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舍之舍(散文)

岚儿在信里说:“去书店找那本《老舍幽默小品集》,人家说书没卖完,都退回出版社了。倒是找到老舍别的散文集,但跟手上那本文字又相差太远。而且,大概看了看,里面有错字,纸张也不好,你如果想要,我就买来寄给你。手上那本想来想去都觉得舍不得送给你,看来我对朋友还不是一点私心也没有啊,呵呵。”

我知道岚儿是真热心,也知道岚儿是真小气,我当然心有微酸却故作姿态地说:“不用,我会留心,不定哪个出版社睡醒了或实在没有剩饭可炒,就会做功做德地想起老舍来了。”市面上老舍的书确实很难见。浙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成套成套的散文集、选集、全编、精编,封面朴素大方几乎不加修饰,买几本放在书架上也很漂亮。他们把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包括台湾香港的都快打捞完了,可就是不见老舍上岸,不知什么缘故。

其实我看过的老舍的书不多,一本《四世同堂》而已,还是相当年轻的时候看的。手头倒有一本他的小说集,封面是不知从哪个电影里偷来的剧照,不负责任得很,里面尽是错字。再看封底有出版社却没有出版社地址,一下子意识到遇上了盗版,气得把书扔出好远。

但,昨天一不小心看到了那本《大智若愚》,封面是简笔国画没叶树,枝枝桠桠直愣愣的,透出一股子清静幽远。不用说,当然是先买为快,再睹更快。

忽然琢磨出来,一直觉得老舍亲切,原来跟他的名字很有关联。笔名里不喜欢“冰心”,太正气;不喜欢“茅盾”,太冷气。老舍就不同。“舍”是最早的象形字,意思是屋,“人”是斜溜下来的屋顶、屋檐,“干”是窗,“口”是门,整个的“舍”是很温暖的家,舍里再有一盏燃着的灯,一盆正旺的炭,纳鞋底儿的妻,绕床的儿,不信你不醉不痴。

“舍”字已是迷人,何况前面又加一个“老”字:老舍,舍而老,宅而古。凡“老”总是让我尊敬,让我迷恋:老照片,老电影,老歌曲,老人家,老家,老乡,老友……从前我们老家盖房子都是一溜三间红砖红瓦房,侧过来看,不是个“舍”字又是什么?老舍啊,红彤彤、暖洋洋的老家。

老舍不只是名字让人觉得近乎。我们赞一个人,往往喜欢说“他是个性情中人”。这么说的时候通常是心里愿意和他做朋友的。会哭,会笑,会恼,会好,有嗜好,有脾气,不完美,才会觉得原来他跟我这么相像,不知不觉,戒备心一点也没了。“他是个性情中人。”这么说话的时候心里都在想疼他了。

读老舍实在读得很愉快,恐怕就在于他的性情中人的做派,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大智若愚》中还有几幅老舍的黑白照,从青年到老年,完全是我心目中的样子。特别是第一张,看来看去,那眼神干净明亮得很眼熟,思忖来思忖去,对,像黎明,或者说黎明眼神像老舍,不止眼睛漂亮,那相貌也是很清俊周正的,呵,老舍原来也帅哥过。

全文阅读

《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后记

贫读完老舍先生的三十八篇散文,将自己思索的点点滴滴书面写下,心中涌起既内疚又愉悦的感情,不免意犹未尽地想再写下这短小的后记。

内疚的是,我虽然与业内的同行一起阅读并研究老舍的思想与作品、精神与艺术,其时间不算短了,前后写下的著作和论文已不少了,但一直没能对老舍的散下一些功课。在老舍研究界这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对他的散文关注得实在太少了。虽然老舍研究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早巳不再“年轻”,但对其散文的研究和鉴赏至今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在2009年1月曾在漓江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出版了一部《老舍小说十九讲》,并对其十九篇短篇小说做了一些品读。在那之后就曾有意继之品读老舍的散文,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我才交出了这份“答卷”,不能不感到有些内疚。

愉悦的是,在我品读老舍一篇篇散文时,几乎被每一篇打动。虽然自己在此前并不是没有读过他的散文,但都还只是停留在浏览上。如今再认真阅读,一遍、两遍、三遍,几乎篇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般来说,更多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先关注的大多是小说、剧本,面对散文的淡漠并非个别现象,而与此相反的现实是,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散文却进入了我们中学(甚至小学)的语文教材。作为一个老舍的崇拜者和研究者,在这个空间和领地付出劳动是一个很光荣的任务,而我个人愉悦感的产生是因为我一面读一面品一面写,不是感到“负担”而是感到沉醉,因沉醉而愉悦而享受。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老舍的散文是什么”,那么我的回答将是:老舍的散文是他的价值观和内心需求的坦陈。当然,他的小说、话剧……也都离不开他的价值观和内心需求,但没有散文的单击和直白。他散文的艺术品位当然和老舍全人全文并无二致,但你品读他的散文时还会有另一种感受。老舍的散文很难用“抒情”“叙事”去界定,但我感受的是他融二者于一体而重在“情”,这里的“情”主要是他的亲情、友情、故乡情。老舍从不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把这般那般的“情”写得丝丝入扣,风趣、幽默、俏皮。只要你沉下心来认真地“品”,你是不会后悔的。

我希望这是一本读者面较宽的书,中小学生、中小学老师、青年人、部分中老年人,以及有关的研究者都可以不妨一看。因此,在行文上我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搜集更多有关的材料,也涉及了我的一些亲身体验。在写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了这批散文的现实意义,但是否做到了最终就由读者来判定了。

在即将完稿时,我在报上看到了由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国作家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2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揭晓(这一举措是从2011年开始的),深深为这些知名作家对散文写作的坚守所感动,老舍在天之灵也当为此欣慰的。

全文阅读

老舍的散文语言(节选)

老舍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可与鲁迅、侯宝林等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内的巨匠相媲美。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当然首先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中,但众所周知,没有什么体裁是老舍所不能驾驭的,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他写的杂文仅在抗战前后就达数十万字。不过一是因为被其他方面的伟绩所遮没,二是因为老舍本人那有口皆碑的自谦,所以学界一直对老舍的散文未能在整理和研究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老舍的散文,不仅能从侧面反映他小说的许多风貌,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语言上。

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语言风格的纯朴清新。老舍爱清洁,“生平不讲究吃喝,只爱穿几件整洁的衣服”。办什么事都讲究干净利落,他的文风也是如此。但他的纯朴不同于周作人的淡茶闲酒或俞平伯的缓鼓涩弦,而是如同一位谦恭而亲善的故友,向你讲述他见过的一事一景。这种讲述是完全的口语化,然而又是你所察觉不到的经过了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而决非有意做出一番“质朴无华”的姿态,把别人硬拉入自造的桃花源。去忍受那“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语言折磨,像茅盾所批评的某些青年一样,“朴素到了寒碜的地步”。这种功夫是无人能与老舍匹敌的。

老舍的纯朴不是毫无修饰的。正相反,他的纯朴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修饰上。关键在于修饰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宛如一位打扮得整洁清丽的北京少女,而不是十里洋场的艳装女郎或荒山野岭的愚蛮村妇。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绿》,作者前铺后陈,闪展腾挪,极尽比喻夸张之功,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生趣盎然,脍炙人口。平生笃爱山水的老舍也是写绿的高手,但他的写法与前者就迥然不同,我们看一下他在描写青岛的山光水色的文章里的一个段落: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五月的青岛》)

看了这段淋漓尽致的点染,谁能不爱那“绿”呢?而且必是爱得那么纯朴、洁净、明朗。当代的散文往往由于作者对描写的事物没有真挚的感情,而失去了纯朴。

与纯朴密不可分的是老舍散文语言的简练。白话口语长于细致描摹,而最易失足之处便是繁冗唆。徐志摩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散文语言固然有艳美之处,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不承认有其弊病。我国散文历来讲究言简意赅。鲁迅、许地山、叶绍钧等人的散文都有简练之风。老舍的散文语言在简练这一点上同样不逊于他人,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即简练中透着干脆。

对于汉语发展最成熟的支流――北京话,老舍是驾轻就熟的。北京话的特点是:干脆、流利、便当。把这样的语言经过艺术锤炼再显现在文章中,自然就使人一眼看出:这是老舍的。例如他写《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全文阅读

有关老舍散文的读书体会写作模板参考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有关老舍散文的读书体会写作模板参考,欢迎大家查看,希望内容能对您有参考价值。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读得格外仔细。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的养花实践,所体会到的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收获很大。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于文章里的这句话,我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都不记。到了考试时,便来了“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所以我的成绩很不稳定,总是晃来晃去,这就是我没有付出劳动缘故。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坏习惯,在学习上多付出一些劳动,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对于这点,我的体会就更深了。我现在是毕业班,学习非常紧张,作业也非常多。我们的学习任务也异常繁重,每天放学后,带着被硬塞进去的知识胀得隐隐发痛的脑袋回到家里,二话不说,又要马不停蹄地打开书本开始做作业。如此争分夺秒,却事与愿违,常常做不到一会儿,便会有头昏脑胀的感觉。时间稍长,眼前就会直冒金星。如果我再坚持会儿的话,人就摇摇摆摆,不能坚持了……我就做一会儿作业,就到屋外跳几下,活动活动筋骨,借此换脑子,然后再写会儿作业,又出去,这样反复循环,我觉得好多了。而且,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后做的作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既懂得了真理,又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

【范文二】:

全文阅读

双璧辉映 异曲同工

摘 要: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和《想北平》是其散文的优秀作品,两篇文章虽写于不同时期,一写人一摹物,但二者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及情感表现上大有相同,两相对照,情系环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老舍 母亲 北平 散文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30-01

《我的母亲》和《想北平》系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这两篇独立的文章个体,无论是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或情感表现上均有很多相通互释之处,两相对照,异曲同工,展现了老舍在散文文体上独有的艺术魅力。

1 两个人物,一种载体

在老舍的生命中,有两个人物对其至关重要,血脉牵连,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故乡北平。“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老舍先生的母亲出身农家,一生艰辛困苦,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但母亲勤劳、宽厚、坚忍,活得硬朗,给予老舍的影响十分深刻。所以,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而老舍又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其生命的脐带,是他漂泊游离在外最温暖的精神归宿,所以,老舍对北平的深深依恋、款款相思,是一种从血脉里流出来的爱。对于心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老舍又是通过“散文”这一文体载体来展现的。

众所周知,小说、戏剧是老舍最擅长的文体,那么他为什么却用散文来表现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当归因于“散文”这一文体独特的审美内涵。现代散文可谓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宁馨儿,其产生是伴随着“人的发现”而成立的,是对传统散文的一次扬弃、超越,最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作者个人)走进了散文,激活了散文的“心”,使得散文这一文体大放光彩,作者能够本色流露、独抒性灵。老舍写母亲或北平,都是其最熟悉、最能展现真实情感的人物,所以,无需小说情节的虚构、环境的大肆铺染、人物的雕琢粉饰,只需要抒写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一个,本真自我。同时,散文“散行成文”的形式,自由疏放的笔法,不拘泥于窠臼的特点,又使得作者有充裕的发挥空间和灵动的性情抒发。所以,老舍毅然选取了“散文”这一载体来对母亲和故乡北平喃喃诉语、情感流淌和心灵的倾诉,尽情尽兴,无所牵绊,写出最真实最可感的母亲与北平。总之,用散文承载母亲和北平,两者更丰满真切,又最熨帖作者的心灵。

2 类似笔法,两相映照

全文阅读

谁言乡思非国恨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老舍的这篇散文就仅仅是追忆北平吗?“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在《景物的描写》中,老舍这样说他对北平的熟谙;但是,敏感的老舍察觉不到北平的危机四伏吗?笔者认为,尽管老舍先生刻意隐藏,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叙述描写中看出端倪。

这篇仅1500多字的散文,老舍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惜。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老舍在用心拂拭自己挚爱的收藏。“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说。其实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老舍更是如此。

一般来讲,我们在什么时候思念自己的城呢?当我们背井离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听到故乡的消息时……但是,如果“故乡”随时可以回去,哪一个游子还会像老舍想北平一样想念故乡?如果思念仅仅是乡情,那么老舍为什么要长期离开自己向往的家园而四处奔波呢?散文大多因情为。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让他人的灵魂随之震颤。因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今天读来,阅读感受已今非昔比;所以要真正读懂《想北平》,必须要真诚地靠近作者本身。老舍的笔触满怀深情,宣告了对北平的留恋;老舍欢乐或者沉思。但是,在写作的这一时刻,是北平的什么消息让老舍难以抑制自己的思念?从教参上我们知道: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也许,老舍在想:眼前看得到的和日后看不到的,究竟哪个更让人挂念? 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北平”,“北平”中有“我”,融合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描写,他不仅要向读者抒发他对北平的爱,而且还要表明他和北平水融不可分割的关系!可是,他不是在北平,而是在“想”北平:想念,想象最美好的北平;反过来,也只能想念了,一时难以回去了;更深的,是担忧,担忧时局突变可能导致的北平沦陷!作者的思念没有产生愉悦,而是生成了敏感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想北平》不同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其他思乡文章,因为它不仅仅是思乡情绪或者生命确证!

单说热爱或者思念,我们甚至能够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看出老北京人对这座古城的感情。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读这篇散文,难道你不会心头一颤?老舍通过《想北平》恢复了对北平的记忆,更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但他心中并不因此安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曾经以为生命还很漫长,也曾经以为你还和以前一样,其实我错了,一切全都变了。”由情真而达情深,结合眼前的时局动荡,老舍不自觉地从纯粹的乡思中抽身,将自己内心雀跃、激荡的感情融合为沉潜、静谧的文字,深刻地表现出对北平平安的期待和呼喊。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心中惦念着的,还是北平。他说人家的城市笨拙、喧闹,北平庄重、有人情味:多明显的地域情结啊!作者运用极为熟练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北平对于他的独特意义!一边是世界各大名城,一边是自己生活的北平,这样的比较显然让人期待一些特别的意义。作者意在表达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于是在《想北平》中,作者的文字如文火炖鳗鱼一样,慢慢地让你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切、真挚的爱!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情!“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把景语、情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他鲜活的文字,竟是那般如锥画沙,不落痕迹。他抒写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可大家知道“杜鹃啼血”的寓意吗?“杜鹃啼血多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国恨的寄托。”很明显,即便背井离乡,也几乎无人用杜鹃啼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那么,作为一个对字眼非常慎重的作家,老舍怎么会这样写呢?很显然,这是老舍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之后的感受和渴望。文人一般不议政事,老舍却不能掩盖自己对北平的深切担忧!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

作者特别说道,北平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平的物产,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中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但是,作者现在哪里?此篇文章是他流落青岛时所作。距离产生美,贫寒的生活也许并不值得向往,只是因为想而不能得,就有了深沉的情思。在《老舍自传》里,还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吗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无论是“想”还是“望”,都是在遥远的地方期待!

用“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尾,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使人情动于衷,意味深长。北平,是老舍的城。即便在这里平凡地生活,也让老舍满足了。但作者的期盼是不是可以达成呢?“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最后一句,因为特定的时刻而让这篇散文获得了一种沉淀的氛围:面对北平即将沦陷的危机,老舍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肯定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在故乡可能面临没顶之灾的时候,老舍《想北平》的目的何在?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个时候思乡,谁言乡思非国恨!

全文阅读

我的一本课外书作文500字

书是什么?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是什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向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逼近;书是什么?书是人类极大的财富,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像什么?书像一把梯子,让我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我是个较好动的男孩,但是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课外书。所以我的家里有一大书橱的课外书,什么《海的女儿》啊、《安徒生童话》啊、《话题作文》啊、《老舍散文》等,都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但其中我最喜欢的属《老舍散文》了!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老舍这时“絮叨”起母亲的家里长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句简单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

老舍的确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令人捧腹的幽默,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

我是极其的偏爱老舍幽默散文的,随便哪一篇,每次读了,从来没有觉得过时和厌旧,他幽默的一切人和事物,有许多仍然在现在的生活里徜徉。

老舍散文大雅若俗,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

初一:田继才

全文阅读

散文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其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强散文教学,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就此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其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强散文教学,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就此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家在写作时有着明显的情感取向,这种情感的取向具体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感基调。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基调是作品所蕴含丰富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首先要做到准确地把握每一篇散文的情感基调,合理把握作者在课文中所渗透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正确且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真正读懂课文。

例如老舍的《想北平》这篇课文,一开头作者说得很清楚,他所知道的那点北平仅仅是“我的北平”,老舍的北平又是什么样的北平,他说“我真爱北平”,这些地方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篇散文中,情感基调正是老舍与北平之间这种特殊的爱。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课文中的很多细节,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何对北平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充满着感情。这种看似复杂的情感老舍将它比作对母亲的爱,是一种血肉融合、密不可分的深爱,理解了老舍在作品中的这种情感才能把握《想北平》的核心。正因为老舍与北平之间这种特殊的爱,他才会觉得不论是国内的天津、上海还是国外的伦敦、巴黎等著名城市都不可能与北平相提并论,同时通过巧妙的对比突出了北平的特点,突出自己唯有在北平才能找到自我。正是这种特殊的爱,老舍在最后才忍不住要落泪,因为他太想念北平了,而全文也在作者这种强烈的情感中结束。

二.准确把握课文中隐含的情感脉络

朱自清写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朱自清对当时的现实有诸多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跳不出自己所在的这个圈子,内心始终在纠结矛盾着。文章开篇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种感情的影响下作者沿着荷塘一路走来,描述着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色:淡淡的月光,薄薄的轻雾,像牛奶洗过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的清香。这些都是清淡的景,在清淡的景色中包含着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哀愁。然后作者着力描写荷塘景色,依次描述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特征,突出月下的荷塘之美,饱含深情,摆脱了“淡淡的哀愁”,在写景中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感情进一步发展。但作者“淡淡的喜悦”也是片刻的,喜悦毕竟不能赶走忧愁,人毕竟是要回到现实中,感情到此又为一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最后回到自家门前,全文在特有的孤寂氛围中结束,蕴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愁情。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感情脉络,走进文章,深入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全文阅读

我的一本课外书作文700字

书是什么?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是什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向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逼近;书是什么?书是人类极大的财富,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像什么?书像一把梯子,让我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我是个较好动的男孩,但是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课外书。所以我的家里有一大书橱的课外书,什么《海的女儿》啊、《安徒生童话》啊、《话题作文》啊、《老舍散文》等,都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但其中我最喜欢的属《老舍散文》了!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老舍这时“絮叨”起母亲的家里长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句简单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

老舍的确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令人捧腹的幽默,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

我是极其的偏爱老舍幽默散文的,随便哪一篇,每次读了,从来没有觉得过时和厌旧,他幽默的一切人和事物,有许多仍然在现在的生活里徜徉。

老舍散文大雅若俗,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

初一:田继才

全文阅读

《雅舍》教学实录

导语:

近几年,俄罗斯流行一首歌,《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可是各位可曾知道,在中国也流行过类似的话语:“娶女要娶祝英台,嫁人要嫁梁实秋”?梁实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

投影――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教学过程:

我们从这里比较笼统的介绍里面还不能完全感受到梁实秋令人倾倒的风采。我们常常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或许,我们可以从梁实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雅舍》(见苏教版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版)中约略一睹它的风采。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对“雅舍”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我们把题目还原成一句完整的语句,加上主语谓语,怎么表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