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品

矿产品范文精选

矿产品范文第1篇

[摘要]自“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以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经济互补性持续增强,彼此已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和矿产品,并在两类产品上形成了对澳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但是,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两国农矿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趋向。本文从实证出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结合中澳自贸区谈判的进程提出多样化的应对策略。[关键词]中澳自由贸易区农矿产品贸易条件引言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3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3.9亿美元,增长了50.36%;2005年又创下272亿美元新高,比2004年增长33.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以纺织品、服装、鞋类、机电产品、玩具、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术产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铁矿砂、铜矿砂、镍矿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花和大麦等矿产品和农产品。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但在过去十年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和农产品部门。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须着力解决的关键是中方资源性农矿产品的贸易逆差累计增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领域作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中澳农矿产品贸易结构(一)产品结构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小麦和棉花,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品位高,许多矿藏如铁矿石、铝土矿、煤等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表1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资源性农矿产品主要包括:金属矿砂(主要是铁矿砂)、纺织纤维(主要是羊毛)、谷类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在农、矿类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以农矿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钢材、纺织品、肉类制品和粮食制品等。而中国从澳进口的农矿产品则主要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澳大利亚的羊毛和麦芽供应是中国服装和啤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铁、铜、镍、铝等各种矿石也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必备原料。由此可见,中澳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原材料来换取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从澳进口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二)厂商结构澳大利亚经营资源性农矿产品的厂商经过大规模收购合并后已经非常集中,且规模都相当大。澳大利亚第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RioTinto)2000年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NORTH),成为世界第二大矿石资源公司。2001年,澳大利亚另一矿石巨头BHP和总部设在伦敦的跨国矿业集团比利顿公司(Billiton),合并后成立的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成为世界第三大矿石资源公司。在铁矿砂贸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两大铁矿巨头的年产量就达到全澳年产量的70%以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在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大麦生产中,主要厂商分布于种植业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大麦生产是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的,主要收购商的收购量都很大,形成垄断竞争的局势。在棉花生产中,澳大利亚有1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棉花集团。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某些农矿产业由统一的官方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如大麦生产就统一由“澳洲谷物”(GRAINOFAUSTRALIA)进行宏观控制。相比而言,我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分散,规模不大。从我国钢铁企业情况来看,2004年前15家钢铁企业钢产量才占我国钢总产量的45%。在这15家钢铁公司中,除了宝钢规模较大,优势比较突出外,其他14家规模相差不大,国内钢铁市场竞争程度激烈。以上贸易结构分析表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绝大多数农矿产品在澳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属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中国向澳出口产品的生产商则相对分散,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在定价中,寡头垄断的一方掌握着主动权,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就存在着这种情况。二、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出现的问题(一)进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1.中国对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进口依赖性增强。中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最大买主,采购量占澳羊毛出口总量的40%,占中国进口羊毛总额的45%;同时,2004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砂的第一大买主,吸收了44%的澳出口铁矿砂,占中国进口铁矿砂的50%以上。此外,中国75%的锰矿砂和26%的铜矿砂的进口均来自澳大利亚。以最具代表性的铁矿砂贸易为例,虽然我国铁矿砂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分布不均匀,开采大多层次低,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国内对铁矿砂的需求远超过自身生产能力的增长,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的最大进口国。澳大利亚作为世界铁矿砂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其铁矿砂的含铁量平均高达65%。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又比另一铁矿砂出口大国巴西要近,使得运费可以减少20%~45%,因此澳大利亚自然成为中国铁矿砂的第一进口国。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对澳铁矿砂进口额将进一步上升。2.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02~2004年,世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棉花、大麦、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8种主要农矿产品的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而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分别高达127%、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砂价格71.5%的涨幅。目前,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为主的世界原材料出口国正在酝酿又一轮的铁矿石提价。澳大利亚作为原材料出口大国,在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举足轻重,往往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获得垄断利润。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与其进行价格协商,从而处于不利地位。表3体现了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近年来的国际价格走势。(二)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1.中国初级制成品出口价格有下降趋势。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初级制成品量不断上升,但是平均出口价格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容量问题,盲目大量生产导致供过于求,因此压低了价格。这种情况在纺织品、鞋类贸易中尤为突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逐步下降,优势产业纺织品、鞋类的出口迅速扩大。但是,近年来贸易呈现饱和趋势,出口价格逐渐下降,比如2005年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的出口价格就由2004年的3.12美元降低到1.71美元,降幅达45%。第二,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较为分散,盲目追求销量,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口定价协调系统,出现了厂商之间竞价出售的局面,形成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第三,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加工程度低,技术附加值也不高,厂商没有将重点放在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开发上,导致产业整体形象不高,所出口的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例如我国大多数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出口粗钢制品,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精密钢材仍需进口。2.东盟主要农业国在澳大利亚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加剧。我们采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比例。它可用公式表示为:式中,RCA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ik小于1,则相反。2005年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东盟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从东盟运输的费用更低廉,因此澳大利亚从东盟主要农业国进口大量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口。由表4可见,泰国多种主要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受到东盟主要农业国的强力竞争,对澳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扩大的趋势。三、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的主要成因第一,由于近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铁矿进口增量很大。由于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因此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世界铁矿砂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均成为世界铁矿砂净进口国,这些国家的铁矿砂进口基本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等几个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当集中。而且随着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日本、韩国的加入,东盟各成员国向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砂也将有所增加。第二,卖方垄断已成气候。我国铁矿砂的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砂进口总额的约94%。目前,世界70%的铁矿砂出口贸易掌握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矿业巨头手中,因此他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目前垄断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卖方联合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而买方成为价格的接受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第三,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议价能力薄弱。我国前三大钢铁公司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低于20%。集中度不高导致重点企业行业控制能力不强,行业里中小企业进口无序,不能集中整个行业的力量与出口方进行同等议价。与此同时,我国只有宝钢等少数大型钢厂有能力与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砂公司签订价格较低的长期协议,而更多的小钢铁厂只能零购印度高价现货铁矿砂。目前,中国注册在案的铁矿砂进口企业共有523家,经常竞价进行现货购买,致使现货价格越抬越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变相助长了铁矿砂进口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也给了国际巨头们大幅提价的口实。第四,某些国外大型铁矿砂进口企业在海外铁矿公司持有大量股份。在澳大利亚铁矿公司里,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虽然铁矿砂涨价也使其利润受损,但上游利润却可以弥补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有操纵市场价格以牟取暴利的动机,而铁矿砂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损失很大部分则由中国钢铁企业承担。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际铁矿砂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国际铁矿砂的最大买方,中国成为铁矿砂价格上涨的最大损失者,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多付出了300亿元的进口成本;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铁矿巨头从中国获得了30至4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利润。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标准(SPS)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的壁垒。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但这些木质材料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近乎苛刻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遭到退货或销毁。综上所述,中澳农矿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对澳进口量大而价高,对澳出口不畅而价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趋势。四、综合解决中澳双边贸易问题的策略(一)整体、中长期策略今年9月,中澳双方将启动新一轮(第六轮)自由贸易区谈判。目前双边贸易中的问题,必然成为双方政府和谈判人员关注的重点,也是权衡自贸区利益平衡的基本杠杆所在。因此,它直接决定了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实质进程。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澳自贸区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自贸区的差异特征,笔者认为,为保证双边利益的平衡和经贸合作的顺利推进,应尽快确立如下整体策略:1.确立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与之相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如中国加入WTO谈判所体现的原则一样,中国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的开放义务,而享有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权利。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地位差异,同时确立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使之成为解决中澳农、矿产品贸易所存在问题的综合指导原则。2.确立双边的结构性对称开放原则。澳大利亚目前在对华开放市场方面存在的某些限制,如反倾销、技术壁垒、部分产品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等,直接限制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品和部分农产品的对澳出口。对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设置的审批条件和门槛也明显偏高。与此同时,澳方又十分强调中方应加快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对此,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中澳经济固有的结构互补特征,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不同产品之间寻求利益对等及相互补偿。例如,在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引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返销澳洲市场之间,在选择性开放服务业和扩大我国制成品对澳出口之间,在适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澳方降低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对澳资源、能源类及其他产业投资限制门槛之间等,有针对性地均衡开放效益,实施跨部门的交互对称开放,由此将双方的利益平等地实现最大化。3.确立均衡梯度开放原则。对于某些敏感性不同部门或同部门之间的市场开放,伴随同一领域的投资便利化,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利益均衡原则,实施谨慎的梯度开放。例如在农产品领域,可根据比较优势状况先适当扩大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类的进口,后伺机扩大其他农、畜产品进口。即所谓依据利益均衡和产业、政策的成熟程度逐次开放,梯度推进。(二)分类的、近期策略1.发挥我国蔬菜、水果和农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初级农产品如谷物、棉花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受到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植的技术含量,对受影响较严重的初级产品应考虑逐步放开,在关税谈判中争取较长的保护期限。另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以及农业制成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应建立这些产业生产的补偿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适应出口需求。还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以扩大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具体做法如:(1)在出口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应针对澳大利亚的市场需求,加快品种改良及更新换代。可以在中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甄选出在澳大利亚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也可以引进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国外优良品种,利用中国自然条件多样化的优势,把这些优良的树种或品种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种植,为果品生产的优质、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大对出口农产品的资本、技术投入,引进澳方先进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不仅在生产的源头抓好标准化建设,而且把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扩大到种植、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农产品技术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以应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3)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包装档次。针对澳大利亚的SPS包装条款要求,农产品的包装应采用严格消毒检疫的合格材料,尽量少用木质材料包装。(4)对于我国具有优势特色的传统农业制成品,如茶叶、葡萄干、黄酒、白酒等,应建立专门生产基地,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各厂商应联合起来,在出口贸易中争取卖方定价权,以获取较高的利润。2.建立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采购机制,争取铁矿砂的世界定价权。日本、欧洲拥有的定价权取决于其钢铁行业的大规模和高集中度,我国钢铁企业如果要想提高话语权,在定价方面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优化组合、联合兼并,逐步组建大型钢铁联合集团,从而加强行业集中度,规范市场行为,并以相同的声音、一致的行动来应对国际挑战。在2005年3月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砂价格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首次获得了胜利。这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砂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2005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砂工作委员会,全国有资格进口铁矿砂的70家钢铁生产企业成为其成员。这一组织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业的铁矿砂进口协调工作,中国钢铁企业也将在未来铁矿砂定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我国企业应“走出去”,加强垂直一体化方面的投入。我国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走出去"的政策,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以铁矿砂为例,早在2004年,武钢、鞍钢、唐钢和江苏沙钢四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得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转租的Jimblebar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砂的权利。在2005年铁矿砂大幅涨价后,我国钢铁公司纷纷开始同海外铁矿石供应方签订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铁矿资源。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是2005年10月,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资勘探并管理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Koolanooka和WeldRange两处铁矿资源,协议涉及的总金额高达15亿澳元,合计近人民币90亿元。中钢集团将在合资公司中占50%股权,这将是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开采中所获取的最高比例。4.我国企业应与海外农矿资源供应商签订长期贸易合同。签订长期合同有利于稳定市场,防止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开始涉及资源性农矿产品贸易,签订的都是短期合同,不但价格高于3年以上的中长期贸易合同,而且由于竞价购买,进口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应尽快杜绝这类短期行为。相反,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都纷纷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稳定的供应协议。比如2005年9月,包括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内的4家中国钢铁生产商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签订合作期长达25年的合同。2005年9月底,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也与印度矿业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世界第四大铁矿砂供应商澳大利亚FMG集团也与国内6家钢铁企业签订了为期10年的销售协议。签订长期协议不仅使中国钢铁制造商获得稳定和长期的铁矿砂供给,还能巩固我国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不断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5.实施农矿原料来源多样化,确保原料稳定供给。我国应尽量改变对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依赖度过高的局面,实施原材料来源多样化战略。要积极发展与巴西、印度、南非、加拿大、智利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双边贸易。积极发展与近邻俄罗斯、伊朗、东盟等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利用现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在农矿产品领域加强战略合作,确保在各种政治形势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从不同国家获得农矿资源,在战略上保持农矿产品供应的长期安全。比如2005年3月,中国机械装备集团与柬埔寨两家公司在金边签署一项协议,决定合作勘探柬埔寨铁矿资源,一旦条件具备将投资兴建柬埔寨历史上首个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企业。20*年11月,中国通钢集团将投资70亿人民币同朝鲜茂山铁矿公司签订协议,一举获得50年的铁矿开采权。[参考文献][1]杨军,黄季昆,仇焕广.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2]侯敏跃.中澳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5,(1).[3]张宗成,王骏.世界铁矿石的生产与贸易和我国铁矿石供需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4]张建红.中澳双边贸易特点及贸易利益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6,(2).[5]魏嵩寿,俸雅琼.经济全球化下中澳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研究[J].亚太经济,2005,(5).[6]汪素芹.推动中澳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契机与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5,(5).

矿产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矿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贸易互补性

一、引言

中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的越南山水相连。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越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越南的经贸联系已变得密不可分。工业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产资源则是该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为获取和利用所需矿产资源除本国开发外,国际贸易也必不可少。中越两国均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从矿产品贸易整体情况看,2001至2011年两国矿产品国际贸易总额均获得较大增长;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以贸易逆差为主,而越南则以贸易顺差为主;在双边贸易中,以中国的逆差形式表现。本文将在对中国与越南矿产品贸易进行统计描述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双边贸易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双边矿产品贸易及矿业合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本文所研究的矿产品为国际贸易通行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下的第五大类,包括25、26、27三章共67节。三章分别为:第25章盐、硫磺、土及石料、石灰及水泥等;第26章为矿砂、矿渣及矿灰;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

二、中国与越南矿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一)中国矿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特征

2001年至2011年,中国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由98.42亿美元增加到368.22亿美元,年均增速①13.94%,进口贸易总额由224.74亿美元急剧增长至4322.16亿美元,年均增速34.40%,远高于出口增长率,贸易逆差额不断扩大。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出现大幅减少,进口下滑24.88%,出口下滑37.58%,进口贸易总额于2010年便很快恢复并超过2008年的贸易水平,而出口贸易总额至2011年也未能恢复。

图2.1 中国矿产品世界贸易现状(单位:亿美元)

中国矿产品进出口主要集中在26和27两章。从小节来看,排名前11的产品贸易额要占贸易总额的90%以上。进口矿产品主要为:石油原油、气及相关提取物;煤;铁、铜、锰、镍、铅矿砂及其精矿。出口矿产品主要为:石油原油、气及相关提取物;煤;电力;水泥;镁;钼矿砂及其精矿。

表2.1 中国主要进出口矿产品②

中国主要进口矿产品 中国主要出口矿产品

2709、2601、2710、2603、2701、2711

2602、2707、2713、2604、2607 2710、2701、2704、2709、2716

2711、2523、2613、2712、2713、2519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图2.2 越南矿产品世界贸易现状(单位:亿美元)

(二)越南矿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越南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接近中国的1/3,而进口贸易总额则远低于中国。2001年至2008年,出口贸易总额由35.12亿美元增加到129.64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0.51%,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滑至2009年的87.79亿美元,后虽有所恢复,但到2011年也未能恢复至2008年水平;进口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0.93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129.03亿美元,年均增速29.67%,同样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下滑至的79.83亿美元,至2011年也未能恢复,但自2008年以后越南的矿产品世界贸易基本达到平衡(见图2.2)。

越南矿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25和27两章,出口主要集中在27章。从小节来看,与中国类似排名前11的产品贸易额要占贸易总额的90%以上。进口矿产品主要为:石油原油及相关提取物;煤;电力;石蜡;石膏。出口产品主要为:石油原油及相关提取物;煤;磷;钛、铁、铜、铌、钽、钒或锆矿砂及其精矿。

表2.2 越南主要进出口矿产品

越南主要进口矿产品 越南主要出口矿产品

2710、2711、2523、2716、2713

2709、2701、2714、2712、2520、2707 2709、2701、2710、2614、2601

2523、2505、2510、2603、2615、2704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三)中越双边矿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综合历年双边贸易情况,越南出口中国的矿产品占越南出口贸易总额的20%以上,中国为越南重要的矿产品出口市场。2001年至2011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矿产品由7.56亿美元增长至32.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5.64%;同时中国出口至越南的矿产品也由4.08亿美元快速增长至18.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2.68%。在中国进口越南矿产品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中越双边矿产品贸易影响不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大,国际金融危机时,进口额由2008年的20.63亿美元减少至2009年的19.78亿美元,仅减少4.10%,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则使得进口额由2010年的21.33亿美元迅速增加至2011年的32.32亿美元,增长51.50%;在中国出口越南方面,两件大事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图2.3 中越矿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单位:亿美元)

中国自越南进口的矿产品主要集中在26与27两章,而出口主要集中在25与27两章。从小节来看,取进口或出口贸易额占各自双边贸易总额99%以上排名前13位的矿产品。中国从越南进口的矿产品主要有:石油原油及提取油类;煤;水泥;铁、钛、铜、锌、锰、铅、钨、铌、钽、钒或锆矿砂及其精矿。中国出口至越南的矿产品主要有:石油原油、气及相关提取物;煤;电力;水泥;高岭土;石蜡;石膏;长石。

表2.3 中越双边贸易主要矿产品

中国从越南进口主要矿产品 中国出口越南主要矿产品

2709、2701、2601、2614、2603、2615

2710、2610、2523、2608、2602、2607、2611 2710、2711、2716、2712、2713、2704

2709、2523、2512、2701、2507、2523、2520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三、中国与越南矿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一)中国与越南矿产品贸易的实证方法

1.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产品竞争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越两国在哪些矿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大量出口。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很好的对产品竞争力进行测量。其表达式为:

式中,为a国i类矿产品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当时,表示a国i类矿产品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表示a国i类矿产品出口额,表示a国所有矿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i类矿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所有矿产品出口额。

2.进口显性比较劣势指数

除了需要知道中越在哪些产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外,还需要对两国具有劣势的产品有所了解,而进口显性比较劣势指数为其提供了一种较好方法。表达式为:

式中,表示b国进口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当>2.5时,表示a国i类矿产品具有极强比较劣势。表示 b国i类矿产品进口额,表示b国所有矿产品进口额,表示世界i类矿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所有矿产品出口额。

3.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是指a与b国在某种(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关系。对单节矿产品测算公式为:;

对所有产品测算公式为:

式中为权重,为第i类矿产品双边贸易额与双边全部矿产品贸易额的比值。TCI大于1则表示双边互补性较强。

4.产业内贸易指数

在弄清楚了中越两国矿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及互补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弄清楚的就是该产品在两国双边贸易中是以产业内贸易模式存在还是以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存在。巴拉萨(B.Balassa)曾经提出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表达式为:

式中表示a国对b国i类矿产品的出口额,表示a国对b国i矿类产品的进口额。由于该指数职能对某类产品进行衡量,而不能反映整个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为此Grubel和Lloyd在此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G—L指数。表达式为:

(二)中国与越南矿产品贸易实证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看,中国出口至世界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矿产品品种远多于越南,中国有30小节,主要集中在第25章(有21小节)和27章(有7小节),而越南仅有10小节,主要集中在25章(有5小节)和26章(有4小节)。中越在2505、2506、2511、2701四小节上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但在前三节越南的指数值要高于中国,在2701节则中国要高于越南。

表3.1 中国与越南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矿产品③

中国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矿产品 越南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矿产品

2501(2.09)、2502(11.16)、2503(33.67)、2504(3.60)、2505(4.01)、2506(2.85)、2507(10.85)、2508(5.80)、2510(31.15)、2511(3.38)、2512(3.38)、2513(3.63)、2514(17.93)、2517(2.51)、2518(4.59)、2519(24.11)、2523(5.69)、2525(11.72)、2526(12.92)、2529(15.52)、2530(7.80)、2613(8.09)、2621(8.32)、2701(5.55)、

2704(24.29)、2706(7.37)、2708(11.27)、2712(14.70)、2713(2.86)、2716(2.71)

2505(4.45)、2506(3.72)、2511(6.05)、2521(2.80)、2522(3.11)、2611(5.39)、2614(13.08)、2615(3.43)、2617(11.05)、2701(2.97)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表3.2 中国与越南具有极强比较劣势的矿产品

中国具有极强比较劣势的矿产品 越南具有极强比较劣势的矿产品

2503(3.05)、2515(5.21)、2516(2.95)、2528(2.92)、2601(5.11)、2602(4.16)、2603(2.42)、2604(5.87)、2605(6.44)、2607(3.17)、2610(6.84)、2611(3.42)、2615(3.89)、2617(4.75)、2619(5.12)、2702(7.25) 2506(3.11)、2512(4.59)、2514(2.84)、2520(7.95)、2523(2.98)、2524(14.27)、2529(2.75)、2611(11.17)、2617(14.13)、2705(13.97)、2710(3.84)、2712(3.45)、2714(16.18)、2715(7.03)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在具有极强比较劣势的矿产品方面,中越具有的品种数量基本相同,中国有16小节,越南有14小节,中国主要集中在26章(有11小节)和25章(有4小节),越南主要集中在25章(有7小节)和27章(有5小节)。中越在2611和2617这两章上均具有极强劣势,但越南指数要高于中国。

通过表3.2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推断,中越在国际贸易中将会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事实也是如此,通过计算中越矿产品总体贸易互补性指数如图3.1所示。

图3.1 中越矿产品贸易互补性

从图3.1我们可以得知,中越矿产品互补性指数值自2001年以来均高于1,且呈增长趋势,说明了双方矿产品国际贸易均有较高互补性,且这种互补性还在不断增强。2010年以前中越互补性指数值要高于越中,但到2011年越中指数值急速增长,远超中越。

中国对越南具有较强互补性的品种约为越南对中国的两倍。中国对越南主要集中在第25章(有20小节),其次是27章(有8小节),越南对中国主要集中在第26章(有9小节),其次是25章(有4小节)。双边所共有的为2505和2506两节。通过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双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3.3 中国与越南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矿产品

中国对越南越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矿产品 越南对中国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矿产品

2501(2.56)、2504(11.56)、2505(1.35)、2506(17.95)、2507(3.89)、2508(20.58)、2511(4.52)、2512(14.69)、2513(5.58)、2514(39.76)、2516(1.12)、2518(2.01)、2519(19.46)、2520(9.97)、2523(16.35)、2524(17.14)、2525(11.21)、2526(19.48)、2529(41.98)、2530(8.52)、2618(1.77)、2621(15.96)、2704(13.42)、2708(2.07)、2710(5.42)、2712(51.40)、2713(5.86)、2714(1.14)、2715(5.68)、2716(2.58) 2505(1.41)、2506(1.54)、2515(2.68)、2516(2.04)、2601(1.11)、2602(2.55)、2607(1.82)、2610(15.10)、2611(15.66)、2614(16.51)、2615(15.16)、2617(36.32)、2619(2.19)、2701(2.15)、2709(1.61)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为验证上述推断,计算双边矿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所得结论与上面推断一致。见图3.2。通过该图,我们可以得知,中越矿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虽2010年有较大增长,但其值约为0.07,远小于0.5),但近几年也略有增长。

图3.2 中越矿产品产业内贸易

四、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在世界贸易中,2001—2011年中国矿产品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越南2001—2008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2008—2011年基本处于贸易平衡状态;在双边贸易中,以中国的逆差形式表现。中国出口至世界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矿产品品种远多于越南,而在具有极强比较劣势的矿产品方面,中越具有的品种数量基本相同。中越双方矿产品在国际贸易具有较高互补性,且这种互补性还在不断增强;2010年以前中越互补性指数值要高于越中,但到2011年越中指数值急速增长,远超中越。中越矿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双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二)启示

第一,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契机,深入研究我国与越南的矿产品贸易政策以及两国的矿产品市场信息,加强对我国国内相关企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咨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进一步加强与越南的资源外交,如:依据中越矿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向越南出口第25章的矿产品,从越南进口第26章的矿产品;同时,继续以中越矿产品产业间贸易发展为主,并同时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保障我国矿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和矿产品进口的稳定供应,争取一个持久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

第三,我国仍需加大对矿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矿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越南市场的竞争力,以进一步密切中越矿产品贸易合作。

第四,从我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建立国家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注释:

①本文年均增速指的是几何平均增速。

②各代码名称见附表;产品的选取则根据11年贸易额取均值进行排名得出。

③产品根据计算11年指数值的均值选取,表3.2与3.3以相同方式选取。

参考文献:

[1]谭江明,程名望.中国与越南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9-32.

[2]曾军,张瑶,侯淼淼.云南省与越南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合作优势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12):31-34.

[3]刘向晚.中国矿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J].经济观察,2009(4):48-49.

[4]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加强协调,努力缩小矿产品贸易逆差[J].中国经贸,2011(10):51-52.

[5]葛振华,郑勇军,肖荣阁.中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9,6(11):103-109.

矿产品范文第3篇

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3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3.9亿美元,增长了50.36%;2005年又创下272亿美元新高,比2004年增长33.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以纺织品、服装、鞋类、机电产品、玩具、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术产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铁矿砂、铜矿砂、镍矿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花和大麦等矿产品和农产品。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但在过去十年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和农产品部门。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须着力解决的关键是中方资源性农矿产品的贸易逆差累计增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领域作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澳农矿产品贸易结构

(一)产品结构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小麦和棉花,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品位高,许多矿藏如铁矿石、铝土矿、煤等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表1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资源性农矿产品主要包括:金属矿砂(主要是铁矿砂)、纺织纤维(主要是羊毛)、谷类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

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在农、矿类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以农矿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钢材、纺织品、肉类制品和粮食制品等。而中国从澳进口的农矿产品则主要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澳大利亚的羊毛和麦芽供应是中国服装和啤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铁、铜、镍、铝等各种矿石也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必备原料。

由此可见,中澳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原材料来换取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从澳进口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二)厂商结构

澳大利亚经营资源性农矿产品的厂商经过大规模收购合并后已经非常集中,且规模都相当大。澳大利亚第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RioTinto)2000年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NORTH),成为世界第二大矿石资源公司。2001年,澳大利亚另一矿石巨头BHP和总部设在伦敦的跨国矿业集团比利顿公司(Billiton),合并后成立的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成为世界第三大矿石资源公司。在铁矿砂贸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两大铁矿巨头的年产量就达到全澳年产量的70%以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在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大麦生产中,主要厂商分布于种植业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大麦生产是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的,主要收购商的收购量都很大,形成垄断竞争的局势。在棉花生产中,澳大利亚有1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棉花集团。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某些农矿产业由统一的官方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如大麦生产就统一由“澳洲谷物”(GRAINOFAUSTRALIA)进行宏观控制。

相比而言,我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分散,规模不大。从我国钢铁企业情况来看,2004年前15家钢铁企业钢产量才占我国钢总产量的45%。在这15家钢铁公司中,除了宝钢规模较大,优势比较突出外,其他14家规模相差不大,国内钢铁市场竞争程度激烈。

以上贸易结构分析表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绝大多数农矿产品在澳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属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中国向澳出口产品的生产商则相对分散,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在定价中,寡头垄断的一方掌握着主动权,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二、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出现的问题

(一)进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对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进口依赖性增强。中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最大买主,采购量占澳羊毛出口总量的40%,占中国进口羊毛总额的45%;同时,2004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砂的第一大买主,吸收了44%的澳出口铁矿砂,占中国进口铁矿砂的50%以上。此外,中国75%的锰矿砂和26%的铜矿砂的进口均来自澳大利亚。

以最具代表性的铁矿砂贸易为例,虽然我国铁矿砂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分布不均匀,开采大多层次低,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国内对铁矿砂的需求远超过自身生产能力的增长,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的最大进口国。澳大利亚作为世界铁矿砂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其铁矿砂的含铁量平均高达65%。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又比另一铁矿砂出口大国巴西要近,使得运费可以减少20%~45%,因此澳大利亚自然成为中国铁矿砂的第一进口国。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对澳铁矿砂进口额将进一步上升。

2.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02~2004年,世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棉花、大麦、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8种主要农矿产品的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而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分别高达127%、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砂价格71.5%的涨幅。目前,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为主的世界原材料出口国正在酝酿又一轮的铁矿石提价。澳大利亚作为原材料出口大国,在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举足轻重,往往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获得垄断利润。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与其进行价格协商,从而处于不利地位。表3体现了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近年来的国际价格走势。

(二)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初级制成品出口价格有下降趋势。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初级制成品量不断上升,但是平均出口价格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容量问题,盲目大量生产导致供过于求,因此压低了价格。这种情况在纺织品、鞋类贸易中尤为突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逐步下降,优势产业纺织品、鞋类的出口迅速扩大。但是,近年来贸易呈现饱和趋势,出口价格逐渐下降,比如2005年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的出口价格就由2004年的3.12美元降低到1.71美元,降幅达45%。第二,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较为分散,盲目追求销量,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口定价协调系统,出现了厂商之间竞价出售的局面,形成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第三,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加工程度低,技术附加值也不高,厂商没有将重点放在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开发上,导致产业整体形象不高,所出口的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例如我国大多数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出口粗钢制品,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精密钢材仍需进口。

2.东盟主要农业国在澳大利亚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加剧。我们采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比例。它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RCA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ik小于1,则相反。

2005年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东盟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从东盟运输的费用更低廉,因此澳大利亚从东盟主要农业国进口大量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口。由表4可见,泰国多种主要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受到东盟主要农业国的强力竞争,对澳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扩大的趋势。

三、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一,由于近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铁矿进口增量很大。由于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因此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世界铁矿砂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均成为世界铁矿砂净进口国,这些国家的铁矿砂进口基本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等几个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当集中。而且随着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日本、韩国的加入,东盟各成员国向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砂也将有所增加。

第二,卖方垄断已成气候。我国铁矿砂的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砂进口总额的约94%。目前,世界70%的铁矿砂出口贸易掌握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矿业巨头手中,因此他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目前垄断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卖方联合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而买方成为价格的接受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第三,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议价能力薄弱。我国前三大钢铁公司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低于20%。集中度不高导致重点企业行业控制能力不强,行业里中小企业进口无序,不能集中整个行业的力量与出口方进行同等议价。与此同时,我国只有宝钢等少数大型钢厂有能力与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砂公司签订价格较低的长期协议,而更多的小钢铁厂只能零购印度高价现货铁矿砂。目前,中国注册在案的铁矿砂进口企业共有523家,经常竞价进行现货购买,致使现货价格越抬越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变相助长了铁矿砂进口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也给了国际巨头们大幅提价的口实。

第四,某些国外大型铁矿砂进口企业在海外铁矿公司持有大量股份。在澳大利亚铁矿公司里,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虽然铁矿砂涨价也使其利润受损,但上游利润却可以弥补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有操纵市场价格以牟取暴利的动机,而铁矿砂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损失很大部分则由中国钢铁企业承担。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际铁矿砂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国际铁矿砂的最大买方,中国成为铁矿砂价格上涨的最大损失者,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多付出了300亿元的进口成本;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铁矿巨头从中国获得了30至4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利润。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标准(SPS)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的壁垒。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但这些木质材料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近乎苛刻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遭到退货或销毁。

综上所述,中澳农矿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对澳进口量大而价高,对澳出口不畅而价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趋势。

四、综合解决中澳双边贸易问题的策略

(一)整体、中长期策略

今年9月,中澳双方将启动新一轮(第六轮)自由贸易区谈判。目前双边贸易中的问题,必然成为双方政府和谈判人员关注的重点,也是权衡自贸区利益平衡的基本杠杆所在。因此,它直接决定了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实质进程。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澳自贸区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自贸区的差异特征,笔者认为,为保证双边利益的平衡和经贸合作的顺利推进,应尽快确立如下整体策略:

1.确立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与之相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如中国加入WTO谈判所体现的原则一样,中国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的开放义务,而享有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权利。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地位差异,同时确立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使之成为解决中澳农、矿产品贸易所存在问题的综合指导原则。

2.确立双边的结构性对称开放原则。澳大利亚目前在对华开放市场方面存在的某些限制,如反倾销、技术壁垒、部分产品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等,直接限制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品和部分农产品的对澳出口。对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设置的审批条件和门槛也明显偏高。与此同时,澳方又十分强调中方应加快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对此,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中澳经济固有的结构互补特征,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不同产品之间寻求利益对等及相互补偿。例如,在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引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返销澳洲市场之间,在选择性开放服务业和扩大我国制成品对澳出口之间,在适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澳方降低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对澳资源、能源类及其他产业投资限制门槛之间等,有针对性地均衡开放效益,实施跨部门的交互对称开放,由此将双方的利益平等地实现最大化。

3.确立均衡梯度开放原则。对于某些敏感性不同部门或同部门之间的市场开放,伴随同一领域的投资便利化,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利益均衡原则,实施谨慎的梯度开放。例如在农产品领域,可根据比较优势状况先适当扩大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类的进口,后伺机扩大其他农、畜产品进口。即所谓依据利益均衡和产业、政策的成熟程度逐次开放,梯度推进。

(二)分类的、近期策略

1.发挥我国蔬菜、水果和农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初级农产品如谷物、棉花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受到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植的技术含量,对受影响较严重的初级产品应考虑逐步放开,在关税谈判中争取较长的保护期限。另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以及农业制成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应建立这些产业生产的补偿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适应出口需求。还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以扩大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具体做法如:

(1)在出口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应针对澳大利亚的市场需求,加快品种改良及更新换代。可以在中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甄选出在澳大利亚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也可以引进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国外优良品种,利用中国自然条件多样化的优势,把这些优良的树种或品种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种植,为果品生产的优质、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对出口农产品的资本、技术投入,引进澳方先进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不仅在生产的源头抓好标准化建设,而且把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扩大到种植、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农产品技术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以应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3)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包装档次。针对澳大利亚的SPS包装条款要求,农产品的包装应采用严格消毒检疫的合格材料,尽量少用木质材料包装。

(4)对于我国具有优势特色的传统农业制成品,如茶叶、葡萄干、黄酒、白酒等,应建立专门生产基地,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各厂商应联合起来,在出口贸易中争取卖方定价权,以获取较高的利润。

2.建立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采购机制,争取铁矿砂的世界定价权。日本、欧洲拥有的定价权取决于其钢铁行业的大规模和高集中度,我国钢铁企业如果要想提高话语权,在定价方面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优化组合、联合兼并,逐步组建大型钢铁联合集团,从而加强行业集中度,规范市场行为,并以相同的声音、一致的行动来应对国际挑战。在2005年3月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砂价格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首次获得了胜利。这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砂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2005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砂工作委员会,全国有资格进口铁矿砂的70家钢铁生产企业成为其成员。这一组织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业的铁矿砂进口协调工作,中国钢铁企业也将在未来铁矿砂定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我国企业应“走出去”,加强垂直一体化方面的投入。我国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走出去"的政策,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以铁矿砂为例,早在2004年,武钢、鞍钢、唐钢和江苏沙钢四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得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转租的Jimblebar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砂的权利。在2005年铁矿砂大幅涨价后,我国钢铁公司纷纷开始同海外铁矿石供应方签订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铁矿资源。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是2005年10月,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资勘探并管理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Koolanooka和WeldRange两处铁矿资源,协议涉及的总金额高达15亿澳元,合计近人民币90亿元。中钢集团将在合资公司中占50%股权,这将是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开采中所获取的最高比例。

4.我国企业应与海外农矿资源供应商签订长期贸易合同。签订长期合同有利于稳定市场,防止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开始涉及资源性农矿产品贸易,签订的都是短期合同,不但价格高于3年以上的中长期贸易合同,而且由于竞价购买,进口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应尽快杜绝这类短期行为。相反,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都纷纷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稳定的供应协议。比如2005年9月,包括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内的4家中国钢铁生产商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签订合作期长达25年的合同。2005年9月底,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也与印度矿业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世界第四大铁矿砂供应商澳大利亚FMG集团也与国内6家钢铁企业签订了为期10年的销售协议。签订长期协议不仅使中国钢铁制造商获得稳定和长期的铁矿砂供给,还能巩固我国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不断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

5.实施农矿原料来源多样化,确保原料稳定供给。我国应尽量改变对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依赖度过高的局面,实施原材料来源多样化战略。要积极发展与巴西、印度、南非、加拿大、智利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双边贸易。积极发展与近邻俄罗斯、伊朗、东盟等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利用现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在农矿产品领域加强战略合作,确保在各种政治形势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从不同国家获得农矿资源,在战略上保持农矿产品供应的长期安全。比如2005年3月,中国机械装备集团与柬埔寨两家公司在金边签署一项协议,决定合作勘探柬埔寨铁矿资源,一旦条件具备将投资兴建柬埔寨历史上首个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企业。2005年11月,中国通钢集团将投资70亿人民币同朝鲜茂山铁矿公司签订协议,一举获得50年的铁矿开采权。

矿产品范文第4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磷矿资源保护、开发和产品运销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磷矿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磷矿资源。

第四条本市磷矿资源保护和开发,必须遵循国家确定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第五条本市磷矿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由本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县有关部门统一编制,报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开采磷矿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经本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报上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采矿权,并办理登记。采矿权人转让磷矿资源的采矿权,必须按原批准程序报请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转让。

未取得采矿权并办理登记,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开采磷矿资源。

第七条对储量规模为大、中型的磷矿资源,组建磷矿企业集团统一开采、综合利用。在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磷矿企业集团的矿区范围内,凡不符合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磷矿企业,应当依法关闭;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磷矿企业集团的统筹安排实行联合经营,或者由磷矿企业集团给予合理的补偿、安置后关闭。

第八条采矿权人开采磷矿资源,必须按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开采量进行;不得擅自超量开采、采富矿弃贫矿,或者破坏、浪费磷矿资源。

第九条采矿权人开采磷矿资源,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十条对磷矿产品的运销依法实行准运制度。磷矿采矿权人应向当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本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领取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矿产品准运单。发放矿产品准运单,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采矿权人在销售磷矿产品时,应当向收购或运销产品的经营者据实提供矿产品准运单;经营者不得运销无准运单的磷矿产品。矿产品准运单不得伪造、涂改或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本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磷矿区出口进行监督检查,运销者应自觉接受检查,并出具矿产品准运单。

第十三条地质矿产、安全生产、公安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加强磷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的,由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五条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矿产品范文第5篇

一、乡、镇、办事处对本辖区环境安全负责,严格防控矿产品行业无序发展

乡、镇、办事处要认真履行对本辖区内矿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责任。对矿产品加行业无序状态进行集中整治,制止和打击非法生产行为,对未办理规划、土地、安全、环保等相关合法手续的矿产品加工企业要责令其停止生产(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矿产品加工行业的良性发展;加强对村(居委会)、村民组的管理,对土地租赁行为要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土地政策的租赁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严禁各村(居委会)、村民组私自引进矿产品加工企业,并且严禁村(居委会)、村民组私自出租土地给矿产品加工企业。

二、区工商部门加强注册登记审查力度,从源头遏制违规矿产品加工行业无序发展

根据当前严峻形式,从即日起,在我区范围内不再审批矿产品加工企业。办理个体工商户的有关证明必须以所在地乡、镇、办事处出具的为准,在审批矿产品加工类的项目时要有区国土、安监、环保等部门预审意见方可办理;对已审批的矿产品加工项目在营业证照年检时,须提供区国土、安监、环保、行政执法、建设等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年检。

三、区经济发展促进局认真履行业主管职责,严禁未批先建行为

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我区矿产品加工行业进行合理布局,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实施禁批。对未经许可擅自建设的项目进行查处,责令责任单位或个人立即停止建设。同时,协调供电部门对非法加工厂或只领取营业证照但未经政府其它有关部门许可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含再建)实施断电。

矿产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产品;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故障不仅给煤矿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时将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所以必须加强煤矿机电产品检测,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及时将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到煤矿机电产品检测中,保证煤矿机电产品的安全性,促进煤矿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煤矿机电产品检测技术

我国煤矿机电产品检测技术最早于20世界50年代兴起,之后迅速在全国很多区域建设研究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煤炭资源占总资源的70%,促进了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在综采技术的带动下,推动了我国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综合设备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较恶劣,所以对煤矿开采中使用的设备要求较高,必须及时对煤矿机电产品进行评价。山海研究院校检测中心已经成为煤炭中使用专用设备进行检测的主要代表。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产品检测主要对两类机器进行检测,一种是采运机械,另一种是防爆电气类。除此之外,在灯具仪表、非金属材料及电线电缆等检测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提高了灯具仪表与电线电缆等金属材料的性能。

二、煤矿机电产品检测技术

(一)寿命试验方法

寿命检测法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可靠性,对产品、原件等系统进行了试验。此种操作可以进行收据收集和整理,及时分析并了解产品时效的原因并对产品进行效正处理。进行可靠性实验中,尽量使用材料与元件质量较好的器件,提高产品可靠性检测精确度。同时生产产品时,也要提高产品可靠性,加强各个生产阶段控制,模拟实际操作状况。在机电产品常规运行下,进行寿命试验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缩短其寿命,可以利用可靠性检测结果直接对产品可靠性进行判断,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采取一些措施。寿命试验是一种了解产品特征量如无故障工作时间、失效率的一种操作,可以给可靠性设计和改进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

(二)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最早于美国提出,可以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借助计算机屏幕等映射出仪器面板,然后进行相应操作,人们可以使用鼠标、键盘等操作仪器面板上的按钮让仪器进行相关操作,并设置相关操作参数,控制仪器的启动和停止操作。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等操作,用户可以从屏幕上虚拟仪器免疫对仪器的控制的得到一些信息。此种仪器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增加了仪器使用功能。

使用I/O接口设备进行信号采集、测量和调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多种形式输出测试结果。对于虚拟仪器而言,其主要在Pc机为中心的核心硬件平台支持下利用软件变成实现仪器测试,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软件模板实现测试,主要由软件和硬件平台两部分组成。

(三)多元传感信息

多元传感信息的工作原理是可以模仿生物界或人类,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并处理复杂问题。人类自身功能器官就具备获得信息的作用,可以根据一些知识获得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此系统中由于传感器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也有所差异。既会互相支持,也会互相矛盾。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可以对借助传感器观测信息合理文RZ并进行使用,实现在空间或时间上一些信息的组织,可以得到被测对象一致性描述。

多传感器与但传感器信息处理方式差异较大,主要由于传感器融合的信息具有较复杂的形式,而且信息层次不同。进行目标识别级融合主要包含三个融合层次分别是数据层、决策层和特征层。

(四)智能BIT技术研究

传统检测主要使用外部测试仪器对被测试设备进行测试,ATE为ETE的自动化产物。ATE具有费用高、操作复杂和种类多等特点,增加了人员培训难度,而且智能进行离线检测。随着系统维修要求的提升,必须要求复杂系统能够顺利完成隔离故障、自身检测和缩短维修是关键等功能。因此BIT已经成为煤矿机电产品检测中的核心技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该种技术在测试性能研究方面也越来越广。职能机内测试模拟系统是根据智能BIT技术理论开发出来的一种在线检测模拟系统,可以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使用嵌入式语言开发出来,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软件测试开发中。

第一,模拟BIT技术。在比较器中加入硬件设计,可以得到不同功能的BIT电路,实际实现时,可以将激励施加到被测电路上,然后将其输出到比较器中;CUT输出与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后可以对比较器输出通过与不通过信号进行比较。在许多应用中,CUT输出都必须完成信号处理后街道比较器上。

第二,电压求和BIT。电压求和是一种模拟BIT技术。可以使用运算放大器完成多个电压电平的叠加,然后对比较器 各个参与信号进行比较,之后根据比较器输出生成通过或不通过信号。此种技术主要适用于检测一组电源的供电电压。

第三,便捷扫描测试技术。边界扫描测试技术属于扩展BIT技术。进行测试时可以不需要其他辅佐点来,顺利完后了芯片或PCB逻辑功能,可以及时测试PCB与IC 之间存在的障碍。已经成为测试芯片的主要技术。

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给煤炭生产企业赢得了更多收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煤矿机电产品检测状况,然后介绍了当前煤矿机电产品检测常用的寿命试验方法、多元传感细细融合、智能BIT、虚拟仪器技术结合多参量综合诊断方法,在未来发展中这几种技术将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煤矿机电产品质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分析[J].机电信息,2013,(02).

[2]霍东东.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

矿产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T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2

冶金矿山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是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近几年来,为产品升级及拓展公司的市场空间,促进冶金矿山产品上水平、上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升企业自身应对经营风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2009年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开始将冶金矿山产品(球磨机、混合机、回转窑)产品导入市场,经过近三年多的产品拓展与市场营销,使冶金矿山产品逐渐成为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产品序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三年冶金矿山产品销售情况

表中:总销量是指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全部产品的年度总销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冶金矿山产品逐年上升,占总销量的比重亦呈上升趋势。产品品种不断增长,客户群不断加大,市场空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随着冶金矿山产品销量的增加,尤其是冶金矿山产品销量和新产品的逐年上升,也使外部资源管理、外部资源准备、冶金矿山产品在技术(产品、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导致的疏漏和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冶金矿山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部资源管理。客户群联络体系能力不强,对客户的跟踪和沟通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客户群,对客户群分级管理不到位流于形式。

2.外部资源准备。冶金矿山类产品供应商较单一,不能够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冶金矿山产品的需要,缺少预期合理的储备计划;创新产品开发缺少技术支持。

3.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冶金矿山类产品自检、互检的质量要求与责任未全面得到明确与落实,个别重要的专检环节缺失,部分专检环节的检验内容不完善;采购件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措施不得力,尤其是散发和装调过程中不能实现全面质量控制。

目前表现出来的主要质量问题模式:(1)整机安装过程不受控。(2)部件错、漏装。(3)采购件功能与整机功能不相适应。

外部质量控制方面,对供应商在技术变更的管理与控制力度不够;质量目标及质量提升计划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部份部件的制造水平不能满足冶金矿山类产品技术质量标准要求的条件。

4.产品设计。产品技术标准不能全部满足和适应国内冶金矿山用产品的匹配技术要求和工作环境条件。

5.工艺设计。主要是装配工艺与调试工艺不能适应现有的装配与调试条件,使部分装配与调试过程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6.物流管理。整机及部件在仓储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磕碰划伤、锈蚀、不可恢复损坏与功能失效问题等比较严重。

7.成本居高不下。整机设计及工艺成本偏高,造成市场竞争力不足。

由于上述所列的主要影响因素,使冶金矿山产品的合同签订及生产组织与产品交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合同中标率低,产品交付能力较低,设备现场反馈问题较多。

二、主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外部资源管理。未建立有效的客户群主要在于公司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对冶金矿山类产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冶金矿山类产品在2009年之前一直处于维持状态,没有创新,也未能与国内各大设计院接轨,及时掌握相关产品信息,造成之前已有的客户离去,而新的客户面对国内冶金产品生产厂家众多,互相竞争的状态下,选择较多,很难建立稳固的客户联系。产品系列一直处于较低端状态,还未能形成高精尖的产品,使产品竞争一直处于劣势,也是经营工作开展艰难的原因之一。

2.外部资源准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是供应商体系能力评价与监控工作开展的不到位,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供应商进出机制。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和分级管理流于形式,未起到促进其体系能力提升的作用。对供应商的过程审核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控和促进其过程控制水平改善的作用。同时,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和分级管理,未与商务政策、绩销考核和淘汰机制建立对应关系,评价与分级的结果未及时向供应商传递,未引起供应商足够的重视,未能达到促使供应商体系能力自我完善的目的。

部分零件的设备资源准备不足,其主要原因首先是2000年至2009年冶金矿山类产品的销量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由于产能的空闲,生产部门将为冶金矿山产品准备的设备及工装改为它用,致使在冶金矿山产品销量上升过程中出现产能不足。职能体系未建立起有效的采购与沟通渠道,相关负责合同的资源组织与交付的工作人员对产品过程及管理方法的不熟悉,从而产生交付拖期,且不能按照用户的要求交付。再次是针对冶金矿山产品备件的需求未建立起合理的预期储备计划,创新产品的开发,缺少技术支持和用户的技术释放。由于前述原因,导致资源紧张或短缺,使生产组织受到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向客户的交付。

3.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忽视了冶金矿山产品自身过程控制的特殊性,使过程控制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与自身的制造水平、管理实际和企业文化相脱离。从而使内部质量控制水平弱化,致使不应该出现的质量问题(如:零部件错、漏装等问题)频繁产生。由于部分零部件(如:减速、电机等)在出厂前不进行百分之百的性能或功能复检或调整,尤其是现场制作和后期直发配套件质量控制缺失,使带着质量问题零部件的整机流到客户。

外部质量控制方面,在解决客户和直接用户反馈的具体质量问题时,仅停留在纠正措施的制定与是否实施的管理上,而对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缺少确认,未作到举一反三,同时解决类似的质量问题,常常同类问题重复发生。同时,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缺乏前置管理与控制,尤其是对供应商在关键和重要特性变更、质量目标及质量提升计划缺乏主动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4.产品设计。设计研发部门资深员工也近退休,新员工还不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产品(包括:整机与零部件)技术标准不能全部满足和适应国内非道路用产品的匹配技术要求和工作环境条件。其主要原因是对冶金矿山产品在匹配技术要求和工作环境条件认识不足,对目前国内及国际上应用的新技术掌握不足,不能与现在用户越来越高的产量和生产规模相匹配。

5.工艺设计。冶金矿山产品的工艺,尤其是装配工艺与调试工艺的设计,并不能与我国实际制造水平、生产条件、设计水平和管理思想相匹配,由于工艺的不适应性,也产生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6.物流管理。整机与零部件在仓储转运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的磕碰划伤、锈蚀以及零部件错漏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公司对冶金矿山产品的整体产品流程没有完善。

7.成本居高不下。因未能对冶金矿山产品的产品进行完善的品质管理,相关的技术革新及工艺简化做得很不到位。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外部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加强与国内各大设计院的联系,从用户的源头开始跟踪,并且整个跟踪过期要紧密,与客户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对有合作关系的客户要以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的满意,创造沈冶的品牌。在冶金矿山类的年会及相关论坛上公司的产品信息,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

2.外部资源准备。完善对供应商(包括:材料供应商和配套供应商)的绩效评估办法与分级管理标准,规范对供应商绩效评估与分级管理工作,将评价与分级的结果与商务政策、绩效考核和淘汰办法建立起对应关系。完善对供应商现场过程审核内容和标准,使现场过程审核内容和标准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在过程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对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的管理,指定专人进行跟踪落实。使绩效评估、分级管理与现场过程审核工作,切实起到有效的监控和促进其过程控制水平改善的作用,达到促使供应商体系能力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时,在供应商体系中逐步推广TPS生产方式,开展对一级供应商所提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同时对我公司产品质量带来重大影响的其二级供应商要加强管理与控制,必要时对其二级供应商进行第三方现场过程审核。以零部件重要度分级和质量水平为管理基础,建立重点和质量关注度高的供应商管理目录并动态维护,对重点供应商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质量问题较多的供应商应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期进一步提升供应商的体系能力。

把握住冶金矿山产品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与国内供应商共同制定生产能力的提升计划,尽快提升其产能,满足产品增长的需求。职能部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学习,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加强合同签订,生产组织,现场安装等工作的管理,建立定期及紧急沟通渠道,及时互换需求变化与资源准备信息。完善创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定型的工作内容与流程,改善由于创新产品生产过程准备不足带来的生产能力紧张状况。通过上述措施力争达到减少合同交货拖期和按需求计划及时向客户交付的目的。

3.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冶金矿山产品自身过程控制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完善过程控制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强化“三检制”,自检、互检的内容纳入到作业指导书中,使操作者能清楚的了解质量职责和质量责任,提高操作者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质量。对专检的质量控制点和检验内容进行梳理完善,使专检的监督保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冶金矿山产品的装调工艺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评审并进一步完善。减少因管理不到位、工艺不适应带来的质量问题。完善最终检验的内容与工作标准,对重要项和重点关注项(尤其是产品的完整性和外观质量)全数检查,把好出厂质量关。

外部质量控制方面,加强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强化对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作好改进措施有效性的跟踪确认。通过对潜在失效模式的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前置管理与控制。尤其是加强对供应商在关键和重要特性变更、质量目标及质量提升计划主动有效的监督与管理,逐步建立并完善关键件、重要件特殊特性清单,并进行动态维护,定期对关键件、重要件特殊特性进行跟踪确认。

4.产品设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学习理解冶金矿山产品(包括:整机与零部件)技术标准和相关验证标准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冶金矿山产品在国内的匹配技术要求、使用条件和工作环境条件。进一步完善冶金矿山产品(包括:整机与零部件)技术标准和相关验证标准与方法,结合自身设计工作,形成自己的匹配技术标准和要求。

5.工艺设计。以冶金矿山产品原有工艺为基础的,结合国内先进技术以及公司实际制造水平、生产条件、设计水平和管理思想,完善现有工艺。

6.物流管理。加强零部件在仓储转运过程的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物流管理规范。完善产品包装、仓储器具、转运器具等物品的设计标准,加强对物流器具技术标准、使用规范、维护保养的管理工作。减少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磕碰划伤、锈蚀以及错漏发等问题。

7.成本控制。鼓励设计及工艺人员大胆应用新技术及新工艺,努力降低设计及工艺浪费,同时要求采购部门扩大供应商渠道,采用三家以上供应商比价采购的原则,保证外购件厂家最大程度的让利及优惠,并随着货源的不断增加,适时进行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四、针对冶金矿山产品市场开拓公司需要开展的工作

在采购供应工作方面,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估办法与分级管理标准和现场过程审核内容与标准的进行完善,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过程于结果进行有效管理。重点完善《供应商选择、评估和开发管理程序》、《生产材料采购管理程序》、《过程材料供应商管理规定》、《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办法》、《供应商现场审核细则》。(2)在供应商体系中逐步推广TPS生产方式。(3)开展对我公司产品质量带来重大影响的二级供应商第三方现场过程审核。(4)建立重点和质量关注度高的供应商管理目录,加强对重点供应商的现场过程审核。(5)与国内供应商共同制定生产能力的提升计划,加强对采购资源实际产能的管理,召开了重点供应商采购资源落实会议。(6)建立采购工作例会制度,及时解决采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质量保证工作方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点完善过程控制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落实“三检制”。(2)加强对供应商在关键和重要特性变更、质量目标及质量提升计划主动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管理流程。(3)对冶金矿山产品的装调工艺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评审并进一步完善。(4)逐步建立并完善关键件、重要件特殊特性清单,定期对关键件、重要件特殊特性进行跟踪确认。(5)完善冶金矿山用产品整机与零部件的技术质量标准。(6)完善产品包装、仓储器具、转运器具等物品的设计标准,加强对物流器具技术标准、使用规范、维护保养的管理工作。

矿产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矿石性质;精矿品位;选矿工艺:浮选药剂。

中图分类号: TF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2011年狮凤山铜矿随着矿山深度的开采,矿山供矿点多,选厂入选矿石性质发生了变化,主要为铜矿物组成的变化,铜矿石中含有部分的黄铜矿同,造成铜精矿品位下降。2011年度精矿品位为20.94%,铜精矿品位低,销售价格低,运输费用高。为了提高精矿品位,提高选矿综合效益,2012年我厂提出了提高精矿品位的科技攻关,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践,2012年精矿品位完成23.05%,比2011年20.94%提高了2.11%,创选经济效益46万。[1]

2、引起选矿精矿品位低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造成精矿品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铜矿石中黄铁矿含量增大。近年来,矿山供矿有的矿点含有部份的黄铁矿,选厂入选的铜矿石与以往相比,黄铁矿的含量增加。2011年生产样品试验原矿含铜0.430%,含硫0.822%,含铁3.28%,粗选PH控制在8时,试验指标铜精矿品位19.64%,选矿回收率91.79%,精矿含铁28.63%,这说明该样品含有一定量的黄铁矿。在硫化矿浮选中,黄铁矿比黄铜矿的可选性好,铜矿石中含有部份的黄铁矿,是造成精矿品位下降的主要因素。

3、技术改造的实施内容和实施方法

3.1小型选矿试验研究

多年来狮凤山铜矿木奔选厂常用的浮选药剂控制条件是细度-200目73%,黄药50克/吨,硫化钠300克/吨,石灰用量为1000克/吨,浮选矿浆酸碱度PH值为8。由于目前入选矿石中含有部分的黄铁矿,现有的石灰用量和浮选矿浆酸碱度已满足不了矿石性质变化对浮选的要求,浮选矿浆酸碱度PH值要大于11才能有效地抑制黄铁矿,提高精矿品。因此我们对目前的入选矿石取样,并做如下的小型选矿试验研究。

3.1.1铜矿物组成

试验矿石品位0.418%,主要金属矿物有铜矿物和铁矿物 ,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 ,其次为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孔雀石、铜蓝及自然铜。铁矿物有褐铁矿、黄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岩、石英等。[2]

3.1.2矿物嵌布特性

孔雀石:化学成分CuCo3·Cu(OH)2,大部份呈薄膜状及粉末状产出在白云岩及炭质白云岩中,膜厚一般在0.24~0.69mm之间,常与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共生。[2]

黄铜矿: 化学成分CuFeS2,他形粒状,部分呈星点分布,颗粒中有脉石包裹体,嵌布在呈微粒状白云岩中,与斑铜矿和辉铜矿呈不规则连晶, 嵌布粒度为2-220μm。

斑铜矿: 化学成分Cu3FeS4,他形粒状,部分呈星点分布,与黄铜矿和辉铜矿呈不规则连晶,部分颗粒中包裹有脉石矿物,嵌布在结构致密的白云石和石英中,斑铜矿嵌布粒度为1-18μm。

辉铜矿: :化学成分Cu2S,他形粒状,部分与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呈不规则连晶,嵌布在结构较为疏松的白云岩中,嵌布粒度为1-160μm。

黄铁矿:化学成分FeS2他形粒状,嵌布在白云石、石英矿物颗粒中, 部分黄铁矿被黄铜矿颗粒中包裹,嵌布粒度为1-6μm。

白云岩: 化学成分CaMg[(CO)3]2,半自形、他形粒状,白云石有结构疏松、结构致密、微粒状三种,嵌布粒度1-480μm。

石英: 化学成分SiO2,他形粒状,与白云岩共生,嵌布粒度1-100μm。[2]

3.1.3开路试验

石灰用量开路试验,固定条件:细度-200目73%,黄药60克/吨,硫化钠300克/吨。[3]

表1 开路试验结果

由表1试验结果可知:该矿石石灰用量在开路试验中对选矿回收率影响不大,但对精矿品位有较大的影响。

3.1.4闭路试验

石灰用量闭路试验,固定条件:细度-200目73%,黄药60克/吨,硫化钠300克/吨。试验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和三次精选。

表2 闭路试验结果

由表2试验结果可知:该矿石石灰用量在闭路试验中对选矿回收率影响不大,但对精矿品位有较大的影响,石灰用量5000克/吨时(ph=11)与1000克/吨时(ph=8)相比,闭路试验精矿品位提高了2.68%。

3.2生产实践及效果

根据小型选矿试验结果,2012年我厂组织选矿技术人员在生产上浮选矿浆酸碱度进行调整,石灰用量由原来的1000克/吨,提高到5000克/吨,生产上确保粗选和扫选矿浆ph达到12以上,有效地抑制黄铁矿提高精矿品位。

项目通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2年度我厂入选矿石原矿品位0.422%,精矿品位完成23.05%,比2011年20.94%提高了2.11%,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

4、经济效益计算

4.1项目总效益

(1)根据2012年铜精矿销售价规定,铜精矿品位每提高1%销售价增加

值为50元。铜销售价差创造效益为:

生产铜精矿总量×提高铜精矿品位×销售价增加值

=3860.393吨×2.11%×50元/吨=40.73万元

(2)2012年生产精矿数量为16747.91吨,与2011年相比,提高精矿品位,减少了1687.59吨精矿运输,每吨精矿运输费用为58元,全年可节约运输费用9.79万元。

(3)项目总效益为:

铜销售价差创造效益+节约运输费用=40.73万元+9.79万元=50.52万元

4.2项目投资费用:选矿试验费及其它4.50万元

4.3项目创造实际效益

实际效益=总效益-投资费用=50.52万元-4.50万元=46.02万元

5、结束语

一年来通过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采取了有效的选矿技术措施,提高了铜精矿品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全矿增产增效,完成全年的产量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将近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先进选矿技术经验,为以后选厂提高精矿品位和产量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木奔选厂2011年生产报表;

矿产品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矿山机械创新设计共享资源

中图分类号:TD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山机械产品开发数字化

产品开发数字化的基本构思是利用数字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形、数据、知识、技能等,进行定量表达、存储、处和控制,从而实现以快速市场响应和创新开发为目标的全局优化运算。目前像挖掘机,装载机等矿山机械产品的开发呈现数字化、并行化、集成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其中数字已成为实现快速创新开发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的可预测性。制造过程数字仿真的目的是借助于建筑在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计算模型、计算机预演等手段,揭示制造工艺过程的本质,获得知识及进行制造工艺装备的自主设计,实现对产品制造、装配乃至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预测和优化控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1设计过程仿真,包括外形仿真、装配仿真、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和多学科集成仿真等;

2加工过程仿真,包括切削过程仿真、焊接过程仿真、冲压过程仿真和铸造过程仿真等;

3生产过程仿真,通过建立制造系统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精确预测技术可行性、加工成本、工艺质量和生产周期。

二、矿山机械设计绿色环保概念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矿山机械是消耗资源的大户、污染的源头。紧密围绕4R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和管理是降低能耗、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为:

1采用长寿命、低能耗及减轻重量的设计原则。延长产品寿命,可减少机械的生产量和降低其报废量。降低产品能耗,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轻量化和高效率可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

2使废弃零、部件处理的污染最小化及综合成本最优化,矿山机械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报废件处理简单、费用低和污染小,零、部件要解体方便、破碎容易,能焚烧处理或可作为燃料回收等问题。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

3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提高机械材料的再生率。

4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降低整机的振动与噪声。

三、矿山机械零部件创新

1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促进节约等政策。机械制造业要从单纯追求规模与效益的模式转向建设4R(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和可回收Recover)的循环经济方向。

我国矿山机械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在迈向矿山机械制造强国的征途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产品的结构、功能、质量、成本、交货时间及可制造性、可维修性、报废后处理以及人、机和环境关系等,原则上都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决定的。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地位的首要因素。

2 创新设计的资源控制

矿山机械零部件创新性设计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矿山机械是消耗资源的大户、污染的源头。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紧密围绕4R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和管理是降低能耗、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为:(1)采用长寿命、低能耗及减轻重量的设计原则。(2)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 (3)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提高机械材料的再生率。(4)降低整机的振动与噪声,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 创新设计的普遍性

矿山机械创新性设计实例分析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全国各个行业煤炭的需求量增加,煤炭的产量也大幅度的增加,阜矿集团为了适应当前发展形势,提高煤炭产量,在所属的各个煤矿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矿车的运输量和使用范围增加。所以在2008年由八道壕煤矿提出要将一吨固定式矿车改为两侧开门矿车,要求改后使用更加方便。

为了做到充分利用原有设备,降低生产成本,贯彻创新设计思想。经过认真分析这后,设计人员根据矿车两侧的尺寸,用计算机进行放样分析,决定将矿车两侧开设各开设一个侧门,门的尺寸有以下五种选择:1000×250m、900×250mm、1000×360mm、1200×360mm和1200×400mm。经过试验发现虽然尺寸为1200×400mm的门能够使矿车在卸载时物料卸载所需时间相比其他四种要少,但是这种尺寸的侧门受车轮的影响较大,装卸物料时不方便,因此排除此尺寸的门。

同时这个尺寸保证了矿车的整体强度,矿车在卸载时物料能尽快的卸出,车门又不与车轮干涉的最佳尺寸。为了增加门边强度,在侧开门的四周焊接一边框,边框宽60mm,厚12mm,中间加一个宽100mm,厚12mm与车箱侧面形状相同的钢板作为支撑,并在车箱里面的底部加两块钢板,在车箱的端面看中间高,两侧低,与水平面夹角30°,在卸料时使物料能够顺利卸出,两端不存物料。

设计效果分析设计完工后,生产了50台两侧开门矿车,八道壕煤矿根据使用情况对该产品相当满意。我们进行跟踪调查,对缺点进行改进,2009年又生产了100台,使用效果很好。进翻煤罐笼卸车或手动侧开门卸车都可以,不受卸车地点限制,机动灵活,受到用户欢迎,订货量很大,今后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台产值1.2万元、如今已制造投产150台,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矿产品范文第10篇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25006);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IRT0916)

[作者简介] 马 林(1972―),男, 安徽阜阳人, 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产定价.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耗竭性会导致矿产资源的稀缺。建立以主要耗竭因素及突发性事件为变量、价格服从跳跃--扩散过程的矿产品价格模型,来探讨主要耗竭因素对矿产品价格行为走势的影响,应用MATLAB编程技术对矿产品价格模型进行模拟,表明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使矿产品价格呈波动上行趋势,且不具回复性。这种变化特征对合理制定资源开采战略、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矿产资源;耗竭速度;矿产品价格;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50―05

Research on the Deple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Behavior of Mineral Prices

MA Lin,MA Chaoqun,LIAO X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Depletion would cause the scarcity of mine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jumpdiffusion process model of the mineral prices based on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depletion and unexpected events. Then,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depletion on the behavior of the mineral prices, with price movement simulation through MATLAB software.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showed that depletion would lead to an irreversible upward trend of the mineral prices. 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of optimal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source.

Key words:mineral resources;depletion rate;mineral prices;resource allocation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有限的矿产资源储藏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限的储藏量在不断耗竭的约束条件下能否维持和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对储藏量的需求,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条件和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等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就此类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代内)资源配置,重点研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利用效率和优化配置;二是代际资源配置,重点研究代际公平(代际财产转移、补偿等)、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就是研究其最适耗竭问题[1]。研究成果多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资本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条件。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下,通过对资源稀缺及其测度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价格等关于资源稀缺的信号,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更好的利用[2]。资源的稀缺性或耗竭性是经济学概念,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只要有需求,资源的绝对量有限,暂不计替代,则稀缺或耗竭就是永远持续的,直至无可开采经济价值(相对于某一时段的开采条件和技术水平而言)。导致矿产资源稀缺或耗竭的原因是人们对储藏量有限的矿产资源实施开采,并转化为可供人们不断消耗的矿产品。开采实践把矿产资源稀缺或耗竭性从抽象经济学意义转化到具有可操作的层面上。于是,研究者从具体的开采实践着手,希望构造出开采过程中的最佳开采条件、最佳耗竭速度、最佳开采寿命期、最佳存量条件、最佳开采策略等,以此搭建稀缺性矿产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桥梁(替代品产生之前)。比如,魏晓平(1997、2002)、张金锁、李怀祖(2000)等对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和利用效率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矿产品市场固有的缺陷,比如:矿产开采的外部性、资源产权交易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垄断等,直接影响矿产资源耗竭性的度量,使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等为假设条件的经济建模和经济学分析,在适用上受到较大的局限。矿产资源(矿产品)市场是具有垄断特征的市场,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消弱了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资源无法达到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最优配置和最佳耗竭。“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在分析矿产品市场特征和耗竭特征对开采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耗竭性、供求关系、政策等突发性事件所导致的矿产品价格行为特征。为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数量化方法,对国家依据价格杠杆调控开采者的开采行为,制定矿产资源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开采战略和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二 耗竭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矿产资源价值主要是由于有用性、稀缺性及存在所有权而产生的[3]。稀缺性是其具有价值的条件,表现于有限的储藏量因开采使用而逐渐减少,模型表示为Qt-1-Qt=-ut。因此,任何消耗储藏量数量的因素都可作为研究矿产资源稀缺性的考察量。本文仅就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回采率、开采成本、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特征来分析耗竭性及其变化特征。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马 林,马超群等: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矿产资源的市场流动达到均衡,资源的配置最合理。以价值、价格为中心,以需求、供给为影响因素,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杠杆寻求矿产资源最佳配置或矿产资源最佳耗竭速度(开采速度)是可以实现的。然而,由于矿产资源的禀赋条件及分布不均的地缘关系;勘探与开采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且投资风险较大,尤其在勘探阶段;国家对矿产资源拥有所有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探采给予相应的政策干预等,抬高了行业进入门槛等因素,使矿产资源市场形成了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特别是近几年,许多矿产跨国企业加速了对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控制。比如铁矿石市场,据统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三大巨头控制了全球约80%的铁矿石资源量。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对垄断性市场结构框架下的价格、产量、经济效率做过精辟的分析,肯定了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制约作用。在垄断状态下,垄断开采者是产量、价格的操纵者或制定者,垄断的根本动因在于开采者对利润,特别是超额利润的追逐。垄断开采者以高出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价格,根据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利润目标调整开采速度,并创造更为利己的最优开采条件,见(6)式。在实施垄断的操作层面有三种表现情况:第一,维持既有的垄断状态;第二,为取得高额垄断利润,抬高价格。从稀缺性的变化趋势看,垄断高价迫使下游生产效能较低的制造商退出,仅就保护稀缺资源而论,对限制资源耗竭更有利;第三,为抢占市场份额,低价倾销。例如,2009年4月,在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对铁矿石需求量并无上涨的情况下,三大铁矿石巨头却以很低的价格向中国销售铁矿石,甚至还有一部分国外矿山允许国内钢厂赊购,低价进口的铁矿石严重冲击了现货市场(《经济参考报》)。低价倾销是以充裕的矿产品供给量为前提,而加速开采提高产能才能保证供给充足。较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产生过度消耗的冲动,从而加速矿产资源耗竭。因此,在垄断状况下,耗竭性难以测度,耗竭性的改变取决于垄断开采者与垄断开采者、垄断开采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结果,价格信号、需求状况等不能真实反映对资源的耗竭状况。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条件,矿产资源的价值、价格为中心、需求、供给为影响因素,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杠杆寻求矿产资源最佳配置或矿产资源最佳耗竭速度(开采速度)

有些文献将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等同,是不对的。以某开采速度产生的矿产品量不一定都用于消耗,如果不被消耗,开采所产生矿产品与未开采的储藏量只是在储藏位置上的不同,不能计为耗竭。所以,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不同。为方便研究,本文将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等同,其假设条件见文中3.1.1部分。的理论性研究在现实的市场结构和开采实践上就缺失了适用价值。

(二)开采速度和回采率对耗竭性的影响

在研究矿产资源稀缺性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中,开采速度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变量。理论上说,只要开采速度不等于零,资源储藏量必定减少。在不考虑替代效应的情况下,需求量不变或增加,或者需求量减小的速度大于储藏量减小的速度,都会增大稀缺价值,矿产品价格将随着稀缺性价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者多将开采速度作为限制矿产资源耗竭速度的客观尺度,通过对开采速度的优化控制来实现可耗竭资源的最适耗竭问题,早在1974年Solow就讨论了利率、开采费用与资源需求对耗竭速率的影响,对于开采速度动态可变性及耗竭性的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如文献[9-14]。由于各矿山开采企业投资开采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又缺乏对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当前利润最大化,追求当期较大的开采速度,以提高产值。甚至一些矿山开采企业为了追求开采速度和产值而实施不规范的采掘行为。如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主弃副等,这样将丢弃、破坏和损失储藏量,加速资源的耗竭。然而,开采速度与企业效益并非等效,较好开采效用取决于矿产资源开采中的“三率”,即: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其中,回采率是衡量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可耗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一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能够通过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优化回采工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措施来提高。较低的回采率,会导致资源价值损失、减少开采寿命期和加速资源枯竭。因此,国家把回采率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作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施“开采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4]。它和开采速度一样,也是优化资源配置、限制资源耗竭速度的可控制变量。

(三)所有权特征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既要维护所有权权益,又要享有所拥资源产生的利益,实现途径是通过法定的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并通过一定的补偿实现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而探矿权、采矿权是一种基于和国家签定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同而取得的债权[5]。就采矿权而论,开采企业通过法定形式取得开采权后,就和国家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国家根据已探明储藏量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一定时期的中、长期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实施宏观调控,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开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当前(或短期)利润最大化。出于对当前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以及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后者更倾向于在当期提高开采速度、扩大产值。尤其是在开采过程中,开采企业一般是探采结合,拥有探明储量的私有信息,甚至会夸大探明储量,为过度开采开释。经济主体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目标安排不完全一致,一旦涉及具有不同偏好的经济主体的博弈,资源配置或开采速度的最优控制方法论就会失效。Kydland和Prescott早在1977年就对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批判,他们指出,最优控制理论不适用于经济计划,其原因在于经济系统与自然科学中的系统存在本质的区别[6][7]。由于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制约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Grimaud and Rouge(2003)构建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熊彼特模型,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计划者问题和分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不断耗竭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是防止过度开采、限制稀缺程度加剧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开采成本

对于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是最现实的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开采成本投入使矿产资源实现价值,却因开采成本的膨胀性而损失价值。开采成本的膨胀性表现在:首先,鉴于矿产资源的禀赋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矿产开采企业一般会选择开采条件较为优越(如禀赋程度高、交通便利等)的地方建厂址,而伴随着开采进程,开采深度渐深或开采距离渐远,交通运输、水文地理、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其次,品位随开采进程下降,稀缺性增大,采矿、选矿的难度增大,边际开采成本升高;第三,开采范围的扩展对环境破坏程度等外部负效应,使治理费用投入增多;最后,其他可能使成本增加的因素。这些费用将发生在未来的开采期间,当开采成本的高投入不能满足开采者获利要求或高于社会平均成本时,采矿企业将会转移投资或放弃剩余的可开采储量,损失剩余储量价值[12]。

以上分析表明,正确认识和理解耗竭性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在既有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 垄断条件下最佳开采速度的确定

如果是以收益最大化来考察矿山开采者的开采行为,那么,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当收益能够补偿边际开采成本与初期投资成本在当前时刻折现值之和时,即:P(ut)=C''(ut)+ρ-tC0,开采者获取平均利润,单位时间的开采量就是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能够产生最优的开采速度和最佳的资源配置。在垄断条件下,前述状况不符合垄断开采者既要获取平均利润又要获取超额利润的利益诉求,至于以某种速度开采或者向市场提供多大的供给量,将成为垄断开采者操纵市场价格的筹码,开采速度是为“目标超额利润”服务的。垄断状况下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P(ut)=C''(ut)+ρ-tC0+V't,这种状态下符合垄断开采者的利益,矿产品的市场流动量能够维持既定状态下的市场稳定。此状态下的最大开采速度就是既定状态下的最佳开采速度(u*t),开采条件是既定状态下的最优开采条件。但是,矿产资源配置只能是“次佳配置”。

依据上文分析,建立在垄断条件矿山开采企业最大收益模型,并以此求解最佳开采速度(u*t)。

(一)假设条件与变量设定

1.假设条件

(1)不计各生产环节上的认可富余库存量和流通途中的资源量,开采量全部投放市场且全部被消费者购买,刚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2)矿山开采企业是矿产品价格的制定者;(3)开采过程在[0,T']内是连续的。

2.变量设定

假设ut表示t时刻的开采量(开采速度);εj表示回采率(j=0,1,…τ),回采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取常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改变;α0为地质平均品位;为矿石贫化率;(1-)α0εjut为t时刻开采矿产资源的净回收量;Q为矿产资源总可开采储藏量;q为无经济可开采价值的剩余储藏量,无经济可开采价值时意味着矿山的开采寿命终止(相对于特定阶段的开采能力和技术水平而言),令Q'=Q-q;εjQ'为能够回收的矿产资源总量;Qt表示t时刻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储藏量随单位时间的开采量而逐渐减少(Qt-1-Qt=-ut);St表示t时刻矿产品的价格;C0表示使用成本,C′t表示在t时期的膨胀成本,令Ct=C0+C′t;Pt为t时刻矿产品价格;Vt为t时刻矿山开采者的收益,则Vt=(1-)α0εjutPt-Ct;V′t为t时刻由于垄断所产生的垄断收益(取决于垄断者与垄断者、垄断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状况);ri为折现率(i=0,1,…,T'-1),ρt=(1+ri)-t为贴现系数;T为采矿权的期权期限,如果加速开采,将使开采寿命先于T终结;T'为矿山的开采寿命期(T′≤T),T'取决于开采速度ut和εj。

(二)垄断状态下的最大开采速度

根据上述分析和假设,设在[0,T']内,垄断开采者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时期望各开采期总收益的最大值可表示为:

λt为Lagrangian乘子,当存在最佳开采速度u*t时,能够满足Ut最大。根据控制输入有约束的动态系统最优控制――Pontryagin极值原理,在垄断状况下,使目标函数式(1)取值最大的开采条件为:

P(ut)-C″(ut)-ρ-tC0-V't=0

(t=0,1,…,T'-1) (6)

P(ut)为t时刻开采收益;C″(ut)为t时刻边际开采成本;经济含义是:在整个矿产品市场,不存在任何环节上的富余库存,开采量刚好满足市场需求量,矿山企业的收益在刚好能够补偿边际开采成本和开采初期成本投入在当前时刻的折现值,同时也满足了赚取垄断利润的要求。因此,使目标函数(1)式取值最大的开采条件(6)是该垄断状态下的最优开采条件。

若在t时刻垄断收益V′t是确定的,则由(5)、(6)得出ut:

四 矿产品价格动态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一)矿产品价格动态模型

矿产品价格水平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会聚而成的[8],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矿产品价格变化表现为随机连续,如果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供给量发生跳跃性变化,从而导致价格也发生跳跃性变化。依据Merton(1976)描述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连续时间扩散和跳跃变动的研究思想,矿产品价格运动遵循连续时间扩散与跳跃的线性组合。考虑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储藏量、回采率、开采速度及矿产品价格受突发事件冲击产生影响,矿产品价格变动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S0为初始价格;μ为单位时间矿产品收益复利收益率的数学期望值;σ为没有跳跃时收益率的标准差;ut/εjQ'为在单位时间内开采量占能够回收矿产资源总量的百分率;(1-ut/εjQ')表示剩余的可开采储藏量占总可开采储藏量的百分率;dz是一个winner过程;dg是强度为γ的Poisson过程,γ是Poisson过程的强度系数;γk表示由Poisson跳跃带来的平均增长率;Y为一个Poisson分布计数过程引起矿产品价格跳跃值,且E(Y)=k;(μ-γk)描述消除跳跃对价格的影响后价格的漂移程度。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在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下,随着开采进程,被回收的矿产资源总量逐渐增多,(1-ut/εjQ')将逐渐减少,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增大,在消除跳跃对价格的影响后,价格的运动趋势主要由ut/εjQ'决定。

(二)矿产品价格动态模拟

以“价格”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时间轴:时间长度设定为3,共分为1000份,取每50份为一个刻度单位),对(10)式运动形态模拟如图1所示。

图1 矿产品价格形态随机模拟

在设初始值S0=100;μ=0.5;σ=0.3;ut=40;Q'=1000;γ=1.3;ε=0.8时,价格运行行为的一种跳跃扩散随机形态。

图1所表述的内容是:1.矿产品价格服从跳跃――扩散运动过程。2.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使矿产品价格呈波动上行趋势,且不具回复性。模拟的结果表明,以主要耗竭性变量等为参数的矿产品价格模型的建模思想,及价格运动趋势符合矿产资源的稀缺性特征。

五 小 结

对于储藏量有限的矿产资源,只要有需求,开采导致资源枯竭是必然的、不变的。所能够改变的是人们采取合理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提高利用效率,将耗竭性程度调控在满足经济可持续要求的限度之内,使稀缺性矿产资源更多地造福于社会。矿产资源的稀缺状况决定了垄断是矿产品市场的常态,在既定的垄断市场状态下配置资源才是有效的。本文在分析矿产资源耗竭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垄断状态下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的关系,对矿产品价格的运行形态进行了模拟。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以垄断矿山开采者收益最大化为条件,得出的最佳开采速度和最佳开采条件符合矿产品价格市场特点和矿产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对于分析和掌握在垄断状态下矿产品价格运行规律,合理制定资源开采战略、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影响矿产资源稀缺性的因素较多,并且稀缺性程度的变化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分析的因素有限,且部分参数计量研究缺乏,致使论证不够全面透彻,仍需进一步研究。[参 考 文 献]

[1] 张立四. 非再生资源的最适耗竭理论与资源的永续利用[J]. 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1995,24(1):1-6.

[2] 芮建伟,韩奎. 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研究的意义、现状与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1),36-40.

[3] 李国平,张云. 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 资源科学,2005,09,27(5),70-76.

[4] 薛文彬,周科等. 谈矿山企业制定年度开采回采率指标的方法[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3, 10(5),9-12.

[5] 江平. 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6] Kydland,F.E. and E.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3):473-492.

[7] 高伟正,冯英浚. 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有效性:探明储量、私有信息与过度开采[J].中国软科学, 2007(11),136-140.

[8] 张能福,蔡嗣经.矿产品价格的行为特性及其数值模拟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9,28(3), 513-517.

[9] Solow,R.M. The Economics of Resources or the Resources of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74,64(2):1-14.

[10]Mueller M J. Behavior of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firms under uncertainty [J].Energy Economics,1994,76:9-21.

[11]Conrad J M,Colin Clark.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notes and problem[M].Lo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2]王腊芳,文雯,赖明勇.中国铁矿石产业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产业安全度的测算[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93-98.

[13]魏晓平,王立杰. 矿产资源价值与最佳耗竭速度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1997,11(2),122-125.

[14]魏晓平,王新宇. 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经济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5),78-81.