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同为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动物小说,二者以狼或狗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生动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命运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通过比较研究二者的生态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作品,并感受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狼图腾 生态文学 比较研究
引言
《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的代表作,自从作品面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作品不仅引发动物小说创作热潮,其蕴含的生态思想更是给后来的世界生态文学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意义。《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了一只生长在温暖地带富贵人家的家犬巴克遭难辗转被卖到北方严寒的淘金路上的故事,从文明的中心落入了原始中心的巴克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开始了不断的奋斗最终成为了狼群之首。我们把视线转向东方,中国作家姜戎的《狼图腾》前后历时三十余年,煌煌五十万言最终定稿于2003年。《狼图腾》是以时期内蒙古草原为背景,以动物狼为叙事主题的史诗般的小说。书中数十个关于狼的故事串联其中,故事情节既紧张又曲折,场面恢弘。最后主人公道出了对小狼、蒙古老人甚至草原的忏悔。引发读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杰克・伦敦与姜戎分别来自东西方两个国度,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甚至地理风貌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他们在处理人与狼的关系方面所要表达的生态思想有着许多契合的地方。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姜戎的《狼图腾》中曾多次提及到杰克・伦敦的作品。这很可能说明姜戎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生态意识受到了其一定的影响。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的生态思想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生态整体观
在环境伦理学中生态整体观可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说,是当代生态学的核心观念。生态整体观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对生态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生态理念[1](P103-104)对生态整体及整体内部联系是生态整体观的核心特征。生态整体主义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关于生态整体观上指出并不强调任何一个物种、小环境乃至子系统的重要性,而是要以系统和谐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2](P99)《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作为中外知名的动物小说,均通过描写狼,来表达作者自身先进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警示人们若想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得以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善待整个生态系统。
《野性的呼唤》中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杰克・伦敦以一条狼狗巴克的视角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思想带来的恶果,在小说的开篇巴克被穿着红色外套的人掳走,“一次又一次地亲眼所见那种残酷的场面,巴克对那教训体会得更刻骨了:手持大棒的人就是一个统领,就是一个必须服从的统领……它还看到一条狗,因为既乞怜又不服从,在争夺自的搏斗中牺牲了”,此处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象征意义,巴克作为生态系统中低阶生物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没有一点与之抗争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社会中残酷现实。杰克・伦敦也在《野性的呼唤》中描绘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那就是小说中约翰・桑顿的出现,桑顿和巴克之间比起宠物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对彼此尊重互助的朋友。这种描写可以看出杰克・伦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向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4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SLE合并妊娠并分娩患者17例,年龄21~35平均27.6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3例。病程1~14年。
1.2SLE诊断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与内科免疫组专家组会诊判断。其中:发热15例,关节痛7例;颜面、颈四肢有红斑9例,白细胞减少13例,血小板减少8例,尿蛋白14例。剖宫产4例,自娩13例。
1.3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常规处理
妊娠期需进行孕检及风湿病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ACL、抗ds-DNA、补体C3、C4、心电图、无应激试验(NST)、胎儿超声等。孕期注意酌情服用泼尼松;ACL阳性者口服阿司匹林,不用免疫抑制剂,以免引起畸胎或其他副作用;孕妇32~35周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6mg,肌内注射给药,2次/d×2d;分娩前则给予甲基强的松龙40~80mg/d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滴给药3~5d;分娩后据病情再继续治疗SLE;产后及时回奶,新生儿采用人工喂养,避免食用被药物污染的母乳。
1.4观察指标
在当今中国的“动物庄园”里,新近增添了若干新居民。在猪马牛羊鸡鸭鹅之外,又来了几匹比较凶猛的畜生,使得这座看上去太平和谐的“动物庄园”多了几分野性的喧嚣。一本《狼图腾》的风行以及跟风的《藏獒》等等,报告了这一重要消息。
如果仅仅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狼图腾》无非是一堆闪闪发光的垃圾。包裹在一大堆臃肿累赘的形容词当中,原本单调、稀薄的主题显得尤为虚弱、干瘪,以致不得不以一种更加狂躁的大喊大叫来充当激情,为自己取暖,同时勉强也为人心浇薄的当下社会,添加了一丝浪漫主义的虚热。这也是它与通常流行的那些粘糊糊、湿漉漉、灰不溜秋的文学垃圾有所不同之处。
一位作家标榜何种道德观,这是作家的自由,本无可指责。然而有意思的是,《狼图腾》的商业盛宴,招来了一批“文化鬣狗”。这些职业的腐食动物,麋聚在《狼图腾》的残羹剩饭旁边垂涎三尺。赞美腥膻,是这些“文化食腐者”的使命,目的无非是为了拾得一点“牙慧”,以充饥肠。连《狼图腾》的作者都鄙视这些“文化食腐者”,不屑与之为伍。据称,在一次作品讨论会上,《狼图腾》的作者拒绝出场,到场的一干学者、评论家、作家却并不在意,依然围坐着磨牙,一厢情愿地举行着他们的精神图腾礼拜仪式,场面相当怪诞、滑稽。
有评论称,“狼性”是华夏民族性中被压抑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狼图腾》张扬了狼的原始生命强力,是现代民族精神复兴的号角。与之相反的“羊性”,则是民族精神被奴化的象征。狼和羊,这一对处于自然界“食物链”之两端的动物,从来就是作为人性二极性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又是作为社会对立阶层的隐喻。
然而,现实中从来就不存在单方面的“羊性”或“狼性”。所谓“羊性”,总是与另一部分人的“狼性”并存的。“羊性”有多强,便可见另一方面的“狼性”有多强。“狼性论”者有意忽略“狼-羊”的共存关系,极力把“狼性”鼓吹为某种超级禀性,并将其想象为本民族失落以久的文化精神。
奇妙的是,《狼图腾》之类的读物的流行,并非一种单纯的阅读事件。它与电视媒体上的“帝王系列”连续剧,混合成为一种流行的、相反相成的“精神鸦片合剂”。“帝王系列”影视作品将残忍的、人性扭曲的宫廷世界粉饰为温情脉脉的世俗家庭。将帝王生活世俗化,变得触手可及,满足了民众内心攫取为所欲为的权力的欲望。不择手段地爬上生态圈的顶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与之相反的是,“犬狼系列”文学作品则将萎靡、麻木的民间社会夸张为血性、荒蛮、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从另一角度表明,这两个世界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羊们披上狼皮也会高唱“北方的狼”,狼们批上羊皮也可宣称“我本善良”。但二者之间错位的存在,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精神错乱”的表征。更为主要的是,这些精神错乱的文艺作品,实际上在为羊们讴歌礼赞豺狼,做好了哲学和美学上的铺垫。“帝王系列”和“犬狼系列”读物,共同满足了民众的对权力渴求和谄媚的二重性诉求。
“狼性论”的第一原则,是“强者为王”的丛林原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不断膨胀的“国族至上”的心理和“腾飞”幻象,乃是酝酿“狼性”的社会心理温床。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迷信暴力和强权,崇尚“铁血精神”。一位评论者发出这样的呼吁:“让我们都从狼做起吧!……让我们狼奔豕突、狼子野心地做一番狼的事业,开创狼的时代吧!”这种自大狂式的精神“圣战”叫嚣,正迎合了近年来与时俱进的种族主义狂热情绪。但这与其说是对自由野性的呼吁,不如说是一个孱弱的种族在饱受屈辱之后的想象性的自我满足。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因为什么辩论?它们一共辩论了几次?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以上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作为基础,组织他们分角色上讲台表演,借此还原狼和小羊辩论的场面,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文本内容。紧接着我抓住时机提问:“同学们,你们说狼和小羊第一次辩论谁胜利了?辩论的核心是什么呢?”随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探讨,最终得出了结论:狼和小羊第一次争论的核心是狼要喝的水到底有没有被小羊弄脏。结果小羊在辩论中胜利,小羊在下游而大灰狼在上游,就算是弄脏水也是狼弄脏了小羊要喝的水,因为水往低处流都是上游流淌到下游的。接着我又问学生:“狼和小羊第二次辩论围绕什么展开的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第二次辩论的核心是小羊最终有没有说狼的坏话。结果是小羊不可能说狼的坏话,因为狼说的时间小羊还没出生呢。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这样围绕辩论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本内容,也理解了辩论的意义。
二、课文结尾的辩论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学生都明白了全文的核心就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找了很多虚假的借口,都被小羊一次次的驳倒。初读课文,从一开始的狼看见小羊就特别想吃,故意找茬;第二次对话,狼被识破谎言后的气急败坏和蛮不讲理的语气;第三次,狼“不想再辩论”,凶相毕露,连歪理也不讲了。这次,可怜的小羊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了。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狼的凶恶目的,再读狼和小羊的对话,明确狼找的借口是什么,小羊反驳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和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法讲道理的,从而抓住课文的思路。这个时候学生会进入学习的佳境,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的突破,更是引导学生辩论的最佳时机。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大灰狼说你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以后,你会怎么回答大灰狼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尊敬的狼先生,请问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见我父亲说你坏话了,坏话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说:“狼大人,你一定是记错了,我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你坏话的。”还有的同学说:“动物界也是有言论自由,平等自由的,谁说你的坏话你找谁去,干吗找我呢?”这样的辩论既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就是应该根据文本形式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法,直指文本中心揭示文本内涵。在讲《狼和小羊》的时候,我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辩论之中,借此来揭示文本内涵的。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他们对羊的认识。有的说小羊非常糊涂,有的说小羊非常聪明。但是在性格方面他们都能达成一致,那就是小羊温顺、谦逊有礼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组,鼓励他们用更好的理由来驳倒对手。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了。A队说:“小羊真的很傻,大灰狼的目的多直接啊,故意找茬就是为了吃到它,但它还没看清大灰狼的丑恶嘴脸,还自信十足的和大灰狼讲道理,难道这不傻不糊涂吗?”B队说:“小羊很聪明,大灰狼虽然找了很多的借口要吃掉它,但都被他一一化解了。”在辩论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我开始引导学生再次做思考:小羊和狼讲道理,驳倒了大灰狼就很糊涂很傻吗?最终学生综合狼找的各种借口以及最终目的,达成了一个共识:小羊没必要和狼讲道理的,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与狼展开斗争。面对这样的结局我十分的欣慰,便趁热打铁:“假如小羊在争论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狼的最终目的,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办法逃脱呢?”有的学生说拿起木棍和大灰狼搏斗,但这样的说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驳,“小羊才一岁,就算是能拿得动木棍,又怎么是成年狼的对手呢?”随后有学生又说:“小羊可以骗大灰狼说猎人来了,在大灰狼分身的时候跑掉。”这样的说法再一次被否定,理由是羊跑得很慢,就算是跑了,狼反应过来的时候一样会抓到小羊的。这个时候学生们都出现了焦急的神色。最后,一个女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认可:“小羊可以像《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美羊羊那样假装肚子疼啊,告诉大灰狼自己吃了一块有毒的蘑菇,让大灰狼快点吃了自己,解除中毒的痛苦。”这个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狼不会为了一块有毒的肉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此外,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辩论的认识,让辩论更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也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明白辩论最终展现出来的经验教训和事物道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找到适合不同课堂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前段时间,有一本叫《狼图腾》的书十分风行,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捧,让大家一时热血沸腾。而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我认为《狼图腾》并没有多少语言价值,表面看似充满激情,然则只是一种狂躁的虚热。而这本书真正的贡献,却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精神内容上的思考。因为它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摆在了国民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要狼性,还是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是在培育狼性,还是羊性?
“狼性”是华夏民族性中被压抑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狼图腾》张扬了狼的原始生命强力,是现代民族精神复兴的号角。与之相反的“羊性”,则是民族精神被奴化的象征。狼和羊,这一对处于自然界“食物链”之两端的动物,从来就是作为人性二极性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又是作为社会对立阶层的隐喻。然而,现实中从来就不存在单方面的“羊性”或“狼性”。所谓“羊性”,总是与另一部分人的“狼性”并存的。“羊性”有多强,便可见另一方面的“狼性”有多强。“狼性论”者有意忽略“狼-羊”的共存关系,极力把“狼性”鼓吹为某种超级禀性,并将其想象为本民族失落以久的文化精神。“狼”文学则将萎靡、麻木的民间社会夸张为血性、荒蛮、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从另一角度表明,这两个世界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羊们披上狼皮也会高唱“北方的狼”,狼们批上羊皮也可宣称“我本善良”。但二者之间错位的存在,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精神错乱”的表征。“狼性论”的第一原则,是“强者为王”的原则。自19世纪以来,中国作为一只大绵羊吃尽了狼的苦头。众多国人发出这样的呼吁:“起来!不愿做羊的人们!”。这不仅是对自由野性的呼唤,更是一个孱弱的种族在饱受屈辱之后的发出的呐喊。因此,尽管狼凶残,尽管狼荒蛮,可我们宁可做狼,不愿作羊。
然而,《狼图腾》一书却将狼性的作用过于夸大,否认了羊性的必要。狼和羊是一条不可分割的食物链,一个也缺失不得。只有狼性,社会将野蛮、残暴而凌乱,只有羊性,民族将只能任人宰割。因此,中国教育无论要狼性,还是要羊性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我们要的不只是狼性或羊性,我们要二者的结合――人性。其实,人性是狼性和羊性的综合体,我们并不缺少狼性,也不少羊性,问题是,如果总是对上是羊,对下是狼,对外是羊,对内是狼,这种错位,将中国基层社会近乎于扭曲,使得中国教育走了许多弯路。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而且已经在教育第一线取得了成效。
当然,我们拒绝作羊,但我们也不能异化为狼。异化为狼者,如曾经的中国某邻国,易走上宣扬野蛮、暴力的极端,我们要自强,但绝不要荒蛮。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电影《狼图腾》的热映,掀起了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热议,本文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探讨这部作品的特色,寻找小说和电影的异同点及其背后的原因,包括文本与图像的转换,叙事语言相异等方面。
【关键词】《狼图腾》 跨媒介叙事 狼性精神 改编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纷呈多样,两种媒介的特点带来了叙事风格的差异,其间蕴含着共同的叙事性同样值得深究。跨媒介叙事也逐渐成为新起的研究对象,何为跨媒介叙事?即讨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异同,探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如何整合共同完成事件叙述,还探讨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文学的转化和变异。本文以小说《狼图腾》和电影改编版本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语言和辅助手段四方面对两者的异同和作品特色做简略的分析,由于篇幅所制,未能深入挖掘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姜戎所著小说《狼图腾》以狼为叙述主体,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曾再版多次,被译为39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2015年初,这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经典小说被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在中国重新掀起了一股“狼图腾热”,因电影与原著相比改动较大,故两者的对比一直为时人津津乐道,其间褒贬不一。
(一) 主题上的差异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小说《狼图腾》将重点放在了狼性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格上,不单只提倡中国人学习狼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意志,学习狼利用身边有利条件团结协作的特点,改掉骨子里羊的温顺的品性,作者还将其背后的意蕴上升到文化论的层次,隐隐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论,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较,将两者暗喻为狼和羊,而且明显赞同狼性的民族复兴方式,同时对后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电影上映后,蒙古作家郭雪波等一些作家曾站出来批判:“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法西斯思想”,狼是否为蒙古族的图腾这个论争一直未能有最终定论。然而法国导演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将电影《狼图腾》定位于环保的主题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狼与羊,狼与人,在草原这个大环境之中需保持一种生态平衡。电影这种改编的方法实际上是与其商业性质相吻合的,用时下最热门的环保问题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能够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又不会引起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和争议。不得不称赞其用意之巧妙,淡化了图腾崇拜这一原著的重要内容,同时将主题上升到人类大爱的高境界中去,表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
(二)在情节方面,电影着重呈现了小说中陈阵一人偶遇狼群、狼羊大战、掏狼崽、人马狼大战、陈阵养小狼、飞狼突袭、包顺贵带队猎杀狼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对于原著中陈阵和毕力格阿爸多次的对话、陈阵独自思考以及草原生活片段都简缩为几个镜头或者直接忽略,这是由电影时间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小说叙事线索跨越时间较长,线索复杂,如果只是照搬原著,难免显得拖沓和单调,为了紧凑性和连贯性,电影进行了取舍,以陈阵与狼结缘为主线,与阿爸和女主角嘎斯迈的感情为两条辅线,同时淡化了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仅以包顺贵的形象和生产队开荒的景象时不时提醒观众社会背景的存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陈阵和毕力格阿爸的台词相比于原著富有深义的对话,显得肤浅了许多,流于表面并不能引发人们看小说时产生的共鸣。
至于人物设定,小说中许多蒙古牧民形象在电影中被精简为三四人,为了突出陈阵绝对主角的地位,并将观众视线吸引到狼的身上,增加了一个女主角嘎斯迈与男主角的感情戏,为此甚至设置嘎斯迈丈夫巴图在战狼时的牺牲,甚是来得突兀,而杨克更是成了鸡肋角色,个人认为这是落了俗套,硬生生将一部以狼和草原为题材的作品变成了平庸的陈阵知青写照,使得其他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再来看看主角陈阵,原著中的他无时无刻不处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思考带来的无力感和游牧文化对他的冲击是他思索和痛苦的根源,这也是为理性叙事辅助的方面,但是在电影里,陈阵的深层思考无法表现,转化为一个只关注狼生存状态的知识分子,等于是重构了主人公形象,相对来说,虽然符合自然主义的主题,但难免浅显了一些。
编者语:
当一本《狼图腾》摆在书桌上时,大部分十岁的孩子可能会将其当作童话而非一本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著作去阅读。而作者瑾扬显然已超脱了故事层面,直接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我们读书能读进去是第一步,当触及到书的灵魂时,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多去这样几个世界走走,就比同龄人多出了不少阅历。
走入书中的世界,终极的目的还是要对接现实,让读书的收获对我们有所裨益。《狼图腾》所提及的狼性文化某种程度上是对汉民族性格的一种互补,而“狼性”与“羊性”的不同,时代变迁中人们也总有不同的思索。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读进书去却没有拘泥于书中的观点,反而对潜藏在其中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份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对读书,还是对以后的生活之路,都珍贵无比。
【作者亮相】
覃瑾扬,就读于古交市第十二中学,自入学以来,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瑾扬酷爱写作,执笔的童话《裁缝今天不高兴》曾获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并多次在《中国语文报》《太原日报》上发表文章。
课余时间,瑾扬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她参加了语言、小提琴等特长班,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和各类竞赛,获得多项荣誉。2007年获语言表演山西省总决赛金奖;2009年获得中国语言表演协会第三届“成功杯”语言表演比赛一等奖;2011年获“中华魂”演讲比赛三等奖;2012年通过了中国音乐学院少年组声乐十级评级;2012年被公益电影剧组选中拍摄关爱留守儿童影片《我们永远在一起》……
因为有她,同学们有了学习的标杆。
它不是一本广为人知的书,书店总留着不少。它的作者也并不出名,就像一朵开在路边的野花。
オ[摘 要]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国产动画片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本文分析了此动画片取得成果的关键――讴歌童心,
>> 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功的探讨 职场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密码 创造奇迹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我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以后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化敌为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声控炸弹 爱上《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喜羊羊的美学 美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如何把一只羊卖出牛价 目的论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字幕翻译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迪 浅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大众美学特性 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文化价值观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探索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出路 《喜羊羊与灰太狼》对我国当代动漫创作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孙华艳.本土动画片的品牌营销――浅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之道[J].当代电影,2009(04).
[7] 吴文瑶.传播学视野下的国产动画新特点――透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的重要因素[J].东南传播,2009(05).
[8] 职烨.动漫 展览很“动”产业很“漫”[N].申江服务导报,2009-07-08.
[作者简介]
ブ芾(1979― ),女,江苏宿迁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文艺学与出版;王青(1962― ),女,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摘 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文化类型,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来源于麦可•布莱克的同名小
>> 《与狼共舞》与《阿凡达》基本结构法则分析 试析美国影片《与狼共舞》的罪恶与功劳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与价值反思 从“与狼共舞”到“与龙共舞” 与狼共舞的钢琴女王 “与狼共舞”的杨氏父女 《阿凡达》:瑰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 《阿凡达》与“潘多拉”梦幻的视觉盛宴 《阿凡达》: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化身” 《阿凡达》: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之旅 《阿凡达》的细致传情与宏大叙事 与狼共舞的年轻人 与狼共舞的钢琴家 影片《与狼共舞》的生态思想内涵 “赏金猎人”:与狼共舞的英雄 《与狼共舞》中的动物伦理意蕴 与狼共舞的经济学逻辑 展示与狼共舞的拓荒生活 《与狼共舞》的多层意蕴及其反思 班上的“阿凡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8-14。
② [英]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第267页。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布莱克.与狼共舞[M].朱仁,沈善,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 [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3]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M].马万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摘 要:本文从小说《狼图腾》原主题的内涵与表达效果的角度出发,透视了小说在表达政治和自然两大主题的庞杂、含混与难堪重任。对比电影《狼图腾》,后者将视角集中于生态平衡的主题上,使电影的思想诉求愈加清晰、宏阔、深邃,其艺术感染力更易超越国界走向世界。
关键词:狼图腾;文化强弱;生态平衡;电影主题;电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25-01
十一年前作为一本四不像(自传体小说、生态报告文学、民族史、学术论文)的异类小说,《狼图腾》一经发表就已经引起热议争议的狂潮,而今随着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又聚起新一波对原小说的逆袭,这种“狼文化”真的值得重新审视和探究了。做为同一原体的《狼图腾》从小说的文学样式转变为电影的艺术样式,最重要的是发生了作品主题,从文化的民族主义到人文的环保主义的重心转移和嬗变。
姜戎的小说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陈阵与杨克对话的口吻,洋洋洒洒四万余言大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兴衰演变,把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解释两种文化谁领。作者认为“中国病”就是“羊病”。而羊病来于农耕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闭锁生产方式,相反,狩猎、游牧、商业、航海、工业五种生产方式必须要“通过竞争交换搏杀才能生存发展”。书中列举了从中华文化始祖炎黄二帝、周朝三王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游牧民族每每战胜大汉民族的大量史实得出结论:辐原辽阔的中国疆域都是游牧精神占据上峰时期开拓和保卫下来的。进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实质就是炎黄先祖的游牧精神和草原精神,其核心就是狼图腾精神”。作者认为,吸取历史发展的教训,现今的中国要想彻底扭转落后挨打的被动现状,就要与世界强国比肩而邻,唯一能支撑这个中国梦想的民族精神是要“保持狼一样不屈不挠,勤奋进取的性格和精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国民族主主义主题了。上述内容是这部五十万字小说的第一主旨要义,显然,以小说的形式,以区区几万言的论述要想把这一博大艰深的历史主题阐清楚,对作者实在勉为其难,也难以胜任。因此,自小说发表以来质疑声连天不断,批驳之语连篇累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狼图腾》小说主题立论有欠工稳,难以服众。
小说的第二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草原、家畜、野生动物,特别是天敌狼的依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揭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探索小说。作者在揭示不同生命形式互相依存的关系,使用了老牧民有关“大命小命”的说法:“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狼的存在可以控制食草动物黄羊、野马野驴、野兔,甚至可以抑制鼠类(狼也吃鼠)繁衍数量,如果没有了狼,草原会被食草动物啃光,“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蓄还能活吗?”作者姜戎在接受《张家口日报》记者采访中也说:“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 “大命小命”的命题与西方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观念是完全贯通的,很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从而引起中外各名族受众的共鸣。
电影《狼图腾》的导演让・雅克・阿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甩开了难以阐明,也难以厘清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主要靠自足为主的农耕文化还是向外扩张的游牧文化的第一主题,转而把镜头视角集中在了世界范围共通共鸣的生态平衡的第二主题。这不是题旨广度的窄化,也不是题旨高度的降低,而是对小说思想枝干的芟荑与梳理。这种创意无异于作品主题表达的升华与再造,为了强化这一主题,电影将小说中陈阵豢养的小狼为了挣脱桎梏抗挣至死,改成最终被放归草原,这样温馨的结局是人类对其它动物最科学最正确的态度,是我们无可选择的行为选择。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狼图腾》都不惜笔墨描写了狼的习性、智慧与精神,正如该书《编者荐言》所总结:“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训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均使作者沉迷于其中,从而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与思考,写出了这部有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长篇小说。”电影尤以批判眼光描写了牧民掏狼窝,摔死小狼的残忍作法,让笔者一下子想到了“尊重生命,敬畏无敌”的主题立意。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生命,其原本的意义应该是平等,每种生命形式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存在于生命链的低端还是高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我们人类自命为生命的顶端的尊位,人类也没有理由无视其他形式生命的存在,更不能为了满足人类无休止的贪婪,随意剥夺其它形式生命存在的权利。当人类毫无节制的灭绝动物、昆虫、植物的同时,离人类自身的灭绝也会不远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狼图腾》显示的思想内容比原小说更加清晰、宏阔、深邃,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时空穿透力。不信,待这部影片竞争奥斯卡金像奖时就会得到充分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