定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实施某个科技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和进修的方式培养一定科学和科学教学领域高级专业资格的专家[4];专业学院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为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培养高级工作人员,并为其组织再培训和进修,重点在于实施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此外,俄罗斯的高等专科学校实质上是属于高等学校,旨在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初级工程师。这些院校分工不同、相互协作,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3.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199年度,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52%,进入普及化阶段[5]。如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已达164所[6],涵盖了学术和技职两大教育体系,包括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培养任务各不相同。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生教育,但以博士生教育为主,以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为宗旨;普通大学和独立学院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并承担少量硕士生教育,旨在培养为研究做准备的理论型人才;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些院校提供类型不同、层次各异的高等教育,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摘 要]“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队伍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服务。
[关键词]“两型社会”;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李爱玲,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61-03
[基金项目]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200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2005y37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高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