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恋爱误区的心理分析

引言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组成,爱情的三要素就像一个三脚架,三者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情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是自信,爱情能推动自我完善,爱情是人性的学校,在爱情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1] 而针对大学生来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往往呈现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的恋爱特点。[2]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伴有轻视恋爱结果、注重恋爱过程;缺乏理性、盲目跟从;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摆脱孤独寂寞、填补心灵空白的心理误区。[3]究竟这些心理误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从哲学层面探析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从心理学层面探析的文章分析很浅显。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大学生们,产生这种心理误区不仅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并且还和其自身内在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着重从人格特点、依恋方式、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能力的角度探析大学生产生恋爱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为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恋爱观和心理成熟程度、对异性或恋人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全面的估价。进而能够通过恋爱问题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学会合理地分析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格特点与大学生恋爱

心理学界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4]。人格特征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人格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而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又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及恋爱表达方式与程度。在大学生的恋爱交往当中,人格更是其中重要的心理基础。它就像一个潜藏在内心的“自我”,无意识地影响爱情的价值观、恋爱态度、恋爱方式等方面。

首先,人格特点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表现在人际吸引方面。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较容易得到异性的喜爱,在人际交往的理论中,个性品质是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5]。或许有些同学有这种疑惑:“为什么他(她)有那么多人真心地喜欢,但我就没有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她)的人格特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渴望一份真诚恋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另外,除了人格完善,具有吸引力之外,性格相似与互补也是恋爱得以长久的一个因素[5]。但由于我们的情感来之匆匆,因此,相互了解后因为性格不合而最终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恋爱草率的特点。

其次,人格对恋爱更为深刻影响的表现是,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恋爱表达的方式、处理与恋人关系的方式、恋爱情感的表露程度大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性格内向者在恋爱中多表现为情感体验深、被动、冷静、悲观和谨慎;而外向者往往主动而狂热、开朗而冲动[6]。有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易冲动、任性、喜欢浪漫幻想、稳定性差、敢为性强、独立性差、紧张性强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恋”[7]。

再者,恋爱双方已有的人格状况往往直接影响着恋爱的质量,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恋爱畸形发展或失败。如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形成的诸如孤僻、退缩、冷漠、自卑、冲动、暴躁、骄傲、虚伪、自私以及不负责任等不良人格特征,对恋爱有消极的影响,在失恋的处理上表现得更为明显[8]。其中,自卑的人格特点容易导致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情感采取敏感的态度。这种人格的个体还容易在处理恋爱关系时孤芳自赏,又或者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进而掩饰自己的自卑情绪[6]。又如,叛逆型人格的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时,通常以“叛逆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方式,以借此获取他人的关注,如过分开放、滥交朋友、过分追求性体验、只追求“曾经拥有”的恋爱等。

全文阅读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刚从初高中“禁止恋爱”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大学这个较放松的环境中,大学生普遍开始恋爱。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社会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在恋爱方面逐步具有普遍化现象。本文就这一现象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三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加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恋爱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心理问题

正值青春年华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普遍投身恋爱的海洋,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普遍恋爱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探讨的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就以上三个方面试以探讨,以期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调查

恋爱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恋爱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了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本组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新媒体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3份,由于统计数据表的损坏,本组遗失了32份调查表。因此,有效问卷共541份。

2.本组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问答调查,共采访300人。

全文阅读

关于恋爱道德在大学生恋爱中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大学生恋爱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目前在高校校园中,随着大学生恋爱数量的不断攀升,学术界也对此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多数停留在恋爱观方面,而对恋爱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高校部分大学生择偶标准趋向物质化功利性,谈恋爱缺乏责任感,重过程而轻结果,失恋后失德失志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凸显都进一步说明大学生恋爱只关注恋爱体验而忽略恋爱道德。

【关键词】恋爱道德;大学生;必要性

现代大学生中恋爱数量呈现增长之势,但成功率并非随之增长,并且失恋后失得的现象频发甚至出现违法事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贯穿其中的主导因素则是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缺失。恋爱道德是恋爱善始善终的思想指引和支撑,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是帮助大学生恋爱良性发展、理性处理恋爱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对恋爱道德的理论认知欠缺

(一)传统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恋爱在传统文化中很少涉及,因为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恋爱,但是也有部分与恋爱道德相关的理论阐述。例如梁祝的故事正是封建社会中恋爱双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中闪耀着传统恋爱道德的光芒,他们的勇敢坚毅、为对方付出牺牲的责任道德意识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此外,三从四德中“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讲品德正身立本、举止端庄稳重持礼等要求在恋爱中也是应有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的无常规范也是用来约束恋爱双方的道德准则。然而,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恋爱道德理论的认识接近空白,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二)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选择爱人最重要的标准是志同道合和情投意合,要把对方的心灵美放在自然美及其他社会条件之上,讲究共同的理想、志向和人生抱负,切勿以钱取人、以权取人或以貌取人。恋爱方式的道德要求应该遵循举止文明得当,持之有度;恋爱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责任,责任决不是外在于爱情的东西,更不是同爱情相对立、相排斥的东西,相反,它是使爱情得以巩固和不断深化的社会基础。正是道德责任,才不断以新的社会内容来互相充实互爱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锤炼互爱者的感情。然而,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经典和以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知之甚少,恋爱道德理论知识根基不牢极导致在恋爱中对抵制不良思想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引发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本选题的依据在于深化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共识,扩大其影响力,使大学生在恋爱道德理论上有所积淀。

全文阅读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摘要:恋爱幸福感,是指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个人对其恋爱关系的主观评价。本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因素,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结论一、张瑞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结论二、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人口学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恋爱幸福感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全文阅读

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探讨

摘要: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极为普遍,以艺术类学生为例探讨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和恋爱观的分析,得出看待大学生恋爱的合理的态度和引导方法,以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全文阅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摘 要 内隐自恋大学生对感情过分敏感,易受到感情中的创伤事件伤害,是恋爱问题高发群体。本研究采用自恋人格问卷和爱情态度量表,选取了620名大一新生,对他们的恋爱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从内隐自恋水平,性别和专业这三个维度分析了大一学生的爱情态度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讨论,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内隐自恋 恋爱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恋者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自我关注和以自己为中心,对待自己的评价大多是极其乐观的,对自身有着独特的优越感,对他人的注意和羡慕有着执着的需求。研究表明,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种形式。显性自恋者倾向于需要别人的注意,可能尽管他们对他人的需求不关注或者不易察觉,但仍有较大的社会魅力,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隐性自恋者则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感到不满足。隐性自恋者这种潜在的自卑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而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对感情过分敏感,极易产生焦虑情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感情中创伤事件的伤害。因此,本研究拟对大一新生的隐性自恋与恋爱态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隐性自恋程度与恋爱态度状况,为大学生了解自身恋爱现状及维护自身恋爱心理健康,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1.1.1自恋人格问卷

全文阅读

大学生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影响: 冲突解决模式的调节作用

摘 要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对319名恋爱中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冲突总体水平较低,关系质量较高,冲突解决模式较积极;恋爱冲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建设性沟通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建设性沟通模式在恋爱冲突影响恋爱关系质量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因此, 降低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提升恋人间的建设性沟通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恋爱关系质量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5

1 问题提出

沙利文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因感受到异性间强烈的吸引,青春期的个体有可能会对某一异性产生喜欢与爱慕的情感,并渴望与之建立恋爱关系(贾晓明, 2003)。实际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比例从30%~53%不等,甚至可达63% (何影, 2010)。对大学生来讲,恋爱关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义,诸如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归属感和亲密感需求的满足等(Meier & Allen, 2009)。

然而,由于性别、个性、家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恋爱关系中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国内一份调查表明,恋爱问题占本科生心理咨询案例总数的12.9%,排名第三(冯蓉, 马喜亭, 2015)。本科生常困惑的问题集中为恋爱过程中的患得患失,这说明拥有了恋爱关系不等于就真正拥有了亲密关系给人带来的幸福与满足;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人对恋爱关系的未来走向都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与大学生恋爱冲突频繁,同时又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有关。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冲突,在面对冲突时选择积极的解决模式是大学生恋爱咨询中的必然选择。

有关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已有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者发现恋人之间的冲突与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Campbell, Simpson, Boldry, & Kashy, 2005),并且冲突会一直影响恋人之间的关系,激烈的争论甚至可能会导致恋人倾向于否定彼此的恋爱关系(Fincham, 2007)。也有研究者认为,冲突本身并不足以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其解决方式才是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夫妻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当夫妻面临冲突时,他们的冲突解决模式可以显著的预测婚姻满意度,甚至可以预测几年后夫妻关系的变化(Bradbury & Karney, 1993),并且夫妻双方的建设性沟通模式对婚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力最强(琚晓燕, 方晓义, 戴丽琼, 2012)。那么,在恋爱关系中,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到底哪个因素对恋爱关系质量的影响更大?而这两个因素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共同对恋爱关系质量产生影响?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与教育对策分析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价值观基本形成,精力旺盛,情感充沛。对于婚姻爱情每个人均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脱离了高中时期家庭、学校的约束,在相对独立宽松的环境中,对恋爱、婚姻开始有自主独立的要求,但是在行为控制上又易受干扰,容易冲动。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会处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职学生 婚恋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43-02

1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心理上渴求能与异性接触并且互相了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中学有所减轻,这些条件为恋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恋爱双方的共同进步,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1.1 对于恋爱存在盲目性

此类学生更加看重恋爱的过程,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单纯并且趋于盲目,在他们看来,大学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足够,不在乎这类爱情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随着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脱离家庭的约束,学生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他人理解,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恋爱正好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他们步入行列。

1.2 对于婚姻趋于现实性

全文阅读

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

摘要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恋爱焦虑研究提供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和访谈法的基础上,形成初测问卷;对345名被试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结果: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共有三个因子: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结论: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关键词 恋爱焦虑 问卷编制 信效度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调查显示,81 %的大学生表示想恋爱。健康的恋情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婚恋有重要的意义。恋爱焦虑是指渴望或者处于恋爱中,由于内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冷静思考感情相关问题,不能把握自己,易产生迷茫、躁动的情绪体验。参考恋爱焦虑的定义,结合已有文献本研究认为,单身恋爱焦虑是指目前处于单身状态的人,源于恋爱心理需求产生的躁动、不安、忧虑的情绪体验。我国关于恋爱焦虑的直接测量工具目前只有徐甜甜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和罗文萍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但两份问卷均针对研究生群体,对本科生的适用性有待考察,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卷。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题,有必要单独研究单身大学生的恋爱焦虑,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恋爱焦虑研究提供测评工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向广西3所高校抽取单身大学生(须经同学确认填写问卷时处于未恋爱状态)发放初测问卷380份,余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大一108名,大二80名,大三115,大四22名。男生156名,女生174名。1.2方法。对30名被试进行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被试过去到的恋爱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现在对恋爱的看法和忧虑,对未来恋爱发展的想法三方面,重点追问被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提到的关于恋爱焦虑的的原因。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初测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无焦虑”到“严重焦虑”为“1~5”计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项目内容将各因子命名。①人际魅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人际吸引力的不足,而使得在恋爱中不敢主动与异性来往产生的焦虑。②未来发展:担心恋爱会破坏自己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业、工作、经济、感情)的设想。③舆论压力:他人关于自己恋爱的看法造成的压力产生焦虑。2.3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问卷3个维度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的信度分别为0.894、0.689、0.791,问卷总信度为0.884。2.4效度分析:2.4.1相关程度分析。表2表明,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大于各维度与维度间的相关,说明各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讨论本研究依据对30名单身大学生深度访谈,获得关于单身恋爱焦虑的真实信息,参考了相关理论与测量工具编制了16个项目,并在严格的项目筛选和分析之下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所编制的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共11个项目,包括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三个维度。问卷维度与设想有差异,原本设想的父母观念和朋友看法两个维度结合为舆论压力一个维度。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初步编制的项目不够有代表性,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验证并完善。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9~0.894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均接近或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本问卷符合心理学测量的要求,可以为大学生恋爱焦虑研究提供合适的测评工具,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单身状态的恋爱焦虑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

试析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摘要: 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本文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