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人科长述职报告

劳人科长述职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树立工资改革新理念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历史经验不回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展望未来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学习十报告精神,笔者认为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必须破除既有的工资概念内涵、工资分配原则和工资增长机制观念的束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工资民主制度。

工资概念内涵的问题

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工资虽然也有些规定,但多是描述性和例举性的,至今没有明确的关于工资内涵的定义。

《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的解释,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介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国家根据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赛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该文件同时规定: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中的“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住房和用人单位支付的伙食补贴,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这个文件关于“工资”和“最低工资”的界定显然是描述性的,并且两者的内涵是不完全一致的。工资中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而“最低工资”则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那么,“工资”与“最低工资”又是什么关系呢?既然延长工作时间所取得的是“工资报酬”,那么,它就应当是工资的一部分。如果不属于工资的一部分则应当表述为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那么“劳动报酬”是不是“工资”的范畴呢?从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劳动报酬是常用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些部颁文件引入了“薪酬”和“收入”等概念。如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等单位在2009年9月16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然而,“薪酬”与“工资”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工资、最低工资、劳动报酬、薪酬、收入所得等基本概念,往往是被混为一谈的,把职工工资与高管薪酬相比较,自然出现了所谓两极分化的问题。据报道,中央企业高管的年收入平均80余万元人民币,其中“基薪”即工资约占年薪的1/3,而央企职工工资年平均为5万元多人民币,两者相比不过5倍之差。五倍之差应当不算是过大差距,但是,如果从“收入”的角度比较的话,两者差距则不是过大的问题而是悬殊的问题。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高管们“酬”的部分,是不确定能够如数得到的,比如中海油高管们因泄油事件普遍降低年薪、承担风险责任,他们的损失不仅仅是薪酬的降低还有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其他责任。由此可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梳理既往法律法规和政策关于工资问题的基本概念,明确它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体系,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误判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工资分配原则的问题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按照这样的宏伟目标的要求,职工工资大幅度提高是必然之路。

我国既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工资增长原则的理念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职工工资标准,还将助长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社会群体的割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这个原则貌似很具有公平性,然而其可操作性不强。要使按劳分配的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则必须对“劳”进行科学的量化,如果说“劳”的体力支出部分尚可量化的话,其脑力支出部分则是很难量化的。事实上,从分配的角度分析,我们居民收入不仅有工资收入部分,还有财产收入部分,不仅有“劳”的部分还有“资本分红”和技术入股办法,甚至管理也被纳入了收入分配的要素。仅就工资性收入而言,管理和技术参加分配,那么“劳”之所得则微乎其微了。这也是所谓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高管的高“年薪”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基于管理参加分配的理念基础之上的,相比之下,职工肯定是不享受所谓“管理”分配的。“同工同酬”原则实际上也是基于计划经济时念的一种理想。简单说来同工理应同酬,那么怎样定性同工之“工”呢?如果以时间为标准,那么同等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不一定相同的,其收入当然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以同样工作岗位或工作数量为标准,那么,其工作的质量又是不同的,岂可能同酬呢?劳动力的质量不同,其同样劳动任务创造的价值和产品的价值内涵注定是不同的,所以,刻意追求所谓“同工同酬”,是不能够体现职工的劳动价值的,也很难激发职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

全文阅读

述职报告写作格式

述职报告,是指机关干部为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执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报告材料,也是总结报告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任职期间的德、能、勤、绩。从报告的主人来分,有个人述职报告,有领导班子集体述职报告;从时间上分,有年度述职报告,有任期述职报告;从内容上分,有专题性述职报告,有综合性述职报告等。

述职报告的结构,由标题和正文组成。

标题。一般采用定语加中心词的形式。如《我的述职报告》、《××石油公司经理的述职报告》。

正文。分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开头。一般概述述职者分管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环境,指出执行岗位职责的时间,引入下文。如“现就199×年×月以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主体。一般分几个部分或几个问题来讲,主要讲自己的工作和成绩。部分与部分之间或问题与问题之间,可用横式并列展开。就每一部分或每个问题而言,可用纵式层层递进。有叙有议,认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剖析,充分反映任职期间的德、能、勤、绩。当然,也要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结尾。一般用几句表态性的话收束全文。

写述职报告,要客观、全面、科学,点面结合,突出本职工作的特色,条理清晰,以便组织审定、群众评议。

全文阅读

职教科研教育决策咨询论文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全文阅读

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看职教科研为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的功能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全文阅读

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看职教科研为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功能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全文阅读

涟钢用劳模精神引领企业从逆境中 “突围”

“听了劳模们朴素而真实的故事,我看到了涟钢的希望。”5月25日,涟钢能源中心综合科干事黄晓燕在听完劳模的巡回报告后,深有感触地发出如是感慨。她说,这次是劳模讲自己的故事,听起来更真实、更亲切、更有感染力。

连日来,在湖南华菱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涟钢”),一场场劳模报告会,深深地激励着职工;文化广场“劳模墙”上历届劳模的感人事迹也极大地鼓舞着职工,“十里钢城”到处传颂着劳模们的先进事迹、奋斗精神,劳模精神成了引领该企业从逆境中“突围”前行的不竭动力。

让劳模代表深入车间班组巡讲“劳模精神”

面对钢市的寒冬,涟钢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全体职工的奋斗激情,引领企业在逆境中“突围”前行。涟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汪俊适时提出:工会组织应做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做职工积极性的调动者,做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组织者。

根据这一要求,涟钢工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围绕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感染力强、号召力大、振奋人心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唤起全体职工崇尚先模,追赶先模的意识,感召和激励公司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为企业扭亏脱困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扩大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涟钢工会从建厂五十余年来获得过全国、省、市、企业劳模称号的历届劳模中挑选出10名代表,组成劳模精神巡讲报告团,开展“追寻劳模足迹,弘扬涟钢精神,担当企业解困振兴重任”主题宣讲活动。

5月21日至31日,在涟钢工会的组织下,劳模事迹报告团分赴各二级单位进行宣讲,与职工面对面交流,讲经验,谈感受,共组织了一线职工、青年职工、女职工、机关人员专场19场。

据了解,此次上台的报告团成员,都是历届劳模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大多来自生产一线,有的从未在公司的讲台上发过言,普通话也不太标准;有的还带有很浓的乡音,担心自己的汇报职工们听不懂。组织此次活动的工会干部们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辅导他们。劳模们为了搞好这次报告会,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和试讲,他们中有的下了夜班参加训练,有的嗓子发炎了还坚持一遍又一遍熟读稿件……

全文阅读

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分析论文

一、德国《职业报告》产生的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

全文阅读

职教科研教育研究论文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全文阅读

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述职报告

每年的述职报告会是年终单位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考核例会。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通常都会在这次例会上向领导和同事报告自己全年工作情况。

从进机关那天起,这样的例会已经过多次了。一开始我就很不习惯这种自我陈述的述职方式。天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自我表现甚至自我吹嘘的述职报告会,难怪有人嘲讽的称之为“众人集中读自己写的报告”会。

那天述职的时候,单位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开始“读自己写的报告”。我认真观察并总结了以下几种最有特色的报告:

其一是开中药铺式,一年360天的工作,该同志以惊人的记忆,居然罗列了n条出来,除了上厕所和家庭生活没有写进来之外,给人的印象是——该同志工作真多,工作量极大。

其二是自我表彰式。一项本来应属于常规性的工作,比如给领导写讲话稿,该同志却描述得绘声绘色,写作字数达n篇,创下历史新高,还有什么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总之给领导写讲话稿耗尽了该同志宝贵的精力,就差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三是吹牛拍马式。给领导拍马屁的最好机会就是巧妙的恭维领导,而且做到声色俱现。开头首先用一句机关常见的套话,比如在某某领导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关怀下(有语病),然后陈述自己的工作状况是如何在领导的领导下(很拗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位不一般)。全年如果没有领导的领导(质疑:我们会完了?)就会如何如何。总结的结尾是,多亏了领导的领导啊(觉得有一点肉麻)。

其四是高大全形象式。该同志无论德能职勤,无一不十全十美,全能型公务员,其他人都是陪衬。功劳都是自己的,不足全是别人的。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很羡慕别人可以拿公家的,吃公家的,唯独自己思想太正统,但是“心里却是有点痒痒”(潜台词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哦)

领导说过年终述职这是给每一个人的表现机会,所以轮到我的时候,很想效法一番,向大家展示自己全年的功劳。无奈天性愚钝,做不到自我吹嘘。最后话到嘴边,读出的报告台词是;

全文阅读

美国的科技人才政策研究

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的根本之所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基本力量,制定国家科技人才政策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是世界科技人才大国,也是科技人才强国,特别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美国通过其强有力的人才政策,在积极开发本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同时,广泛延揽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为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和经济持续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或许要问,美国是如何制定科技人才政策的?作为其政策制定基础的政策研究是如何开展的?政策研究的组织方式是怎样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涉及到哪些方面?科技人才政策研究有什么特点?本文将通过分析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于2003年8月的科技人才政策报告《科学与工程劳动力——实现美国的潜力》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试图揭示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研究的机制,阐明其政策研究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科技人才政策研究中的一些经验与长处,也许能够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所借鉴。

背景与过程

说起成立于1950年的美国nsb,我国科学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决策机构,负有对nsf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的职责。但是,其另一项同样重要的职责则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这就是作为独立的国家科学政策机构,向美国总统和国会对全国性的科学政策与工程政策问题提出建议和提供咨询。nsb共有24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并得到国会参议院的确认,他们的当选是基于其在基础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工程、农业、教育、科技管理或公共事务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根据法律,nsf在职主任必须是其成员。由于nsb成员全部为兼职,因此,其日常工作主要由下设的一些委员会来承担,其中包括一个执行委员会、四个常设委员会以及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设立的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安排与协调nsb及其各委员会的整体工作,而nsb常设委员会的设置则反映了其工作的重点领域——四个常设委员会分别是:审计与监察委员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资助计划与发展规划委员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人才政策在nsb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美国科学与工程人才政策作为nsb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核心任务目标之一,也一直是nsb长期关注的重要政策领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还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人们耳熟能详的“硅谷”奇迹和“新经济”的产生都与美国科技和科技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特别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源源不断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队伍,他们共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保证了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美国刚经历了其“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经济增长期”进入21世纪之际,各方面关于科技劳动力供需关系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表明,威胁经济长期繁荣与国家安全的严峻的科技人才问题不可忽视。这些问题包括:(1)美国国内学生对于一些关键领域(如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与物质科学等)的兴趣在减少,或选择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未见增长;(2)未来20年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将要退休的人员大幅增加;(3)未来十年科技领域的就业岗位将迅速增长,是所有工作岗位增长率的3倍;(4)“911”之后,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工作岗位对具有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的美国公民产生了新的需求;(5)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未来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预算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特点既使美国一直是长期受益者,也给美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产业界工作的持有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有1/3是在国外出生的,在计算机科学家中则有一半的博士在国外出生,而在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师中这一比例更高达一半以上;在联邦政府的劳动力中,出生在国外的博士占其博士总数的16%;在学术界,每年向具有永久居民身份或持有临时签证的外国人开放的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位数占年总职位数的20%。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局面,美国在科技领域对外国学生和专业人员依赖性较高的状况将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要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联邦政府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发挥积极作用,但首先必须制定有效并可行的科技人才政策。

因此, nsb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于2000年10月,组织了一个国家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研究特别工作组,开展了为期近3年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政策研究。其任务是,评估国家劳动力的长期趋势与需求,分析这些趋势与需求和联邦现有政策的关系,提出国家解决这些需求应采取的政策取向。特别工作组成员由nsb成员、nsf工作人员以及nsb本身的政策专家与工作人员组成,主要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组织专题研讨会、委托研究课题、广泛征询意见等方式进行政策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的方式与过程将决定研究的结果,只有在详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上,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政策研究,才能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可靠的政策建议。该特别工作组的政策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专家研讨与文献研究阶段以及公开征询意见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采集和分析阶段。在数据采集之前,特别工作组首先明确了该项政策研究的对象,即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定义。由于考虑到科技人才的流动性,因此该工作组没有采用关于“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最常用的定义,即,其职业划分属科学与工程领域之列的人员,而是将拥有科学与工程技能、具有在此领域就业能力的人员都纳入到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范围之中。根据这一定义,持有科学、数学或工程领域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持有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两年制学位和结业证书的相关领域从业人员以及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都可视为科学与工程劳动力。这一定义与我国通常所称的科技人才有相似之处,因此,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也可将该项研究称为美国科技人才政策研究。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在统计科学领域劳动力的数据时,将社会科学也统计在内,这一点与我国很不相同,因为我国的此类统计中仅有自然科学领域部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